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秋夜曲原文及賞析

校園2.26W
秋夜曲原文及賞析1

秋夜曲

秋夜曲原文及賞析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翻譯

月亮初升時秋露已經稀微,身着單薄的羅衣並未更換別的衣裳。

漫漫長夜滿懷深情地銀箏撥動,心中害怕獨守空房,不忍進屋睡覺。

註釋

桂魄:即月亮。相傳月中有桂樹,又月初生時的微光曰魄,故稱初生之月為桂魄。

輕羅:輕盈的絲織品,宜做夏裝,在此代指夏裝。

已薄:已覺單薄。

箏:撥絃樂器,十三絃。

殷勤弄:頻頻彈撥。

空房:謂獨宿無伴。

賞析

首句點明時間,夜幕初臨,月充剛剛從東方升起,秋露雖生,卻還微薄稀少,説明天氣已經涼爽,但還不覺寒冷,給人一種清涼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這與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應,由於天氣已涼,所穿的輕盈細軟的羅衣,已感到單薄了。但還不覺得寒冷難忍,所以還沒更換衣服。字裏間隱隱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涼需要更衣而思念遠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寫女主人公的彈箏行動,實際是以樂曲寄情。講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彈箏,從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頻頻彈撥,絲毫沒有回房的意思。實寫女主人公迷戀彈箏,以至廢寢忘餐。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她並不是因為愛彈箏愛得入迷才這樣,而是“心怯空房不忍歸”,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內心處的祕密。

末句以巧妙的構思和奇特的表現方法,通過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展示了她獨守空房的哀怨。寫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遠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願獨守空房,只有借彈箏來排遣淒涼寂寞的情懷。房空,心更空虛,其情悲切。

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寫得頗為悠閒,秋夜微涼,景物悽清;詩人描寫了一種清冷的景象,以此為“背景”,再寫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襯托其孤寂。末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接寫“彈箏”的行動,似迷戀樂曲,實際上以樂曲寄情。末句畫龍點睛,通過正面抒情,對思婦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生動深刻的刻劃,頓覺無限幽怨之情躍然於紙上。

此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詩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動來展示其獨守空房的哀怨,曲盡其妙;寫思婦心境,抒發內心空虛的痛苦,更顯深刻細膩生動,流露出女主人公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現出詩人詩藝的功力。

秋夜曲原文及賞析2

丁丁漏水夜何長,

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

征衣未寄莫飛霜。

唐 張仲素《秋夜曲》

丁丁漏水,即漏水丁丁,丁丁是水漏滴水的聲音。古代人沒有鐘錶,就用許多別的方法來計時,夜漏計時就是其中的一種。即用銅壺的滴水聲來計算時間。“丁丁漏水夜何長”,作者一入筆就動了真情感。計時的夜漏在寂靜的晚上發出清脆的“丁丁”聲,一滴一滴像是滴在了女主人公的心坎上。何以覺得夜長?因為她一個人在月下,獨守空房,獨品寂寞,百無聊賴,數着夜漏的聲音,心思早已飛到了鎮守邊關的.夫君身上。而“夜夜思君不見君”,所以埋怨説“夜何長”。

心煩意亂、魂不守舍的她將目光移向了天空。遙無邊際的薄薄的雲彩的縫隙裏露出了一縷一縷的月光。月光?這實在是一種特別的所在,因為自古以來的中國人對它寄寓了太多太濫的情感。望月思人,對月懷遠,更加濃了她對夫君的思念。

第三句和第二句一樣,依然是一句景語。秋天的長夜裏,暗處的秋蟲徹夜徹夜地鳴叫。“通夕響”是説秋蟲鳴叫的時間之長,同時也表現了女主人公徹夜不眠的相思之苦。她聽着秋蟲悽悽的鳴叫,以為它們也是因為天氣轉涼而發出的哀號,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她的夫君身上。觸景而生情,睹物而思人,情真而意切。

末一句直抒胸臆,情意畢現。“徹衣未寄莫飛霜”像是女主人公情不自禁地給夫君的同事或領導囑託的一句話,又像是面對老天爺的企求,真切而感人。她擔心什麼呢?她在漫漫薄薄的月光中,數着夜漏的丁丁聲響,聽着秋蟲的徹夜鳴叫,想着她的夫君,天氣變涼了,她給他做的禦寒的棉衣不知道他收到了沒有。要是“征衣未寄”就先請“莫飛霜”!這似乎有點不講理,正是這種不講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宮閨思婦對守邊征夫的擔心和掛念,讓讀到這首詩的遊子征夫的心頭一片陽光。

中唐時期,朝廷連年對外作戰,藩鎮之間時有摩擦。“徹衣未寄莫飛霜”代表着中唐時期的廣大勞動婦女的共同心聲,反映了社會底層百姓的精神生活,有着普遍的代表性。

明代的胡應麟在《詩藪》中給張仲素以極高的評介,他説“江寧(王昌齡)之後,張仲素得其遺響”。《全唐詩》存其詩三十九首,多為樂府歌辭,以寫閨情見長。他的閨情詩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一百年後,晚唐女詩人陳玉蘭的一首《寄夫》中似乎可以看出這首《秋夜曲》的影子:“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兩首詩表現的主題是相同的,都是宮閨女子對丈人的思念;抒情的角度也是一致的,都是從女子的角度出發。所不同的是,張詩中觸動女主人公思夫情感的是夜漏、薄雲、月光、秋蟲等秋天夜晚常有的景和物,而陳詩中則成了西風和書信。“寒到君邊衣到無”似乎成了“征衣未寄莫飛霜”的回聲,相較而言,前言沒有後語情思纏綿,意味悠長。

秋夜曲原文及賞析3

秋夜曲原文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秋夜曲賞析

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裏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彷彿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着,數着,心裏着急地在想:“夜怎麼這麼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着她的悽清孤寂的感情,並且寫出了秋夜十分漫長、寂靜、清冷的特點。

在失眠的長夜裏,暗處的秋蟲通宵都在鳴叫着。聽着聽着,她突然想到該是給丈夫準備寒衣的時候了。詩歌三四兩句琅琅上口,照應了詩題,暗示秋蟲鳴叫時間之長,暗示了思婦(作者)對徵人的關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寫秋蟲的鳴叫的時間之長,實際是暗示思婦通宵達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蟲的叫聲,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而想到丈夫沒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又是在徑直命令上天。無論是求告還是命令,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採用了畫龍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麼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後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才揭開了全詩的主旨:原來詩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

秋夜曲原文及賞析4

原文:

秋夜曲

朝代:唐朝

作者: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一輪秋月剛剛升起,秋露初生,穿着絲綢已嫌太薄了卻懶得更衣。更深夜闌了還在不知疲倦地撥弄銀箏,原來是怕空房寂寞而不想回。

註釋

桂魄:即秋月,因傳説月中有桂樹而得別稱。

賞析:

此題屬樂府《雜曲歌辭》,是一首宛轉含蓄的閨怨詩,寫初秋月夜少婦的怨情。起句寫秋月從東方升起,露水雖生,卻是淡薄微少,給人一種清涼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寫女主人公在氣候轉涼的季節還穿着輕軟細薄的羅衣,沒有更換秋衣;暗示了因秋涼需要更衣而思念遠方的丈夫。第三句寫女主人公的彈箏行動,實際是以樂曲寄情。結句以巧妙的構思和奇特的表現方法,通過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展示了她獨守空房的哀怨。

詩的前兩句是寫景,秋夜微涼,景物悽清;後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所以殷勤弄箏。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掩蔽得嚴嚴實實。一經點破,怨情便展現在讀者眼前,表達了詩人對女子的惋惜之情。

標籤:賞析 秋夜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