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魯迅範愛農讀後感(通用5篇)

校園2.7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魯迅範愛農讀後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魯迅範愛農讀後感(通用5篇)

  魯迅範愛農讀後感1

最近總是在翻看《朝花夕拾》,總以為魯迅的文章每一段時間段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於是又捧着書本讀了起來,今天讀到的這篇文章是《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中的最後一篇文章,是魯迅先生追憶好友的一篇文章《範愛農》。

對於範愛農這個人物的表現手法,魯迅先生似乎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來傳達對人物的評價。開始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因為徐錫麟的事情,兩人的矛盾頓顯。無論範愛農至於先生,還是先生至於範愛農,兩個人都是不太對付的,範愛農不喜歡先生溢於言表,先生確實覺得範愛農可惡的可先革命便將他革去!可見,二人在日本留學之時,關係是相當不妙的。

魯迅先生本與範愛農並無任何瓜葛,但在回國以後,兩人卻又偏偏再次相遇,而且還很好地化敵為友了。經過不斷的交流,兩人對社會的改革理想,都是讓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的催化劑,再後來機緣巧合,兩人還成為了同事,這樣的階級感情又深了一步。可惜,有聚終有散,範愛農與先生亦是因為工作原因而分別。

縱觀範愛農的一生,從他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他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先生用自己的筆描寫了這位同仁,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表達了尊敬。

範愛農終是無法在這樣的一個黑暗的社會立足的,他內心的痛苦悲涼或許真正只有先生能和他產生共鳴吧。範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範愛農溺死於河中。先生亦不知到底是自殺還是失足。

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先驅者註定了是悲涼的一生,那段黑暗中,作為這個脊樑的知識份子更是如此。讓我們向這位在黑暗中覺醒着的知識分子致敬吧!

  魯迅範愛農讀後感2

有勇氣直面自我,才有勇氣直面世界。魯迅正是帶着自我批判的歉疚心情描述對範愛農的最初印象的:“白眼看雞蟲”的傲態,“鈍滯”而“冷”的《論語》,“離奇”而“可悲”的表現使“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這樣寫,一下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獨特形象,同時也毫無掩飾地暴露出自己的偏狹。

有了真誠,才能知己、識人、論世;而能夠客觀地本質地對待世界和人,也才有可能真誠。真誠是貫穿全文,並推動敍事發展的感情的動力線。這條線,由兩條線索交織而成。一條敍述和範愛農的交往過程,一條抒寫對範愛農的逐步理解。前者在社會變動的大背景下記敍一個小人物的命運。或用精煉傳神的白描,刻畫其外貌、言談、行為,表現人物性格。或以襯托對比手法,突出人們的內在思想和淒涼境遇。

一位樸實、平凡、正直、耿介、孤獨而又軟弱無力,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願與舊勢力同流合污而最終被吞噬的知識分子形象,躍然紙上。後者在刻畫的同時寫出對不物的理解過程。誤會的消除,友情的來往,共事的經過,死因的疑惑,無不貫注着真摯的情感。這情感既包含着範愛農對魯迅的深情,也帶着魯迅的沉鬱的自譴之情。它始而激動,繼而舒緩,終而回蕩,內裏起伏着一股暖流,藴含着許許多多的社會歷史感慨。情感的深化,導致思想的深化。真誠的情感使創作主體與客體融合為一,達到真實、質樸、自然的高度美學境界。

看完《範愛農》,我有太多太多的感觸了,一篇短短的《範愛農》,能寫得如此精彩,是在是難得。

  魯迅範愛農讀後感3

最近,看了魯迅先生的《範愛農》,非常的有感悟。

《範愛農》是追敍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範愛農》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敍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範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文中談到,開始時,兩人並非朋友,甚至幾次爭論過。但作者回國後,兩人再次相遇,就由“敵”轉友了。從此以後,他們幾乎成了摯友。接着,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們成了同事。但“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作者與範愛農因工作的原因分別了。最後,範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範愛農失足溺死於河中。

《範愛農》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即對光復後的紹興換湯不換藥的描述。這其實已埋下了範愛農悲劇的伏筆。魯迅對範愛農沒有一句正面的讚揚,只是從他的神情“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他的行動“實在勤快得可以”表現了革命後的範愛農心情愉快的一面。但範愛農心裏產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魯迅其後又用了很多筆墨寫光復後紹興的現實,其實就是在探討造成他的朋友悲劇命運的原因。

範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的內心是痛苦、悲涼的。

而在看完《範愛農》,我覺得,當時的社會實在是太黑暗了,與之相比,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充滿光明的時代,非常的幸福。

  魯迅範愛農讀後感4

從外表上,範愛農身材高大,至少比訊哥兒要高大。訊哥好像只有1.6幾個頭。而且魯訊的文中也提到“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訊哥也許是彼此相對比較了一把,當時心中。文中的老範是長頭髮的,或許現代看來,高大的人,在帥氣上便有了一點資質。然而再往下讀後,這感想便打消殆盡。還有一點,範是不願意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的。其一,他或是認為他們這些文人口頭上的痛斥,形同放屁般,是微不足道的。其二,殺人的事情發生,只能接受事實,於人於已無能為力。事前如此,事後亦然。還有一種可能,便是他與他老師的感情未必至深。從“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言語中,他心中似乎破為淡然。此後,“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他穿着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他在鄉下做教員,生活上看出有些艱難與貧苦的。有時可以做些推論,他或是一有錢便嗜酒,於是常常把錢花光了,不可而知。文中提到“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而且每每進城必找訊哥喝酒。或許之前他是不愛喝酒的,然而現實社會的悲哀,與人生上經歷,給他不斷的刺激,無能為力改變,又是滿心的悲鬱,以致最後借酒麻木自已。然而在讀下文,“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閒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看來之前的喝酒破為是工作與待遇之故。

然而工作後不久“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愛農。”老範想必還是喜歡在城裏幹些活計,掙錢的。工作掉了之後,便又恢復如前,時有過之而無不及。竟到了借錢喝酒的地步。從社會家廷方面,他對於妻女,破為不如何的着想。按今天看來是對家廷不負責任的酗酒漢。

總來説,範對社會現實是無奈的,生活工作或少些積極與主動。最後“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希望在他人生裏有訊哥那樣的人來談心與幫助。

  魯迅範愛農讀後感5

範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開始魯迅和他有一些小誤會,導致範愛農故意針對他。之後魯迅回到故鄉,謀了一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範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並經常在一齊喝酒聊天。

魯迅的學生寫了一些和反動派鬥爭的資料,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之後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文件,命人抓魯迅。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一些鬥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

不久後魯迅得知了範愛農與友人遊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有評論説範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命運的感歎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職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