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左傳片段燭之武退秦師翻譯及賞析

校園8.38K

《左傳》不僅是一部傑出的編年史著作,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 散文著作。有關《左傳》的作者,至今仍然沒有一致的看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左傳片段燭之武退秦師翻譯及賞析,歡迎閲讀

左傳片段燭之武退秦師翻譯及賞析

【原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註釋

(1)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無禮於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以,因為。

(3)且貳於楚: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且,並且。貳,從屬二主。

(4)晉軍函陵:晉軍駐紮在函陵。軍,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5)氾(fán)南:古代東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鄭國大夫。

(7)若:假如。使:派。見:進見。

(8)辭:推辭。

(9)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

(10)猶:尚且。

(11)無能為也已:不能幹什麼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過,過錯。

(13)然:然而。

(14)許之:答應這件事。許,答應。

(15)縋(zhuì):用繩子拴着從城牆上往下吊。

(16)既:已經。亡鄭:使鄭亡。

(17)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這是客氣的説法。執事,執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18)越國以鄙(bǐ)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作邊邑。越,越過。鄙,邊邑。這裏作動詞。

(19)焉用亡鄭以陪鄰:怎麼要用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焉,哪裏,怎麼。以:來。陪,同“倍”,增加。之(鄰之厚,君之薄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0)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節。共(gōng):通“供”,供給。

(21)嘗為晉君賜矣:曾經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為,給予。賜,恩惠。為...賜:施恩。許:答應。

(22)朝濟而夕設版焉:(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築城防禦。濟,渡河。設版,指築牆。版,築土牆用的夾板。

(23)厭:滿足。

(24)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裏作用動詞。

(25)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後,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

(26)闕:使...減損。盟:結盟。戍:守衞。還:撤軍回國。

(27)因:依靠。敝:損害。

(28)

(29)知:通“智”,明智。

(30)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勇武的。

(31)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32)去之:離開鄭國。

【翻譯】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起來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國君對晉國無禮,並且心向楚國。當時,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對鄭文公説:“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朝見秦穆公,敵軍一定會撤回去。”鄭文公依從了他的意見。燭之武卻推辭説:“老臣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現在老了,幹不了什麼了。”鄭文公説:“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現在形勢危急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可是鄭國亡了,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燭之武這才答應了。

夜裏,用繩子把燭之武吊出了城。燭之武拜見秦穆公,説:“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亡國了。要是鄭國滅亡而對您有利,那就麻煩您進行這場戰爭吧!但是,跨過一個國家而把遠地作為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裏用得着滅亡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鄰國的實力增強了,貴國的實力就減弱了。要是放過鄭讓它作為東路上的主人,秦國外交官員來來往往,也好供應些他們所短缺的東西,您也不會有什麼害處。況且您已經給過晉惠公好處了。他答應給您焦邑和瑕邑作為酬謝,可是他早上一過黃河,晚上就在那裏修築工事來防備您,這是您知道的。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它已經向東把鄭國作為邊界,又向西邊擴展疆土。損害了秦國卻讓晉國得到好處,您還是考慮考慮這件事情吧!”

秦穆公聽了很高興,就跟鄭國訂立盟約,派杞子、逢孫和楊孫駐守鄭國,這才啟程回國。

子犯(即狐偃)請求進攻秦軍,晉文公説:“不能這樣做。要不是那個人的力量,我們不會有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卻去損害人家,這是不仁;失去了自己同盟國家,這是不智;用互相競賽來代替團結一致,這是不武。我們還是撤回去吧!”晉軍也離開了鄭國。

賞析

本篇以對話著名。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先就秦鄭關係立論,説明“亡鄭以陪鄰”,於秦無益反有害;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則對秦無害而有益。接着就秦與晉的關係立論,先舉舊例,説明晉人慣於背惠忘恩,用以離間兩國關係,再進一步指出亡鄭之後,晉人勢必“闕秦以利晉”。層層剖析,入情入理,聽起來好像不是為了保存鄭國,簡直是為秦國的利害存亡設想,因而深深打動了秦穆公。燭之武在危急時刻,挽救了鄭國,其能言善辯、機智果敢的形象立現於紙上。文章兩妙的是燭之武與鄭文公的對話。燭之武的婉拒平添了一段波瀾:“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從中可以看出其久不得志的悲哀。這樣一個以其雄辯之才退去秦晉虎狼之兵,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棟樑之才,竟然一直不被重用,實在是鄭文公的悲劇,也是燭之武的悲劇,但願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作品簡介】

本文見於《左傳》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記述的是魯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秦晉聯軍包圍了鄭國的國都。在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鄭國老臣燭之武隻身來到敵營。由於他對秦晉之間貌合神離的關係瞭如指掌,便抓住了他們之間的矛盾,處處從對方利害立言,終於使秦鄭結盟,秦國罷兵,晉軍也只好撤退,一場戰爭被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