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

校園2.63W

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1

近期最火的電視劇,莫過於據樑曉聲同名小説改編的《人世間》,以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視角,描繪了平民子弟在近50年歲月裏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面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歌頌了中國人民拼搏向上、艱苦奮鬥的偉大精神,以及勤勞正直、自尊自強的美好品德。

出於對電視劇的喜愛,我略讀了下原著小説,115萬字的鴻篇鉅作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人世間》立足時代,着眼普通民眾生活與生存,翔實地敍述瞭解放後北方普通人家的生活歷程,人們在各類政治狂潮下艱難掙扎,又在生活的希望和失望反覆交織中慢慢老去,而唯一不變的是周家人樸素的道德情感和執着的平民精神。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這是一部好人史。在政治轉換的不同時期,周家人一直恪守着世代相傳的不做壞事、儘自己力量幫助國家和他人的德行,一直踐行着中國人傳統的知遇之恩,這種恩情,包括對親人、朋友、老師以及所有生命中相識之人的情感。無疑,這是作者對新中國成立至今這段歷史時期形形色色事物和人物的詮釋,是對自己一生文學之路的答卷。雖有力道不足之感,卻仍舊令人手不釋卷。

《人世間》是一部關於苦難、奮鬥、擔當、正直和友誼的小説,他們有的通過讀書奮鬥改變命運成為社會精英,更多的則像父輩那樣努力打拼辛勞謀生。人物的性格命運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強、勤勞堅忍、尚禮樂羣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卻永遠閃耀,夢想的力量蕩氣迴腸。

這是一部關於苦難、奮鬥、擔當、正直和温情的小説,平民視角,悲憫情懷,激烈的戲劇衝突,縱橫交錯的複式結構,通過一個個可親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讓小説具有某種“史詩”品格。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2

今天看了《人世間》第五集買肉那一段,好真實啊!四毛八分一斤的豬肉那應該是哪一年呢?你們知道嗎?哦,恐怕要我媽那代人才能知道了。唉!

結婚以前,豬肉賣多少錢一斤我還真不知道,因為還太小。主要是我從小不會當家不會管錢,對錢沒概念。保姆走了以後父母把買菜的大權直接交給大妹也不交給我,我一點都不冤。

不過半夜排隊買豬肉,買豬板油我參與過。印象中夏天有過多次,冬天可能也就一兩次吧?保姆帶着我或者妹妹去9貿易公司”賣肉的地方排隊。

夏天有人支個門板或者竹涼板,再搬兩條長凳,就睡在賣肉的地方,哪管蚊蟲叮咬。冬天那可就遭罪了,冷得要命。好的還能弄個小木炭缽子,裏面放幾塊燃着的木炭暖手,更多的是硬凍着跺腳取暖。

冬天是天不亮,夏天就是凌晨開始早早排隊,買豬板油如果排不到前5名就懸了。那真是“僧多粥少”,排到後面的就只能碰運氣了,所以不少人只放個破籃子在那排着。不等賣肉的來開鋪門,排隊的人們早已你擠我我擠你的幹上了,等到屠夫師傅一到那就看誰家好本事。我也不記得個子矮小的張姨,怎麼就有那能耐湊上去買到豬板油?

那時候我們家比起普通工人家,最缺的還不是錢,畢竟父母工資還算可以。但我們家吃的嘴多啊!最缺的是物資,尤其是60年代初,你有錢也買不着啊!

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看了這樣的情節能想象得到嗎?當年缺吃到何種程度。電視裏周媽媽跟秉昆吃的那饃饃,比我們當年的好多了,我好像吃饅頭從來就沒吃飽過。所以看了《人世間》以後,你們要理解,父母為什麼會那麼捨不得。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3

是的,這個是很多田園女權自媒體經常拿來抨擊社會、誤導女性的一個手段。

但是這句話是紀錄片裏面一個醫生説出來的,原因是這個醫院接納了很多全國各地聚集於此的各位準媽媽們,她們的身體非常不適合生孩子,有很大的生產風險威脅生命,但是醫生不能直接打掉這些孩子,因為這些準媽媽是大多數出自的內心非常渴望有一個孩子,她們有選擇把這個孩子生下來的權利。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準媽媽,自身有心臟問題,如果要生孩子,在生產的'時候很大的風險會死亡。

讓部分田園女權很失望的是,全家上下,公公婆婆爸爸媽媽老公妹妹全部反對這個準媽媽生孩子,但是這個媽媽還是知道風險並冒着風險想生一個孩子。

另一個準媽媽是烈士家庭,唯一的孩子是消防戰士,在一次火災任務中,為國家為人民壯烈犧牲,英雄的背後是這個家庭的破碎,準媽媽面對空落落的家,希望再生一個孩子來讓這個家庭有個寄託,但是這個準媽媽年齡較高,生育孩子也是有很大風險的。

很遺憾,心臟有問題的準媽媽在生產的時候很順利,孩子在28周的時候,剖腹產,並且在手術枱這第一關完美度過,但是在術後的icu上,由於心臟等問題,還是沒能撐過來。甚至親身沒有看到一眼孩子就離去。

而另一位烈士媽媽在高齡的生育風險面前撐過來了。

人世間電視劇觀後感4

《人世間》的故事打動了無數觀眾。它表現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們的悲與喜,描摹着現實生活的苦與樂。

周秉昆——本劇主角,一個不斷掙扎於生活洪流中的男人。生活的巨浪一下又一下的拍倒他,可他總能一次又一次的掙扎着站起,不向生活屈服。他不苦嗎?苦。但生活的苦並沒有壓倒他,反倒使他愈挫愈勇,在不斷變遷的人世間夾縫中生存。

在得知自己的新家要被收回時,他不得不回到早已借給國慶一家居住的老屋。他提着罐頭和水果滿懷歉意的來到老屋前,迎接他的不是曾經家的温馨,而是來自國慶妻子的不解。他無法做出其他選擇,生活的難與苦逼着他,他只能咽在肚裏。走進監獄的那個瞬間,他幾乎失去了一切,但走出監獄的那個早上,陽光明媚,他又重拾了信心。他為了家裏的生計,和朋友們創立了搬家隊。一個個重物往身上一壓,像生活的重擔,又沉了幾分。汗水浸濕了他的前襟,那是與苦難鬥爭的戰利品。

在《人世間》,品人世,觀世人。劇中表現出來的生活的場景,是當時社會的寫照。同處於人世間的人們和周秉昆一樣,扛着生活的壓力,在人潮裏沉浮,在時代中拼搏。是什麼支撐着他們這樣一代又一代的人永不倒下,是家人的期盼?朋友的鼓勵?或許是,也不是。喜怒哀樂是生活的本質,他們品嚐着生活的苦澀,回味着苦後的甘甜。苦的時候,嚥了,就不苦了。

我不禁想到周秉昆的話:“覺得苦嗎?苦的話,嚼嚼嚥了。”生活本就是苦與樂交織的,當苦難來臨時,我們也要像他們一樣不逃避,不退縮,迎難而上,因為苦後定有甘甜。我想這就是《人世間》想要告訴我們的,努力品味生活的真諦,盡情品嚐苦後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