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合15篇)

校園1.56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合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教學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學生昨天上課時都懂了,但今天上課時,卻已經模糊甚至忘記了。

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

上一章作者説到學習新教材不能讓學生停留在膚淺的理解層面,並避免在第一次學習時犯錯誤,而今天文章的重點在於“為了掌握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這是一個學習的遞進。

因為作者是前蘇聯人,書中例舉了很多他在教授語言語法方面的例子,看起來有些讓人不明深意,但我們只要將俄語換成漢語就不難理解。

看到這些語法,我就想起國中的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語文課本後面的附錄內容。這些內容都沒有正式印在課文正文裏,但她也帶着我們仔細地從頭學到尾地學習了一遍,其實這些恰恰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還有國中的政治老師在講解原始社會的一些篇章時,就採用了列出問題讓我們分組討論尋找答案的方式。這也印證了作者所提到的“在歷史課上和語文課上,對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讓學生尋找剛剛講過的教材中的因果聯繫和意義聯繫。”

學習新教材時思考得越多,越有助於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看來關鍵就在於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思考得更高效,不僅可以減少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還可以縮短回課的時間,增加講解新內容的時間。這將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閲讀可以讓思考更充分,特別是持續的親子閲讀。一個較長的故事往往需要許多天才能讀完,每天不僅需要傾聽,還需要對過去故事情節的回憶,還有故事前後發展的關聯。這時,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作為承前啟後的鋪墊。在一個故事講完以後,留下的就不只是“又聽完了一個故事”這樣的簡單印象,還有這個故事值得被書寫的那些因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讓孩子利用自由支配時間

寒假到了,可愛的孩子們走了,午後小女正熟睡,閒來無事,就從書櫥裏,隨手翻開了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共100條。他是當代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著名教育。當我讀至“要教會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時,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這位教育家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像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他所提到的問題,猶如我平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領會後,讓我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正如“要教會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對孩子如何來發揮其求智的慾望。對孩子來説,時間是怎麼度過的,這和成年人的情況完全不同,——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誰不考慮童年的這一特點,他就很難理解孩子的心情,經常會碰壁。在樹林裏度過一個充滿陽光的夏季的日子,那就好像過了一輩子。不要用硬性規定的.計劃來束縛孩子,讓他們去仔細地看看各種事,並且看個夠。也許,你還可以把孩子放掉整整一個小時,讓他們各自去幹自己要乾的事。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感知和思維。

請記住,在每一步路上,孩子的面前都可能展現出某種新的、未知的東西,這東西使他入了迷,佔據了他的全身心,他不僅顧不得想別的事,就連時間的流逝也感覺不到了。就這樣,孩子沉浸在童年的這種平穩的、緩慢的、但又不可阻擋的河流裏,他會忘記了老師要求或父母要求做的事,但這一點又是毫不足奇的事。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知道了:不要違背孩子的天性,教給孩子利用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就意味着:儘量做到讓有趣的、使孩子感到驚奇的東西,同時成為孩子的智慧、情感和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東西。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寫教學後已經多年了,堅持寫教學日誌也已經有兩年多了,但是系統的、理性的思考教育日誌的問題的時候不多,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篇文章給了我許多的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説過:“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20xx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創造性的教師,在結束他的一生時,把自己在長年勞動和探索中所體會到的一切都帶進了墳墓,那會損失多少珍貴的財富啊!我但願把許多本教師日記蒐集起來,保存在教育博物館和科研機構裏,當做無價之寶。

在日記裏,關於後進兒童的記載佔有重要的地位。我認為,善於覺察這些兒童在課堂內外的行為上的極其細微的變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觀察到和記錄下來的情況加以深入思考,對教師的工作有很大幫助。例如,考慮到有些孩子的智力過程的能動性有所降低,他們的智力眼界相對地受到侷限,我就作出一些結論,譬如應當讓這些孩子讀哪些科普讀物,等。

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記裏空出幾頁,專門記載自己關於知識的鞏固性的想法。把這些記載加以研究、對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識的鞏固性取決於許多先決的前提和條件。日記能教給我們思考。“

葉瀾教授曾經説過,一名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也不可能成為名師,但是如果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應名師。所以,我們在閲讀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寫讀書筆記和教研日誌,隨筆,這是身為一名教師的必修之課。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最近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對這位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極,崇拜至極。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條建議,很好的借鑑,並運用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下面就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46條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中提到的教師日記,這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

我認為蘇老提到教師寫日記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倡導寫教學反思。

幾年的教學工作經驗讓我懂得了教師應當通過教學反思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正如葉瀾教授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從中我們可以完全看出當前倡導的教師要寫教學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許多教師外出聽課、看課的機會很多,可是幾年之後,多年之後,你再去聽他的課堂教學,為什麼還是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這裏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教師缺乏這種學習的品質,缺乏課後反思的品質。目前存在的狀況就是有的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學期末統一的後補的,更為可笑的是,有的教學反思居然是課前預設的。這樣哪還會有它的必要性,實用價值呢?所以,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和葉瀾教授所説的那句話我們更應該重視寫教學反思、並且堅持寫,以此促進我們的成長,以此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現任班級中一名學生馬劍豪,上課不參與學習,回家不做作業,熱衷電腦,思維能力較好,自稱很懶,不想學習。我與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耐心地一對一地陪做作業,溝通對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動要求老師放學後留下來教他學習,改變以往對待學習的冷漠的態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

因為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給他們多一些陽光,多一個笑臉。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們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和大家不一樣的是我的這本書是在網上買的。因為我感覺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的去讀,去感悟,去學習,它很有必要成為我工作生活閒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書以後,我就迫不及待的瀏覽了一遍。心裏不由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麼的偉大、超前。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一個特別顯著的建議,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話就讓我感慨頗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説,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經常聽課的時候,我就感慨,為什麼優秀的老師的課總是那麼的自然,幽默,得心應手。那是因為他們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主要的是他們知識的淵博,才使得他們課堂上游刃有餘。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提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信息就不太費力。這時,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修養,乃是教師勞動修養的一面鏡子‘而對於學生來説,如果他不能體驗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麼他就不喜歡進行腦力勞動。’可見,我們教師的知識量的重要性。

蔡校長一再告誡我們要有一個空杯的心態,去學習,去提升自己。是呀,為人師表,學高為師。只有有了東西才能給學生倒出來。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地提升自己。幹一行愛一行。讓讀書、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充電自己,影響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我閲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多,可以説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斷思考。通過閲讀,我懂得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好教師,必須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歌德説:“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履行責任的`標準越高,其人生價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師,只有盡到對學生的責任,才能是好教師。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須從“責任”兩字做起。對自己應盡的責任認識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長,越能在履行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麼,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責任呢?

一、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我認為要從課堂做起,從小事做起;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先要做到,並且要做得更好,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為人師,身正為範。我一直就是這樣來要求勉勵自己的。

在低年級學生眼裏,教師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學生的關注。因此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終生的,尤其是教師不良的行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是無法挽回。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説,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濕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學生的興趣是潛在的,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與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學生,培養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為何剛入學的孩子對學習充滿了好奇與渴望,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卻越來越少?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説不定還會躺倒醫院裏去。”這就告訴我們要因材施教,不能對於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標準,只要他很努力,取得進步就是值得表揚和肯定的。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好好地對待孩子們,及時的發現他們的進步,他們的優點,對於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更要多一點關心。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在一個班級中總會有幾個作業速度慢,成績落後的孩子,理解、接受知識緩慢、艱難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另一樣東西就該到要學了;剛剛學會這一樣,另一樣就已經忘記了。所以,我們老師往往讓孩子只專教科書,不鼓勵去讀其他的書,以免分心,而這些孩子卻一直沒有進步,一直落在後面,吃力地跟着。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裏明確提出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他説:“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確實是這樣,沒有其他書的閲讀,就沒有活水,就像在死水潭中一樣,即便弄懂了教材中的全部內容,也無法迎接新知識的`挑戰。像這些學習困難的孩子,老師講過的會做了,但是稍微改變一下他們又不行了,只有通過閲讀,提高閲讀能力,閲讀能力強了,那這些孩子就會有進步,學習就會變輕鬆。

所以,雖然現在已進入複習階段,但還是不放鬆孩子的課外閲讀,每天保證半小時。但願有所進步。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我認為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來説,朗讀和背誦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初學英語的國中學生來説是至關重要的。朗讀和背誦是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和英語成績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經之路。朗讀和背誦也是克服當前中國學生的"啞巴英語"的有效途徑。更為重要的.是朗讀和背誦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第一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積累大量實用的英語短語、句子、習慣用語;可以擴大視野,在腦子裏儲存大量有用的詞彙、短語、習慣用法。

第二通過大量的朗讀和背誦可以培養語感。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讀"這種最基本的實踐方式。朗讀是訓練語感的好方法,讓學生反覆朗讀甚至背誦作品,特別是精彩段落和句子。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受益匪淺。比如有一道填空題,你甚至不知道這個句子的具體意義,你卻能説出該填什麼詞,這就是你的語感。這樣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第三,堅持不懈的朗讀和背誦也是訓練語言、語調、語流和連貫性、流暢性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助於改進語音。通過朗讀,尤其是模仿正確、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可以糾正和訓練自己的語音語調,掌握説英語的種種技巧,如連讀、失去爆破、同化、重讀、弱讀等,從而迅速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因此,在國中階段尤其是七年級的英語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朗讀和背誦。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因此,我覺得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種説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説,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雖然,我們達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們就應朝着這個方向發奮。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一年級的語文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一年級的剛從幼兒園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中過渡到一年級,難免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尤其是拼音教學枯燥乏味,知識點碎而且宂雜。作為教師就應採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讓他們慢慢適應慢慢習慣。教育方法在這時就顯得尤其重要。説到這個問題,就又回到了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這就應是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吧。我覺得要想成為真正的教學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就應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一年級的教學更就應如此,只有在教學時想方設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會為孩子的求學之旅鋪一條大道。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曾以為讀書越多,所知的就越多。然而現在發覺讀的書越多,所發現的未知就越多,越對這個世界的人和事充滿虔誠的敬畏。這世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這世上也多的是比你透徹還比你謙卑的人。

讀這本書之前,知道這是半個世紀前的書,以為會讀到些陳舊的教育觀念,抱着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心翻開這本書,結果非但不陳舊,反而非常超前,居然很貼合最近幾年的新課改理念。原來現在工作生活中的迷茫在半世紀以前就已經有人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為後生晚輩實在是太過自傲了。

蘇霍姆林斯基説:“讀書不是為了應付眀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粟。教師的知識超岀教科書的範圍越遠,他的話的含義就越深刻,學生從他的講述的字裏行間學到的東西就越多。”

讀到這裏突然就坦然了,迷茫和彷徨都來自於對自己無知的恐慌。靜水流深,把自己變成深不見底的湖水才能讓湖面平靜不起波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抽象的學生”,也就是那些考試都能得一百分的學生。我們做老師的,都渴望在自己的班上每一個人都能把佈置的作業都按時保質地完成,把要學習的內容都掌握牢固,在考試的時候,都能一題不錯,一分不落地考試一百分。但是事實上,這樣的學生,這樣的班級是根本不會存在的。

正因為抽象的學生不存在,所以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在這本書上一句話對我很有啟發:“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不對兒童要求過高不僅會使孩子容易品嚐到成功的'喜悦,同時也會讓老師享受到教師職業帶來的幸福感。如在本學期開學時分析完第一課的生詞,我們就進行了默寫,全班七十二個同學有三十六個同學能全對,現在想來這一結果就體現出了學生之間的差距。如果做教師的老師心裏一直想着這七十二個同學都能全對,面對這樣的二比一的局面會讓自己內心感覺非常失落,也就很難體會到職業帶來的快樂。當我們有了學生是有差異的這一心理準備後,就會對這一結果持一種平常心來對待。

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取得進步,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着腦力勞動,品嚐到成功、進步帶給他的喜悦,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地調動起來,是我們教師需要做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閲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試想: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來,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因此,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説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所以,讀書吧,老師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假期,重新拜讀了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次是逐字逐句細緻又系統的閲讀,雖然是還不能全然領會其中的要義,但確實使自己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豐富的認識。這位上世紀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在半個世界後的今天讓讀者依舊感受到熠熠生輝的教育智慧,另我深思和警醒。

閲讀的重要性,多次被蘇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題中強調。從注意力的培養,到對後進生的工作,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抽象思維的發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觀現實,許多家庭、許多學校卻依舊不夠重視,或者是有形無實的開展,或者是有心無術的引導。這的確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當然,我們在引導學生們好讀書、讀好書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對學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響。“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教師能夠讀書破萬卷,勢必也能做到上課如有神。

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鍊,也是蘇霍姆林斯基書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蘇霍姆林斯基成為“思維的活的源泉”。這對於當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們有着很好的借鑑意義。

現在的`學生在室內待得時間太久,在室外待得時間太短;在教室內待得時間太久,在野外待得時間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實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書,大自然中更有着無限待開發的課程,我們應該為學生們提供更多這樣的場所,提供參觀、研究大自然的機會,而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帶領學生們從中學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學生們可以觀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強烈的萬事萬物的聯繫,從而使思維得到更好的開發。

“閲讀”與到“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説應該成為學生們行走的兩條腿。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説的不也是這個道理嗎?閲讀給予學生們成長的陽光,而到自然中去則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空氣,唯有二者俱全,才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個體。

標籤: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