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一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檢測試題

校園6.22K

第一單元學習剛結束,大家應該及時進行學習鞏固,下面是小編提供的高一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檢測試題,大家可以進行自我檢測。

高一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檢測試題

  第Ⅰ卷(選擇題30分,每小題3分)

一、(12分)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吃穿用度(dù)  度(dù)其位次   敕(chì)造

B.間(jiàn)或一輪 豆綠宮絛(tāo) 盥(ɡuàn)手

C.人煙阜(fù)盛 懵(měnɡ)懂頑童 炮(pào)烙

D.鼻膩(nì)鵝脂 咀(zǔ)嚼賞鑑 悚(sù)然

【答案】 B(A.度其位次:duó;C.炮:páo;D.咀:jǔ,悚:sǒnɡ。)

2.下列詞語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削肩細腰  瘦削不堪  冰雪削融

B.文彩精華  豐富多彩  沒精打彩

C.放誕無禮  銜玉而誕  垂誕三尺

D.標緻人物  紈袴膏粱  聯綿不斷

【答案】 D(A.冰雪削融—消;B.沒精打彩—採;C.垂誕三尺—涎)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人生倏忽,把生命的光束集中在一點上,深入地學下去和做下去,心猿意馬,才會有所成就。色諾芬説得好:大黃牛心目中的上帝,也只是一頭牛。

B.我不相信考試,但既然身在這個制度中,就得跟着規則玩。這就是生活,很多時候不因為你喜歡或那是對的,而是山不轉水轉,只好跟着遊戲規則走,並做到最好。

C.為力求傳文的準確、公允,她最初選用第三人稱的敍述方式。初稿殺青後,她不滿意,決定大幅度推倒重來,除用第三人稱敍事外,輔以第一人稱的感觸。

D.這條城際高速鐵路的建設難度較大,有關部門必須求田問舍,才能做好沿途佔用土地和搬遷住宅的工作。

【答案】  C(“殺青”古人寫書,先在竹簡的青皮上起草,以便於塗改,改定後再削去青皮,寫在竹白上,叫做殺青。現借指著作完稿。A.心猿意馬:形容心裏東想西想,安靜不下來。當用“心無旁騖”;騖,追求;心思沒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專心致志。B.“山不轉水轉”:比喻情況總是在變化的,一時不順利也不必懊惱和悲觀。不合語境,應換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某個部門或圈子裏,必須遵守相應的遊戲規則,不能率性而為的。D.求田問舍,謀求購置田地房屋。指只知道置產業,謀求個人私利。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從2008年6月1月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使用、銷售、生產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B.“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張廢除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它的目的是要推翻封建專制,提倡科學民主的西方文化。

C.有專家認為,網絡是民意表達的窗口,但只要是匿名的,就會有情緒化的言論,必然導致侵犯、攻擊,網絡語言暴力必須引起重視。

D.今年1月19日,日本鐵路公司在東京八重洲北口試驗成功“發電地板”,這種神奇的地板能將乘客走路時產生的能量轉換成綠色能源。

【答案】 D(A.語序不當,應為“生產、銷售、使用”;B.成分殘缺,可在“推翻封建專制”後加“統治”;C.不合邏輯,“只要……就……必然”措辭絕對化,可改為“……但因為是匿名的,往往會有情緒化的言論,很容易導致侵犯、攻擊……”。)

二、(9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中國詩歌自身的調節功能

中國詩歌之所以能歷久而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種調節功能,其語言形式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從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隨着漢語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形成新的節奏。二二節奏的四言詩是詩歌的早期形式,隨着《詩經》時代的結束而趨於僵化。此後的四言詩,如曹操《短歌行》那樣的佳作實在不多。中國詩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節奏的五言和四三節奏的七言。四言詩一句分成均等的兩半,節奏呆板。五七言前後相差一個音節,寓變化於整齊之中,節奏活潑。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為什麼七言沒有繼續加長,發展為九言呢?我想這是因為一句詩七個音節已經達到讀起來不至於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長到九言讀起來呼吸急促,這樣的詩行不容易建立起來。

在音節變化的同時,格律也在逐漸嚴密化。中國詩歌是從自由體(古詩)走向格律體(近體詩),但格律體確立之後自由體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體並存着,各有其特點。就一個詩人來説固然有的擅長自由體,有的擅長格律體,但兩方面的訓練都是具備的。在自由體與格律體之間始終沒有分成派別。它們互相補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國詩歌的繁榮發展。

從深層考察,詩歌的發展乃是性情與聲色兩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從重性情到重聲色,是中國詩歌史的第一個轉變,這個轉變發生在晉宋之際,具體地説是在陶謝之間。這恰好也正是近體詩的各種技巧被自覺加以運用的時候。明代的陸時雍説:“詩至於宋,古之終而律之始也。體制一變,便覺聲色俱開。謝康樂鬼斧默運,其梓慶之 乎。”具體地説,這個轉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從重寫意轉到重摹象,從啟示性的語言轉向寫實性的語言。《文心雕龍•明詩篇》説:“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指出了轉變後的狀況。從陶到謝的轉變,反映了兩代詩風的嬗遞。正如沈德潛所説:“詩至於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轉關也。”(《説詩晬語》)重聲色的階段從南朝的宋延續到初唐,一方面豐富了表現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嚴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與聲色完美地統一起來,遂達到了詩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與聲色的統一畢竟不能維持多久。盛唐半個世紀一過,二者便又開始分離。重性情的,聲色不足;求聲色的,性情不完。此後二者統一的詩作雖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統一維持一個時代的再也沒有了。中國詩歌史總的看來是輝煌燦爛的,但其頂峯也不過只有這麼一個盛唐,半個世紀而已。

5.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隨着人們對《詩經》興趣的降低,《詩經》的時代結束了,人們由此感覺到二二節奏的四言詩越來越僵化。

B.中國詩歌沒有從五言七言發展成九言,是因為五言七言寓變化於整齊之中,節奏更為活潑。

C.明代的陸時雍和《文心雕龍•明詩篇》都指出了兩代詩風的嬗遞發生在陶淵明和謝靈運之間。

D.晉宋之間,詩歌轉變主要表現在從重寫意到重摹象,從啟示性語言轉向寫實性語言兩個方面。

【答案】 D(A.“對《詩經》興趣的降低”理解有誤,B.原因是九言“讀起來呼吸急促”,C.《文心雕龍•明詩篇》只指出轉變後的狀況。)

6.下列對中國詩歌性情與聲色之間關係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晉宋之際,中國詩歌發生了第一次轉變,從重性情轉向重聲色。

B.盛唐時,性情與聲色的完美統一,使中國詩歌達到了發展的頂峯。

C.詩歌在盛唐之前,重聲色,輕性情;在盛唐之後,重性情,輕聲色。

D.盛唐半個世紀一過,能以性情與聲色的統一維持一個時代的現象再也沒有過。

【答案】 C(盛唐之後聲色和性情是顧此失彼的,輕重沒有明確的對應。)

7.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詩歌能歷久不衰,是因為人們在詩歌創作中總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調節的狀態。

B.中國詩歌的發展是從自由體走向格律體,後來出現各種技巧被自覺運用的重聲色也就不足為奇了。

C.古詩與近體詩的長期並存,説明在中國詩歌史上對詩歌語言形式層面的追求意義不大。

D.從詩歌的發展來看,性情與聲色兩者只有完美統一起來,才能真正成就詩歌的燦爛輝煌。

【答案】 C(不能因為二者的並存而否定對語言形式追求而產生的二者互補共同促進中國詩歌繁榮發展的意義。)

三、(9分)

閲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題。

楚干將、莫邪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欲殺之。劍有雌雄。其妻重身當產。夫語妻曰:“吾為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鬆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劍有二,一雄一雌,雌來,雄不來。王怒,即殺之。

莫邪子名赤比,後壯,乃問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之。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户望南山,鬆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子出户南望,不見有山,但睹堂前鬆柱下,石底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

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仇。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僕。

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墮湯中;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墮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別。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

(選自《搜神記》)

8.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大怒,使相之  相:審看

B.王即購之千金 購:懸賞徵求,重金收買

C.客曰:“不負子也。”  負:辜負

D.願王自往臨視之  臨:面臨

【答案】 D(臨:從高處往低處看。這裏可譯為“接近”。)

9.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以弱抗暴精神的一組是(  )

①日夜思欲報楚王

②眉間廣尺,言欲報仇

③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④兒曰:“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

⑤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

⑥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墮湯中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答案】 C(②⑤間接表現以弱抗暴;③俠客不知赤比甚悲的原因。)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干將、莫邪為楚王鑄劍,鑄了三年才鑄成。楚王對此大怒,殺了干將。

B.莫邪的兒子長大後,母親以實情告之。赤比遵父囑得劍,日夜思報父仇。

C.為躲避追捕,赤比逃入山中,遇見一位願為其報仇的人,便決然捨命相托。

D.俠客誘使楚王來到煮赤比頭的湯鑊前並將其殺死,自己也獻出了生命。

【答案】 A(本題考查文言文綜合分析能力,涉及三個層面的內容:①篩選文中的信息;②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A.楚王不是怪干將鑄劍時間久了,而是發現干將鑄了雌雄雙劍,卻只給他雌劍而不見雄劍,這才殺掉了干將。)

參考譯文:

楚國干將、莫邪(夫婦二人)替楚王鑄劍,(花了)三年(工夫)才完成。楚王發怒了,想要殺掉他們。鑄有雌雄兩把劍。干將的妻子懷身孕要生產了。丈夫對她説:“我給楚王鑄劍,三年才成功。楚王發火了,我去,(楚王)一定殺掉(我)。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孩,(孩子)長大後,(就)告訴他:‘出門看南山,松樹長在石頭上,劍就在松樹背面。’”於是就拿着雌劍去見楚王。楚王十分氣憤,就派人審看。(原來)劍本有兩把,一雄一雌。雌劍帶來了,雄劍卻沒帶來,楚王大怒,就把干將殺掉了。

莫邪生下的兒子名叫赤比,赤比長大成人,就問自己的母親説:“我的父親在哪裏?”母親説:“你父親給楚王鑄劍,三年才成功,楚王發怒,把他殺了。(他)離家時囑咐我:‘告訴你的兒子,(讓兒子)出門望着南山,松樹長在石頭上,劍就在松樹背面。’”於是兒子出屋門往南看,不見有山,只看見堂前有一根松木檐柱立在石礎上面,就用斧劈開柱子的背面,(果然)得到了一把劍,(於是他)日思夜想為父報仇。

楚王夢見一個青年男子,兩條眉之間寬一尺,説要報仇。楚王就重賞千金捉拿他。赤比聽了,(趕緊)逃走,逃進山裏邊走邊悲歌。碰到一位俠客,俠客説:“你年紀輕輕的,怎麼哭得這麼傷心?”(赤比)説:“我是干將、莫邪的兒子,楚王殺死了我的父親。我想報仇!”俠客説:“聽説楚王用千金購買你的腦袋。請把你的腦袋和劍都交給我,(我)替你報仇。”赤比説:“太好了!”於是他就割下自己的頭,雙手捧着腦袋和劍一併奉上。屍體僵硬地站立。俠客説:“(我決)不辜負你。”於是赤比的屍身才倒下。

俠客提着赤比的腦袋去見楚王,楚王大喜。俠客説:“這是勇士的頭,應當用開水大鍋煮。”楚王就按着俠客的話辦了。(赤比的頭)煮了三天三夜也煮不爛。頭在滾熱的水裏跳出水面,瞪着眼睛十分憤怒。俠客説:“這男子頭煮不爛,希望大王親自到鍋邊察看,這樣一定能煮爛了。”楚王就上前往鍋裏看。俠客用劍向楚王的頭砍去,楚王的腦袋隨着劍勢掉進開水裏。俠客也砍掉自己的頭,頭也掉進開水裏。三個腦袋一起煮爛了,不能識別。於是(只好)把鍋裏的湯分成三份埋葬,所以通稱“三王墓”。如今(這墓)就在汝南北宜春縣境內。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勣通謀,太后命來俊臣鞫之。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君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俊臣就尋取了一口大甕來,按照周興的辦法用炭火把甕圍起來。

②現在有宮裏的訴狀追究老兄,就請老兄鑽進這甕裏吧。

  12.閲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鷓鴣天

陸游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①行穿竹,卷罷《黃庭》②卧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元③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閒!

【注】 ①玉瀣:美酒。②《黃庭》:道家經典。③元:同“原”。

(1)這首詞上闋描寫了哪些生活畫面?表現了詞人怎樣的生活態度。(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的最後兩句“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閒”有何深意?它在詞中起什麼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寫了詩人讀書、飲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畫面,表明詩人喜歡過一種不問世事、超然物外的隱逸生活。

(2)這兩句詩表面是説本來知道上天另有一種心腸,不把英雄衰老當一回事,實則是對統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懣。在語意上與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在感情上飽含譏諷和悲憤,動人心魄。

13.在橫線上填寫作品的原文。(任選3題)(5分)

(1)三歲為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詩經•氓》)

(2)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賈誼《過秦論》)

(3)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鳥倦飛而知還。(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難。)

【答案】 (1)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3)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 (4)捫參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坐長歎

五、(22分)

閲讀下文,完成14~17題。

叩訪地壇

陶曉躍

(1)我是在一個黃昏走進地壇的。聽説地壇,是因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突然殘廢了雙腿,他用雙手把輪椅搖進地壇,也把自己搖進了一個“生”的高度。記得初讀這篇文章,就很有些淚意,而今來到北京,自然也就想去實地讀一讀地壇。

(2)眼前的地壇,牌樓華麗,亭廊勾連,水榭相連。走在硃紅高牆的影子裏,走在綠坪環繞的石徑上,滿眼都是排列整飭的樹。樹,一律呈現出青春的模樣,一律散發出青春的氣息,即使是偶爾出現的一兩棵勉強能用“古”字修飾的柏樹,枝葉間也似乎溢滿着燦爛的笑。

(3)這就是地壇?我有些茫然。那“茂盛得自在坦蕩”的野草荒藤不見了,那“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茫”也不知隱匿到什麼角落;哪裏去找那條鋪滿了雜亂落葉的歪斜小徑,哪裏又能尋得那片跌落着陽光和月色的枯葉?

(4)徜徉於地壇,這棵樹下,獨自靜坐着一個看書的中年女子,夕陽的餘暉穿透層層樹葉灑落在她的頭上,也點染在她的書上。一本書、一抹陽光,還有一瓶礦泉水便伴隨着屬於她的一段或優美或感傷的時光。那棵樹下,圍集着幾個鶴髮老人,一台簡陋的錄音機,就把一段京劇唱得起起伏伏。那種地道的京味,盪漾在園子裏,也逗得樹上的灰喜鵲飛起飛落。

(5)最引人注目的該是那一對拍婚紗照外景的新人,潔白的禮服猶如輕盈的雲彩從園子的這邊飄到園子的那邊。新娘不停地擺出種種嫵媚的姿態,將自己滿臉洋溢的幸福定格在地壇的草木上,地壇的亭閣裏。

(6)這就是當年承受了史鐵生所有“苦難”的地壇?這就是當年史鐵生最終又讓“苦難”下跪在自己沒有了知覺的雙腳下的地壇?可那些休整的蜂兒何在?思索的螞蟻何在?那些祈禱的瓢蟲爬向了何處?蜕變的蟬兒又藏在了什麼地方?那在一瞬間轟然墜地創造生命輝煌的露珠還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嗎?

(7)我問地壇,也問自己。我知道我內心深處的地壇不停地牴觸着眼前的地壇,我也知道那是因了我浸沉在史鐵生筆下的地壇太久,乃至難以自拔。

(8)突然,我看到了園中的一個土丘,上面滿是錯雜的古木,似乎還保留着古園中的原始風韻。我想,這該是園中唯一一塊未經雕琢的地方。我有點衝動地循着小路走上了山岡。

(9)也許,當年史鐵生就是坐在這個土丘下,“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關於生等等最簡單也最深奧的道理。

(10)這種追思,不是山高地遠的闊論,而是直接指向了生命的內核。史鐵生用一種豁達和平和打量“死”,也就對“生”有了一種特別的理解。“活着”,就是一種價值;“活着”,就是生命的一種意義所在,或是苦難,或是堅韌,或是其他的一切形態。即使是蟲鳥,即使是草木,它們自身都在唱着“活着”的歌,這歌,是誰也無法用什麼既定的觀念丈量它的價值的。

(11)眼前的古木肯定見證了當年深陷在輪椅中的史鐵生的形象,否則它怎麼會綠得如此蒼幽而深遠。追隨着它充滿思想意味的枝椏指引的方向,我走進了地壇的方澤壇,也就是當年皇家祭祀地神的地方。

(12)印象中這般特殊的祭拜之地,一定充滿了肅默和神祕。一定會有碩大的青銅方鼎,一定會有圓形的青銅香爐,而那黑色的神祕也一定會在那方鼎中、香爐裏裊裊升騰,飄向四面遠方的大地。

(13)可我卻什麼都沒能看到:我看到的只是拜台上搭成的一個碩大的舞台。舞台的背景是人工畫的一個月亮,四周高聳的是極具現代意味的燈光架。一打聽,原來這舞台是為在地壇公園舉行的“北京民族文化藝術博覽園”搭建的。原來那四周充塞着的`剪紙、風箏、皮影、泥人等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攤位,那沿着石板路鋪開的各地的熊啊、毛猴呀之類的工藝品,都是直奔着這一主題而來。

(14)走在那攤位的夾縫之間,流溢的燈花閃爍在我和那些貼肩搭背的人羣的臉上,在那些洋溢着歡笑的臉上,我讀出了有關地壇的多重意藴:皇家的地壇太神祕,它只與神對話;史鐵生的地壇又過於文人化,它只侷限在某一個精神的領域:而對於普通的人流而言,地壇只是一個映襯大眾生活的靜物。

(15)於是,我釋然。

14.文章第(7)段中“內心深處的地壇”和“眼前的地壇”在文中的意義各指什麼?(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內心深處的地壇”是指作者因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而烙印在腦海深處的關於生命底藴的思索的精神領域(或答“精神載體”)。

②“眼前的地壇”既指作者目前所看到的牌樓華麗、亭廊勾連、水榭相連,綠坪環繞石徑、樹木排列整飭且一律散發出青春氣息的地壇,也指映襯了大眾恬靜幸福生活的同作者腦海中的地壇風格迥異的地壇。(本題重點考查對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的理解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從(1)-(7)段可以分析出,“內心深處的地壇”指的是史鐵生筆下的那個作為精神載體的地壇,“眼前的地壇”則是指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地壇,而眼前的地壇可以從(2)(4)(5)段及尾段整合得出。)

15.你怎樣理解第(9)段中“關於死,關於生等等最簡單也最深奧的道理”一句的內涵?(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為死、生是一種自然現象,人“活着”,就是一種價值;“活着”,就是生命的一種苦難或堅韌,或是其他的一切形態的意義所在,所以對死生內涵的思考(追思),是最簡單的。

②又因為對死生內涵的思考(追思),直接指向了生命的內核,須用一種豁達和平和打量,才能對“生”有特別的理解;人們無法用既定的觀念丈量它的價值,所以這問題又是最深奧的。

16.文章第(14)段中的“對於普通的人流而言,地壇只是一個映襯大眾生活的靜物”,結合文中相關內容概括本文所寫的普通人流的大眾生活。(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年女子在樹下靜坐看書②幾位鶴髮老人在樹下唱京劇③一對新人在地壇拍婚紗照的外景④百姓參加(直奔)“北京民族文化藝術博覽園”的活動。(太粗略地答:“恬靜的、悠閒的、幸福生活”)(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本題需結合(4)(5)(13)(14)段相關內容思考、作答。)

17.這篇散文為什麼要以“叩訪地壇”為題?(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篇散文以“叩訪地壇”為題,一是它貫穿全文的內容:從探訪緣由,到實際拜訪;從探訪所見,到深沉思考等等,都與它密切相關。二是結構上便於引發作者對地壇的多重意藴探索,並表達出作者對地壇的虔誠之心、敬(景)仰之情。

六、(15分)

  18.請對下面信息進行整合,給“綠色食品”下一個定義。(4分)

要求:注意所給信息之間的邏輯性,可適當增減詞語,但不能刪除信息點。

①綠色食品是優質、營養類食品。

②綠色食品是指無污染的安全的食品。

③綠色食品必須經過專門機構認定。

④綠色食品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⑤綠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的食品。

⑥綠色食品上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商標。

綠色食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綠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的、經專門機構認定的、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商標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整合思路:遵循原則——生產方式——認定——標誌——綜合特性。如邏輯順序顛倒要酌情扣分)

  19.為下面一則新聞擬一個標題,不超過16個字。(5分)

人民日報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廖文根)26日17時33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號衞星發出指令,開始實施第二次變軌。這是衞星的第一次近地點變軌。11分鐘後,遠望三號測量船傳來消息,衞星變軌成功。

變軌前,北京飛控中心對軌道參數及控制參數進行了精確計算,隨後向在太空飛行了3圈、處於近地點的“嫦娥”一號衞星發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衞星主發動機準時點火,使衞星進入24小時週期軌道,遠地點高度由5萬多公里提高到7萬多公里。這次變軌為衞星在預定時間到達設計的地月轉移入口點創造了條件。

“嫦娥”一號衞星在24小時軌道上運行3圈後,將實施第二次近地點變軌,使衞星進入48小時軌道。這次變軌控制預計在10月29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嫦娥”一號衞星成功實施第二次變軌

(擬寫新聞標題,應該從新聞導語部分獲取信息,即從“26日17時33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號衞星發出指令,開始實施第二次變軌。這是衞星的第一次近地點變軌。11分鐘後,遠望三號測量船傳來消息,衞星變軌成功”獲取信息。信息要點要包括“對象”和“怎麼了”。)

20.在下面橫線處,續寫兩個字數相等的語句。(6分)

有這樣一種朋友,也許相隔萬水千山,也許分別十年八載,世事變幻,滄海桑田,永遠不變的是彼此心中的那份默契與牽念。所以我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兩緣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本題考查語句連貫的能力。“所以”一詞標明要續寫的內容是由前文總結而來的。“相隔萬水千山”“分別十年八載”“永遠不變”是續寫內容的信息點。)

七、(60分)

  21.閲讀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奧林匹克精神為逐漸變得鎮靜和自信的青年所崇尚。隨着昔日古代文明力量的逐漸衰退,鎮靜和自信成為古代文明更寶貴的支撐;它們也將成為即將在暴風雨中誕生的未來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現在,鎮靜和自信卻不是我們的天然夥伴。人自幼就開始擔驚受怕,恐懼終身伴隨着他……根除恐懼的真正良藥是自信而不是勇氣。自信總是與它的姐妹鎮靜相輔相成。

(選自《語文讀本》第一冊顧拜旦《奧林匹克精神》)

這段話對你有哪些啟發?你從中感悟到什麼?請以“自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經歷、體驗、感悟等。

要求:感情真摯;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立意探索】 這是個話題作文,審題難度不大,最明顯的立意是以彰顯自信為中心,道出“自信和鎮定”的關係,即正確理解“根除恐懼的真正良藥是自信而不是勇氣。自信總是與它的姐妹鎮靜相輔相成”的含意,但不可偏離話題而只寫“鎮定”,應以“自信”為主。當然,圍繞“自信”,選擇其他角度來論述也可,比如論述“自信和勇氣”的關係,“自信和自卑”的關係。

【佳作賞讀】

自信,方能燃起生命之火

自信,人生不可缺少的動力。沒有自信,成功遠在天涯;擁有自信,你已成功了一半。

——題記

從前的我自卑,總感覺自己低人一等,於是陪伴我的只有那顆孤獨的心。冰封的心被自卑佔據着,陽光灑不進,甘泉潤不透。

看,對面過來一個好漂亮的女孩子,一身粉紅色的連衣裙,一頭清爽飄逸的秀髮,好美。看看自己過時的上衣,打着補丁的褲子,和蓬亂的頭髮,一股莫名的滋味湧上心頭,好羨慕別人,但又好自卑。

每當看到別人手捧麪包,細細品味的時候,再看看自己手中的鏝頭,莫名的滋味又湧上心頭,好渴望但又好自卑。

每當看到同學們手捧整潔的試卷,炫耀那鮮紅的分數時,再看看自己的試卷,好嫉妒但又好自卑。

……

何時我才能擺脱心中的惡魔——自卑,何時我才能如蛹變蝶飛?

看陶淵明,一貧如洗,但仍樂觀向上;看李世民,隨父打天下,困難重重,仍堅持不懈;看朱元璋,從乞丐變為一代君主,歷經種種艱辛,但仍未放棄……

看雨後的小草,慘淡無比,但仍挺直身軀;看茫茫沙漠中的白楊,被狂風襲擊,但仍屹立不倒;看高山頂上,荒無人煙,但青松仍矗立於山巔之上……

我,一個比海倫•凱勒幸運,比桑蘭幸福的人,為何要被自卑圍困?我要自信!

我努力了,我成功了,曾經那個自卑的我已不復存在,如今我陽光燦爛。我學會了微笑,學會了面對。

微笑是自信的表現,誰説它沒有眼淚,它只是把眼淚裝點成詩。漫漫人生,受約束的是心情,不受約束的是生命,打開生命的天窗,人生沒有雨天。

請揚起自信的風帆,不要因山高路遠而感歎,不要灰心,因為它是衰弱的化身;不要死心,因為它是失敗的化身;要學會擁有自信,因為它是成功的關鍵。

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莫讓美好年華付水東流,莫讓人生留有悔恨。把自卑留給昨天,讓信心照亮未來!

自信,方可燃起生命之火。

【名師點評】

本文緊緊圍繞題目,道出只有除去自卑的心理,找回自信,才可以燃起生命之火。作者選用事例,論述觀點,角度恰當適宜。在論證方法上或採用排比,或舉例,或比喻,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説服力,也彰顯了作者的文采。

更多習題的練習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