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校園2.64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今天,我講授了《神奇的中醫》一課,學生們發現了中醫和中藥與當今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進一步認識到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討論的方法,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

不足:

1.教師沒有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

2.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待於提高。

改進措施:

1.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引導作用,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及時地進行點撥,這樣可以節省教學時間,能較好地突破重難點。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應充分地備學生,還要做好預設,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2.在教學時,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説一説等,爭取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還應做好課堂評價,讓學生們找到自身的價值。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等,爭取讓學生們在樂中學、玩中學。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擁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中的一個主題。教學中,我力求貼近學生實際,從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中選取學習材料、引發真情實感,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説真話,抒真情,正確對待煩惱。針對書上的案例,讓學生為來噹噹醫生,為李萌解除煩惱開個“藥方” , 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我力圖在課堂中體現本課程具有三個基本特徵: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我在這節課中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開展各種體驗活動,讓學生嘗試心理調節,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我消除煩惱和給別人帶去快樂的行為習慣。

《擁有好心情》是孩子們和我非常喜歡的一節課,通過真正和學生“零距離”的交流,體驗到了新教材給我帶來的歡樂,它不僅讓我轉變觀念,而且品德與生活與心理輔導進行整合後,更感到其內容上的魅力。本節課是第二課時──變煩惱為快樂,擁有好心情,我想和孩子們一起放飛心情。課堂來源於前期大量的調查,使我們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在課堂中説真話,達到對孩子生活有真正幫助的效果。我認為這堂課應該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成為指導學生生活的過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本課我以三個環節呈現,首先通過談話調查,瞭解知道自己的生日、爸爸媽媽的生日和爺爺奶奶的生日數量,然後進行對比,讓學生髮現,知道自己生日的很多,而知道爺爺奶奶生日的卻是少之又少,我想通過這個對比讓學生知道自己對爺爺奶奶的瞭解真是太少了,而學生也知道了這一點。

接下來我以教材為例,讓學生小組分析爺爺奶奶的心思,在我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不光分析了我給他們的幾個場景,還想到了爺爺奶奶還有在很多很多想法和行為與年輕人不同,並分析了原因,真正達到了爺爺奶奶的心思我知道。但是理解老人的心思,不是我們知道了這幾幅圖就能體會的,於是,我找到了中央電視台的公益廣告《常回家看看》來讓同學們體會一下老人的孤獨。這時,班裏的有些孩子的眼睛就已經紅了,我馬上即使發問:孩子,這個短片讓你想到了什麼?孩子説想到了自己的姥姥每天的孤獨和寂寞,自己還不理解他,同學們也隨着他的心情和傾訴沉默了。有個孩子提到每次長輩來電話還不願意接,正好我馬上就出示了教材的另一個畫面,大家來説説明明做的對不對?如果你是明明的姥姥你會怎麼做?學生換位思考後,又進一步理解了老人的想法。

隨後,我飽含感情的朗讀了一首詩《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由於我的感情流露,也想到自家老人的辛苦,我的情緒也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同學,孩子們泣不成聲,我趁熱打鐵,讓孩子們製作了小心卡,把自己想對爺爺奶奶説的話都寫在孝心卡上,孩子們通過這節課,真的是有好多話想説,巡視一圈,我發現每個同學都寫了好多好多心裏話,並且發自內心的説了“對不起”,讓想這樣就激發起了學生的愧疚,並且知道了以後應該怎樣對待爺爺奶奶讓他們高興。

回顧本節課,我覺得達到了預先的效果,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感受到了爺爺奶奶的辛苦,並知道了從現在開始應該怎麼對待長輩。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傾訴時發自內心的,我相信他們會在今後的生活中會對長輩很好,會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蔚藍色的地球》是國小品德與社會第十冊“我們的地球”單元的內容。目的在於通過使學生了解地球,知道人類認識地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體會人類為揭開地球奧祕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探索地球的願望。教學重點是感受人類為揭開地球奧祕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

這節課來源於我們品德與社會 “雙新”活動的一節自己的研討課。當時,我從自己出發,把很多知識通過“給”的方式告訴學生,雖然,學生也掌握了,也理解了,也感動了,但是總覺得缺了些什麼!上完課後,雙新老師就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肖老師也做了詳細的點評,她説:到了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課需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孩子要能説,要會説,要知道怎樣説,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地位。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缺的正是主動性。因此,我們做的第一個調整,就是變“老師説”為“學生説”,於是就有了一開課時的交流——“你知道哪些關於地球的科學知識?”上課伊始就充分地讓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來説。課上的交流,咱們也儘量地減縮了老師的話,把言語權、思考權、交流權、表達權留給了學生。

既然要讓學生充分地説,需要學生有內容可説,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需要學生開展好課前的資料調查活動,找到有用的信息進行合作交流。這也就需要學生明白怎樣去進行課前調查,以及怎樣正確合理地處理好手頭上搜集到的大量的資料,要學會找到關鍵的、與主題有關的信息,為了鍛鍊孩子的蒐集處理信息能力,這節課我們就是以小組合作彙報交流為主要形式。肖老師非常正式地提出了關於交流梯度的設計,説這樣能讓學生明確活動任務,注意交流的層次,努力提高合作實效。於是,又有了這一段話:“請大家快速閲讀書上的內容,結合自己的課前調查,在小組內交流,與同組夥伴一起,共同確定大家感興趣的話題為專題,準備相關有實效的資料進行展示,並且請組長安排好展示次序。看哪一個小組能在五分鐘時間內出色地完成合作任務!”課上,孩子們果然行動起來了,他們利用自己找到的豐富資料,有效地進行了不同話題的交流。與次同時,我自己還根據學生特點,利用激勵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並訓練學生的傾聽習慣和思考能力。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既交流了,又學習了,既鍛鍊了,又提高了。

以前,我對於學生的課前調查的評價總是一帶而過,認為他們能找到就行了,沒有具體的要求。這樣一來,學生的交流就很沒有實效了。在這次的做課過程中,也讓我意識到了這麼做的後果,糾正了自己對待學生調查資料的態度。肖老師告訴我,在學生準備彙報的過程中,老師一定也要把自己當做是小組的一員,走進每個小隊進行了解,看他們找到了一些什麼資料,甚至還要幫助學生明確哪些知識是真正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老師的腦子裏也必須清楚地確定小組交流的順序。哪些小組可以先讓他們説,哪些小組的資料可作為補充,做到心中有數。於是,課堂上,我認真地下到各個組去巡視,去了解,並請來了彩色卡片幫忙,根據學生小組調查內容的不同,我按照時間順序安排了學生的彙報次序。從古人的猜想,到探險家的探索,再從科學家的論證,到宇航員的觀測,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探詢人類瞭解地球形狀的全過程。

課上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出示,每一次提問,每一段講述,都是精心安排的。但是,這也抵擋不了學生的課堂生成。昨天的展示課上,第一個問題就遇到了“冷場”,當我問學生還知哪些地球的課外知識時,幾乎每人舉手,我不知道是孩子們緊張,還是他們沒準備好,當時自己也很急。就在這時,我想起了肖老師平時經常跟我們説的:學生的思考需要靠老師的引導,問題要問明確。於是,我再一次地提問“地球是我們所熟悉的,從咱們平時讀的課外書中,平時看的電視節目中,平時學習的課文中你有哪些收穫?”漸漸地,一個孩子舉手了,兩個孩子舉手了……在後面,為了讓學生感受人類為揭開地球奧祕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我讓學生大聲地齊讀這些科學家和探險家的名字,自己也被他們的貢獻感動着,激情滿懷地講述。因為,只有老師的感情融入了,學生才能被你所感染,體會其中情感。這也是肖老師告訴我的!

這節公開展示課,在教研室肖老師的精心策劃和耐心指導下,我們從設定目標,到設計活動,從準備資料,到課件的利用製作,從大的活動環節,細化到每一句話語,從教案的確立,到學情的預設,都投入了極大的努力。在做課過程中,我被肖老師的認真鑽研態度感動着,被她的示範演繹感染着,被她的表揚鼓勵激勵着……不禁地敬佩着肖老師思維的敏捷,教學的嚴謹,設計的完善,知識的淵博…… 肖老師正是這樣一路走來,正是這樣一路用心地培養着我們青年教師,幫助我們更快地成長。在此,我要真誠地對肖老師説聲“謝謝您!”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材是一種開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鄉在哪裏》這一課以"家鄉"為例,給我們提供一些話題和範例,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的空間。因此,我在組織這課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環節:

1、以"家鄉"作為本課教學的主要對象,是遵循了客觀實際,因為在六國小就讀的學生絕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來自外鄉,讓他們説説自己的家鄉在哪,是尊重了他們的家鄉意識。讓他們把家鄉當作自己第二個家是激發他們愛家鄉的情感,促進全班同學團結一致,一心愛家鄉,為整節課奠定感情基礎,便於開展教學。

2、會看地圖是學好這課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來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説清楚吉林在哪裏,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擴散性,又讓學生心中牢記吉林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並説清它的地理位置後,學生個體就獲得了經驗,能夠根據比較正確的方法在吉林地圖上找到吉林市,並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這部分活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樣的活動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清楚家鄉在哪裏,也培養了他們對問題的判斷、解決能力。

4、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風景名勝的資料,一是充實教學內容,在認識吉林省地區圖的基礎上,稍稍瞭解各縣、市、區代表性的景點;二是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培養他們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學生通過各種學習途徑找到相關資料,有的介紹自己在風景區遊玩時的情景,有的介紹該風景區的特點……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燃起作為吉林人的自豪感。既而再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使整堂課的氣氛達到高潮,也着實激起了學生和老師心中那份情,那份愛--我是吉林人我驕傲。課後作業的佈置為了下課《我來做個小導遊》做準備的,瞭解了家鄉的地理位置、風景名勝後,就要學會以一個小主人的身份來介紹吉林。]

《我的家鄉在哪裏》是本單元"愛鄉"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應該是"常熟到底在哪裏",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接下來的《我來做個小導遊》、《家鄉特產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鄉人》,愛鄉的情感並非在這節課中就要燃盡,而是慢慢滲透在這單元中的教學中。而這課的地理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與社會》課在強調品德教育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學習和掌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準確地把握其中各門學科的知識要點,發展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為了很好的教育好學生,上好每一節課,我特制訂瞭如下教學反思,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確課程標準,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嚐嚐苦滋味)、雙贏觀(我們的國粹)、依存觀(我們的地球村)、分享觀(擁有好心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樂》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首先我要感謝上級領導和本學科老師不辭辛苦頂風冒雨來到我們香安國小交流研討。《品德與社會》新教材力圖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使用好教材。我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這個主題中,利用多媒體根據教材呈現了一組學生日常生活熟悉的場景:吃早餐;上學路上;乘公共汽車;進校;到商店買學習用品;回家看電視。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尋找為我們生活提供方便的各行各業的人們,特別介入了剛剛過後的五十年一遇的暴風雪一幕幕感人的場面,從而讓學生的道德體驗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教材有一句話:“我們來觀察一天的生活,看看都有哪些人為我們服務。”我就是根據提示話,假設想象暴風雪那天要是沒有環衞工人、沒有警察叔叔,這時我們的城市會怎麼樣?我們的生活又會發生什麼變化?緊密地開發了學生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他們體會到了日常的生活中與他人的一種內在聯繫,從我們離不開他們的服務入手,感受人與人共生共存的關係。回到主題: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我們就可以發現其中的關鍵詞“需要”,也就是説我們不僅讓學生髮現相關的人,更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需要”。

我們知道,“需要”是一種體驗過程,在學生的體驗培養中既要有情感的投入,也要有思維的介入,情理交融才能使感悟深刻豐富。我創設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人們的服務是他們所需要的。課前我拍攝的一組照片,目的是讓學生們發現我們學校收發室的 劉 老師,食堂的叔叔、阿姨,還有打掃衞生的阿姨為我們工作的場景,可能孩子們每天都他們交流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通過課堂教學的體驗,孩子們清楚地感受到由於他們的辛勤工作為學校和大家創建了一個舒適的環境,孩子們再遇到他們時就能很尊重他們的勞動,這樣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就能夠凸顯出來了。無論是什麼課,總會留有遺憾和不足的,在多媒體軟件應用的連貫性上操作不是很熟練,今後我會更加註意,課件中的播放順序應由近及遠,靈活選擇教學行為。

希望今後,我能夠和更多的品社教師通過交流與學習提高個人專業化的發展,為更多的學生服務!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新課程為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我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於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通過《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通過一系列的生活體驗,生活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具有學會做人的初步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自律、自信,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為要紮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瞭解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性質,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行為規範,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體驗產生理解,體驗產生情感。體驗是對具體的社會事物或情境的親身經歷,它不僅僅發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還會作為活動的結果而存在,並且作為活動追求的結果。體驗學習活動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的模擬活動,它可以分為直接體驗和模擬體驗。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於實際的真實感受。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積累經驗,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節品德課教師要根據內容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連接體驗,提高教學實效;要重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和強情感教學,充分利用情感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化和良好行為的形成;更要加強自身修養,要以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這就是我在這閃實踐後所得,所思,所感。我們應該不斷完善自己,把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很好地用於農村國小的課堂中。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相聲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語言表演藝術,深受羣眾的喜愛。

《打電話》就是一段惹人發笑、發人深省的相聲,它諷刺了一個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輕人。這段相聲採用誇張的手法,對那些時間觀念不強,説話囉嗦、廢話連篇的人給予了辛辣絕妙的諷刺。本課的教學應當結合單元主題------感受語言魅力。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聽了課文這段相聲,以瞭解本相聲的大意。由於這則相聲的寓意較為淺顯,學生把握起來並無問題。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我提出一個簡易的問題“相聲裏所説的人叫什麼名字?你覺得他名與人是否相符?”以引起學生對“囉唆”一詞的思考。並從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來證明。並據他們所找到的句子進行一個“説話不夠簡潔”的類型歸納:明知故問,東拉西扯,沒話找話、説話繞圈。並以生活中實際例子來加以説明。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增設了扮演相聲的環節:同桌扮演、師生扮演。同時,我再讓學生觀看了另外的相聲作品《我的兒子》,以此來加深學生對相聲的感知。目的在於讓學生經過對這兩段相聲進行比較,自我發現相聲的語言特點。在觀看完相聲後,我針對學生的感受提問“看完兩段相聲,你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很多同學就明白了相聲幽默的語言風格令人開心,它的語言比起記敍文更加的容易理解。並且明白了它很貼近生活。在此,我再結合本課的主旨:諷刺,給同學們説説相聲的文化意義,這樣學生對相聲的瞭解就加深了。

縱觀整節課來看,學生接觸文本的機會多了,讓他們參與到文本的領悟的機會也多了。可是,總感覺那種對語言的品位的味道還沒有出來。這樣體裁的文章應當是學生表現最為主動進取的。雖然,學生能夠找到文中語言不夠簡潔的例子,並也基本自我發現相聲的語言特色。可是,裏邊的語言魅力,感染力卻沒有經過足夠的“讀”

“演”表現出來。倘若,重構此課,讓學生在課堂上演:據課文演與課文簡潔後比較演,這樣的比較形式來使學生歸納相聲語言特色或許更加的直觀,並且學生參與到語言感悟、體驗的面就更加的廣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品德與社會》作為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瞭解社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教學以及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而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特別是實行“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以後,這種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搞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下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這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

首先,讓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學有目標,思路清晰,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後選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可以自行解決,進行個體彙報,也可以合作討論進行解決問題,還可以參照自己收集的材料進行評析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實在不能自己解決,教師要進行點撥,幫助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概括,講一講自己的所得、收穫。此後,可以聯繫實際生活進行剖析,情感進一步昇華,最後鼓勵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指導者或參與者,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在實施“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中,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從班集體的小事入手,緊緊抓住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然後舉例説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分組討論,談感受。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領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並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弱勢羣體的生活困難,學習弱勢羣體自強不息的精神。

對學生來説,弱勢人羣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對象,通過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對弱勢羣體的關愛不再是出於同情,而是出於尊重,再為他們喝彩的同時,給予關愛。學生通過蒐集和了解弱勢人羣頑強奮爭、自強不息的典型事例,瞭解他們每一點成績的來之不易,激發敬佩之情,學會尊重和關愛弱勢羣體。為他們喝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我們的母親河》是山東美術版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尋找文明的足跡》中的第一課。在認真閲讀教材後,我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道長江、黃河的發源地、流經省市等地理常識。知道長江、黃河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知道母親河面臨着嚴重的環境問題。

2、通過網絡、書籍等查找有關長江、黃河概況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並在交流與討論中加深對母親河的認識。

3、激發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關注,樹立保護母親河的意識。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本着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國小生的認識規律的特點,我將教學設計思路擬訂為“欣賞歌曲、導入新課——自主探究,走近母親河——鞏固內化,歌唱母親河——交流討論,保護母親河”,努力營造和諧自主發展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完本節課後我有如下感受:

1、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努力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

第三單元《尋找文明的足跡》是一個以地理知識為主的單元。地理是兒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兒童需要通過地理知識來建立自身的空間感,瞭解自己生活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因此在《我們的母親河》的教學中,多次出現地圖(中國行政區地圖;長江、黃河流域圖;長江、黃河水電樞紐圖等)引導學生讀圖,讓他們自己發現地圖中表達的與本主題相關的信息。既有老師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又實現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後的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

2、關注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熱愛母親河的情感。

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倡導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重視利用兒童的現實經驗和親身體驗進行教學,以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兒童的生活實際,着力於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利用學生生活在長江邊上,非常熟悉長江的相關資源的實際,讓學生圍繞“長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展開討論,使學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江與人的關係,是長江養育了我們,我們離不開長江。對母親河的熱愛、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3、利用多媒體課件,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具有時代氣息,使教材“活”了起來。比如:播放課件:長江、黃河受到污染的畫面。播放生活中真實情景,引導學生感知母親河遭破壞的情況,生動直觀,使單調的説教感性化,使教學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更能激發學生情感。。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中我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的母親河》一課包容的知識極其豐富,有地理的、有歷史的、有人文的、有環境等方面的知識,由於自身知識儲備有限,準備的時間不多,對教材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因此在教學中偏重地理知識的學習,而對母親河人文性的挖掘還比較欠缺,同時也影響了情感目標的達成不夠好,沒能充分的激發起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另外對於長江、黃河有關一些地理方面的描述還不太科學、準確,這都是值得今後進一步修改的地方。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人教版國小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最後一課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在備課環境我就在想:世界各地的華人距離學生現實生活實在很遠,如何讓學生通過本課學習真切地感受到海外華人對祖國母親濃烈的思鄉情結和真摯的愛國之心。幫助學生了解海外華人華僑身在他鄉,在為所在國家作貢獻的同時卻有着割不斷的祖國情結,與華人華僑體會同是炎黃子孫濃濃的愛國情懷,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影響。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何來突破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以一首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來突破,教師先創設一個輕鬆和協的氣氛,在此環境下,引導學生傾聽海外華人的心聲播放張明敏的心聲,從而使學生儘快進入情境,產生情感共鳴。然後我又想到通過讓學生蒐集一些表達海外赤子濃濃愛國情的具體事例和一些感人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海外華人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從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於是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蒐集事例併合作研究自己的彙報形式,然後在課堂上展示。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感悟愛國情懷。

在課結束前,讓學生與海外華人真心對話,延伸愛國情感,並以我們的《大中國》結束教學,使學生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就在這個檔口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以“龍的傳人”主題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在課下通過展示海外華人對世界的貢獻,展示學生課外收集大量的資料加以説明、評選的結果,意在既深入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又拓展了社會課堂空間,延伸到課外,鍛鍊了學生收集資料、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真正達到了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的目的。

這節課的教學,很好地給孩子們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相信在他們有效的心裏,會留下“愛國”的印記,雖然課下的活動不是很盡如人意,我也要堅持去做。我想,引導孩子們參與的過程很重要,只要參與,只要經歷,孩子們就會有收穫。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把課堂教給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關鍵。如何讓學生好學、樂學、主動學習,是老師的任務。在課堂上,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得到肯定,才能鼓舞學生大膽發言,激發他們的好勝心。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網絡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方便,讓學生認識到網絡的優點,然後轉換話題,通過具體事例來了解網絡對我們青少年的危害,讓學生小組討論,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最後昇華感情,小組合作,完成網絡公約的制定,使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避免陷入網絡陷阱,合理利用網絡,讓網絡能夠造福於人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一個“線”的作用,把學生蒐集到的資料串起來,並讓他們積極的動腦思考,把資料內容上升到思想上來,從思想上認識到網絡的危害,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合理利用網絡,做到健康上網。

在本次課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思想很靈活,有的問題也許教學過程中沒有涉及到,但是學生提了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能力,使得學生圍繞本課進行思考討論。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題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一課。教材呈現的是兒童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成長的過程,旨在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的經歷。教材選擇的這個話題對學生來説應該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認,現在的獨生子女對家人的疼愛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多數學生習慣了家人的疼愛,覺得這是應該的,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並懂得關心、體諒父母長輩,儘量少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少給他們添麻煩。並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這是個充滿親情的話題。按照教材所呈現的思路先感受後體驗,最後明理,這也是符合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的。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完成一項"護蛋“活動,至少保護雞蛋從早到晚安全和自己回家下一課在彙報自己”護蛋“的結果和感受體驗,最後總結明理。我把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父母長輩為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的辛勞,感受家人給予自己的關愛,於是我設計了兩個活動:親情故事——親情再現。我想讓親情“從生活中來”,然後“到生活中去”,力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豐富教材,也想通過學生真實的親情故事引起心靈的碰撞,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共鳴,使之成為一堂親情湧動的思品課。

通過學習體驗,活動參與,學生們都感受到了家人對自己的愛,並能用自己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效果還真的不錯。

當然教學中出現這樣那樣值得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也是不少的,我想這些不足將會在我下一課時中一定會引以為戒。讓自己的課堂更加熠熠生輝。孩子們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