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圍城》讀後感(精選35篇)

校園2.99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圍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圍城》讀後感(精選35篇)

《圍城》讀後感 篇1

我年齡當好,不大不小,我覺得人生最如意的就是在恰當的時候,讀到一本好書,2篇讀後感。而且書的作者每天只寫500字,當年沈從文在北京和老舍住在一起,他倆早晨起來寫小説,上午過去時,老舍8000有餘,沈從文800字不足,就是質量與數量的差距,但我覺的錢鍾書在生活中就是一個喜歡拿他那些天馬行空,旁徵博引的諷刺嬉笑世人,這老頭並不壞,但絕對帥!不動筆則已,一動筆則天性大發,聰明外溢,非揮動起批判的武器,發揮"自家的意思"不可。這使錢鍾書根本不能成為一位專已守殘的經生式的陋儒,而必然地成為一位神彩飛揚的高明智者的通人。這話説有些高調,我估計他錢老人家聽了有些不好意思,也好把《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地獄使者拿來詢問。你魔鬼到我書房一遊,覺的寒顫,魔鬼説剛在別家辦完喜宴,途中路過你處燈火明亮,見你在寫《管錐編》於是就過來問問,你我一見,不用拘謹可推心置腹的談談,再加上我也是你的讀者,我更是瞭解,他們的命在我手裏。《聖經》中提到過我,你雖然已死,但雖死猶生,然後魔鬼對我説:"我知道他霸氣外露,《傅雷家書》傅雷夫婦提到過他,人家自稱和錢鍾書比,是牆洞裏的小老鼠。你是年輕人,由此覺悟,我必將讓你陽壽延長,但已死的人,必不可活。我汗顏!……聽了後大為感慨,這個白日夢做的真不錯。

説説《圍城》我慚愧,我有點提年輕人傷心,他們覺得文學晦澀,覺得文學枯燥,都不罵教育從中作梗,不罵有教學沒靈魂,不罵有大學沒大師,不罵有教導員沒教育家。天天《回家的誘惑》,男的帥,女的美,吃飽了沒事幹……

書上説:"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一個男人人生中預見四個女人,四段戀情,一個真心朋友。不愛的愛了,該喜歡的放棄了,婚姻勉強的撮合了,最後殘破的婚姻。自己上大街上散步,大鐘敲了五下……不許語言,深於一切言語,深於一切啼笑。

方鴻漸開始喜歡鮑小姐,鮑小姐人無才,比的是勾住男人的心,蘇文執看的的起色,礙於情面嘴上不説,女人之間相互作勢,發揮肢體和中國旁敲側擊的語言,鞭策餘人,女人的戰鬥為了男人,男人成了工具,也成的愛物。輕易得手,鮑小姐嫌棄他,下船就把鴻漸給踢了,中國自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説,説男人的要想管住女人,必須是碩士對付博士,鴻漸雙博士學位,家裏意見對於鴻漸説要娶個學歷比自己低的,蘇小姐學歷太高,玩不過她,鴻漸無奈……去相親,那家女兒嬌小玲瓏,父親是在美國做生意的暴發户,開口就是:"Hello!Doctor方,鴻漸了在歐洲代慣了,覺得歐洲的法語,英語和美國的英語不通,幼女的父親瞧不起歐洲的貨,覺得美國博士就是要比歐洲博士要強,他覺得美國有黃金,美國的貨好。這暴發户,發音不是太準"very well"發音好似""Vurry wul".會讀書的人看別人讀的書,便知道這個女人的品味……一大推《西風》《莎士比亞全集》《家庭佈置學》《居里夫人》《我國與民》《亂世佳人》

鴻漸對《怎樣去獲得丈夫而且守住他》特感情去,好像楊柏的《醜柄的中國人》名字吸引人--書上説:"對男人該温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處留下好印象。"

不知道這個作者出嫁了沒,內容充滿諷刺。

男人選擇一多,變想腳踏兩隻船,乾媽罵鴻漸:"真沒看出來,你這種人也是別人嘴裏你搶我奪的一塊肥肉。"體面上愛着蘇小姐,自己卻愛着蘇小姐的妹妹唐曉芙,最後被拆穿,情以何堪……礙於情面去三閭大學,"政治避難"學校院長高鬆年,善於調製人際關係,正事處理不大,關係第一,提拔鴻漸的死對頭趙興梅。鴻漸又在學校認識比自己小的孫柔嘉,最後結婚,家庭關係,夫妻關係處理不當,自己挽回不了面子,與李梅亭的關係不頂當年。大晚上到孤街上散心,人生悲傷的不成樣子……結了婚想離婚,沒結婚的像結婚。進去想出來,出來想進去。婚姻職業亦是如此……

《圍城》讀後感 篇2

圍者,城也。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表面看上去寫的只是塵世間的兒女情長,其實是對婚姻的頓悟。方鴻漸,這個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大公子,從情竇初開,到墜入愛河,再到破城而入,最後想逃脱圍城。整本書都圍繞着方鴻漸的感情變化逐漸展開,揭露了愛情和婚姻對一個人的無窮引力和無盡魔力。

情竇初開。從法國留學歸來途中,方在輪船上邂逅了妖嬈的鮑小姐,從此打開了人生的另一個世界。在鮑小姐的挑逗下,一步一步淪陷。他第一次感受到愛情的美好,他以為愛情就是如此的純真。可是,鮑小姐卻給了他一個殘酷的教訓,她只是把他當作一個可有可無的旅途夥伴,從沒想過要與他發展成對象,説實在點,他只是鮑小姐眼中的一個情感玩物,只是用來打發旅途空虛寂寞的時光,滿足一下情感需求。一個只是玩笑,一個卻當真了。其實他壓根都沒整明白什麼是愛情,只是出於一種生理直覺,想嚐嚐禁果的味道。

墜入愛河。不巧的是,他在輪船上還結識了富家小姐蘇文紈,一個高傲卻又無法逃脱塵世禁錮的女子。在與蘇的交往中,他似乎又找到了精神寄託,又萌生了對愛情的嚮往。蘇畢竟不是仙女,還是有七情六慾的。在富家公子趙辛楣與方鴻漸之間,她更垂青於方,也不知是出於對趙的排斥,還是對方的欣賞。她對有兩個男子爭着追求她十分滿足,以為自己有着無窮的魅力,能夠讓異性如此傾倒,她沉醉在自己美好的假想之中,卻不知道方對她並沒有那麼上心。也許,方曾經對蘇動過心,但唐曉芙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狀態,唐讓蘇在方心中的地位開始下墜,漸漸的,方心中只剩下唐。他的腦子裏,心裏,想的都是唐。他覺得自己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愛河,他想永遠在這條純淨的河裏享受與唐的美好愛情。可現實卻再次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唐蘇同時將他淘汰出局。那一刻,方嚐到了失戀的味道,他心情十分難過,感覺失去了全世界,看什麼都是一種悲觀的態度,感覺他失去了一切,也被全世界拋棄了。

破城而入。帶着無盡的傷痛和他家庭的糟糕經,他離開了上海這個傷心地。原本是情敵的趙此時卻與他成了好朋友,並決定一起去三閭大學工作。旅途中,方似乎對愛情已經失去了希望,好像看透了凡塵俗世。但孫柔嘉的出現,慢慢的又讓他燃起了希望。原本,方已心灰意冷,想逃避愛情這張魔網,可是事與願違。隨着與孫的漸漸熟悉,他又被圍城困住。在各種機緣巧合的作用下,他們成婚了。他第一次感覺到了幸福的滋味。雖感情路上磕磕絆絆,但這樣的結果他還是非常滿意的,因為他這時候也成熟了,不再是懵懂無知,衝動的小年輕。他覺得能好好過日子,便足矣。

逃脱圍城。可是,他把婚姻想的實在太簡單了。因為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當他回到家,才發現自己家裏弟媳與父母的關係有多糟。而自己家人對柔嘉也頗有成見,他們不滿意柔嘉的家世,認為他們不般配。然後,柔嘉卻也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安慰,幫他維持好一家人和諧的關係。孫覺得自己受了委屈,認為方只顧他的父母,而不顧她。所以她也忍受不了,鬥嘴,吵架,已是司空見慣。方感到婚姻給人帶來的痛苦實在難以忍受,他疲於在父母與妻子之間周旋,他感到自己是多麼無助,又是多麼無能,還夾雜着些許無奈。最終,他們的愛情終成幻影,人去樓空,只剩方一人無奈的屈服於婚姻的圍城裏。

這本書裏也揭示了很多人性的殘缺。比如方偽造學歷,自命清高,方的父母的傳統思想,三閭大學同僚之間的勾心鬥角,蘇的心機和小姐氣等等。這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太任性,要無愧於心。方的感情經歷告訴了我們愛情的魔力與殘酷,它可以重塑一個人,也可以摧毀一個人。所以面對愛情,我們應該時刻保持理性的態度,既要勇於去追求,但也不能盲目追求。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圍城》讀後感 篇3

心圍在城中,不知是不知自己被圍困了,還是不願知自己被圍困,抑或是不願走出這困心的圍城。四四方方牆,天空便小了。

方鴻漸,一個留洋回來的偽博士。傳統而封建的朽木為骨,卻被西方文明刷了層白漆的棟樑之才,上層知識分子。隨着興趣寥寥上幾節課,待錢財花盡了,便揣着一張假的文憑,回鄉光耀門楣。方鴻漸並不笨,有幾分小聰明。他給人印象性子温和,偶爾會説幾句俏皮話,不惹人厭。做事優柔寡斷,想將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但又非長袖善舞之輩。

回國的船上,他的故事由此鋪展開。

起初對方鴻漸並沒什麼好感,與鮑小姐的真實相比,他倒給人分“既想當婊,又想立牌坊”的印象。一面怪着鮑小姐行為不檢點,一面又為她的調情而興奮。

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鏤空白皮鞋裏露出的塗得鮮紅的指甲。皮膚暗而不黑,豐脣大眼。與鮑小姐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冷若冰霜的蘇文紈。眉清目秀,白膚薄脣,典型的東方美人。穿着講究斯文的衣服,身上攤着一本小説。看着太陽鏡,也難掩面上孤芳自賞的神色。

看着滿船的人,她覺得也只有那方鴻漸配與她説句話。偏偏方鴻漸與她最看不入眼的鮑小姐打得火熱。她既是氣這方鴻漸看上行為不檢的鮑小姐,又是醋意萌生。免不得,幾句冷言冷語諷刺。但是,這裏心有不甘,與下船後方鴻漸的幾分主動,卻發生了化學反應。讓這清高的蘇小姐對他生了情愫。

其實我並不太理解蘇小姐為什麼會喜歡方鴻漸。但有時候就是那麼巧合,方鴻漸無心一句俏皮話“要奉陪你,就怕沒福氣呀,沒資格呀”,促成了兩人進一步相識。他的話也並無不對,蘇小姐心高氣傲,實在難以接近。但蘇文紈內心依舊渴望愛情,只是被世俗與自身認知所束縛。

方鴻漸在日後的相處中,卻對唐曉芙情有獨鍾。唐曉芙聰明,但不會太過聰明。引人注意,卻不鋒芒畢露。在這摩登的文明社會裏,不受任何沾染。比起蘇文紈這樣的女子,想來多數男子更鐘情唐曉芙吧。錢老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女子的喜愛,最終不讓她和方鴻漸在一起,想必也是為了將她的美好長存吧。看似柔順的孫柔嘉,用着心思,嫁給了方鴻漸。最後的相處,還不是將自己那點美好摧毀的乾淨。而唐曉芙則如“窗前的月光”、“心口的硃砂痣”,在無論多久之後,再被方鴻漸想起,都是錯過的風景。最美的風景總在岔開的另一條路上,最好的人總是錯肩而過的那位。

但是對於趙辛楣錯過蘇文紈,我倒並不可惜。趙辛楣是《圍城》中我最喜歡的人物,簡單而真實,單純執着如孩童。起初,毫不掩飾對假想情敵的敵意,堅守自己認定的愛情。而後,與方鴻漸難兄難弟相稱,一路相扶相持。他沒有方鴻漸的敏感多疑,沒有李梅亭的算計貪婪,沒有顧爾謙的諂媚逢迎。如果夜訪汪夫人是他的污點,那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仍愛着蘇文紈的執着。他只是想多看看這個與蘇文紈神似的女子,並非有非分之想。

在三閭大學之中,上至校長、下至教授助理,勾心鬥角,弄得學校是烏煙瘴氣。趙辛楣在其中,更顯得過於透明,而格格不入。他沒有曲意逢迎的念頭,更沒有道人是非的雅興。本想來教書、順便治治情傷,但三閭大學實非良地。他的離開,不是被迫,反而是必然。

在我看來,這趙辛楣不知比方鴻漸好多少倍,偏偏蘇文紈不中意。如果蘇文紈一氣之下與趙辛楣結婚,而不是那個曹元朗,她是否不會變成後來那個精明刻薄的曹太太?還是無論嫁了誰,她都是那樣的曹太太?“婚姻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圍城中的蘇文紈是不是和趙辛楣一直深愛的判若兩人?就像孫柔嘉,就像方鴻漸。

戰火紛飛的年代,變的是戰局,不變的是人心。留洋回來的人受人敬仰,開口都不離西方的思想文化。彷彿中國的東西便是流感,一碰便會傳染。上層知識分子一面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在,一面又被傳統觀念所束縛。方鴻漸一面勸説父母支持孫柔嘉外出工作,自己卻走不出女子理應在家相夫教子的念頭。在這個時期,沒有真正治學之人,沒有支持人們的信念。所有人在中西兩方思想的罅隙裏生存,伸手不見五指。你有你的迂腐,我有我的先進。可是根骨中的舊觀念,就像一隻無形的手,從家族中、從社會中、從自己內心深處攀伸出來,捂住口鼻,讓人窒息。

想進城的人,想出城的人,都圍着城牆,孤獨而絕望。

《圍城》讀後感 篇4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讀後感 篇5

我曾夢想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牽着最愛的人,在親友的祝福的目光中,一步步走進婚姻的殿堂,我望着心愛的人,他也望着我,眉眼間充滿着無限的柔情和幸福,一句“我願意”,從此走上了幸福的生活。可夢終究是夢,有人計算過,我們這一生中遇到真愛的概率大概是四萬分之一,和相愛的人執手到老的現實比率太小。在青春年少時曾和自己學生時代的戀人不知許下多少諾言,從高中到大學甚至到職場,整個漫長的青春都和他牽扯不斷,以至於都成為了自己身體裏不可或缺的部分,最後終抵不過一句好聚好散。《致青春》裏阮莞和趙世永便是典型的例子,最後阮莞卻嫁給了一個剛認識不久的男人。不經意間諾言全變成了謊言。為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連交朋友都需要看興趣愛好、性格三觀的時代,對婚姻的態度卻是隨意的驚人?我們在愛情裏隨意揮霍,卻在婚姻上偷工減料,實屬可悲可歎。

終其原因,不外是兩大原因。一是:大多數時候,我們結婚的目的不是因為愛情走到這步,而是我們需要一個人,需要一個人幫我們完成人生清單,需要一個人在我們老的時候陪伴在病房,不至於奮鬥終生到頭卻是一堆白骨無人知。二是:我們無法像張曼玉、李冰冰那樣單身,因為我們沒有她們那樣傲人的事業,沒有足夠的錢,無法為老去的身體買單。沒有資本去抵抗那些外在逼婚的壓力,即使有人反抗了,依舊逃脱不出結婚的命運。

試問:在女強人越來越多的這個時代,如果社會的寬容度再大一點,社會的壓力再小一點,結婚的人會不會減少?

正值考試季,我有一個小比喻,説:婚姻像一場我們必須參加的考試,而且是一道連線題,能夠選擇的就那麼幾個,它不像愛情是個簡答題,任我們自由發揮。於是啊,有人早交了答案。有人卻在拖拖拉拉臨到交卷時間快到了,看到周圍的人越來越少,場外交卷的人在不斷的催促。於是趕緊連蒙帶猜,亂畫幾筆,慌張交卷。走出考場後,還不忘唏噓:總算寫完了。至於結果如何只把它交給命運。當然,也有極個別壓根就沒來考試的異己。沒參加考試的人,終究還是逃脱不了再補考的命運。

我們都是普羅大眾,所以必須選擇普通人的生活,和一個人捆綁在一起,簽訂婚姻這個協議,互相餵養,生兒育女,為了那麼幾十年的老有所依,為了那十幾年的風燭殘年,我們付出我們人生中一大半的時光,這樣的代價未免也太過沉重了。《圍城》文中説:“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出去,城裏的人想逃出去”。我並沒有想衝進去的衝動,因為我深知婚姻是承諾,是恩情,進入了婚姻愛情便不復存在,它需要兩個人的堅持,更需要懂得愛是什麼!愛情的愛應該是名詞,是大愛,是想對方過得好,尊重對方的選擇,而不是動詞之愛,動詞之愛只是想佔有,暫時的需要,一但不再需要,愛會立即消失,這種愛是自私的,是利己的,在愛而不得的時候會轉化為怨甚至是恨。在還不懂愛的年紀,我又如何給愛人婚姻的生生承諾!只有懂了名詞之愛,才會實現儒家所説的齊家,家是基礎。

因此,無論對待愛情或是婚姻,應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對於愛情無需尋找,要等。沈從文説過“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我認為棋逢對手,勢均力敵的愛情才會長久穩固,不主動也不被動,既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並且你想要的是一個蘋果,而他也恰巧能給你一個蘋果,而不是給你一車香蕉。你是什麼人便會遇到什麼人,你若是厲害的棋手,懂得明哲保身,便也能遇到一個勢均力敵的人,這完全取決於你在未來的日子裏怎麼去做。記住:一個人的日子能活色生香,兩個人的世界才能相得益彰。

《圍城》讀後感 篇6

才明白什麼是緣分,讀現代小説《圍城》有感800字。之前看《圍城》初章時並不覺得有啥意思,本意欲刪,好在堅持,這一堅持,就慢慢地有如磁鐵的正負極一般被吸引了。所以説堅持是一好事,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果説剛開始是喜歡,那現在就是介於喜歡和愛之間。今天剛看完了這本書,直至幾秒前,還是越來越深,無法自拔的狀態,而現在已經遂漸清醒。所以時間就是最好的解藥,不過也可能是我中毒不深。

不説題外話,先來解釋下這個書名吧。“圍城,城外的人想要進去,城裏的人想要出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正如這書名,充滿文學,而又富有哲理。它即是言情小説,又是文學小説,還是哲學小説,更是諷刺小説。

書中幾處精華:

一,方老(方鴻漸的父親)曾對兒子(方鴻漸)説過一句話:“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作為當時吸收了外國先進思想的錢鍾書先生(此書作者),肯定是要對此唾之以鼻的,諷刺方老先生的愚腐封建思想。(啊,我也成批判對象了,其實我還是很認同這句話的。備註一下,這句話是引用先人的話,非錢鍾書之親口。)

二,“天下有2種人。譬如有一串葡萄在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引自外國文學)。”書中説:“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棵葡萄都是剩餘中最好的,另一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棵都是剩餘中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留有希望,而第一種人只有回憶。”這就是學文學哲理的,能把人忽悠了都不自知。真不愧為當世才子。到現在才知道,原來我也是樂觀的人哪!

(錢鍾書,生於1910年-卒於1998年。19歲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園,不僅因為他數學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國文、英文水平高到讓同學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錄取,讀後感《讀現代小説《圍城》有感800字》。到清華後他的志願是: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的中文造詣很深,又精於哲學及心理學,終日博覽中西新舊書籍。還在大學期間建立了比較文化和比較文學觀念,知識結構正式形成。因出眾的才華受到羅家倫、吳宓、葉公超等人的欣賞,被看作文學天才。)

當時看完這本書時,只覺得歎息。這是一部悲劇,我相信同看這書的人,無不對書中的人物表示同情、憐憫。我想這樣的悲劇故事肯定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被不停翻拍了。(這些問題都是真實存在的。同時也感歎錢鍾書先生對生活如此看透,他是怎麼寫出這書的?)

戀愛是兩個人的事,而結婚卻是兩個家庭的事。婚姻正是因為摻雜了太多東西,所以變質了。柴米油鹽醋,人情世故禮物,無一不煽風點火。也正如書中所言,剛開始戀愛的兩人,總是收斂着性子,表現自己好的方面,而把壞的方面掩藏起來,戀愛使人盲目。等到結婚了,彼此雙方都毫無顧忌地放開性子了。都説婚姻是相互包容的,這樣背道而馳,豈有不分裂的道理?

喜歡結尾,不是因為喜歡悲劇,只是太多的喜劇結尾讓人麻木,偶爾來下悲劇,換換鮮。現在在看電視劇版的《圍城》,哈哈。説實在的,還是小説寫得好。電視劇,呵呵,這太老了,1990年,我剛好出生啊,畫面不太高清啊。

我們常説,人即要有外在美,又要有內在美,那《圍城》就是內外兼修。言語幽默而不失優美(也有人説書中話語刻薄),冷嘲暗帶熱諷(用現在的話,罵人不帶髒字)。向已逝的錢鍾書老先生致敬!師範子弟,一向羨慕。

書中某幾處,還是覺得暗淡無光(赴湖南那段),是其不足,但仍不影響其價值。至少這是我看過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是最好,不是最好看。這兩者完全不同)。這書的命運也很坎坷,好在後來文化自由暢通,得以重見天日。希望有更多的人來看這書!絕好推薦!國學經典。

《圍城》讀後感 篇7

“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是圍城中很有名的一句話。《圍城》不是一座緊閉的城池,他為我們開了一扇窗,一扇可以讓我們窺見城裏人生活一角的窗。

《圍城》文字的經典是向來被人們傳誦的,那些有趣的,擁有諷刺意義的話語使《圍城》更添了一種滄桑與無奈,而那些惹人深思的經典語句,有時人有再讀一遍的興趣。所以就其文字而言,錢鍾書先生無疑是一個巨匠,當然,他本身就是一個絕代才子。而在《圍城》中我們讀出了他的無奈,他的無所適從,他的茫然。

方鴻漸是一扇窗,與其説是《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一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不如説是方鴻漸領我們看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所以説在一定程度上方鴻漸就是那扇窗,我們正是通過方鴻漸的眼睛看到了圍城中的一角。但是方鴻漸不是一個簡單的旁觀者,他是當時的知識分子之一,他也參與到了《圍城》的遊戲當中,他的人生同樣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面對着一切,我們不禁會問:難道這就是國難當頭時作為祖國的希望的熱血青年的行為嗎?難道祖國的內憂外患只能作為那些知識分子的敲門磚嗎?難道自私就是這些留學生學到的最大本領嗎?

在方鴻漸的生活中出現過許多有代表意義的人物,不能不説的一個便是蘇文紈,這個在別人眼中能幹、温柔的博士生。她的精明能幹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她的才智是以其自身利益為前提的。人性本自私,她要自私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且是在祖國急需人才的情況下,這種過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無疑會讓我們覺得很失望。還有她對於愛情的功利性的理解也似乎讓我們汗顏。

李梅亭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第二個,“偽君子”這個稱號放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的自私是小説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看點,他優秀的經濟頭腦恐怕和美國的某位領導有的一拼,這樣的一個人卻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教授無疑是教育界的悲哀。

小説中能讓我們稍稍感到欣慰的恐怕就只有趙辛楣了。他是一個很會交際的少爺,走到哪裏都能吃得開,並且對於時局的預測有其自己的高見,而且往往能為自己找到一條最合適的道路。相對於李梅亭、高鬆年的虛偽,陸子瀟的故作深沉,韓學愈的“用心良苦”,蘇文紈的極富城府,趙辛楣可以算的上是個正義之士,一個熱血青年了。他不像方鴻漸,只是一個剛回國的新手,他在國內泡了好幾年,也磨了好幾年,對於國內各界的內幕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摸透了那些人的脾氣,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實現自己。從他自願去當一個偏遠地區的老師這一行為,我們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正氣,至於説他是由於愛情失利,一時衝動,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他選擇去任教,而不是一些更輕鬆的、更體面的事情來看他仍是一個有良好品格的人。他對方鴻漸的義氣深重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柔嘉對他的評價似乎也有道理,但在我看來他對方鴻漸的情誼是真的。否則也無需對方鴻漸這樣一個沒有靠山,沒有實力,不懂在上流社會奔走的人多次幫助。如果僅僅是為了看鴻漸的笑話,早該看夠了;如果是為了多條後路,那鴻漸沒權沒勢更沒財,根本沒什麼好依靠的。

《圍城》裏鈎心鬥角,我們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給那些滑稽可笑的情節弄得很不是滋味。但誰又能説我們不在一座城內呢?方鴻漸用他的眼光看走過他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們則借方鴻漸的眼睛去瞧那百味人生,去審視那人生大戲中每一個人的是非得失,而這些角色包括方鴻漸在內。而當我們在解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又在揣測錢鍾書先生的心理種種,這很像卞之琳《斷章》中寫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錢鍾書先生的這部作品中也有類似的一句話:“拍馬屁跟談戀愛一樣,不容許有第三者冷眼旁觀。”

《圍城》讀後感 篇8

假日裏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感受頗深,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

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説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説,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

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

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説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

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劉墉説:“我們總以為世界的温暖全來自陽光,其實腳下的大地更有着令人驚異的熱力。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許多花能鑽出冰雪綻放;人情不暖,大地先暖,所以我們能在塵世做一劑清流。”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別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總想闖進別人的生活之中。但事實上這些都是錯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圍城,他們都有着自己的困惑與愁苦。同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精彩。

《圍城》讀後感 篇9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不大厚,卻也讀了些許日子。在這本書中,錢鍾書先生描述的是1937年左右中國的場景,但在這本書中,我沒有看見先生像一些作家以戰爭失去為切入口,也不以一些大家善於描寫許多宏大的場面來揭示一個時代的沒落。在這本書中,鍾書先生用一個人一羣人作為切入點,用幽默的語調揭露了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中西盲目結合帶了的弊端,揭示了一個世紀轉型的掙扎與呻吟。

書名《圍城》似來自蘇小姐的話:“不説是鳥籠,説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圍城,圍城,不過圍的是人心。人心不羈則圍城無畔,而誰又能如此。

書中褚慎明講:“不管它鳥籠罷,圍城罷,想我這樣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圍困的。”可我們皆知這位褚先生囿於名利,困於虛妄。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人們似乎也永遠也逃不盡那無窮的羈絆,陷入一座座圍城。

感情是一座圍城,走出了鮑小姐的風情,卻又逐漸迎來了蘇小姐的温言軟語,唐小姐的機智可愛。方漸鴻在這一座座城中夾縫求生,苦不堪言。曾以婚姻為美,可當與孫柔嘉結合,卻又困於瑣事,責任,情感。事業也是一座圍城,三閭書院中,我們可以窺得一角。爾虞我詐,爭名奪利,正像描述文中高鬆年的言語:他沒演話劇,是話劇的不幸,而是演員們的大幸。人們帶着面具面對世界,帶久了,粘連在臉上,再難拿下。方家父母也是一座圍城,城裏框着自家的兒女與他人。掌城的是封建與落後二者。“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由此觀之。你踏出一座城,卻又入了另一座城。出了三閭書院,又面臨着社會的強迫,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一座座城。看似瀟灑的趙辛楣卻也逃不出婚姻的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真實如斯。書外的人觀書裏城城矗立,自覺逍遙,但書外的人同樣深陷圍城。真實的社會更是如此。職場,情場上的勾心鬥角比之《圍城》更為激烈,兇狠。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如此皆然。

書中主人公方漸鴻遊手好閒,認為博士頭銜毫無作用,可為了哄住父親與老丈人,買了個博士文憑。“這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作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的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由此看見中外碰撞中對於西洋文化的推崇和對一紙證書的過於追求。20世紀初,為了挽救腐朽的國家,很多國內知識分子主張引進西方的思想來促進中國的變革。可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很多人對此句的錯誤認識。張先生一口中洋混雜的言語使我們啼笑皆非,引的是個舊俗未見精妙的思想。同時講洋話的張先生,卻在上海打仗最緊急時,在家唸咒。張先生的妻子也信佛,天天念十遍“白衣觀世音咒”渴求借此來保佑中國軍人打勝仗。腐朽仍在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骨子裏蔓延。

在人類的歷史上,有些人是通透的,他們看穿一個時代背後的真實與虛妄。他們彷彿是一種強大特異的生命,有着無窮無盡的創造。在昏暗的世界裏如驚天霹靂他們在這大時代裏,既嘲諷他人,又嘲諷自己,是探求,是佯狂,是迷茫,他們生的一對利眼,一雙利耳,去混沌,去描摹。鍾先生也不外乎於此。

“大家一擁而上,那股蠻勁兒證明中國大有衝鋒敢死之士,只沒上前線去。”

“因為其他科目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好像是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正像中國官吏,商人在本國剝削來的,要換外匯,才能保持國幣的原來價格。”

這裏之摘了一小部分,卻已間的一個時代的混沌。

話至這裏,也只有以錢鍾書先生在本書的最後一句作結。

“這個時代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 篇10

剛剛讀完錢鍾書的《圍城》,不由得想起被譽為它姊妹篇的——楊絳的《洗澡》。

這兩部書有着鮮明的共同點的:都是以舊時期知識分子的愛情為主線,表現一個時代的人們面對生活,事業,婚戀等的徘徊困惑,淋漓刻畫人性中的卑劣,懦弱,虛偽,淳樸。

而行文卻是完全不同的。

一個筆調辛辣,幽默中飽含諷刺。圍城中的人想突進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不止於婚姻,對人生,對萬事的一個矛盾而寫實的理兒。

一個運籌温婉,平實中攝人心魄。人的思想,價值觀,利益觀,靠寫或背上幾個條文就可以如洗澡一樣,洗去污垢,清白而統一嗎?當然不會。

錢鍾書的這部小説,妙處在於,節節引人入勝,妙喻迭出,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拍案稱奇。辛辣幽默的語言基調,讓人不禁暗歎,如此利嘴,誰人在其面前不會節節敗退。隨便揀出幾段,皆會讓人感歎其奇妙無窮的想象力——

“五官平淡得像一把熱毛巾擦臉就可以抹而去之的。”

“心裏彷彿黑牢裏的禁錮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剛劃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沒看清的一片又劃回到黑暗裏。”

“鴻漸昨晚沒睡好,今天又累了,鄰室雖然絃歌交作,睡眠漆黑一團,當頭罩下來,他一忽睡到天明,覺得身體裏纖屑蜷伏的疲憊,都給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皺紋摺痕經過烙鐵一樣。”

《洗澡》中,妙喻雖不多,平實的白描,卻將人物的心理活動躍然紙上。那時,那情,那景的温度隨着文字浸入讀者內心,千迂百轉,經年累月,仍低低不肯散去。

“她一人坐着看書——其實她只是對着書本發呆。因為總有個影子浮上書面,掩蓋了字句,驅之不散,拂之不去,像水面上的影子,打碎了又抖呀抖的轉成原形。”

“彥成悽然説:你的話,我句句都記着。

姚宓沒有回答。她低垂的睫毛裏,流下兩道細淚,揹着昏暗的燈光隱約可見。她緊抿着嘴點了點頭,想説什麼,沒説出來,等彥成出門,就緩緩把門關上。”

拋開其他主題且不談。兩部書中愛情這根主線,情感的份量,在我看來,卻是有極大差別的。

《圍城》中,方鴻漸的愛情是激情式的。

遇到唐曉芙的一刻,他便迷戀上了她。是外貌?是聰慧?説不清道不明。然而,陰差陽錯的誤會,方鴻漸的優柔曖昧,以及唐曉芙對愛情的唯美主義: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着我——促成了兩人的分手。

分手後的方鴻漸心痛得不能自己。這種激情燃燒後的痛,將他的心與骨焚得幾乎成了空殼。這種痛,如一把利刃,剖開皮肉,血淋淋地疼着。

而治療這種痛,時間則是一劑最好的良藥。

以至於最後,方鴻漸在與柔嘉婚後的瑣碎碰撞中,感覺從前的鮑小姐,蘇小紈,唐曉芙,那些往事,如夢一般。

《洗澡》中,許彥成的愛是温情式的。

見到姚宓的一刻,他只感覺這女孩子不一般。鎮定,從容,明理,有着與年紀不相當的沉穩。還有,樸素寬大的青衫下,偶爾掩蓋不住的天真頑皮。

隨着彼此的瞭解,時間的推移,這一切,使許彥成無法遏止的愛上了她。

姚宓的愛,是一株鐵樹,遇到許彥成後,才為之花開。

這樣的女子,除非不愛,愛了,便痴得如飛蛾撲火,將一世的情感,頃了進去。即使,表面上故作沉靜得如潭水般。

何其芳曾説:在你的眼睛裏我找到了童年的夢,如在秋天的園子裏,找到了遲暮的花……這種愛,如初見這個句子時般,讓人欣喜與感動。

然而,各自的揹負的責任與義務,社會對情理的侷限,使他們最終手也沒碰一下,便選擇彼此遠離。

因為愛,所以懂得;因為愛,所以珍惜;因為愛,所以沉默;因為愛,所以離開。

這種愛所生成的痛,如一根長長的鏽花針直直刺透心臟,那疼,滴着血,是隱隱的,切切的,任時間如何變遷,也揮之不去,抹不之滅。雖然,那傷口,是無法看見的。

其實,這世上的愛情,無非不是分為大致的兩類:

一類是,那五官平淡得用熱毛巾擦臉,便可抹而去之的。

另一類,驅之不散,拂之不去,像水面上的影子,打碎了又抖呀抖的轉成原形……

《圍城》讀後感 篇11

頭一回讀《圍城》是八年級,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那時候我喜歡的是金庸。

第二回讀《圍城》是高一,看着看着睡着了,因為覺得節奏太慢,不過就這麼迷迷糊糊的還倒也讀下來了。

這是第三回讀。好像還真發現他的高處了:恕我直言,自《圍城》以後的中國大陸的小説沒有能超過他的。

先講一個故事:説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裏去,摘一棵全麥田裏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説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他説: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老師説:這就是“愛情”。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裏,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着老師的説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説:“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老師説:“這就是婚姻!”

這是一個公式、定律,《圍城》裏的方鴻漸自然也可由此觀之。

方鴻漸就是唐曉芙那棵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就是孫柔嘉那棵普普通通的樹。不過其實在方鴻漸眼中孫柔嘉也是那棵樹,但唐曉芙絕對是大麥穗。當然,也許唐曉芙並沒有覺得前面有棵好的麥穗,但總之是沒有摘成。最荒繆的是蘇文紈,她並不是真的愛方鴻漸,方鴻漸本也不愛她。可方鴻漸因為她而失去了唐曉芙,因為他認識了趙辛楣,因為趙而去的三閭大學,因為去三閭大學認識的孫柔嘉,——方鴻漸的婚姻還是拜她所賜呢。

在方鴻漸身邊的女人中,蘇文紈代表了女性的虛榮——她的所有活動都為了這兩個字。蘇文紈是因為虛榮所以親近、引逗、詆譭、嘲笑方鴻漸。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基於“在人羣中我理所當然是焦點”這種大小姐思想。她之所以選擇方鴻漸也是認為他軟弱,自己能控制住他。所以方鴻漸説“蘇小姐是理想的女朋友”——一個官府大小姐做自己的女朋友當然有面子,可也沒有誰會心甘情願接受這個大小姐脾氣的。

唐曉芙正是方鴻漸的心上人,方鴻漸對她的感情最純潔,兩個人本來是最理想的愛侶。可是,方鴻漸不幸被她表姐選中了——“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於是這一對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完了。

孫柔嘉在方鴻漸心目中只不過是“不討厭”。若依趙辛楣那句“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結交做朋友”來看倒是不錯,兩人充其量只是朋友。可沒想到這胖子接着發的那番先旅行後結婚的“高論”竟成了讖語,這對先經過旅行的男女果然結婚了(雖然感情不是很好)。方鴻漸結婚的決定在我們看來好像沒必要,可是設身處地想:其實方鴻漸走的每一步都是當時唯一的途徑,等於是生活的必然造成方鴻漸荒謬的結果,這就是錢鍾書的手段高明之處了。

我以為小説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頌”(如《抉擇》),第二等曰“批判”(如《傷痕》),更高曰“幽默”(如《鐘擺》),而獨以“荒謬”為最高——《圍城》正是這種“荒謬”作品。

為何?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説中更難。因為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麼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且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一個在平淡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圓滑自然的進行,最終化作無奈——“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甚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 篇12

錢鍾書先生寫此書,為何取之名為“圍城”,也許,是取之於蘇文紈説的一句話,“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痛並快樂着。不過,不是説鳥籠,説是被圍困的城堡,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作為主角的方鴻漸,海外留學歸來,“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頭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面對父親和丈人的壓力,良心和虛榮心在掙扎,希望在充斥着愚昧的小人物時代裏當個大人物,但又承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從他買的那一刻開始,他已經踏入了自己設下的無形的圍城中。他努力地想衝出圍城,卻又在無形中撞入了另外一個圍城。在三閭大學任教中,領略了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表面仁義但內心吝嗇的李梅亭,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鬆年,温柔中暗含計謀的孫柔嘉等等。在勾心鬥角的“城”中,方鴻漸感覺到自己壓抑的呼吸,以為離開了三閭大學,就可以得到解脱,但最終也免不了衝進了家庭矛盾這座圍城。

在《圍城》一書中,無論是庸俗無為的方鴻漸,還是聰明才智的蘇文紈,或許是機靈美麗的唐曉芙,思慮周密的孫柔嘉,他們始終都逃不出婚姻這一厚重的圍城。蘇文紈以為自己能夠掌握方鴻漸的城堡,最後才知道自己一直是個門外人;方鴻漸和唐曉芙曾經都以為彼此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愛巢,可是最後都因為彼此間的誤解和懦弱,被迫關上了自己的大門;千方百計想和方鴻漸結婚的孫柔嘉,以為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踏進他的城堡,卻發現自己一直都只在門外徘徊。方鴻漸身邊有太多太多的圍城了:父母有逃不出封建思想的圍城,丈人有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留學生有逃不出虛榮的圍城……也許,這一切一切都像那個“每小時只慢7分鐘”的祖傳老鍾,充滿無奈與蒼涼,時間落伍中無意地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傷感,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其實,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座圍城。學習生活,做人處事,工作事業,愛情婚姻……我們都被一座座厚厚的圍城所包圍,永遠都逃不出生活給你的束縛和壓力,只能在無奈地徘徊着,走出一個門,可是你發現你也正在走入另一個門。即使我們有千萬個不願意,但是,生活並不由我們來選擇。複雜的社會裏,到處暗藏殺機,閃着刀光劍影,名和利侵佔了人們的生活,妒忌和仇恨腐蝕着人們的靈魂,彷彿污濁的空氣就這樣吞沒了我們的生命。於是,我們拼命掙扎,努力反抗,希望有一天可以衝出圍城,吮吸一口清新的空氣。但是,面對無盡的城門,我們的勇氣是那麼的渺小。生活本無出口,當你不斷地在奔跑,試圖找到那一縷清純的陽光,最後筋疲力盡時,你才會發現,其實你一直都在原地。如果你始終固執地想衝出圍城,那麼,就意味着你只能愚昧地在原地等待滅亡到生命最後的最後,就意味着你將失去生命中的價值。

只要我們活着,那我們就註定要被困於圍城之中。既然我們不能,也不可能逾越這樣的圍城,那為什麼我們不好好地在裏面尋找屬於我們的生活意義呢?生活的確是一座圍城,一座充斥着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的黑暗城堡。當代社會,處處存在競爭,存在蠻橫的權力,為了謀取一個職位,一個權力而不擇手段,背叛愛情,出賣友情,甚至扼殺親情。生活的確是一座圍城,一座洋溢着温馨幸福的親情,真誠信任的友情和純潔美麗的愛情的陽光之城。我們用沙記錄彼此之間的恩怨,用石刻錄互相之間的感激,在這裏,陌生的心會因為信任而團結,會因為愛而美麗。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一座可以共同經歷喜怒哀樂,共同分享甜酸苦辣的圍城。在這裏,每一次的成功和失敗,每一次的快樂和憂愁,都將構成生活中的一種色彩。當我們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當我們面對黑暗不再因為恐懼而驚慌失措,當我們享受快樂不會得意忘形時,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壓力和束縛,而是人人嚮往的快樂和幸福。我們再也不會固執地想離開它,即使來來回回還是回到生命的原點,但我們畢竟笑過,哭過,探索過黑暗,也享受過陽光。這難道不正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嗎?生活就像一面鏡子,面對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照出人性的醜惡和美麗,當醜惡被善美同化了,那麼,圍城之牆也將隨之消失。生活,就像一座圍城,既來之,則安之,我們要痛並快樂着!

《圍城》讀後感 篇13

《圍城》一書當中作者以兩個親戚的形象為原型:一個志大才疏,常滿腹牢騷;一個狂妄自大,常自吹自唱。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經歷,構造了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但有趣的事,作者的經歷由於方鴻漸的經歷大不相同:同是留學,但方鴻漸卻是在國外聊以度日,最後弄了個假的文憑,回國後還要被人嘲笑;回到上海後,未婚妻已經去世了,要住在岳父家裏,在岳父的銀行謀事,寄人籬下;愛情來了,但去得也像來時那樣迅速,彷彿一切都只是一場夢;偶然中和辛楣成了患難之交,到了三閭大學後卻又要分道揚鑣;難得的婚姻在回到上海又有遭遇失敗,一切都好像沒有了終點。

對於方鴻漸而言,經歷過的苦與累,別人對他的嘲諷與怠慢,都磨光了他剛留學歸來時的才氣。在與唐小姐還沒有開始便結束的戀愛中,鴻漸受盡了失戀的折磨,同時也讓他看清了周經理兩夫妻的小人之心:一邊説着鴻漸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女婿,若是將來鴻漸結婚了,一定要讓那女孩做自己的乾女兒,在知道鴻漸戀愛後,對鴻漸的態度卻變得越來越差,似乎鴻漸對不住他們已死的女兒。如此態度上的變化,難怪最後會鬧翻。當鴻漸收到三閭大學的電報後,即準備動身到三閭大學任職教授,路上與趙辛楣成了莫逆之交,揭示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孫柔嘉。即使在三閭大學的生活並不愉快,也在那裏與辛楣分道揚鑣,最後回到上海更是受盡了氣,與柔嘉的婚姻生活也不盡人意,但這就是圍城,一切都在重複着,沒有結束的一天。

對於方鴻漸,我佩服他的才氣,小説的上半部分中充分顯露了他的口才和餘人打交道時的圓滑。後來的生活遭遇使他受盡委屈,本應是左右逢源的留洋學生,卻被生活逼的脾氣暴躁,也已收回了自己的婚姻與事業,令人可悲可歎。

蘇小姐可以説是一位巾幗英雄,若是説鴻漸的學位是可以亂真金的黃銅,那麼蘇小姐的學位就是24K的足金。無論是修養還是學識,這位蘇小姐在小説的前半部分都代表了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有學問,家世好,人長得也漂亮,就是年紀大了點。

蘇小姐喜歡鴻漸,這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來了。她不喜歡看見鴻漸老是和同船的鮑小姐在一起,在鴻漸與鮑小姐在一起時她對鴻漸是冷淡的,等到鮑小姐在香港一下船,她便與鴻漸變得友好,事事為鴻漸着想。小説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明天,他替蘇小姐搬帆布椅子,有了些力,襯衫上迸脱兩個鈕子,蘇小姐笑他‘小胖子’叫他回頭把襯衫換下來交給他頂鈕子。”

回到上海後兩人便分道揚鑣,過了好久才再次來往。當鴻漸主動去拜訪蘇小姐的時候,蘇小姐對她的態度異常冷淡,那一次鴻漸碰到了蘇小姐當時的未婚夫趙辛楣。蘇小姐在辛楣面前説鴻漸的好話,惹得辛楣嫉妒,從此兩人便結下了樑子。鴻漸也在那裏認識了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這個令他愛的痛苦的女人。後來的一段日子裏,蘇小姐與鴻漸的來往愈來愈頻繁,終於有一天,蘇小姐向鴻漸表明了愛意。鴻漸當時傻了眼,好久才恢復過來。隔天他在寄去的信裏表明了決絕之意。蘇小姐心灰意冷,與曹元朗結了婚。一年後,他們在香港再次相遇,蘇小姐已變成了勢利之人。

蘇小姐縱使學位高,家世好,但她身上卻有女人普遍擁有的嫉妒心理。在她與鴻漸來往時,她也千方百計阻止自己的表妹與鴻漸見面。在鴻漸向她表明自己已經心有所屬時,她又到曉芙那裏抹黑鴻漸,最終致使兩人的戀情告終。加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個充斥著名利的世界中生存,使她變得勢利,也看不起人。蘇文執也是可憐,自己的人生在她的嫉妒心和慾望的驅使下扭曲變形,也不只是活該還是可悲。

《圍城》讀後感 篇14

十六歲時,在高中語文老師的推薦下,我第一次翻開《圍城》。那時,自己對扉頁上"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的題字似懂非懂,對主人公方鴻漸求學、戀愛、求職以及結婚的故事也覺得索然無味,反而書中錢鍾書式的幽默卻讓我忍俊不禁。

譬如,在方鴻漸回國的遊船上,有位穿着暴露的鮑小姐,被船上的中國留學生稱為:真理,因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但由於鮑小姐並非一絲不掛,所以修正為:局部的真理。錢鍾書先生用這種近乎嘲諷的語氣,既表達了對當時部分中國留學生崇洋媚外行為的不滿,又讓讀者在閲讀時會心一笑,又不覺粗俗刻薄,文學的魅力大抵如此。

又如,對於西菜館裏不合胃口的飯菜他這樣寫道,"上來的湯是涼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經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期潛伏在水裏;除醋以外,麪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我想,若是錢鍾書先生活到現在,大約也會因為這些令人捧腹的"段子"而成為時下流行的一位"網紅"吧。

如今,二十六歲的我在單位職工書屋中,偶然翻到《圍城》,重新再讀,才發現書中藴含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其中最為記憶深刻的,有以下三點。

保持人性的善良,以柔和的眼光看待世界。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一行去三閭大學赴任的途中,因旅費不夠要到吉安領取銀行匯款,但銀行要求有保人。多方周旋後,孫柔嘉找到了婦女協會的一位女同志幫忙。領到錢後,幾人聊起這件事,趙辛楣説:"……鴻漸,你看那位女同志長得真醜,喝了酒更嚇得死人,居然也有男人愛她。"鴻漸説:"我知道她難看,可是因為她是我們的恩人,我不忍細看她。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對於醜人不細看不是歧視,而是人文關懷一種方式,意即不要差別化對待他們。就像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侏儒,如果你用異樣的目光去探詢,那麼對他而言無異於是一種傷害。平和對待他人,保持互相尊重,世界也許不能報之以歌,但至少也會温柔以待。

珍惜同甘共苦的友人,享受純真友誼帶來的快樂。錢鍾書先生説,旅行最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行。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性必現的時候。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以結交作朋友。我深以為然,朋友之間除了三觀相合、志趣相投,還應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不離不棄的堅強後盾。如何分辨,我相信時間和困境會一一過濾,而留到最後的摯友,只需珍而重之即可。

保持求知若渴的狀態,明白知足常樂的含義。方鴻漸在出國"學成歸來"後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從點金銀行的小職員到三閭大學的副教授,再到華美新聞社工作人員,三次工作都是依靠旁人關係獲得,三次也因旁人干係而失業。求學時不用心,工作時不盡心,好高騖遠,一心鑽營,等到回首,才知一切已是枉然。無獨有偶,孫柔嘉權衡利弊後,認為方鴻漸是她周圍最適合的結婚對象,為此想方設法地想要嫁給他。結婚後也因自身家庭環境的影響變得敏感和自卑,覺得方鴻漸心中還想念着以前的白月光,導致夫妻不和、爭吵不斷。

合罷《圍城》,心中思緒萬千。

到如今,才讀懂"圍城"指向的,是整個人生。事業如此,婚姻如此,生活亦如此。我們朝思暮想的東西有許多,得不到時、心心念念,得到之後、意興闌珊。求不得苦,求得也是苦。如何破解這一困境,我想應當是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力,常懷知足感恩之心,在思考和行動中走出自己的人生圍城。

《圍城》讀後感 篇15

圍城這本書,我已讀過多遍了。

最初接觸時,是在國中的閲覽室裏,本沒抱多大期望,還以為錢老的作品會像魯迅的文章那樣深澀難懂。讀後卻感覺處處是譬喻,形象而生動;細細體會書中情節,模仿書中各人物説話的神情語調,其樂無窮。

那時年少輕狂,喜歡反覆翻閲圍城,喜歡背誦那些譬喻,喜歡用譬喻來評論某事,喜歡學習錢老在圍城裏説話的腔調,覺得玩弄文字遊戲是最過癮的事了。之後,看的次數多起來了,對圍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才明白圍城能夠這樣通俗親切,從生活中的細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為作者在生活中歷練,體味生活,鞭笞生活,從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真實,並透過生活掀開人生的面紗,用含蓄又不乏諷刺的筆調揭露客觀環境的無奈和人本身的猥瑣,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啟迪。

作者以圍城為名,敍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遭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無疑都是在圍城內外反覆轉悠,這一切的經歷無非就是為了説明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方鴻漸經歷戀愛又失戀,求職又降職,最終與孫柔嘉走進婚姻殿堂,然而結婚後兩人都發現對方有雙方婚前未發現的缺點,再加上生活瑣事,工作不順心,經濟尷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終分道揚鑣,闡發結婚就如深陷圍城的道理。這樣的婚姻生活,此刻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絕對是現實又不新鮮的。退一萬步講,方鴻漸娶了孫柔嘉,到底不是自我的意中人,維持的婚姻不長久,可如果方鴻漸得償所願娶了意中人唐曉芙,圍城會不會牢不可破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夠共入圍城,也會發現‘‘如果娶了意中人也可是爾爾,結婚後發現自我娶的總不是意中人”。每個人在長大後都會追求自我認為美滿的感情,追求到了,又一無反顧的進入婚姻,然而真正尋找到夢想的婚姻,維繫好婚姻,經過婚姻使感情美滿,這樣的人幾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正如楊絳所説,不僅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此刻我們是學生,應對着學業;成年後,參加工作,應對的是職場;等到有一天,我們墜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時,應對的是感情。其實我們一向都在循環,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不一樣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循環是惡性還是良性。知足常樂者安於現狀,積極進取者奮發向上,然而一味厭棄自我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令自我陷入圍城。

最終我還想説一句讀後感,知足常樂。作為學生,感情、婚姻,對我們而言,還太遙遠,可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嘗不是圍城呢

《圍城》讀後感 篇16

不得不説,這確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讀的經典小説。

在看之前,我除了明白這部經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連主要資料都摸不清楚。因為一種好奇與嚮往,在書櫃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幾頁合上書後,心中便會升起一種掛念,對下一段的資料便會有無限的幻想。就這樣懷着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説。十分詫異的發現小説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感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藉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閲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人肅然起敬的傳世之作。

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切遭遇——畢業、追求、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這一切的目的也但是是要闡發結婚就入深陷圍城一樣。但我想,方鴻漸到底娶的不是自我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滿似乎還能夠理解。而錢鍾書先生如果讓他與心上人唐小芙成為眷屬,結婚後再吵架鬧翻,那麼"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但是爾爾,結婚後發現自我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圍城",會不會更加牢不可破呢?但是,也許作者是偏愛唐小芙的,不願讓她嫁給方鴻漸。儘管這樣。其實《圍城》還是一樣的精彩。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持續着一顆用心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圍城》在人物塑造及語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述一個小孩外貌時,為了表現眉毛與眼睛離得遠,文中的語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動而活潑,讓人發笑,卻能到達更好的表達效果。還有説鮑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説她是"局部的真理,因為真理總是赤裸裸的"。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卻不顯得庸俗。在刻畫一個十分小資、小器的商人形象時,這位商人的語言中便總夾雜着鼻音濃重的英語,而他那自以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作者時而尖酸刻薄,時而肚量大得驚人,讓人琢磨不透,卻又像那樣真切的發生着。

我想,《圍城》中的幽默詼諧,有賴於錢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深沉厚重的依託。而此刻市面上的一些所謂的"幽默",顯然就缺少這樣的人文精神,那樣的"幽默",實在可鄙。《圍城》,錢鍾書,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圍城》讀後感 篇17

《圍城》算得上是名著中的一部,批評語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是“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在看這本書之前,僅道聽途説對內容瞭解些少:男主人公方鴻漸被婚姻圍城和事業圍城圍困;書中的三閭大學含沙射影暗示西南聯大。

讀之前,我抱着這些閲讀期待去看;讀畢,總感覺不大契合普遍人的觀點。大概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首先,方鴻漸戀愛階段與蘇文紈、唐曉芙和孫柔嘉有過糾葛,其中,蘇文紈和唐曉芙僅是個曇花一現的過客,連真正的談戀愛都未有過,更不要説婚姻了。方鴻漸只和孫柔嘉結了婚,儘管婚後生活夾雜着婆媳齟齬,一地雞毛。反反覆覆的吵架後總會破鏡重圓,最厲害的一次吵架即是兩人動了手,方鴻漸逃出了家門,孫柔嘉跑回了姑媽家。然而,無論是行為上還是心理上,方鴻漸都沒出現過要逃出婚姻的想法,在大晚上,彷徨地走回了他們的房子裏。

所以,“圍城”真的是指“婚姻”和“事業”嗎?就連楊絳也批註到:方鴻漸要是去了唐曉芙,才算得上是圍城。在知網上,我看到了一篇對於“圍城”含義的探究,作者的論點也是否認了我們常認定的“婚姻”和“事業”,認為“圍城”是指涉“超我”層面上的道德責任束縛。大家的想法是什麼?

《圍城》讀後感 篇18

方鴻漸被趙辛楣説,不討厭,卻沒有用處。我認為他還是很可以的,

只是愛的不堅定,有憐香惜玉的情懷,骨子裏確是愛情懦夫。

父親是鄉紳,受親家資助出國留學,回來後在親家銀行工作,後因與周夫人置氣,至三閭大學教書,又由於趙辛楣送的書中有共產主義的書籍,被解聘,回上海後,在報館工作,因不滿日本人對報社的控制,辭職。

購買的博士學位歸來,這成為他一生的心裏負擔。

在周家工作時,日子應該還算滋潤吧。期間還和蘇文紈有過交流,只是方鴻漸感覺自己和她是倆條不會相交的平行線,此時的蘇小姐是愛着方鴻漸的。然而此刻的方鴻漸喜歡唐曉芙,唐是一個灑脱的人,不會真正喜歡方。

如果沒有唐小姐的出現,方鴻漸大膽向蘇小姐求婚,會是一種什麼結局。那樣,方還會在周家工作?會和蘇小姐就此過上幸福的生活嗎?

方從周家離開,我想是必然事件,只是和蘇小姐的鬧翻,加快了這一進程。方骨子裏是不願受委屈的。還是頭太鐵

蘇小姐和鴻漸在一起,未必會幸福,做情人還可以。做老婆的話,估計也會被生活所累。

在三閭大學教書時,其實混的還可以吧,被解聘,只是因為辛楣送給他的書中有共產主義書籍,與他為人處世的方式關係不大,期間被孫柔嘉追求。被解聘後,和孫小姐結婚,孫與方一起回了上海。在回上海後,夫妻倆吵吵鬧鬧,與打情罵俏差不多,説實話,我認為他們倆非常般配。至於故事的結局是,矛盾激化,方小姐去了姑母家,留下方鴻漸在一個凌亂的房間裏默默傷神。

要是讓我給寫個結局的話,方鴻漸睡完一覺後,穿着一身整潔的衣服,取了一些錢,買點早餐,整理一下頭髮,呼吸着新鮮空氣。去電報局謝絕了辛楣的好意。買了些水果,叫了一個人力車,去孫小姐的姑母家了。然後在姑母家吃了頓飯,説着自己不該不通知孫小姐就把工作辭掉了,以後要什麼事都和他商量。孫小姐還在討價還價説你打了我。鴻漸説,那不是打你,只是當時在氣頭上,只是推了一下。孫小姐不依不饒,最後,鴻漸説是他不好。姑母也自知以前不該太插手他們的事,這時就從中調停。飯後,他們又説了下鴻漸的工作事宜,鴻漸説不去重慶了,姑母表示替鴻漸介紹,鴻漸表示感激。然後,鴻漸就把孫小姐接回了家。

孫小姐在離家後,也在希望鴻漸能服個軟,來接她。經過一夜的思考,對以前將家事總是報告給姑母的事也感覺不妥。以後不能這樣了,雖然和姑母關係好,可是畢竟是方家的太太了。前不久發現自己好像懷孕了,只希望鴻漸能早早來接他。孫小姐流着淚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李媽就急匆匆的叫醒俗孫小姐,説方先生來看你了。曉芙聽後高興的又哭了。

《圍城》讀後感 篇19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是《圍城》中我記憶很深的一句話,最近我讀完了錢鍾書老先生的《圍城》,這是一部長篇小説,也是一部諷刺小説,小説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經歷,寫了他的事業,它的婚姻。

《圍城》諷刺了那些為了功名利祿失去了初心,為了給父母一個交待做假的人。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出國留學,他卻不懂的上進,豐富自己的學識,整天混混沌沌,到了要回國的時候,自己還拿不到學位,為了給父母一個交待,資助自己的周家交待,花錢買了一個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以此給親人一個交待。回國後的他受到了親人的迎接,還得到了記者的訪問,他上了報紙,家裏的人都很高興,只有他自己心裏一陣擔憂,自己的學位是花錢買的,怕自己被人知道了底細,害怕不安。他被自己的虛榮圍了起來,在這個城中,他想衝出去,又畏懼別人的看法,虛名,無才,吹捧,讓他不敢衝出城,他只能接受別人的羨慕。他圍了第一座城,城中只有他自己。

回國後的方鴻漸,去拜訪了資助自己留學的周家老丈人和太太,方鴻漸原本是要和周家的女兒結婚的,周家的女兒因病過世,這件婚事就此了結,方鴻漸本不想和周家女兒結婚,曾給父親寫過解約書,父親寫信痛罵他一頓,被嚇壞了,忙寫信解釋,從這裏我覺的方鴻漸是一個沒有主見,膽小怕事的人,寫解約書的想法來自一時興起,而沒有經過認真考慮,在收到父親對自己的痛罵信時又變的唯唯諾諾,沒有原則。來到丈人家,丈人給方鴻漸找工作,在點金銀行做事,自己不願做個小職員,又因沒有辦法,只能堅持下去,後來和丈人家鬧了矛盾,回了家。

事業上,因蘇小姐,方鴻漸結識了趙幸楣,起初趙幸楣,以為方鴻漸是自己的情敵,對方鴻漸懷有敵意,後來,蘇小姐個和曹先生結婚,趙幸楣才放下了自己的敵意,和方鴻漸做了朋友,幫助方鴻漸,介紹方鴻漸到三閭大學教書,把他介紹給自己的朋友等,而方鴻漸一直心安理得的接受趙幸楣的幫助,在三閭大學,方鴻漸是醜惡的,不甘為副教授,還對趙幸楣有怨氣,上課沒有學識服人,被學生呈公呈趕走,變的憤怒。後來離開了三閭大學,回到了上海。進了一家報館工作,在面對趙幸楣的邀請,有想去重慶找趙幸楣,得他的幫助,後來沒了報館的工作。在事業上,方鴻漸一值沒有自己的想法,別人説什麼就是什麼,點金銀行的職員,教書,辦報紙,這些工作都是別人給方鴻漸解紹的。到了故事結尾,方鴻漸還想着得到趙幸楣的幫助去重慶發展。方鴻漸給自己又圍了一座城,這座城是事業上的,自己沒有主見,被圍在城中,想出有不敢出。

方鴻漸的一生遇到了4個女人,鮑小姐,蘇小姐,唐曉芙,孫柔嘉。方鴻漸被鮑小姐欺騙了感情,變的傷心,蘇小姐是自己的大學同學,沒有愛慕之意,只有對唐曉芙展開了追求,又不敢直言表白,後來斷了聯繫。而孫柔嘉最後和方鴻漸結了婚,孫柔嘉温柔體貼但工於心計,面對方鴻漸二奶奶三奶奶的作為,生氣和方鴻漸鬧彆扭。婚後的方鴻漸是不開心的,和妻子吵架,妻子的姑母又不喜歡自己,方鴻漸就越不樂意了。生活的壓力讓方鴻漸無所適從。故事結尾是方鴻漸和妻子吵完架,妻子回了家,自己一個人在家中,父親送的那隻老鍾發出噹噹噹的聲音。凌晨方鴻漸一人走在回父親家的路上,心裏想着要待柔嘉好…………

婚姻上方鴻漸又給自己圍了一座城,這城中方鴻漸想出去走又不敢出去。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一座城接一座城,讓你的心力憔悴。事業,婚姻,家庭,朋友,這些都是一座城。讀了這部小説我明白了,只有真才實學才是硬道理,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在家庭中,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做該做的事。

圍城也許圍住了當下的我們,用心去生活,你會發現生活的美。

《圍城》讀後感 篇20

“當、當、當……”已是深夜班10點了,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方鴻漸原先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

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歲的時候,我信心滿滿的,只差沒有報告天下,憑海為證,大言不慚地説有一天自我會如何如何。那時候總是很單純的,沒有意識地去做許多事。

沒有職責的包袱,不懂世間的複雜,指天誇耀自我的偉大,卻在深夜獨自嚶嚶哭泣,很脆弱的。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犯上一回的狂病,但這又何嘗不是一回人生的轟裂呢?幾年後,二十七歲的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着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裏是滿滿的內疚。

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彷彿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並不能夠完全掙脱那條無形的鏈子。只但是三年後,當我應對滿地的落葉,我再也沒有多少傷感之情;當我再也不會為漫天的雪花而歡欣鼓舞時,我已記不清多少年前説過了什麼。不是因為時光很久,只是發現那些誓言很飄渺。過去也試着去實踐,但當我發現要用一生去允諾時,我放下了。少了年少時的傲氣和心無旁騖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種顧慮,一種對現實的認識,不知是那位學者曾説過,孩子出生時都有他的角,死去時卻是一枚鵝卵石。

鴻漸的身邊曾留有過鮑小姐的鮑肆之臭,也曾吸引過蘇小姐的文質之香,鴻漸也曾為搏唐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過,但無論是哪一種,他都未好好抓住,任由最後一縷輕煙從指尖劃過,沒有勇氣跨出最後一步,鴻漸學會了妥協。在經過三閭大學一行後,他才真正意識到人世險惡。鴻漸有點累了,於是他選取躺在孫小姐這張柔順的躺椅上休息一下。父母親的生活,我一向是不甚贊同的。沒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感情,沒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遠為瑣事忙碌的身影和時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的聲音。

我一向很不孝地疑惑這樣的兩個人為什麼會如此甘心地被對方牽絆着自我的後半生呢?平靜的海面往往醖釀着巨大的風暴,鴻漸同柔嘉平淡的婚姻也有了一觸即發的危機。鴻漸覺得自我很無能,總認為自我是一場杯具的主角,他要發泄,既然不能對外人那就只能對自我的妻子出氣。

柔嘉也不是好欺負的人,兩人之間的矛盾因為更多人的參與而顯得不可收拾,鴻漸看着空空的小屋陷入了沉思。葬禮上,奶奶一向都在流淚,看着與她相伴四十多年的爺爺消失在殯儀館最後一道門後,最後一滴淚也悄無生息地落地。一向不明白在爺爺去世許多年後,奶奶口中批評着種種不是與眼中流露出的無限依戀竟是如此和諧,和諧地讓人辛酸,讓人猜不透。就如《圍城》中所講“年齡是個自然里程中無法超越的事實。”凡事一經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況是城裏城外呢?後記:那隻祖傳的老鍾從容自在地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光,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噹噹噹……”響了六下。六點種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對柔嘉好,勸她別再為昨日的時鬧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期望他會同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光落伍的記時器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十一點了”我想“也該睡了”掩上日記本,掩上門,讓室外的黑色也浸染入這一室之中。

《圍城》讀後感 篇21

人生幾何,去日苦多。——題記

越長大發現越是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讀書了,整天疲於各種碎片的知識,但是內心卻愈加空虛,見識也愈加淺薄。趁着考研結束,聽聞同學感歎研究生也像一座“圍城”,許多人想進去,進去的人又想出來。因此我趁機就將這本圍城好好閲讀,體會其中的滋味。

故事是從方鴻漸留洋回來開始講起,文中描述到他在外留學卻沒有得到博士學位,最終買了一個假的“克萊登大學”博士學位。這讓我不由感歎“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當今社會依然還是有許多方博士這樣“海歸”。

接着就是回國輪船上發生的事,方鴻漸與鮑小姐,在旁人看來確實不堪,但方鴻漸心中卻想着了魔一樣,全然不顧他人想法。這讓我感覺很是熟悉,每個男生在這個時間或多或少都是這樣,禁不起一點點挑逗之感。還有一個讓我感到很熟悉的就是蘇小姐,真正的博士,大家閨秀,一方面討厭方鴻漸這種禁不起誘惑的行為,一方面又希望方鴻漸能“看上”自己。就如同現在大學之中常見的情形,才貌兩全的女生大都單身,相貌平平的卻都有男朋友。從方鴻漸的角度其實很完美的寫出了同齡男生的心理,想着蘇小姐如此優秀,自己怕是配不上。

可是故事偏偏又是如此做巧,當蘇小姐喜歡上方鴻漸時,方鴻漸卻對蘇小姐的表妹唐小姐“一見鍾情”。(我堅信所有的一見鍾情都是見色起意)這就好像許多好的女生開始追求一個男生,而這個男生卻難以相信。因為從一開始男生就認為兩人這間就絕無可能,因此也就不曾想過女生的追求。

再來談談方鴻漸追求唐小姐,各種情意綿綿的書信,讓我等這些現代的“悶騷男”情面難堪,感覺全然沒有這種表達“愛意”的勇氣。再看看唐小姐,用現代化來講就是“渣女”,而這種人卻又最能挑撥起身邊男生的躁動。(願世間所有渣女都能遇上渣男,哈哈哈~~~)

可憐這蘇小姐才慘,一味的單相思最後才發現是自作多情。最後蘇小姐嫁給了一個大腹便便的人,這不禁讓人感歎!(好白菜都讓豬拱了)如果蘇小姐是為了報復,或是心生絕望,那也太可惜了。最後方鴻漸也如現今的渣女的劇本,被拋棄,然後陷入失戀的悲傷,最後逃離傷心地。

接着就是在“情敵”趙辛楣的幫助去三閭大學應教,一路上也是頗為破折,期間各種文人相輕與拉幫結派之事很是詳盡,但缺少這方面經驗,感觸到不是很深。不過不得不提一位“傻白甜”孫小姐,孫父同趙辛楣是舊識,委託趙辛楣照看。路上趙辛楣不斷撮合方鴻漸與孫小姐,但方鴻漸意向不大。

在三閭大學,方鴻漸同趙辛楣同住,雖有一些不如意,但是大體還是過得去。其中李梅亭為了文學系可謂是不顧臉面,大鬧特鬧。之後得到一個“小官職”,更是大搖大擺,全然不是讀書人的樣子。最怕這種嘴上仁義道德,內裏卻唯利是圖,大展官威,作威作福之人。感覺這本書像是一面鏡子,一方面可以看見別人的醜陋,一方面也是看到自己的醜陋。然後就是高校長,表面學富五車,卻總喜歡好為人師,各方面都想插一腳。然後是汪處厚,書中認為他是比較幸運的,髮妻在“該死的時候死了”,表面熱情,內地裏也是冷漠無情。

汪處厚夫婦想為趙辛楣和方鴻漸尋良人,拉紅線,此處不得不説汪氏夫婦也是好心。但是喜劇的是趙辛楣覺得汪夫人與蘇小姐神似,不禁生出愛慕之意。而汪夫人也是一個狠角色,人際交往方面頗有實力,但是估計內心也是空虛。在與趙辛楣夜晚散步被發現之後,趙辛楣連夜遠走,不禁讓人唏噓。

但此書最心機的還在此,孫小姐故意泄露出有人追求的事,將方鴻漸刺激,最後將方鴻漸收入囊中。接着應被人檢舉,方鴻漸同孫小姐也是遠走。就像歌裏的唱的,愛情剛開始總是晴空萬里,但是接着就是疾風驟雨。此處也有感,人生也許很難遇上“對”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剛好能過下去罷了。

隨後在香港遇上趙辛楣和蘇小姐,蘇小姐沒有當初的靈秀,變成了一個精於算計的人,趙辛楣最後還是找到了合適的人。到了上海,方鴻漸和孫柔嘉分別見了父母,開始還能忍耐,不過逐漸難以接受,最終爆發。其實從中我感覺兩個人還是彼此有愛意的,但是當旁人的各種指點之後,就逐漸離心,漸行漸遠。書中最後,方鴻漸打算回家道歉,孫柔嘉也打算和丈夫好好溝通,但是聽見了孫柔嘉的姑母的議論,最後還是選擇離開。一份好好經營的愛情,不僅僅是相互包容,還有理解,還有信任,不管旁人風言風語,相信彼此,唯有如此方能幸福,方能長久。

讀完圍城其實我並未感受到圍城之意,反倒是對人生愛情與人際方面頗有感觸,也許現在的閲歷還是夠,但是還是佩服錢鍾書先生的筆力,將故事描繪的如此繪聲繪色,此書值得一讀!

《圍城》讀後感 篇22

早就知道《圍城》是一部現代文學經典小説,説的是有關男女婚姻的事,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第一次瞭解《圍城》,知道有這麼一本書,知道中國文學史上有位叫錢鍾書的作家,是大哥推薦了錢鍾書的《圍城》,其他的就不怎麼記得了。不知那時是因為什麼原因竟然未讀。現在想來真是可惜啊!説到錢鍾書,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為我一直把他和錢學森搞混淆。現在想起來覺得當時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一位是當代著名的學者,作家,而一位是”導彈之父“,著名科學家。

我一向不太喜歡讀長篇小説,這也許跟我的性格有關係,總覺得太長了,沒耐心看下去,平時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説。這可能與我經常喜歡寫些東西有關,我寫的最多的莫過於一些心情雜文了。我想當初,如果多看些書,尤其是那些經典名著,那時我的作文修為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長篇小説,直到這個暑假,恰好妹妹從學校帶了本《圍城》,我空閒之餘就拜讀起幾年前本該早就讀了的《圍城》,並一口氣讀完了。其實上網的時候,曾看過《圍城》,那時也只是在上網時斷斷續續讀過,不過不知怎麼,也不知為什麼,後來就沒有讀下去,所以直到這個暑假我不算真正讀過一部小説。儘管以前也曾翻閲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懺悔錄》、錢鍾書的《圍城》,但我以為這個暑假所讀的《圍城》,才是我真正意義上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説。

美永存!

《圍城》讀後感 篇23

經過了兩個月的《圍城》閲讀,終於能夠合上最後一頁,我的腦海中卻不斷重演着方鴻漸和孫柔嘉的爭吵。

我從8月份起便開始讀《圍城》,倒不是我讀書的速度慢,只是錢老先生筆下的這幾個風格迥異的女子和那“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方先生讓我傷腦筋。我不禁想,什麼樣的女子才能讓方鴻漸舒心,到最後便成了“最理想的女子是什麼樣的”。為此,我就帶着這個疑惑,慢慢地分析。

首先,是對於理想的定義。對誰來説理想呢?不外乎是對方鴻漸,對方家老夫婦,對趙辛楣等等。籠統地説便是傳統的理想女子和新式的理想女子。這就有些頭緒了。

首先,傳統型的理想女子,不外乎就是《詩經》中的“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或者“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種種,不外乎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為女性塑造的“附庸”形象。這就是明顯的封建思想,難怪孫家厭方家陳腐。

再者,新式的理想女子,書中便有,就是方鴻漸苦苦追求、望眼欲穿的唐曉芙。唐曉芙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女子,她敢愛敢恨、厭惡世俗名利、有自己的追求。我至今記得她的那句“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好一個痴情的可愛的女子啊!但是讀過楊絳先生的《記錢鍾書與〈圍城〉》便知道,錢老先生偏愛她,不願讓她被方鴻漸這個花心大蘿蔔禍害,潔身自好,成為了《圍城》中完美女性的化身。

但是,我卻很喜歡孫柔嘉,她雖然沒有鮑小姐的風流倜儻,沒有蘇小姐的博學多才,也沒有唐小姐的清純可愛,卻有一種頑強不屈的勁兒。她在方鴻漸對她無感時想方設法地引起注意,在方鴻漸被三閭大學辭退時毅然與丈夫同行,在方遯翁極力勸阻之下堅持出去工作,追求獨立,而非一味地對丈夫阿諛奉承,一味地對婆家唯命是從。我認為這才是新時代理想女子所要具備的品質。

《記錢鍾書與〈圍城〉》中還有一句很有趣同時發人深思的話:“她(孫柔嘉)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個方鴻漸,最大的失敗也是嫁了一個方鴻漸。”這句話看似自相矛盾,卻又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但我認為對孫柔嘉更多的應該是佩服和惋惜,而非諷刺。畢竟她也差一點就成為了既傳承又創新的理想女子。

婚姻的圍城其實內外都大同小異,自己心中的圍城才會讓自己不斷逃避。正如錢老先生所説,只有戰勝自己,才能真正脱離圍城。我們又何苦去做別人眼中的理想女子,為何不去追求真正的自己呢?做自己的理想女子,便足夠了。

《圍城》讀後感 篇24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一句簡單的法國諺語就説出了錢鍾書想要表達的主題。

在高中的時候我就看過《圍城》,但是當時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下情節就放下不看了。記得那個時候語文課本上有一段《邊城》的選段,講邊城的時候老師説了一句話我記憶猶新。他説:“在2000年左右的一年,《邊城》被評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漢語小説,《圍城》排名第二;而在亞洲,《圍城》被評為最受歡迎的漢語小説,《邊城》排名第二。”當時我一下子想到了這其中的簡單原因——《圍城》在國外的受歡迎程度要還是很值得肯定的!

有時候我覺得我不是很喜歡看錢鍾書的文章,尤其不喜歡長時間看。因為總覺得看看的書特別地耗費腦力!就像《圍城》,很多時候我得在他那巧妙的比喻中先停頓一下才能夠繼續前行。於是,斷斷續續地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才第二次把這本書給看完。

《圍城》的愛好者應該不止是一類人吧!我覺得從青年到中年甚至老年都有其愛好的理由。青年嘛,正值戀愛的時節,正好有着看這書中曲折的愛情故事的心態。中年人嘛,自己的家庭剛剛運營沒有多麼長的時間,有時候看看這書中的家庭中曲折逗人又有點合乎情理的故事還是很值得他們深思一下,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至於老年人嘛,老夫老妻們似乎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就是這年輕一代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了,他們是資格最老的觀眾。

看書的時候有時候也能夠看得我有點糾結。為什麼糾結呢?很簡單,一個圍城的故事似乎又讓我覺得愛情與婚姻是一個不好接觸的區域。儘管,中國的幾千年歷史以及國外那些童話傳達給我們很多令人嚮往的愛情故事,可是,這些美好的故事比起那種《圍城》中的糾結故事來説的話又似乎是地税之餘滄海了。有時候真害怕自己將來會成為那大海中悲催的一滴苦水。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衝出來,而我,暫時站在城門口觀看

《圍城》讀後感 篇25

説起來和錢鍾書先生寫的這本《圍城》還真是有一定的緣分啊!記得結婚那年借了朋友兩本書,一本是經濟方面的、一本就是圍城,當時應為經濟方面的書寫的有點抽象就沒怎末看。《圍城》讀的有一半的時候,被我的另一個朋友拿去就沒拿回來,就這樣之前借給我書的那位朋友也給忘了!就這樣《圍城》就拜讀了一半!

直到幾年後的前幾天,自己出差到外地實在是無聊就像買本書來打法時間,其實自己沒事情無聊的時候也經常去新華書店看書,但是覺得每本書都好,每本書都不好,那天決定去買書,挑了半天也沒挑到一本自己想買的書,想買文學方面的又不想買些膚淺勵志的什麼的,現在這個貧富差距很大的現實下,寫作人和出版商也是抓住了普通老百姓的弱點,狂出什麼窮人看錢啊、還是什麼教你致富的很多的,看的眼花繚亂的、就像買本小説也行,自己平常也不怎末愛學習,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挑書的毛病還是不小,還不想要表皮花哨的,真是不懂裝懂還有模有樣的!最後看見一本表面是黃白的而潔淨的書皮,當時就有一見鍾情的感覺,拿起來也沒注意什麼,看了一會才想起來自己才拜讀了一半,當時就決議就是你了。

看着本書看的也比較快,應為時間的緣故所以很快看完了,我很少有這麼的速度看完一本長篇小説的。看完後意猶未盡,覺的有時間一定要讀2遍。

從書的題目上來看,錢老起的這個名字可以稱的上是絕配!故事裏的主人翁無可奈何的生活在一座被思想、政局以及現實社會下的圍城裏,自己的語言、生活無時不刻在與自己的思想做着較量,但是最後還是失敗在現實圍困的情況下,方鴻漸出國留學就被家人圍困在婚姻的枷鎖上,不過想好未見面的未婚妻英年早逝,方鴻漸可以説是心裏大快,猶如一塊鑲在臉上的傷疤,這塊傷疤去不掉,然而有一天不知道怎末的掉了而臉上沒一點傷痕,為了哄騙自己岳父和父親鴻漸説自己是博士學位,以求得面子上的光耀。鴻漸在岳父家及在蘇小姐、唐小姐的關係中顯示了自己的愛情,然而愛情之神並沒有光臨他,就這樣鴻漸為了閃躲愛情的痛傷和當時局勢的所在就選擇外出教學,屋漏連逢陰雨天!在充滿了與鄰為壑、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環境中方鴻漸最終選擇了逃避。面對他的又是一次選擇,原以為和一起同來的孫柔嘉結為夫妻可以就此的安穩下去,誰知到不知不覺陷入了柔嘉設計的婚姻陷阱裏,過着屈膝卑微的生活,就此這樣!

其實鴻漸一直在生活的圍城裏面從這座圍城跳入另一座圍城,不同的是每個圍城的環境不一樣,面對的問題不一樣,一樣的.是他無論怎麼做,都展現不出自己應有的特性和本色,只有束縛在思想的枷鎖之下進行着生活。如果説鴻漸沒有在這種情況的時候我看只有在輪船上的旅程才是鴻漸人生的特色之旅!

我們的日常生活不也是生活在周圍各種無形的圍城之中,但是現在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圍城之中侷限性是很小的,但是要跳出圍城,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要有跳出圍城後的辦法。千萬別跳出這個圍城又跳入更加拘束的圍城,總而言之,圍城人人有,人人有圍城。圍城的不同就是大小的不同,大的你可以在裏面跑步,甚至跳高,小的圍城也許支起身子也很困難了,更別説跑步跳高了!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走出圍城,看到圍城外的天空,祝各位好運!

《圍城》讀後感 篇26

寫《圍城》的讀後感有些犯難,倒不是説讀完之後沒有感悟,只是不知道應該怎麼落筆。小説的背景是在民國時期,雖然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並不算遙遠,但也是很陌生的。小説中的人物也實在真實的在身邊就可以隨便找出一大把,每個人都存在人性的弱點,每件事件都在映射社會的不同面,看得也算過癮,但是談到感受卻有點難受。

前些天姐姐做手術我去醫院看她,順便將《圍城》帶上想在無聊時看看,醫生查房的時候看到了對我説,我這個年齡看《圍城》還有點早了。當時我有些不以為然。想來即便沒有看過《圍城》的人對於書中描述婚姻的那句話也是非常熟悉的:“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我也是衝着這句話買的書。書中有不少對於婚姻的描寫,我一直覺得早一點了解到婚姻,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不好的一面總不是一件壞事,畢竟有了萬全的心理準備,再去面對,存在問題的時候才能更有方向的去處理。婚姻本來就不是童話的結局,而是生活的另一個開始,所以哪怕殘忍一點先將它的醜陋揭開,也好過天真的將它當成童話去對待,否則一旦婚姻出現問題就很容易萬劫不復。

可是在看完了整本書之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位醫生要説我現在看還太早了,只書中一段描寫就讓我對婚姻產生了畏懼:“譬如他那位原配的糟糠之妻,湊趣地死了,讓他娶美麗的續絃夫人。結婚二十多年,生的一個兒子都在大學畢業,這老婆早該死了。死掉老婆還是最經濟的事,雖然喪葬要一筆費用,可是離婚不要贍養費麼?重婚不要兩處開銷麼?好多人有該死的太太,就不像汪處厚有及時悼亡的運氣。並且悼亡至少會有人送禮,離婚和重婚連這點點禮金都沒有收入的,還要出訴訟費。”雖然不至於人人都像這位汪處厚,可現實中這樣的人卻也是很多的。錢鍾書先生實在是厲害,這段描述看起來是以很輕鬆、揶揄的語氣寫的,可是讀起來卻讓人心中一沉。婚姻和人性的醜惡在這一段描述中展露無疑。

不過雖然殘忍,但是讀懂了或者明白了婚姻之後,再去面對,倒更能幫助自己找準在婚姻中的定位。反正最後還是要看自己怎麼去經營。看《圍城》這本書,對婚姻和人性的解讀是一方面,不過我感觸最深的卻是另外的一方面。讀文學著作的好處便是能夠學習到大師們的寫作技巧,這本書中有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以及側面的批判描述,卻不同於我們平時寫作時候那般生硬,讀起來總讓人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或者臨畫觀摩的感覺。

例如書中寫月亮:“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羞縮,光明和輪廓都清新刻露,漸漸可烘托夜景。”一輪並不圓滿但也能夠清晰可見輪廓的月亮躍然紙上,朦朦朧朧卻又讓夜色有了一絲光亮。

例如寫蛙聲:“不知哪裏的蛙羣齊心協力的乾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短短的一句話便將夏日裏蛙聲浩大的陣仗表現的淋漓盡致。讀來彷彿耳邊已經嗡嗡響個不停了。

例如寫主人公出國後對家鄉的感覺:“好像荷葉上瀉過的水,留不下一點痕跡。”清晨的荷塘,一滴水珠在荷葉上隨着風不停的晃動着,最後隨着荷葉向下傾斜,嘩啦落進了荷塘裏,驚起一圈圈水紋,而荷葉上卻彷彿什麼也沒有發生過,沒有一點痕跡。多麼形象生動。

在描寫人們愛吹噓,藉着日本人侵略後沒了證據,大肆吹噓自己本來有好多的產業,但因為日本人、因為戰爭都沒毀了的時候,作者也並不直接正面描寫。而是寫到:“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由着讀者自己去體會。

我想這就是讀書的魅力所在,不僅讓我們從故事中去體會人生百態,去感悟生活,更能讓我們學到其他更多的東西。例如寫作的技巧等等。

《圍城》讀後感 篇27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就像陳年的老酒,喝時直擊味蕾,給予人心靈的震撼,再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圍城”二字完美地概括了方鴻漸的一生。

“圍”住他的第一圈就是他那造假的學歷。他骨子裏是個不折不扣的知識分子,在心中是渴望一個能拿得出手的學歷的,但他的懶惰註定了他在學業上的失敗,所以他為了面子買了一份假學歷,卻沒想到要用一生的謊言去彌補這一個謊言。在回家探親時、在學校教課時、在無數的酒席上時,他造假的學歷每每讓他後悔莫及,但他無法改變這殘酷的事實,他一生都被“圍”在謊言的城裏,卻不知這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而“圍”住他的第二圈就是那虛無縹緲的愛情。“婚姻就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他的一生都被“圍”在愛情的城裏。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都是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人。在這些人中,蘇文紈代表了女性的虛榮,她是因為虛榮所以親近、引逗、詆譭、嘲笑方鴻漸。她之所以選擇方鴻漸也是認為他軟弱,自己能控制住他。而唐曉芙才是方鴻漸的心上人,方鴻漸對她的感情最純潔,兩個人本來是最理想的愛侶,但方鴻漸不幸被她表姐選中了——“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於是這一對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完了。孫柔嘉在方鴻漸心目中只不過是“不討厭”,但最後還是無可奈何的娶了她。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處處存在着各種誘惑與嚮往,樹立着一道道未知的門,我們不知道門後的東西是什麼,是好是壞,只能等待着好奇驅使我們去開啟,接着通過一座又一座圍城,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慾望、人心、利益,共同築起那一道道堅實的不透明的圍牆,我們無法窺探到裏面任何東西,一切都是未知。生活就是這樣,你不可能預測到一切,不可能百分百命中好球,不可能事事順心,唯有自己去親身經歷感受那是什麼。

《圍城》讀後感 篇28

靜漸漸沉浸在一片月色中,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了整個天空。遙望,不知哪兒還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輕輕地守望,相信明天會是個好天氣。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可是幾年後,二十七歲的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着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裏是滿滿的內疚。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

彷彿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全書以諷刺為基調,反映了那個時代一些知識分子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書中的人物個性鮮明:優柔寡斷、毫無原則的主人公方鴻漸,矜持自負、工於心計的蘇文紈,外表柔弱、深藏心計的孫柔嘉,庸俗貪婪的學術騙子李梅亭……他們遊離於當時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進行鬥爭的勇氣,不斷地陷入各種各樣的“圍城”之中,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作者錢鍾書以幽默的筆調,表現了他們人性上的欺詐,虛偽與懦弱;揭示了他們精神上存在的危機,活畫出了一個時代時態人情的卑齪與困頓;展示了最為豐富的知識界眾生相。“圍城中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往往是大家對這本小説意義的普遍闡釋,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有點酸甜苦辣體驗者的“深得我心”?

《圍城》中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對理性的思考,更有對時間流逝的感慨。我又何嘗不在這圍城之中?在童年,一臉童稚散發着稚嫩的芬芳,但我羨慕成年人——他們成熟,深沉,連踏步都可以讓地球震動。我想突圍,一腳踏入男人的海洋,卻一個人失意地站在喧鬧的人羣中。方鴻漸:“凡職業,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城,城裏的人想突出來。”我在午夜迷茫地夢醒,恍然不知所已……進入高中後,我又時常懷念童年。逝者如斯夫,日月之逝。原來我一直在城中,不曾突圍。聖經告訴我:“我們在基督裏死了,活着不再是我,而是復活的主在我裏面活着。”在我們拋棄自己以前的愚蠢的信念,心中竊喜時,殊不知自己又再次陷入城中。《圍城》給予我們的是感慨,是醒悟,更是警告!

《圍城》讀後感 篇29

這兩天剛看完《圍城》這本書,故事的更概是這樣的,主人公方鴻漸在回國的船上與同船的鮑小姐有些青睞,初嚐了愛情的滋味,但卻有另一位大家閨秀蘇文執小姐對他有了好感。回國後,他通過蘇認識了她的表妹唐曉芙,不想卻對這位唐小姐產生了好感,但由於某種原因,兩人的感情也並沒能長久。

後來經過好友趙辛楣引薦,同去三閭大學任教,同行時又認識了孫柔嘉小姐,倆人也不過是普通朋友,可最終走到了一起,不過他倆的感情實在糟糕透頂……這本書的作者錢鍾書先生説這本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

語言平淡無奇,所寫之事也只是人間的是是非非。不過書中卻始終貫徹了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婚姻感情猶如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中的人想出來”,這也許是作者的得意之處吧。

《圍城》讀後感 篇30

《圍城》以抗戰為背景,以方鴻漸為主角,展示了他留學回來後幾年內,尋找工作、戀愛結婚的經歷。我因久仰其大名而讀,但是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可能只理解了不到1/10。暫且先記下,看看經過生活的磨礪之後,重讀會不會有更多的感悟。

一、關於人生和工作

可能因為自己目前尚未走入社會,所以並未遇到很多工作上的困難,對於書中相關的描寫也沒有很有感觸。但是通過讀別人的讀後感,認為以下觀點還是非常有理的,暫且先記下:

志大才疏、狂妄自大,多麼精妙的總結!這也正是方鴻漸走向平庸的關鍵所在——因能力撐不起野心,故而常常感到不得志;不得志卻又看不清自己的缺陷所在,故而只會發牢騷,卻毫無改變現狀的決心。

實際上,現實就是現實,既不冰冷也不殘酷,只有當一個人的野心與TA的能力差距太大時,現實才是“殘酷”的。如果這個人發現現實殘酷後,自暴自棄,既不甘心調整自己的期待,也不願意提升自己的能力,那麼現實會變得更加殘酷。

但不管是調整期待的人還是突破侷限的人,大概都不會被我們歸入“平庸”的那個類型。反而是方鴻漸這樣,既看不清自己又輕易向所謂的命運繳械投降的人,才最容易變得平庸。

所以從人生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做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在不斷地失敗中認識到自己當前的能力,並及時調整短期內的期望;二是確定自己的長期目標或者人生追求的意義,並在遇到挫折後堅持不放棄長期目標,而是不斷探索可能的路徑,鍛鍊到達目標所需要的能力。

二、關於戀愛和婚姻

由於最近我經歷了感情上的波折,也做出了一定的抉擇,雖然目前來看我無法堅定的説出這個選擇是正確還是錯誤,或者説就沒有所謂的正確和錯誤,但是《圍城》還是讓我學到了很多。

方鴻漸和唐曉芙兩個人對彼此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因為自尊或者矜持,在發生誤會的時候雙方都沒有解釋,而是等待對方邁出第一步,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一拍兩散。不過也有人説,幸好是這樣,唐曉芙才避開了方鴻漸。但現實中如果兩個正確的人因為矜持而不解開誤會,導致分開,多年以後再相遇才知道當初的真相,豈不是徒增遺憾。

而方鴻漸和孫小姐兩人的戀愛和結婚後的種種變化,也讓人感觸良多。在曖昧時期,兩人都非常傾心對方,交流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但是由於外界的調侃等等,他們兩個被迫迅速結婚。在婚後,必然需要拜訪彼此的家庭,並參加一定的家庭活動,而由於之前從未接觸或者深入的瞭解對方家庭,所以出現了很多分歧。一方面是由於家庭固有的觀念或者習慣不同,方鴻漸非常傳統的父母無法接受新式思想的孫小姐,孫小姐要強的姑母也無法接受平庸的方鴻漸;另一方面是由於雙方家庭都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孩子的對象能對自己的孩子付出更多,所以會對其提出很多要求,這樣“人人為己”的環境下,必然生出很多矛盾。

而且讓我覺得非常無力的一點是,雖然結婚後兩人依然愛對方也希望體諒對方,但是在雙方父母引起的矛盾出現時,大多無法好好交流達成一致,甚至會因為自己夾在中間而產生煩躁情緒,從而賭氣説出違心且傷人的話。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婚姻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目前也無法指出如果遇見這類問題應該怎樣解決或者更好的溝通。

回到該書的題目,為什麼叫《圍城》,我讀之前以為是“事情往往外表看起來很光鮮靚麗所以想參與,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其痛苦從而想逃離”。

現在讀完,卻以為:

方鴻漸是你也是我,他不討厭,可他全無用處。前人經歷的種種人生困境,我們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能避開,卻都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投降,不可避免的陷入其中。這樣隨波逐流的人生便是圍城。

想來只有“永遠保持獨立思考,永遠不會輕言放棄”才是跳出圍城的好方法了。

《圍城》讀後感 篇31

最近“算是”又重新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些許感受,稍作記錄。——題記

終於看完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其實並沒有“外面的想進去,裏面的想出來”的感覺。當然或許一開始我就被這句話誤導了吧。想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很膚淺的,印象中應該是草草的翻了前面幾頁就沒再深入去看了。不過現在想來,或許以當時我青年之身,沒有戀愛,沒有婚姻,即使看了也未必能懂得其中的若干,而今終於能認認真真、完整的把這部小説看完,倒是一種幸運的事。

小説全篇以留學歸來青年方鴻漸的生活為線索,描述了他的感情、工作以及他所在的周圍,那麼個不上不下的羣體眾生相。彼時能出洋遊學,且能獲得博士的學位,應該是一種上進和美談。不過對方鴻漸來説,倒是另外忐忑的感受,因為他並不算學成歸來,反而是一塌糊塗,最後連個文憑都沒有,無奈之下花了錢弄了沒有什麼名氣甚至無法查證的德國大學博士來給自己和回國過關。歸途的船上又經歷了和鮑女士、蘇小姐的種種,算是感情的開始。和已有婚約的鮑女士苟且可以理解為青春的一種懵懂,和蘇小姐的若隱若現的關係也為後面二者的感情起伏做了伏筆吧。方“博士”榮歸故里,方老先生很有面子;縣報採訪了他;他的訂婚但是未過門就去世的媳婦——周女士的爸爸周經理一家也是覺得“女婿”為青年才俊,好樣的。接了家裏住,一日三餐,還為了他找了工作。

如果説方鴻漸和鮑女士是一對露水鴛鴦,淺嘗輒止,那麼作為才色兼備的蘇小姐來説,基本就是方鴻漸感情世界征程的開拔。在銀行工作後,方鴻漸和蘇小姐的感情漸漸鋪展開來,雖然在方看來自己並不喜歡。這個過程又引出來另一視他為競爭對手的趙辛楣,當然趙、方後來成為摯友,這是後話。方和蘇小姐的感情,如同時下青年們的初戀,一方對另一方,或喜歡或嫌棄,若即若離,似乎是隔着一層紙,又似乎是一程山,懵懵懂懂吧。到後來方鴻漸終於清醒,痛下心來了斷這所謂的“初戀”,直白的告訴蘇小姐不喜歡她。在蘇小姐電話裏罵他“混蛋”的哭聲後,一切歸於結束。

為什麼和蘇小姐結束呢,其實是在和蘇小姐交往的過程中認識了另一個人——蘇小姐美麗大方的表妹唐小姐。方鴻漸是真的喜歡上了唐小姐,從開始的謹小慎微到後來大膽的書信表達。再到後面似乎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二人似乎是陷入了熱戀。不過錢先生似乎沒有給他機會,因為在和蘇小姐結束後,蘇小姐氣憤之下閃婚,同時把先前方鴻漸的種種“添油加醋”的都告訴了唐小姐,方、唐二者之間出現了隔閡,一個電話的誤會又將這段情絲斬斷。雙方如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鏡頭一般:兩個在街頭剛分手的情人都在心裏説,如果他(她)回頭,我們就重歸於好。結果傷心的人兒沒有回頭,沒有挽回,這段感情就此結束。讀到這裏我是有點遺憾的,我相信方鴻漸是真的喜歡唐小姐的,唐小姐也是真的喜歡方鴻漸,哪怕他之前沒有告訴他的種種,哪怕那種種中又包括了航船上和鮑女士的不堪。方鴻漸失意之下,借了機緣湊巧下三閭大學的工作聘請離開了上海。而唐小姐也在親人的帶同下去了他地。錢先生再沒給他們二人再見的緣分......

初戀懵懂,於己於人。真情可貴,有失有得。或許如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經歷就是一種富足,就是一種財富,而不用去管曾經的觸覺是痛,是苦,亦或者是是甜,是樂。青年的方鴻漸畢竟沒有那麼多豐富的人生閲歷,只努力逃離那傷心之地,遠赴他鄉去做他並不喜歡的工作,聊為生活。於是一個新的篇章開始。

小説的最後一個重要角色登場:孫柔嘉女士。方鴻漸、趙辛楣等五人約了一起去三閭大學就教,這其中就包括受了家人的委託、稱呼趙辛楣為“趙叔叔”、要去三閭大學做英語助教的孫柔嘉。此時趙、方已經是無話不談的摯友,冰釋前面蘇小姐情敵的嫌隙。路程中,錢先生借了趙辛楣之口給孫小姐貼了“人小鬼大”有心計的標籤。彼時,外表柔順的孫小姐是在婚姻的圍城之外。五人歷經波折終於到達目的地——“一個日本人唯一豪爽不吝嗇的東西——炸彈——也不會浪費的”地方。三閭大學是一所初建的大學,從學生到教師,都是不健全的。伴隨着學校的發展,方鴻漸也經歷了職位下調、被介紹對象、學生不滿要趕他走等等各種風波,在某一個似乎不經意的場合,沒有表白的表白終於將方、孫這對沒有“戀愛”的冤家直接推到了訂婚的階段。而因為趙辛楣留存在方鴻漸處的書籍導致他被認為“思想”有問題,被校方解約。方、孫二人棄了三閭大學歸家,打算見家長結婚,半道里方鴻漸考慮摯友的意見提前結婚,省下各種禮節、金錢以及孫小姐肚子可能的麻煩,孫小姐終於進了這所謂的婚姻的圍城內。

婚後的生活是平靜的,又是不平靜的,當然也包括婚前:其實已經被錢先生點了他們的各種問題,言語之間。方鴻漸算是被推着邁入了另一個階段,結婚,真正的成人。婚前的甜蜜沒有太多感受,婚後又是各種羈絆。兩人之間,兩個家庭之間,家庭成員之間,頻擾不斷。錢先生真是文學大家,這部書雖然是寫在三四十年代,但是讀來同當今無異,婚姻中的人也是沒有變的,婚姻中的各種關係、人情世故也是沒有變的。究其原因,應該是人性終究是沒有變的,頂多多了個時代背景而已。各種爭吵不合之下,方鴻漸和孫小姐的婚姻終於在一次爭吵後徹底崩裂:孫小姐帶僕人回了孃家,方鴻漸也想應摯友的邀請去重慶重新開始。二人婚姻的失敗,用現代語言講,或許就是互相的不瞭解,感情基礎不牢固,瑣碎生活中磕磕碰碰。終於讓所謂的感情走到極端,圍城中的人也終於沒能守住這座城。

小説最後一句對老鐘的描寫,寫到:“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哭。”而最後一段中,如反例一樣的,對二人衝突發生前——方鴻漸回家路上內心要對孫小姐好,勸她如何如何的心理路程描述——歸家之後卻發生了最後的衝突!這何嘗不是錢先生對方、孫殘酷婚姻現實的一種理想挽救,不過如那個老鍾一樣,每點鐘走慢7分鐘,7分鐘不長,可還是走慢了。《圍城》重印後不少人對號入座、研究,錢先生的妻子,同樣是大文豪的楊絳先生特意寫了文字説明錢先生寫這部書的大致過程以及可能的參考,且明確一切都是虛構的。也再次佐證了那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一部400頁左右的小説承載了人世間的眾生。如眾生像,如眾生......

《圍城》讀後感 篇32

很慚愧現在才開始讀書,也正是這個年齡才開始在讀書的時候進行思考。

在此之前,一直以為《圍城》是講婚姻的,讀罷才發覺,它講的是人生。

方鴻漸作為留洋碩士,回國後本應該有一番作為,和兄弟趙辛楣談天説地時也覺得很有思想,與一同去往三閭大學的另外二人相比,也是不落俗套,可到最後偏偏他混的最慘,讀到最後,這樣的結果讓我不停地反思,到底時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局?工作沒了,感情也沒有維護好。如果當初他與蘇文絝在一起了,還會時這個結局嗎?如果他和唐小姐在一起了,感情上會得到慰藉嗎?如果當初拿了博士文憑回來,命運會因此改變嗎?然而,人生沒有如果,走過的路不會退回,錯過的事無法彌補。

在我看來,方鴻漸即使有了上述的假設也不一定會過的美滿。首先,一直在外留學導致他不諳世事,看事情不夠通透,不會變通,這一點和趙辛楣相比,相差太遠,雖然同行的另外兩人過於庸俗,但在這人情世故中不至於被當作靶子。其次,方性格上不夠堅定,甚至有些懦弱,幾段感情中能夠體現出來,而且他沒有自己的看法,容易受他人影響,這也正是孫柔嘉處心積慮嫁給他的原因吧,她能降得住他。最重要的一點,方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即使在動盪的年代,人也應該有上進心,應該奮鬥的目標。這三點提醒我在生活中,要避免這些坑,要保持獨立不被外界左右,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保持學習的狀態,不要隨波濁流。同時,對於方和孫的婚姻也提醒我,即使兩個人相愛,相處的時候也有禁區,不能在吵架的時候口無遮攔、互相諷刺揭老底。婚姻中要相互理解和體諒對方,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刻薄;多一些謙讓和包容,少一些專橫挑剔。最後相互鼓勵、相互扶持,一起為了家庭努力工作。

《圍城》讀後感 篇33

乍一看《圍城》,感覺像是一本軍事書或者是戰術書。

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故事,我曾經被深深的感到動過,後又讀了楊絳的《我們仨》,在這裏面,我第一次瞭解了錢鍾書先生,並知道他絕對不是方鴻漸。

楊絳在《圍城》的後記中曾這樣説到“《圍城》的作者呢,就是個“痴氣”旺盛的鐘書。”書中的方鴻漸,博土學位是買來的,出國留學的錢是他已故未婚的家庭提供的,典型的當時社會的渣男,開頭僅僅30頁,卻出現了五六個與他有關係的女生,無論是在郵船上的鮑小姐,還是蘇小姐,還是蘇小姐的親戚唐小姐,方鴻漸都與她們有着不明不白的關係,這前提還是他還花着已故未婚妻的家的錢,這就如序所講的那樣“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呼,這或許就是對方鴻漸這個人物的精準評價吧!

前半部分,蘇小姐蘇文紈也是一大人物,郵船上孫太太那段恭維的説話,讓她最不喜歡小孩子的人説出了:“我最喜歡小孩子”這樣的話,往後中,她喜歡兩個男人同時爭奪她的感覺:青梅竹馬的趙辛楣、替她抄詩的王爾愷,卻刺激不到他心中歡喜的鴻漸,最後卻和曹元朗訂婚,這簡直就是自私的轉型,或許郵船上孫太太對她説的話運用了反語。

《圍城》中的人與事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上流人士的生活,社會、環境狀態與人們的思想境界這無不是一部作品成動的前提,小説的結尾説“飽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看完後記中的這句活,我又重新將書翻到115頁,再次閲讀……

《圍城》讀後感 篇34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蘇文紈如此道。一如方鴻漸,曾經對婚姻嚮往,最終卻陷入這座城的束縛。

方鴻漸似乎總是在圍城中,剛剛逃離了這個卻又陷入另一個。這與他性格中的懦弱是分不開的。因為不敢於拒絕蘇文紈的求愛,他痛失唐曉芙,又在孫柔嘉的引誘下一步步陷入婚姻的圍城。總是依靠別人尋找工作,他陷入了三閭大學的圍城,不得不與那些奸詐狡猾、工於心計又唯利是圖的人們打交道。逃離了三閭大學,他又陷入了家庭的圍城,這個落沒的封建大家庭正像是一個濃縮的三閭大學,妯娌間的爾虞我詐,兄弟間的利益紛爭,方老先生身上愚昧又可笑的精神,讓鴻漸無所適從卻不得反抗。冥冥中有一隻大手操縱着他的命運,讓他走向事業與婚姻的失敗。他作為全書似乎唯一一個還心存善念的人,在三閭大學沒有昧着良心,在文聘上寫上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卻又發現韓教授卻作假給自己混得了好工作,兩相對比,諷刺意味不言而喻。

讀《圍城》,其詼諧幽默的語言常使人會心一笑,但這笑卻小不到底,因為你總能從其中窺得自己的影子,從而得一臉紅。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説:“所以是會心的笑,不夠,還要臉紅的笑,笑書上的人,笑身邊的人,也在笑自己。”圍城更着力描寫人性的弱點,它的背景就顯得不太重要了。其中有各種各樣虛偽、陰險、虛榮、自私的形象,錢鍾書先生力圖諷刺知識分子的黑暗面。莫須有的克萊登大學,折射的是虛偽。蘇文紈喜歡玩弄男人又自以為是,以看他們為自己爭風吃醋為樂趣,折射的是虛榮。曹元朗模仿外國詩明明不得其要領,卻又常以此賣弄文采,讓人哭笑不得。李梅亭猥瑣自私的內心在前往三閭大學途中盡顯,善拍馬屁的顧爾謙常鬧出笑料。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竟也分出了所謂的派別,竟也有所謂請客吃飯。為了面子,人們爭相説謊,兵災“讓不知道多少窮光蛋有機會追溯自己為過去的富翁。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閣樓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錢鍾書先生的語言真讓人拍案叫絕。於是這樣一幅醜態百出的社會圖景躍然紙上,發人深省。

時至今日,圍城也有着諷刺意味。科學家們只重論文在什麼雜誌上發表,而不肯沉下心來做研究的行為不該停止了麼?初等教育教師素質普遍低下的現象不該消失了麼?官場腐敗,公費辦私事的現象不該整治麼?

圍城的束縛給我們每個人都敲響了警鐘。

《圍城》讀後感 篇35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除了各色生動形象的人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書中蘇文紈的一句話“説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看似簡單,但這何嘗不是人生呢?我們一步步地朝着自己覺得幸福的地方走去,心中是愉悦而歡喜的,但是那讓我們現在覺得欣喜的地方,又何嘗不是一座圍城呢?

書中主人公方鴻漸一出現的時候,是在一艘留洋歸來的船上。此時,方鴻漸便是與船上的鮑小姐產生了糾葛,雖然心中並不愛她,但是卻端着開放的西洋做派,與之娛樂。在這本書中,一步步的情節就是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情感展開,從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再到孫柔嘉,主人公是怯懦的,在起初,他因為怯懦使蘇文紈誤以為他已經愛上了她,又因為怯懦失去了當時心中所愛,再到後來一步步陷入了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中。這是主人公感情的一座圍城,起初主人公十分嚮往這座圍城,但是在一次次的經歷後,最終身心都十分疲憊。然而在書中,僅僅是隻有一座圍城嗎?答案是否定的。趙新楣愛慕了蘇文紈二十年,卻也踏不進蘇文紈的那座圍城,最終也脱離不開自己的命運。而作為事業的那座圍城,從主人公在岳家的工作,再到三閭大學到後來,都充斥着壓抑和逆來順受,或許這和方鴻漸本來的性格,一種對待事物玩世不恭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通過一段段的描寫,我卻看到了他在事業圍城中的徒勞無力,直至走向低谷。那麼當時的社會呢?在書中有段描寫:某太太為了祈願中國戰爭的勝利,天天拜觀音菩薩。這些不經意的刻畫都讓我們看到了民國時期封建思想。主人公捏造自己留洋歸來得到博士學位遭到當地人的追捧甚至請去演講也看到了盲目的崇洋媚外思想。

作者站在一定高度去俯瞰書中點點滴滴,用諷刺的語言批判了人性和社會,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自大,真正闡明的就是:生活本來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不能逃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圍城中過完這一生,任何人都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圍城中過完這一生,任何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正如方鴻漸逃出一座圍城來到另一座圍城一樣,只是從一種壓力逃到了另一種壓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