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歸來》觀後感(通用17篇)

校園2.59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歸來》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歸來》觀後感(通用17篇)

《歸來》觀後感 篇1

一首悲壯的情詩,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陸焉識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一生飽受摧殘,但在那個混亂而顛倒的時代,陸焉識的不幸只是成千上萬的眾多的無以計數的不幸者之一,猶如大海之滴、巨沙之粒,微小而不足為奇,普遍而風聲鶴唳。來自女兒毫不猶豫的揭露便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黑白顛倒,搬弄是非,這便是那個時代。比起自殺的大衞,陸焉識又何其幸運?至少他還活了下來,平反恢復了名譽,得以回家與妻子女兒團聚。過去的時代不堪回首,誰對誰錯都難以定論。不管是陸焉識還是馮婉瑜,鞏素珍還是大衞,陸丹丹還是方師傅的妻子,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受害者,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陸丹丹可以不認自己的父親並向工宣隊隊長告密,並不是她丟失了良心,而是在那個混亂的喪盡天良的時代裏,為了眼前的利益,説白了是為了生存,父女親情早已消失殆盡,思想裏只能裝着一種變異和荒謬的政治信念,服從政治命令便是一個人明哲保身的最佳途徑。而親情和愛情,就變得無足輕重甚至是可有可無了。通過電影,我們更能逼真地瞭解到那個時代人性病態的點點滴滴。

但命運總是殘酷的。當他回到家後卻發現自己的妻子失憶了。陸焉識雖然已經回到了家,卻終究不能與深愛的妻子馮婉瑜團聚。他們像兩個世界的人,馮婉瑜卻始終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年年歲歲矢志不渝地等待着那個永遠也沒有歸期的人。可是陸焉識就在她的身邊,在漫天風雪中舉着自己的名字與她一起等待她想象中的人的歸來。

這部電影就像一杯清淳而略帶苦澀的茶,散發出的是温暖人心的甘甜,細細品茗之下,卻是能輕易撥動人心靈深處脆弱的情感和欲哭無淚的沉痛和哀傷。

《歸來》觀後感 篇2

看到陸焉識在自家門口,妻子在門內他在門外但他不敢敲門也不敢出聲氣的情節就淚奔了。之前在一本書裏看到木心的訪談,具體細節沒記得了但説的是他那個時期的一個故事。一個學生很有天分也上進,所以導師就很照顧他,但後來導師被抓去,那個平時受她很多照顧的學生被那把他整得特別慘。那學生歇斯底里般邊哭邊打他説你平時處心積慮對我那麼好到底安了什麼心看到那段時心裏覺得特別荒涼,從那樣經歷裏走來的人得有多隱忍與堅強?

歸來,兩個相愛的人在荒誕歲月中的深情。馮婉瑜是個中學老師,愛人陸焉識是教授,因試圖逃跑未遂被抓,抓回去後可能陸焉識要被槍斃,馮為了愛人而找了作風敗壞的方師傅。試想一下一個女人在那樣的環境背景中為了讓自己男人保住性命什麼苦都吃什麼事都忍受,腦補一下都知道有多不容易,更何況她還有一個那麼要強又作得不行的女兒。所以後來沒過幾年她就精神出問題了,正如大部分劇情那樣這時候男主歸來了,但精神有問題再加20多年沒見,馮婉瑜硬是覺得歸來的陸焉識不是陸焉識,連家都不讓他進。陸焉識為了讓馮婉瑜記起他做了很多事都未果,以她生活邊緣人的身份做他的幫工,念信員,車伕一做就做了一輩子,而馮到最後還在等待她記憶中的陸焉識。前半輩子是馮婉瑜的深情等待後半輩子是陸焉識的深情守候。

看到馮婉瑜把陸焉識信紙當聖旨般聽從,果真把拒在門外女兒接回家的情節心裏感動得一塌糊塗。望你現在在愛着的那個人,在經歷世間薄情殘酷現實後還能深情相愛,不離不棄。

《歸來》觀後感 篇3

認識這本書是通過電影《歸來》。

相同的是,在電影中和在書中都控制不住的哭起來,

不同的是,書中所述的故事遠比電影殘酷的多,讀的過程中記不清哭過幾次。讀完後腦海中一直迴響一句話,“這是一個我從未接觸過的世界,但是真的存在過,切切實實的存在過”。

印象比較深的幾次落淚是陸焉識看到銀幕上的女兒時,樑葫蘆死時,陸焉識越獄在遠處看着家人時,鄧指去世時,和全書最後一句“他把他的衣服帶走了,還帶走了我祖母馮婉喻的骨灰”。

樑葫蘆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人物,他不羈卻渴望愛,他天不怕地不怕卻打心裏渴望被保護,他滿懷仇恨卻把自己全部的温暖傾注於弟弟妹妹。矛盾是因為他的本心與他真實生存的環境不適合,他瞞着自己、騙過生活,他像極了很多人,本命如草芥卻依舊不屈,活成了自己的王。

最後他為了保命抓住最後一根稻草將老幾供出來時,我出乎自己意料的非常理解他,這是一個人該有的樣子。

馮婉瑜實在太善良,你可以在外花天酒地,但這不影響我愛你,當年的一見鍾情對她來説,是一見鍾此一生。她可以為了孩子忍辱活着,卻可以為了陸焉識放下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善良温婉。看到寫離婚協議書時,我心裏能夠感受到婉瑜心中的糾結與無措,在外人和孩子們看來這個婚姻名存實亡,孩子們也巴不得爸爸和媽媽趕緊斷乾淨了,但是對婉瑜來説,那是何等重要的念想。最後含淚寫下名字,那就斷了吧,讓焉識存在在我心裏吧。

對陸焉識來説最大的遺憾不是滿腔才華無處施展,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樣,“我就在你面前,你焉能識我”。

《歸來》觀後感 篇4

從兩週前就打算看張藝謀的新作《歸來》,而且十分強烈。因為看了之前的預告片之後,深深的感到這部電影就是我最喜歡的早期張氏電影,如大紅燈籠,活着,一個不能少等等。十分質樸,沒有大場面,十分走心。

今晚終於去1912中影巨幕觀看了《歸來》,果然,這部電影沒有辜負我對它的期望值。

當焉識逃獄至家中敲門,婉瑜在屋中內心掙扎,是女兒未來重要,還是自己的愛人重要,最後她選擇了不見。就呆呆的站在那裏,哭泣,有喜悦,有無奈,有不甘。當看到焉識從門縫遞進來的字條時,她徹底的崩潰了,開門後,焉識已經走了。她決定一定要赴約,去看一眼焉識。

終究,還只是看,由於女兒的舉報,她倆十幾年的分離只是有那短暫的“看”,眼神交流也基本談不上,有的只是雙方的吶喊,吶喊着憋了十幾年的念想。

於是,焉識被抓走後,馮婉瑜的那句,“我再也不能把焉識鎖在外面了”道出了她的所有。

文革結束後焉識平反歸來,迎接她的是另一場不幸,她的愛人,婉瑜,因為被方師傅欺凌,以及對焉識的想念,精神出了問題,健忘,而且最重要的是,她不認得了焉識。

焉識聽婉瑜訴説着對焉識的思念,卻又不能讓婉瑜相信自己是焉識。於是,焉識便和婉瑜共同踏上了漫長的相逢不相識,純粹心靈溝通的生活,每個月5號去他們會一起去火車站接“焉識”,平時裏焉識就跟婉瑜讀“焉識”寫給她的信。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於死的距離,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不能直面説出我愛你,只能通過虛擬的“焉識”來間接表達。

在社會中,作為普通百姓,在政治面前是渺小的。正常的生活因為上層的錯誤指示,徹底打破。一對恩愛夫妻,愣是硬生生的被分離了二十幾年。

但是對我們這些普通百姓,我們可能不可以撼動上層,但是我們可以保存着內心的一切。你可以羈押我,體罰我,打我,殺我,但是你不能改變我的內心。於是,焉識和婉瑜就成了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我們夫妻對彼此之間的愛與思念,不隨日減。

焉識與婉瑜之間簡單而強烈的愛,就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動力。

對焉識來説,雖然你不認得我,但我可以代替“焉識”去做“焉識”能為你做的事情,只要這樣,做什麼都無所謂。

在當今的時代中,講求物質,不走心的生活節奏中。感情層面的生活受到了其嚴重的腐蝕,彼此能保持一份簡單而長久的愛,是很困難的。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張導的電影為社會注入了一股正能量。至少我已吸收了它。

愛,不是商品,不是物質,是信仰,是至高無上,也是質樸,簡單。愛是哲學,只要有愛,我們每個人都是哲學家。愛不是付出也不是回報,愛是自發,沒有任何動機的。或者説唯一的動機就是愛本身。

我愛你,沒有為什麼,沒有愛哪裏,就是簡簡單單,純純粹粹的愛你。

《歸來》觀後感 篇5

看完《歸來》,我的心將要被揉碎。我感受的了真正的愛,那個愛,愛的長久,愛的深沉,愛的無私。

看完這部電影,看着是一個愛靜悲劇,實際上對於陸焉識而言,他已經得到了真正的愛。

茫茫的大雪中,火車站口,始終如一的舉着自己名字的陸焉識,和永遠等待着5號到來的馮婉喻,這之中既充斥莫大的傷感,也顯現出巨大的歡喜。這一幅悲喜交加的畫面,不時搖動這我的心。

馮婉喻端着水餃,坐在這個念信的同志旁邊。她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也不會知道,他就是那個彈琴者,他就是那個車伕,他就是那個去了西方的陸焉識。

這部電影也充滿了喜悦,馮婉喻和女兒的關係,在念信的同志的幫助下,和好了。女兒,和父親的關係也變得好之又好,女兒知道了,他不是一個畏罪潛逃的階級分子,不是從小就給他帶來煩惱的無情的人,不是在她長大後還跟他帶來家庭分裂的人,他是自己父親,是愛她的父親。

當愛轉化成一生的眷戀與責任,當轟轟烈烈轉化成細水長流,這才是愛的開始。

《歸來》觀後感 篇6

衝着陳道明和鞏俐這兩位老戲骨,昨天看了《歸來》。

之前看到《南方週末》對張藝謀和陳道明的專訪,對於他們所表露出的歷史觀甚是困惑,因為滿篇是“和解”與“癒合”,似乎立志要在“傷痕”之後,重新打造關於那個年代的敍述模式,主題卻是“忘記”和“和解”。在我看來,這只是簡單的“活着”——恰如老謀子二十年前拍的那部無法公映的電影所講述的麻木狀態,於是想當然的對老謀子的“歸來”不抱太大希望。然而,看過電影后,我卻讀出了更多的東西。

有朋友和我討論説,相比小説,影片的故事太過簡單,失了很多內涵的表達,並且對影片後半部分漫長而又平淡的講述甚是不滿。但在我看來,他們似乎歪打正着地拍出了意外的厚重感和濃重的批判性。是的,《歸來》相對於小説《陸犯焉識》的刪繁就簡,其實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和廣度。

在接受採訪時,張藝謀説:“一個人對一個人矢志不渝的等待,和矢志不渝的歸來,是人類最重要的情感。絕不是簡單的温情化可以解釋的,恰巧是在這個等待、期待和歸來當中,暗流湧動一個大時代的痕跡。“暗流湧動”四個字特別好説,特別難做到。我相信它不是簡單的庸俗化的温情,它其實是更高層次的複雜。 ”

這是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故事,離別和歸來,是人類共通的母題。這個謎母在《詩經》裏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在荷馬史詩裏是奧德賽;在唐朝是“舉頭見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宋代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在美國是《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戀戀筆記本》……越是簡單的母題,越具有全球性,也越難拍出新意。應該説,老謀子這一份答卷,在合格線以上。

當離別充滿荒謬和無奈時,歸來無疑是對漫長等待的最好回饋。然而,由於馮婉瑜的失憶,陸焉識的歸來又漫長到令人絕望,這是兩個向度的絕望——月復一月火車站接愛人的婉瑜,和日復一日想盡辦法喚醒妻子記憶的焉識。影片最後,他們在雪地中站成大大的`驚歎號,一個在等待着永遠等不到的他,一個在陪伴着永遠喚不醒的她。

焉識捱過了反右,卻失了知識分子的一部分精神。他與生活和解,生活卻與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焉識的眼角抽動中,在他的欲語還休中,在他面對好友自殺消息的木訥中,我們都親見了一個知識分子靈魂的垮塌,和一個典型中國人的附生——經歷了這麼多,焉識只想活着,活着就好。他沒有了憤怒,也沒有了怨恨,更失了反思的勇氣,這些對活着而言,都太過沉重,因此他選擇與生活和解。然而,婉瑜的失憶,似乎是對焉識對慘痛記憶所採取的“淡忘”的態度的反諷。電影中一個細節似可佐證我的看法:焉識給婉瑜讀自己的信,讀着讀着,一聲長歎。是啊,怎麼可能淡忘,又如何能好了傷疤。張藝謀説:“我們不要再憶苦思甜,我們不要再控訴,再苦大仇深,讓它用內斂的方式,暗流湧動的方式,甚至內傷的方式,沉澱那個苦難。”是啊,傷害已經造成,無論再怎麼癒合,也無法抹留在心中的印記,這個內傷,不僅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更是國家的。

這麼一個簡單的母題,放在了那樣一個沉重的背景之中。暗流湧動,老謀子説的對,確實是暗流湧動。這是關於建國後那段歷史的一次元敍事嘗試,是在解構的時代一次建構的努力,是在追求多樣化和個體敍事的思潮中一次宏大敍述的逆襲,是在後現代的當下一次現代性的回潮。

評判它的好壞,關鍵還在於觀者自己的闡釋。就我來説,我從中看到了太多太多,除了演員出神入化的演技,也看到了老謀子轉型的艱難,更看到了電影審查鐵屋中透露出的一絲光亮,衷心的贊一個。此外,還因為我一直對元敍事抱持肯定態度,而對後現代的種種主義抱持觀望。

説到這裏,不得不再次重複一下羅蘭巴特語錄:作者已死。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歸來》,贊彈皆有道理,諸君自行判斷。

相對純理論性的辨析,其實我更喜歡文本細讀。當然,一方面是自己已經離文藝理論太遠太遠,遠的幾乎忘掉了理論。另一方面,這部電影,太值得細讀了。

看完影片後,妻抱怨説旁邊的幾個姑娘一直嘰嘰喳喳,又想起坐我前面的是一家三口,那個不到5歲的小女孩應該也沒消停過——但是,一向對環境挑剔到過分的我竟然都沒有發現——電影實在太抓人。

影片的開端堪稱經典。在那個壓抑年代裏,一個逃跑的右派對於家人來説,是滾燙的火,極度渴望卻不敢真正觸碰,日思夜想的陸焉識就在門外,可羣集環伺的眼睛讓馮婉瑜選擇了默默地將他拒之門外。因為女兒丹丹的告發,焉識和婉瑜第二天相約見面成為了一場悲劇,這也成為婉瑜記憶中念念不忘的一幕,並因此斷絕與女兒的來往,即使失憶了,也無法忘懷女兒對家庭的背叛。

焉識和婉瑜在天橋見面那一幕的爆發力驚人。兩個一直壓抑、隱忍的人同時爆發出驚人的能量。焉識眼看時間流逝,卻一直看不到赴約的婉瑜,萬般焦急下不顧自己逃亡者的身份,站在大庭廣眾之下高喊婉瑜的名字,宛如瀕死之人用盡最後的生命呼喊,這種奮不顧身,這種絕望掙扎,令人寒毛直豎。而婉瑜的那一聲“焉識,快走!”,也是毅然拋棄了個人得失,不啻於平地一聲驚雷起。在這一幕裏,“愛別離”之苦催人淚下。即使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也應能被感染和觸動。

還有一處令我鼻酸的場景在影片後半段。焉識苦心營造出彈鋼琴一幕的舊日重現,希望喚醒婉瑜的記憶。婉瑜怔怔地看着他的背影,遲疑、遲疑、那麼遲疑地伸出手,搭在焉識的肩上,兩個人都在顫抖,焉識緩緩轉過身來,和婉瑜擁抱在一起。這一刻的張力,令人不得不屏住呼吸,凝神注目,滿心是絕望之後的歡喜。然而舊日重現的一幕只維繫了幾秒,婉瑜緩慢而堅定地推開焉識,一下打開他的手。陳道明那一刻的神情,落寞得彷彿全世界只剩下了痛楚,錐心刺骨卻又平靜如水。這一代人的傷痕,這一代知識分子“洗澡”後的精神狀態,都被他演出來了。

影片中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還有許多,陳道明和鞏俐的演技無與倫比,對情感戲的調度拿捏得恰到好處,通篇在剋制和壓抑中完成敍述,卻因為這剋制和壓抑而更突顯出敍事的力量。對張藝謀的這次轉型,我要點個贊。

《歸來》觀後感 篇7

根據嚴歌苓的小説《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歸來》是張藝謀的又一力作。看過之後,內心無比沉重和壓抑,被瞬間帶回到了那個無比動盪而扭曲人性的年代,無辜善良的人們飽受蹂躪,在一場無法逆轉的精神災難中踽踽苟活。

電影中,知識份子陸焉識被打成右派,遭監禁多年後歸來,終可與家人團聚。沒想到這時,他的妻子馮婉喻已因思念過度、飽受摧殘而精神崩潰,患上了失憶症,對自己日夜掛念的丈夫也失去了容貌上的記憶,雖一心盼丈夫歸來,卻在重逢時刻,把丈夫當成了陌路人。而他的女兒也因父親的“右派”身份斷絕了跳舞的前途,褪祛了舞台的光芒,成為了千千萬萬工人中的一員。

馮婉喻的失憶日漸嚴重,陸識焉和女兒曾想盡各種方法幫她恢復記憶,都無濟於事,她沒有了往日的幹練與端莊,但她始終將丈夫陸焉識的名字銘記於心。每月的5號,她都滿懷期待與歡愉的來到車站的出站口等候丈夫的歸來。每當此時,陸識焉都陪伴在妻子的身邊,手舉着寫有陸識焉三個字樣的牌子。這個場景,不禁讓人唏噓動容。月月年年,任憑周遭萬物變遷,她一顆守盼丈夫歸來的心從未改變,而就是這份永不褪色的期待與失落,竟成全了這個女人餘下的一生!

從另一種意義上説,馮婉瑜的失憶實則是她主動選擇逃避和遺忘的結果,令她能夠相對安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那個世界,沒有傷害,只有她深愛的人。

影片的結尾落在一個寒冬,大雪凌厲。年邁的馮婉喻和陸焉識依舊穿過風雪,安靜地等候在火車站的鐵門前。陸焉識仍舉着那個寫着自己名字的牌子,看着迎面一羣羣來自新時代的面孔,認命地沉默着。這一幕充滿了對現實的諷刺和無奈,亦生動昭示了有些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是不可逆的。兩個垂暮的老人,從歷史的風塵中一路走來,靠的唯有這深沉的陪伴。

這部電影無可避免地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家庭。在那段特殊的年代裏,我的姥爺和親人們被愚昧、愚忠的小人所迫害,飽受了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磨難。那些不堪回首的暴行,是泯滅人性、不可饒恕的!

一部電影所能做的,只能是以斗室窺全貌,在留白裏藴出苦難的影子。而事實上,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比主人公的命運更悲慘的比比皆是,每一樁都觸目驚心。雖然那些災難已成為過去,但這段歷史不應該被忘記。只有直面和思考,才能以史為鑑,不再重蹈覆轍。願此悲劇永不復演。

《歸來》觀後感 篇8

觀看《歸來》之後,讓我感觸良多陸焉識與妻子馮婉喻在那個年代受到了那麼多的阻撓、無理打擊、拆散,讓人深痛不已,也許在那個年代每個人都活在惶恐、極端、瘋狂的社會背景下都承受着不同的壓力與無奈。其中一部分挺過來了,不屈不撓守護這自己心中那份親情、愛情、友情,也有的人隨波逐流成為那個背景下的奴隸。

在開始的時候與家人音訊全無隔絕多年的勞改犯陸焉識在一次農場遷徙中逃跑回家,在這個時候組織上把他的妻子女兒叫來,讓她們不許見面甚至舉報自己的丈夫和父親,要求她們表態;此時女兒毫不猶豫的説:他跟我沒關係。,馮宛瑜卻以沉默對待,組織上威脅她們要為女兒的前途着想,讓馮宛瑜無奈的只能説明白。這時多麼殘酷的社會,此時馮宛瑜的心理更多的是無奈和與丈夫見面的渴望。

在這個背景,對懷抱芭蕾舞夢想的女兒丹丹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女兒不想他們見面,甚至阻止、舉報他們相見的地點。因為組織上的人説了只要你立功就讓她當主角,她為了這個拋棄了親情與母親對父親那份愛。看到這裏我只能説女兒的選擇既是自私的也是無奈的,我們有能要求她做什麼呢?

在見面那天陸焉識在橋底下還忘用雨水把臉草草的擦一下,他想幹乾淨淨的見妻子,孰不知他的行蹤已經暴露。當倆個人見面了相互向對方跑着,只是想近距離的看上一眼,無情的組織又出現了撕碎了他們的這一點點奢望,組織的人撕扯着、毆打着把他倆分開,馮宛瑜看着自己的丈夫被組織無情的帶走,倆人只能呼喊着對方的名字。因此夫妻二人從近在咫尺又再一次的變成相隔天涯。

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平反回家,但是他卻發現自己的女兒早已放棄芭蕾的夢想成了一名工廠女工,在女兒的帶領下回到妻子的家,而妻子卻認為思念而不認識自己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問了醫生有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病,醫生告訴他只能靠她自己。深厚的感情,生活的變故,迫使陸焉識做出了對他來説最荒唐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那就是陪着自己的妻子在5號那天一次一次的去車站接自己。

陸焉識和馮宛瑜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是可憐的,但是他倆的愛情是堅貞不渝的,做到了不移不易不離不棄,他們的女兒是悲哀的,但是我們不能譴責她,換成了你,你也許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吧!

《歸來》觀後感 篇9

世界上最偉大的歸程是從特洛伊到伊薩卡,從此以降,置身於該譜系的作家都是滿懷焦慮地書寫自己的回鄉。這首歸來之歌啊,唱了千年又千年,即使在消解了所有古典主義的現代,他的餘音尤在繞樑。在尤利西斯里,在日瓦戈醫生裏,甚至在指環王裏,回家,回家,回家。這是許諾,奧德修斯航向的是恢復,在民間的故事中,正義事業的目的即在於恢復屬於過的理想秩序。未來存在於對過的回憶。最令人傷感的不是歸程中的艱險和對忘記歸程的擔憂,而是歸以後。奧德修斯不認識他的故園,他悲愴的慟哭直到神明出面擔保,他的家人認不出眼前的乞丐,他們懷着對奧德修斯最深沉執着的思念直到那些證據一一閃現。由此可見,在迴歸這件事上,遺忘是最大的敵人,有關恢復的允諾則是理所當然。

《歸來》像一次令人心碎的戲擬。

音信全無的遠行的丈夫,堅持拒絕的家中的妻子,獨自發展出一條有關成長的線索的孩子。還有遺忘,還有恢復身份的努力,還有復仇的企圖。因此,《歸來》是如此傷感,因為他獨獨缺少了恢復的許諾。這個世界沒有神明瞭。不認識,就是不認識,擺出這麼多證據,每一樣都閃爍着過黃金年代幸福的反光,可是沒有用處。他回不了家。塵埃落定後,不是故園的重建,不是身份的恢復,不是舊時代秩序的復興,而是殘山剩水,孤臣孽子。哪怕用最甜蜜的愛情小心翼翼的包裹住破敗的現實也毫無用處,傷口就在那裏,無法癒合。

如果這不是批判,那是什麼?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的無聊的感傷嗎?一個知識分子空虛的懷舊嗎?是又如何,大大方方的承認又如何。我竟不知道,知識分子傳記類何時從藝術世界的頂峯被踢下來了。我更不知道,什麼時候知識分子就不需要戀愛了。我還不知道,藝術中的愛情什麼時候一定要合乎邏輯合乎現實,屈就生活瑣屑了。這就是批判,這是神話的童話的美的批判。是什麼打破了自古以來的應許?而未來,本應該被好好保護在記憶中的未來,如今逃逸了哪裏?是不是這些舊時代舊家園的人,在被剝奪了記憶以後,註定會和他們失而復得的焦土一起,沉沒在喧囂的時代洪流之中?那這歸來所謂何故啊!沒有了記憶,也就沒有了關係性,沒有了此刻,沒有了未來。

那在苦難面前,省略了旅程的導演歌頌的是什麼?當然是愛,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剋制,堅貞和理性。是古典的人道主義。反覆出現的陽光,是導演的善意,象徵和解,象徵希望。支持人物走到最後白雪落下的寂靜時刻的,正是他們自己的品格和來自導演的善意。雖然被破壞的無法修復,新的更難建立,但人的內核還未嘗消磨殆盡。美在這絕望中未被遺棄。而美,按斯丹達爾的説法,不正是希望的許諾嗎?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我忽然覺得自己實在是過度解讀,也許,整部電影不過是在説一種中國古典詩歌的情緒——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歸來》觀後感 篇10

讓我陪着你去接我,題目也許聽着有語法的錯誤,但人生就有如此時,縱是相視卻不相識。“我”是陸焉識,“你”是馮婉瑜,張藝謀最新力作《歸來》的男女主人公。

熱辣辣的夏季,昏昏然的午休,手機暴風追了兩部最熱情感大劇,《愛情啟示錄》和《幸福從天降》,開始看着熱鬧開心,慢慢覺得無聊生事,現代人的愛情好像不用考慮柴米油鹽,過日子像是演小品般地賣萌和誇張,恣意地張揚着物慾和情慾。看了陳道明和鞏俐主演的《歸來》,文革灰色的背景,情節簡單的故事,演員細膩的表演,不僅為馮陸苦難中所等待的愛流淚傷懷。

面對時代的大潮,小人物的命運就像一片樹葉,隨時會被狂風翻卷着不知飄落到何處。儒雅的大學教授會鋼琴,會法語,隨便一個右派的罪名就在一個磚廠監禁勞改了17年。轉押途中逃出想見一見久別的妻女,妻子卻為了女兒的前途不敢開門,女兒為了自己的前途舉報了父親。女兒的情感被革委會的赤色教育而扭曲,夫妻的情感被革委會的威逼恫嚇而壓抑。

三年後文革結束了,平反昭雪的陸焉識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回家了,但是自己的妻子卻因為痛苦磨難以及三年前火車天橋的一摔患上了“心由性失憶”,有時候剛發生的事情都記不起來,所以根本不認識自己日夜掛念的丈夫。20年的等待,有多少思念多少悽苦,曾經為了生存去求一個野蠻男人的幫助,曾經一個門外一個門裏卻強忍住淚水不敢開門互望一眼,曾經一個天橋上頭一個天橋下頭呼喊着對方卻不能握住對方的手,如今愛人就站在對面卻為什麼還是不能相認和擁抱呢?無論是舊照片、唸書信、還是彈鋼琴,都沒有辦法喚回妻子失去的記憶,但是她唯一能不忘的是每個月的5號,去車站接自己的愛人,因為愛人的信裏寫着他5號要到家。

鋼琴的音符好像喚起了婉瑜的回憶,輕輕的撫摸讓焉識顫抖和無聲淚流,誰不是流着眼淚盼望他們能夠相認,短暫的相擁後卻是繼續為愛人守護的排斥。哎,就這樣吧,讓我繼續做為你讀信的人,為你修鋼琴的人,繼續做你的鄰居,只要能天天陪着你看着你,知道不知道我到底是已經不重要。春去秋來,秋去冬來,不管風霜雨雪,每月的5號,我都陪着你去車站接你的愛人陸焉識——我。

生活是殘酷的,生活裏沒有能吻醒公主的故事,就讓我們的女主人公永遠在夢裏期待着,讓我們的男主人公每時每刻看着愛人的臉,直到慢慢蒼老。

《歸來》觀後感 篇11

《問世情為何物》元好問真好問,也真會問。這種問法可謂一問千古,問倒天下,天下皆為情所困,有多少人在問題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做出了人生的終極答案。但是各人的話語,各有不同。

愛情,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般的生死相隨;愛情,是徐長卿和紫萱般的人生,只有你一個;愛情,是楊過和小龍女十年不離不棄,跨越年齡的界限;愛情,是楊玉環對李隆基由愛生恨的表面現象……如今,看完電影《歸來》,我有了另一個答案,那就是陸焉識和馮婉喻之間的愛情。

70年代初,與家人多年隔絕的陸焉識,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轉農場的途中逃走回家。這對懷有芭蕾舞夢的女兒丹丹來説是個很大的壓力。女兒想盡辦法阻止母親馮婉瑜和父親陸焉識的見面,馮婉喻明知無法和他見面卻還是因為愛而離去!可是,伺機抓他的人也走了,馮婉喻嘶叫着讓陸焉識快逃,而陸焉識也沒有聽到馮婉喻的聲音,一聲不吭。只是為了見情人,不顧生命危險,最後卻也沒能相擁而去,被抓住。而且馮婉喻也因為陸焉識被抓的過分傷心而跌倒在地,因此得心應手。

結束後,陸焉識平反,又返回故地。只是因為時間過得太快,物是人非,以前的戀人卻和他一模一樣,不再相識,不管陸焉識試了多少次,最終還是沒能喚起妻子的記憶,被她推到門外。雖然經歷了多少滄桑,但他們的愛情從未改變過。繁榮昌盛盡,他們懷着各自強烈而執著的愛情,在永恆的等待中,一齊慢慢變老。從那以後,多少年來,門從來沒有上鎖過,她説:“不能再把焉識鎖在門外了。”從那以後,多少年了,那張紙條還留在桌子上,窺視着事物的思緒;從那以後,多少年了,不管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還是大雪紛飛,她都記得5號早上要去梳洗,打扮乾淨到火車站口等焉識回來。他把信寫了多少年了,也因為太過想念;她可以用一句話寬恕那些恨了他多年的女兒;他可以把自己看得很重,只為了能守着她。

時光飛逝,轉眼多年,陸焉識依然是早晨陪着馮婉喻去車站等陸焉識回來。這部電影最後的場景…他們的愛情,能夠讓一切都失色,卻沒有感動上蒼,馮婉喻還不能想起自己就是陸焉識。

我相信:即使海枯石爛,日轉星移,過去滄海夷為桑田,過去高山夷為平地,他們的愛情依然不變。“愛,是陸焉識對馮婉喻守衞般的愛;愛,是馮婉喻對陸焉識等待中的愛”,我把它叫做“愛的堅守”——堅定的守候!

《歸來》觀後感 篇12

我不會喝酒,因為基因中缺少分解酒精的酶,不能喝也不敢喝,於是,我只能看到別人酒喝醉了的樣子,卻無法去體會他們在醉酒狀態下的自我感覺。有一種人酒喝多了不亢奮也不昏睡,他們話愈來愈少,默默地坐着,無由地悲從中來,掃了一桌人的興。我遇到過這樣的朋友,特別想知道烈酒給了他什麼感覺,讓他從現實的快樂歡聚中游離了出去。

張藝謀近日推出的力作電影《歸來》是一瓶精神烈酒,我去喝了,喝得涕淚橫流。好像有很多的感受,但不知道從何説起,坐在電腦的面前,默默地坐着,無由地悲從中來,打好文章標題之後半天打不出一個字,徹底體會了一把酒喝高了之後掃他人之興者的心境。

沒有偉大的主題,沒有出格離奇的情節,沒有經典的台詞,更沒有誇張的表演。一切都是那麼真實,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就好像發生我們的身邊,就好像發生在昨天。

見過多少陸焉識,學富五車,風流跌宕,以天下為己任。一夜之間淪為階下囚,妻離子散,蓬頭垢面,滿腹經綸盡付笑談中。

見過多少馮婉瑜,青春美貌,典雅賢淑,愛情至上,外柔內剛。風雨中寧斷不彎,失憶後痴情不改,一首鋼琴“漁光曲”道盡人間悲歡離合。

見過多少丹丹,幼稚單純,年少氣盛,大義滅親為前途沒前途,看盡世態炎涼後方覺父母親。

這個“多少”是多少?

這個“多少”沒多少。

在火車站滾滾人流中,被抓捕的陸犯焉識只有一個,大呼“陸焉識快跑!”的右派家屬只有馮婉瑜一個,出賣父母見面地點,趕來阻止父母見面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只有丹丹一個。如狼似虎的緝捕人員和看熱鬧的廣大人民羣眾才是絕大多數。

在偌大的劇場裏,輕信“只要你有重大立功表現,你想跳誰就跳誰”,最後別説跳吳瓊花,連跳普通戰士都不行,只好站在舞台最後邊,邊流着傷心眼淚邊跳普通羣眾的丹丹只有一個。跳得鬥志昂揚,看得歡欣鼓舞,劇終時全場起立,高歌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廣大人民羣眾才是絕大多數。

和廣大人民羣眾相比,有陸焉識、馮婉瑜、丹丹這樣遭遇的人物和家庭是少數,是極少數。就是這極少數的人,極少數家庭的痛苦現在通過張藝謀的藝術加工,呈現在廣大人民羣眾的面前,讓大家去品味,讓大家去欣賞。

“欣賞別人的痛苦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誰説的?我忘了。

從影院出來,馬路上車流如織,烈日當空,恍如隔世。

有這一百多分鐘,可以去跳舞、去拍照、去打牌、去釣魚……總之一句話,可以去享受生活的快樂,高高興興每一天嘛。

我何苦去看這部電影,賠錢賠眼淚,把自己搞得半天緩不過氣來?

有這種感覺的人恐怕不是我一個。

《歸來》觀後感 篇13

跟電影《歸來》裏一樣,一個人的力量在龐大時代中,被賦予一種什麼意義,也許與此刻張藝謀的心境是不謀而合的。他曾提到,歸來的是一種平靜的創作心態,也許,這種歸來是用他自己覺得最舒服的角度,去講述一個大時代下的小故事,我相信我們也不一定時時刻刻都需要去直面什麼歷史,但是也絕不代表着遺忘。沒説,也沒忘。

時代是所有人一起走過的,沒有誰能夠拍着胸脯説對此負責,見證、經歷、反思,電影也許可以提供這個功能,但是,創作者的角度不一定要堅定的站在普世價值觀上,不用那麼尖鋭,也可以少一些批判,至於影射現實云云,我相信,至少,觀眾在大銀幕前流的眼淚,已經給了自己一個答案。

不管是商業與藝術的平衡,還是用最流行的互聯網思維去做電影,在考慮這些因素之前,其實張藝謀的創作很“隨機”,取“歸來”之義,盡“悦己”之心。在市場為王的時代,把大數據、把互聯網暫且先放在一邊,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氣,但跟越來越年輕化的觀眾羣體,並不存在本質的衝突。

《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説《陸犯焉識》,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做陸焉識,從字面上解讀可能有幾層含義,一,有一位陸姓犯人,名叫焉識;二,有一位姓陸的犯人,你可認得?三,陸焉識語同“路焉識”,意為回家的路你可認得?一個家庭在動盪離亂中所收到的創傷,在書名和主人公名字上可見一斑。

影片開場,陸焉識在火車站天橋下,等待多年未見的妻子,就在二人互相認出對方後,有人收到風聲來抓陸焉始,未相見又是離別。沒有多餘的台詞,沒做過多煽情處理,火車轟鳴,撕扯,分離。每一次歸來,都需要揹負極大的代價,而且代價是越來越重,以至於最後演變成了一場荒誕戲劇。

動亂髮生後被逮捕,被迫離開尚需照顧的家人,是父親背叛家庭;女兒為了自己的前途舉報陸焉識歸來的線索,是女兒背叛父親;多年後陸焉識歸來,婉瑜竟完全記不起焉識的容貌,是妻子背叛丈夫。這樣的關係絕不是由他們自由選擇,是被動的,同樣也是不可抗拒的,這樣荒誕的情節由這個大背景下的社會環境勾勒,三組關係足以架構起這個時代的切面。

即使動亂過後,陸焉識恢復了正常的身份,但已經沒有辦法再以主人的身份在這個家庭中生活,只有陪伴,用各種方法陪在妻子身邊,冒充修琴師傅、念信人,甚至最後陪妻子去車站接那個永遠不會歸來的“陸焉識”,就這樣,用自己那一點點微薄的力量去彌補這個時代犯下的錯誤。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電影也被提煉成一封告白的情書。最終,一定會歸來,就像從未遠離。陸焉識用剩下的時光一直陪伴在妻子身邊,即使這樣的陪伴對妻子來説毫無意義。張藝謀也以自己獨特的姿態陪伴着中國電影,但是,這樣很有意義。

《歸來》觀後感 篇14

對於《歸來》,我第一次看它是在公映後不久,那時只當看了個“熱鬧”,還不太懂影片所要表達什麼,很快也忘了這部電影。有緣在這學期影視鑑賞課上再次看到《歸來》,結合兩次所想也略微找到了自己的感覺,似乎我對於一部電影的欣賞與理解也歸來了。

先不得不説下這位我個人也挺喜歡的導演。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張導是攝影出身,而攝影在電影創作中,地位非凡,不僅涉及美學,涉及技術,還涉及鏡頭和調度,涉及表現人物內心和情緒,真正的好攝影幾乎控制着每個鏡頭的質量,所以張導的大多電影中唯美的畫面感十足,讓欣賞者百看不厭。當然,《歸來》是張大師時隔多年迴歸文藝風格,對於他來説也是一種歸來吧!

電影主要説:與家人音訊隔絕多年的勞改犯陸焉識,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農場轉遷途中逃跑回家。由於時代因素,被女兒阻止了他回家與妻子見面,一隔又是多年。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回家,卻發現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兒丹丹放棄了自己的芭蕾夢想,成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讓陸焉識深受打擊的是,他深愛的妻子馮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認識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變故,迫使陸焉識做出了對他來説最荒誕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

雖然有人評價説,張導自信地對文學骨架大刀闊斧改造而建立劇本時,戲劇和文學的薄弱便暴露得一覽無餘,覺得《歸來》絲毫沒有衝突力量。但是,我私下認為,就算這部電影不是各方面都合情合理,但它在對觀看者的敍述中,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傷感與深思,以藝術反觀生活,讓我們多多少少在自己人生閲歷里長了些智慧。

陸焉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被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等惡劣環境,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碎了一地。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思,更讓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深愛,並且在回憶裏她成為他完美的歸宿。他歸來了,而記憶中的馮婉瑜又成了什麼樣呢?《歸來》裏的一句話——“文革結束後,飽經思念的陸焉識和馮婉瑜終於可以團聚,婉瑜失憶,陸焉識想盡辦法也沒能讓她想起來。”二十多年的人生況味,近乎半生的孤獨心酸,似乎歸來的是陸焉識,永不歸來的也是陸焉識。或許馮婉瑜是對的,“你不是陸焉識。”她能做的,只有在車站舉着寫着他名字的牌子,一天天的等,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特別被電影最後的場景打動了:雪天的車站,陸焉識拿着寫着自己名字的牌子,陪着馮婉瑜一起望向車站裏走出的人羣。有人説,“真正的愛並非相互凝視,而是共同朝向一個方向望去。”不知這裏是不是有這個意思,但是我想他們早就將愛情修煉成了最完美的親情。其實在我們每個旁觀者的心裏都會構造一個自己希望的好的結局,然而這在影片裏沒有。把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毀滅,這便是悲劇吧。

張導在悲愴與無奈中描繪了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故事的原因是那個讓人無奈的時代。最後一幕的平靜也可能真不是心靈的平靜,而是無奈的接受現狀。此時這不僅是個愛情悲劇,更是個時代悲劇,我不知道這一句話合不合適,只是覺得我們之前在對近代史的反思中,這句話似乎成了永恆的回答。不過,對於一段過往,我們確實得靜下來認真反思,是人們遷就了時代,還是時代控制了我們,因為我們總要找到生活的歸屬感,坦蕩追求自己的幸福。胡性能説,直到演職人員的名字出現在黑色的銀幕上,他依舊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餘味所控制。我們在這種中國式的愛情及思想的中國式表達中,雖平平淡淡的,但心裏怎麼説,也得是久久不能平靜吧。

《歸來》觀後感 篇15

看完影片《歸來》後,很多人都被陸焉識與馮婉瑜之間的相濡以沫的親情感動。而最打動我的還有在那個扭曲的時代、扭曲的人一性一下,有那麼偉大的父一愛一。

在十年的浩劫中,陸焉識被定為右派,被送進農場勞動改造。他強烈地思念自己的親人,思念自己的妻子和心一愛一的女兒,於是從農場裏逃了出來。想見一見自己的親人和骨肉。可是竟被“立場分明”的女兒舉報了。陸焉識被抓回了農場,被抓時與家人生死離別的場面讓人撕心裂肺,也讓女兒深深的悔恨。然而舉報的目的終未達成——她依然沒能扮演吳清華。她本想用這“大義滅親”的大功讓自己飾演《紅色娘子軍》中吳清華的。

革命結束後,陸焉識終於被平反了。他的女兒已經為舉報自己父親的事感到悔恨和內疚,她在離開父親的臨時住所時終於喊出口的“爸爸”,讓陸焉識驚訝又感到欣慰。他沒有想到女兒還會喊他“爸爸”!他愣了一下,欣喜地答了一聲“哎”。這一聲“哎”,包含了多少辛酸與苦痛,悲涼與喜悦!他不僅沒有絲毫怪罪女兒舉報他,依然關心、疼一愛一自己的女兒。

無論是哪個年代,我相信,哪怕是經歷了滄海桑田,父一愛一永遠是不變的。當陸焉識知道是女兒舉報自己的時候,他不悲涼嗎?會的!可他更清楚,如果女兒舉報了自己,就立了大功,就可以有更好的前程,他寧願用自己的苦痛,換來女兒的未來。

從我們出生,父母就是給我們最多關一愛一的人。這一愛一就像山一樣巍然!而我們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什麼時候想過去感恩父母、報答父母呢?即使有過想法,我們又做了什麼呢?我們現在是學生,還沒有能力在物質上報答父母,那就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行動去報答吧。好好學一習一,做一個品行端正,行為規範的好孩子,讓父母少為我們一操一心;從點滴小事做起,為父母倒杯水,為父母捶捶背,體現對父母的孝心。

在我看來,《歸來》真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它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世界上最本質最不求回報的一愛一,我們要懂得一愛一,也要學會回報一愛一!

《歸來》觀後感 篇16

實在沒有時間去電影院,只能等半年後在網上看電影。對張藝謀的導演,總是喜憂參半,過去的《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非常不錯,再後來的《英雄》《滿城遍地黃金甲》又那麼媚俗。不禁哀歎世道把人都變壞了。

看過原著,對嚴歌苓的作品我一直都喜歡,沒有着意去買她的書。但是刊登在《收穫》《十月》裏的都沒落下。她的視角比較獨特,比如《一個女人的史詩》《第九個寡婦》《小姨多鶴》,還有有名的《金陵十三釵》。很多作家都是本色寫手,而嚴歌苓寫歷史,寫傳奇,寫各種女人的命運,非常了不起!《陸犯焉識》好像是以她的祖父輩為藍本,描寫的一個人的一生。小説很長,而電影《歸來》完全簡化了,只取了最後一個篇章。看完之後,很感動,很為張藝謀叫好!

張藝謀不愧是學過繪畫,深諳色彩給人的視覺衝擊。整個片子都是凝重的灰暗的色彩,給人壓抑之感。老舊的宿舍房子,老式的火車站,老式的天橋,打公共電話的小窗户,沒有誇張沒有修飾的當年風貌,給人親切感。在壓抑的色彩中,穿插着芭蕾舞《紅色娘子軍》的片段,或演出,或排練,結束時台上台下一起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對於我們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是湧上心頭的感慨。

陳道明和鞏俐飾演的中年夫妻,演技非常地棒!儘管化的粧一點也不漂亮瀟灑,但是貫穿始終的温情,讓觀眾的心,置身在親情至愛的漩渦裏起伏。馮婉喻讀摘掉右派帽子的通知,陸焉識修鋼琴、讀信,這些情節你不會掉淚,但是心很痛。那些苦難的年代,貧窮的年代,每個人受的苦,在當時並不覺得,只是很多年回憶起來,才覺得苦,怎麼那麼苦!記得小時候,有個叫培根的鄰家姐姐,她的父親是自殺的,家裏空空如也,有一天她在廚房用菜鍋燒水,裏面放了些豆豉,告訴我準備煮麪條,豆豉燒的水很鮮,好吃。不知為什麼這個畫面一直留在我腦子裏,現在想起來心也好痛,但是當時她也沒覺得自己多苦。

劇情不復雜,也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馮婉喻的病一天重似一天,陸焉識就陪着他,在大雪天去火車站接她的愛人,雪無聲地落在地下,四周那麼安靜,在幽咽的《漁光曲》中,想起一本書名:愛是不能忘記的!

《歸來》觀後感 篇17

他們在似曾相識中清醒和混沌着,清醒着本能的堅貞完美,混沌着無法言説的記憶傷痛。

那夜,她沒有打開那扇門,從此,她終生再不鎖門,她終生再不鎖門,卻最終關掉了心門。他痛苦於她不再認識他,卻在她的不認識中終生體味她,認識她,明白她。

人最記憶之深在於最痛苦與最感動。她一生在幸福地追憶他的名字,半生也在封閉風雨交加中“迷失”的那個夜晚,“焉識”,於她於他焉能不識。這個問號沒有留給馮琬瑜,卻留給了叫“焉識”的那個人,她用忘記在告訴他“我的心裏僅有你!”

那段鈎沉的歲月,他成為她唯一的牽掛,她成為他唯一在等的人,“焉識”在她心中焉能不識,“琬瑜”在他心中豈止宛如美玉,而他們的女兒“丹丹”,淹沒於紅彤彤的世界,為了耀眼反而失去光芒,未經淬鍊的父愛並未阻止幼稚的紅心。

一紙淒涼的離箋壓在玻璃下,一滴濁淚落在玻璃上,清脆致斷腸,清冷的淚隔着玻璃卻擁抱不了看得見、摸不着的温暖;一曲熟悉而陌生的鋼琴曲,喚醒了一顆被歲月苦痛浸透的心靈,那顆心流着血,那個人卻依然在沉睡,不,沉睡的人如何流着淚,不能忘卻的記憶裏,他們相互着唯一,偎依,;一筐凌亂的信,是他們二十年謀心不謀面的生活,清輕的誦讀卻又是謀面不謀心的温暖悲傷。

用半生的“無好”去迎接以往的不好,最終明白那個日子是她的最好。

雪花飛舞的日子,他們去共同迎接一個叫“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患難真情”的客人,那個“客人”是他們共同的記憶:爐火上冒着的熱氣,書案上的一杯清茶,一首淡淡的鋼琴曲,一抹會心的笑語……

歸來,是一個人,是一顆心,是一種生活,是一坎幸福,是一腔期盼,是一份守望。

歲月,那段歲月,那段“老方”的歲月,再不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