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我與地壇讀後感(彙編15篇)

校園6.61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與地壇讀後感(彙編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相信在每個國中階段都學到過《我與地壇》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已經殘疾了的史鐵生在北京地壇所發生的一些事情,他通過把他的所見所想以散文的方式記錄下來,從他最初的迷茫到他最後的大徹大悟,整個過程非常的令人唏噓不已。

初讀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是讓人感覺到生命的可貴,這也是這篇文章能夠帶給人最大的啟發,讓人感覺到活着雖然艱辛但它也是所謂存在的唯一憑證,一旦人失去就將化為灰燼,那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每一個人的讀後感都會提及的字眼,那就是説珍惜。作者通過在地壇的點點滴滴,向我們完完全全地反映出了一個史鐵生心目中的地壇,那已經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意義,而是他心目中的聖地,是他從絕望走向希望的一雙翅膀,也是他化苦澀為甘甜的一方源泉。

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是對生命本身的思考,這樣子的作品真是難能可貴。通過閲讀,你就會發現你現在所經歷着的一些迷茫並非是所謂人生中的大事,通過閲讀它,你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你會正確地意識到,人生最大的敵人無非是死亡,只要能活着,那便是幸福,就像魯迅先生説過,孩子,這是你的福祉。

我與地壇讀後感2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腳。”這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感觸極深。史鐵生在最有希望,也最有活力的年齡被病魔奪走了雙腳行動的能力,每一個內心懷有夢想、衝動的人在變成一個殘疾人時,內心都會崩潰而進入極端狀態。

在作者的世界都呈現灰暗的時候,他遇到了好似在等待他的地壇。他在這裏思考一切他不明白的東西,比如“生與死”,像“活着的意義”。在這裏,他回憶以前,回憶年輕時不曾去想的東西,如“母親的辛苦”像“對母親的視若無睹後的痛悔”。坐在地壇,進行思想的昇華,進行對於生命的重生,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啟。

其中很長一段對於母親的描寫,在淡如水的言語中透露着對母親的留戀。當我看到這句“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這句話既是作者對母親逝世潛意識裏的愧疚,也可能是作者對自己內心慚愧的一絲寬慰。

地壇對於別人來説可能只是一個散步的場所,僅供娛樂,可對於史鐵生來説這是一個等待了他多年的老者,是一個可以傾述十五年的友人,這裏給了史鐵生重生的機會,給了他對於生命認知的昇華。這裏不僅是一座荒蕪的古園,也同時是懷有史鐵生濃厚情感的載體。

我與地壇讀後感3

我按照老師的的要求讀了我與地壇,讓我難忘的是第五章的小女孩,那個美麗但智障的小女孩,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説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請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

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我常夢想着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

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説)像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史鐵生説的不對嗎?

上帝不可能把把漂亮和智慧這兩樣東西都給了這個小姑娘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4

《我與地壇》,其中的陳述方式多半人認為是傷感,低沉的,但是仔細品味一下正如他所説“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所以我常以為是他寫作基調突出了他面對人生堅韌不拔試一試的態度。他輕輕的講述自己在病痛籠罩之下那種被陰霾侵蝕的心境,一次又一次對待母親惡劣態度讓他自己形成很深的內疚。

揮之不去的,便在內心中疊加,積累,像荒廢的地壇,沒人打理,雜亂不堪。所以地壇彷彿和他當時的人生同呼吸共命運。去那兒的人誰也不知道曾經也沒人關心將來,只有當下,彼此遇見,相互生疏。他就坐在那兒看書,發呆,其他三兩人走路,乘涼,練功,都自然的發生着。一切都自然的發生,只因為自己失去了功能性的雙腿?人生不該如此荒廢,任何人都一樣。既然選擇重新站起來,第一步就要保持站着的姿勢。

那個要為自己爭光,要給母親爭氣的男人,和現在處於低潮期的你我一樣,心裏捱着一種力量,就慢慢的續積能量。

不是失去了雙腿就不能前行,只要心在路上,就能繼續走。

我與地壇讀後感5

前兩天,我讀了《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看完之後,我感觸頗深。

《我與地壇》文中的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彷彿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藴藏着無盡的生機。我想,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麼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史鐵生在園子裏思考着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後他終於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説,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着作者,母親是用愛包容着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為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恆的。我常常想支撐着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麼,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

《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後感6

小時候的語文課本上便讀過作者的《我與地壇》節選段落,小時候對小説散文還沒有閲讀的興趣,以至於到如今才真正讀完了這本鉅作。

小説的段落文字較長一些,初讀時有些不適應,慢慢的也就習慣了。發現作者非常喜歡研究牆,並對牆做了許多分析。

書中有許多文字比較經典:

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説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

沒這樣回憶過的人不會相信,那竟是回憶不出來的!

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一些當時看去不太要緊的事卻能長久紮根在記憶裏。

既有博覽羣書併入學府深造的機緣,又有浪跡天涯獨自在社會上闖蕩的經歷;既能在關鍵時刻得良師指點如有神助,又時時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奮鬥絕非平步青雲;既飽嘗過人情友愛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態炎涼的正常,故而能如羅曼·羅蘭所説:“看清了這世界,而後愛它。”

靈魂一到人間便被囚入有限的軀體,那靈魂原本就是多少夢想的埋藏,那軀體原本就是多少慾望的儲備!

作者所經歷的時代是一段錯綜複雜的時代,後來得病不能走路了,換了許多個輪椅,用他的話來説可以形容為“輪椅問路”。總之還算一本不錯的小説。

我與地壇讀後感7

今天,我懷着對史鐵生的深深敬佩之情,閲讀了他的散文代表作《我與地壇》。史鐵生經歷了截肢與患病,立在風雨之中,但他有一把巨傘-他的母親。

對於史鐵生來説,地壇是他的第二個家,他的靈魂歸宿,他的快樂之源。但對他來説更重要的是一個詞——母親。

史鐵生面對挫折,心中有無盡之惱怒,無盡之悲傷,但上帝讓他遇到了地壇。這對史鐵生來説,是一個寶地,給予他一個安靜的世界,讓他明白,世間還有美好的所在。

但這一切,都抵不過他的母親,母親面對病痛與兒子截肢的打擊,卻依然堅強地在狂風暴雨中跋涉,為兒子撐起一把傘,為他綻放,為他璀璨……她是最美的母親!

寫着寫着,我眼前的世界一片模糊,但在我的腦海裏清晰地浮現出媽媽令我刻骨銘心的身影,她一絲不苟炒菜時的身影,她彎着腰洗衣服的身影,她寒風中屹立着的身影……我成長的路上,媽媽為我付出太多太多,而我只知享受,無慾回報。現在,媽媽的鬢上銀絲漸現,臉上也不再光滑,而我已經走向成熟。往事如昔,歷歷在目。其實,我成長的每一個腳印都印在她的腳印上。我已經踏上新的征程,接下來的路,我將奮力前衝,用我強健的腳,印下自己的腳印。

我與地壇讀後感8

這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敍述,安靜的歎息。史鐵生用那字裏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彷彿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鋭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幹上留下的蟬蜕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豔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並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歎、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説:“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得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迴,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後終歸於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史鐵生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迴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史鐵生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我與地壇讀後感9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佳作,是他坐輪椅在土壇上思考了十五年的結果。文章充滿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謳歌他的家庭,簡單的文字裏充滿了作者的深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以下是我看了邊肖編的《我與地壇》後瞭解到的。謝謝大家的欣賞。

為什麼真的失去母親之後,你才知道母親的辛苦?為什麼不抓住時間的美好?為什麼救不了之後還要試着去想?作者史鐵生告訴我們,他的自責和自責意味着我們應該重蹈覆轍。我的回答是“沒有”。

起初,作者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恰恰相反,他很開心。他有一個愛他、照顧他、無時無刻不關心他的媽媽。而他的母親,活得最辛苦的母親,因為兒子癱瘓、抑鬱、脾氣暴躁,心裏難受,卻為兒子撐起了全家。然而,作者當時並不知道。這裏讓我覺得有點難過。我覺得作者太無知了,根本不懂他媽,還不認同她。但你仔細想想,我們不都是和當時的作者一樣,完全不知道母親的良苦用心嗎?一次又一次的爭吵一次又一次的傷了媽媽的心,但是媽媽還是一如既往的對你,愛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和包容令人敬佩,可我們的自私和任性呢?

母親永遠地離開了,再也沒有回來,引發了作者的思考,逐漸理解了她的辛苦。可是現在,一切都被後悔了,只是後悔,只是自責,只剩下空牀空室.

所以一定要抓住當下的美好。我們要珍惜,回報母愛!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我與地壇》這本書非常好看,帶給我許多人生的道理。它包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同時我也從字裏行間中感受到了作者史鐵生對母親的思念。

本文講述的是在他21 歲時雙腿癱瘓。在説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 但在這種艱苦的情況下,他毅然選擇拒絕死亡而選擇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書中的那對每天散步去地壇的中年夫婦,非常熱愛唱歌的小夥子,智障卻又很乖巧的小姑娘,原來一直形影不離的L 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那些突如其來不可預料的困難就選擇逃避,甚至會選擇死亡,而作者卻不一樣,他雖然腿腳不健全,卻擁有一份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讀到了史鐵生的作品,讓我想到了一些身體雖然殘缺但又有大志的人。就像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一樣,耳朵聾了,但在晚年也創作了許多作品。

作者其中的有句話讓我倍受感動:“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 在每個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是他們的心頭肉,當孩子傷心的時候,父母其實更加傷心。雖然我的爸爸媽媽沒有捨身救女兒的經歷,但我也看得出父母會為了我放棄一切。

史鐵生的`作品讓我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感恩。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坐在火車上看看風景,最後到達那每個人都要去的天堂。看過史鐵生,想過史鐵生,崇拜史鐵生。那個寧靜的男人,總是用平常的話語,平常的文字説出驚人的話。第一次認識他是在論壇上,因為我看到了他在《我與地壇》上的一句話“死是一件無須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麼樣耽擱也錯過不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當時我變驚住了,因為談論過死的作家也有許許多多,説死亡是一件平常事的普通人也不在少數,可是把死亡當作一個節日的人,實在讓我深深敬佩!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我想到的是死亡,靈堂,白色的痛苦,家人的嚎啕大哭,還有那歇斯底里,令人恐懼的嗩吶聲……這一切的一切讓我無法聯想到節日。所以看到這句話時,我真正的內心顫抖了一回,毛孔悚然。史鐵生,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啊!今天在語文報上又看到了這句話,沒有了第一次的震撼,但是崇拜依舊。

況且,況且……列車在繼續,人生在繼續,沒必要害怕死亡,沒必要遺憾過去。錯過的風景就是錯過了,更好的風景在繼續。路過了的就路過了,不要依依不捨,新的風景就在前方,何況相識過!人生就如司湯達説的一樣來自地獄,通往天堂,正路過人間。人生只是一次經歷……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感動是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無論是誰,都無法用一個詞簡單地説出感動究竟是什麼。因為感動不是用嘴説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今天夜裏,我捧起了這本書——《我與地壇》,開始了心靈的洗禮......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如燻人欲醉的海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更使我有想哭的觸動。這本書是史鐵生對自己二十歲時的回憶,二十歲的史鐵生總是無法感受到那一次次的母愛,母親的付出並未換來他的感動、感恩。在他二十九歲人生的頂峯時,一次突如其來的車禍使他失去了雙腿,當時的他一下子被命運擊昏了頭,日益暴躁的脾氣給母親帶來了身心上的折磨。他一次又一次地跑上地壇,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在背後為他流淚,可這一切他渾然不知......直到母親去世,史鐵生彷彿長大了,他的眼睛更加明亮,透視過去的一切,此時的他被以往的母愛所感動,可來不及了。他懷着悔恨的心情寫下了這本書,一句句意味深長的話語告戒我們要“把握生命裏的每一次感動”。“我們之所以會擦肩而過,不是因為無緣,而是我們的生活中少了兩個字——感動。”詩人説:“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他總是光華燦爛。”我要説:“太陽就是太陽,如果你懂得感動,太陽便富有光華和温暖了。”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從總的來説,史鐵生的散文質樸通透,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與豐富的人生況味,而且在文筆上樸實簡介,但是文采奕奕,能從他的文章中感受到內心的情感,從生病到寫作,一步步的思想變化,成為了他對人生的重塑過程,其中將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發展,由自己的親身經歷,再通過自己的文采修飾能讓讀者瞭解到過去中國的發展現狀。

在這本書中,讓我多次哽咽,對母親的不理解到母親去世後的懊惱,以及一個人坐在地壇時的忘際天涯,到旭日的湧落,每天的思考,每時的感悟,讓他慢慢認清了許多,也懂得了許多。你可以從他質樸的語言中,感受到最純清的內心。

雖然史鐵生有一半多的時間在輪椅上度過,但是他的知識,以及他的見識卻比我們許多健全的人開闊的多。他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確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托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他總講述自己的病痛籠罩之下的那種被陰霾侵蝕的心境,一次又一次對母親惡劣的態度讓他形成很深的內疚感。

地壇是荒廢的,沒人打理,亂七八糟的。所以地毯彷彿與作者有共同呼吸的命運。去那兒的人沒人關心將來和過去,只有當今,彼此相遇。他不僅思考自己的選擇,還在考慮自己親人所承受的痛苦。作者剛開始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之中,經過長時間的醖釀,有什麼好事情他才慢慢發現母親的忐忑、不安與無奈。母親對我們的愛意頑強意志堅忍,毫不張揚,一點點融化我們的心。

史鐵生雖然與我們不同,但他做出了我們無法做出的事情。他並沒有完全自暴自棄,他選擇了與命運作鬥爭,他選擇了與上帝對抗,他選擇了我們逃避的艱難痛苦。他也想過放棄,也想過不努力。可他也放棄了這種想法,最終走向成功、新的道路和最燦爛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身體癱瘓,但正是他的力量才能使他頑強拼搏,積極向上。我們和他有什麼不同?你身體可能很健康吧?但我可以猜測∶你所創造的奇蹟永遠比不上他們曾經的輝煌,這是毋庸置疑的!

只要心在路上,就能繼續走!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初識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第一次接觸史鐵生,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應試教育填鴨式的學習模式只讓我知道他是個因病截肢不幸的人。再次邂逅史鐵生,已是而立之年。當初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少年,已經是個油膩大叔。倉皇應對着生活的考驗和刁難,時而激情時而疲倦,時而在與人對標中自艾自怨。

也想像史鐵生一樣,一個人,一段時間,自在地漫遊在一個園子裏,想想生命的長度和深度,想想價值的維度和厚度,想想跨不過去的坎過不去的關,想想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的是是非非,想想曾經的奮鬥今天的收穫,想想現在的方位明天的路。而後,看看周遭的世界和自然的賜予,看看喜萬家燈火和喜怒哀樂,看看星辰大海和落日餘暉……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