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告訴你一個杜甫的故事讀後感

校園3.2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告訴你一個杜甫的故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告訴你一個杜甫的故事讀後感

少年時代,雖失母愛,豪情的杜甫:"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

青年時代,歷時十年漫遊。他説: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流。杜甫似乎沒有得到任何達官貴人的推薦。他自己則滿懷信心,認為憑藉自己的實力完全可以輕鬆取得進士。

中年時代,開元二十九年(74),杜甫結束了0年的漫遊,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鞏縣。陸渾山莊距離洛陽較近,杜甫經常從這裏前往洛陽,去拜訪洛陽的名士和詩人等,希望能通過他們的幫助和舉薦,在政治上找到出路。他成熟了。

事實上,在後來人生的道路上,杜甫身上的傲然骨氣雖然迫於現實的各種壓力不在溢於言表,但卻始終未曾磨滅。

開元時代遺留下來的一些比較正直、耿介、有才華的人士,幾乎沒有一個不遭受李林甫的暗算與陷害的。杜甫所推崇的張九齡、嚴挺之等人,都被他排擠,被迫離開京師,不久便先後死去;驚賞李白的天才、相與金龜換酒的賀知章也上疏請度為道士,歸還鄉里;隨後,李邕在北海太守的任上也被李林甫派出的特務殺害……等他與長安的現實漸漸接觸後,他的豪放情緒便逐漸有所收斂了。

一個陷阱:全國大規模的招賢考試竟然沒有一個人被選上。原來,這只是一場陰謀而已。一場考試下來,沒有一箇中第,這就是"野無遺賢"。也就是説,有才能的、該選的,早都被選上來了,山野間已經沒有賢人可選了。那充滿朝氣的浪漫的'壯年時代已經離他遠去,淒涼、落魄、感受生活困境的中年時代提前到來了。考試落榜後,杜甫在長安的生活也日漸窮困落魄。為維持生活,他不得不低聲下氣地充作幾個貴族府邸中的"賓客"——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一點星光:這是杜甫在長安0年中最為炫耀的一個時期。他在一天之內便聲名大噪,考試時,集賢院裏的學士們都圍繞着觀看他。杜甫在回憶當時的盛景時這樣寫到: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輝赫。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可是,這一幸運轉瞬間便過去了。考核完後,杜甫興致勃勃地等候分發,結果卻永無下文。當然,這也是李林甫在從中作祟。

從天子到諫臣,凡是一個書生所能想到的辦法,杜甫都試過了,但卻沒有起到一點效果。偌大的一個朝廷,竟然沒有一處詩人的安身之地。

一次打擊:他那還未滿週歲的小兒子剛剛餓死了!志士仁人莫怨嗟,古來才大難為用。——(唐)杜甫

攜家留亡時代:唐肅宗見到杜甫後,對杜甫的行為頗為讚許。757年5月6日,肅宗授予杜甫左拾遺官職。杜甫為人正直,處世公正,但他的至誠至愛不但沒有得到肯定和讚許,反而還給自己招來了禍患,這讓他無論如何都想不通。這個令他遺恨的問題,也一直纏繞了他很多年。晚年時期,他在《祭故相國清河房公文》和《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等詩中,都一再提及此事,稱自己"伏奏無成,終身愧恥"。但是他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來。杜甫當時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了朝廷的昏庸與黑暗。

文字伴他一生,只有在寫詩的時候,詩人杜甫才能暫時忘記愁悶、哀傷、思念,才彷彿找到了一個可以棲身的快樂之地。然而,也因為寫詩,詩人才會比其他同樣沉浸於痛苦中的人更加痛苦,創作逼着他一遍一遍地咀嚼着傷痛——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依然沒有放棄他作為一個詩人的社會責任,依然在不斷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説,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霧裏觀看一般,但他看到湘江一帶人民的痛苦,卻看得與從前一樣清晰。

杜甫當時在除了肺病、瘧疾、頭風、糖尿病之外,又新添了一病——右臂癱瘓,故而只能用左手寫字了——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杜甫一生共寫過三首《望嶽》,這三首詩也清晰地記錄了他的思想歷程。第一首是望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中是無神的;第二首是望華山,"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仕途不順,詩人要向神討教討教;這一首是對衡嶽神提出質疑,何以久享牲璧而不降福於人?由無神到問神,再到疑神,標誌着杜甫由青年時期的浪漫、到中年時期的困惑、再到晚年時期的清醒這三步歷程。

説到杜甫,不得不提李白。因為李白可以説是杜甫的夢想中的生活。杜甫對凡俗平庸的"俗物"極為輕視,他嚮往的是勇敢向前、奮發向上、快意豪放的英雄生活。他寫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天寶三年(744)的春夏之際,杜甫在洛陽第一次遇到了大詩人李白。當時,李白44歲,杜甫33歲。天寶三年秋,兩人一起辭別洛陽,渡過波濤洶湧的黃河,到王屋山去拜訪著名道士華蓋君。745年,李邕從孫李之芳出任齊州司馬。這年夏天,出任北海太守的李邕也來到齊州,早已彼此聞名的李邕與杜甫老少兩人終於見面了。臨別時,李白送給杜甫一首詩:醉別復幾月?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還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在長安時,杜甫説"白也詩無敵";在秦州時,他説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在成都時,他説李白"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再也不説李白的詩只像陰鏗了。

揹負的才名越盛,承受的苦難也越多。或許誰的人生都是這樣,人生實苦,自得其樂。

標籤:讀後感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