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天渠觀後感(通用5篇)

校園1.86W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天渠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天渠觀後感(通用5篇)

天渠觀後感1

週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天渠》。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山村的村支書黃大發為羣眾解決吃水問題而耗時三十六年,翻過三座大山,穿過無數險崖,修建了一條全長9600米的偉大水利工程─紅旗渠。其中黨員黃大發那種堅韌不拔,臨危不懼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歎:是怎樣的信念讓他堅持了三十六年盡職盡責?又是什麼樣的精神使這樣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偉大的工程?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巖一段,因為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所以連很多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卻要下去,人們也不曾一次的勸他:“你已經不是當年修紅旗水利的年紀了,放棄吧!”他卻義無反顧,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勤懇為民,開山劈石,志拔窮根。

影片中紅旗渠的建成,羣眾的支持是一個重要方原因。從異口同聲的反對,到砸鍋賣鐵去補一萬元資金缺口;肖大能從封建迷信到積極肯幹,這一切的信心都來自於黃大發,是他的頑強拼搏精神打動了他們,以至於連他的女兒都為資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麼?黃大發工作中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像電影中的一樣,紅旗渠是拼搏來的,是奮鬥來的,對於我們來説,學習上拼搏進取,生活上積極向上,這就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天渠觀後感2

我是一個在城裏長大的90後,沒有喝過渾濁的水,沒有經歷過過年才能喝米湯飯的日子,更沒有在大山懸崖邊上負重走過路,更別説還得起早貪黑的幹活兒了。我無法同曾經歷過窮苦日子的草王壩村鄉親們感同身受,也無法真正體會窮苦日子下的堅韌不屈,只能從《天渠》裏尋找那些艱苦的歲月和那堅定不移的信念。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實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羣眾。”《天渠》裏的這段話,一直在我腦海裏迴盪。9400米盤纏在懸崖絕壁上的水渠工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實施,是怎樣的不易和艱辛。它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羣眾的全力以赴。黃大發老支書花了整整36年的時間,只為修好這一條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申請;資金不夠,他帶頭湊;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為了這條渠,他被鄉親們質疑、嘲諷、埋怨,甚至失去摯愛的女兒,但他從未動搖過,始終堅定對黨的理想信念,一直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地告訴羣眾——水渠一定要修,草王壩一定要擺脱貧窮富起來,他承諾過的事一定要兑現。

作為基層的一名工作人員,與羣眾面對面的機會更多,能更好地聆聽羣眾的心聲,瞭解羣眾的需求,知曉基層現況,更能體會到基層工作開展的不易和羣眾思想上的差異性。在日常工作中,總能碰到這樣那樣或大或小的事,但無論是什麼事,只要是和羣眾息息相關的事,就一定得放在工作主心骨上,放在最前面。羣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們就更要多跑幾趟田坎,多開幾次羣眾會,多聽聽羣眾的意見,多瞭解當地的明情,多體諒羣眾的不易,也多加強正面引導和宣傳,從羣眾的角度考慮問題,竭盡所能的為羣眾辦事,做到問心無愧,無愧於人民的信任、無愧於黨組織的信任。

天渠觀後感3

電影《天渠》講的是從上世紀60年代起,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帶領羣眾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生生的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

在觀看電影過程中,心情複雜,感慨,感動,感激,幾度熱淚奪眶。

感慨是因為那個年代還有人生活在如此缺水的地方,讓人難以想象,正是因為如此缺水,才出現了共產黨員黃大發這樣的新愚公,花了36年時間,帶頭開創了’天渠’。

感動是因為主人公黃大發的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帶領其他黨員以及老百姓開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申請;資金不夠,他帶頭湊;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最為感動的是,當他下崖多次後,體力不支時,馬上安排兒子下崖開鑿,兒子不解問原因,答案是:別人出事,我賠不起。這是何等偉大的舍小家顧大家精神。

感激是因為正是有許許多多黃大發這樣的人物,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創造了新時代的新生活。讓我們生活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中。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將以黃大發精神為榜樣,指引我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

天渠觀後感4

《天渠》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在艱難困苦面前選擇希望,通過知識帶領羣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脱貧致富的奮鬥歷程。

他是“山神”?

他是“當代愚公”?

不,他只是從平凡真實中走來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一個在風雨兼程的執着堅守和戰天鬥地中,完成一個共產黨員的'承諾的老人。

在觀影后有幾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年輕的黃支書帶領着羣眾因為沒有專業的挖溝、修渠知識,被一場大雨充成了爛泥溝。沒有知識就改變不了命運,但他並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希望。連20公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他決定去水利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不比年輕人差,反而比年輕人更賣力。最終,做出了設計方案。這個片段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一點,有知識可能改變不了命運,但沒有知識不可能改變命運。

挖溝、修渠需要大量的經費,在這種困難下,黃支書想到了政府,他打報告給縣裏,縣裏也高度重視草王壩缺水的問題,協調了各鄉的水利預算款,湊齊了6萬元工程款,但是扶貧不等於分錢,還需要村裏羣眾湊集資款。一家兩百元成為草王壩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這時候作為黨員的黃支書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他女兒拿出了自己的“嫁粧錢”,在悄無聲息中村民們一個接一個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砸鍋賣鐵”湊齊了最後的一萬塊錢。這讓我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難羣眾與政府是密不可分的,這世上根本沒有超級英雄。

影片中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黃支書女兒因病去世了,黃彬彩是家裏最理解黃大發的人,支持父親的每一個決定,她懂父親的大愛,懂父親無私奉獻為的是誰。父慈女孝,可黃支書作為領頭人,不得不將小愛擱置一邊。當天渠造成,跪在女兒墓前的黃支書再也忍不住對女兒的思念、對女兒的愛在這一刻噴泉而出,嚎啕大哭起來。天渠的成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來,要根除貧困,靠的是知識、羣眾、政府、領頭人、還有小家的支持,這幾個一個都不能缺。

不幹,一點成功的希望都沒有;

幹,還有一線生機。

在困難面前,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天渠觀後感5

電影《天渠》根據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蹟改編,講述了黃大發老支書在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因嚴重缺水導致的貧困狀況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羣眾,歷時36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貴如油的落後歷史。深入刻畫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忠誠,決心幹事創業的崇高品質。

《天渠》是由省委宣傳部指導,遵義市委宣傳部、遵義市廣播電視台等單位聯合攝製的現實題材影視作品,影片以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從上世紀60年代起,黃大發堅持不懈動員並帶領羣眾,在險峻的山區環境中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水渠。水渠讓當地村民逐漸過上好日子,深受黃大發精神震撼與影響的村民們,親切地稱這條水渠為“大發渠”。而黃大發也先後被授予“時代楷模”“貴州省脱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貴州年份英雄”“全國道德楷模”“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等稱號,並榮獲“2017年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

電影再現了這位農村基層党支書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詮釋了人生真諦、踐行承諾的精神風貌,深刻表現出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堅守與承諾,以及對黨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電影《天渠》告訴我們:

一、執着就會成功

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都沒有畏懼過,一直不懈努力,最終水到渠成。

二、小事做到極致

修路、修渠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是不起眼的事,認為體現不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黃大發修渠,整整堅持了36年,天寒地凍不怕,懸崖絕壁不畏,是典型的“新時代愚公”,但就是這種小事做到極致的精神,成就了他最為輝煌的人生。

三、團結就是力量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集體的力量無窮,黃大發帶領羣眾靠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地鑿出了一條“生命之渠。”再一次證明團結就是力量,力量是鋼、是鐵。

四、信仰就是成功

信仰的力量無堅不摧。黃大發是老支書,是共產黨員,他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放在心上。農民吃不上飯了,他夜不能寐,水渠可以説就是他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的“天路”,最終,他靠堅定不移的信仰完成使命,讓當地百姓過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