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談英語的學習方法

校園7.03K

“學外語沒有什麼祕訣,就是給予足夠的時間,堅持下去。多聽、多説、多讀、多寫, 多查字典。”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

談英語的學習方法

“多讀、多寫、多聽,時間久了,自然產生效果;沒有任何學習英語的捷徑。”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

“學語言就是要“自己去吃點兒苦頭”, 語言不能依靠教學法理論, 決不能讓令人眼花繚亂、五花八門的教學法牽着鼻子。” ——著名學者,季羨林

“學習外語沒有捷徑可走,語言能力的強弱與掌握語言材料的多寡成正比,語言材料吸收量越大,語言能力 提高越快,其中,背誦是一種強化的語言材料輸入,是學習語言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多年來被語言(包括母語)教學實踐證明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復旦大學教授,《大學英語》總主編 董亞芬(摘自《光明日 報》1998年5月8日)

“學外語無非是模仿和記憶,讀要朗讀,不能默唸。口語、語法一定要雙管齊下。口語學習只能是個熟能生 巧的問題,除了實踐,沒有其他方法。” ——南京大學德語教授 張威廉

學習英語的六大要訣

當我們意識到有必要學會英語,並且下決心去攻克這個難關時,我們就一定要:

1、投資我們的時間和心智。我們並不傻,有足夠的智慧和大腦空間來消化儲存那些ABCD。別人能學會,我們也能學會,只要我們善於投資自己的時間。上帝賦於我們每日24小時,上班8小時,睡覺7小時,三餐飯2小時,莫名其妙kill2小時,無論如何應有1小時來學習。越忙的人,越有時間做事;越閒越懶散的人,越找不到時間來做事。

2、要從心底滋生出一種對英語的喜愛之情。把學英語當成一個開心而愉快的美差,而不是硬着頭皮、頭懸樑、錐刺骨的苦力。因此,先要從簡單的入手,找一本好教材或一本故事書(生詞量不超過30%)悉心研讀,默識揣摸,就會有收穫感,嚐到甜頭,進而信心更足。如開始就啃一本詞彙量太大,沒有詞典看不下去的書,只會扼殺學習興趣,降低情緒,最終放棄。

3、要有自我約束力,且稱之為“心力”吧。“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來蚊蟲冬又冷,背起書包待明年。”總有一些理由不學習。這樣下去,我們的英語之樹永遠長不大。古人云:“人靜而後安,安而能後定,定而能後慧,慧而能後悟,悟而能後得。”很有道理。在四川大足佛教石刻藝術中,有一組大型佛雕《牧牛圖》,描繪了一個牧童和牛由鬥爭、對抗到逐漸融合、協調,最後合而為一的故事。佛祖説:“人的心魔難伏,就象牛一樣,私心雜念太多太多;修行者就要象牧童,修煉他們,馴服他們,以完美自已的人生。”我們學英語也一樣,要能夠馴服那些影響我們學習的大牛、小牛,抵制各種誘惑,集中精力,專心學習。

4、要有信心。英語不過是表達思想的一種工具、一種説話習慣而已。我們要堅信,只要有投入,有付出,就會有收穫。絕不會“付出的愛收不回。”

5、要有實際行動。一個真正的馬拉松運動員絕不會空等奧林匹克金牌從天下掉下來,現在就行動起來。

6、要有連續性、持續性。學英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走走停停便難有成就。比如燒開水,在燒到80度時停下來,等水冷了又燒,沒燒開又停,如此周而復始,又費精力又費電,很難喝到水。學英語要一鼓作氣。天天堅持,在完全忘記之前及時複習、加深印象,如此反覆,直至形成永久性記憶。如果等到忘記了再來複習,就象又學新知識一樣,那麼,我們就永遠是初學者,雖然在辛辛苦苦地燒開水,卻難品味到其甘潤。

學習英語口語的六大技巧

很多人有個誤解,認為只要託福、GRE考好了就行了。其實不是這麼回事。當你的飛機降落在美國那塊土地上的時候,你有沒有機會在美國生存、發展下去,關鍵是要看你有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和別人交流。如果你學的是啞巴英語,到了美國你將暗無天日。而我們目前的大學英語的教育是有缺陷的。現存的各個大學的英語角就我個人認為,也是有問題的,雖然大家都很有熱情,往往談到半夜12點。由於大家都是同胞,彼此能相互理解各自的中國英語,你點頭,我也點頭。但一碰到一個native american(地道的美國人) 時,交流同樣的東西,就聽不懂對方在説什麼了。其實我們學一種語言,最重要的就是利用這種語言的某些部分來進行交流。communication is our purpose(交流是目的),而不是語言本身。

我們的英語教育就是恨不得把語言的大海完全籠罩在自己的懷抱裏。其實知識是無涯的。我們往往把英語僅僅當作一門知識在學,從國小到大學,到最後,還是不會説英語。為什麼我們花了十幾年、二十年的時間學了一大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本永不上的東西。我們究竟應該用什麼方法能使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英語的交流呢?語言的交流與掌握大量的詞彙、句型、語法是兩回事。舉兩個例子:有一次,有一箇中國學生陪一個美國人去長城,在長城上,老外突然對哪個學生説:excuse me,may I go someway(請問洗手間在哪兒).中國學生在學校裏英語的句法學得相當不錯,聽力也挺棒的,馬上聽明白了老外的話,心想,長城都來了,哪兒不能去啊!於是説:yes ,you can go anyway(請隨意)(笑聲) 。這一句話,差點把老外嚇暈了。其實在這個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老外的“someway”指的是廁所,而英語“嫻熟”的中國學生卻讓老外隨地大小便(全場鬨堂大笑)。另一個例子:在大學校園裏,流行“五講、四美、三熱愛”,中國人把其翻譯成:“five talks ,four beauty ,three lovers”.美國人一聽迷惑了“five talks”敢情是談了五個,“four beauty”敢情是談了五個,其中有四個是美人,那麼“three lovers”一定是愛上了四個美人中的三個(笑聲不斷)。

其實,就語言本身的知識來説,我們已經過關了,而且我們所學的英語知識全是標準的英語。我們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來運用英語,只有在交流中我們才能與對方進行思維密碼的相互破譯。同樣的話在不同的語言交流環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要想真正領悟對方的意思,必須與對方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作為一箇中國學生,如果不根本改變自己的思維結構,從而迎合美國人的思維結構和習慣,依然保持自己中國式的思維習慣,那麼他學的英語就毫無價值。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建議要把我們學習的目標收縮,把追求大而廣的英語知識轉化為追求一種定量性的技巧,我認為有六種技巧,是美國人和美國人之間交流的關鍵性東西,如果我們能掌握這六種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國人的思維,從而學好口語。

第一,如何用英文簡單界定一個東西的技巧。

美國人和美國人交談80%是想告訴對方what is a book 。我們中國人從國小到大學的課本儘管詞彙難度不斷加深,但思維邏輯結構卻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中國人常説Where is the book?很少有人説What is a book?而美國的國小生就開始問:What is the book?這種Where is the book?只是描述階段,連啞巴也能做到。但是我想連大學生也很難回答What is a book?因為中國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沒有教會學生表達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經學會界定,但理解還有偏差,那就要訓練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

一種表達方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達方式最終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比如水,世界上就這一個事物,但卻有多種符號來表達它。如果一個人懂8種語言,那他在世界上被別人理解的機會就會大得多。用漢語説"水"別人不懂,用德語説別人也不懂,但用英語説water,別人可能就懂了。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比如,I love you,按中國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 mother,them等,這種替換和國小生練描紅沒有什麼區別。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啟動思維。換到最後也不知道到底在love 誰,現實生活中也不能這麼隨便love(笑聲)。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我聽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聽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換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ve a crush on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告訴對方that is love,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

也就是説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對,比如愛因斯坦講相對論,他用科學術語講,除了科學家之外是沒人聽得懂的,所以愛因斯坦就用一個通俗的例子把相對論講了出來。他説,什麼叫相對論呢?兩個lovers在一起,一小時相當於一分鐘,而兩個仇人呆在一起,一分鐘相當於一小時,就這是相對論。他這樣一講,我想沒有人不會明白相對論的。

第三,我們必須學會美國人怎樣描述東西。

從描述上來講,由於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座標上去描述。但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我及外,由裏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美國人説"我向雪山走去",中國人就會説"我從雪山走來"。時間上來説,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住往最後説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我們聽評書常説,欲知後事好何,請聽下回分解,中國人很認可這種壓軸戲、抖包袱式的方式,而美國人聽到這裏可能會把收音機砸了:我聽的就是what happened,但發生了什麼我不知道,還要讓我下回再聽(笑聲),豈有此理!因為美國人在時間上描述時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説出來,然後再説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第四,要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習語。

因為任何語言除了標準化的東西以外,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比如北京人説“蓋了帽了”,老外永遠也理解不了,這就是習語。所以和美國人交流時,能適當地運用美國習語,他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那麼什麼是習語,我認為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第五,學會兩種語言的傳譯能力。

這是衡量口語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標準。因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語。很多人都想學好外語必須丟掉自己的母語,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就是一個例子,我不僅漢語沒有説得越來越糟,而且英語也沒有説得越來越糟。

第六,要有猜測能力。

為什麼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岐義?就是因為他們之間能"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測"。但我覺得猜測對學好美國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樑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中國人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講着講着眼就開始向上翻(笑聲),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測的話,我想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以上就是我所説的學會用美國人思維的六個技巧。中國學生如果能做到這六點,用很短的時間肯定能學好口語。

再説説英語語音的問題吧。我們中國人不需要鑽牛角尖,一定追求發音象一個native(本地人),只要我們的發音不至於讓對方產生誤解,其實就可以了。我們在平時,不需要迷信什麼科學方法,只需要記住一點:模仿。但一定要模仿標準的英語或美語。在模仿的基礎上,每天,我們每天保持1個小時的自我口語練習,這個練習必須假想一個雙向交流的場合,即彷彿有人與你交流一樣。

最後,講講英語的用氣問題。我們在發音時,儘量氣運丹田,而避免用肺發音,這樣的結果將使得你的英語發音洪亮圓潤。

中國人應怎樣學英語

就如何醫治"啞巴英語"的問題,筆者日前採訪了在中國教授英語37年的美國教師彭蒙惠(Doris Brougham)博士。彭老師一生致力於教中國人學英語,她所創辦的《空中英語教室》獲"亞洲最佳英語教學節目"。

筆者: 您教中國人學英語已經30多年了,據您的教學經驗,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最大的難題是什麼?您是怎樣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困難的?

彭老師: 我認為中國學生最難克服的困難是他們不敢開口説,他們太害羞了。他們往往怕説錯而不敢説,所以等於放棄練習説的機會。所以如果能克服怕説錯的心理障礙,別的問題都會解決好。我經常鼓勵我的學生大膽説,只要我能聽懂他們要表達的意思,我就繼續用英語與他們交談,這很重要。我還有目的地教他們一些常用於開始談話的句子,如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think…?""Would you mind…?"如果你能大大方方地問一句"Do you like China?"就開始了一個不錯的話題。然後我再教他們一些結束談話的句子,讓這些學生很得體地參加實踐。

另外,不要總想着會有單詞或語法方面的錯誤,其實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人也是外國人,所以他們在用英語和中國人交流的時候會用最淺顯的單詞和句子。

筆者:您認為教育者應該從哪裏入手,幫助中國學生順利接受並運用英語這個語言工具?

彭老師: 有許多英語教師把英語教學的順序排成讀、寫、聽、説,雖然這樣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若排成聽、説、讀、寫會更有效。道理很簡單,嬰兒學説話,是從聽開始的,聽得多了,自然就會説了。語言的首要功能是與人交流,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聽説,無論見面還是打電話,聽説是最便捷的交流。學了10年英語,不會聽説等於白學。學會聽説,不需要你原來有什麼文化基礎,只要有願望學習就足夠了。所以先給學生們創造聽説的'環境很重要。

筆者: 您反覆強調聽説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但是我們身在中國,説英語的機會很少,怎樣創造或尋找這種機會呢?

彭老師: 只要您用心,機會很多。據我所知很多電台和電視台都辦了英語節目,收聽或收看這些英語節目就是很好的聽的機會。我還是特別提醒從事英語教學的老師,應該用英語講解英語,不要讓學生依賴漢語這個學英語的枴杖。學習英語應該練習用英語思維,如果每一句英語都必須翻譯成漢語解釋,再轉成英語回答,就太複雜了。電視的教學節目也應當用英語講解英語。 此外,您還可以參加一些英語的聚會,比如英語角,留心身邊的英語教學課程和學習英語的夥伴。

交一個講英語的外國朋友。在身邊放一些英文讀物或你感興趣的英文雜誌。租一部英語電影光盤,別看中文字幕。總之有許多機會可以使您學好英語。所以多聽廣播,多看雜誌和圖書,多練習與人交談,用英語寫日記或寫信,上網發電子郵件都是練習的好方法。

學習外語的十條經驗

談到外語學習,匈牙利有一位叫卡莫·洛姆布的人説:“我大致用了25年的時間學習了16種語言,10種達到能説的程度,另外6種達到能翻譯專業書刊,閲讀和欣賞文藝作品的程度。” “我把自己漫遊外語天地所獲得的心得體會總結為十條:

1、學習外語一天也不能中斷。倘若確實沒有時間,哪怕每天擠出10分鐘也行;早晨是學習外語的大好時光。

2、要是學厭了,不必過於勉強,但也不要扔下不學。這時可以改變一下學習方式;比如把書放到一邊去聽聽廣播,或暫時擱下課本的練習去翻翻詞典等。

3、絕不要脱離上下文孤立地去死背硬記。

4、應該隨時地記下並背熟那些平日用得最多的“句套子”。

5、儘可能‘心譯’你接觸到的東西,如一閃而過的廣告,偶而聽到的話語,這也是一種休息的方式。

6、只有經過教師修改的東西才值得牢記。不要反覆去看那些做了而未經別人修改 的練習,看多了就會不自覺地連同錯誤的東西一起記在腦了裏。假如你純屬自學而無旁人相助,那你就去記那些肯定是正確無誤的東西。

7、抄錄和記憶句子和慣用語時要用單數第一人稱,如“I am only pulling your leg"(我只是要戲弄你) 8、外語好比碉堡,必須同時從四面八方向它圍攻:讀報紙,聽廣播,看原文電影,聽外語講演,攻讀課本,和外國朋友通訊,來往,交談等等。

9、要敢於説話,不要怕出錯誤,要請別人糾正錯誤。尤為重要的當別人確實為你糾正錯誤時,不要難為情,不要泄氣。

10、要堅信你一定能達到目的,要堅信自己有堅強不屈的毅力和語言方面的非凡才能……

自學英語者常常會犯以下錯誤:

一、急功近利。這種情況的具體表現是:或需要通過英語稱職考試,或與領導發生爭執想通過考研而擺脱目前的工作崗位。在這種形勢逼人的情況下,很多人才往往想到要學英語。由於平常沒有打下一定的基礎,匆忙上陣後往往會覺得十分困難。事實上如果平時就能有意識地看看英文電影或英文小説什麼的,目的性並不是很強,這樣遇到非學英語不可的時候也不不會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二、一曝十寒。參加了工作的朋友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由於生活的不如意,我們曾經多次下過決心要學好英語,並買來了相關的英文教材。但往往堅持了十幾天或一、兩月後,由於感到英語並不好學,我們原先的熱情就會逐漸消退。年齡越大,這樣反覆的次數就越多。本人還發現在英語學習存在着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這就是成年人在自學英語時通常會表現出一種被我命名為“十頁綜合症”的懶惰現象。具體來説,如果僅是靠自己自學,我們買來一本英語教材(或相類似的學習材料)後,往往只會學習該材料的前十幾頁。比如一本《大學英語教程》,我們往往只學到其中的前三課(或更少)就不再往下學了。其它材料照此類推。總而言之,如果你到一個朋友家,看他書架上的英語自學材料,十有八九都是前十幾頁被翻看過並在上面用筆做了記錄,而其餘部分則是完好如新。事實上,如果你能堅持將一本英語教材從頭到尾學完,這本身就説明了你有很大的毅力與耐心。

三、“一口要吃下一個胖子”。很多工作後的朋友在下決心學外語後,都表示自己“要一個月或兩個月內與英語玩命”,即表示自己每天要拿出大量的時間來“佔領英語這塊陣地”。而事實上大多數人堅持一週左右後因感覺受不了而半途而廢。事實上如果你下定了學習外語的決心,就應該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開始少學點,等學到有點感覺了,再逐漸增加每天學習的內容。再一點,如果是自學,在制定英語學習計劃時,一定不要給自己每天都排上英語學習的時間。比如規定自己一週只學習五天,週日週末兩天休息(根據自己情況具體調整)。先給出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如此才有繼續往下學的信心,否則極易半途而廢。再如剛開始時規定自己每天學半小時就行了。如果開始時自己規定的學習時間過長,則極易產生倦怠的心理。

四、“高不成,低不就”。很多打算自學英語的朋友以前或多或少都有些英語基礎,正因為如此,許多人看不起最基礎的教材。如許多朋友以前學過高中英語或大學英語,就對《新概念英語》二、三冊很看不起,自認為以前有一定的基礎,上來就想直接學習第四冊。實際上如果你能將《新概念英語》二、三冊學得很熟,應付一般的英語考試已經綽綽有餘了了;進一步講,如果你能背誦《新概念英語》二、三冊中的一些課文,且對每一篇課文都能瞭然於胸,則參加四、六級及研究生入學考試時也不會費很大的功夫(當然考試之前還是要有針對性地做題)。

總之,學習外語不能有速成的心理,只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地去“磨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英語學習已經成為你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時,那就説明你的英語學習已經步入正軌了

標籤:英語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