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岡仁波齊》觀後感

校園3.24W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岡仁波齊》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岡仁波齊》觀後感

《岡仁波齊》觀後感1

這是有娃以來第一次看電影,謝謝公司提供這次機會。西藏一直是我心中的一片淨土,但一直沒有勇氣去挑戰。每每聽去過的朋友分享,都會提到被虔誠的朝拜者所震撼。那時的理解多為能吃苦,有信仰。通過這部影片對朝拜者有了更多的感覺,信仰就是一個目標,而目標的後面是那份重要的堅持和相互幫助。

大家因不同的初衷要去朝拜,因此而組成一個團隊,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為了共同的目標去做不同分工,在整個路上大家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我想這是他們能按計劃完成目標的關鍵點。朝拜的路是那麼長 走過了春夏秋冬,遇到各種困難,但都在大家的努力和相互鼓勵下克服完成,沒有一個人掉隊。

回到現實,我們在工作中,每個團隊的目標是明確而分工是不同的,在完成目標過程中大家要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傾聽。

《岡仁波齊》觀後感2

對於任何一部電影,若能獲得黃金場次的排片無疑能對票房起到較大幫助,但黃金場次往往集中在華麗的商業片或海外進口片,這也使得部分業內人士選擇通過公開信等方式向影院方面為藝術電影尋求更多市場空間。其中,新影聯總經理賀文近日在北京新影聯影業官方微信上面向各影院經理髮布一封公開信,向對方推薦國產電影《岡仁波齊》,並希望影院經理能給該片更多場次。

賀文在文章中表示,“我很清楚各位處於一線的經理們,面臨何等嚴峻的市場壓力和經營挑戰。正因如此,我更希望各位朋友能夠拿出些空間給像《岡仁波齊》這樣的優秀國產電影,拿出些時間和黃金場次給像張揚導演這樣有才華的年輕導演們。因為他們是中國電影的未來,而沒有我們的支持,這些‘希望之光’將可能被埋沒。”

《岡仁波齊》於6月20日正式在全國上映,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3日15時,該片上映四天累計綜合票房為725萬元,累計分賬票房為668萬元。公開資料顯示,電影《岡仁波齊》講述了11個藏族素人在馬年出發去朝聖,在2500公里的一步一叩中抵達神山岡仁波齊的故事。該片導演張揚曾執導《飛越老人院》、《落葉歸根》等影片,此次的《岡仁波齊》被張揚定義為一部用紀錄片手法拍攝的劇情片,並通過約30人組成的拍攝團隊,在高原歷時一年全程跟拍一隊毫無表演經驗的藏族素人演員。

與華麗的商業片相比,《岡仁波齊》顯然更加樸素,也難以獲得較好的排片。數據顯示,6月20日-22日《岡仁波齊》的排片佔比則分別為1.6%、2%和2.3%,此外據6月23日的實時數據顯示,該片的排片佔比為0.9%,與當日首映的《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排片佔比達70.4%相比,不足後者的1/70。

但同時能發現,《岡仁波齊》在網絡平台上的評分相對較高,在豆瓣電影、貓眼電影、娛票兒,該片分別為7.7分、9.3分和9.0分。且《岡仁波齊》在正式上映前曾參加過多次電影節展,其中20xx年《岡仁波齊》在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入圍“當代世界電影”單元,同年該片還獲得20xx年中國電影導演年度評委會特別表彰獎,此後陸續在韓國釜山、荷蘭鹿特丹、瑞典哥德堡、瑞士日內瓦等多個海外國際電影節進行展映,20xx年該片在英國奇切斯特電影節上獲得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針對藝術電影排片少、難以被影院和院線重視,同時不少觀眾反映無處可看藝術電影的情況,近兩年已有不少業內人士呼籲市場給予藝術電影更多空間,且在去年10月,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也正式啟動,並在一個月後公佈了首批100家藝術影廳名單,保證每家影院每週10個黃金場次放映,幫助藝術電影對接觀眾。中國電影家協會祕書長饒曙光認為,除了聯盟等方面提供的支持,藝術電影也需完善自身,比如國內現階段仍缺乏藝術電影專業的營銷推廣人員,難以做到精準投放。此外有從業者認為,走進院線並非藝術電影對接觀眾的惟一路徑,隨着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人們使用互聯網的便捷性、付費意願的提升,網絡端也能成為藝術電影尋找市場空間的渠道,逐步培養藝術電影的觀眾和市場。

《岡仁波齊》觀後感3

《岡仁波齊》一公映,千燈匯的人們就在各地搶着看了。剛過去的週末,二奶奶也拖着小二哥去看了。你呢?看了沒?

二奶奶在看的時候,哭得直抹眼淚。小二哥沒有哭。只記得,當銀幕上出現布達拉宮和大昭寺的時候,感覺好熟悉啊。20xx元旦,千燈匯一行人到拉薩參加“英雄之旅”的課程,每天或早上或晚間都去布達拉宮轉圈。

很多人看完了電影,表示不震撼。我想,這是漢族觀眾的期望吧。倘若它是一部震撼的,講述藏民朝聖的.商業片,我想,我應該不會給它評高分吧。《岡仁波齊》中,十一人的朝聖團隊,是朝聖路上很普通的一支。也許,在藏民看來,朝聖是很稀鬆平常的事。電影很平實的記述了朝聖路上,藏民們的衣、食、住、行、用,遇到的生、老、病、死四苦。真實,比震撼更可貴。

這是一部不按套路來的電影,要説震撼,震撼到小二哥的,是影片的開頭,而不是結尾。影片開頭裏,村裏的藏民,一聽説誰要去拉薩,再去岡仁波齊,都説我家出個兒子,我家出個女兒。四川芒康到岡仁波齊,2500公里的朝聖路,前路漫漫,不知道會遇到什麼。可就這麼着,一拍腦袋就決定了。這一行十一人,並不覺得自己多偉大。想想我在20xx年,決定要來上海,花五年時間讀個博士時,還是糾結了好幾個月的。(小二哥快要畢業了,呵呵~)

2500公里的朝聖,把一年的時間浪費了,好像並沒有什麼“用”吧?難怪他們窮呢。但西藏是個“佛國”,藏民人人心中都有佛。於是,朝聖路上,會有路邊的村民請他們來喝茶,或者為他們提供住宿。當十一人的團隊,遇上夫妻二人的朝聖團隊,會送青稞給他們。儘管他們窮,但這是多麼美的景象啊。

佛教最初就不是“用”來如何如何的吧。

漢傳佛教中的禪宗起源是這樣的。佛祖在靈山講法,拈花示眾,座中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迦葉尊者把“拈花一笑”的含意傳播開去,就成了今天的禪宗。花之於人,又有什麼“用”呢?它不是木棒,不能用來抵禦老虎,它不是果子,不能用來果腹,它不是皮毛,不能用來保暖。可是,不知道從哪一代人起,人見到無“用”的花,就會自然地微笑,心生喜愛。我想,那時人類的語言裏,是不是還沒有“美”這個詞?“

想想我這到上海的這五年來,都是在做僅對自己有“用”的事吧。每天到辦公室寫論文,週末了逛街買衣服。

我想,每個人在年少時,都曾做過一些無“用”的事吧?在影院看《岡仁波齊》的時候,我就在追溯,我曾做過什麼類似朝聖的,傻傻無用的事?

我想起,我在國中的時候,喜歡上一個同班的小女孩。後來,我轉學到縣城裏了。有一個夏天,縣城裏放暑假了,因為母親還在原來的小鎮上工作,我就回到那個小鎮過暑假。那時,小鎮裏的國中還沒放假。好幾個夏日的黃昏,我都會提前兩個小時,到學校門口的小巷裏藏着。放學的鈴聲響過後,在校門口湧出的人流中,倘能窺一眼如蓮花般的面孔,我便可以開心上好久。

在上海這樣的都市裏,節奏這麼快。我們還能否,用最慢的方式,做一些並沒有什麼用,卻很美好的事情啊。

《岡仁波齊》觀後感4

昨晚吃着餃子,順便打開電腦,看了這部下載了很久存於硬盤中的電影。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副原生態的西藏地區的生活畫面,主人公家裏的條件不是很好,家裏養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邊吃邊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羣堅定的佛教信徒,藏傳佛教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個藏族人的心裏。不知道電影裏的東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現實中來拍的,沒有去研究這部電影背後的東西,只是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去觀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膚比較粗糙,也很好理解,畢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區,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凍也得凍紅了,還有寒風吹着。也正如古話長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藏地區的氣候環境養育了這麼一羣樸素的人。在這裏,女人作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並不比男人差,都很賣力的為家庭操勞。而無論男女老少,則都透露出一種最原始的樸素,儘管聽不懂藏語,只能通過字幕去了解他們在説什麼。

《岡仁波齊》觀後感5

電影院的燈光亮起時,我的第一感覺是終於結束了。旁邊的女士伸了個懶腰,説道,都要睡着了。果然,一個人來看是明智的,這實在不是一部耐看的電影。

不過一些文青自稱看了兩遍,豆瓣評分也是很高。它一定有它的可取之處吧。

我以為它的可取之處就是它是一部展示精神層面的作品。哪怕它所展示的這種精神是海市蜃樓,然而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海市蜃樓是無比美麗、充滿吸引力的。並且,很久了,人們在充滿塵埃的土地上迷茫的生活,從來無暇仰望天空,忘記了什麼是信仰,什麼是善良,什麼是堅守,什麼是屬於精神的幸福感。

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價值所在的地方吧。讓我們望洋興歎,向朝菌描述了晦朔,向蟪蛄介紹了春秋,向井蛙展現了大海。我亦不是有信仰的人,但我尊重所有的信仰、所有的善良。那默默的承受着人生的。

《岡仁波齊》觀後感6

電影讓我瞭解了另一個世界,那羣我從來都沒有注意過的人羣,藏族的淳樸人民們的朝聖之路。信仰真的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可以支撐人類做到想要做到的一切。跪走整整一年多,來到聖山腳下,哪怕即將臨盆,哪怕嬰兒剛剛出生,一樣也沒特殊待遇。讓我感歎,自己真的太嬌生慣養了,其實人類的潛能很大,可以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在城市嬌滴滴慣了的我們實在是孱弱又矯情。電影中的這羣人,極其的單純,腦子裏只有信仰,沒有其他任何追求和雜念,這樣的日子其實是幸福簡單的啊。

《岡仁波齊》觀後感7

抽空去看了《岡仁波齊》,也確實需要放鬆和跟着他們進行一次朝聖,哪怕只是遠觀。

影評簡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着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裏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裏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懷揣着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xx多裏的朝聖之路......

羞愧

是的,羞愧!

這是我看到影片後的第一反應。後來想想我為什麼會覺得如此羞愧,不僅僅是自我評價和自我要求,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覺得自己也算是個有信仰且在行動的人,但看到他們才知道自己給自己的虛妄太多了。

他們走出村子,踏上國道,砰地下跪,我頓時淚崩!我想起了20xx年一路西行的路上看到的騎行者、去朝聖的藏民,還有拉撲楞寺裏的那個小男孩;我想起了在靈光寺舍利塔旁失聲痛哭的善男信女、圍坐在舍利塔腳下的朝聖的藏民。

他們不問結果,簡單純粹去做!想太多,做太少!這是不是我們的通病我不知道,但卻是我的。

信仰

時常開玩笑説自己是個有信仰的人,之所以用調侃的語言,着實因為不自信。不自信大家對於有信仰的反應,也同時不自信自己的信仰。也許是覺得空泛,也許是覺得自己太過標榜,所以説着説着就變成了調侃。

不過經常掛在嘴邊的也確實淺薄了些,卻有些自我安慰的意味。家徒四壁的屠夫每次殺生後以喝酒來讓自己心裏舒服點,楊培為了哥哥的孩子終身未娶,剛生完孩子的母親加入了磕頭的行列,遇到積水脱掉衣服磕過去的大家,他們從未説過自己的信仰,一大早開始的長頭,每天晚上睡覺前的唸經,如果沒有信仰,又怎能堅持?!

人與自然

前年的一路西行,穿過盤旋的山道,大片的雲在眼前,一路荒蕪,又一路豐富。吃喝住用行,取之於大自然,又再次迴歸於自然。冰河上的冰塊鑿開來燒成水、山谷裏的樹枝撿起來生成火、人死去的軀體放下來讓兀鷲吞食,原來人與自然可以這樣完美統一。

突然覺得我們的生活浮誇而又淺薄,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求贊同,每一次的炫耀,彷彿需要嚷嚷着滿世界都要知道,然又有何意?

我需要的很少

是誰説了這句話,我不記得,彷彿我也説過,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我站着説話不腰疼,不過目前我依然持此觀點。

一米二的牀鋪,一日三餐的飲食(或者可以兩餐),幾件衣服,兩三本書(也可圖書館借閲),這麼一算,即使在大城市裏,算上交通電話費用,讓自己生存下來也不是難事。

我們需要的很多,於是想起了電影《七宗罪》,片頭便是人的口腹之慾,看着飯店廣告裏的美食宣傳,再次覺得自己完了,我在掃大家的興致。

塵世中的修行

並非刻意受苦,朝聖是一種修行,我們在生活裏修行,無高低貴賤之分。活着之上的東西我們不需要嗎?我不信!即便如《萬物的簽名》裏在生活橫衝直撞百折不撓的亨特,他喜歡的除了錢和植物,還有哲學和書。修行的力量是向上的力量。朝聖也好,堅持也罷!

比阿特麗克斯對她十五歲左右的養女普魯登絲説“沉默是另一種虛榮!”驚愕!仔細一品,彷彿有幾分道理,於是發出一點感想,也是一個自我總結,算做修行!

標籤:仁波 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