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對雪原文及賞析(15篇)

校園3.05W

對雪原文及賞析1

洞仙歌·雪雲散盡原文

對雪原文及賞析(15篇)

一年春物,惟梅柳間意味最深。

至鶯花爛漫時,則春已衰遲,使人無復新意。

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無後時之悔。

雪雲散盡,放曉晴池院。

楊柳於人便青眼。

更風流多處,一點梅心,相映遠,約略顰輕笑淺。

一年春好處,不在濃芳,小豔疏香最嬌軟。

到清明時候,百紫千紅,花正亂,已失春風一半。

早佔取韶光共追遊,但莫管春寒,醉紅自暖。

——宋代·李元膺《洞仙歌·雪雲散盡》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雪後陰雲散盡,拂曉時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眼晴。楊柳綻眼着嫩芽新葉,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風流多情,是那一點出心。遠遠地與楊柳相映,隱約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處,不在繁花濃豔,那出柳初綻的清豔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嬌媚温柔。到了清明時節,繁花盛開一片紛亂,現極盛衰微的徵兆,已喪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佔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遊樂追歡,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紅顏渾身自然温暖。

註釋

眼:露出。

青眼:指初生之柳葉,細長如眼。

約略:大概,差不多。

疏香:借指出花。

亂:熱鬧,紅火。

韶光: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但莫管:只是不要顧及。

賞析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景緻的詞,意在提醒人們及早兩春,不要遺忘了之後的梅花。

上片分寫梅與柳這兩種典型的早春物候。“雪雲散盡,放曉晴池院。楊柳於人便梅眼。”首二句描寫初春天氣,積雪融化,天氣放晴。“楊柳於人便梅眼,”人們喜悦時正目而視,眼多梅處,故曰:“梅眼”。可見詞語語意雙關,既寫初生的柳葉似眼,又巧用“梅眼”一次,以示柳對人的好感。"

“更風流多處,一點梅心,相映遠,約略顰輕笑淺。”這首二句便寫梅花,詞人將梅花擬人化,説它“風流”更多。因梅花花小而粉蕊,故稱“一點梅心”。後面兩句將梅與柳結合起來描繪,柳與梅一低顰,一淺笑,相映成趣,含無限風致。

下片説理,情理交融。“一年春好處,不在濃芳,小豔疏香最亂軟。”用韓愈詩句“最是一年春好處”意,承上啟下。“小豔疏香”説柳眼梅心;“疏”指梅花疏影,也指柳條稀疏。“亂軟”也一樣,只是“亂”偏重寫梅,“軟”偏寫柳。“濃芳”二字則下啟。

“到清明時候,百紫千紅,花正亂,已失春風一半。早佔取韶光共追遊,但莫管春寒,醉紅自暖。”清明時候,春光爛漫,百花爭妍。但百花盛開,反使人感到“無復新意”,況且勝極而衰,春光最盛時,春天也便要逐漸消散了,所以説:“已失去了春風一半。”“早佔取韶光共追遊,但莫管春寒,醉紅自暖。”詞人勸人們及早遊春,不要坐等美好時光的流逝。

這是一首惜春詞,意在讓人們及早兩春莫留遺憾,也寓意着讓人們早抓時機,以期有所作為。

對雪原文及賞析2

壽陽曲·江天暮雪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天色將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紛飛的雪花像盛開梅花又像飄飛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畫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漁翁正划着小船歸去。

註釋

堪:值得。

釣魚人一蓑歸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張志和《漁父》:“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本句綜合上述二句詩意而成。一蓑,一領蓑衣,即一個人。

賞析

這首小令是元人馬致遠所作的“瀟湘八景”組曲之一。瀟湘八景,因宋代畫家宋迪以瀟湘風景寫平遠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為:山市晴嵐、遠浦帆歸、平沙落雁、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後多有畫家、詩人以此題材進行創作,馬致遠的《壽陽曲·瀟湘八景》即是以此為題材創作的組曲。

這首小令以“天將暮”起筆,點明時間,為整個畫面鋪墊了一層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調。第二句“雪亂舞”,筆鋒承接上句,緊扣題目·寫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風,“亂”字則突出了風的強勁,隱然有呼嘯之聲透出。作者借雪之“亂舞”傳達風聲和風勢,凌虛造景,可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雪借風勢,更顯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説“雪亂舞扮極寫雪之動態,“半梅花半飄柳絮”則進一步通過一個“飄”字串起“梅花”、“柳絮’兩個虛擬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審美空間,從視覺形象上擴大藝術容量。作者以虛實相生的筆法繪聲、摹形、傳神,風神藴藉,韻味雋永。

對雪原文及賞析3

原文: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舊時,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説。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詩詞賞析:

詞的上片以“似”與“不似”寫梅與雪交相輝映的奇絕之景。梅花與飛雪同時的'情景之下,寫梅往往説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為梅與雪同時,加之梅花與雪花有相似之處,詩人便常常將它們聯繫起來。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質相異,神相別,因而本詞中詞人寫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後,即拔起一筆:“似和不似都奇絕”。“似”是言色,“不似”則言香。朦朧月色之中,雪白梅潔,暗香浮動,這確實是種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應是令人賞心悦目的,可是詞人認為是“惱人”的。“惱人”即“撩人”,此解釋詩詞中屢見不鮮。那麼為什麼會撩撥起人的心事?詞人沒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説:“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詞人此處設下了懸念,令人揣想。因為心中本有事,見了這樂景則與她心情牴觸不入,反而觸景添愁。

詞的下片則點明詞人心事的由來:“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説。”原來是去年梅花開放時節,曾同情人共賞梅花,南樓之月可作見證,而今與情人離別了,風物依舊,人事已非,怎麼能不觸景生情!詞到結句時才點明詞人為什麼別來頻醉頻醒,是為了“輕離別”的“恨”。

整首詞先設下重重迷障,層層雲翳,然後驅霧排雲,露出了本意這樣使讀者從深深的困惑中明白過來,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見雪興懷,睹梅生情,登樓抒感,對月寄慨,把離別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種朦朧美。這種朦朧美不同於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澀。

如果一首詞讓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卻了意義。這種詞沒有朦朧美,而是晦澀。朦朧美如霧中之花,紗後之女,初看不清楚,細辨可見其形態,這種境界給人一種含蓄美。這首詞的題旨全靠最後一句“到今猶恨輕離別”點出。

對雪原文及賞析4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古詩簡介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的詩詞名篇,於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樓縣留村創作。1945年10月,毛澤東遠赴重慶談判,將詩作抄錄送給詩人柳亞子,隨後刊登在重慶各大報紙,廣為流傳。詩詞分上下兩闋,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下闋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歎,並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主席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翻譯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豔豔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註釋

北國:該詞源於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於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陝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説,這首詞作於“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餘:剩下。此字一作“餘”,但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餘”,以此為準。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羣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後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豔裝,這裏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裏指皚皚白雪覆蓋着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着腰侍候。這裏是説爭着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業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説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於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鵰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説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 俱,都。

數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數,數得着、稱得上的意思。

賞析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説的,即千萬裏都是冰封,千萬裏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裏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餘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餘”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顯得嬌豔。“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豔麗景象。“分外妖嬈”,讚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着為統一天下而奮鬥。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鬥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閲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説。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傑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對雪原文及賞析5

卜算子·雪江晴月(迴文,倒讀《巫山一段雲》)

作者:董以寧

朝代:清朝

明月淡飛瓊,陰雲薄中酒。收盡盈盈舞絮飄,點點輕鷗咒。

晴浦晚風寒,青山玉骨瘦。回看亭亭雪映窗,淡淡煙垂岫。

賞析:

此詞為迴文,倒讀為另一詞調《巫山一段雲》:“岫垂煙淡淡,窗映雪亭亭。看回瘦骨玉山青。寒風晚浦晴。咒鷗輕點點,飄絮舞盈盈。盡收酒中薄雲陰。瓊飛淡月明。”雖為文字遊戲性質,但迴環讀來,不露生湊之跡,作者駕馭文字的才能,亦頗可觀。

對雪原文及賞析6

長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復見,千崖暮如曉。

漁翁寒欲歸,不記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雲深一蓑小。

譯文

風吹蕩汀洲白茫茫一片,遠遠望去像天空席捲着如玉雕的浪花。

天空中再不見大雁的身影,傍晚時分的千山如破曉時寧靜。

漁翁已感受到寒意準備歸家去,卻發現已不記得來時路。

灑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隻自在漂流,被厚厚雲層籠罩的江面上只隱隱看見一艘小小的漁船。

註釋

白浩浩:形容一望無際的白色。

巴陵:現湖南嶽陽。

賞析

本詩的前半四句,傳神地繪出了一幅瀟湘江上的雪景圖。“玉花”化用樑昭明太子<黃鐘十一明啟>“玉雪開六出之花”意,形容絕妙,“卷”字見出了雪花紛紛揚揚的飛舞之態。“長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細部的'、動態的觀照,“白浩浩”是總體的、靜景的印象:語簡而意象豐富。“雁影”句表明已屆隆冬的時令,又隱用雁度瀟湘的本地風光來暗示“江天”所屬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僅補明瞭題面中的“暮”字,而且寫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種朦朦朧朧、半幽半明的色調與風韻。後半部分,詩人在畫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區的漁翁,這名漁翁已登返棹,“寒欲歸”三字,隱透出“暮雪”的影響。“不記巴陵道”既含有大雪瀰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見出漁翁對“江天暮雪”處境的順適。“船自流”的結果,是在視野中留下了一抹漸行漸杳的痕影;這一餘韻裊裊的結尾,增添了畫面的動感與縱深感,傳現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風韻。全詩首尾映照,動靜相間,意境高曠。詩中的漁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卻因為大雪瀰漫遮住江路,忘記了回返的道路。這位漁翁索性坐睡舟中,任憑小舟隨江流漂盪。

由此可以看出漁翁對"江天暮雪"處境的順適之情。

對雪原文及賞析7

原文

行香子·臘八日與洪仲簡溪行其夜雪作

宋代:汪莘

野店殘冬。綠酒春濃。念如今,此意誰同。溪光不盡,山翠無窮。有幾枝梅,幾竿竹,幾株鬆。

籃輿乘興,薄暮疏鍾。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陣,曉枕雲峯。便擁漁蓑,頂漁笠,作漁翁。

註釋

野店殘冬。綠酒春濃。念如今,此意誰同。溪光不盡,山翠無窮。有幾枝梅,幾竿竹,幾株鬆。

綠酒:美酒。因酒上浮綠色泡沫,故稱。

籃輿乘興,薄暮疏鍾。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陣,曉枕雲峯。便擁漁蓑,頂漁笠,作漁翁。

籃舉:竹轎。

賞析

此詞寫偕友冬日山行的野趣逸興。小店暫歇,春酒一杯,沿途的溪山間不時夾帶着幾枝幽梅、幾竿孤竹、幾株蒼松,清曠疏朗之氣宜人。暮宿孤村,又逢寒風飄絮,夜雪撲窗。天明後帶上漁具,興致勃勃地去“獨釣寒江雪”,有胸中萬慮俱息之感。

對雪原文及賞析8

原文

紫禁仙輿詰旦來,青旂遙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譯文

清晨的朝陽破雲而出,就像皇家的鑾駕從天邊駛來。高樓上誰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邊隨風飄揚的青旗。

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還以為是昨夜院中的樹枝上開出的花。

註釋

詰旦:平明﹐清晨。《宋書·柳元景傳》:“自詰旦而戰,至於日昃,虜眾大潰。”

旂:同“旗”。古代指有鈴鐺的旗子。

賞析

不知道庭院裏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裏的`雪花),還以為昨夜庭院枝上開了花,比喻生動、貼切。

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當時掌握實權的是武則天,富有才學的宋之問深得賞識,被召入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參軍,永隆元年(681),與楊炯一起進入崇文館任學士。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對雪原文及賞析9

阻雪連句遙贈和

南北朝 佚名

積雪皓陰池,北風鳴細枝。九逵密如繡,何異遠別離。(謝朓)

風庭舞流霰,冰沼結文澌。飲春雖以燠,欽賢紛若馳。(江革)

珠霙條間響,玉溜檐下垂。杯酒不相接,寸心良共知。(王融)

飛雲亂無緒,結冰明曲池。雖乖促席燕,白首信勿虧。(王僧孺)

飄素瑩檐溜,巖結噎通崋。罇罍如未澣,況乃限首儀。(謝昊)

原隰望徙倚,鬆筠竟不移。隱憂恧萱樹,忘懷待山巵。(劉繪)

初昕逸翮舉,日昃駑馬疲。幽山有桂樹,歲暮方參差。(沈約)

註釋

積雪皓陰池。積雪讓深池變成白色。

皓:潔白。冰沼(古文苑作池。《詩紀》雲。一作池。)

陰池幽流,玄泉冽清。――《文選·張衡·東京賦》陰指:水(water)

北風鳴細枝。北風吹響樹木的纖細枝條。

鳴:響

九逵密如繡。多條道路像刺繡一樣密實。

逵(形聲,從辵chuò,坴(lù)聲),本義:四通八達的道路,泛指大道(thoroughfare),肅肅兔罝,施於中逵。——《詩·周南·免罝》。又如:大逵(大道);逵衢(大道);逵路(四通八達的大道);逵徑(岔路)。

何異遠別離。這與在遙遠之處互相別離有什麼不同嗎?

風庭舞流霰。風在庭院讓流動的雪粒起舞。

風庭:庭院。霰,雪珠、雪粒。

冰沼結文澌。冰凍的沼澤結碎冰。

凘sī:指冰。文,錯畫也。象交文。今字作紋。——東漢·許慎《説文》。細碎的薄冰(trash ice)坐久吟移調,更長硯結凘。——唐·方千《酬故人陳七都》。

飲春雖以燠。飲酒是為了温暖。

古人喻春為酒,常把吃酒叫做飲春、品春。燠:温暖。

欽賢紛若馳。敬賢盛多,(心)嚮往之。

欽賢,敬賢。《晉書·明帝紀》:“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欽賢愛客,雅好文辭。”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魏太子》:“忝此欽賢性,由來常懷仁。”南朝·梁武帝《旌表甄恬詔》:“朕虛己欽賢,寤寐盈想,詔彼羣嶽,務盡搜揚。”

紛或有緩之意。紛若:盛多的樣子。

馳:嚮往

珠霙條間響。雪粒在(細長的)枝條之間(沙沙)作響。

霙(拼音:yīng):雪花。與霰的區別:霰是民間俗稱的雪粒子,而霙則是雨夾霰一起下。

條:植物的細長枝。

玉溜檐下垂。冰柱在屋檐下面垂着。

玉溜:冰柱。

杯酒不相接。(要想敬)一杯酒,也不能相接(無法共飲)。

寸心良共知。微小的心意確實好,(大家)都知道。

飛雲亂無緒。紛飛的雲彩紛亂無頭緒。

結冰明曲池。結冰使池岸彎曲的池塘變得明亮潔淨。

雖乖促席燕。雖然,不情願地互相坐近,(共同)飲宴。

乖,背也。——《廣雅》

促,速也。——《廣韻》,在這裏是個形容“乖”的字,應該可以引申為很,非常。

乖促就是命不好的意思,命苦,點背,坎坷。

至於謝朓《阻雪連句遙贈和》詩中“雖乖促席燕。乖促是分開的,促席是一個詞,坐席,互相靠近的意思;乖是不自然,不和順的意思。

燕通“宴”,宴飲的意思。

白首信勿虧。雪花令頭髮白了,也要相信自己並不吃虧。

白首即白頭,指年老或指代老人。當然,也有下雪落在頭上,看起來變雪白之意。

信,相信,信任。

虧,虧欠。

飄素瑩檐溜。下雪讓屋檐下的冰柱子晶瑩剔透。

飄素——下雪。素:白色的。

瑩:光潔,透明 〈動〉使明潔,使生光澤。

檐溜:瓦房的房檐,在瓦溝的'末端,有一塊承受雨水的“滴水瓦”。雨水經過那裏而流下,有的地方把這水稱為檐溜。此句中指屋檐下的冰柱子。

巖結噎通崋。冰雪讓山巖大地光亮而阻塞(或華山、華州無法到達)。

巖(又疑為嚴?),通岐,岐山,分歧。五代十國的歧地或歧國。岐(901年-924年或946年)中國五代十國時代以鳳翔為中心,現在陝西、甘肅、四川地區的割據政權,由李茂貞建立。巖石上凍結

噎:阻塞,蔽塞,堵塞(困難)。如:噎氣,亦作“煞”。雖然這書房裏往日噎曾來,不曾見這般物事。

通——整個,通行……。

崋:古同“華”。泛光(a.山名,華山;b.古州名;c.姓) 。

罇罍如未澣。酒器還未洗。

罇罍:泛指酒器。澣:同“浣”。

況乃限首儀。恍惚之間,(兄弟)的面容被隔絕(無法看到)。

況乃:亦作“況廼”。恍若,好像。何況;況且;而且,頭禮物。限:阻,隔絕。又作:音儀——謂言語有節奏感,猶音容。

原隰望徙倚。在平原低下之處,來回徘徊。

原隰:平原和低下的地方。徙倚:徘徊,來回地走。躊躇。

鬆筠竟不移。松樹和竹子的青皮,畢竟不移動。

筠:竹子的青皮。

竟,1.終了,完畢:繼承先烈未~的事業。2. 到底,終於:畢~。有志者事~成。3. 整,從頭到尾:~日。~夜。4. 居然,表

隱憂恧萱樹。內心憂慮(需要)忘憂草。

隱憂:深藏內心的憂慮。

恧nǜ:自愧,恧,慚也。從心,而聲。——《説文》山之東西,自愧曰恧。——《方言六》。

萱草也叫做忘憂草。萱草既可入藥,又可作菜餚。北方人喚作黃花菜,廣東人叫做金針。

忘懷待山巵。等待(盛滿的)酒器來了,就忘記了憂愁。

忘,忘記。巵,古同“卮”(a.古代酒器,如“柏酒延年共舉~。”b.古代一種作染料用的野生植物,可制胭脂。c.支離)。古代一種盛酒器。

“待”或為“詩”。

初昕逸翮舉。日出時,鳥舉翅膀飛翔。

初昕:太陽初升。逸翮:1.指強健善飛的鳥的翅膀。2.指疾飛的鳥。舉:抬起。

日昃駑馬疲。太陽偏西,衰弱的馬(非常)疲乏。

日昃:太陽偏西。駑馬:不能快跑的馬,累垮了的、劣性的或無用的馬,筋疲力竭的、衰弱得不能動的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健康的馬,比喻愚鈍的人,如果用於對自己的別稱,則有謙虛的意味,是一個褒義詞。

幽山有桂樹。幽靜的山上有桂花樹。

歲暮方參差。一年的最後時間才變得遠離和隔絕。

歲暮:1.一年最後的一段時間:歲暮天寒。2. 指寒冬:歲暮衣裳單。3. 比喻年老:年衰歲暮。

參差:1. 紛紜繁雜。三國魏左延年《秦女休行》:“平生衣參差,當今無領襦。”南朝齊謝朓《酬王晉安》詩:“悵望一塗阻,參差百慮依。”明夏完淳《懷李舒章》詩:“浮雲出修阪,餘心常參差。”2. 蹉跎;錯過。唐李白《送樑四歸東平》詩:“莫學東山卧,參差老謝安。”3.遠離;阻隔。宋范仲淹《與知郡職方書》:“切少煩躁,損氣傷神,益為災矣……奉憂之心,公必悉之,其如參差,無以為力,奈何!奈何!”元鄧牧《寄友》詩:“我還吳,君適越,遙隔三江共明月。明月可望,佳人蔘差。笑言何時,寫我相思。”元張可久《一枝花·牽掛》套曲:“往來迢遞,終始參差,一簡書寫就了情詞。”另外,參差:不齊,隔絕。

對雪原文及賞析10

梅花引·荊溪阻雪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閒影,冷清清,憶舊遊。

舊遊舊遊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雲,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賞析/鑑賞

【註釋】:

蔣捷是江蘇宜興人。荊溪即在其家鄉。他曾多次經過荊溪乘舟外行或歸家。荊溪可謂詞人行蹤的一個見證。這首詞是其在途中為雪困 ,在孤寂無聊之際,心有所感,而寫成的詞。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樂意羈留 ,“身留”是出於被迫。途中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邊,自然不是“心留”。詞人起筆突兀,出示幻象以虛寫實。他落筆不寫風雪和溪流,而寫泊舟經過,立意較為翻新 ,下面繼續讓白鷗發問:“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 ?”“鎖眉頭”以形示情。白鷗是詞人寄託心情的意象。問者之意,借白鷗説出,婉深而鮮明。此謂託物言人也。作者阻雪的心情通過白鷗表達的,但白鷺的.心情也和作者恰恰相反,白鷺也非作者化身。白鷺慣於生活在風雪之中 ,激流之上。而作者卻是迫於“身留”。作者描寫白鷗,是深化意境。

“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閒影,冷清清,憶舊遊。”由舟內到舟外 ,逐次展示境況的寒冷悽清 。傍晚時分,冷風拍打着簾幕,把燈火撩撥得跳蕩不已,光暈連同我的影子,都在搖曳着。孤獨冷清的境地,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的遊伴來。

下闕緊接上闕結局 ,問道 :“舊遊舊遊今在否?花柳樓,月下舟。”遊伴啊遊伴,你可還健在 ?憶起結伴而遊,感到非常歡樂自在!花叢旁的小樓,柳蔭之下的輕舟,都如夢幻般地地消逝了 。“夢也夢也”,我在夢中重温舊日的歡欣 。 冷風、寒水、黃雲、白雪,使我片刻也不得安寧,但連那木棉(即棉花)裘都濕透了,怎能讓人入眠。夢已了 ,“夢不到,寒水空流”,“寒水空流”在空虛絕望的心境中,藴含一絲怪之意思 。詞人懷遠之情 ,如荊溪流水那樣悠悠難盡。風雪漫天,令人愁苦萬分 。“都道無人愁似我”,孤舟黑夜唯燈與影相伴 ,有誰來説這樣的話 ?況是“都道”,這些人從何而來 ?“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極寫天氣寒冷。梅花有着傲雪的精神,在冬天凌寒而放,但雪是如此之大,天氣是如此之冷,梅花啊,你能受得住麼?是否象我一樣,浸透在愁苦之中。

全詞流動自然。以發問取頭,未待回答,卻已氣勢凌人。詞中後多用短句,使節奏感極強,音響較為清越。全詞以抒情為主,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氣宇軒昂 。結尾用“雪”字才點出文眼 ,是作者故意使然,蓋讓人讀起來一氣貫注也。難怪清代詞評家劉熙載曾評蔣捷詞為“長短句之長城”,是推崇備至。

對雪原文及賞析1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翻譯/譯文

(1)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寧鄉境內。

(2)蒼山:青黑色的山。

(3)白屋:貧家的住所。房頂用白茅覆蓋,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吠:狗叫。

(5)夜歸:夜晚歸來。

(6)貧:在這裏指少。

註釋

夜暮降臨,連綿的山巒在蒼茫的夜色中變得更加深遠。天氣寒冷,使這所簡陋的茅屋顯得更加清貧。半夜裏一陣犬吠聲把我驚醒,原來是有人冒着風雪歸家門!

賞析/鑑賞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濛,暗示跋涉的艱辛,急於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白屋”,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寒”“白”“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柴門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卧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歷來解釋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對“歸”的理解上。一種意見認為“歸”是詩人的來到,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一般。另一種意見是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關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裏。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後者,詩人在“白屋”內,或前兩句在屋外,後兩句在屋內。

對雪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鬆雪飄寒,嶺雲吹凍,紅破數椒春淺。襯舞台荒,浣粧池冷,淒涼市朝輕換。歎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

共悽黯。問東風、幾番吹夢,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無語銷魂,對斜陽、衰草淚滿。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

翻譯:

古鬆積雪飄來寒意,嶺頭冬雲吹成冰凍,數點紅梅綻出淺淺的春色。聚景園中當年的歌舞樓台今已荒蕪,宮女浣沙池今日冷寂,繁華市朝變作淒涼廢苑,竟如此輕易!可歎梅花與入一樣所存無幾,相對依依共同迎來又一度歲暮。

心情是一樣的淒涼黯淡!試問東風方才幾度來去,往日繁華已然成夢去遠。東風啊,你一定多次見識過宋帝后妃的儀仗御輦。四處籠罩着傷今懷古的愁緒,滿目是荒蕪的草木與茫茫暮靄。我面對衰草斜陽默默無語,黯然魂消,淚流滿面。遠處西泠橋又傳來斷續的笛聲,低低嗚咽着春天的哀怨。

獻仙音·吊雪香亭梅賞析

周密是個有氣節的詞人,南宋滅亡後,他堅決不仕元朝。這首詞是宋亡以後所作,通過寫梅花和前朝廢蕪的園林抒發自己對故國的懷念,對新朝的牴觸。根據他寫的《武林舊事》、《齊東野語》的記載:杭州葛嶺有集芳園,原是趙宋王朝的皇家園林,宋理宗時賜給賈似道,賈再修築,勝景不少,雪香亭便是其中之一,亭旁廣植梅花。宋亡之後,園亭荒蕪,周密來遊而作此詞。

上闋主要寫梅花及雪香亭荒廢的情景。起首“鬆雪飄寒,嶺雲吹凍”兩句,點明瞭當時的節令,同時渲染了一種冷色調的氣氛。不説天飄寒雪,而説是雪“飄寒”;不説凍氣入雲,而説雲在“吹凍”。這即突出“寒”與“凍”,又顯得較為活潑。“紅破數椒春淺”,寫梅,梅花含苞未放,其狀如椒,句中説的是初春時候,幾點紅梅初放,但不説梅,只用椒比:“紅破春淺”,比較説“春初紅綻”,也比較新鮮隨後轉入描寫園林。“襯舞台荒,浣粧池冷”,二對偶句描寫了亭台池榭的破敗;但這裏的對偶句是名詞下面用形容詞作謂語的結構,句法較直,沒有“鬆雪”二句那樣曲折。襯舞台與浣粧池,應是園中池台名;也可能是形容一些池台,是供皇帝后妃、賈似道姬妾用來浣粧、觀舞的。所謂“浣粧”,即杜牧《阿房宮賦》“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的意思。“荒”、“冷”寫蕪廢情況,與上“寒”、“凍”合成一氣,歸於下句的“淒涼”二字“淒涼市朝輕換”,點題。

眼前這般淒涼的亭台池榭,是因為已經改朝換代的`緣故。正因為關係如此重大,所以一池、一台、一亭的興廢,以至一些梅花的開落,都使人觸目興感。事雖重大,但畢竟如過眼煙雲,平民百姓對國破家亡無以與力,國家輕易便在達官貴人手裏喪失了。一個“輕”字,其實不輕。上闋結尾由一個“歎”字領起。詞人看到初收的梅花與破敗的亭園,不禁發出感歎。“歎花與人凋謝,依依歲歲華晚”,花,指梅;人,應指以前生活在這個園林中的人。歲華晚,呼應梅開時候。依依,作者感舊之情,並反過來想象梅花、池台、歲華對人也有留戀感情。人與景物相互依戀,相互交融。人與梅花都凋謝了。

下闋將梅擬人化,以猜測梅花所想的形式寄託自己的亡國之痛。“共悽黯”。三字,承上啟下,人與花都悽黯,黯“是”寒、凍“、”荒、冷“、”淒涼“、”凋謝“等情景的收攬和濃化。”問東風、幾番吹夢“,”問“是人問花,但花亦何嘗不能自問,人花同感,彼此難分。問一問東風、花開花落幾多次了呢?原來,雪香亭的梅花也是經歷過世間幾番重大變故的,與上文”市朝輕換“相呼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這是梅花”吹夢“和”悽黯“的原因。

這兩句把梅花擬人,説它在園亭中,應當很熟悉坐金輦、遮翠屏的皇帝、后妃,見過了小朝廷苟安時期的“盛況”。但這在此時,那時的情景再也不會出現了,已經成為引人傷感的事了。這是“吊”梅,而梅也憑弔往事“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梅花的愁,作者的愁,原來是“古今”的興亡之愁。以前的太平盛世到眼前只剩下令人愁恨不已的廢綠平煙,作者的心情很不平靜。“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作者思緒萬千而無話可説,面對斜陽衰草不禁淚滿魂消。

獻仙音·吊雪香亭梅表達情感

這時,作者的感情湧至高潮。“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聽到從西泠橋邊,低低地送來幾聲怨曲。謂笛聲為“殘”,因是亡國餘音:“春”暗指元朝統治者,故有所“怨”。作者落淚傷神之後,還是要回到現實。現實畢竟已是蒙元的天下。西泠的殘笛使詞人不得不面對現實,現實只能聽見數聲春怨。這一揚一頓,足見作者用筆之巧。

對雪原文及賞析13

宋代:張孝祥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豔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譯文及註釋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

月底:月下。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豔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些兒:一點兒。

鑑賞

素雪、明月、幽梅,三者具,則光景清豔。惟三者難以一時兼備,故今歲與去歲相較,不能無憾。此詞即景抒懷,貌似沖淡,卻藴含無限今昔之感。前人謂張孝祥詞有“瀟散出塵之姿,自在如神之筆”,誠然。

詞典釋義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豔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對雪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雪賦

南北朝:謝惠連

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雲繁。樑王不悦,遊於兔園。乃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於衞詩,詠南山於周雅。授簡於司馬大夫,曰:“抽子祕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

相如於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聞雪宮建於東國,雪山峙於西域。岐昌發詠於來思,姬滿申歌於《黃竹》。《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陰德。雪之時義遠矣哉!請言其始。

若乃玄律窮,嚴氣升。焦溪涸,湯谷凝。火井滅,温泉冰。沸潭無湧,炎風不興。北户墐扉,裸壤垂繒。於是河海生雲,朔漠飛沙。連氛累靄,揜日韜霞。霰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

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氲蕭索。藹藹浮浮,瀌瀌弈弈。聯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初便娟於墀廡,末縈盈於帷席。既因方而為圭,亦遇圓而成璧。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於是台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皓鶴奪鮮,白鷳失素,紈袖慚冶,玉顏掩姱。

若乃積素未虧,白日朝鮮,爛兮若燭龍,銜耀照崑山。爾其流滴垂冰,緣溜承隅,粲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繽紛繁騖之貌,皓皔曒潔之儀。回散縈積之勢,飛聚凝曜之奇,固展轉而無窮,嗟難得而備知。

若乃申娛玩之無已,夜幽靜而多懷。風觸楹而轉響,月承幌而通暉。酌湘吳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對庭鵾之雙舞,瞻雲雁之孤飛。踐霜雪之交積,憐枝葉之相違。馳遙思於千里,願接手而同歸。

鄒陽聞之,懣然心服。有懷妍唱,敬接末曲。於是乃作而賦積雪之歌,歌曰:

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褥。

燎薰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又續寫而為白雪之歌,歌曰:

曲既揚兮酒既陳,朱顏酡兮思自親。

願低帷以暱枕,念解佩而褫紳。

怨年歲之易暮,傷後會之無因。

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於陽春。

歌卒。王乃尋繹吟玩,撫覽扼腕。顧謂枚叔,起而為亂,亂曰:

白羽雖白,質以輕兮,白玉雖白,空守貞兮。未若茲雪,因時興滅。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不固其節。節豈我名,潔豈我貞。憑雲升降,從風飄零。值物賦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隨染成。縱心皓然,何慮何營?

賞析:

《雪賦》以歷史人物問答鋪陳描寫結構全篇。賦首先敍述了冬日裏的一個黃昏(歲將暮,時既昏)”,當時的天氣不大好,寒風凜冽,陰雲四起,大雪紛飛(寒風積,愁雲繁)。“樑王不悦”,可以理解為心情不大好,於是率賓朋遊於兔園,命人擺上美酒(乃置旨酒,旨酒即美酒)。鄒陽、枚乘、司馬相如先後蒞臨。鄒陽是西漢時期的文學家,山東淄博人,著有《上吳王書》等文作;枚乘也是西漢時的文學家,江蘇淮陰人,代表作《七發》:司馬相如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跟卓文君私奔那哥們,著名辭賦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如來得可能稍晚一些(相如末至),居客之右,古代座次以右為尊,右面可是上座,這説明司馬相如在樑王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面對漫天大雪,樑王首先吟詠了《詩經》中有關雪的詩句,根據賦中寫到的《北風》於衞詩和《南山》於周雅,樑王吟的應該是“北風其涼,雨雪其雱(pang)”、“上天同雲,雨雪雰雰”這兩句。吟畢,授簡於司馬相如。“簡”是戰國至魏晉時期寫書的竹片。曰:“抽子祕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意思是説你要以神奇的思想,妍麗的文辭,惟妙惟肖恰到好處的描摹雪景。

相如於是避席而起,古代人都是席地而坐,離開座位稱避席,逡(qun)巡而揖(形容恭順的樣子),以示尊敬。寫雪之前,先引出《孟子》、《漢書》、《詩經》、《穆天子傳》等涉及記雪的典籍,用來強調雪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臣聞雪宮(戰國時齊國的行宮)建於東國,雪山(指天山)峙於西域(戰國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統稱),歧昌發(指周文王)詠於《來思》(指《詩.小雅.采薇》),姬滿(指周穆王)申歌(吟詠)於《黃竹》(詩篇名);《曹風》(詩經.曹風)以麻衣(古代白色的衣服)比色,楚謠(指楚地歌謠)以《幽蘭》(樂曲名)儷曲(名字叫做白雪的曲子);這句説周文王詠的《采薇》詩,也詠了雪;周穆王遊黃台在北風雨雪中吟詩三篇:《曹風》詩中以雪的潔形容衣服:楚地的歌謠並奏《幽蘭》和《白雪》。白盈尺(大雪)則呈瑞於豐年,袤丈(指雪深至丈)則表沴於陰德(預兆瘟疫),雪的應時之義又何止這些。這一段隱喻着很深的寓意,絕不是作者閒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傳達作者樸素的自然意識以及“天人合一”自然觀念。

接着司馬相如用華美的辭藻從宏觀、微觀、聲色、動靜等多角度、多方位鋪敍描摹,極盡雪之形態時,“請言其始。若乃玄律窮,嚴氣升,焦溪涸,湯谷凝,火井滅,温泉冰,沸潭無湧,炎風不興。北户墐扉,裸壤垂繒”。這段話講的就是個“寒”字。玄律指冬季,嚴氣指寒氣,冬季寒氣上升,溪河凍得不流淌了,温泉結冰了,寒冷的天氣使人們緊閉門窗,初上厚衣服御寒。“於是河海生雲,朔漠飛沙;連氛累靄,掩日韜霞”。可謂疑雲密佈,滿天無色,飛沙走石,掩日避光,這一段突出一個“暗”字。“霰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這兩句寫的是下雪時的情景,先是細霰落地發出淅瀝之聲,然後雪花紛雜而落。接着寫雪落下來的形狀,“散漫交錯,氛氲蕭索;藹藹浮浮,瀌瀌奕奕”。然後寫雪落下後的形狀:“聯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初便娟於墀廡,末縈盈於帷席。既因方而為圭,亦遇圓而成璧。”。説雪隨着方形的物體而成方形,隨着圓形的東西則變成圓形。“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於是台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你看雪落到原野上就像白色的絲織品,落到山峯上山峯就變成雪山,落到樓台亭榭上樓台就成為玉璧,落在庭院的台階上,台階變成玉階,落到樹上,樹就成了瓊樹。賞讀此句,呈現在你面前的就是一個美麗的冰雪世界。“皓鶴奪鮮,白鷳失素;紈袖慚冶,玉顏掩嫮。若乃積素未虧。”這幾句是説白鶴、白鷳(xiao)、美女的潔白,面對雪都自慚不如,失去其美麗。“白日朝鮮,爛兮若燭龍銜耀照崑山;爾其流滴垂冰,緣霤承隅,燦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繽紛繁騖之貌,皓旰(代han)皦絜之儀,回散縈積之勢,飛聚凝曜之奇,固展轉而無窮,嗟難得而備知。”白天在陽光映射下雪的潔白、美麗、燦爛、變化無窮的種種景象,感歎其不能備述。接下來寫夜晚,“若乃申娛玩之無已,夜幽靜而多懷.風觸楹而轉響,月承幌而通輝。”你看,在幽深肅穆的夜晚,風吹打着積聚冰凌的房柱發出響聲,月光映照着凝結着雪花的窗簾,多麼明媚多姿呀!相如賦雪寫出雪的天地大美,把寫景、抒情、説理融為一體。從冬日的嚴寒、雪的生成、落雪的飄灑、寫到雪後的銀白世界;從白日映雪寫到月夜賞雪,從動態寫到靜態,從天上寫到地面,從近處寫到遠處,從幃席走廊窗簾寫到房屋瓦脊樑柱,從階梯道路寫到庭院樹木,從平原萬傾如縞寫到萬嶺千峯素白,從白日的光輝燦爛寫到月夜的幽靜肅穆,窮盡了雪的姿態、輕盈、變化,描摹了雪的飄逸、潔白、燦爛、妍麗,謝惠連這位辭賦才俊把一幅色彩明媚的白雪圖呈獻給了我們。

相如吟罷,鄒相登場。鄒陽聞相如賦,“懣然心服”,懣然慚愧的樣子;“有懷妍唱”指鄒陽有感司馬相如妍美的詠雪辭,遂作“積雪之歌”。歌曰:“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縟;燎薰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此歌之中的`佳人,重幄、綺衾、明燭,皆為閲目之色,給人帶來視覺的美感,而芳縟、燎薰,又給人的嗅覺帶來帶來享受,又續而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揚兮酒既陳,朱顏酡兮思自親,願低帷以暱枕,念解佩而褫紳。怨年歲之易暮,傷後會之無因。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於陽春?”此歌在曲盡,酒陳、朱顏、暱枕、解佩、褫紳之間,情調忽變,初者“思自親”,繼而“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於陽春?”,情緒之所以轉變如此之快,不是沒有原由的,其原由就在於“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於陽春?”人生在世,良辰難遇,美景難求,但一切都是浮雲遮眼,稍縱即逝,就像台階上的白雪,豈能鮮耀於陽春?對比之下,司馬相如的白雪,曠達明朗,充滿勃勃生機;而鄒陽之雪,風華絕代,卻生命短促。這種來自生命本體的感傷,給雪蒙上了悲情的面紗.

《雪賦》以“王乃尋繹吟玩,撫覽扼腕,顧謂枚叔,起而為亂”對全賦進行了總理。亂是辭賦的結尾,是對全賦的總結。亂曰:“白羽雖白,質以輕兮;白玉雖白,空守貞兮;未若茲雪,因時興滅。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曜不固其節。節豈我名,節豈我貞,憑雲升降,從風飄零。值物賦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隨染成,縱心皓然,何慮何營。”結尾由雪之節操而觸發了對雪的性質品德的議論,圍繞雪的“節”“潔”“貞”展開議論,説雪之“節”容易失,雪之“潔”容易污,雪的貞潔就像它的顏色一樣,最不足恃,對貞潔名譽進行了否定,“節豈我名”“節豈我貞”“縱心皓然,何慮何營”,從而釋放了縱心物外的人生哲學,這也是南朝文人的一種情懷,一種心靈解脱吧!

《雪賦》對物色的描寫細緻逼真,如同意得神傳,形神兼備。語言精工、遒勁、極極富感染力,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勢長短穿插,錯落有致增強了節奏感和韻律美,彰顯了極高的美學價值。

對雪原文及賞析15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樓齊望華。

夏禹壇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飛沙。

簾櫳向晚寒風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數處微明銷不盡,湖山清映越人家。

譯文

昨夜越州城大雪紛飛,今天我登上城樓,眺望着雪後放晴的美景。

城外夏禹壇前堆積的雪如瑩瑩白玉,遠處的西施浦也好似蒙上了朦朧面紗。

城樓的簾下窗間,在這日暮時分有寒風勁吹,城牆外的落日樓頭有斜暉傾灑。

極目遠望,清冷的暮色中,還有幾處微明的燈火,湖山的青影映照着這越地的人家。

註釋

郢客:指詩人。

簾櫳:窗簾和窗牖。

睥睨: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視。

賞析

登高望遠,飲酒賦詩,是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之所好。胸中壘塊、喜怒哀樂,遐思邇想之後,往往與眼前景物合而為一,物我兩忘,從而進入一個奇妙的境界。只不過古代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多悲慼、哀愁、失落,少歡欣、感奮、快意。謝靈運仕途失意,初春登池上樓,對“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美景情有獨鍾,退而凝思,卻發出“索居易永久,離羣難處心”的感喟,很有些顧影自憐的味道。李白最傾心的詩人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非常有名,他對“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的佳境讚歎有加,但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故鄉之思油然而生,於是有了“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的傷悼。陳子昂登幽州台,滿目蕭然,一片蒼茫,懷才不遇之怨溢於言表;杜甫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登高的感想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李白登鳳凰台,江流歷史皆諷以朝政;崔顥上黃鶴樓,眼前所見全化為鄉愁。李後主是亡國之君,他“無言獨上西樓”,形影相弔,凡觸目者,都可傷心;王安石乃改革之士,“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盈懷者,惟有憂國憂民之情。張繼一生並無太多坎坷,但由於時代、社會等原因,他登高時也難越傷感哀愁之壑。

張繼擅長寫景,常寓誠摯的感情於生動的寫景之中,雪霽登樓,其情與景、意與象在他的筆下實現了完美結合,達到了渾然莫辨的境界。

雲開雪霽之時,詩人登上古郡城樓,近觀遠眺,玉砌銀粧,潔白、秀美、靜謐,彷彿置身於仙境一般,心靈因之淨化,愉悦非常。但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郢楚遊子避難而到吳越之郡,欣喜之餘,卻有特別的感悟:不遠處的卧龍山上,有春秋越大夫文種的墳塋,想當年,他為越國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到頭來卻被勾踐賜劍自殺;遠眺處,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積雪聚玉,潔美無比,這位治水有功,後東巡狩至會稽而卒的`古賢得到了人民的愛戴與尊敬。換一個方位看,西施浣紗的水濱似有素絹白紗在眼前晃動,只可惜這位受命於國難之時的絕代佳人香銷玉殞之後,還遭世人非議責難。詩人緣情寫景,已入有我之境,感情極為複雜難狀,集讚歎、仰慕、惋惜於一墨,進而對安史之亂後避難江南的顛沛生活憂恐不已,對“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日漸衰微的唐王朝有所影射。所以,向晚時分,倍覺清冷,只好放下窗簾,無心再去欣賞那落日餘輝下的“紅裝素裹”之景;這時紅日漸隱,卧龍山的風光與鏡湖的景色尚清晰可辨,令詩人悲欣交集。可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首聯為“起”,景色秀美怡人,即使落魄避難之人,也不可能視而不見;頷聯是“伏”,悼古傷今,讚歎兼之;頸聯再一“伏”,直面現實,感情似已跌入低谷;尾聯略一“起”,照應首聯,有“微明”,見“清映”,多少給人一些慰藉。是情是景,確已渾然莫辨。

張繼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標籤:賞析 對雪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