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我與地壇》讀後感集合15篇

校園4.18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集合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那是一座廢棄的園子,坐落在一個角落四百多年。它如一位暮年的老人,那樣隱忍,琉璃、硃紅、雕欄玉砌是當初年少氣盛的憑證;如今,浮誇的,無力的,是剝蝕了,淡退了,散落了……剩下的,是苟延殘喘。

這園子,是地壇。

那是一個悲慘的青年,出生在芸芸眾生之中。他也曾豪情萬丈,心頭翻滾着熱血,想要去闖出屬於自己的天地。可憐!命運造化弄人。彷彿一夜間的事,青年的雙腿癱瘓了,在最狂妄的年紀,留下了一生的殘缺。

這青年,是史鐵生。

緣分使然,他們相遇了——一個瀕臨絕望的少年與一座荒涼寂寥的園子。他們有着極盡相同的生命遭遇:盛開以後的凋零,喧囂以後的死寂。他們擁有過同樣華麗的過去,也承受着同樣失意的現在。

正是有過同樣苦痛的種種,才會讓他們不期而遇,又相見恨晚——地壇用它的沉靜、從容包容了史鐵生的煩躁厭世。他們不盡相同的內藴,就更像是那個荒園為史鐵生準備好了一切——在一片浮華里為他設計了一個清幽的所在。每當史鐵生脆弱的時候,去那兒,僅僅為了從一個世界逃到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裏,沒有嘲笑,沒有憐憫,沒有唾棄。他可以為自己療傷,療治另個世界帶給他的心靈與肉體的傷害。

這樣微妙的聯繫,讓史鐵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與活着的樂趣所在。也正是這樣的聯繫,讓他開始用逐漸回暖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

他感受到地壇暗湧的生命力,隨處茂盛得自在坦蕩的野草荒藤。地壇讓他思考了命運,思考了人生,思考了歸宿。他內心的情感一時間迸發了,他對於母親的歉疚,對於母親生前為他付出的心血的感激。如他自己所説:"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我母親的腳印。"……

史鐵生在這座古園中寫作、思索,在他眼中,地壇似乎有了生命。他會着眼於那裏的一片落葉,一聲鳥鳴,一隻爬蟲……在史鐵生與這園子朝夕的十幾年光陰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那個練歌喉的青年,那個苦苦等待的捕鳥人,那個讓他迷戀的女工程師,那個怪誕悲催的長跑家朋友,還有那個令人惋惜的小女孩。他們座標軸之上各自的生活軌跡都在地壇這一點與史鐵生有了交集,他們彼此走進對方的生活,體味着上天為人人佈下的曲折苦難。如他自己所言:"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就整本書而言,它在讓我讀到史鐵生與地壇發生的種種的同時,也帶給我思考——我們的生活不會處處都是好運。如果遇到了磕磕碰碰,那是必然,那是生活的設計。就如同我們不能設計自己的命運,但是我們可以設計該如何面對種種命運。在一些看上去很難過又讓人絕望的坎面前,可能會挫敗,會怨恨,會迷茫……但這是生活該有的樣子,沒有什麼過不去。

書裏有一段我印象很深——

"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在史鐵生寫下的這段看似平和樸實的文字之下,我感受到暗湧的命運長河,那條河曲折,有些地方甚至幾近乾涸,但這就是命運啊。我們不得不聽從,又不得不接受,但我們對於那些不順暢,是否能像史鐵生那樣坦然接受,並淡然對待呢?即使中間有掙扎着,但那不也是人生旅途中的旖旎的景嗎?

或許史鐵生體悟到了上天予他的恩賜,無比珍惜又時時不安地等待分別時刻的到來……

想到這裏,思緒又慢慢被拉扯進現實世界裏。回顧生活,確實,坑坑窪窪、煩惱遍地。但我只是笑笑,一併接納這些荒蕪。因為我堅信,當真正走過朝夕繁華之後,這些看似的種種苦難,亦是福祉。

《我與地壇》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部散文不僅讓我欣賞到了語言的魅力,更讓我領悟到一個殘疾人對於生命的冷靜思考。

如果不看作者簡介的話,我完全想象不到這是出自一個殘疾人之手。作者在最美好的年華,雙腿截肢,遭遇人生的巨大變故。可是卻完全看不到他對生活的絕望,甚至是些許的抱怨。

在他的筆下,文字是那麼靈動:“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中;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急行而去;······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換做是我,我可能會寫自己有多麼的痛苦,或者誇自己多麼堅強地與病魔作鬥爭。彷彿這世界上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但是作者卻拋開着一切不談,他不寫自己怎樣痛苦地掙扎,儘管他卻是經歷過,忍受着。他只是自己一個人來到地壇,看着屋頂的檐頭逐漸退去了顏色,看着地上的昆蟲在慢慢

地蠕動,看着地壇裏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有時合上書,透過斑駁的陽光思考生存的意義。這是需要怎樣的堅韌!與他的命運比起來,我是多麼的幸運!我還有愛我的父母,我不會像他一樣只考慮自己,而全不顧家人,最後只留下歎息。

作者筆下的地壇是個包羅萬象的小世界,準確地説地壇裏發生的一切都沒逃脱作者細膩的眼光。

病痛,讓作者以一種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在這個地壇裏,早些時候還能看到一個大媽,她佇立在角落裏,用一種不安的焦急的眼光望着裏面一個搖着輪椅的殘疾人,可惜她後來不在了;還能看到一對經常來散步的夫婦,那位婦女挽着丈夫的手臂,從中年走到老年;在清晨能聽到小夥子嘹亮的歌聲,開始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後來是“賣布嘞”;還有一個每天圍着地壇跑的年輕人,聽説成績還不錯,只是因為犯了點“錯誤”,沒有公開過他的成績,直到有一年得了第一名;還有一對撿“小燈籠”的兄妹,後來才知道那個漂亮的女孩是個智障。

這些故事看似毫不相關,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各個方面的思考,比如默默的母愛,簡單而平淡的愛情,對於挫折不幸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要健康地,平安地活着,這也是作者一直在尋找的問題的答案。

人問什麼要活着?答案是,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人早晚都要死,所以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所以要活着。至於要怎麼活,與其説作者自己戰勝了病痛,倒不如説是從那些平凡的人身上作者明白了要好好地活着。

生活本來不是一件易事,會有各種煩惱,會遭遇各種不幸,但還是要活着,不是苟且地活着。但是如果想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片段,比如吃上一頓每餐,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天,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生活其實也是充滿希望的,到處都是對摺磨過後的饋贈。沒有苦就沒有樂。

地壇是作者心靈的園子,作者時刻沒有忘記,也沒有走遠。在他的母親去世後,在他的文章發表後,在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後,他始終不忘記裏園子裏看看,像以前一樣靜靜地思考。如今,很多人已經開着打着“成功”字樣的大船遠去,卻忘記了回去的路,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出發。也有人為了達到目的,打翻別人的船,讓羨慕,嫉妒,仇恨在自己的心中蔓延,直到把自己吞噬。或許有一句話是對的: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回家的路!童年的那些快樂時光永遠也找不回,只是在記憶裏還有它的影子。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個心靈的院子,給自己一個自由的思考的空間,想想為什麼活着,想想身邊的人,想想未來,想想夢想。它可以沒有地壇那麼悠久的歷史以承載生命之重,可以沒有高大蒼翠的樹木給人以莫名的敬畏。它只是一個安靜的環境,纖塵不染,摒棄了那些醜惡與不快樂,操場邊,媽媽的懷裏,有涼風的屋頂。

就像《中國合夥人》中的經典台詞:生活有時候要按快進,有時候要按暫停。就讓生命在此刻暫停。

《我與地壇》讀後感3

6月30日,陰天。吃過午飯,雖然沒什麼可做的,可因為種種原因,心情糟糕。我隨意點開讀書網瀏覽,找找可以閲讀的書。選來選去,《我與地壇》這個似乎在哪兒見過的書名吸引了我。點開網頁,看了目錄,字數並不多,便開始閲讀。

作者是位雙腿高位截癱的漢子,他每天搖着輪椅去地壇轉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壇的時間都不固定,去了之後呆的時間也不固定。呆到自己想回去了才回去。

作者去地壇的心情是極其複雜的,他年紀輕輕就失去了雙腿,他抱怨命運的不公,他厭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後自己還能幹些什麼,他甚至想到了死。地壇公園就在他家不遠處,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現在獨自去了。安靜的地壇公園成了他噩噩然混時間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經心看着公園裏的一切,變為細細觀察公園裏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細細欣賞匆匆過往的行人,他終於給疲憊脆弱的`心靈找到了一個歸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漸漸地冷靜了下來。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惱無所作為。他大膽地開啟了一個夢,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當作家。看慣了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開始思考這背後不平常的東西,他甚至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母親的突然去世,似一記悶棒,讓他幡然醒悟,母親對他的愛多麼深厚,他在母親去世之後,才開始回想那個從不打攪自己只是默默地關注自己的母親。他後悔沒有在母親尋找他時叫一聲母親,他憎恨自己還假裝沒有看見母親,他常常藏在叢林中,任憑母親一遍遍地尋找。地壇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車輪的印跡,就有作者母親深情的尋覓,可一切都來不及了,無論作者有多懊惱,有多後悔,他再也沒有機會糾正自己的不是了。他給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這是一篇長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開始閲讀,便不願放下。作者敞開的至真至純的心靈,讓人彷彿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氣,忘記了煩惱。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認為,母親因為在人世過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了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雙腿,還身患重病,他也覺得上帝是公平的,因為每天能來到地壇公園閒坐,是他的福祉。這要何等的胸懷,才有如此寬厚的認識啊。

作者還説,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作者常夢想着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説)相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認為,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終於肯坦然接受自己苦難的生命,

淡定地書寫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靈魂的強大。我感謝他在我今天心情極不好的日子,給了我啟示。我要像作者一樣,樂於接受生命給予的一切。歡樂、勞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他們都有所呈現,我們的生命才不會是一潭死水,才會激盪起美麗的漩渦。

活着,好好地活着,無論現實的你是什麼樣的狀況。

最後,我要充滿感激地告訴你,《我與地壇》的作者,他叫——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4

關聯詞:母愛,生命,人性,信念,靈魂。

從小到大,遇到的任何人任何事都可能會影響人生軌跡,接受命運也許能讓我們更坦然的面對人生,“我”的一生就像地壇的一生,享受過繁華似錦,也經歷過蕭條破敗,最終還能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平靜地回顧。

關於作者,在沒有從作品感受作者性格之前,一直以為他是一個堅韌不拔,身殘志堅的“偉人”,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他有崩潰,有敏感,有不可理喻,有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的無所適從,甚至有想過結束生命。任何偉大的頑強背後不是求生的無可奈何嘞。

整本書讀下來酣暢淋漓,本來想説讀書的時候,把好的句子標註出來,後來發現要真是要畫,簡直密麻的不能看了。相比細膩的描寫,更佩服他深邃的思想。

關於未來的拷問,關於生活的質詢,覺得以我的人生閲歷想要完全通透的理解簡單故事背後的道理還是有些困難。或許人到中年我再來讀一次,會有不同的體會。

《我與地壇》讀後感5

這本書的作者想必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史鐵生先生。他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他雙腿殘廢,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同時,他也是一個幸運的的人,如果換作其他人,也許早已放棄生的希望,而史鐵生先生沒有這麼做,他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持寫作。他説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作者在這種情形下寫出的文章,代表了此時此刻作者心中真實的想法。文章之中,作者描寫了在古園中發生的事、見到的人,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 …… 作者講述了自己心中最樸實的想法,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生命,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尊重生命,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假若我們不尊重,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對不起你的父母,更對不起你自己!史鐵生先生雖然十分的不幸,但是是他知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他選擇了堅強的活了下去,寫出了多部作品,令人敬佩。

《我與地壇》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壇讀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與地壇》讀後感7

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係滲透着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彷彿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這裏有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人的感情、思想間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貫穿的始終是對母親誠摯的熱愛,對往事的追憶,交織着作者對母親的理解與對往事的悔恨,對親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語來描述作者複雜的心緒以及深刻的人生啟迪。

杯中茶水早盡,唯留苦澀後沁人心脾的甘甜,還有杯子的餘温。我靜靜地駐立在那裏,如張愛玲一般的享受清風,還去享受擴大的愛。

也許我沒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種對大眾高尚的愛,也許我沒有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中那種忠貞;也許我將來沒有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中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有着對母愛的莊嚴肅敬。呵!我不失望。原來總期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自己佔有,而現在已經不再奢求,因為我已經佔有了母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8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着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説。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裏,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裏,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着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説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我與地壇》讀後感9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作品,是史鐵生花十五年的結果。文章中作者寫了對人生的感悟,在文字中作者有了很省的感情,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因為腿疼來到了北京的一個大醫院。從此以後,史鐵生再也沒能站起來過,他在人生的最重要、最狂妄的時候不幸失去了雙腿,這個疼痛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這個慘痛中,是他的母親喚醒了他的意志,在這裏史鐵生有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下去。

然而,他打敗了困難的挫折,每個人都不可能會一生都一帆風順的,會遇到種種不可磨滅挫折,種種的抗拒不了困難,只要我們願意去挑戰、去克服。就不可能會有做不成的事。

《我與地壇》史鐵生的文章中讓我學會了堅強的意志,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瞭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磨難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磨難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磨難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磨難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磨難,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磨難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磨難,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磨難,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的陽光真的挺好,晴天朗照、楊柳和風,毫不吝嗇地向人世間傾灑着愛與温暖,彷彿在盡力洗滌着近幾天來不幸的消息。我搬來一張椅子,捧起一卷書香,坐在院子裏,奢侈地享受着這冬日裏的暖陽。一院一人一書,聽一犬一吠。人啊,有時候只想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與這本書的邂逅彷彿晚了一些,像火車啟動三分鐘之後的人還未進站。那是在新華書店一個安靜的下午,它靜靜地躺在書海里,等待有緣人的拾起。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有緣人,但我知道,它是我的“有緣書”。仿若隔世般度過了整個下午,天色漸漸昏暗了下來,便不捨放下書目匆匆離去。再次撿起這本書,已然半個月之久。

斷不知開篇費了如此的筆墨,我想,無聊的話也自有無聊的人喜歡聽吧。

那是一片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又缺乏靈氣。偶然坐着輪椅進來的那個少年,用文字鑄造了它新的靈魂,給予它不一樣的“園生”寫照。我在地壇嗎?還是地壇在我。或許當第一次作者走進地壇的時候,人與物便已渾然一體,難捨難分。這是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地壇,普通到很少有人會踏進來;這又是一個不平凡的地壇,千百年來,它看風看雨,看日行越走人世更迭,濃蔭處供奉了所有的記憶,隨時提醒着那悠遠的夢想。於作者而言,地壇其實更像一個載體,一個沒有生命卻孕育生命的載體,在這裏,有對母親深深的懷念,有對人生深沉的感悟,它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地方,死亡談何容易,最難的是生存呀。

當作者失去雙腿,無法再跳再跑的時候,他的命運便和輪椅綁在了一起,這一綁就是一生。當時那個血氣方剛的少年,怎容得如此生存,他曾無數次想過死,他覺得坐在輪椅上的一生便是無意義的一生,他幾乎絕望了。有個聲音安慰他説“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他知道人終歸是要走向死亡,只不過是時間早一點晚一點而已。沐浴在母親小心翼翼的關愛之中,他看穿了生死,便決定活下來試試。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他開始感知世界的美好,一草一木,一鳥一獸,於他而言,變得如此敏感而又富有温暖。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最令我動容的便是母親無比深沉的愛吧。她用生命延續着兒子這苦難的一生。當初的作者,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裏,一遍遍抱怨着世界的不公,可是他卻忘了,比他更痛苦的便是他的母親。作者天天去地壇,一去就是幾個時辰,殊不知,在這幾個時辰的短暫時間裏,他母親內心的煎熬是如此的漫長。她倚立門旁,那句“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看似是疏解兒子心裏的沉鬱,實則是在自我安慰呀。哪個母親不希望孩子快樂,哪個母親不擔心孩子做傻事呢。越長大越發現,作為孩子,我們越來越懂事,也越來越會隱藏自己,報喜不報憂是我們對父母最好的回報。我們知道,世界上能因為我們高興而更高興的是父母,因我們傷心而更傷心的也是父母。他們也許有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比起我們的成就,他們只是希望我們開心。原來,小時候我們那隨口而出的一句“健康快樂”竟是對家人最好的祝福,也是對自己最好的祝願。

為作者感到慶幸的,不止有一位如此深愛他的母親,還有一羣攜手共進的朋友。作者雖然坐在輪椅上度過了下半生,但是他所領略的大好河山不遜於其他一個普通人。

貫穿全文的便是作者心裏的壓抑和沉悶,幾許消沉,溢於言表。人於世間,休論公道。他不知道厄運為什麼會降臨到自己身上,也被這不幸的突如其來猝不及防。他用文字記錄下回憶裏的片段與印象,他用筆墨寫下追夢與生命的精彩。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來,但是讀過之後深感珍惜當下是如此的重要,珍惜身邊所有的人和物,珍惜你所能做的任何一件事,珍惜你所能抵達的任何一個地方,日出日落、朝夕更替竟也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

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與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與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與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一個故事,一個有關一個殘疾人的故事。他年紀輕輕就落得殘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樣在操場在歡笑的跑來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帶着的輪椅。他喪失了很多常人的歡樂,但他還是很堅強。母親的激勵,自我的感慨,雖説也有惆悵的時候,但一次次的停過。他叫史鐵生。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剩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明白自我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並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感情總染着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説。

母親對他來説真的很重要。應對她那個被命運嚇怕的兒子,她不曾放棄過。每一天的鼓勵與支持。她無時不期待她的兒子能夠幸福,即使她自我承擔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無私的母愛,一點點打動自我那心已冰涼的兒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最終她的兒子明白了,她的兒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我已經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兒子一個人的苦思。他的兒子一次次的期望時間能夠重來,但逝去的不在回頭,看着地壇從開花到落葉,從抽芽到朽去。沒有了母親的陪伴,僅有自我孤單的一個人。

看着大雪覆蓋着熟悉的地壇,也許只能感到那種無能為力。時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後悔,今日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後天後悔。無奈的搖搖頭,只能但看這白雪皚皚的地壇。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這不變的風景,人生好像一場夢。快醒的時候才發現,原先自我一向在錯下去。每個人如同過客,指不準哪一天自我就到頭了,也許你會感歎自我還有好多事沒有做,也許你還會不捨這塵世。但有誰能夠去改變,超脱輪迴。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裏,給自我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可是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鐵生早老了,身體的病痛一次次打擊着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比較,使感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明白以往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過眼還是雲煙。不懂,不清,那些是哭還是樂。塵世有太多的的不確定,也許不是能夠説的出的。心有話,到了嘴邊也許不再是那個味了。

死亡,總會來,它難已預料。命運,總神祕,它讓人心酸。

夕陽還在照在那習慣了的地壇,一輛輪椅遠去了,也許它不會再來了,也許它不會再出此刻這習慣他的地壇,但他的文章已經永遠留在那裏。

記住,以往有個地方,叫地壇。記住,以往有個人,就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我與地壇》這本書的寫的人想必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史鐵生。他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他雙腿殘廢,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同時,他也是一個幸運的的人,如果換作其他人,也許早已放棄生的希望,而史鐵生沒有這麼做,他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持寫作。他説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寫的人在這種情形下寫出的文章,代表了此時此刻寫的人心中真實的想法。文章之中,寫的人描寫了在古園中發生的事、見到的人,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 …… 寫的人講述了自己心中最樸實的想法,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生命,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尊重生命,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假若我們不尊重,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對不起你的父母,更對不起你自己!史鐵生雖然十分的不幸,但是他知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他選擇了堅強的活了下去,寫出了多部作品,令人敬佩。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説實話,讀過汪曾祺散文的輕逸瀟灑,讀過梭羅散文的自然空廓,讀過林清玄散文的空靈明澈,卻從未讀過史鐵生那般的痛苦中尋求解脱的掙扎。那麼痛,又那麼輕,像生命一樣。痛苦中,輕盈彷彿就在那求死的一念之間。輕盈裏,卻藏滿了屬於生命的那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到肩背被壓彎,重到靈魂都要破碎,重到親手將它抬起的那刻世界都在為你而歡呼和嗟歎。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地壇裏有作者對生命的全部思考。平凡人匆匆路過這荒蕪的園子,四百年的時光,卻未曾讓這園子衰敗。我想正是這匆匆過客們的生命印記賦予這座人類文明的產物能夠歷久彌新的生命力。這裏來過一對中年夫妻,園子看着他們由中年步入晚年,見證歲月流逝。這裏來過一對兄妹,感情那麼深厚,卻抵不過一句命運,將愛變得那麼難那麼難,揹負着世人的指指點點,哥哥將痴傻的妹妹抱起,抱起血脈裏鼓動的親情,抱起生命裏那一份沉重。這裏來過一對母子,那是四年來好多好多個太陽落下的日子,母親滿懷焦灼地尋找着自己的兒子,找到了便在樹影下看兩眼然後轉身離去,找不到便仍然獨自憂心和害怕,而她的兒子正看着日影為殘缺不全的身軀而疼痛不已,他們的目光追隨着不知誰的背影,殊不知是生命中的陰影籠罩着他們。

在這裏,在地壇,在這樣一個荒蕪卻沒有衰敗的園子裏,命運的齒輪推着平凡的人們向前再向前。

宿命的味道那麼濃烈,讓每個人都透不過氣來。

史鐵生在地壇裏絮絮寫下那些痛苦的心情,那些掙扎的歷程,似乎滿滿都是陰霾。可光明依然從黑暗的夾縫中透過,刺痛人們的雙眼。

“先別死,再活着試試看”

“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

或許接受命運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或許接受苦難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來人間走一趟,就是將酸甜苦辣鹹都嚐遍。

史鐵生將所有苦難寫成命運對他的修煉,其間有萬千苦楚,他卻掙扎着學會安然接受,然後再將平淡日子裏的思考寫成文字,為這個紛擾的世界留下一點哲思,留下一點痕跡,然後再如一滴水匯入大海一般,消失在這廣袤的世間。

這其中我最愛那篇《好運設計》。作者用一整篇文章去塑造一個完美的人生。一個人生來榮華富貴、身體健康、天賦異稟,直到成人都順風順水。似乎他應該是最滿足於現狀最滿足於自己的一個人。但我們不禁要想,一個人若事事如意事事順遂,從未遇到苦難,也從未遇到挫折,那他究竟因何成材?即便他已成材,志得意滿無所求之人,又如何擁有進取心再往前衝往前跑向前看?又怎麼會有進一步的成就。似乎人生總要有苦難。可是擁有諸多苦難的人生又怎能算作“走了好運”?那麼“好運設計”似乎又變成了一紙空文?

“所以你不能失去距離,不能沒有新的企盼和追求,你一時失去了距離便一時沒有了路途,一時沒有了企盼和追求便一時失去了興致和活力,那樣我們勢必要前功盡棄,那道陰影必會不失時機地又用無聊、用乏味、用膩煩和麻木來糾纏你,來噁心你”

然而作者告訴我們,要有“距離”。萬事萬物,都不可過滿,始終保持一段與“夢想”的“距離”。距離產生追尋,距離讓我們渴望靠近,渴望讓我們勇敢地去奮鬥,奮鬥不息讓我們的人生擁有非凡的意義。

在這樣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裏,我們揹負着希望、壓力、挫折、苦難、比拼、榮譽……

生活就像一個巨大的泥淖,讓我們失去掙扎的力氣,甘心沉淪。然而《我與地壇》告訴我們,苦難不可避免,正是因為苦難,所以我們擁有了與夢想的“距離”,也擁有了追逐與改變的勇氣。

標籤:讀後感 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