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

校園3.15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

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1

最開始接觸《瓦爾登湖》是因為前同事的推薦,每天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閲讀,就這樣斷斷續續,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把它讀完,對它的印象仍處於懵懵懂懂階段。讀書時,我能清楚的知道作者所經歷的是什麼,所展示的內容又是什麼,彷彿身臨其境,和作者一樣走進大自然。但是合上書時,腦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為作者的思想覺悟太高了,太哲學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淺薄了,無法達到作者的境界……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評價很高,很多人都説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這是一般超凡入聖的好書,親近自然的思想讓世界所有的人為之懷念。的確如此,讀完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就是體會了自然的美好,感覺到心靈的純淨。最喜歡的是書中的“當農人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見得因此而更富,反而會是更窮了,是房子擁有了他……”

這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嗎?隨着高科技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普及,手機的功能可謂千變萬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機依賴症,當我們空閒時,不玩手機會手足無措,沒有安全感,總覺得錯過了什麼,我想我們是被這些電子產品給控制了,是手機擁有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擁有了手機。我們應當適度的遠離手機,更多的追求樸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一樣,不要為物所困。

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2

一直想拜讀美國大作家梭羅的著名散文《瓦爾登湖》,奈何卻苦於沒有時間和機會。今年暑假終於拿起了這本文學鉅作,沒想到一讀就入了迷,因為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實在是一個讓人心馳神往又求而不得的地方。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處於經濟轉型階段,社會發展迅猛,人人都為了名利而奮不顧身,但作者卻在此時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這份勇氣實在是令人欽佩。他厭倦了城市工業帶來的喧囂,只想遠離一切,去尋找內心深處真正的平靜。

一抱起這本書,我就覺得放不下來了,為作者筆下那個神祕而寧靜的瓦爾登湖而深深着迷,也為他這種勇於追求靈魂生活的精神而折服。在瓦爾湖旁,作者與木屋相伴,跟飛鳥對話,親自開墾荒地,耕田勞作,這種生活狀態,在我看來才是真正的活着。反觀當下社會的我們,為了追名逐利,早就拋棄了內心世界,每天早上坐着擁擠的地鐵上班,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跟他人爭吵,我們沒有在生活,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試問,你有多久沒有停下腳步好好直面自己的內心了?你有多久沒有離開繁華的城市回到淳樸的鄉村了?想到那句很有名的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話雖如此,可是我們做不到像梭羅那樣迴歸自然,也缺少陶淵明那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逍遙。因為我們肩上的擔子太多,我們的思想負擔太重,我們沒有辦法把什麼都拋下,只去尋找那種詩意的世界。

讀完這本書,我還是要為了學習和生活所奔波,但這並不意味着《瓦爾登湖》對我沒有影響,相反,它對於我來説,是一種精神的寄託,是我理想中的烏托邦,是能時時刻刻地讓我找到內心的淡然與恬靜。

永遠不要遠離自然,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更是要如此。

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3

當我合上《瓦爾登湖》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將心境洗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它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卻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寫下來的。

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這本書中用很大的篇幅談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片段。靜靜的拋去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看完這本書的我,心是震撼的,他教會我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瓦爾登湖般乾淨。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是那樣的,他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雖然短暫卻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精妙絕倫。

書中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梭羅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簡樸的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遠不會來臨。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來説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了,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洗滌。

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4

我翻書不多,但每每翻完一本,總喜歡塗鴉一番,不敢言“讀後感”,大抵是對自己的感言不夠自信,所以總説“讀後”,是不是感悟,並不在意。

原來你是這樣一本書!也許聽過書名《瓦爾登湖》,也許沒有聽過,看到密友手邊放着一本,作者是美國的亨利?戴維?梭羅,我腦子猜想這大概是一本濃情散文類書籍,或是一碗雞湯,並不是我愛翻的類型。只是臨近春節,突然想讓自己更慵懶一番,於是拿起翻閲,想象着拉薩的陽光、午後的咖啡,斜躺於沙發,應是一種美妙地享受。

書中內容描述的是一個半世紀前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的日子裏所見所聞、所思所考,所以書本推薦標準了這是一本集文學、哲學與博物學於一身的書籍。我看的這個版本是由李繼宏翻譯,文字沒有過度優美,恰到好處,讀來非常舒心,還能學習一些現在已經不常用但是略顯古典的詞彙,這些句子和詞彙,就如一個優雅的女子,沒有濃粧豔抹,也沒有素面朝天,讓人心曠神怡。而那些富有哲思的句子,雖然時隔快一兩百年,依舊適用當今時代,不論中外。

梭羅的鄉下生活,在我人生頭20年,有所經歷,只不過我沒有搭建屋子的能力。但是梭羅燒柴火,我也燒柴火;梭羅種豆子、種土豆,我也種瓜果、撿土豆;梭羅沒事看花鳥蟲草、抓狗頭魚,我也逗鳥溜蟲吸貓擼狗、捉螃蟹;梭羅……梭羅反思着人類物質生活、開發自然,而我盼望着長大,思索着這輩子做些什麼才不至於在世界枉存。

不過,這本書的最後幾個章節,寫瓦爾登湖的冬天,冬天的動物、冬天的湖,太過博物,略顯科學,不那麼有趣。不知道是梭羅經過幾年,想説的盡説了,或者已經急切地期盼熱鬧的人羣,不再有更多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考。

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5

最美的事情不過於此書最後一篇以春結尾,春天總是象徵着希望和新的開始,帶給人以無限的憧憬和生生不息的力量。這本書的結尾就如開頭一般,總是讓人無法預知作者的思想,彷彿作者是凌駕於宇宙之上的智者,沒有人能完完全全懂得他天馬行空、跳脱不羈而又句句箴言的思想。面對如此浩瀚無窮而又簡單通透的真理,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無知的小孩,任憑作者的思緒和文字,帶我徜徉。每每讀到樸實幽默的道理時,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讓我心中稱讚,作者竟可以一語道破,那些全然不知的道理讓我暗下決心,作者經歷之豐和思想之深,只求某年某月再次拜讀時,可以更加明白其中深意。

除了作者偉岸的精神形象,其對生活體味之細及周身萬物之愛,讓人讚歎。作者筆下的一樹一湖,一草一物,都極具生命張力,一幅幅美景呈現在讀者眼前。所有比喻的措辭讓我驚訝,因為是我之前從未想象到的,然而卻用的恰到好處,讓人眼前驚豔,深深感到文字的力量。

可能因為不能完全理解書中的文字,所以每次拿起來讀的時候,總是內心會變得安靜,一心只想揣摩更多。漸漸發現,讀瓦爾登湖成了治癒我內心煩亂的良藥,反倒把開始想要揣摩深意的初衷忘了,後來索性就不想那麼多了,只想安安靜靜把它讀下去。

大道至簡,無慾無求。看過豆瓣,聽過書評之後,我也還是不能完全將它明白。也許作者的思想高度是我一輩子所不能企及的,但是讀書這個過程卻給了我與大家思想碰撞的機會,很是難得。

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6

在某種程度上説,《瓦爾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誌中的動植物篇。誠然,梭羅大半輩子在康科德與瓦爾登湖邊度過,始終致力於觀察與研究飛禽走獸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進程。

梭羅不論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以及獵狐犬等的描述,總是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引人入勝,真能夠説是曠世罕見的華章。

梭羅在本書中用很大篇幅談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草木鳥獸的和諧相處有許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還主張社會內部各族羣之間和諧相處。自古以來,北美大陸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後不僅僅肆意殘殺無辜的印第安人,使其瀕臨種族滅絕的境況,而且徹底毀掉了悠久的印第安文化與生活方式,還對印第安人持極端歧視的態度。殊不知,梭羅乃是狷介之士,卻反其道而行之。

梭羅在書中談天説地和縱古覽今時,一邊立論公允,痛斥時弊。一邊又提出不少用心性的批評與推薦,其資料十分廣泛,涉及飲食文化、住房建築、生態環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梭羅諸些舉動和言論,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當今中國,到處能夠見到人們侵犯生態環境,環境治理成了社會和諧的一大問題,且不論其它生態物種,就説樹吧!

樹,是我們人類最先的寄託,在樹上吃住行,樹為我們人類帶給了最根本的家園;樹能如此,那些其它動植物呢?我想它們生態作用必須也很巨大。那人類還要肆無忌憚的去破壞、殺害們呢?

自然給予人類那麼多,人類當予反思,來感恩這地球上最偉大的母親!

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7

要説美國19世紀的超自然主義之父大衞亨利梭羅,不免想起田園哲學筆錄《瓦爾登湖》。這部書都圍繞梭羅為了驗證自己離羣也能生活的想法,並對當時底層農民的眼界狹小的不滿,決定靠自己,靠智慧和雙手生活,因此在一個叫瓦爾登湖畔定居,自己建造小木屋,説實在的,我自己很喜歡木屋的,還有草場。木屋裏的東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個燒水壺,一張牀,還有一些工具和乾糧。每天出去捕魚和翻地種豆,這不免讓人想起了中國東晉的陶淵明,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

在一個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時候,偶爾有一些過路人來拜訪,大家一起談論些發生在自己身邊有趣的事,是一種原始的最質樸的生活。

然而在過了將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懷戀當年梭羅離羣的原因,在如此喧囂的世界,是否還真的有人類安居樂業的寶地,不用關注現代科技的文明,遠離紛爭和鬥爭,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瓦爾登湖》詮釋的是一種最原始生態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見底的湖泊,不用擔心魚的過度捕殺,只在需要是一種含信念,一把鋤頭,力量是不大,創造不了摩天大樓,但對一小塊土地實則是厚愛,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潤,使作物成長。梭羅做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事的活動,但最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要效仿,但最後又放棄了呢?原因嗎,是複雜的,在經歷了幾百年後,人類是否還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説,梭羅做的是我們嚮往的生活,但能體會其真正滋味,非梭羅莫屬。

九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8篇8

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兩年半的時間,進行身心與自然的觸碰,思想與萬物的摩擦,他所洞察到的,是每個人心中最貞潔的花海。

梭羅所敬仰的是生於自然,用於自然。在整本書的開始,看似普通的生活方式,樸實的文筆語言,卻藴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他認為我們生活在喧囂繁雜的塵世中,應該為了自己內心的追求去生活,而不是被現如今城市,農田的生活環境所禁錮,工作日復一日,耕地年復一年,從這一代,傳給下一代,使日後的人們永遠被土地禁錮,永遠被工作束縛,而每天的生活就是為了生存而活着,在梭羅看來,在這樣紛爭的環境中,只有進入自然,去聆聽內心的話語,去感受萬物的和諧,通過雨聲來洗刷沾滿自己身上那塵世的污穢,用孤獨去深思自己內心的渴望。

他不僅有對生活的追求,也有對自然的敬畏。雖然在瓦爾登湖旁自己建造了一個小屋,但是他從不去打擾森林中原本的主人,總是用眼睛去觀察自然給予他們的恩慧,用耳朵傾聽大自然中的音樂盛典。並且將商人們的貪婪,自私,予以抨擊,為了利益流量,將原本的生態環境進行開發,利用,他們關心的只有每日的收成,也僅有這個。

梭羅所追求的正是一種與世無爭的心態,一種心屬自然的嚮往,一種整潔而淳樸的生活。海子在生前身上總會帶着這本書,在海子的詩:我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正是對那樣對純潔生活的渴望,正因為感受太深刻,對現代環境的厭惡,對樸素生活的渴求,使海子與死神慢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