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登山的詩句及賞析

校園3.01W

大概是詩人“性本愛山丘”的緣故吧,自古以來,詩人都愛登山,登上山峯,賞景、覽物之際,總會逸興遄飛,感慨萬端,留下許多優美壯麗的詩篇。

關於登山的詩句及賞析

很多登山詩用詩的語言藝術地再現了自然美景,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寒山石徑的蒼茫景象和山中人家的幽妙風光,吸引得人們暮色降臨仍流連忘返。尤其是末句的比喻,點染出令人陶醉的火紅一片的楓林霜葉,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生氣勃勃清新剛健的藝術享受。

又如,梅堯臣的《魯山山行》: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峯隨處收,幽徑行獨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處?雲外一聲雞。

這首詩起句寫作者回到自然返樸歸真的愜意,接着對魯山景物進行入微的描繪。千姿百態的“好峯”,隨着欣賞的角度不同,千變萬化;迴環往復的“幽徑”,若隱若現,讓人時行時迷。由於“與野情愜”,不顧山深路遠,竟然來到了野獸出沒的`險境,看到了“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的圖面。熊笨拙地爬樹,震落遍地霜花,羣鹿出沒於溪水旁,襯托出山林的空曠。在這密林深處,迷路人怎樣才能找到人家,走出森林呢?忽然“雲外一聲雞”,真是柳暗花明,令人欣喜不已!全詩格調清新,意境幽深,一波三折,時而峯迴路轉,時而欲行又迷,時而熊生險象,時而雞傳祥音。環環緊扣,引人入勝。活脱脱描繪出一幅野趣天然圖。

詩人們在描繪山間美景的時候,往往賦予自然景物以人的靈氣和性情。如王質的《山行即事》:

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

荷雨灑衣濕,蘋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這首詩,首聯用擬人手法:碧空浮雲忽聚忽散,是它們在商議天氣陰晴的事宜。人們通常所感受到的不測之風雲,原來是它們早就商定的變化。把陰晴不定的自然現象寫得十分生動。接下來就是陰晴不定的具體描繪。頷聯寫“陰”,作者以“雨”和“風”來體現。“雨”帶荷香,“風”搖萍動,身沾一路細雨,手攜兩袖清風,令人心曠神怡。剛剛還是雨霧迷濛,一會兒,雨過霧散。頸聯自然轉到寫“晴”。隨着浮雲消散,紅日當空,使得喜愛晴天的喜鵲欣喜若狂,發出陣陣喧鬧。這一“喧”字,既寫出了喜鵲的喜悦,也給清幽的山間增添了無限生機。而生性愛水的鷗鳥也趁這日出像調皮的兒童無拘無束地在水平如鏡的池塘裏盡情嬉戲。一“狎”字,生動地描繪了鷗鳥自由自在的可愛天性。以上兩聯二十個字,構成一幅幽美的山行圖。圖中有天象,有人物,有植物,有動物,和諧組合。尾聯,看似平淡,其實造意奇特。盡人皆知,山本來就不會説話,詩人卻偏要贅言——“山色不言語”。彷彿這山本來是會説話的,只是此時不用説罷了。然而,即使山不説話,也能喚醒沉醉之人。這一擬人,既反襯出山色的明淨秀麗,又流露出詩人以山為友,彼此相親相娛的喜悦心情。

以上詩篇主要描繪的是秀麗山色,清代潘耒《天都峯》給我們展現的則是雄偉壯麗的圖景:

黃山百千峯,茲何獨稱長?

大巧不炫奇,尊嚴故無雙。

中天開帝廷,萬靈此朝饗。

肅穆垂冕旒,森嚴排甲仗。

梯空一萬重,拔地九千丈。

煙雲升及腰,日月行在掌。

羣山自言尊,對之失氣象。

譬如見真人,羣雄自頭搶。

蒼蒼百里外,孤標已瞻仰。

即之如可親,攀之莫能上。

石闕望峨峨,天橋矚朗朗。

載肉無由升,徒然結遐想。

天都峯為黃山第二高峯,海拔1810米,在諸峯中最為雄偉險峻,被目為天神之都,故名天都。要把這天神之都的“形”與“神”展現出來,非大手筆不能為也。潘耒運用奇特的想象和奇妙的語言把這幅雄偉的畫卷次第展開:

作者以設問入題,引起人們的注意,天都峯稱長於羣峯,到底是因為什麼呢?然後便從神之威嚴和形之奇峻兩個方面進行着力描寫。寫它的“神”主要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它大巧若拙,莊嚴穩重,它聳立在天的中央,好象是天帝在開設天廷,萬神都來這裏向天帝朝拜、祝告。羣峯森然肅立拱衞着它。它戴着帝皇冠飾,莊重肅靜,好象在檢閲披甲執兵的儀仗隊。而後又運用反襯的手法,寫自誇尊貴的羣山,面對天都峯,就像羣臣拜謁真人(仙人,也可指帝王),頓時失去了莊嚴的氣象,不得不卑躬屈膝,自慚形穢。即使在百里之外,也會領略到它獨特的風貌。反襯出天都峯的卓立羣峯,威嚴無比。寫它的“形”,主要運用誇張的手法。天都峯拔地而起九萬丈,登山的階梯凌空而上一萬重,雲煙只能飄升到它的半山腰,而日月的運行也好象是在它的掌中。“九千丈”、“一萬重”,何其高峻陡峭!雲不過腰,日月在掌,又是何其雄偉壯麗!石闕峨峨,天橋朗朗,即之可親,攀之莫上。在寫完了它的威嚴之“神”和險峻之“形”之後,作者不由發出無盡的讚歎。這首詩可以看作是天都峯的禮讚,它生動地描繪了天都峯雄偉奇峻的風姿和壓倒羣山的磅礴氣勢,令人遐想景仰不已。

標籤:賞析 詩句 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