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語文閲讀教學調查問卷

校園2.46W

導語: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閲讀,則正是這種養料。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語文閲讀教學調查問卷文章,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語文閲讀教學調查問卷

  語文閲讀教學調查問卷1

【摘 要】讓語文閲讀教學“高效”起來,教師、學生、文本互動是學生進步的關鍵,是取得成功的保障。語文課堂,要引發學生對閲讀文本的超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語文閲讀教學 創新 高效 表演 想象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是一門具有創造性的學科,語文課堂,要引發學生對閲讀文本的超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要讓語文閲讀教學“高效”起來,我認為教師、學生、文本互動起來是學生進步的關鍵。我的經驗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提出的問題要注重實效,引導學生參與聽、説、讀、寫的訓練

有效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有效提問指向的閲讀空間要大――激發自主閲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抓住語文對話,我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 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問了什麼?怎麼問的?鯉魚又是怎麼説的?説了什麼?(第二、三次對話問題相仿,略)。B.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裏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C.仔細閲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羣怎麼樣的小蝌蚪? 第一種問題的設計共有4個小問題,前兩個問題指向的閲讀範圍都在第2句中,後兩個問題指向的閲讀範圍都在第3句中。答案一目瞭然,學生無須深入閲讀。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閲讀範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閲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閲讀範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閲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地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不難看出,第三種提問更能激發學生的自主閲讀,更具實效性。

二、表演――點燃創新的火花

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即興表演課文內容,是促進兒童對課文進行全身心感受、體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表演,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情動於中而形於外”,提高的不僅僅是對文章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體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中把“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國小語文的三個目標,而課堂表演恰恰能兼顧三者,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例如我在教《狐假虎威》一課時的師生表演―― 師:下面兩節寫老虎和狐狸去森林的情景非常精彩。請仔細讀,讀後再請幾個小朋友來表演。要想演好,必須讀好,合作得好。學生認真讀完,老師點名五個小朋友,分別戴上頭飾。師:其餘的同學都來當導演,導演更了不起。各位導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誰在前,誰在後,為什麼?請讀書,根據書的要求指導。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後面走,因為書上説了:“再往狐狸身後一看,呀!一隻大老虎。”

生:圖上畫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後。

師:這兩位導演讀書很認真――小兔、野豬應在什麼地方?

生:它們在森林深處,要站得遠一點。

師:看來小朋友把課文讀懂了,都是出色的導演。下面請一位小朋友朗讀7、8兩節,由五位扮演動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讀,“狐狸”在前面大搖大擺地走,“老虎”在其後東張西望。)

師(問“老虎”):你東張西望什麼? “虎”:我看看動物們是不是怕狐狸。(眾笑) (“狐狸”“老虎”繼續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見“老虎”,“呀”的一聲,撒腿就跑。)

師(問“小鹿”):你為什麼跑?害怕誰?

“鹿”:我怕的是老虎。

師:不是怕狐狸?

“鹿”:誰怕它呀!(眾笑) (小朋友們紛紛發表意見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以上表演的過程,不僅僅是演出的幾個學生的自能讀書的過程,而是培養全體學生自能讀書的過程,羣體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並如何“形諸於外”的動態生成過程,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教師經常讓學生在表演中學習、思考、發現,在表演中感受、體驗、創造,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為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薰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想象――展開創新的翅膀

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展開豐富的想象。

如教學古詩、寫景文章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豐富地想象,化文字為頭腦中活生生的畫面,在畫中想象。如教學《燕子》,可讓學生想象百花爭豔的春光圖,結合燕子的靜態、動態描寫想象她的活潑可愛。對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延伸情節,在讀寫中想象;利用空白,在補寫中想象。另外,還可以運用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與學習方法進行遷移,讓學生在模仿中想象。

在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形成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多交點的交流模式,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於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情,從而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最終達到使學生會學、樂學的目標,進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

綜上所述,讓語文閲讀教學“高效”起來,教師、學生、文本互動起來是學生進步的關鍵,是取得成功的保障。

  語文閲讀教學調查問卷2

語文教學中的語文素養增強、思維能力訓練、寫作水平提高等都離不開閲讀教學。課堂上,師生面對的是教科書,而它是文選式的,是由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構成的,這就為師生閲讀提供了條件。事實上,師生們主要就是依據這一篇篇文章學習閲讀的,而且一個學期基本上就是這一本書。然而,閲讀教學範圍很廣,內容很豐富,並不止於課堂,更不止於一學期的一本書。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語文能力上來看,課外閲讀必不可少。

人們常説: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此話十分恰貼,也極為深刻。糧為生存之本。少糧貧瘠,無糧難存,彈盡糧絕,死路一條。只有糧充足,生活才穩定,才能在此基礎上逐步改善。如此,也就有了對營養、健康的要求。當年條件差,生活靠粗糧,身體素質受影響;而今環境好,桌上全細糧,健康依舊受威脅。為此,衞生部出台國人膳食標準,其中明確指出每人每天進食50克粗糧最有利。這就要求在平時生活中粗細搭配、合理膳食。生活如此,讀書、閲讀教學也應如此。我們可以把教科書中的.文章看成細糧、精糧,課外的眾多文章則成了粗糧、雜糧。閲讀教學就要細粗結合、精雜搭配。這樣,閲讀教學才具有豐富性、有效性,才真正符合閲讀教學的本質特點。

根據閲讀中粗細搭配的原則,筆者將其分成以下四種膳食方式,即為閲讀教學的四種方法。

細糧細吃。

此法為多數教師所採用。針對教科書中一篇篇精美的課文,教師們都會認真研讀,精心設計,在課堂上透徹分析,引導學生咀嚼、品味,揣摩、感悟,從多角度、多方面汲取營養。有的教師,一篇文章甚至用上四、五課時,真正做到了細嚼慢嚥,細糧細吃。一篇篇課文真正發揮了例子的作用和功效,學生從中受到滋潤,領悟到深刻的意義內涵,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由於多種因素影響,教師們樂意採用此法,並且作為重要的、抑或是唯一的閲讀方法。一篇一篇,按部就班,細細品析,期末收關。

細糧粗吃。

教科書中的課文,雖説都是例子,但對例子的處理方法也不應單調劃一,尤其不能都是細吃。就學生的學習規律而言,同樣的例子就沒有必要再全方位剖析。畢竟學生學到的方法要在應用中鞏固。而這裏的應用就是對一些課文的自我學習,自我實踐。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前者為領,後者為扶,甚至是放。如此,就要求教師對每一單元,每篇課文認真分析研究,確定細講的例子,劃出學生自學的內容,然後對自學內容進行粗放經營,大膽革新,或進行鍼對性、導向性的點撥、指導,通過自我感悟,使學生達到透過表層深入內核,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之目的。或乾脆狠心處理,教師不加干涉,任由學生自我品味,自我獲取,箇中體驗我自知。事實上,每冊教科書中都有不少這樣的文章,關鍵是教師要有這種意識,還要有這種膽量,更要有駕馭教科書的能力。對每個單元來説,例子引路,練習緊跟,不是十分必要的嗎?有時,單元合併,重新組合也是合理的,甚至更有效果。細糧粗吃,粗在科學,粗在實效,粗在對學生認知規律的尊重。只是細吃,久之,學生就會喪失主動,喪失自我,喪失能力的訓練和提高。

粗糧細吃。

大家知道,提高學生閲讀能力和人文素養離不開課外閲讀。實際上,課外閲讀是課內閲讀的拓展、延伸,而不僅僅是輔助、補充,二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學校、教師、家長都應重視課外閲讀。既要積極鼓勵,又要認真指導,尤其是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閲讀方法。為此,就需要教師廣採博覽,從大量的閲讀材料中選取典型的例子,挖掘其意義價值。然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尋找心靈相通之處,情感交融之處,尋找觸發點、感悟點、啟發點、創造點,從而使課外內容化為我用。當然,選取這樣的例子並不是一定要與課本例子平起平坐、同等對待,它應有自己的特點和原則。在具體操作方式上,可以是問題探究式閲讀,可以是與課文比較式閲讀,還可以是自我發現式閲讀等。但無論是哪種形式,都要有教師的點撥、點化,有教師的宏觀駕馭、總體觀照。如此,粗糧變細吃,有情有趣有營養。

粗糧粗吃。

課外時間的支配主要在學生,因此,課外閲讀的決定權、選擇權等也主要在學生自身。一旦他們走出學校,走向獨立,其能否閲讀,怎樣閲讀則全是自己的事了。學生的課外閲讀或在學校計劃之列,或隨欲而為。隨欲而為是指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選讀本,自挑文章。這種閲讀能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理解深,感受多。依學校計劃而行是指學生的課外閲讀需要有學校、教師圈定的範圍、給定的書目。這種閲讀目的性、系統性、指向性更強。然而,哪種閲讀教師都不能干涉其過程,學生完全是自學,始終處於自我閲讀、自我感受、自我體驗狀態。他們可以細細品讀,也可以快速瀏覽;可以按部就班,也可以隨意挑選;可以單篇進行,也可以多篇組合;可以細嚼慢嚥,也可以囫圇吞棗總之,這種閲讀沒有約束,沒有限制,是一種自由度很大的個性化閲讀。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是這種閲讀;黃庭堅三日不讀,便覺面目可憎,是這種閲讀。當今,更有人將其定義為混沌閲讀。可見,這種閲讀有利於課堂學習,有利於學生髮展,是伴隨學生終身的閲讀。當然,這種閲讀如要走上健康軌道,快速入境,還需要有教師平時的指導、訓練。教師要善於激發興趣,提供材料,教給方法,引導深入。只有具備這一前提,學生才能廣泛涉獵,才會博採眾長,其粗糧之效才能充分發揮出來。看來,粗糧粗吃,好處多多。

總之,人體不可缺糧,精神不可缺糧,但只有粗糧細糧搭配合理,才能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