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阿長與《山海經》優秀

校園2.44W

阿長與《山海經》優秀1

一、教材分析:

阿長與《山海經》優秀

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是一個飽經風霜的成年人對童年的回憶。在記憶中,作者既表達了對童年天真無邪的生活的嚮往,也展示了對當時生活深刻的反思與批判。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長的愚昧迷信,但在這些材料的背後卻隱藏了作者對阿長純樸、善良的品格的讚美,這種讚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極點,化成了對阿長的懷念與祝福。在本文中,作者用孩子的視角來寫,其中卻滲透了對人生的思考。當時魯迅飽嘗人生的滄桑,生活動盪不定,故鄉那純美的風情與純樸的人性不時浮現在他的眼前,與殘酷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開始着力描繪心目中那如夢境般的故鄉,於是就有了《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

學習本文,應當能夠理解隱藏在文中批判性語言下的對阿長的讚美與尊重,能夠學會從日常小事中體會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質,發現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

二、教學目標:

三、教學流程:

導入——朗讀全文,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情感——分析阿長的個性品質——通過對自讀課本相關文章的閲讀,認識普通人的價值,學習描繪普通人的方法——結合已完成的作文,談談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過了魯迅先生的哪些作品?

生:《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

師:在這些文章中,你們覺得魯迅先生對他的家鄉,家鄉的親人懷有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生:深深的眷念。

生:無盡的思念。

師:魯迅先生的文章在過去被譽為“匕首”“投槍”,但在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中,我們看到的已不再是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戰士,而是一個浪跡天涯的遊子,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記憶中,家鄉幾乎已經幻化成了一個夢境般的美好世界。實際上,當他成年後,真正回到故鄉時,他看到的早已不是記憶中的形象,這種變化在《故鄉》一文中有着具體的描述。那麼,大家知道他為什麼要如此描繪故鄉嗎?

生:……

師:無論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還是《社戲》中的平橋村,都展現了最純真的人性,這正是作者眷念故鄉的根本原因。本文選自哪部文集?

生:《朝花夕拾》

師:我們學過的哪篇文章同樣選自《朝花夕拾》?

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師:1926年,因為北京發生執政府屠-殺-學-生事件,魯迅先生憤而出走,來到廈門,在廈門大學任教。後因為廈門同樣發生進步學生被捕事件,魯迅先生要求全體教工聯-名-上-書,營救學生,未能成功,於是又從廈門出走。後來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對這段顛沛流離的生活有着具體的描述。在此期間,魯迅先生在《莽原》中以“舊事重提”為總標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後來結集出版並加上了《小引》與《後記》,文集名為《朝花夕拾》。關於文集的得名,他是這樣説的:“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的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或蕪雜的文章。”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回憶,它將作者心中離奇蕪雜的回憶幻化成文,儘管在文中,語調與口氣都是兒童的,但其中卻滲透了一個成年人對人生的反思。作者從來沒有寫過一篇單獨的文章回憶自己的母親,但卻撰文寫一個傭人,那麼他究竟回憶了一些什麼事情呢?在回憶中,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哪些思考呢?找到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學習本文的目標。

下面我們一齊朗讀全文,在朗讀中,請大家思考下列問題:

阿長是作者家裏的什麼?她和《山海經》有什麼關係?

作者回憶了有關阿長的哪些事情?

師生合作朗讀全文。

師:哪位同學來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

生:阿長是作者家的保姆。她給作者買了一套《山海經》。

師:她的生活經歷是什麼樣的?

生:她是個寡婦,沒有什麼親人。

師:文中還有哪些交代?(看一看課文第15小節)

生:她肯定生過大病,否則她的脖子上不會有那麼多“灸瘡疤”

師:對,她是一個孤苦的人。那麼,作者回憶了有關她的哪些往事呢?首先請大家告訴我,對阿長的回憶是課文中哪一部分敍

生:3——27小節。

生:3——26小節。

師:大家認為作者對《山海經》以及他收集的其它類似書籍的描述不是對阿長的回憶,那麼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收集那些書(實際上作者也編過此類書的總集),其源頭是什麼?

生:阿長給他買的《山海經》。

師:那麼,對阿長的回憶應當到課文中的第幾小節?

生:第29小節。

師:1-2小節、30-31小節寫什麼內容?生:1-2小節,告訴我們阿長是什麼人,她名字的來歷生:30-31小節,表達對阿長的懷念。

(板書:

一、(1-2)交代阿長的身份、來歷。

二(3-29)回憶阿長的有關事蹟。

三(30-31)表達對阿長的思念。)

師:作者回憶了與阿長有關的哪些事呢?

生:她睡覺時總壓着作者。師:對,睡相難看。她平時為人如何?

生:喜歡説人家閒話。

師:喜歡“切切察察”。

生:她在過元旦時讓作者説吉利話,吃橘子。

師:這類規矩還有嗎?

生:還有很多。例如,人死了不能説死,要説老掉了……

師:她在元旦時有一套古怪儀式,還有一肚子煩瑣的道理。

生:她講了許多和長毛有關的故事。

生:她謀死了作者的隱鼠。

生:她給我買了《山海經》

師:大家找得很準確。那麼,作者在文中對這些事情都表露出鮮明的態度,例如當提到她喜歡“切切察察”,睡相難看時,他的態度是什麼樣的?

生:我實在不大佩服她。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語句,請大家在文中找出來。

生:元旦的古怪儀式和那些煩瑣的道理是“我所不耐煩的”。

生:但“我”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

師:這種敬意來源於她自稱自己脱了褲子站在城牆下,城外的炮就打不進來了。這是真的嗎?

生:這是迷信。

師:當時人認為大炮都是邪術,只要一碰見髒的東西就失靈了,這是迷信。可是這個迷信是她自己編出來的嗎?

生:不是,她相信這是真的。

師:這種迷信不僅她有,當時的統治者也有。第一次鴉鴉片戰爭時,清朝的欽差大臣弈山看見英國人的船堅炮利,認為英國人有邪術,於是讓船裝着馬桶衝過去,成為殆笑一時的“馬桶戰術”。這種迷信不是阿長髮明的,而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這種敬意後來怎麼樣了?

生:“逐漸淡薄,完全消失”。

師:為什麼?

生:因為他覺得這種“神力”沒有什麼好怕的。

師:是啊,他發現這種所謂“神力”其實並不可怕,因為跟自己毫無關係。那麼之後呢?

生:產生新的敬意。

師:這種“敬意”持續了多久?

生:直至寫這篇文章時。

師:為什麼一部小小的書會令作者感動不已。從文中的描述上看,似乎阿長只做了這麼一件好事,那麼作者對她到底有什麼可留戀的呢?在這些描述中,大家覺得作者對她的態度到底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後思考。

師:今天在講課文之前,請大家先朗讀一下課文的第1、2小節和30、31小節。

學生朗讀。

師:似乎我們剛剛讀過的幾個小節中,作者對阿長的態度有很大的變化。開頭只是簡單地交代了她的身世來歷,她僅僅是一個傭人,連自己的名字都被人遺忘,但文章的結尾卻表達了對她的懷念與尊敬。我們再看看前面總結的與長媽媽有關的事情,似乎也只有買《山海經》一件事令作者尊敬。難道長媽媽只因為買了《山海經》就令作者對她的態度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嗎?

生:……

師:那就讓我們先看看有關《山海經》的。敍述吧!請大家看這些文字,注意其中加點的詞語,説説其作用。

投影:

問別人呢,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

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説過的,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説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説了。

我似乎遇着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師:“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為什麼?

生:因為大家怕小孩子煩他們

生:因為怕小孩子讓他們去買書。

師:真是這樣的嗎?這本書他最初是在哪裏看到的?

生:他的一個叔祖那裏。

師:這個老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能從文章中找出哪個詞來概括他的性格?

生:寂寞。

師:對。他因何而寂寞?作為一個讀書人,他應該只看四書五經,他卻收集了許多在孩子看來很奇特的書。這些書,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説,是什麼書?

生:雜書。

師:對,所以沒有人理解他,甚至連他的太太也討厭他。他只有和小孩子們才談得來。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別人不肯告訴他有關《山海經》的事了嗎?

生:因為這是閒書,別人認為小孩子不應該讀。

師:那麼別人認為小孩子不應該讀,阿長卻主動過來問呢?

生:因為她不懂。

師:對,就是因為她不懂這些道理,她過來問是因為看到小孩子對此如此念念不忘,所以才來問。這説明阿長對“我”如何?

生:非常關心、愛護。

師:而得到這幾本書時,“我似乎遇着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説明作者當時所受的感動之深,他急急地翻閲,説明他心情的歡悦,我想大家對此也有感受。那麼這幾本書對他的影響是什麼呢?

生:在第27小節,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

師:對他以後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生:……

師:他後來收集了許多此類的書,其根源是什麼?

生:他得到了《山海經》

師:這部書直至現在還在他的眼前,他還清楚地記得書中的圖畫。這是一本印刷、繪圖非常粗糙的書,然而也是一部令他終身難忘的書。在書後的《五猖會》中,他寫到父親讓他在去看廟會之前背《鑑略》,他也説這是一本好書,比《千字文》《百家姓》都有用,可他只記得前面四句了。這一本如此粗糙的書卻令他終身難忘。發生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生:因為阿長保護了孩子的天性。

師:對,這正是作者尊重阿長的根本原因。當阿長詢問《山海經》時,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生:並不在意。

師:這説明阿長詢問《山海經》,根本沒有討好主人的意思,其根本目的是什麼?

生:為了孩子好。

師:這種對孩子的保護在前文對阿長的回憶中體現出來了嗎?

生:元旦的古怪儀式根本目的是為了孩子。

師:對,橘子是給作者吃的。她將一年的希望與祝福都留給了誰?

生:孩子。

師:她也説了許多迷信的事。但為什麼死了人的房子不能進去?大家知道嗎?

生:因為那裏不吉利。

師:她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孩子好。小時候,我們常常聽大人説,外面不能出去,有壞人。而阿長就説了長毛的事,其本質上與這些話有區別嗎?

生:沒有區別。

師:所以,阿長對孩子怎麼樣?

生:她特別關心孩子。

師:那麼阿長具有什麼樣的品質呢?

生:善良。

生:理解孩子。

生:簡單、純樸。

師:對,她睡相難看,即使“我”母親説了她也不改。這恰恰説明她是一個非常純樸的人。而雖然她喜歡“切切察察”,但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説她“對是對,錯是錯,從來也不分辨”。她純樸的個性可以説非常突出。

作者寫阿長,雖然寫了自己對她的“不佩服”“不耐煩”,但這些都是以什麼人的口吻來寫的?

生:兒童,孩子。

師:那麼,作者到底對阿長的情感是什麼樣的呢?

生:尊敬,懷念。

師:這種尊敬和懷念來源於經歷了數十年滄桑變化後的人生積累。當時的魯迅,生活顛沛流離,這段生活他在《藤野先生》一課中有着詳細的描述。而這段生活讓他更加看清了人世的醜惡,於是他開始回憶故鄉的人和事。因為這裏有着最純樸、最純真的人性,這正是他在現實社會中找不到的。於是,他寫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了《阿長與〈山海經〉》,寫了《朝花夕拾》。而在本文中,他對阿長的尊敬是一直存在的,並且在最後兩個小節被渲染至高潮。那麼請大家再讀一遍這兩個小節。請大家通過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表現出作者的感情。

學生齊讀。

師:作者描寫阿長,所選取的事例有什麼特點?

生:都是一些非常瑣碎的小事。

師:作者正是通過這些瑣碎的小事,表現了一個普通人的真實情感,因此才感人至深。這種寫法我們在其它地方也能看到。

阿長與《山海經》優秀2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幾件事表現人物品格、風貌的寫法。

2、圍繞中心選擇恰當的材料來表現人物,材料選擇合理,詳略得當。

3、結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詞的含義、情感——表達對長媽媽的懷念與尊敬。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在七年級年級我們學過的文章《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嗎?裏面有個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個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文章裏多次提到,魯迅先生還專門為她寫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三、學生複述故事,討論探究。

1、複述課文,既可以全文複述,也可以部分複述。目的.在於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鍛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討論探究;

a、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的什麼?

b、每件事表現了阿長怎樣的特點和品格,分別表現了作者對阿長的什麼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安排材料的?(本課重點)

c、作者先寫討厭、憎惡,但結尾又寫“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靈魂”抒發出一種深沉的懷念之情。你是怎樣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裏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本課難點)

學生討論分小組進行,每組指定一個人負責,組與組之間又可以交流,學生可以下座位,有結果的小組可以派人上講台寫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見可以爭論。總之,給他們充分的自由。最後,老師引導完成三個問題:

(1)寫的幾件事

a、愛説閒話→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討厭、不耐煩—

c、我所不耐煩的規矩→非常麻煩

d、“長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諷刺)

e、買《山海經》 →產生新的敬意(買書)

(2)文章的線索,作者的感情變化

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找出文章寫的幾件事之後,整體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筆的重點是什麼,(買《山海經》,這也是感情的重點,自然是詳寫的內容。)同時找到作者對每一件事的感情態度,即上述板書內容,巧妙的讓學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組織安排材料的。這種前後感情的變化,實際上就是:

(3)“先抑————後揚”的手法,在對比互襯中刻畫人物形象。(難點突破了)

阿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可讓學生根據幾件事討論歸納,不要求全面,説到一點就表揚。

阿長是個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愚昧無知、略帶粗野,但又爽朗、熱情、樂於幫助別人,她有着淳樸、寬厚、仁慈的美德,

四、作業

後記:

新大綱張揚“放飛學生個性”這一教育理念,也是對歷史、現實和將來作深刻思考的結果。過去,我們教育領域自古以來師生等級森嚴,師道尊嚴成了學生人身自由、身心發展的“金箍”圈,教師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學生只好垂手聽命、仰承恩澤。教師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過度的期望,過度的干預,過度的包辦,威壓着學生的個性自由。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學生離開僵化就走向靈活,離開依賴就走向自主,離開戒備就走向自我接受,離開被束縛就走向一種創造性。”討論給了學生自由,也給了學生創造的機會。

第二課時

本課時重點:

指導學生學習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讓學生找出文中刻畫人物較精彩的句子,獨立思考,進行評、點、批、注。然後各自發表見解,進而歸納文中刻畫人物的方法。例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細節描寫(睡覺時的大字),體會長媽媽愚昧、善良、質樸、約帶粗野的勞動婦女特徵。

二、本文語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質樸

例如、講“長毛”的故事,“偉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諷刺、寓莊重於詼諧;吃“福橘”的片段中,體會長媽媽愚昧迷信的背後實質是對孩子健康的祝福;結尾買《山海經》,表現長媽媽關心愛護青少年,仁慈的美德,總之,一切讓學生去體會,歸納。獲得能力。

三、遷移鞏固:作業

課後練習四,選擇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寫一兩件事,儘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

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內容(幾件事)人物性格特徵

a、愛説閒話(表現阿長)→饒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討厭、憎惡

c、我所不耐煩的規矩有許多繁文縟節

d、“長毛”的故事愚昧、無知、淳樸

e、買《山海經》(詳寫)→熱情、樂於幫助別人

總之(歸納):

長媽媽是——勞動婦女

刻畫人物:“先抑——後揚”,對比、互襯

後記:

教材把握好,教學重點確定恰當。尤其在以下兩大方面很值得肯定。其一,教學設計處處考慮到學生實際,着眼於“放飛學生個性”:採用“討論法”為主的教學方法,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便於學生通過相互啟發、感悟提高,並發展健康個性,教學步驟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着眼於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教學步驟”中多處預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思維障礙,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板書依據學生歸納、提煉而成,板書展開程序體現學生把握作品人物性格特徵過程。其二,理論依據比較充分,並貫穿於教學設計的各部分內容中,較好地解説了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安排主要教學環節的理由,有説服力。

阿長與《山海經》優秀3

【教材分析】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所追憶的保姆,她是一個粗人,沒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個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質樸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魯迅先生深情地抒寫了對她的真摯的懷念。教讀這篇文章,應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從而更深地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教學目標】

1.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2.理解積累詰問、惶急、疏懶、渴慕、深不可測、情有可原等詞語。

3、整體把握課文,瞭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把握藴含的思想感情。

4、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圍繞人物特點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重點難點】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配樂磁帶、小黑板

【課時安排】

2課時

【設計理念與建議提綱】

在這篇回憶性散文裏,魯迅追憶了兒時的保姆阿長,抒發了真摯的懷念之情。文章篇幅較長,圍繞阿長記敍了幾件事。教讀課文可運用複述法,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內容上不懂的地方閲讀資料、小組討論或教師點撥解決。然後由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複述課文內容,理清寫作思路。第一步運用討論探究法。引導學生思考文題把阿長和《山海經》連在一起,她與它有何關係呢?作者對她抱什麼樣的態度呢?學生快速閲讀,提出疑難,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教師啟發、點撥.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第一課時

引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把握課文內容。

一、導入新課(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七年級時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其中為百草園增添神祕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這位長媽媽是魯迅家裏的一個女工,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魯迅的作品中幾次提到她,甚至還專門寫了這篇《阿長與<山海經>》。《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書中保留了一些流傳廣泛的神話傳説,如精衞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連在一起,她與它有什麼關係呢?下面就讓我們閲讀課文去探個究竟。(板書文題、作者)

二、回顧複習魯迅及《朝花夕拾》的有關知識(參閲《三點一測》)

強調:主要作品集及七年級學過的課文、出處

學生自讀《三點一測》,瞭解《山海經》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可就詞語含義、段落大意、內容質疑、分析評價等內容圈點批註。(參考《三點一測》)

教師抽查字詞學習情況。(參見《三點一測》)

1.注音:(出示小黑板)

驚駭詰問懼憚憎惡瘡疤

惡:憎惡噁心惡毒

模:模樣模範

2.聽寫並釋詞:

面如土色深不可測懼憚詰問驚駭渴慕

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在閲讀中遇到的疑難詞句師生共同探究疑難詞句,小組無法解決的,提交全班討論、交流。教師參閲教參46頁文句解説,酌情講解。

2.速讀課文,參閲《三點一測》66頁,初步理解課文。

3.思考研討: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

學生思考後,在全班交流。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參閲課後練習一答案)

四、課堂小結

從整體説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時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瀆後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媽媽為我買回《山海經》後,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五、作業設計

口頭作文: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誰講得真實、生動、傳神。

六、檢測題設計

抄寫並記會本課的生字詞,按小組檢查驗收。

第二課時

精讀全文,進一步研析阿長這個藝術形象,重點研讀買《山海經》一節。

一、朗讀課文1~17語段,重温長媽媽這個藝術形象

1.播放伴讀音樂,學生分組朗讀1~17語段

回顧思考:文中這些關於長媽媽的故事表現了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出示板書提綱,明確。

喜歡切切察察低聲絮説饒舌多事

管我很嚴喜歡告狀不拘小節

睡覺時擺成大字

元旦早晨塞福橘淳樸善良

煩瑣的規矩關心孩子

長毛的故事

2.研討課後練習第二題,理解作者對長媽媽的雙重感情。

學生自主思考,與小組交流,小組長代表本組發言,全班交流。

二、研讀買《山海經》一節,即18~28語段

1.分組朗讀課文18~28段

學生聽讀,思考並討論下列問題,各組長組織討論,並作好本組討論的筆記。

(1)買《山海經》一事的起因是什麼?(用一句話概括)

⑵⑶⑷題見課後練習第三題

(5)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麼説?

2.學生分組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問題的關鍵。

第(1)問:我渴慕着繪圖《山海經》了。這渴慕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的。

第(5)問: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驚,讓我產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齊讀最後兩段。思考:結尾兩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正是深切懷念的真實寫照。

板書:為我買回《山海經》真誠熱情樂於助人

4.請學生説説長媽媽是怎樣的一個人?

指名學生歸結,教師明確(參閲課後練習一答案)

5.學生批註文中描寫阿長的語句,並分析這些描寫有什麼特色?

教師提示有關描寫的知識,讓學生找出文中出色的描寫,師生共同揣摩。(參閲教參47頁第3)

三、課堂小結

本文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這些都是令作者心靈震憾的原因,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強誦讀,在誦讀中力口深體會。

四、佈置作業(選做)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題(四)的短文寫作練習,在班上交流。

阿長與《山海經》優秀4

學習目標

1、瞭解課文圍繞已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瞭解課文的記敍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體會過渡和照應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設計

(1)在“我”的眼裏,阿長是個怎樣的人?

(2)題目是“阿長與《山海經》,文中又寫了另外幾件事,這是否離題?

(3)文中一共寫了阿長几件事?是如何安排詳略的,為什麼這樣安排?

(4)本文的記敍線索是什麼?

(5)文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

重點與難點

1、本文的記敍線索是什麼?

散文的“神不散”説的是:主題集中。寫散文時要放得開,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約,所以還得收得攏。在閲讀散文時,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線索,理清全篇的層次結構和理解全篇思想內容。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的。全文線索清晰,結構上決不平鋪直敍,是經過精心構思的。作者欲揚先抑,寫知道阿長謀害了“我”的隱鼠時,感情上是“憎惡”她;對於阿長的平常舉動,“我實在不大佩服她”;對於阿長所懂得的許多規矩,“我”也是“不耐煩的”;儘管在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時,“我”也曾“發生過空前的敬意”,但那後來也“逐漸淡漠”了;是因為阿長給“我”買《山海經》,才真正“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甚至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文章最後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

2、為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繫的事?

記敍文的中心是作者通過記敍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着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文中詳寫了三件事。阿長讓“我”過元旦時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講阿長的故事時説到她的作用,令“我”驚異“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阿長買《山海經》,更使“我”相信“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阿長以其“深不可測”的神祕影響了“我”,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同樣,“我”渴慕《山海經》也是因為書的內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厖”其神祕怪異的內容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阿長與《山海經》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統一在表現兒童對未知、神祕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這一中心之內的。

3、簡析過渡與照應在本文結構中所起的作用。

過渡和照應是記敍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過渡,是連接段落、層次之間的紐帶。一般來説,內容上的轉折、敍述中的總分、行文中的起訖都要安排過渡。文章中有過渡性語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許多規矩”,“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但當我哀悼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了”等。也有過渡性段落“這種敬意,我懼憚她什麼呢!”這些過渡使文章能夠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寫到另一件事,行文緊湊,結構嚴謹,渾然一體。照應,是指文章有些內容前後呼應,前面講了,後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開頭寫道“也終於不知道她姓什麼”,後文是這樣照應的,“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通過照應強調了阿長的不被人重視,地位低下。文中照應的例子很多。照應不是重複,而是對前文內容的補充,前後映襯,加深讀者的印象。

問題與方法

1、文中略寫的部分可否刪去?

記敍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為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敍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説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2、文章開頭寫阿長名字由來的目的是什麼?

阿長之所以有這個名字,只是因為她的前任叫這個名字,而大家又叫慣了,並非是她真的叫這個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無人記得了。作者這樣寫,形象地刻畫出阿長是一個不被人重視、地位低下的勞動人民形象。此外,以寫名字的由來開頭,還能起到使讀者對阿長有個總的印象,從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阿長與《山海經》優秀5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的生字生詞,整體感知課文。

二、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三、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領會作者怎樣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來表達感情的。

五、學習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重點:

目標二、目標三

難點:

目標四

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目標一、二、三;第二課時完成目標四;課後完成目標五。

第一課時

一、導入:有誰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記得這故事是誰講的嗎?

我們今天學習一篇什麼文章?板書課題:阿長與《山海經》。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就可以較全面地瞭解阿長這個人。在閲讀課文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遍生字生詞。出示小黑板或

投影。

二、檢查預習:點名抽查

(一)注音:

擄()去震悚()惶()急瘡()疤()

詰()問懼憚()粗拙()疏()懶駭()

(二)為下列詞語中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1、莫名其妙()

A名字B説出C名譽D有名譽的

2、念念不忘()

A惦記,常常地想B念頭C讀D“廿”的大寫

3、疏懶()

A分散B不親密C粗心D不熟悉

4、煩瑣之至()

A極B以至C到D至於

(三)小結並過渡:

1、點評總結檢查情況。

2、過渡:現在我們看到課文的標題,作者為什麼將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了一起?那麼,

她與《山海經》有什麼關係呢?在少年魯迅的眼裏,她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大家將課文

仔細地閲讀一遍,解決下列問題。

三、課文講解:

(一)、思考下列問題,學生可以自由討論。

1、仔細閲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依課文記敍順序列出。

2、依次從每件事情中歸納出阿長的形象特徵。

3、依次劃出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4、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適當引導,大概意思正確即可。具體歸納見附表一。

2、引導歸納,教師小結:

她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

的美德,但也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她的這些消極、落後的東西是由於封建思想的

毒害造成的,與其説是她的錯,不如説是她的不幸。

點評:作者這樣寫阿長,“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是一種尊重事實、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後的惡相摻雜,沙裏淘金似的讓

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範之作。

3、明確:

具體詞句見附表一。

作者先寫對她“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對她的煩瑣的規矩也覺得“非常麻煩”,而後

卻產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真正是崇敬和敬愛的心意,因為“這種敬意”,後來竟

“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最後她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的“新的敬意”才是真

正的崇敬和敬愛,才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為作者説: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

眼前。這樣才有作者後來的真摯的感激、思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這種先貶低後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後揚。

4、明確: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抒發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三)小結:將內容歸納整理成表格形式,構成附表一。如圖:

附表一:

1、事情:2、形象特徵:3、感情色彩:寫法:

A喜歡切切察

B不許我走動説我玩皮適性任情純樸真率“實在不大佩服她”

C睡覺擺“大”字“最討厭”

D懂得許多規矩:吃福橘、真誠、善良的祝福“煩瑣之至”教給我很多道理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非常麻煩”

E她常常給我講“長毛”愚昧無知“空前的敬意”

F買《山海經》關心和愛護善良仁慈“新的敬意”後揚

四、作業:鞏固性訓練,鞏固目標一、二、三。

1、語文練習冊本課練習一、二、三、四。

2、課文練習一、二。

五、板書設計:

見附表一。

附:參考資料及文章:潘旭瀾《<朝花夕拾>的藝術》施承權、黃政安《魯迅散文、散文詩選讀》

《語文第三冊教師教學用書》越國旗主編的八年級語文(上)《中學教材全解》

阿長與《山海經》優秀6

創意説明

本篇課文按照整體感知——質疑討論——想象創新三步教學,指導學生閲讀,組織學生討論,指導學生寫作。要求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長怎樣的性格特徵。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的語句,學習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學生自動提問,給一定的課堂時間讓學生思考質疑。最後引導學生根據對人物的理解進行想象寫作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長什麼樣的性格特徵。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的語句,學習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體會“抑”中的“揚”。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一定還記得“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位長媽媽是位什麼樣的人?今天我們去認識她。

二、整體感知

(一)仔細默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二)思考下列問題,小組自由討論。

1、文章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哪些事情?

依課文記敍順序列出。

2、阿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説。再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

3、依照文中時間的次序畫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方法?

4、作者對阿長有着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師生共同討論歸納。

(四)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常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為我買《山海經》

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引導歸納,師生共同小結:

長媽媽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着純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自始至終一直在刻畫他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他“不許我動”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和後來買《山海經》中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他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

3、學生在課文中畫出,師生共同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作者對他的“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的。對他的繁瑣的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而後對他講的長毛故事產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的心意,因為“這種敬意”,後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最後他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的敬意”,因為作者説: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才有作者後來的真摯的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遠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就叫先抑後揚的寫法。這種寫法可以使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4、縱觀全文,作者

顯示“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純樸熱情、善良仁慈、關心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

學生對閲讀中存在的疑難自由提問,集體解答。

四、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説什麼?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説些話。

教師舉例: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説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説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脱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附: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感知人物

煩瑣、愚昧、迷信

善良、樸實、真誠

拎出線索

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想象創新

緊扣人物性格、聯繫現實生活

此設計以感知人物形象開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終結,整體教學過程線條單純,以一個問題帶動全篇的鑑賞性閲讀;形式活潑、無拘無束的自由暢談,容易掀起課堂高潮。同時,充分發揮學生閲讀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地研讀課文,增加了閲讀的深度和廣度。最後一個環節的設置,實際上是促使學生回讀課文,更深層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溝通了課本內外、課堂內外,使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相聯繫。

標籤:阿長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