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學聯考歷史複習重點知識小結

校園8.73K

距離大學聯考的日子又近了,現在考生都處於衝刺備考的關鍵時期,歷史作為文綜科目之一,需要複習的知識內容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必備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歷史複習重點知識小結

  大學聯考歷史考點知識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瞭解雅爾塔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達成了若干協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係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奠定了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理解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

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國會提出諮文,提出要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政策和綱領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誌着美蘇“冷戰”的開始。是“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

馬歇爾計劃:1947年6月,為了幫助西歐恢復經濟,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以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把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的“冷戰”的戰略軌道,即馬歇爾計劃。這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

瞭解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北約:1949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即北約。北約的建立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一個重要行動,加劇了“冷戰”的程度。這是“冷戰”政策在軍事上的表現。

華約:1955年5月,蘇聯和東歐7國政府首腦,在波蘭首都華沙締結《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即華約。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誌着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標誌着美蘇兩極格局局面的正式形成。

瞭解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

德國分裂:杜魯門主義出台後,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後建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

朝鮮的分裂:日本投降後,蘇、美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於分裂狀態。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蘇聯為了改變在美蘇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開始向古巴運送中程導彈,被美國發現,美國開始武裝封鎖古巴,美軍進入最高戒備狀態,蘇軍也隨之進入戒備狀態,經過談判,蘇聯最後從古巴撤走導彈。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理解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的發展歷程

1967年成立歐洲共同體(是由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個共同體合併而成);1973年-1986年,歐共體經歷三次擴大;1993年歐共體發展為歐盟,標誌着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瞭解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表現

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瞭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倡議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政策,在國際舞台上發揮着巨大的作用,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崩潰;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正式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

瞭解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瓦解

1991年8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將聯盟變成鬆散的邦聯;“八一九” 事件後,蘇共被排擠出政權,國家政權性質根本性變化;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佈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這標誌着蘇聯的解體以及兩極格局的瓦解。

  高中歷史選修知識重點

戊戌變法

背景

(1)必要性:

①《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經濟上以資本輸出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提出“門户開放”政策)。

②清政府統治危機加劇(財政危機、政治危機)。

(2)可能性:

①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間出現辦廠熱潮。湧現張謇等實業家)。

②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③思想來源: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

目的

解救民族危難和緩和社會矛盾

主張

(1)經濟-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動進行競爭;

(2)政治-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設立議院;

(3)文化-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影響

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會思潮,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經過

(1)興起:康梁維新變法思想

康有為把西學中的有關政治學説與儒家經史相結合,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説成是“託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來論證當時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經學的外衣和孔子的亡靈,否定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傳播西學.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

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宣傳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2)開始:1895年春,康、樑領導發動“公車上書”,標誌着戊戌變法運動的開始。

(3)發展: 創辦報紙:《中外紀聞》、《時務報》。組織學會:強學會、保國會。創辦學堂:長沙就辦了“時務學堂” 。上書請願: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書。

維新派通過開學會、辦報刊的方式.宣揚維新變法,使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政治。議論時政、集會結社蔚然成風,維新變法的新局面逐漸形成。

(4)高潮:百日維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國強佔了膠州灣,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種力量推動:中國知識分子高漲的愛國熱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國強兵,擺脱民族危機,光緒皇帝不願意做亡國之君,也想通過變法從慈禧太后手中奪權,自己能真正掌權。

時間

1898年6月11日(定國是詔)-----9月21日(農曆戊戌年

內容及作用

(政治)頒佈新法: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改革舊制:①改訂律例,②裁撤宂員,③澄清吏治。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

(經濟)頒佈新法:①中央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②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改革舊制: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教)頒佈新法:①普遍設立中國小堂,京師設立大學堂;②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③准許設立報館、學會,④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改革舊制:改革科舉制度,廢八股。有利於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軍事)頒佈新法:①精練陸軍,改習洋操,②添置船艦,擴建海軍團。改革舊制:裁汰舊軍。增強國防力量。

影響

積極: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願望和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

侷限: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制定憲法等政治主張(原因)

目的.

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

結果

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取消新政,變法失敗。

失敗原因

(1)客觀上,封建頑固勢力對新政的破壞和鎮壓。舊勢力力量雄厚;

(2)這場變法運動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較為薄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

①脱離廣大人民羣眾,依靠皇帝;

②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③企圖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3)國際環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是不希望中國改革成功的。

意義

(1)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變法圖強救亡圖存是變法的直接目的,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2)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提倡興辦近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3)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為、粱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闢了道路。促進了人民的覺醒。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諸如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共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更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高中必修三歷史知識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一、經典物理學

伽利略

(16-17世紀,意大利)

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為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依據並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

牛頓

(17世紀,英國)

建立了(經典力學基本體系),即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力學三定律。)經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第一次飛躍。

(3)海王星的發現是證明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的範例。

二、現代物理學

相對論

愛因斯坦(20世紀初,德國

相對論內容: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時間、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隨着物質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是物理學領域一次重大革命。

量子論

最先由德國物理學家普郎克於1900年提出量子假説。

愛因斯坦(20世紀初)提出光的量子理論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原子量子理論。

20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建立起來。量子論的形成標誌着人類研究領域開始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

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

三、生物學的進展

17世紀以後

細胞學的確立

19世紀初

拉馬克的早期進化:提出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的觀點。

19世紀中期達爾文,英國

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創立了生物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原則,達爾文“生物領域的牛頓”。

四、蒸汽時代的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瓦特開始改良蒸汽機,80年代,他又製造了聯動式蒸汽機。蒸汽機在紡織業、採礦業、冶金業、造紙業等工業部門的使用;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北美廣泛採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生產力飛速發展,世界各地聯繫更加密切。

五、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研究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1867年,德意志科學家西門子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實際可用的大功率發電機。不久,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

生產力飛速發展,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進入電器時代;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促成壟斷組織的形成。

六、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