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世間觀後感

校園2.34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世間觀後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世間觀後感

人世間觀後感 1

最近更新的《人世間》,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郝今龍夫婦説好了去見親家,卻不想在檢查工作的過程中突然發病,只好讓祕書去代為拜訪,因為祕書拿錯了禮物,鬧出一連串誤會;

第二是周志剛帶着幾個孩子四處拜年的時候,大家都只看到了周秉義、周蓉和郝冬梅三個大學生以及馮化成這個詩人,一直為周家操勞的周秉昆這對夫婦,卻被大家給遺忘了。

就算提起,也是喬大媽因為嫉妒,説出了鄭娟未婚先孕的事情。

看到這一節的時候,不僅周秉昆覺得委屈,就連自詡為上帝視角的我,也替周秉昆跟鄭娟感到不值,明明為這個家付出最多,可是這些付出,大家都看不到。

反倒是周蓉周秉義的大學生身份,郝冬梅省長千金的出身還有馮化成的詩人職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試想想,如果不是周秉昆一直在家裏撐着,沒有鄭娟全心全意照顧周媽媽,就算馮化成會按照政策平反,但是周秉義和周蓉考大學這件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人都罵周蓉那幾年只管自己逍遙不管孩子,是個典型的白眼狼,對於這個説法,我還是有所保留的——雖然周蓉把孩子放在家裏這件事大錯特錯,但是在那個年代,她想要隨時回家看孩子,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説句實話,如果沒有老三兩口子一直在家撐着,也許周家早就散了都不一定,畢竟在我們慣常的認知裏,一個大家庭裏,只要母親不在了,這個家基本上也就沒有了歸屬感。

人世間觀後感 2

勾勒時代,細節多是舉重若輕的。周秉義和周蓉是學霸型文藝青年,劇裏用“書”四兩撥千斤。周秉義去兵團報到前關照弟弟保管好61本書,強調這些書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幾筆點出特殊的年代背景。周蓉追加叮囑,“裏邊還有我三本”,《葉爾紹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唐詩三百首》,精巧暗示了一個詩意浪漫愛情至上女子的未來。

多數時候,細節是伏埋千里的。父親周志剛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築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戲份不算多,但前後呼應的戲劇“釦子”豐滿了父親的形象。他極重道義,終於跋山涉水探望女兒,見女婿第一面便明確,周家祖訓做人要懂報恩。一個“恩”字後來成了他接受“寡婦”鄭娟成為周家一分子的驅動,因他瞧見了與美麗容顏不相符的佈滿繭子的手,瞧見了乾乾淨淨、臉色紅潤全然不似昏迷兩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沒在郝冬梅家“落難”時勸長子分手,也能在時移世易後常常體諒兒媳的難;可他偶爾又不那麼通情,帶兒女三對夫妻串門拜年,跟鄰里鄉親唸叨周家走出兩名北大學子的榮光,卻忽視了為周全哥哥姐姐歲月靜好、替全家扛過艱難光景的小兒子夫妻。

綿密細節滲透在《人世間》裏,人們得以看見一個有鬥嘴但不撕裂、有個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這樣平凡的周家,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是中國社會最普遍常見的原子。觀劇的家庭對上了劇中一家人的信道,觀眾自然會認可,時代進程裏周家眾人的浮沉,就是當代中國百姓五十年生活變遷的真實註腳。

人世間觀後感 3

《人世間》就是從家寫起,一張“全家福”之後多少年,才能遇到另一張“全家福”,周家兄妹無論身在何方,都牽掛着這個家,也被這個家系念着,家是根。過年了,就想回家,就想團圓,那是血液裏帶來的情感歸屬的基因,最深沉,也最濃烈。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具有中華民族這樣深沉的“家”的情感,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

當然,家裏也有性格衝突,有代溝,有矛盾,這些矛盾起源於骨肉親情之愛,愛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愛。但無論怎樣,孩子長大了,就要開枝展葉,另築新巢,蜕舊變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人來到世間,都是有使命的。人與人的差異,就是人們以不同的價值觀為導向,走過不同的人生路徑,顯示不同的人生價值。《人世間》裏的各色人等,在時代大潮中起起落落,尋找自己的愛情,尋找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甚至有的人早早殞命。

人世間,多歧路,周家三兄妹,誰沒有經歷過挫折?像周秉昆那樣,坎坷不斷,磕磕絆絆,但無論如何,人總是要努力向前走。人未必都能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平凡的人生同樣需要紮紮實實的腳步,兢兢業業地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腳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勁頭,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這就是《人世間》啟示的人生座標和目標。

人世間觀後感 4

其實,周秉昆這樣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也不鮮見。

在我的同齡人中,每家每户都有好幾個孩子,正如老話所説,十個指頭有長短,孩子的能力也不會絕對相同。

能力強一點的,大多都在外面打拼,一年到頭,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並不多;如果家裏有唸書念出來吃了公家飯的,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撲在了工作上,等到自己成家有了孩子之後,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也就更少了。

相反,那個唸書不好,能力不好,只好留守在家的孩子,反倒成了陪伴父母最多的人,也是對父母盡孝最多的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説,那些能力強的,唸書念得多的,也是父母花費精力最多的,偏偏這些父母付出最多的孩子,沒有時間好好照顧父母,反倒是那些不被偏愛的孩子,反倒成了對父母回報最多的人。

當然,不是那些在外打拼的孩子不想好好照顧父母,老家也有很多年輕人發達了之後,把自己的父母接進了城,但是要不了多久,他們的父母要麼因為不喜歡城裏的生活,要麼受不了獨自待在家裏的孤寂,紛紛又回到了農村。

這個時候他們會發現,那個留守在家的孩子,才能給他們最想要的生活,也才能給他們更多的陪伴。

最為重要的是,如果趕上父母生病啥的,等那些在外面的孩子趕回來的時候,留守在家的孩子,早就把父母送到了醫院。

當然,還有更壞的情況,很多父母臨終的時候,都沒辦法見到自己最想見到的那個孩子。

人世間觀後感 5

《人世間》中塑造了很多對夫妻,就拿周家這三個孩子來説,周秉義和冬梅、周蓉和馮化成,都是令人羨慕的婚姻。可是冬梅和周蓉卻過得並不幸福。冬梅夾在孃家和婆家為難,周蓉想跟女兒親近,他們這個時候都羨慕鄭娟。冬梅羨慕她能夠得到周志剛的讚賞,周蓉嫉妒玥玥喜歡鄭娟。

其實整部劇來説,最可憐的是鄭娟,但活得最幸福的人,也是鄭娟。她真的是能夠把苦難嚥下,最後還讓它開出花兒的人。

鄭娟一開始並沒有指望自己能夠嫁給周秉昆。在外人眼裏,她是殺人犯的妻子,是個寡婦,還帶着一個孩子和一個瞎眼的弟弟,沒有工作。這樣的她,怎麼配得上工人身份的周秉昆呢?

但是,她感念周秉昆為自己的付出,一直想要報答他。這個時候,周母腦溢血躺在牀上,周秉昆需要幫手,她挺身而出。

兩年半的時間裏,她一直兢兢業業,絲毫不懈怠,即便秉昆被關,她也沒有怠慢過周母和玥玥。她始終懷着感恩之心幫助秉昆支撐着周家。

後來,她被周父認可,終於嫁給了秉昆,但是她也沒有因此就忘記自己的初心。她依然操持着整個家庭的家務,伺候周母、照顧玥玥。過年,大家都回來了,他們在屋子裏説説笑笑,而她則一個人懷着身孕還張羅一大家子的年夜飯。

人世間觀後感 6

雕塑奮鬥,讓我們汲取拼搏的滋養。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美好是拼搏出來的。人如此,家如此,國如此。這種幸福不一定是大富大貴,只是一種精神的蝶變與昇華,生活的充實與厚重;這種美好,也不一定是人間奇絕,或許,只是做到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成功,雖然沒有光彩奪目,但也在人生征程熠熠生輝。《人世間》裏的人物非常平實,主人公們沒有光環,踏踏實實地拼搏,平平淡淡地生活。但,在人間煙火裏,我們看到的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創作者共同抒寫的是情義和正直。這正是我們普通人追求的幸福和美好,這正是普通大眾的精神質感。

平凡人平凡事,彰顯寬廣温厚,昂揚拼搏堅強。我們在《人世間》找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提升了自己,而這恰恰是培根鑄魂、化人養心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人世間》的人氣“破圈”,源於內容的入心坎,源於貼心的温暖,源於跟普通人牽手一起向前行。這恰恰是藝術作品應該追求的價值。藝術應該是普通大眾的,應該是反映時代奔騰的,應該是釋放生活澎湃正能量的。

人世間觀後感 7

央視一套開年大戲《人世間》自開播以來收視、口碑一路高歌,劇中周家三代人沉浮消長的人生經歷牽動着每一個觀眾的心,好故事搭配真演技,讓《人世間》登頂春節假期期間毫無疑問的“話題王”。劇中,性格鮮明的各色人物引發觀眾熱議,除了串聯全劇的周家三子,很多甘當“綠葉”的老戲骨更是吊起了大家追劇的熱情,很多老戲骨參演的戲份都成就了該劇的名場面。

最新播出的劇情中讓觀眾拍手叫絕的就是曲秀貞和周秉昆在湖邊談話、抽煙、跳自行車的兩段戲了,這對“忘年交”製造了又一名場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曲秀貞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員張凱麗,從《渴望》裏的慧芳被家喻户曉以後,張凱麗演過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不過演女幹部卻是少有的一次,也是讓我感到驚豔的一次。

曲書記是位老革命、老幹部,性格鮮明,在大是大非面前鐵面無私,但看似不講情面內心卻滿是柔情,尤其是對待周秉昆為首的醬油廠“六小君子”,更是展現出領導的氣場、長輩的善意、母親般的關懷。這樣一個角色不僅難以駕馭,在影視劇中也很少有參考。以往年代劇中,女性幹部的身影本就不多,像曲秀貞這樣性格鮮明的更是少之又少。播出以來,曲秀貞與周秉昆的“忘年交”,也成了該劇在愛情、親情外的一大看點,曲書記金句頻出,兩人之間亦師亦友的感情惹得屏幕之外的網友紛紛表示羨慕不已。

人世間觀後感 8

《人世間》17、18集郝家和周家出現了矛盾,可以説把劇情推向了一個小高潮。不少觀眾都在批評冬梅的父母忘恩負義,自己翻身了就看不起周家,不想認這門親戚了。

不過話説回來,就事論事,郝家和周家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大家怎麼罵冬梅父母,冬梅在劇裏已經替大家説了,但是這件事情的本質就是周秉義説的,就是客觀差距。

人難的是跳出自己的固有認知。咱們小老百姓是看不見冬梅父母的難處的。我們義憤填膺是因為冬梅父母帶有色眼鏡看周家,生怕這一家子窮親戚打自己手裏權力的主意。

我們作為看官很明白,老周家不是這樣的人,但是對冬梅父母來説,蔡曉光的事情之前,他們的確很認可週秉義,但是幫蔡曉光辦事以後,就開始有意迴避了。

這事難理解嗎?蔡曉光的事是應該辦的.事,但是很多事情就是這麼奇怪,辦了落人口實。周秉義明白,事情沒錯,渠道錯了。

從冬梅父親角度考慮,這事給誰辦都可以,但是給自家人辦就會落人口實。他愛惜自己的羽毛有錯嗎?這是這種生態問題,有時候就是有些人盯着這些事,沒辦法。

用這麼大的權利幫蔡曉光辦這麼小的事,就是大炮打蚊子,往淺了説是不知深淺,往重了説就是坑。這大炮威力是大,但是動靜也大啊。

周秉義説,老百姓的大事和省長的大事不在一個層面上,老百姓的大事在省長面前就是小事,下次再來找,辦不辦?

冬梅父母看不起這個窮親戚是事實,冬梅也替大家罵了,這是差異擺在這裏,不容忽視。

人世間觀後感 9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世間》熱播之後,其中藴含的“恩”與“情”固然引發了觀眾的思考,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也同樣令人感觸良多。隨着生育政策的改變,多子女家庭漸成常態。

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主觀意願上,父母當然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由於每個孩子稟賦習性的不同,面對客觀存在的差異,父母想真的做到一碗水端平,並非易事。尤其是當孩子之間的“出息”程度相差較大之時,如何對待孩子更是對父母的嚴峻考驗。

風物長宜放眼量,父母要立足長遠辯證看待孩子。孩子“有出息”固然是為自己爭光,沒什麼“出息”但只要品性良好,也不是一樁壞事。《人世間》裏,大哥、二姐雙雙考上了北大,一個娶了省長的女兒,一個嫁給了知名詩人,忙得常年回不來。而老三週秉昆是家裏最普通的那個孩子,但也是看起來最沒出息的他,成為了家裏的頂樑柱,擔負其照顧父母的重任。現實中,類似的情況並不鮮見,很多觀眾產生了強烈共鳴。

父母子女一場,是人世間最難得的緣分。父母要抱着平常心,平和地看待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無論孩子出息也好,普通也罷,都是自己的驕傲,都是自己心中的寶。

人世間觀後感 10

周蓉這個人,承受着父母絕大部分寵愛,可她又給老周家帶來了什麼?

是潛在的政治牽連?還是挖心淬骨的牽掛?

母親為了她,哭壞了眼睛,也巴巴受了七年的思女之痛。更因為她,直接刺激得中風癱瘓。

弟弟周秉昆為了她,承受了父親的怒火,更因為她所謂的愛情,所謂的大才子詩人,鋃鐺入獄。

如果不是趕着好時代,周秉昆不是關半年的事,怕是槍斃都有可能。

而周蓉自己呢?她追求的愛情,又換來了什麼?

是大山裏的艱苦,還是日日都擔驚受怕的委屈?如果當初她沒有任性離家,而是聽從父母安排,在郊區下了鄉。

那她的人生,是不是好過許多?儘管周蓉一再強調她的愛情沒有錯,她對自己的選擇更無悔,可後面的離婚,不是明晃晃打臉?

可以説,上天給了周蓉一手好牌,可她卻把這手好牌,打得爛出了天際。

但周蓉爛的,又何止選擇?和馮化成一起返鄉,中途遇到打架鬥毆,馮化成受牽連被抓。周蓉這時候的反應,就十分絕了。

把女兒託付給了別人,讓別人帶回周家,而周蓉自己,卻匆忙趕回貴州,讓馮化成單位從中斡旋。

周蓉下意識做這個選擇時,有沒有考慮過家中的老母親?母女七年未見,眼看能見了。結果到的只有外孫女,不見女兒女婿。你讓老母親怎麼想?

周秉昆都知道,向父兄,向她隱瞞母親中風的消息,不讓他們擔心。可週蓉呢,卻把“擔心”給母親送上門。

人世間觀後感 11

人世間這部電視劇已經放了有近20集了,從第一集追劇到現在,可以説一集不拉,每集都有令人感動的戲份。目前是講到1980年初,生為80後的我,更想看後面的集數,因為八十年代開始我出生了,那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年代。

老媽説我是真的老了,不管外表有多年輕,但是畢竟歲數已經四十了,所以特別愛看這樣的年代劇,其實我很少看這樣的年代劇,但是迄今有三部反映新中國建設的年代劇都是我的最愛,《雞毛飛上天》《山海情》還有就是這部《人世間》。能把年代劇拍的這麼帶感,真的很不容易,在過去的20多集中,讓我印象最深,最感動的是冬梅和她媽媽吵架那段,太有代入感了,老戲骨宋春麗被女兒氣到特別難受,想哭但又要忍住的那個演繹太到位了,冬飾演梅的年輕演員也把這個角色演活了,那些迸流而出的淚水,相信在真實拍攝現場也是如此。這部劇從七十年代開始説起,七十年代這一段邊追劇邊由老媽在旁講解,很多那個年代的特色台詞我還是不是很懂。

所以強烈安利這部劇給大家,接下來的劇情將進入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20xx年代,相信後面的劇情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人世間觀後感 12

那是在上海的華山醫院,一個年僅24歲的名叫焦俞的年輕人,剛剛被醫生斷定腦死亡,無法再活過來。面對這個噩耗,家屬們悲痛欲絕,而兩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卻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捐獻器官。要知道,分別親人是非常痛苦的,更何況還要讓親人捐獻器官。

與此同時,等待了好久的三個病人都有了重生的希望。他們的病情都非常嚴重,本來已經走向了“鬼門關”,現在因為焦俞家人的善舉,三人的生命就有了希望。

焦俞被推進了手術室,他的父母親一邊流淚,一邊摸着孩子的額頭,作了最後的告別。之後,醫生摘除了焦俞體內可用的器官,共捐獻了七樣器官:一個心臟、一個肝臟、一個肺、兩個眼角膜和兩個腎臟。等待了好幾年的腎臟病人和肝臟病人也被推進了手術室,開始進行器官移植。他們都很幸運,移植手術都非常成功。在八月十六那天,他們開開心心地跟家人團圓過中秋。

儘管焦俞過世了,但是他的器官像一顆種子,在別人的生命裏生根發芽,這就是人間的真情,偉大的、令人敬佩的。

人世間觀後感 13

《人世間》恰如一江浩蕩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寫出了國家發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其中流淌的人與人之間的無限情義深深打動並温暖了觀眾的心,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的影像心靈史詩。他們在這“人世間”相遇,用文字、鏡頭、表演述説着中國平民的50年,將中國社會變遷下,老百姓嚮往與追求美好生活的堅韌、努力娓娓道來。這不僅是一個故事,也是一段人間煙火史。

觀看《人世間》讓我大飽眼福。在他的筆下,各形各色的人相聚一起,擦出不同的火花,讓我感受萬千。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記者柴進在《看見》裏提過“人在還能笑的時候,是不易被打敗的。”文中的人,經歷了一系列困難:50年代荒災,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時間不會停止,生活仍要繼續,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會讓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

電視劇善於展現日常生活,《人世間》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將前述經典恢宏的史詩性與細膩的情感性融為一體,在經緯交織中熔鑄出以光字片的歷史命運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百姓生活的縮影。古人就有説:“人生如白駒過隙,恍然而已。”人生不過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輩子。心態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個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戰生活的困難呢?

人世間觀後感 14

周秉義自不必説,上山下鄉的政策實施之前,他就已經被兵團給錄取了。

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周秉昆和周蓉姐弟倆必須留一個在家裏,按照周志剛夫婦的計劃,是打算把周蓉留在家裏的,但是沒想到周蓉為了追求愛情,不管不顧地跑去了貴州,把整個家都扔給了周媽媽和周秉昆。

當然,那時候的周蓉應該不會想到後來的事情。

這些年來,一直是周秉昆在家裏,雖然比哥哥姐姐少吃了一些苦,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受累最多的——

周秉義在兵團,因為有才華的緣故,一直比較受重要,如果不是為了郝冬梅,可能他早就成了軍區領導了;周蓉在貴州,雖然遠離了家鄉,但是做一名鄉村教師,倒也不算太累。

畢竟,那時候的老師,只要教好書就夠了。

反觀周秉昆,作為兄妹三人中讀書最少的一個,先是在木材加工廠上班,從事體力勞動,後來去了醬油廠,又被分配到了出渣車間,乾的還是體力活。

最為重要的,周秉義可以和郝冬梅出雙入對,周蓉可以和馮化成相親相愛,反倒是周秉昆和鄭娟,明明彼此相愛,卻不得不地下戀。

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家裏就只剩他一個孩子,遇到家裏的苦活累活,也只有他去幹,周秉義和周蓉就算再擔心家裏,也是鞭長莫及,更何況那時候的周蓉,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愛情和愛人的詩歌,未必會操心家裏的事情。

所以,相比而言,周秉昆吃的苦要比哥哥姐姐多。

人世間觀後感 15

鄭娟的幸福感,更來源於她內心強大。

當年,她遭遇不幸,沒有尋死覓活,而是坦然接受。她説,面對苦難,別人能過得去,自己也一定能過去。

她懷着孕做一些小零工,賺取微薄的收入。雖然生活貧窮,但是也要過個像樣的年,所以才會拆洗棉衣和被子,才有了秉昆跟她的一見鍾情。

後來,她帶着孩子幫助秉昆,並不在乎別人對她的指指點點。她對光明説,別聽那些,唱唱歌吧。

秉昆被抓,不知道啥時候才能出來,她沒有哭鬧,而是憑藉一個人的力量支撐着整個家,精打細算,200元過了半年。

預告裏,駱士賓出現了,他看到鄭娟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所以想着要回自己的兒子。鄭娟不想給他,結果秉昆失手把他推下了樓,因此進了監獄,被判了13年。

面對這樣的遭遇,任誰都會感歎命運的不公吧。但是鄭娟卻沒有被打倒,依然是細心照料家裏,等着他出來。

整部劇來説,鄭娟是不幸的,可是她卻活得最為幸福。因為她不會跟別人比較,不去奢望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是守着自己擁有的幸福,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關注自己,才能收穫幸福。

標籤:觀後感 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