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野草讀後感作文500字左右

校園2.52W

讀魯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嚐一種不知名的果子,讓人想品味。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野草讀後感500字內容,歡迎參考閲讀。

野草讀後感作文500字左右

  野草讀後感500字篇一

屋裏不時會發出一點動靜,那是飛蟲撞擊窗户玻璃的聲音。有時還有飛蛾撲向油燈慘烈身亡的聲響。但更多的仍是安靜。屋子裏的人在寫東西,他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了。或許是他已經快完稿了吧。不經意,聲響驚動到了他。他輕輕放下手中的筆,對着青油燈,習慣性地點燃了一支煙,看着眼前這悲壯的一幕,陷入了深思。許久,皺一皺眉頭,輕輕歎口氣,緩緩的吐出煙霧。而後望了望窗外黑而高的夜空,看發白的月亮,聽夜遊惡鳥的聲音。

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魯迅先生。

讀魯迅的書,必須也是在深夜,最好也抽煙。魯迅先生抽煙是為了提神,是為了保持大腦興奮以更好的思考與寫作。這樣的例子中外並非少見,典型的還有美國的海明威。他為了寫作是每天都要喝許多咖啡的。據説晚年多病,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咖啡慢性中毒。我説抽煙其實是為了説明讀文章時必須百分百的的投入到文章裏面,必須身臨其境,和文字裏的靈魂和為一體,才能感受文章的妙處。而並非給大家找吸煙的理由。其實,我是對吸煙很反感的。況且,我也不必用吸煙這種方式來使大腦興奮,因為我的大腦可以一直都很興奮,魯迅的書我還是讀少了點。不過最近在看《魯迅的散文.詩全集》。看了挺久才看完《野草集》,在這裏就説説自己的讀後感吧,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大家一同探討。不足之處還望指點。

讀魯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嚐一種不知名的果子。入口有點澀,有點苦 。單憑這味道就覺得這果子着實結得不易。好似經歷了許多年許多載的風霜雪劍嚴寒酷暑,才得以艱辛的修成正果。可是這種苦澀味道並非讓你嘗不下去,反倒是吸引着你一口咬萬還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嚐。嘗着嘗着,你會發覺這非同一般的苦澀滋味似曾相識,但你又記不清是在哪裏嘗過。這裏面的妙處只有用心品嚐的人才能體會得出的。其實更難得是在這淡淡的苦澀味道里還滲透着一種醇厚的甘甘的滋味。這個滋味比橄欖的甘味兒還要再妙一些。我想在魯迅先生的文章裏應該有許多這樣子的。平易樸實的文字裏娓娓地道出魯迅先生心裏的話。而話裏又包含着先生深刻的思想。所以吃了這個果子後,你會驚覺你的身心會舒適許多 。這就好比一人在歷經千辛萬苦跑完馬拉松後的那種脱胎換骨的感覺。而你的.自身,你的靈魂“則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

有人説《野草集》這本小本子是魯迅先生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最高峯。本子裏篇篇都是精華之作。我這般含英咀華,確實品了些好滋味出來,看來果然名不虛傳。

  野草讀後感500字篇二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我讀幾遍了,頭腦仍然一片空白。要是説非得找幾個詞來概括它給我的印象的話,那就是:曠野,荒原,燃燒。我甚至已經記不清楚《野草》裏是否有這幾個詞,也不想翻書去求證。我想有時候讀書不求甚解也好,起碼留給自己一個想象的空間。所以我想極力避開人們對《野草》的解讀,雖然那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並且會讓我瞭解到諸多關於革命、荒誕、存在、本體等等之類的偉大意義。我並非不承認或者不贊同人們的看法,只是這些東西看多了產生審美疲勞,甚至產生深惡痛絕之感。因為是讀後感,因此就減去了學術上的種種規範,説話可以相對放肆坦誠,所以下面我將張口胡言亂語了,請諸君做好心理準備。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總會產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從而做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舉動來,這樣事情就變得有趣了。我很喜歡《野草》,也很尊敬魯迅先生,他文中所顯示出來的荒原意識讓我的神經異常活躍和興奮,以至於在閲讀時我完全沉浸在裏面的場景裏了。不過這個場景僅僅是我自己想象的而已,並非是魯迅先生在寫作時頭腦所浮現的場景。但我覺得這並不妨礙我對它的理解,我總是相信有那麼一個世界我們從未抵達。這個世界它不應該屬於任何一個時代,或者侷限在任何一個意義,它因為具有無限的擴張力而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感受。我也相信《野草》除了具有它所該具有的時代和現實意義外,還有一個世界它從未展示,那就是荒原。雖然我們可以根據魯迅先生的文字進行荒原的場景想象,然而真正的荒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我們所看到的荒原只是被魯迅先生物象化的荒原,每個人心中的荒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沒必要極力去挖掘或者吹捧別人心中的荒原世界,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認識自己心中的荒原。在這裏我並不是説人們對魯迅先生《野草》的挖掘是一種吹捧,我也相信人們對它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與先生所想的是相符的。我只是想告訴自己,人們對《野草》的無限度挖掘只是《野草》荒原世界中一個小小的角落。問題在於,人們都想極力讓別人去認同自己所看到的角落。這種想法將歸結於嚴密邏輯的勝利呢,還是思維空間過於狹小的悲哀?也許根本就無法回答。

上面的説法或許過於武斷。人們會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是荒原?什麼是曠野?這些詞從哪兒來?具有什麼樣的實際意義?不得而知。太過於抽象了,我們壓根無法觸摸,又何來的理解?不具有實際意義的東西我們把它擺在那又有何用?如果大家非得這樣刨根問底,我就只好沉默了。不過我仍然在想,“燃燒的荒原”是否更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且不管別人如何想,我先第一個贊同。確切來説這是一種夢境,或者説這種夢境與我心靈深處的夢境是相通的,所以我特別有感覺。覺得特別的興奮和有意義。説到這裏連意義也是抽象的了。我無法解釋這種奇怪的念頭。這也許就是《野草》在我這裏所產生價值,一個抽象的價值,一個拋開了時代和現實意義的價值。我相信這個世界允許這種價值的存在。

  野草讀後感500字篇三

第一次接觸野草這部詩集的時候是在老師的課堂上,當時連魯迅這個人是誰都不清楚,更別説他的作品野草了。直到後來知識面的不斷擴展我知道了魯迅這個作家,魯迅的原名是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文學之父。《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種子的力來説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藉此來啟發和鼓舞當時的人們去抗戰。

學了這篇文章後,我也受到了強大的鼓舞。一棵任人殘踏的小草,無人注意的小草,它卻以頑強的生命力,掀翻了壓在身上巨大的石塊,頑強地鑽出地面。表現了不畏困難,勇於磨練,永遠樂觀的可貴精神,野草的這種精神告訴我們,無論面對多麼巨大的困難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個腳印,不屈不撓地前進,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會與我們相逢。温室裏的花朵似乎比野草更加美麗,但野草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卻更為人讚賞。野草和盆花,有着不同的精神。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也一樣。 野草代表着強盛的生命力,我讚美它。郁達夫説過,要想通過閲讀來了解中國,只有一條捷徑,就是讀魯迅,讀懂了魯迅,也就懂得了中國的一半。我想是這樣的,倘若讀懂了魯迅的很多作品,也就基本懂得了他心中若隱若現的希望。

《希望》寫於1925年1月1日,魯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裏説:“又因為驚異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魯迅一貫鍾愛青年,他把民族振興的希望和光明的未來寄託在青年身上,因此青年的每一點變化都牽繫他的思想,影響他的情感。魯迅説:“文學,總是環境的產物。”誰不珍愛自己的青春 星,月,蝶,杜鵑,虛無的名利,紅顏的靜女……然而,對於一代文豪魯迅先生而言,這一切卻又是多麼地"悲涼縹緲"!人的生命,如蜉蝣般短暫,蘆葦般脆弱,與浩大的世界比,人只是一粒微小的塵埃而已.人世的辛酸,國家的不幸,終歸只是一個夢,而在那戰火連年的時代,人們總習慣在夢中生活.魯迅先生審視了生命的本體,並且無情的剖析,最終看到了生命本質的陰鬱而冰冷的面目.《野草》中處處瀰漫着神祕的情趣,鬼怪的氣氛,整個兒好似一個變形夢魘的世界.歡樂,恐怖,青春,死亡 ……

一切都使人透不過氣.那陰陽兩極的溝通,人鬼之間的交流,讓我們聽出了生命的悲歌,對於常人來説,這就像是在傷口上撒鹽,難以忍受.魯迅先生是那舊時代的先行者.他孤高,他苦悶,他時時忍受着折磨,死亡意志的咬噬, 他目睹着人變獸,獸變人的殘酷現實.他是用帶血的頭顱,一次次去撞擊那地獄之門,最終讓那生命之樹綻放出美麗的花朵.魯迅,他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原上,他呼傳統之風,吸外來之雨 ,中西熔鑄,取其精義,從而使《野草》成為了一座不可企及的豐碑."對於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的,而對於我自己,我卻是一切."辛涅科爾是這麼説的.一隻螞蟻顯示出來的力量和一隻大象所顯示出來的力量,難道在本質上會有什麼不同嗎 既然精衞能填海,夸父可以追日,那麼這世界上又有什麼不能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呢 就算人生是幕悲劇,也要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地演好它,以不失其情致和樂趣,壯麗與快慰!我們是明日的朝陽。


標籤:讀後感 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