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本質讀後感

校園1.81W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本質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本質讀後感

本質讀後感1

《教育的本質》這本書寫得很樸實,卻引人思考。

一、學生活動,不一定看上去很精彩

我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參與碧桂園實驗學校的校運會,很不習慣。我印象中校運會的開幕式,應該是每個班穿着統一的班服,踏着整齊的步伐經過主席台,聲嘶力竭地喊出表達必勝信心的口號(為了排練開幕式,好些孩子曬黑了幾度)。但這裏,沒有隆重的開幕式,設計的比賽項目幾乎全員參與。在這裏,校運會的主旨好像並不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而是更重視學生的體驗和協作,你能感受到學生參與活動的快樂。

好的活動是普惠的,要儘可能地讓所有孩子參與進來。好的活動要把握是否精彩的“度”,不必為了精彩而對孩子提高要求,把“弱者”排除在外。“樸素辦節,不折騰學生,讓學生獲得精神成長”。以這個為指導,有哪個孩子不喜歡這樣的活動呢?

二、“賞識—期望—引導”模式更有成效

曾經有一位成績不突出的學生,在班裏的存在感很低,總是沉默着。直到有一次,在評講一個難題時,我問:“大家還有其他解法嗎?”他破天荒地舉了手,當他把自己的解法講完後,其他同學自發地鼓掌。我説了一句:“你真的太棒了,這種方法老師都沒想到呢!連這麼難的題你都做出來了,還有什麼能難倒你呀?”

改變就是這樣開始的。他越來越自信了,也更願意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我不斷地跟他説,老師希望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如果能這樣做一定會更好。然後,他也真的做得更好了。

三、分數拔尖不一定就好

我是帶着疑問看這一節的。關於個性化學習,關於自主作業,我想每一位老師都跟我一樣有過疑慮。但我現在越來越認同,會自學的孩子能走得更遠。

陳柏均是七一班的一個“怪小孩”,這段時間迷上了解決“用尺規三等分角”,一想出方案就找我驗證,但往往到最後又被推翻。雖然“用尺規三等分角”已經被數學家證明過是不可實現的,但他一直樂此不疲,就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熟練操作幾何畫板,知道了矩形和橢圓的相關性質,遇到問題會自己尋找解決方案。他不是成績最拔尖的,卻一直對學習充滿熱情。

每個孩子都不同,根據能力和水平定製學習方案,給學生適當留白去發展其他的興趣,這才是好的教育吧。

四、班幹部輪換制與AB崗合作自主管理

我兒子國小時也參加過班幹部競選。從政的那段時間,他每天左手拿着雞毛,右手拿着放大鏡,一邊發號施令,一邊到處挑刺,還動不動就去找老師打小報告,特別討人嫌。所以,我特別認同班幹部輪換制,讓孩子既有管理者的崗位體驗,又有被管理的體驗,既利於情商教育,也有利於能力培養。其實它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是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互相體諒。在輪換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一些你認為不會勝任的孩子做得比你想象的要好。什麼是好的班級?每一個成員都盡力讓自己的班級變得更好,這樣的班級就是好的班級。

AB崗合作自主管理的方式是班幹部輪換制的升級版,把AB崗作為一個一個的小單位,兩人同呼吸共命運,這種革命友誼讓人覺得特別温暖,也體現出對孩子的人文關懷。

《教育的本質》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書,在我被青春期的兒子弄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書裏的一些教育理念和交流技巧,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本質讀後感2

根據學校和年級閲讀安排,近期讀了《學習的本質》這本書,本書既有教育教學理論,又有具體實例,雖然理論性很強,但讓人讀起來卻不覺艱澀。在本書的閲讀過程中,我對教育、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總之,讀過這本書後,收穫頗豐。

首先,“教學”二字,首先在於“學”之一字。本書開篇就講到“只有學習者個人才能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而代之”,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説的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能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處於主體地位的人,這與我們271教育的理念完全相同。主體性是學生的內在屬性,是與生俱有的,而不是後天賦予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

271教育核心價值感也提到,幫助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成就自己,讓每個孩子快樂地走向自我教育。這不正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嗎!而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對於學習目標的設定、對於學習過程的設計,集團、學校、年級都在強調,一定從學生出發,是學生立意,而不是教師立意。

其次,設置情境任務,用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關於學習的慾望,在66頁導語中提到,“讓孩子產生學習慾望,那麼一切方法都會是好方法”。新課標和大學聯考評價體系中也多次強調情境的重要性,甚至重要到“無情境,不考試”。任務情境與現實生活相適,應該教師所創設的任務情境,要適應學生真實的生活環境,結合學生日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繫,調動學生主體性的積極發揮。任務情境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繫,也就是説教師在設計任務情境時要考慮與學生原有知識有所聯繫,按照學生認知建構的規律進行安排與組織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尤其在概念規律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的把新概念和規律與自己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知識聯繫。通過已有概念來理解新概念,不斷進行新的意義建構,是知識的學習過程,形成階梯式的上升過程。

第三,積極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心理學家指出,在學校沒有好學生、差學生,都是有希望的學生,沒有聰明孩子、笨孩子,都是有潛質的孩子。所以我們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來評價學生,把評價定位在激勵學生的進步上,創設愉悦情境,營造寬鬆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同時還能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探究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樹立對學習、生活的自信。由於老師把每位學生都視為一個有尊嚴有價值的獨特生命個體,對他進行真心關愛,才使所有的學生都無拘無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長的快樂,能在温馨的課堂裏傾吐心靈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的為妙。每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作用,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內心,有時還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學習的本質》帶給我的啟發還有很多,我們應該反覆閲讀,讀出文章的精髓,並能學以致用。

本質讀後感3

我覺得自己變急躁了,因為看到研究性的文章或書籍,都會先去看看它的結論是怎樣的。如果和自己的預想一致,就直接扔了;如果和自己的預想大相徑庭,甚至違背自身的立場,那也扔了;如果有新穎的説法或思路,再回頭去看它的論證。但對於這本書,我忍住了,是從頭看到尾的。

簡單地評價就是,事例的分析還比較有意思,但是解決問題的政策的參考價值較低。

分析的一大堆,雖有極少部分涉及中國,絕大多數對象都在南亞和非洲。如果這本書在上世紀50年代初被我國引入,那倒是很有些價值的。因為書中大量提到的通過瘋狂生育來防老,嬰兒注射疫苗,幼兒打蛔蟲,兒童義務教育等問題,在現階段的中國,這些都不再是需要討論或會在國家和公民間引起存廢博弈的問題。很多事情都是國家或公民必須做的,法定的,沒什麼可討論的。而書中提到的那些國家中,當道還在為“法律父愛主義”的困境而躑躅。甚至一些公益組織還通過給父母獎勵的方式,讓他們允許孩子參加免費教育。這樣的父母在中國少之又少。

政策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還有給水質超級差(傳播瘧疾)的地區發放消毒粉等在我國幾乎沒什麼可應用的(不知道印度會怎麼看“村村通”工程),唯獨一個是在書中被反覆討論,而在我國有可能應用的——小額貸款。

本書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貧困人口的企業家才能。但無可否認地是,貧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的確具有極高的企業家才能。小額貸款可以向他們提供流動性,把事情運轉起來,使他們脱離“貧窮陷阱”。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小額貸款。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必須考慮本書前半部分所分析的那些貧困人口的特點,比如缺乏信息,比如風險巨大。怎麼可能又是缺乏信息,又是難以承擔風險的羣體,有了小額貸款,就可以大概率地發揮自身的企業家才能呢?這個事情的成功率值得懷疑。無論如何,這也是一種值得嘗試的路徑。而且我覺得由公益團體或私營組織來運作小額貸款,比政府直接指揮銀行(甚至政府自己)來操作,要好得多。

閲讀本書後,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對於扶貧,我有兩點想法:

一、扶貧方式有三步,挑出能扶的人,找出能扶的領域,選出扶的方式。必須是自己有脱貧意願的人,才能接受幫助,否則,又是在浪費資源;不能從幫助者的角度出發,而只能從受助者的角度出發,尋找幫助的領域;幫助的方式,用慣用語説,就是得是“造血式”的,而不僅僅是“輸血式”的。如果在任何一個環節不能達成合意,就只好無可奈何地放棄這種幫助的嘗試,否則其後果不會令人愉快。

二、移風易俗也能幫助人。移風易俗很難,傳統風俗很強悍很頑固。就像書中説的,可有可無的人情往來耗費了大量資源。或許要讓願意接受幫助的人知道,如果想要改變,就要先放棄過去的一些習慣。

本質讀後感4

該書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它向我們介紹了美國中央銀行是如何在經濟危機中發揮自己職能解決危機重症,我們看到了美國中央銀行運作的大方向,雖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至少認為美國的宏觀調控並不是像傳説中那樣的不在崗。

美國的中央銀行就是美聯儲,該書介紹了美聯儲是如何應運而生,又是如何在美國多次的經濟危機中發揮自己的職能。該書作者本伯南克現擔任美聯儲主席8年,他和美聯儲有着近20年的深入接觸,20xx年接棒艾倫.格林斯潘,經歷了20xx年的金融危機,對美聯儲在危機中的責任和義務感受頗深。該書是伯南克在大學的演講稿編輯成書,共有四講,一講是美聯儲的起源和使命;二講是“二戰”後的美聯儲;三講是美聯儲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反應;四講是危機的後遺症。文章通俗易懂,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同時還附有學生的問答錄,伯南克的《金融的本質》讓我們瞭解了美聯儲是如何依靠貨幣政策維持金融的穩定。

美聯儲的成立也是順應時勢,1893年美國爆發異常嚴重的金融恐慌,有500多家銀行倒閉,而1907年爆發的金融恐慌,雖然銀行倒閉家數不多,但規模變大。於是美國國會同意在1914年成立美聯儲,當時的目的就是穩定金融系統的運作。當然作者也談到了金本位制對美國金融業的影響,認為金本位制短期內會頻繁發生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而長期來看,物價相對穩定。1933年羅斯福總統廢除了金本位制,美國的貨幣政策變得不再那麼緊縮,經濟也在1933-1934年間出現了強有力的復甦。

作者並沒有迴避20xx年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而是較為細緻的闡述了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諸多原因。金融體系的漏洞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濫是主要病症,監管機構的不力和隨房價變化而變化的住房抵押貸款產品及相關衍生產品的廣泛使用導致了金融危機爆發。作者認為20xx-2009年的危機是一次典型的金融恐慌,恐慌不限於銀行部門,而是擴大到整個金融市場。文中也提到了美聯儲在這次危機中發揮的作用,比如貝爾斯登證劵經濟交易商在美聯儲的援助下被摩根大通收購;美國政府支助企業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聯儲的援助下兩家公司以有限破產的形式被財政部接管;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從事信用保險業務的美國國際集團公司被美聯儲實施緊急流動救援,倖免於破產。而雷曼兄弟公司由於不在美聯儲的監管範圍,最終導致破產。

作者認為美聯儲已經更加專注於金融穩定,有一整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忙於通過各種計量指標,來識別整個金融體系所面臨的風險以及可能會給整個體系帶來風險的金融機構,而這些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將被特別監控,並須持有額外資本。20xx年金融危機爆發,美聯儲積極救助一些面臨倒閉的企業,同時制定了兩個目標,一是就業最大化,其次是保持物價穩定,維持低通貨膨脹。主要運作就是新貨幣政策的出台以及大規模資產購買的計劃實施。《多德-弗蘭克法案》就是彌補系統監管的缺失,對大而不倒企業的謹慎破產,還有對奇異金融工具、衍生品的透明化改進等。由於美聯儲的措施得當,美國經濟衰退期是20xx年12月到20xx年6月,目前為止,經濟已經持續增長了將近3年,而年均增長率為2.5%。經濟不再緊縮,而是回到了增長的正軌。

本質讀後感5

最近公司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新書,名為《經營的本質》,讀過以後感到又説受益,明白了一些道理,得到了一些啟示,這是一本對大家都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好書。接下來就談談我的幾點收穫。

啟示一、對於“經營”這個詞,在經濟在理解上是模糊的,往往就認為經營就是經濟。通過閲讀本書才瞭解了他們之間的區別:“經濟”就是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人們無限的需求,這是經濟學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而經營與經濟最大的差異在於,經營是用有限的資源,創造一個儘可能大的附加價值,再用附加價值來滿足人們無限的需求。也就是説,經營較之經濟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就是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

啟示二、滿足客户需求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元素之一,究其本質而言,企業應當貼近客户,應該滿足客户的需求。因為真正影響企業持續成功發展的主要重心不是公司的戰略目標,也不是發展戰略和運營管理的流程,而是專注集中焦點於為客户創造價值的力量,正如書中所提到的“客户價值”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戰略思想,是一種準則,這個準則和思維用另外一種方式表示就是“以顧客為中心”。用***幾十年的發展時間也可以證實只一點是對的,我們正是堅持了以客户為中心,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客户需求,才得到了客户的認可和支持,才有瞭如今的持續向前發展的***。

啟示三、優質服務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是企業尋求營銷創新的一個有效方法。很多企業以服務取勝,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適當的實施服務戰略可以帶來更大的利潤,就目前的***碼頭而言,尤其重視開展優質服務工作,視優質服務工作為生命線,努力提高服務工作質量,提高可和滿意度,才擁有了大批的辛勞客户,進而增加了貨流、增長了收入,提高了經營成果—利潤。為公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視線裏優質服務工作帶來的價值。

啟示四、創新是永恆的話題。“所謂的創新,就是將遠見、知識和冒險精神轉化為財富的能力。所謂創業,就是把創新放在一個組織中。重複這兩個詞的內在含義,就是要表達這樣一個想法,面對不確定性持續的創新與創業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必要的途徑。”縱觀市場中卓越的企業,一點會看到這些企業創新與創業的努力和成效。所以無論在任何環境、任何年代,只要持續創新和創業,就一定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具有創新與創業能力的企業,是不會受到環境約束的。由此可見創新工作對於企業的重要性。

最後,我感到作為公司的一名青年員工任重道遠。一定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積極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力求滿足每一名客户的需求,使自己的工作既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能夠給企業創造價值,為港口事業的興旺發達,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本質讀後感6

我看書之前就在想,《商業的本質》這本書到底是講什麼的?講管理的、講做營銷的、還是做產品,還是其他?

看書之前,我認為商業的本質是,你是否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你是否不可替代。任何商業,都是創造了一種價值,滿足了某種需求。

看完傑克韋爾奇這本書,我才發現,其實他講的,就是他上一本書的名字《贏》,以他的理念,商業的本質就是《贏》。

"商業的本質是一項團隊運動,強調"團隊"兩個字。同時,既然是運動,目的就是要去贏。傑克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贏的態度,是通過抓住管理學和商業上最本質的東西走向贏的路徑。"

圍繞着要"贏"這個目標,去構建你的系統,從領導力和協作力兩大方面,不斷的推進使命的達成。關於領導力,曉鬆已經講得很到位了,我説説我對協作力的看法。協作力,是重構你的使命,讓你的行動把使命落地,並且跟進你的結果。學以致用,聯繫到書友會,我們嘗試定義我們的方向。

我們使命:讓讀書與商業緊密結合,讓讀書分享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的行動:根據興趣愛好分組,分讀書組、文體組、財經組、創業者俱樂部等,大家在自己喜歡的小組提升自己。每天線上讀書分享,每週二線下讀書分享,現金流遊戲、領導力沙盤遊戲等踐行一些商業規則和管理常識,未來還可能孵化一些商業項目,在創業者俱樂部發現團隊一起去實踐。

我們如何考核結果:不可量化的東西,説出來可能高高在上,沒有落地和考核也沒有效果。

我們最開始能夠做的,就是讀書,堅持獨立思考,把思考放在書友會公眾號上,讓公眾號,傳承書友智慧。

結合一些商業的實踐,我們會感受很多書本上的知識是沒有用的,如果讀書無法改變自己,無法提升職場競爭力或者提升創業者公司業績,那讀書有什麼用?所以我們提倡學以致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選書,經常浪費時間在一些不好的書上面,就需要讀書讀得多的人通過分享幫我們縮短篩選書的時間,羅輯思維和吳曉波頻道的推薦書,就在做這個事情。

很多人沒有時間讀書的書友,可以參加讀書分享會,獲取讀書的精華,"得到"APP、"千錘百煉",包括書友"怡記"等人的書評,就在做這個事情,把書讀薄。最終達到讓讀書改變自己,把讀書分享形成一個習慣。

我本身也是喜歡讀書,經常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希望我的堅持,讓大家也愛上讀書。

正如文中所説:"請記住,你的下屬每週用於工作的時間有40個小時。這是他們的一種投資。如果你沒有幫助他們最大程度地實現這些投資的價值,那麼你就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和生命"。

我深深的表示認同。如果我們不能用良好的規則,用"羅伯特議事規則"等建立良好的議事習慣,讓大家平等的分享,限定時間,錘鍊自己的思考,那我們也是在浪費書友們的時間和生命。我們一直在嘗試用各種分組,防止信息過載,也主張大家努力用文字錘鍊自己的思考。

也許,我們還不夠完美,但我們一直在努力!謝謝大家支持!

本質讀後感7

作為追求實用的父母和老師,對於我來説最為重要的是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爾當的閲讀提示,我從本書的第三部分開始了閲讀。對於《學習的本質》這本書,我有這樣的兩點體會想要拿來分享。

1、學習慾望的存在會促進更強烈的學習慾望的產生。盧梭在《愛彌兒》中説到:“讓孩子產生學習慾望,那麼一切方法都會是好方法。”這種關係的建立對於個人而言是有益的,對於他人而言則具有傳染性。教師必須時刻將“更多的東西”帶給學習者:經驗、超值情境、單純的實踐諮詢,或是文化。他必須傳遞慾望。教師必須把學習者打開,即使他並不清楚結果如何。作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齡的一名教師,我們更多時候考慮和追求的,是這道題目多少人對了,誰又錯了,怎樣去改正,是談心,還是單獨輔導,還是利用兵教兵的機會去完成?怎樣提高學生的分數?至於學生願意不願意我們跟他們談心,願意不願意接受輔導,願意不願意同學的幫助,我們沒有時間去考慮。學習如果沒有慾望,教師如果不能傳遞學習的慾望,這樣的教育應該是被動的,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它算是失敗的教育。

2、學習是一項持續的事業。它要求人們時刻跳出習慣性常規和自命真理。在書中,安德烈提到這樣一個概念“先有概念”。他説,所有兒童和成人都通過自己的先有概念來理解世界、解碼信息。學習,就是對先有概念進行運算。文中,作者還特別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亞做講座的經歷。在這個例子裏,作者被自己在方向處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暈頭轉向,不分東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構成了個體的認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個體會覺得所有的質疑都在破壞其內在的穩定狀態,因此會不由自主地迴避質疑。然而學習就是以此為代價的。在學習中,我們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新的觀點,但是先有概念不斷地維護原有的經驗,這就使更高一個層次的學習存在矛盾體。在我們比較擅長的學科的學習中,這種矛盾的影響是存在並且固執的。打破常規,打破這種先有概念的束縛,是更進一步地學習要跨越的一個關口。這也意味着學習是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觀點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認知。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習的本質》這本書,告訴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學習來説,最根本的`一點在於學習者的思想結構和他可以採集的信息之間的多重聯繫。不過這些互動從來都不是即時的、自發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一種媒介。教師、專業人員、傳授者等等,必須促進每個個體的意義生產,陪伴他,對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擾。學習者是通過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藉由自身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代他學習,但必須在場,因為學習者不能一人學習。學習是一種社會的行為。正如弗朗索瓦-雅各布在《生物學與種族主義》這本書中提到的:人是一台學習的機器。事實的確如此。

本質讀後感8

《金融的本質》完整記錄了伯南克所作全部四講講座,第一講美聯儲的起源與使命,第二講二戰後的美聯儲,第三講美聯儲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反應,第四講危機的後遺症。媒體討論較多是第三講和第四講,因為這兩講重點介紹了美聯儲在次貸危機期間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和決策程序,在某種程度也被視為是伯南克對其危機處理措施批評意見的辯解和迴應,具有“揭祕”效應,自然也十分吸引眼球。剖析和反省次貸危機的作品早已汗牛充棟,伯主席的評點雖然精道但新意不多,通讀《金融的本質》全書,反倒是前兩講關於央行職能和美聯儲歷史這些看似ABC的內容,通過伯南克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的解讀,更引發我的興趣。

在市場經濟體系中,中央銀行具有貨幣發行權、市場規則制定權和監管權,因而成為金融市場的“首腦機關”。一般認為,央行應當具有獨立性,最好不受政府的微觀干預,目前美聯儲和歐洲央行也確實具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權。長期以來,一種批評聲音認為我國央行缺少與主要經濟體央行一樣的獨立性,貨幣政策掣肘過多,金融部門成為政府意志的附庸。也有很多研究認為,政府幹預央行決策並不能提高經濟政策的效率,相反還會造成社會福利損失。我國貨幣政策始終與財政政策配合使用,兩者搭配關係大致根據經濟增速和通貨膨脹水平決定。這種“兩手抓”的經濟治理模式似乎是十分奏效的,最好的證據是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隨着經濟結構轉型深入,市場化程度提升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異化,缺少可預測性和獨立性的貨幣政策在效果上越來越表現出難以駕馭的複雜性,如同是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中多了叛逆的成分。

貨幣政策的影響需要通過特定的渠道層層傳導,大家最熟悉的傳導渠道是利率渠道,也就是央行通過調整市場關鍵利率(在我國主要是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影響資金價格,進而影響市場長短期流動性水平。除了利率,信貸也是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渠道,貨幣政策導向可以通過金融機構融資供給量的變動體現。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在我國,信貸渠道對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要明顯強於利率渠道。近年來有學者還提出了貨幣政策傳導的風險渠道理論,即央行的貨幣政策會改變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風險偏好,經驗證,貨幣政策的風險渠道在我國也顯著存在。考慮到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實際影響力,可以認為我國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貨幣政策實施工具的角色。在這種背景下,商業銀行根據央行貨幣政策節奏而逆週期“翩翩起舞”也就不難解釋了。

古語云,謀定而後動。央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屬於經濟生活中的“頂層設計”,對每個企業乃至個人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貨幣政策調控工具,無論是市場化的還是行政化的,都應當遵循科學合理和透明易懂的實施原則,盯緊主要矛盾,為核心目標服務。迴歸和堅守維護經濟穩定和金融穩定兩大本職,告別過多包攬經濟社會發展使命的“父愛主義”,是對央行保持戰略定力的考驗。好的央行不會同時追逐兩隻奔跑的兔子,這也是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道出的“金融的本質”。

本質讀後感9

以往,我們思考貧窮的時候,總是帶着偏見與歧視,認為他們不思進取和懶惰,但是我想事實並非如此。

我母親是一個勤勞而勇敢的女性,同樣的,在我們的村子裏絕大部分的女性也是如此,她們起早貪黑地勞動,愛護自己的孩子。但是我母親是村裏少數的負債讓我們上了大學的人,同樣的,在她的周圍也有三四個這樣的女性,她們幾乎是忍受着“嘲笑”將自己的孩子供上的大學,並看着孩子有所成就。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就是她們曾經到省會城市打工過,不僅如此,她們也曾試圖為了擺脱女工微薄的收入而試圖去做點小買賣。在80年代中的大城市的小攤位上,來買東西的人絡繹不絕,但是那些想要多買的人都需要開發票,她們突然意識到她們不會開發票,學普通話倒是難不倒年輕聰明的她們,但是不會寫字讓她們眼睜睜地看着即將賺到的錢從手中溜走。這段經歷埋在她們的潛意識裏,雖然她們沒有勇氣擺脱包辦婚姻的束縛,也不曾脱離過傳統思想的左右,但是她們都存着樸素的念頭,讀書是有用的。在90年代,工廠盛行,國中畢業後,許多同齡人都選擇了打工,因為那樣有更快的收入,不僅如此,同樣愛子心切的父母們也沒覺得讀書有什麼重要的,他們紛紛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並以自己管不住孩子了而選擇放任孩子結束學習生涯。

當然過去20年後,這些選擇帶來了極大的差異性。那些有讀完高中和大學的孩子,人生有了更多的自由選擇,即使依然和城市富二代有極大的鴻溝,但是確實可以選擇避免從一段火坑一樣的婚姻跳入到另一段火坑的婚姻,下一代也更加有了一些自由與機會。

主動接受學習和提供教育機會的苦,和被動接受生活的苦之間有着極大的時間差,大部分處於資源劣勢的人沒有這樣的遠見與機會讓他們擺脱短見與更大的代價,他們不曾清楚地瞭解到這樣的盼望與希望能夠實現,能夠使他們擺脱困境。

母親與她的朋友是幸運的,因為她們偶然瞥見了世界更好的真相,以至於她們堅定了內心的選擇,但是又多少人根本沒有機會瞥見一絲真相呢?正如我上次接待的一個來往與印度的商人朋友,她説,那些種姓制度下的賤民根本沒有想到人可以有尊嚴地活着,他們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曾有這樣的思想讓他們可以想。

撇開印度、非洲這種極度貧窮地方的情況,從這本書中,我也看到我們除了幸運的感恩,還需要一種提醒,我們依然活在短淺的目光之中,正比如,我明明曉得夜宵與熬夜對我的健康是一個極大的受損,為避免更大的健康問題就是要有運動與節制的生活,但是我依然無法擺脱當前享受的誘惑,放任自己的食慾,而選擇忽視未來代價更大的健康問題。

很多人以為《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是為了寫給那些社會公益組織的,豈不知,我們一樣在犯着我們以為我們不會犯的錯。

另外一點思考是,我想公益比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清醒的頭腦和對這個世界真實、理智的認識,那些以為窮人缺的只是錢的“大撒幣”人物,其實是對這個世界的真相與人性並不瞭解。我們也不斷看見許多金錢的投入不僅不利於世界解決貧困的問題,更是增加了腐敗和社會的對立情緒。

我想,每一個人都應該從這貧窮的本質中發現我們人性的影子。

本質讀後感10

感悟1:商業的本質是創造價值,企業賺錢才能不迷失方向

商業的本質是如何去創造價值,價值創造又兩個標準:

第一個標準是你能開發出市場接受的新產品和服務,也就是別人沒有做的產品你做出來了,你創造價值了。

第二個標準是價值創造的方法,你不能做出新產品沒關係,你生產產品的成本比別人低,這也叫創造價值。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過很多企業長期不盈利,有人就講説你們老講企業要盈利,這是一種落後的觀念。”這種觀念本身是違反商業本質的,已經在企業經營的最重要的目標上迷失了方向。

那麼創造價值和賺錢是什麼關係?“很多企業家都問過我這個問題,其實,賺錢未必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總要賺錢。”如果創造價值而未賺到錢,這是短期的事情,從長期來説,創造了價值,要想不賺錢都很難。

感悟2:互聯網強大原因的分析

在傳統的行業裏,我們看到的都是收益遞減,而在互聯網技術應用企業中,市場上可以呈現出非常難得的收益遞增現象,這對於企業和經濟來説,都是渴求的一種效益,即隨着企業規模經營的增加,收益不是遞減的,而是遞增的。原因就在於互聯網具備四個效應:梅特卡夫效應、雙邊市場效應、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這四個效應聚集在一項技術中,使它能夠產生一些過去我們看不到的結果。

梅特卡夫效應——網絡的優越性在於它成本增加的比客户數量要慢,而收益增加的比客户數量要快,而且還快好多

雙邊市場效應——供給和需求之間的正反饋,不再把需求看成是固定的,而是認為供給可以影響需求,需求反過來又會影響供給,他把這種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反饋叫做雙邊市場效應。

規模效應——生產的產品越多,服務的客户越多,單位產品、單一客户服務的成本就越低,這叫規模經濟效應。

協同效應——商品種類多,協同效應雖然也依賴規模,但它源於品種增加所帶來的收入,而不是單一產品平均成本的下降。

感悟3:商業的本質和互聯網的關係

“商業的本質是什麼?互聯網是否已經改變了商業的本質?”互聯網擁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改變了企業的管理經營模式,近幾年的一種觀念是誰要是不觸網,誰以後麻煩就大了。以前是工業大規模生產的時代,而現在企業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才能生存和發展。於是乎,不少企業開始急急忙忙去擁抱互聯網。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很多公司成長為世界領先的超大型的科技公司,但是也有很多公司倒在了通往成功的路上。

感悟4:當前風口工業互聯網

消費互聯網自21世紀初至今經歷了它的黃金時期,有跡象表明它的巔峯已過,但這並不意味着互聯網時代漸近尾聲。工業互聯網方興未艾,移動互聯網加數字技術齊頭並進,機器互聯和人機互聯繁榮發展,萬物互聯的供給側一旦對接已然高度互聯網化的需求端,新的生態與商業模式值得期待。工業互聯網的價值:

1、工業互聯網可以使企業加快對市場的反應速度,縮短交貨期。

2、“數字化+工業互聯網”可以實現大規模定製。

3、工業互聯網能夠幫助傳統企業,特別是製造型企業向服務業轉型。

4、工業互聯網帶來設備和人員效率的提高。

5、工業互聯網能夠形成具有想象空間的生態體系。

本質讀後感11

學校是一個場,影響着每一個在場的人,學生、教師和家長。學校是一個平台,不光是學生成長的平台,也是教師和家長成長的平台。雅斯貝爾斯説:“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正是因為受到學校這個場的影響,學生、教師、家長的溝通逐漸走向相近的頻率,情感上互相接納成為常態,溝通成效進一步提升。舉個例子,班級一位學生,寫作業拖拖拉拉,媽媽苦口婆心沒效果,爸爸是個急性子,一頓武力有所改善,可是媽媽心疼,好因此和爸爸吵架,所以學生成績一直上不來,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爸媽來學校找到我求幫助,首先我不提倡武力,我和他們説從今天開始回去每天和孩子聊20分鐘的天,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就聊什麼,前兩個星期絕對不要聊學習聊成績。一段時間後,孩子父母説還在現在好多了,之前很多問題就是缺少溝通的機會。言語在一條線上才能有效的溝通,在溝通的技巧上我們都要成長。然而家長的成長往往才是給學生成長的最大助力,學校、老師不過是這助力後的推手而已。

“學校裏真正的核心課程只有體育和閲讀。”我對此是很贊同的,特別是體育。作為體育老師,我深知通過運動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功或失敗的體驗,並建立強健的體魄去應對學習和生活。然而養成運動的習慣,從來都不只為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體魄,更為了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是越早越好。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安吉拉達科沃斯總結出運動對人格發展有着重要作用:能夠忍受時間和慾望的煎熬,善於控制情緒;不抱怨現狀,不畏懼失敗,竭盡所能,直到成功;目標清晰,專注力強,責任心重。作為學校和教師我們又該如何去發展體育呢?學校體育從內容上來説,就是要“學會、勤練、常賽”。學校要教會孩子基本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教會專項運動。校園體育訓練要體系化,將體育作業與課餘體育有機結合起來。一定要有競賽,讓孩子至少在班級比賽中有上場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校體育中去,是學校體育取得發展的基礎。

管理離不開團隊,團隊合作是很微妙的事情,1加1小於2還是大於2,關鍵在於團隊成員之間能否起化學反應。結合我所在的部門,我是幸運的,從進入教務到現在一直受到他們的影響,總能從他們身上不斷學到新的做事方法,待人之道。從他們身上總能看到謙卑、渴求、聰慧的影子,而他們卻又各自側重不同,如工作中動力十足的青年小夥張志,如工作中游刃有餘的程曙輝,都説像是搞傳銷的,“死的都能説活”。分,大家在各自校區都能獨當一面,抓教學,促發展,盡最大能力服務師生;合,大家也能相互包容,在經驗中接受不同找方法,融合不同找效率,製造不同求完善。也正是有這樣的團隊,不斷協調着課程與教師,使得學校的教學工作持續穩步的向前發展。

這是一所有理想的學校,在這裏,我們都要做一個有理想的老師,努力的除去對學生的限制,讓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相應的,只要我們打開心扉,順勢而為,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本質讀後感12

最近有一本書讓我非常印象深刻,我不敢説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觀點,但是這是有史以來我看過最直接把問題説的這麼直接的書。這本書就是《貧窮的本質》。

説起貧窮我們並不陌生,提起貧窮就不得不説一下窮人,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長概括經濟發展的祕密。他們運用了很多針對當地的考察記錄及實驗,探尋貧窮國家的窮人是怎樣應付貧窮的:他們知道什麼?從表面上看他們想要什麼或不想要什麼?他們對自己及別人的期望是怎樣的?他們怎樣做出選擇?

在第一章中列舉了全球不到5歲就夭折的兒童有900萬。他們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貧困地區,並且這些貧困地區人口的平均壽命不超過55歲。僅在印度一國,就有超過5000萬的學齡兒童連簡單的課文也看不懂。

馬拉維的食品短缺影響着超過300萬兒童;在贊比亞,自20xx年以來的嚴重乾旱已導致糧食產量下降42%。因此,300萬贊比亞人將面臨飢餓,400萬安哥拉人(佔安哥拉人口總數的1/3)已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超過1100萬埃塞俄比亞人急需食品援助。

傑弗裏·薩克斯是聯合國顧問、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時也是一位貧窮問題專家。他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貧窮國家之所以貧窮,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往往都氣候炎熱、土地貧瘠、瘧疾肆虐、四周被陸地所包圍。因此,如果沒有大量的原始投資助其解決這些地方性問題,這些國家很難提高自己的生產力。然而,這些國家卻因為貧窮,無法支付投資回報——這就是經濟學家們所謂的“貧窮陷阱”。除非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夠落到實處,否則無論是自由市場,還是民主制,都幫不上什麼大忙。

而全球每年在扶貧這件事情上也花了大量的錢。但是仍然沒有什麼太好的效果,過去我知道,貧窮的本質是早收到了資源或資本的剝削,我一直都認為沒有剝削就沒有貧窮,但是作者的看法給我一個全新的觀點。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寧願不吃飯,也要去買奢侈品。

在印度,99美分只能買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質大米。你能靠這點吃的活下去嗎?不過,20xx年,全球有8。65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13%)都是這樣生活的。有人認為窮人懶,不願意思考。可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大多數窮人都很勤勞,而且他們有非常多的想法。

作者説:“我們應該認識到,誰也沒有那麼明智、耐心或博學到能夠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確的決定。同樣,對於那些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來説,他們周圍充滿了無形的助推力,而貧窮國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標應該是,讓窮人儘可能容易地獲得預防性保健,並規範病人所能享受的醫療服務的質量。”

讀完《貧窮的本質》我知道了貧窮的本質其實不是物質上的貧窮,精神上的貧窮其實更可怕。不止是非洲乃至全世界,這種貧窮的本質是一樣的。雖然作者的想法難免偏激,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應該正視貧窮,正視自己。這本書我有很多收穫。

本質讀後感13

貧窮陷入死循環的根源在拒絕“延時滿足”

“窮人在選擇食品時,主要考慮的並不是價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無營養價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麼樣……窮人常常拒絕我們為其想出的完美計劃,因為他們不相信這些計劃會有什麼效果……在他們的生活中,還有比食物更重要的東西。大量記錄顯示,發展中國家的窮人會花很多錢來置辦婚禮、嫁粧、洗禮等,這很可能是怕丟面子的結果。”

“我們眼中的窮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機遇的土地。我們會好奇,為什麼他們不把買那些東西的錢攢下來,將錢投入到真正能使他們過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時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只關注當前,儘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在必要的場合參加慶祝活動……除了食物之外,他們需要面對太多其他的壓力和慾望……

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食品政策只停留在這樣一種想法上,即窮人需要的只是便宜的糧食。” “純淨水、蚊帳、抗蠕蟲藥片或加鐵面粉,儘管這些東西會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很大好處,但人們似乎不願為此花太多的金錢或時間。那麼,這是否意味着,窮人不關心自己的健康?有證據顯示,結果恰恰相反……

他們常常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上……更糟糕的是,瞭解保健知識不僅對窮人來説很難,對其他每個人來説也都一樣。如果病人堅信自己需要打針才能好轉,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幾乎是不可能的……

窮人之所以會堅持那些看起來漏洞百出的信念,還有一個潛在的原因:在他們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希望變得至關重要……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

以上是從書中隨意摘抄的段落,讀來是否對這些窮人生活的描述似曾相識?儘管該書沒有研究中國的問題,但很自然地讓我們想起在我們的幫扶過程中也有人抱怨貧困户將自己送去的農作物種子、牛羊豬殺掉吃了,而並沒有如我們所願去種植、飼養以獲取更大的價值。

一位青海的校長曾分享,在開展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過程中,他對自己負責的學生進行了調研,發現他們無一是因為貧困上不起學,而是他們並不想上學。

這一現象也與書中所呈現的世界其他貧困地區的情況高度一致。而作者對這些現象的分析是否又讓我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貧困的原因是什麼?窮人有什麼需求?窮人怎樣才能擺脱困境?貧窮讓人喪失耐心,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衝動型的決定。

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而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窮人想讓生活變得更加有趣一點,在重要的場合更有面子一點。

窮人更容易拒絕延時滿足,比如教育、學習,因此很容易掉入一個幾代貧困的死循環。

本質讀後感14

城市,按照經濟學的理解,是一定規模的要素在開放的空間形成的集聚,《城市的起源及本質》讀後感。通俗地來理解,要素是指產業、人口、資本等。迄今為止,人類世界在聚落的形成和聚落組織上已經發生了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大的變化發生在新石器時代,它使人類從毫無定居場所到出現半永久性的農牧業村社,然後過渡到定居的鄉村聚落;第二次大的變化是城市的出現;第三次大變動就是城市化。

從考古發掘所知,一般同意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主要出現在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印度河流域。

那什什麼因素促成了城市的誕生?又為何在人類產生上百年後才有城市的出現?又為何是首先出現在上述的這些地方呢?關於城市起源的討論,學術界並沒有去的一致的見解。

我們所知,城市是供人類經濟,文化,社會,科技交流的載體,是人類衣食住行文娛休閒等一系列意識行為的場所。總的來説,城市的產生與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前行;事物必有雙面性,反之,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推動鎮城市的產生與發展。

歸結起來,城市的起源有以下幾大方面:

(一)經濟原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此,經濟的發展不僅推動了政治的輝煌,也推動了城市的產生。在古時,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城市的興起提供了物質基礎;剩餘產品和社會分工促進了手工業的產生;商品交換出現,繼而就急需一個固定場所-集市便應運而生。一系列的經濟改變最終推動了城市的出現。

(二)政治原因:

在階級分化基礎上產生了等級觀念,由此而形成了首領,首領為維護和鞏固統治,便在部落外修建城牆,這便是最早出現的城郭,讀後感《《城市的起源及本質》讀後感》。早期城市是為了維護階級統治而興起的,例如中國的紫禁城。

(三)社會原因:

早期人類在滿足了物質文明後,便開始向精神文明靠近,這邊要求有一個固定場所供人類進行交流。

一般説來,城市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從本質上講,城市主要是就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作用而言,尤其是指一種不同於鄉村生活方式的經濟生活。因此,可以認為:城市是一個人口集中、非農業各類產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與文化的中心。

我們再來探討城市的本質,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説:越是大眾化的東西,越讓人難以尋味。城市的本質便是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每天都在城市裏生活,一切的行為與城市息息相關,我們的行為推動着城市的發展,而城市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場所。那城市的本質到底是何呢?

對城市的本質的探討眾位學者觀點不一,但總的説來,都涵蓋了一層意思,即城市是一種人類文明。人類文明總的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城市的產生是物質文明推動的結果,反之也推動了物質文明的發展;城市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場所,同時也促進着城市的發展。所以總的説來,城市是文明的象徵,是文化的體現。

因此,城市所涵有的最主要目便是:營造一個良好發展環境,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和良好的人居環境,延續我們已有的文明,去創造適宜我們的文化,為後人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本質讀後感15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陸續湧起了許多知名的企業家,這些人配合着市場經濟的開放,已然為21世紀的中國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同時也贏得了巨大的財富,這些企業家的精神與人生智慧非常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1.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精神。

一個企業要發展,要壯大,背後必須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的建立與薰陶,這些企業文化通過培訓,指引着一個企業千千萬萬員工的行為準則與工作準則,讓優秀的員工依照正確的價值觀,創造巨大的價值,那麼我們在日常做項目的時候能不能創造一個項目文化和項目精神呢?通過培訓,日常的強調與以身作則,優秀的項目文化、精神一樣可以創造一個優秀的團隊,團隊榮譽感,精神的塑造大大的降低了管理的監督力和時間。

2.樹立嚴格的管理規範機制

在中國這個社會,企業的運營是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機制的制定,作為一名管理者,要思考遊戲規則如何制定,而不是每日具體於各項工作當中,如何安排團隊的日常工作,如何樹立團隊的各項指標,如何激勵團隊,如何培訓團隊,整個團隊的目標是怎麼來的,分解到各項工作是怎麼來的,考核和激勵是怎麼制定的,相關工作的責任人是誰,如此係統全面的思考形成的各項管理機制,指標成就關鍵的KPI,PK機制,激勵機制,淘汰機制組成了團隊動力,培訓計劃強化的團隊戰鬥力,那麼運營就不成問題了。

3.強化自身的領導力

我是一個教練型的領導,凡事能夠衝在第一線,也很能理解下屬的各項工作和難處,從而造就了別人的尊重與喜愛,中國講究人情,但是有時候“法”不能容情,作為一名管理者若是不是團隊一碗水端平,嚴格遵守管理的各項制度與條例,講人情,講情理,話語力會日漸削弱,也很難打造一個鐵軍出來,這個是我要改正的。只有大棒加胡蘿蔔方能帶出一個好的團隊,切不可過於感情用事,不然最後肯定會害己害人。

4.抓關鍵指標和關鍵數據,培養團隊,敢於放手。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定位自己,定位自己做的事情,所以需要目標需要關鍵性指標,我明白,現代人的很多工作繁忙其實是裝出來的,倘若你認真的做過自己的時間記錄,就能明白自己的有效工作時長是非常低的,因為人的精力有限,分屏時代又在不斷的分散人的注意力,也就早就了今天,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難以集中,所以要想做成一件事,除了摒棄外界的干擾,集中注意在關鍵的事情、關鍵的指標才是重點,對於團隊的成員,一定要培養起成長、反思、總結能力,優秀的領導者一定會僱傭比自己優秀的人,這就要求在班子搭建時嚴格把關人員了,隨着團隊的成長,管理者更多的要做一個長遠的思考,要敢於放權團隊,讓整個團隊在良好的團隊文化、團隊機制中成長,運營。盯緊關鍵的指標,只要大的方向不出問題,整體就翻不出什麼浪花。

今天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大家越發的希望立杆見影,追求“快”錢,富人不一定是企業家,可能通過尋租、投機獲得財富,企業家是具備重新組合生產要素,建立盈利機制,獲取財富,創造社會價值的人,這樣的方向才是我要奮鬥的目標,人要成事,困難重重,分解困難、尋求幫助、堅持都是解決困難的方法,重要的是多反思、多總結,並且保持一顆良好的心態。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