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會考各科知識點集錦

校園1.35W
  探究題在會考語文試題中閃亮登場

文章摘要:探究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課題進行探究的新型學習活動。近兩年的會考中,探究題在語文試題中閃亮登場,很好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理念。

會考各科知識點集錦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那麼,什麼是探究學習呢?探究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課題進行探究的新型學習活動。近兩年的會考中,探究題在語文試題中閃亮登場,很好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理念。考生該如何探究?教師如何指導考生解答此類型的題目?現以下列題目為例作簡要的分析。

閲讀下面的三則材料,聯繫本文(《歷練後的飛翔》),寫出你探究的結果。

材料一:母虎撫養幼虎有三個過程。開始,它出去捕食回來,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餵給幼虎吃。後來,它捕食回來,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頭扔給幼虎啃。再後來,它捕食回來,自己把肉吃掉,把骨頭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聲,不讓它吃。過幾天,幼虎餓得實在受不了,就離開母親,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來。

材料二: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材料三:曾有這樣的一幅漫畫:父親送兒子上大學,衣着時髦的兒子空着手,與別人談笑風生,而父親卻肩扛手提,佝僂着身子幫兒子排隊報名。漫畫題為“如此愛心”。(2004年黃岡會考語文試題)

第一步,審清題目,讀懂材料。

首先要抓住要點,審清題意。這道題目表面看起來是提供三個材料讓考生探究。其實,是提供四個材料讓考生探究,包括文章《歷練後的飛翔》。考生一定要讀懂這四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問題,在發現中解決問題。

第二步,找出材料的個性。

考生要認真閲讀材料,從語言、結構、修辭、表達方式等分析、解剖材料,弄清各自表達的內容及中心思想,從而揭示其個性特徵。如:《歷練後的飛翔》是一篇散文,説的是雄鷹“壯麗的飛翔後面卻藴含着滴血的悲壯”,由此聯想“人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氣和希望”“人翅膀被折斷,我們要忍受劇痛拒絕憐憫”的內容。材料一講的是母虎撫養幼虎有三個過程,一個片斷説明性文字。

材料二是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一段話,這一段話是來論證“生於憂患”。材料三也是一個片斷性的説明性文字,主要內容是介紹一幅漫畫,講的是父親送兒子上大學,諷刺父親寵愛兒子。

第三步,提煉材料的共性。

在分析四個材料個性的基礎上,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把相同的點加以合併以把不同點加以保留,進而提煉出共性。

(1)材料《歷練後的飛翔》、材料一、材料三共同點都有講關於對一代培養教育的問題;

(2)材料《歷練後的飛翔》、材料一、材料二共同點都有涉及到苦難挫折和適應環境的問題。

我們再綜合(1)(2),這樣,就可以提煉出這四則材料的共性。

第四步,寫出探究結果。

提煉材料的共性之後,運用自己的語文素養概括歸納,出探究結果,語言要凝練簡潔明瞭。這一試題材料探究結果可為:

(1)人才是艱苦環境中造就的。

(2)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3)應該加強挫折教育、苦難教育。大致意思相同即可。

會考語文試題中,探究題閃亮登場,給我們會考語文帶來新的亮點。隨着會考語文探究題的不斷出現,探究學習應當引起廣大師生充分的重視。如何開展語文探究性學習呢?

(1)在問題中探究。教師要“學會提問”,激疑激趣的提問會誘發學生研究的慾望,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2)在比較中探究。學生與書本、同學、教師的比較中找到差距,從中受到啟發,在思維方式實現優勢互補。

(3)在活用教材教法中探究。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發揮教育智慧,對教材的不斷拓展與補充、創新,使教材顯示它的生機與活力。教師應結合時代特點,結合本校本班實際,精心設計輔助教材。

(4)在活動課中探究。語文活動課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擴展,它能反過來促進課堂教學。

(5)在課後延伸性作業中探究。學習課文理解相關內容,延伸性地閲讀有關資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語文學習的內容。

  元素化合物教學的有效性

文章摘要:金屬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質,通過對這一課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化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同時可以為以後學習酸鹼鹽打下基礎,所以《金屬的化學性質》在國中化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金屬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質,通過對這一課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化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同時可以為以後學習酸鹼鹽打下基礎,所以《金屬的化學性質》在國中化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而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這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採用新的策略和方法,也就是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知識並體驗探究過程的快樂。

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不知道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教師們並沒有把學習的主動權給予學生。可是在學習國培《國中化學探究式教學研究》和《國中化學概念原理教學過程與策略》課程後,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下面是我在教授《金屬化學性質》一課時的感受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方法。

原來教學這一課題時,我總是首先講解Mg、Fe、Cu等金屬和氧氣反應現象不同是因為它們化學性質活潑程度不同。接着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看到金屬和酸反應現象不同,從而告訴學生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最後補充相關的習題進行訓練。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到,這只是在講教材,這樣儘管思路清晰,也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學生喪失了“自我意識”。學生也沒有什麼學習興趣。

在國培學習後,我認識到在實驗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合作互動,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到的知識才能真正屬於學生自己。於是我大膽進行嘗試:

首先和學生一起回憶Mg、Fe等金屬和氧氣反應條件、現象,接着讓其猜想為什麼會反應需要不同條件、反應現象也不同。接着各小組説出自己的猜想,對於這些猜想我和大家一起探討總結。最後剩下兩點:1、可能和金屬的化學性質有關,化學性質越活潑越容易和其他物質反應,2、和金屬的硬度有關,硬度大的容易和其他物質反應。

“這些觀點是否正確呢?現在用稀硫酸和稀鹽酸代替O2,用Mg、Fe、Zn、Cu、Pb這些常見金屬設計方案證明自己的猜想。”看到同學們開始行動,我接着鼓勵大家“如果誰能用事實證明你認為的錯誤的猜想,那——以後我就請誰和我一起做兼職實驗員”。

這一下吊起了學生求知的胃口,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各小組開始有板有眼的討論設計自己的方案、分工、進行實驗……

看着他們個個神采飛揚,渴望表達的眼神,那些儀器的碰撞聲這時也變得那麼悦耳,這時的我就像那些溶解於酸中的金屬一樣融入在了這節課堂中,我陶醉了。

這一課後,化學科代表找到我。“老師,大家都要求以後化學課一直這樣上,行嗎?

看着他一臉認真和期待的樣子,我笑了。

這不能不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現在我從另一個層面認識了“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也讓我看到了新課程理念下成功的課堂情境是什麼樣子的,以前我們總認為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關鍵是把他們抓的太緊。與其説這是一堂實驗課,不如説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只要相信學生,學生就能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學生的創新甚至你根本無法預知,從這一點看,備課的重點應該放在課堂情境的設計上,把教材中“靜止”的知識變得“活動”起來,既具備直觀性、又能發揮學生的創新想象力,這樣的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學生怎能沒有學習慾望?

  一碗熱餛飩

文章摘要:馬老師的女兒一邊一字一句地讀着信,一邊喃喃地説:“七里香餛飩”從來都是三元一碗的啊!此刻,病牀上,馬老師緊握着三萬零三百六十元捐款,嘴脣囁嚅着,淚水汩汩而出,浸濕了那條雪白的枕巾。…

那天一大早,馬老師到街上買餛飩。遠遠地聞到一陣香噴噴的餛飩味兒。馬老師四下一打量,看見前面有個攤子,一旁豎着一個大牌子,寫着“七里香餛飩”五個大紅字。嚐嚐去,看是不是吹牛!

“老闆,來一碗餛飩。”

“馬老師,是您啊,好多年沒見了,您好啊!”

馬老師很納悶:您是?

馬老師瞪大眼睛,往前走了兩步,託了託眼鏡,仔細打量着眼前這位身穿白大褂、頭戴白色衞生帽的青年攤主。馬老師模模糊糊覺得有些面熟,一時記又不起來了。

“馬老師,您再看看,我是誰?”攤主説着,摘下帽子,故意賣開關子。

“怎麼?是你?!曉波,你個搗蛋鬼,什麼時候當老闆了?”馬老師興奮地説。

“已經好幾年了。以前我不在這兒賣老師,您請坐,等一會兒嚐嚐我的手藝,給打打分,看及格不及格。”那個叫曉波的攤主一邊風趣地招呼着,一邊遞過一個小板凳,用毛巾擦了擦。馬老師也不客氣,接過板凳坐下,欣賞着學生的手藝,時光恍若又回到了20年前。

那時馬老師剛參加工作,在一個山區國中任教。教八年級的時候,班上有個學生非常聰明,也特別調皮,學習不認真,課上經常做小動作,三天兩頭給老師惹個小麻煩。馬老師多次狠狠地批評他,甚至有一次還打過他一教鞭,可他就是不改自己的壞習慣。年輕氣盛的馬老師氣呼呼到這個學生家家訪,狀告這個學生的“惡行”。沒想到,就在家訪第二週,這個學生便輟學到外地打工去了。馬老師至今還為沒有留住他而感到後悔。不用説,這個學生就是眼前這個叫曉波的攤主。

曉波熟練地操作着。很快,餛飩出鍋了,曉波給馬老師盛了滿滿一大碗餛飩,馬老師吃了個滿頭大汗,通體都舒服極了。馬老師習慣地掏出三元錢遞給曉波,曉波略微讓了讓,見馬老師堅持,轉身從錢盒子裏找出一元錢,説,我這裏一碗餛飩就兩元,我一分也沒少留。

接過錢,馬老師心裏隱隱有些不快,看來八成這小子還記着當年的仇。不過,馬老師轉念一想,學生擺個攤子起早貪黑也不容易,再説這餛飩確實味道不錯,比別的地方也便宜。這餛飩還吃的,以後的早飯就它了。

自此,每天早晨,馬老師都早早來到“七里香餛飩”攤,兩元錢,美美地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餛飩。

  這樣過了半年光景

文章摘要:馬老師的女兒一邊一字一句地讀着信,一邊喃喃地説:“七里香餛飩”從來都是三元一碗的啊!此刻,病牀上,馬老師緊握着三萬零三百六十元捐款,嘴脣囁嚅着,淚水汩汩而出,浸濕了那條雪白的枕巾。…

馬老師突然病倒了,癌症,如不及時搶救,隨時面臨生命危險,可手術費需要二十萬之巨。這對一個農村教師來説無異於天文數字。馬老師全家傾盡所有家產才湊了不到五萬。還有整整十五萬元的缺口。馬老師重病缺手術費的消息經媒體報道後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很多人紛紛捐款,向馬老師伸出援助之手。可手術費還缺數萬元。眼看馬老師的病情日益嚴重,馬老師一家焦急萬分。正在這時,馬老師的家人收到一筆捐款,並附了一封短信:

馬老師:

您還好嗎?當年您曾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又冒雨到我家家訪,這些我都記在心裏。感謝您對我的諄諄教誨。

這些日子您沒來吃餛飩,我以為您吃膩了,嫌棄了。前兩天看電視才知道您原來生病,我很傷心很着急。學生雖然不是大款,但這3萬元錢也是我的一份心意,請收下另外,這360元是您這半年來付給我的餛飩錢。本來一碗餛飩沒什麼,我也不應該收老師您的錢,可當時為了讓您吃得踏實我才這樣做的,請您諒解。

還有,我到外地去開餛飩店了,不能再給老師做餛飩。學生沒能親自到您的牀前看望您實在過意不去,請原諒。咱師徒約定,等您老康復之日,我一定趕回來,再親手給您做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七里香餛飩”,您一定等着我啊!

祝老師手術順利,早日康復。

您的學生曉波

馬老師的女兒一邊一字一句地讀着信,一邊喃喃地説:“七里香餛飩”從來都是三元一碗的啊!

此刻,病牀上,馬老師緊握着三萬零三百六十元捐款,嘴脣囁嚅着,淚水汩汩而出,浸濕了那條雪白的枕巾。

  膠體疑難點解答十點

文章摘要:膠體的概念在化學必修一中引入,是大學聯考必考考點之一,現就膠體的知識進行幾點解答。溶膠是怎樣的概念;溶液是均一的,膠體也均一嗎?膠體能在較長時間內穩定存在的原因是什麼?

高中化學必修一教材的《物質的性質及變化》一節有關分散系膠體知識,由於展開不夠充分,使不少學生和教師難以把握有關內容,出現了一系列的模糊認識。我們把這些問題蒐集起來,並根據我們的理解來談一談有關膠體的疑難問題。

一、溶膠是怎樣的概念

膠體從外觀上看貌似均勻,與溶液沒什麼差異,因此膠體常稱為溶膠。溶膠與膠體是同一個概念。

二、對澱粉、蛋白質等高分子溶於水形成的分散系,為什麼有時稱其為溶液,有時又稱其為膠體

教材中是按分散質微粒直徑的大小來給分散系分類的。澱粉、蛋白質等高分子溶於水形成的分散系可稱為膠體。但是判斷一種分散系是屬於膠體還是溶液,單從分散質微粒直徑的大小這一方面來考察,其結論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正確判斷一種分散系是溶液還是膠體,還要看分散質微粒的結構。如果分散質微粒的結構簡單,比如是單個的分子或較小聚合度的分子或離子,那麼這樣的分散系應稱為溶液。由於澱粉、蛋白質溶於水後都是以單個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的,因此,儘管這些高分子很大,這些分散系仍應稱為溶液。只是因為高分子的大小與膠粒相仿,高分子溶液才具有膠體的一些特性,如擴散慢、不通過半透膜、有丁達爾現象等。化學上常把Fe(OH)3,AgI等難溶於水的物質形成的膠體稱為憎液膠體,簡稱溶膠;而把澱粉、蛋白質等易溶於水的物質形成的分散系稱為親液膠體,更多地是稱為高分子溶液。

三、溶液是均一的,膠體也均一嗎

憎液溶膠的分散質微粒是由很大數目的分子構成,因此是不均一的;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質微粒是單個的分子,因此是均一的。

四、膠體能在較長時間內穩定存在的原因是什麼

憎液溶膠的膠粒帶有相同的電荷,由於同性電荷的排斥作用而使憎液膠體可以穩定存在。澱粉、蛋白質等高分子中含有多個極性基團(如—COOH,—OH,—NH2等),可以與水高度溶劑化(高分子表面形成水膜),因此也可較長時間穩定存在。很明顯,這兩類膠體穩定存在的原因是不同的。

五、溶液中的溶質微粒也作布朗運動嗎

膠體微粒在各個方向上都受到分散劑分子的撞擊,由於這些作用力不同,所以膠體微粒作布朗運動。溶液中的溶質微粒和分散劑分子大小相仿,因此溶質微粒的運動狀況與膠體的膠粒運動狀況是有差別的。由於膠體的丁達爾現象,用超顯微鏡才可以觀察到膠粒的布朗運動。溶液無丁達爾現象,因此用超顯微鏡觀察不到溶質微粒的運動狀況。

六、凝聚與鹽析有何差別

凝聚是憎液(水)膠體的性質,膠體的凝聚過程就是膠粒聚集成較大顆粒的過程。由於憎液(水)膠體的分散質都難溶於水,因此,再採用一般的溶解方法用水來溶解膠體的凝聚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説,膠體的凝聚是不可逆的。鹽析實際上就是加入電解質使分散質溶解度減小而使其析出的過程。鹽析不是憎液膠體的性質,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質,能發生鹽析的分散質都是易溶的,如澱粉溶液、蛋白質溶液、肥皂的甘油溶液,由於分散質都是易溶的,所以鹽析是可逆的。

七、蔗糖溶於水形成的分散系是溶液,為什麼在生物課的滲透實驗中,蔗糖分子卻不能通過半透膜

不同的半透膜,如羊皮紙、動物膀胱膜、玻璃紙等,其細孔的直徑是不同的,也就是説,不同的半透膜,其通透性是不一樣的。顯然,籠統地講半透膜能使離子或分子通過,而不能使膠體微粒通過是不恰當的。

八、憎液膠體與高分子溶液在性質上有何異同

憎液膠體全面地表現出膠體的特性,高分子溶液則不然。這兩種分散系中的分散質微粒都作布朗運動,都有丁達爾現象;憎液膠體有電泳現象,澱粉溶液無電泳現象,而蛋白質溶液則較為複雜;使憎液膠體凝聚的方法有:加入電解質、給膠體加熱、加入帶相反電荷的膠體,使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質沉澱,主要是破壞高子分與分散劑間的相互作用,如加入大量的電解質也能使澱粉、蛋白質沉澱,這一現象稱為鹽析,它是可逆的。

九、有沒有溶液能產生類似於膠體的電泳現象

由於溶液是均一的,不存在“界面”,因此,給溶液通電不會產生界面移動現象(即一極液麪高,另一極液麪低),但是有些溶液通電後卻可以產生一極溶液顏色加深,另一極溶液顏色變淺的現象。比如,給紫紅色KMnO4溶液通電一段時間後,陽極附近溶液的顏色就會變深,陰極附近溶液的顏色就會變淺。這是由於通電後,紫紅色的MnO4-向陽極移動,但卻不會在陽極放電(MnO4-遠比OH-難放電)的緣故。CuSO4溶液就不會產生類似的現象,因為Cu2+會在陰極放電。

十、Fe(OH)3膠體長時間電泳或電壓增大,將發生怎樣的現象

如果Fe(OH)3膠體長時間電泳或將電泳的電壓顯著增大,都會在陰極出現凝聚現象,因為不論是長時間電泳還是電壓顯著增大,都會使陰極附近積聚很多的Fe(OH)3膠粒,大量膠粒的聚集必然會出現凝聚現象。如果電泳電壓特別大,還會出現電解水的現象。

  文言虛詞“而”表修飾與承接的區別

文章摘要: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複句中,將有先後關係的兩件事或者説有先後關係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而表示修修關係的“而”,卻是放在單句中,將兩個同時發生且前一個動詞修飾後一個動詞作狀語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或將單句中修飾謂語動詞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與動詞連接起來。…

文言文虛詞“而”字表修飾,還是表承接,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師教的難點。那麼是不是它們沒有規律可循呢?事實通過大量的例句,還是可以找到它們的細微區別的。

一、表承接關係的 “而”多用於複句中,連接有先後關係的兩件事或兩個動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這句話的意思是:(刻舟求劍者)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這是由兩個獨立完整的單句組成的複句,兩個複句間有明顯的關聯詞“先”,後面省略了與“先”相照應的相關關聯詞“後”或“然後”。這句話陳述兩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兩件事有先後的承接關係。“而”字放在兩個有先後關係的單句之間,將兩個單句連接起來,就叫表承接。事實這兩個單句組成的這個複句是承接複句。

②莊宗受(之)而藏之於廟。

這句話的意思是:莊宗(先)接過箭,(然後)把它藏在廟裏。“莊宗受”後省略了賓語“之”,句子已完整獨立。“藏之於廟”。承前省了主語“莊宗”和介詞“以”,但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單句,兩個意義完整的單句共同組成一個一重複句。從語意上看,兩件事、兩個動作“受”和“藏”,雖然沒有關聯詞,但有先後的邏輯關係。兩個單句組成一個承接複句,“而”字將它們連接起來,就叫表承接。

③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舍之。”這個句子有點複雜,可以説它是一個緊宿複句。鍥,雕刻,它是一個獨詞句,句意完整;舍之,捨去雕刻的東西,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動詞謂語句。雖然只有四個字,它卻是兩個單句組成的複句,而且兩件事、兩個動作有先後關係,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來翻譯理解。整句譯為:“一雕刻,就放棄它。”“而”是表示承接關係的“就”。

④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這是一個複句,“餘方心動欲還”是個獨立完整的單句,“而大聲發於水上”即水上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單句。兩個單句陳述兩件事,這兩件事有先後關係,它有“我才想返回,就發現從水上發出了很大的聲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這種表示承接關係的複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飾的“而”多用於單句,連接兩個同時發生的動作,且前一個動詞作後一謂語動詞的狀語。

表承接關係的“而”用於複句,而且兩件事或兩個動詞有先後關係;而表示修飾關係的“而”卻是用在單句的狀語與謂語間的連接,如果連接狀語是動詞,作狀語的動詞與作謂語的動詞發生的動作行為是同時進行。

例如:①窺鏡而自視,又弗如甚。

“窺鏡而自視”,它是一個單句。主幹是:“鄒忌看自己”。這裏的“窺鏡”是對着鏡子看,對着鏡子時就能看到自己。前一個動作與後一個動作應該是同時發生,且對着鏡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視”的方式狀語。這裏的語意,不能説“窺鏡”,看鏡子,“自視”,然後看自己。生活的實際是看鏡子時已經看到人了,兩個動作同時進行,無先後關係。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這也是一個單句,主幹是:“智叟止之”,“笑”與“止”同時發生,“笑”修飾謂語“止”的狀態作狀態狀語。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語,“求”作謂語,“之”作賓語。“乃以斧斤”、“考擊”都修飾“求”作“求”的狀語。其中,“考擊”與“求”同時發生。是邊敲邊求的意思。

④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以”相當於“而”,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餘與四人入。“餘與四人”作主語,“入”作謂語。“擁火”修飾“入”作“入”的方式狀語。“擁火”這個動作與“入”是同時發生。沒有先後關係。我們不能説,擁火這個動作完成後,再進去。這兩個動作是連動的。

文章摘要: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複句中,將有先後關係的兩件事或者説有先後關係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而表示修修關係的“而”,卻是放在單句中,將兩個同時發生且前一個動詞修飾後一個動詞作狀語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或將單句中修飾謂語動詞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與動詞連接起來。…

三,表修飾的“而”,除連接兩件事或兩個動作外,還用於單句中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作謂語的狀語與謂語之間的連接。

狀語由形容詞、副詞以及介詞短語充當,文言在這些狀語與謂語之間有時用“而”字來連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餘)徐而察之。”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詞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察”的狀態。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

“吾恂恂而起,”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飾“起”作狀語,表示“起”的狀態。有人説這種情況,“而”字可譯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這種情況下,“而”字可譯作“着”。我認為這兩個“而”字沒有這兩個意思,它是助詞,它只起到幫助兩個詞連起來的作用。那兩個意思是加進去的,但可以加進去的這兩個字“地”和“着”確實是狀語的標誌。

例③有志與力,不隨以怠。

“不隨以怠。”“以”相當於“而”,這是個形容詞謂語句,語意獨立完整,“不隨”,即不隨便,形容詞,作“怠”的狀語。這裏的“而”可譯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這是個單句,主幹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説,“以斧斤考擊”是介詞短語作“求”的狀語。“而”連接修飾謂語的狀語與謂語,叫表修飾。這裏的“而”也可譯作“着”。

總之,“而”表修飾或表承接的區別是:

表承接的“”一般放在承接複句中,將有先後關係的兩件事或者説兩個動作之連接起來。而表修飾的“”,卻是放在單句中,將兩個同時發生且前一個動詞修飾後一個動詞作狀語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或將單句中修飾謂語動詞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與動詞連接起來。“”字連接兩個動詞時,如果兩個動詞有先後關係,表承接,如兩個動詞沒有先後關係,是同時發生且前一動詞是修飾後一動詞作狀語,表修飾,這是重中之重。

文言文教學:我們青年人的經驗[1]

文章摘要:本着“自己的(問題),才是自己的(經驗)”,關老師就“文言詩文教與學”在實驗中學做以面對面的得失談,埋在工作中,已有時日,今簡要概述,以便簡約地、簡便地認知與嘗試。

本着“自己的(問題),才是自己的(經驗)”,關老師就“文言詩文教與學”在實驗中學做以面對面的得失談,埋在工作中,已有時日,今簡要概述,以便簡約地、簡便地認知與嘗試。

關於學古文的興趣

章含之説:“文化的新生,需向傳統致意”。母語的根、源皆在文言文中,當下學生不願學、不願讀、不願背(記),這兒,不但關乎着語言與語文的根基,而且影響着孩子們人文的底藴,教育/教師主導的責任:激發興趣,打牢根基!

怎麼辦,我們討論的辦法:

l 先入為主

學習第一遍的印象很重要(蘇春娟)

用已知理解未知(慕婷)

由故事引起、由引文説起、由名人用典談起,等等(塞外風)

l 持續興趣

引發好勝心:兩週舉行一次“古詩擂台賽”、“詩王爭霸賽”(逄立娟);合作質疑釋疑法(黃曉芳);黑板左上角開闢“每週一詩”、“每日一句”(黃曉芳)

引看視頻:晚課播放《百家講壇》《子午書簡》吸引學生,師生共賞(逄立娟、黃曉芳)

引出審美感:和學生一起學唱詩詞歌曲(逄立娟)

引導成就感:習作中引用古詩文原句或觀點(沈竹林),如果平時師生話語中自覺引用古文,那更顯得多“有知識”,乃學用結合也(塞外風)

關於字詞教學與鞏固

母語者,每一字,皆有形有音;每一詞,皆有故事。古文字詞的簡約、活用、結構等都遠非白話能比,所以,學習古文之字詞,心要靜,氣要緩,讀出聲,悟旨意,才能感受文質兼美。如今,學生學得死,默寫常錯,不會聯想,不會概括,影響理解和表達。這兒,拷問老師的文言功力,討論中有好辦法:

l 字詞默寫

先背後默:當堂背,次日默寫,有默寫本(逄立娟)

先抄後默:先抄原文再默寫(黃曉芳)

結對記默:好差生組合(逄立娟);同桌互批、鄰桌互檢(黃曉芳)

字詞過關:老師對固定字詞心中有數,“逐個擊破”(慕婷)

統一默寫:幹部組織,小組互改,適量訂正,小組長彙總常見錯誤,教師集中講解。(楊鵬飛、李年珍)

縮小範圍:每默一次,找出錯誤率較高的語句(馬雲偉)

兩班輪改:教兩個班的話,輪換批改(沈竹林)

l 詩文背誦

當堂反饋:課尾十幾分鍾,同桌互背、師生同背,當堂記誦(李年珍),學生逐漸放下書,朗朗有情有抑揚頓挫,則記得差不多矣(塞外風)

每天提醒:黑板上(板報上)開闢“每週一詩”、“每日一句”等版塊,提醒記背(黃曉芳)

個性背誦:有習慣出聲的、有習慣默記的、有習慣理解的,給他時間好了(塞外風)

l 文言技巧

書寫規範:辨析間架,示範結構,為“字詞”編故事,趣記也(慕婷、蘇春娟)

規律操練:研究試題規律,尋找典型題目,組織操練(楊鵬飛)

答題飽滿:讀懂題義,讀清要求,答題飽滿,用語恰當,要平日養成(塞外風)

關於文言文的翻譯

翻譯的目的在於理解,翻譯的'過程在於思考,翻譯的表達在於平時積累,但是,翻譯有規則,名字、時間啊等不用譯,活用的要補全、調整(現代文)結構,通假的要用準字,單音詞要改成雙章節詞,“空白”的要補全過渡語,等等,也是一個再創作、思路創新的過程,更是學生的興趣所在。討論中,有提醒: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翻譯法(馬淮北),國中以直譯為主,能夠意譯,那是境界啊(塞外風)

文史結合,多瞭解篇章背景,翻譯才更能準確(趙冬梅)

古今常比較,觀念有不同,翻譯才能道出“古”藴(塞外風)

關於教學的話語風格

老師對“文本”的情緒傳染着學生,教師對文義的解讀透徹程度關係着話語的淺白效果,象于丹般笑談,你的古文教學受學生歡迎。

必須養成深入淺出的話語風格。古文教學,隨着文章的情/理,投入教師的感情,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嘗試着深入淺出地與學生交流(楊鵬飛)

必須養成輕鬆自然的誦讀習慣。教師課前要讀順、讀懂、讀出輕鬆感,學生才能不怕(塞外風)

必須養成引文註文的解説底藴。教師讓學生“用古文”,所以先要常用且常新。學生感覺這樣簡捷明瞭,也就跟着自覺用了(塞外風)

結束語

道理人人會講,技法未必個個會用,所以,教學的藝術在於“用法”,怎麼用?先看看人家的,嘗試做做!此乃“教學有法”階段。上述青年人的討論,都是好法,關鍵你是否“悟道”。用嫻熟了,則到了“教無定法”時期,漸漸地達到了“貴在得法”的“師之藴”境界!

文章摘要:本着“自己的(問題),才是自己的(經驗)”,關老師就“文言詩文教與學”在實驗中學做以面對面的得失談,埋在工作中,已有時日,今簡要概述,以便簡約地、簡便地認知與嘗試。

下面有幾位老師針對文言文教學得失文人進行了討論:

悠然:我與學生在文言文教與學得失分析

從這次期會考試的情況來分析,我與學生在文言文教與學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默寫失分之多令人擔憂。在這次考試中,默寫部分失分較多,這叫人非常擔憂。尤其是部分學習上後進的學生,許多題目乾脆就空着,讓人看了非常痛心。這還要歸咎於平時對默寫的落實還不夠紮實,尤其是對部分後進學生的輔導還不夠。

2、沒有複習到的得分甚少。這次考試中,有幾個加點字解釋如“是”(認為正確)等出現了大規模地失分。或許是由於這幾個加點字在集中複習時,沒有通過書面練習進行專門鞏固;但其實在上相關課文和進行其他內容(如句子翻譯等)的複習時,都曾特別強調過。然而學生卻掌握得很不盡人意,而且還是大部分同學。這絕對是自己在教學和複習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是該將相關的練習進行得更廣、更深些呢?還是有其他妙招?

3、舉一反三能力不容樂觀。這已經是多次考試中所出現的一個普遍問題了,對於原本在課內學過的一些字詞、句式或類似的文章主旨,到了課外語段中,學生對它們卻依然陌生。固有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普遍較弱,大部分學生不太會舉一反三,導致在課外語段中的得分率總不太穩定。這應該是平時教學中,缺泛學習方法的指導所致。

幽谷蘭蕊:把水話古文

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五一黃金週剛過,師之藴工作室又迎來了新的活動。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沒有過多的寒暄,只有一間陋室,幾瓶清水,幾個語文人,輕裝上陣,圍坐在一起,活動的序幕就拉開了。

首先我們的頭兒作了開場白。他從於漪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説起,談到顧泠遠老師,談到步根海老師等,他説,凡是有藴的人,都下過笨工夫。他推心置腹、語重心長地號召年輕人要趁自己人生的大好韶光,下點笨工夫,夯實專業基礎,對工作中各項任務要有強有力的執行力。

接下來大家分為國中/高中兩組,圍繞“我與學生在文言文教與學得失分析”和“我對文言文教學的體會與建議”展開了深入討論。我們國中組按照年級的高低和男同胞先行的原則展開。

由於本次討論是在期會考試及閲卷後,故大家的出發點多半是從此次考前複習方法及得失,再結合平日古文教學的課後鞏固方法來談,尤其是如何事半功倍地引導學生對古文知識和學習技巧的掌握,談了很多心得。先將要點整理如下:

楊鵬飛説:

1、平日古文教學中,要投入自己的感情,來儘量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並嘗試着深入淺出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隨着文章的情,文章的理來學,這樣的課堂效果才會活潑生動、情趣盎然。

2、儘量減輕學生的古文學習負擔,控制懲罰手段的運用,反而能取得較佳學習效果。

3、關於古文默寫: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由學生學生幹部組織統一默寫,小組互相批改,適量訂正,小組長彙總常見錯誤,教師集中講解,幫助學生鞏固難點。

馬雲偉(為了此次討論,專門與學生就古文學習作了交流)説:

1、只有在掌握一定文言語法和詞類活用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理解古文詞語和句子,所以語法和詞類活用等基本知識一定要講透。老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集中幫助學生梳理一下。

2、關於文言文默寫,每默寫一次,找出錯誤率較高的語句,縮小默寫範圍。並找班級里語文水平較高的同學組織批改。

馬淮北説:當引導學生理解課外文言文的具體意思時,指導他們採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宏觀翻譯法。

沈竹林説:關於默寫批改,可採用兩個班輪換着批的方式(如果教兩個班的話)。

慕婷説:

1、明確考前複習內容:原句默寫、理解性默寫、關鍵字詞翻譯、理解文章主題思想等各一張試卷。

2、關於批改:語文水平高的學生改語文水平低的學生的試卷,語文水平低的學生改語文水平高的學生的試卷,會取得較好效果;

3、基於學生實際水平有限,對於默寫等固定知識必須採取“逐個擊破過關”的方法,落實到人。

4、學生因對課外文言文一知半解,會就看懂的部分作以偏蓋全的解答,要提醒學生注意運用已知理解未知的方法。

李年珍説:

1、平時教學中,上完一首詩,會在剩餘的十幾分鐘的時間裏,利用同桌互背、師生同背等方式當堂記誦,老師會當堂將難字、易錯字作強調。第二天到組長處背誦。默寫後,由組長批閲,整理出錯誤頻率高的語句,由老師集中講解,學生集體訂正,然後再發原卷考一遍鞏固新知。(事實反映,當堂反饋法非常有效)

2、考前老師要集中精力複習重點篇目,使學生的複習有針對性。

3、關於課外文言文的學習:利用課堂之外時間,閲讀課外文言文,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句,由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最後作統一講解。學完五篇,老師即出試卷鞏固這五篇中的新知。

逄立娟説:

1、面對學生厭學的狀況,我感到應採用多種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的做法:學習唐詩的時候,每兩週舉行一次唐詩背誦擂台賽。六年級的學生好勝心強,喜歡錶現。這樣不僅鞏固課內知識,還擴大了課外古詩的積累。宋詞的學習,利用晚課,播放《百家講壇》中關於蘇軾的講座,用直觀生動的形式吸引學生的眼球。另外,和學生一起學唱一些用宋詞譜的歌,也很有趣。

2、古詩文默寫常出現的錯字,很多是由於學生沒有理解字詞意思產生的錯誤,所以課堂教學時要注意重點字詞的講解。

3、學生有差異,相應的要求要有層次。曾經和學生一起梳理古詩名句,文言實詞中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即使我做了樣子,但也只有少數學生達到要求。隨着教學時間的增加,對這種情況也稍有釋懷,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考滿分。“是小草就讓它裝飾大地,是大樹就讓它長成棟樑材。”

1、關於古文背誦、默寫、批改、訂正:(1)利用早讀(每週有兩次早讀)二十分鐘,講詩,當堂背,次日默寫。(有專門的默寫本,文言文默寫範圍在默寫前一天會跟學生明確。)(2)小組長批改,默寫錯的同學有兩個選擇:①到小組長處直接默,若默寫錯誤罰抄四遍。②抄了再到小組長處重默,抄幾遍自定。(3)採用好的幫差的同學的“結對子”方式,發動學生督促水平較弱的同學記誦。

2、平時注重階段性地對所學文言文字詞進行梳理,可依題材內容,作者姓名、體裁、名句等作梳理,老師要先作出示範來引導、規範學生做。

3、課外經典篇目可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定時、定量,要求做練習和背誦積累。

褚娟説:

1、關於默寫:藉助家長的力量,通過大量反覆的練習,重點抓學困生。降低對隨班就讀學生的要求,例如作業不會做,那麼可以通過抄寫來積累古詩詞,力求其學總有獲。

2、平日教學中注重學生對文本理解的質疑,營造活潑積極的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質疑能力,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蘇春娟説:

1、習第一遍印象很重要。文言文作業要求抄一遍默一遍,默錯在書上圈出錯字再默,重默寫須1—3遍。

黃曉芳説:

1、文言文作業原文抄兩遍默一遍自批自改。

2、關於默寫批改工作:採用同桌互批、鄰桌互檢,簽名責任制,結合組長或老師抽查制,使批改正確率提高。

3、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及全班同學合作質疑釋疑法,多媒體介入法,男生女生等競賽法,多種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4、黑板上開闢左上角,用來寫上“每週一詩”、“每日一句”等版塊,提醒同學們記錄背誦積累,階段性檢查或比賽記誦情況。

以上是大家關於文言文教學方面的成功經驗,尤其是關於古文背誦、默寫、批改、訂正方法,大家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同時大家也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困惑,對問題存在原因進行了分析,並嘗試提出了應對方法。

文章摘要:本着“自己的(問題),才是自己的(經驗)”,關老師就“文言詩文教與學”在實驗中學做以面對面的得失談,埋在工作中,已有時日,今簡要概述,以便簡約地、簡便地認知與嘗試。

問題1☆☆☆:

多位老師提到:(除了課本里出現頻率很高的字詞在課外文言文中運用時可以進行遷移理解外,)一般的課內重要實詞,學生學得機械死板,不能聯想遷移、舉一反三,從而影響對課外文言文的理解。即課內重要實詞在課外文言文中的運用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能力不足。

問題2☆☆:

課外文言短篇中常出現的對文章寓意的概括,學生思維不夠開闊或不能用比較凝練的或書面的語言表達。

原因分析及對策:

逄等:沒看懂文章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自身概括能力不夠。這就是“意會而不可言傳”。

當堂反饋不及時,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紮實,結果考試的時候,課內出重點講過的知識仍然會出現錯誤。缺乏對知識的遷移和梳理,即使課內的詞語,出現在課外文言短篇中,就不知所措了。

問題3☆☆:學習積極性不高:

(1)部分學生由於家境優越,沒有學習目標,沒有理想,學習積極性不高。

(2)八年級學生的轉型期,對文言文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低年級採用的一些手段需要改進。

(3)幫助學生整理或督促他們自己整理出的文言知識等,學生似乎不大願意去看去讀以求鞏固。

原因分析及對策:

逄沈等:

1、利用學生的功利心理。引用古詩文原句或古詩文觀點作為自己寫作時的依據或中心。

組織學習競賽活動如“古詩擂台賽” “詩王爭霸”等激發鬥志和興趣。

2、利用多媒體,放映一些有關古文的一些節目錄象,如《百家講壇》、《子午書簡》等。還可唱唱由宋詞譜成的現代歌。

問題4☆☆:

可以佈置學生去做課外文言文練習,但課內做課時不夠,課外做質量不高。且學生即使做好了,老師講評課時又不夠。或者很多課外嘗試做的一些額外工作因為學生課時不夠、老師精力有限,很難堅持。

問題5☆:缺乏適合學生使用的文言文訓練方面的材料。

原因分析及對策:

楊:老師要研究大量訓練題,自己摸出獨特規律。並指出,將題目典型結構細化,大規律就幾條,制定形成指導性原則,教師首先形成理論,再選擇或設計有針對性的習題,組織學生操練。比如考前給學生列出重點篇目的知識記憶、梳理題。

問題6☆:

1、文言文答題技巧掌握還不夠。例:答《江城子》中塑造了怎樣的英雄形象?很多同學只寫了一點或兩點,沒寫全面而失分。

問題7☆

2、慕蘇等:部分學生字的間架結構不合理。書寫不規範。

如“滿”、“蓮”字,“草字頭”蓋過了“走之底”。引起錯誤。

以上是根據發言記錄和自己的理解羅列出了大家的一些觀點。

最後,大家產生了共同的困惑,因為談了很多,基本是針對如何應對文言文考試而歸結出的經驗或困惑。而實際上,歷經漫漫歲月無數次的洗禮,流傳至今的文質兼美的文言文,我們卻要想盡辦法,如此功利地對待她,情何以堪?

王老師對此提出了應答:

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兩方面的矛盾,不單單是語文問題,而是整個中國教育的問題,改革不是能夠一蹴而就,是緩慢而長期大過程。教育是創造性的活動,必須依據1、學生學習規律;2、語文教學規律兩大規律,否則就是胡鬧瞎搞。另外關於今天的討論交流,當中有很多智慧的火花,非常有成效。但也應根據自己學生實際情況,根據自己教學風格,語言表述習慣的不同來酌情學習吸取方法和經驗。

古人把酒話桑麻是何等地閒適,我們今天把水話古文,雖各有所獲,卻平添了很多無奈,不管怎樣,古文還會繼續品下去。

  國中化學概念教學要點

文章摘要:“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後,可接着提出一個問題:“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麼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為什麼?”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反覆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詞句“由兩種元素組成”來分析,由…

化學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常包括定義、原理、反應規律等。其中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每一個註釋都是經過認真推敲並有其特定的意義,以保證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學性。

在國中化學教材中,基本概念幾乎每節都有,而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於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國中學生的閲讀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清概念,把好這一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講清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

為了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

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淨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淨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後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又如在國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電解質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這個概念的關鍵了。因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電離是既有陽離子H+產生,但也有另一種陽離子Na+產生,陽離子並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講酸和鹼的定義時,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區別酸與酸式鹽、鹼與鹼式鹽。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複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國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於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温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又如在學習“電解質”概念時,學生往往容易將“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甚至同金屬的導電性混淆在一起,導致學習中的誤解。因此教師在講解時,可將“電解質”概念剖析開來,強調能被稱為電解質的物質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該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有導電性;③條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體雖然不導電,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能導電,所以NaCl是電解質。而NaCl溶液和Cu絲雖然能夠導電,但前者是混合物,後者是單質,所以它們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在教學中若將概念這樣逐字逐句剖析開來講解,既能及時糾正學生容易出現的誤解,又有抓住特徵,使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能嚴格區分開來,從而使學生既容易理解,又便於掌握。

三、正反兩方,講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之後,再從反面來講,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講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後,可接着提出一個問題:“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麼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為什麼?”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反覆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詞句“由兩種元素組成”來分析,由此加深對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對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徵,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對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強學習能力都是大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