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讀我與地壇有感

校園1.66W

看了我與地壇一文,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讀我與地壇有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讀我與地壇有感
  讀我與地壇有感篇一

子女若似山邊草,在母親心中也象珠寶。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倍了的。母親對兒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躁、任性,用寬刷順從給兒子以尊重,心裏卻承受着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與驚恐,禱求兒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親內心的鬥爭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母親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到地壇去,那是一個脱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她説:‘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母親的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禱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覆説服自己才能看着兒子隱入地壇。母親作對了選擇,使兒子得以在地壇治癒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作者在《秋天的懷念》中也説到,當作者暴躁砸東西時,“母親這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地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她隱藏着內心的痛苦,鼓勵説:“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母親完全是在這種苦難中度完了自己的餘生。

母親的愛是一種艱難、堅韌而毫不張揚的愛,也正是這種沉默和深厚的愛使作者讀懂了母親,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經驗儲備。

日常中時常會聽到那樣的抱怨:"假如我當時。。。就。。。"但是日常中究竟沒有假如。因此,我們必須珍惜現時。在閲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後,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反覆讀了幾遍,每每讀到這些句子時,我的心都會被觸動。仔細想想,我們有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週末兩天只顧着"簡單",週日晚上,望着滿桌的作業才後悔莫及;平常時候懶懶散散地"混"日子,期末考試後又追悔不已。。。。。。不僅在學習上如此,與人相處時我們也總會那樣:有一兩個知己不瞭解珍惜,總是在不經意間傷害他們,最後1個人孤獨無助時才想到他們;總中意與媽媽頂嘴、反抗,生病時對於媽媽的關心又羞愧萬分。。。。。。

為什麼我們總是如此自私?為什麼我們總要到流失後才懂得珍惜?假如我們每時沒刻都能珍惜自我所擁有的一切,我們的日常又會變成怎樣?

朋友,趁着我們仍然擁有許多東西的時間,學會珍惜吧!不用花費過多的時間在已逝去的東西上,不用在之後為現時的後悔而後悔!我們現時惟一能做的,惟有珍惜現時!

  讀我與地壇有感篇二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着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説。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裏,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裏,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着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説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讀我與地壇有感篇三

初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在高中時候,那時候尚在十七八歲的年紀,讀過之後更多的是對作者遭遇的惋惜,沒有過多的想法,絲毫沒在意作者感情的變化及對生命的感悟。近幾日,重新走進這部作品,用心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母親痛徹心扉的懷念和麪對挫折自強不息的精神,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

關於人生

參次不齊乃是幸福本源。讀《我與地壇》,感覺史鐵生的文字很安靜,很沉寂,很蕭瑟,卻又很坦然。正如作者文中所寫“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着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也許是因為緣分或者是別的什麼,就這樣作者搖着輪椅走進了地壇,一晃就是十五年。這十五年間,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她。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和意外往往不經意來到人們身邊。人只有在失去後才會思考什麼是擁有,只有在不幸過後,才能正視什麼是挫折。面對挫折和痛苦,有的人選擇了終結生命,有人則選擇堅強的活下去,而選擇前者則是對生命的漠視,選擇後者才是對生命的尊重。有多少人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 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便卧軌自殺了„„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歎和惋惜。然而,雙腿殘廢的史鐵生卻成了我們的生命教科書。

“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作者經常“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因為地壇,作者有幸收穫了一份心靈的棲息地。

人為什麼活着?

為愛我們的人活着,為母親而活着。母親的愛是堅韌而無聲的。作者剛開始沉溺於自己的痛苦之中,卻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母愛韌如絲,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兒子的不幸,還要承受因“長大了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所帶來的恐懼;母愛潤如水,於無聲中恰如其分地滋潤着兒子心田中每一隙乾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

如今,我已身為人母,再讀這篇小説,便深深理解了一個母親對兒子不幸感受的痛苦。一個母親日夜照顧兒子的起居,揣測兒子的想法,理解着兒子的倔強和敏感,從來都沒有給兒子帶來任何負擔。只因為母親的默默承受,讓兒子忽略了她的心情,直到多少年後,母親已然離去,作者終於聽見了母親埋藏多年的呼喚——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幸福地活着。

關於角色

為生活而活着。這十五年中,作者終於理解了參次不齊乃是幸福之源。正如作者在小説中寫的: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

於是就有一個最令人絕望的結論: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由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一句話,已道明一切。休論公道,不是説不公道,而是説站在造物主的角度,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環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人只有找到合適的角色,站對了人生舞台,為夢想奮鬥過,才不會白活。 史鐵生終究是幸運的。因為在不幸之後,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精神上的棲息地、心靈上的避難所——地壇。就像我們這所學校,面對着這樣一羣聽障孩子,我想我們也應該給予他們母親般的關懷,照顧到他們的倔強或羞澀,為他們打造一個地壇般的精神家園。


標籤:地壇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