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2021數學有效教學心得體會(精選7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1數學有效教學心得體會(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1數學有效教學心得體會(精選7篇)

  數學有效教學心得體會1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設計一個新穎的有趣的情景怎樣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起來?這是我們每個老師都在思考也是不斷在實踐着的事情。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這點就更為重要。好説好動,精力分散是一年級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因此,一個好的開頭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讓他們自覺地參與到你的課堂中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總是想方設法去尋找、挖掘和教學內容有關的題材,比如:現有的課件,教學參考以及任教過的老師的教學反思等,儘可能的設計出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以此來達到有效。

我記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學“10的認識”,其實學生都認識10,可我們書本上還是有這個知識點,怎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能饒有興趣地聽課從而使得我能很好地開展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開頭:我簡單地操作鍵盤,屏幕上出現了數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時我自己配音:“9”説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來打抱不平,説:“如果我與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學生一個個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這時我問:“小朋友,你們相信嗎?”屏幕一閃,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們緊緊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學生引入新課:“10的認識。”效果出奇的好。

二、從學生的學習方式談有效。

記得在教一年級的時候,很多孩子已經熟練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甚至20以內的進退位的加減,有的還能做100以內的呢。剛開學的時候遇到有些家長他們會很自豪的告訴我他的孩子學數學應該沒問題的,因為孩子算題目很快。可是一段時間下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的,那些以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總是出現錯誤,考試成績也不怎麼理想的。家長覺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實原因很簡單,是他們誤解了數學。數學並不是能做幾道加減法就可以的,通過數學學習目的是要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最後能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課堂中更應注重的是學習方法的傳授,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這點優為重要,我們從一開始就給他們以準確的學習方法,教會他們怎樣聽課,怎樣參與課堂,通過“提問、合作、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三、有效課堂的實現還應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關係。

1、教師與學生的關係:

這麼多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這比什麼都重要。孩子因為喜歡你,他們就會在你的課上表現的特別的積極,不管你讓他們做什麼事情他們都會很好的去完成,師生間有了默契就會大大提高課堂效益。

2、教師與教材的關係:

我們每個教師對教材要有一個整體認識,把握好教材的體系、結構、內容、重點和難點。然後根據班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劃好教材上知識的呈現方式。認真備好課,上好課。可是真的是説説容易做做難,往往是一節課上完總覺得有這樣那樣的遺憾,説到底還是我們沒把握住教材的編寫意圖,特別是現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時還會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記得我在初講兩位數計算這節課的時候,看完參考我覺得這個內容和以前的老教材沒啥區別的,只是把以前的表格式的兩個條件一個問題改成了情景,由學生看完情景自己説條件然後根據條件提問題列式解答。於是我就按照原來教學的那套方式來進行,結果班級我發現課堂氣氛很沉悶,學生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説條件問題,效果不靈,下課後我就反思了,怎麼回事?上第二節課的時候我改變方式,不再提條件和問題了,每道題都讓學生看文字閉着眼睛想情景然後根據眼前想象的情景來提問題,忽然我就發現課堂氣氛活躍了,舉手的學生也多了,效果比第一節課好得多。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識點、重點、訓練點和拓展點,最後理出一個更為合理更加貼近學生和更有利於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3、學生和教材的關係

讓教材更加貼近學生,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這是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教學要“以人為本”。要實現課堂的有效性就應該把握好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不能忘了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他們都是有思想的,作為老師別老是高高在上的,有時需要我們放下架子,要裝着不懂,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是主人。

四、從練習談有效。

練習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新授還是複習課都離不開它,同時也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巧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的課堂練習的設計儘量做到:

1、少而精。

2、具備典型性。

3、能集中體現教學內容的精華。

4、題量適當、恰到好處。

5、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作業分層佈置,儘可能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不同的作業要求,提升作業佈置的有效性。

總之,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一個學期的課堂實踐有收穫也有缺憾,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思考不斷進取。我們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於平日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後反思,在實踐後反思,在反思中改進,在改進中再學習,相信我們大家都會有進步的。

  數學有效教學心得體會2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思維學科,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與結構、思維方式與方法、數學思想與觀念,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可謂是如魚得水,但不可否認,一些教師的教學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學生,教育學生,學生仍然不是課堂的主人。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有效課堂教學。

1、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認真聽數學”為“動手操作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要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於形式,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第二,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採取邊説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並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的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形式走向實質。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認識意義上的重演。讓學生踏着前人的足跡部分地重新發現他們學習的內容,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是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索,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

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係。對於那些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探索求得解決的問題,應大膽地放,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數學有效教學心得體會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在教學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是有效性課堂的前提和結果,學生只要對於一樣事物或是一門學科產生了好感,被教師幽默風趣多樣化的授課方式吸引了,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正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個契機,而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恰當創設生活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的創新意識也會孕育產生。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尤其是低年級學齡兒童,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持久性比較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對學習材料感興趣。如,在教學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第幾》這一課時,我創設了“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境(一邊敍述故事,一邊貼出圖片):唐僧師徒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行走着,八戒口渴了,去找西瓜吃,八戒吃了一塊還渴,又吃了一塊還渴,直到吃到第五塊,才覺得不渴了。他拍拍胖肚皮,滿足地説:“嗯,早知道吃到第五塊才解渴,那我先吃第五塊該多好啊!”同學們,他説得對不對呀?為什麼?學生七嘴八舌,紛紛議論:不對!不對!他吃了五塊才解渴,要是隻吃第五塊,它只吃了一塊,是不會解渴的。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這個教學情境的設計,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了“第幾”和“幾個”,把握了教學起點,讓學生帶着濃濃的興趣參與學習。

二、教師要少講解,學生要多參與

一位教育專家曾説過:“要為學生多創設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五個“多一點”提醒教師一定要為學生留出時間、空間,保證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總是開展“看一看”“説一説”“擺一擺”“做一做”“想一想”……對於一個問題要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誰還想補充?”等等,儘量讓學生張口説、動腦想,多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如,教學《第幾》這一課時,在拓展部分,我組織了活動:五個學生面向全班同學站成一排,首先學生從左往右報數,知道這一隊共有五個人;然後每個隊員説出自己是從左往右第幾個;再次,由其他學生提出某生站到從左往右第幾個的位置;最後,坐在下面的學生自己提出‘請誰下來,我要站到從左往右第幾個的位置’。學生非常高興地互換位置,在玩中鞏固應用了‘第幾和幾個’的知識內容。一節課下來,學生不但不感覺到累,反而學習興趣高漲,教學重難點得到了突破,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真正實現了有效教學。

三、化抽象為直觀,增強觀察與記憶

由於低年級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有待進一步發展,所以在教學中,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讓學生藉助具體事物來觀察分析,先初步進行感性認識,然後再延伸到理性認識,這樣,學生不僅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能更好地接受。例如,在教學《第幾》這一課時,採用先引導學生觀察貼圖,初步感知“第幾和幾個”,再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第幾和幾個”的區別,最後在活動中應用知識,組織學生五人一隊,根據不同的方向説出自己是第幾個,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教師積極情感,感染學生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着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關係,有助於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長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幼小的心靈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和愛護,所以良好的師生關係,直接關係到課堂的教學效果。學生喜歡某一位老師,就會喜歡他所教的學科,也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人説:“愛自己的孩子那是天性,愛別人的孩子那是高尚。”老師愛全班的孩子,和學生成為像家人一樣的關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複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儘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每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想法。要善於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親自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自己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應注意每一位學生的差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儘可能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同時,師生雙方情感的溝通和協調、互相信任和合作關係的建立,都能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

五、評價作業多樣化,能引導鼓勵學生

在評價作業時,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作業的正確情況,用打分的形式告訴學生;二是作業書寫的情況,其中包括字體工整、作業面乾淨、書寫規範,用畫三個笑臉的形式告訴學生。如果作業書寫得特別好,就再獎勵一個笑臉。每次作業本發下來時,學生都在看自己有幾個笑臉。有的高興地説自己得了三個,有的自豪地説又獎勵了一個,還有的説自己一共得了多少個。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認真書寫作業,也在和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明確寫作業應該達到的目標。在數笑臉的過程中,鍛鍊了一年級學生數數的能力,也鍛鍊了學生加法的口算能力。有時在作業本中的一句讚揚的話,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鼓起學習的風帆。

總之,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始終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有效教學心得體會4

讀了《有效教學,國小教師數學中的問題與對策》一書後,深有體會,對於有效教學,談不上有什麼經驗,要説感受可能會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數學課的有效教學就是讓學生聽懂,學會,做對。

一節課是否有效,老師的開頭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對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後備好一節課。上課前的教具學具的.準備,對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課的時候,老師良好的教學素質,對課堂的掌握,教學中練習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有沒有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練習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無不關係到教學的效果。

所以,我覺得備課這一個環節,是上課有效的前提。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生成並不意味着不需要預設、不需要備課。相反,有效的教學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為“預設”打好基礎。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瞭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生活動的科學內涵,這樣才能體會新教材藴含的教學理念,備出高質量的教學預案。

其次,重課堂動態生成,着眼學生髮展,教學過程是動態生成的,儘管教師在備課時已經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做了充分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面對信息多變、資源多彩的課堂,教師要扮好傾聽者、重組者、等待者、提升者這幾種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裏生成的各種各類信息,靈活駕馭教學過程,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學中,當學生有了火花生成時,不要被這種火花電倒,應該採取積極的鼓勵態度,如果學生的這種火花在課堂上無法進行研究或展開的,則留到課餘或其他條件成熟時再研究,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和關注,不要簡單的佈置學生下課之後再研究,然後就不了了之,學生由於受到年齡、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可能會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一次機會也就這樣消失了。而在課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則必須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來,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課堂上能研究的還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而且是有價值的,老師都會很重視,而且會和我一起想辦法創造條件去進行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會培養出來。

第三、“設計科學合理的練習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有效的數學教學,不僅在於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於科學、高效率的練習。科學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新課程下的數學練習應成為一種生活,一種活動,應着眼於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複。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的鞏固和應用,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薰陶,學習習慣、思維品質得以培養,思維方法得以訓練,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最後,我覺得學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保證。我這幾年一直教低中年級,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是影響教學進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班級裏學生的計算能力相對低,或者水平參差不齊、差距太大。都將影響上課的效率。課堂要有效,老師一般都想在短時間內進行必要的練習。而低中年級的數學課,計算是貫穿全過程的。如果計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練習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談了。

  數學有效教學心得體會5

現在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着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那麼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如何在單位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研究的方向。

一、認真備好每節課

眾所周知,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而傳統的備課重點是備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是從教師講的角度,而不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考慮備課。這也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種理念給我們老師上課指明瞭方向,同時也為我們教師的備課理清思路。我們的備課不僅要備“教師怎樣教”,更要備“學生怎樣學”,要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去備課。備課時首先要考慮這切課準備安排幾個學生的活動,每個活動怎麼安排;其次要考慮在活動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第三要考慮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或遇到哪些問題,老師怎樣進行調控,怎樣評價等;然後把以上安排寫出來,作為教師課堂上臨場發揮,隨機應變的一個基礎準備。即使如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再進行補充備課,寫出自己執教的體會和疏漏失誤,記下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或困惑。這樣的備課才是我們倡導的,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例如第二冊第三單元加減法“青蛙吃害蟲”活動:首先讓學生看主題圖,活動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是讓學生藉助小棒擺一擺,算一算,並交流各自不同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第三個活動是讓學生説一説,算一算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第四個活動是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老師要進行巡視指導,並積極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把握好教材

把握教材要從全局着眼,從整體上去認識教材,並用聯繫的觀點系統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標準》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讀懂教材。通過反覆閲讀教材,查閲有關教學參考資料,瞭解全冊教材的編寫特點,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體系中的地位,瞭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研究全冊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佈情況;還要研究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邏輯結構和編排意圖。確定出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把握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的認識結構,只有到了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學中才能駕輕就熟,寓繁於簡。例如:圖書館一課,主要是教學“兩位數加幾”,這是本學期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它又是以後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根據《標準》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實現算法制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良好的思想習慣和合作意識。教學目標是學會兩位數加幾的進位加法並解決與此相關的應用問題,讓學生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這樣來把握教材,教學才會得心應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點

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方面上去,同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於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例如第一冊第三單元“看電影”一課,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看圖説一説、算一算;例2是畫一畫、填一填。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有趣的情景中學習有關“8”和“9”的加減法。我們可以以例1為重點,師生共同探討得數是“8”的算式。對例2(教學得數是“9”的算式),老師要大膽放手,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塗一塗,説一説,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做,學生不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更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抓好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也要從整體着眼突出單元的教學重點。數學教材中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識。教學中就應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識。教學中就應把這“新”的一點突出出來,作為教學的重點。突出重點不是隻抓住重點而捨棄非重點,教學中把教材重點孤立起來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教學新知識就必須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舊知識,引導學生認識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突出重點。

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們在教學教程中,要依據《標準》的精神,結合本地本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下面提供幾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議:

(一)可以根據情況重新調整知識的順序;

(二)可以結合本地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提出能達到同樣教學目的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可以擴大例題的思維空間,體現知識的整體效應,突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數學思想方法。

(四)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適當補充或刪減有關教學內容,但是也應注意,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過程中,不要隨意降低或撥高教學要求。

五、發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學的重點

教學中的智力因素很豐富,例題中有,習題中也有年級教材中有,中低年級教材中也有。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充分發揮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這也是符合《標準》基本理念要求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標明讓學生“試一試”、“説一説”、“想一想”、“拼一拼”等等,這裏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例如第一冊《搭積木》中例題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等。在觀察相碰撞求和圖後,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一輛車和一輛車相碰,那麼他可以説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三輛車同時相碰,那麼他可以説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四輛車同時相碰,那麼他可以説出12+6+4+3=25。類似的例子太多了,幾乎每頁上都有。我們在教學中就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推理、遷移等能力。如果這些內容教師不讓學生去“試一試”、“説一説”、“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當作一個全新的知識去講解,就達不到教材對學生智力培養的要求,就不能體現教材的編排意圖,就達不到教學目的要求。

  數學有效教學心得體會6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學生實際,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以下是我就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的一些心得。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的信心。

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發展思維能力的內在動力。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需堅持從誘發學生的興趣入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使之能長久下去。那麼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1、創設良好的活動情境。

必須營造愉悦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活動情境,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實踐中,使學生在情緒上引起共鳴,發現數學奧祕。

2、利用好奇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採用各種手段誘發他們的求知慾望,讓他們產生欲罷不能的激情。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培養自信心。

當學生取得成功時,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滿足,快樂、自豪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新課伊始,教師能否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有意義的心向,對整節課的教學十分重要。因此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及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課前巧妙設計好自學思考題,併力求做到所設計的問題明確具體,“淺”中見“深”具有啟發性。

例如:在引入“過三點”的圓的新課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先在黑板上畫

出圖形,然後提問:

問題:

①有一個圓鏡被打碎,現欲重新配製一個同樣大小的圓鏡,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這塊殘片都帶去?

②這個實際問題若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分析,同學們認為可轉化為什麼問題?(讓學生探索、討論)學生甲:重新畫一個與原來相等的圓形鏡。學生乙:把玻璃殘片補成一個圓。

③要重新畫一個與原來相等的圓,必須知道什麼?這樣圖文並茂的數學情境能使學生探索的慾望油然而生,促使他們集中精力,開動腦筋,嘗試探尋各種積極的解決方法,創造的靈感和頓悟很可能由此產生。

自學討論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環節,是他們初步的認知過程。學生自學時我要求他們做到“三動”,即動口、動腦、動手,讓他們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在進行《幾何》中垂徑定理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1、讓學生動手。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要求學生自己畫一個圓,然後任畫一條直徑,再作這條直徑的垂線。並把畫好以後的圖形剪下來,再把圖形沿着所畫的直徑對摺。

2、思考討論:

①、圓是一個什麼圖形?有幾條對稱軸?

②、從對摺後的圖形中你發現有相等的線段和弧嗎?並把你發現的結果寫下來。

③、畫圖時,知道什麼條件?你得出的結論又是什麼?

3、檢查學生動手討論的結果。(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結果回答問題)

4、讓學生總結出垂徑定理的內容。教師再作簡要的補充強調。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認真討論,大家學習積極性很高,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徑定理。這樣,通過自學讓學生感知教學內容,逐步掌握閲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和技巧,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學生自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應及時檢查自學討論的效果,迅速獲取反饋信息,並作必要的講授,以幫助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總的來説,我認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不是靠增加課時,要靠提高每堂課的效益,減少無效勞動造成的時間浪費。要想提高課堂效益,必須認真鑽研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教材內容,對必學內容、選學內容、基本要求、較高要求等,每年的課程變化都要心中有數。

  數學有效教學心得體會7

“減負增效提質”是深化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突破口和着力點,其最為重要而有效地途徑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是要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有效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也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難題,更是我們在新課改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本人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與實踐有效性教學,現將本人學習和實踐的體會與大家交流,懇請大家指教。

一、實施有效教學,教師要把握“三個環節”

1、教前要精心設計。

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閲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那麼備課“備”什麼?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2、教學中要處理好四種關係。

備課是戰略問題,授課是戰術問題,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課堂上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係。即:處理好重點、難點與一般知識的關係;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係;處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係。

3、教後的練習要優化。

(1)練習要有“方”。每一次練習都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每一次教學的目標與重、難點成為練習設計的導航。設計的練習既要有利於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於學生理清知識點間的聯繫和區別,更要有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2)練習要有“味”。練習有“味”,指的是練習的設計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

(3)練習要有“層”。學生因個體的不同總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維空間等方面的差異。因此,練習的設計要依據學生的特點創設一定的“層次”,能夠讓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學優生“吃得好”。

(4)練習要有“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確實存在着遺忘。因此,練習要把握“時機”。教師應搶在知識遺忘前,組織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練習。

二、實施有效教學,教師要注重“四個實”

1、結合實際。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而數學同時又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可以説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着數學,所以,我們所創設的情境要貼近實際生活、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教學,即數學生活化,學以致用,那樣學生學習數學時就會倍感親切,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會迅速高漲,學習氣氛也自然輕鬆、活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注重實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實踐活動是實踐性、探索性和應用性較強的一類學習活動,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特點。由此可見,實踐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實踐活動課”也越來越普遍地出現在我們的教材中,出現在我們的教學中。“實踐活動課”是國小數學新教材中的一種新課型。教材增設“實踐活動”是課程標準新理念的一個具體體現,也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徑。

3、講究實用。伴隨着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使用,我們的教學又迎來了新的階段。其中,生動的畫面、悦耳的聲音、優美的文字無不清晰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充分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所以説,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根據實際需要,適當使用一些多媒體技術組織教學,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當然,多媒體課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着其不足的地方。有時,精美的課件往往使學生過多的關注於其中的優美畫面而忽視教學本身。並且,當教學中遇到偶發情況時,課件本身往往缺少應變,顯得比較呆板,等等。所以説,媒體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要對教學有幫助,只要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有幫助,那就是好的媒體。總之一句話:適合自己的教學媒體就是最好的媒體,實用才是硬道理。

4、追求實效。所謂“實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節課乃至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説,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乃至一位老師教學水平高與低的惟一指標。不管是應用什麼教學方法、採用什麼教學手段、利用什麼教學媒體,一切都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實施有效教學,教師應做到“五個關注”

1、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

一年級的時候,很多孩子已經熟練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甚至20以內的進退位的加減,有的還能做100以內的呢。剛開學的時候遇到有些家長他們會很自豪的告訴我他的孩子學數學應該沒問題的,因為孩子算題目很快。可是一段時間下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的,那些以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總是出現錯誤,考試成績也不怎麼理想的。家長覺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實原因很簡單,是他們誤解了數學。數學並不是能做幾道加減法就可以的,通過數學學習目的是要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最後能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課堂中更應注重的是學習方法的傳授,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這點尤為重要,我們從一開始就給他們以準確的學習方法,教會他們怎樣聽課,怎樣參與課堂,通過“提問、合作、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基礎。

2、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

教師教學要有“對象”意識,不能“唱獨角戲”,因為離開了“學”,也就無所謂“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這是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教學要“以人為本”。教學的有效性最終要通過學生的進步或發展來體現。

3、關注教學效益。

教師教學要有時間與效益觀念,既不能“跟着感覺走”,也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或“多花時間多出效率”。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和花多少時間,而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的綜合。

4、關注教學的可測性。

教師教學要有明確的目標,並應儘可能使目標具有可測性,教學完結時,能夠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實施測量。應該把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綜合起來,全面體現學生的學業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效果。

5、關注教學反思。

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本人幾乎在每節課後都要進行這樣的教學反思,並在“教學隨筆”、“教後反思”中詳細記錄,用以指導自己不斷提高有效性課堂教學的藝術和水平。

總之,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才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我們教師只要踏踏實實立足於平日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遵循教育規律,講究教學藝術,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標尺,並能做到在學習後反思,在實踐後反思,在反思中改進,相信我們大家都能在國小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教學上探索出各具風格的新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