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雪竹軒記原文賞析及譯文

校園2.05W

雪竹軒記

雪竹軒記原文賞析及譯文

[明]歸有光

馮山人①為予言:“吾甚愛雪竹②,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軒,請子記之。”予不暇以為,而山人求之數歲,或以詩,或以書,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於雪竹者,山人自知之,豈有假於予之言?是以曠歲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為詩,詩出而上海陸文裕公亟稱之。先是,山人居崑山之安亭,及予來安亭,則山人已遷上海界中,與安亭隔一江。予嘗過永懷寺,愛其古桂,坐久之。問寺中所往來者,僧曰:“地僻,絕無人。惟有馮山人時時過江來,獨吟桂樹之下。”予後數見之於張通參之座。通參與湖州劉尚書為社會③,二公皆稱山人為篤實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與通參遊匡廬、武夷,還而示予《紀遊詩》一編。予戲曰:“馮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廬、武夷間耶?”今年,予買田青浦之嵩塘。山人與予書曰:“吾近卜築盤龍,與嵩塘近,子來觀我雪竹。”予性懶,不能謁青浦令,為其所怒,所買田幾為奪去,予亦削跡茲土矣。

山人復遣其子來,曰:“吾前告子雪竹軒,復移盤龍也,吾今老於此。子許我記,幾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問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與通參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間有古井,無石欄,不覺越過之,幾墜。自此不復出。每自歎曰:‘匡廬、武夷,不可復至矣,雪竹,則何所無之?’”其子去,又數數書來。會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書之以告別,且使揭之楣間,為《雪竹軒記》雲。

(選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①馮山人:馮淮,字會東,號雪竹,崑山(今屬江蘇)人。山人,古時對隱居不仕的讀書人的稱呼,也常作為學者士人的雅號。②雪竹:一種幹節上有粉的竹子。③社會:舊時由志趣相同者結合而成的組織或團體。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是以曠歲而不答也 曠:時日多、久

B.因以名吾軒 名:命名、取名

C.吾近卜築盤龍 卜:預料、估計

D.且使揭之楣間 揭:標示、展示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馮山人為予言 不足為外人道也

B.還而示予《紀遊詩》一編 吾嘗終日而思矣

C.吾今老於此 君幸於趙王

D.因書之以告別 因人之力而敝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篇文章是作者為馮山人而寫,先前作者一直沒有時間完成,因此馮山人多年來雖以不同方式請求卻未果。

B.馮山人喜愛雪竹,年輕時喜歡寫詩;遠遊匡廬、武夷歸來後,在作者所買之田不遠處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敍馮山人其人其事,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山人風雅的形象、執著的性格逐漸從字裏行間凸顯出來。

D.這篇文章筆致從容,淡雅疏放,剛健之中見哲思,同時又不乏追懷歲月與舊事的無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7.把原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予以山人所以得於雪竹者,山人自知之,豈有假於予之言?

⑵予性懶,不能謁青浦令,為其所怒,所買田幾為奪去,予亦削跡茲土矣。

⑶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

參考答案

4. C(卜:選擇處所)

5. A(都是介詞,對 B連詞,表承接關係;連詞,表修飾關係 C 介詞,在;介詞,表被動 D副詞,於是;介詞,依靠、憑藉)

6. D(文章“剛健”有誤)

7.(1)我認為山人對雪竹軒這個名字滿意的原因,他自然知道,怎麼需要藉助於我的言辭(來表達)呢? (4分)

(2)我生性懶惰,不能(前去)拜見青浦縣令,他被我(的態度)激怒了,我所購置的田畝幾乎被收回,我也不到青浦去了。 (3分)

(3)如今我很快就要離世了,只想得到您的一篇文章,這是我(最後)的心願了。 (3分)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馮山人對我説:“我非常喜歡雪竹,所以人們用雪竹稱呼我,於是我拿雪竹來命名我的小房間,請您為我寫一篇雜記。”我沒有時間寫這篇雜記,而山人(的)請求(持續)了多年,有時以詩的形式,有時以書信的形式,每月寫一次。我認為山人對雪竹軒這個名字滿意的原因,他自然知道,怎麼需要藉助於我的言辭(來表達)呢?因此多年沒有答覆(他)。

山人年輕時喜歡寫詩,詩作一出現就被上海的陸文裕一再稱道。一開始,山人住在崑山的.安亭,等到我來安亭時,山人已經搬到上海了,與安亭一江之隔。我曾經經過永懷寺,喜歡那裏的古桂,坐了很長時間。我問寺中來來往往的人,僧人説:“地處偏僻,幾乎沒人來。只有馮山人時不時地渡江而來,獨自在桂樹之下吟詠。”我後來多次在張通參那見到他。張通參和湖州的劉尚書同是社會成員,二人都稱讚馮山人是忠誠樸實的君子。

去年,山人年紀大了,和張通參一起去匡廬、武夷遊玩,回來後就給我看了一編《紀遊詩》。我開玩笑説:“馮先生的雪竹,一定是在遊覽匡廬、武夷間求得的吧?”今年,我在青浦的嵩塘買了田畝。馮山人寫信給我説:“我在盤龍就近擇地建築住宅,這距離嵩塘很近,您(可以)來看看我的雪竹。”我生性懶惰,不能(前去)拜見青浦縣令,他被我(的態度)激怒了,我所購置的田畝幾乎被收回,我也不到青浦去了。

山人又派他的兒子過來,説:“我先前告訴你的雪竹軒,又搬到盤龍了,我如今在此終老。您答應給我寫的雜記,幾年都沒收到。如今我很快就要離世了,只想得到您的一篇文章,這是我(最後)的心願了。”我詢問山人的生活起居。他的兒子説:“去年和張通參一起在郡中散步,老人眼睛看不清了,道路中間有口古井,(周圍)沒有石欄圍着,沒有察覺到,跨了過去,差點摔下去。從此以後不再出門。常常自己感歎説:‘匡廬、武夷不能再去了;雪竹,那麼什麼地方沒有呢?’”他的兒子離開後,又常常寫信來。恰逢我正要北上,想着要拜訪一下山人的雪竹軒卻又不能夠了。於是寫了這封信來告別,(想着)也(可以)把它展示在門楣上,文章就叫《雪竹軒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