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3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3篇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

通過學習《20xx英語新課程標準》,讓我對新課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僅使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也讓我對學習新課標有了新的體會。新標準全面梳理了課程改革的困難與問題,注重對實際問題的有效迴應,明確了實施的要求,增強了課程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分為三級呈現,兼顧了國小英語開設起始年級區域差異,而1-2年級被定為預備級,以試聽為主。而新標準對於預備級時期的英語解讀和提示,對於現處於國小低段英語教學的我來説,受益匪淺。

新課程的教學提示指出:低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英語,興趣都會很濃厚,語言學習以視、聽、説為主。課堂上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自然、地道的視聽語言輸入,引導學生注意傾聽,樂於模仿,大膽表現,幫助學生在理解意義的前提下,初步累積聽説詞彙,積極開展簡單的日常交流,注重學生的體驗,感知和實踐,激發興趣,保持注意力。採用以激勵為主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大膽開口,樂於參與學習活動。

對於喜歡新鮮事物、對外界事物充滿無限想象的國小生而言,千篇一律的英語教材形式,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對學習的排斥甚至厭倦的情緒。我們需要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採用能夠體現英語文化特色的英語材料,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英語詞彙,發揮英語教材對國小生良好的語言語感形成的積極作用。

而在作業佈置方面,一年級的作業得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徵,在本階段的孩子剛接觸英語,興趣濃厚,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強,但由於年齡特點,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我們在作業佈置中,儘量會佈置唱、跳、演和一些互動遊戲等有趣味性的'梯度作業。

在學習了Module4colour的內容後。我們為孩子佈置的基礎作業有:熟讀課本20-23頁課文內容。同時也佈置提升作業:ColouryourownKami。Andtellyourparents:Whatcolourisit?之後,還可以佈置動手(科學)作業:

生活中有很多顏色都是由三原色(red,yellow,blue)組成的,你能在家裏做做實驗,並得出答案麼?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在新的理念指導下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在以新的角色呈現,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通過學習英語,瞭解世界,養成包容開闊的性格。面向未來,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2

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即關注學生是怎麼學的。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學生的行為表現,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即使關注教師的行為,也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並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

這種“以學論教”的評價體系,要求我們教師備課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轉變,首先要更多的考慮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映,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的再現教材,備課時要了解學生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也只有瞭解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學論教”的每一堂課。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認識觀念的轉變。從關注“教”到關注“學”課堂教學評價中心的轉移,將促使教師重新反思一堂“好課”要求教師具備的教學能力是什麼?“以學論教”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為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説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些什麼和感受到了些什麼等等。教師的板書和口語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了。只要這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説,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

可見,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是必要的,但似乎不夠,自主實踐將會引發學生行行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此外,更具挑戰的是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靜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能讓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是教師課堂管理的新課題;課堂環節的設計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前設計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隨學生的表現來靈活調整,更關注的教師的隨堂機智。總之,以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囚犯,其內涵正在一點點發生着“重心得轉移”和變化。

因此,課堂教學的新理念,是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為視點,課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書寫,課堂教學的活動需要重新規劃,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為方式需要重新規範。事實上,只有深刻變化了的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企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進一步説,變革課堂,是實施新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教師和學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職責。我們地理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轉變現行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行為及其相關的教學管理的傳統做法.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3

近期學習了《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xx版)》簡稱《課標》的課程目標部分,有如下感悟。

《課標》的課程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三維目標變成核心素養目標,這是基於《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而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

目標要求

物理觀念

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初步形成物質觀念。運動和相互作用觀念,能量觀念。然後將所學物理知識與實際情境聯繫起來,應用物理觀念解釋有關現象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這也是我們最近在做的,做題的時候要結合實際情境,也就是學習為了解決生活問題,而不是為了做題而做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有關於物理的現象,鼓勵學生多發現,多跟物理聯繫起來,多用物理的知識解決所發現的問題,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學習物理的知識是很有用的`。

科學思維

會用所學模型分析常見的物理問題。物理中有很多的模型,之後要注重跟學生強調用模型的問題,讓學生覺得使用模型很方便而且能反應本質。但是也一定要強調模型是理想化的,實際中一定不存在,讓學生釐清事實和模型的區別;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思維方法的學習。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物理,也適用於各種自然學科,也能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具有利用所收集的證據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描述分析和解釋的意識。這點對我們的學生很重要,就一個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就是一個需要突破的點,這都是在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上不斷的鍛鍊,才能在生活中很好的應用,成為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的能力;敢於質疑,提出新的方案,具有質疑創新的意識。這一點雖然很難,但是是學生以後優越於其他人的關鍵,雖然不能常有,但是一定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新想法和敢於提出質疑的品格。

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由之前的七個點簡練成現在的四個點:問題、證據、解釋、交流。培養學生提出有需要的科學的問題,能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案,初步具有獲取證據的能力,能分析、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初步解釋過程和結果,能書面或口頭表述觀點,能自我反思和聽取他人意見。在之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環境,讓他們勇於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看法,多給他們信任,讓他們更多的獨立或合作完成一些科學探究,儘量少的包辦代替,這樣才能是他們的能力得到真正的發展。

科學態度與責任

要培養學生愛科學,有學物理的慾望和好奇心,培養學生關心物理科技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要培養學生崇尚科學不迷信的科學態度。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4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變遷,在新課標中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把學生學習地理從死記硬背和滿堂灌中解放出來,目前新課標的改革,無論從改革的理念上,方向上,以及其具體的要求上,都很貼近時代的脈搏,把培養人的核心素養及價值觀的導向作為地理課標目標的`理念,加強地球學科、空間科學、海洋科學和國家安全教育,並突出義務教育學段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徵,是真正關注人的素質提升和尊重人的發展。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理解得出了以下幾點心得:

一、夯實基礎——空間感知

新課標從空間尺度的視角引導學生逐步認識人類地球家園,從太空→地球→地面→世界→中國由遠到近的認識邏輯,將學科知識邏輯與學生學習邏輯很好的結合。地理學科中有許多章節都或多或少涉及對空間的感知。一位法國地理學者提到對於空間感知需要把握的原則有,一是分佈的原則:看空間,二是調合的原則:看個體與整體之相關——空間聯繫,三是互關的原則:看要素間,人地間相互關係,四是因果的原則:看因果關係,五是演變的原則:看地理過程。從空間看待一切是地理學的根本思想。

二、開拓創新

新課標中提到的“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積極開展地理户外實踐”這就是讓學生動起來手,例如在“附錄2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參考示例”中找到了令人興奮的“學習活動設計”,“探索太空,築夢航天”作為一個對“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延伸,可以結合我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幫助學生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同時極大的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情懷,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飛天”的種子。

三、與時俱進

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作用。”無論是將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還是地球的演化過程,都會涉及到地理知識,這反映出地理學對科學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因此作為一線教師,除了要將地理知識準確無誤傳授給學生外,還要通過課程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好少年。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5

近期,我研讀了《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對20xx版《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新、更全的認識,也為今後在課堂上更加準確的解讀教材,把握教學方向,制定教學目標與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撐。

下面,我就圍繞感觸最深的“寫話、習作教學的目標達成”的研讀與理解,結合書本內容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穫。

20xx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寫作教學的義務教育九年總目標,只有一句話:“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筆者對上述內容做了如下闡釋。

1、作文不是文學創作,作文就是説話。

現實中,孩子們往往怕寫作文,原因有二:其一,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感到沒什麼可寫;其二,偶爾發現有東西可寫,卻不知怎樣寫才好。加之語文教師作繭自縛,以過高的要求指導寫作,只恨一個學期培養不出一個“茅盾”,也就是説,將培養作家當成自己的任務。殊不知國小作文教學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培養作家的任務。就普及教育而言,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作文考試時的歌“二類卷”已經很不錯了。

2、從實踐中學習寫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的成功,得益於他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指導學生作文,而不是脱離語文實踐,泛泛而談寫作知識和方法。

3、儘量把話説的好些所謂“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就是説,要學會以記敍為主的表達方式。更為重要的是學會修改作文。

既然語文課程標準缺乏微觀的階段目標的詳細闡述,既然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編寫的國小語文教材沒有科學的令人滿意的作文訓練體系,既然國小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無所適從,那麼,構建一個儘量科學而實用的訓練體系就是迫不及待的任務。以下為簡摘內容:

一、一、二年級造句訓練

寫話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是説,應該從“造句”開始學習“寫話”,學了某幾個詞語後,就讓學生將這些詞語連綴起來,造一個簡單的句子。隨着所學詞語的增加,在維護孩子積極性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們的寫話興趣,讓他們寫出自己想説的話。

二、三年級觀察訓練

三年級學生剛開始“習作”,最大的困難就是無話可説,無材料可寫。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積累作文的材料。

三、四年級積累語言材料,仿寫訓練

鼓勵學生多讀古人的詩詞歌賦,今人的優美散文,中外精美的小説,報紙雜誌上的'時文。教學學生閲讀方法,如古詩詞、名篇要朗誦,知識性作品讀和思想結合等。在讀的同時,要記下精彩的句段和句子,記下名言名句,集腋成裘。在積累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詞語的積累,同時更要注意思想的積累,認識的積累,文化的積累。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讀寫結合”是在語文界極有影響的教學原則和策略,是利用“讀”與“寫”互相遷移,同步發展,以“讀”來促進“寫”,以寫再來促進“讀”。寫作作為一種技巧,在最初階段也離不開模仿。“仿”的是範文的觀察、選材、構思、謀篇成文的方法技巧。

四、五年級訓練作文構思的能力

進入高年級的國小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對作文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認知。因此作文訓練中應突出篇的訓練,重點指導學生文章構思的能力。構思能力包括審題、立意、選材剪裁、佈局謀篇等內容,這也是習作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五、六年級培養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是寫作的一部分,一篇好文章的形成,離不開改的功夫。

讀了筆者對寫話、寫作的闡釋,讓我茅塞頓開,大有醍醐灌頂之感。

首先,作文不是文學創作,作文就是説話。我們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文學的角度要求孩子寫作文,解析寫作的方法、技巧,而忽視了國小階段最根本上需要解決的是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及解決生活問題的應用文;寫自己想説的話,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寫想象中的景、物、事的問題。這種寫作較為隨意,只要思想集中,敍事清楚,內容具體即可,沒有過多技法和藝術造詣的苛刻要求,旨在培養興趣,樂於表達。

其次,“作文源於生活”。習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而獲得素材的方法就是觀察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先作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經常性的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自己的引導,讓孩子學會不同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醜”;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另外,實踐解決孩子有話可説的重要途徑,因為親身經歷,所以感觸較深;應為親身經歷,所以更清楚事情的過程;因為親身經歷,所以作文才會富有真情實感。

最後,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要考察學生對作文的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段文字特別強調“修改”,也把修改能力訓練指向了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日常訓練中引導學生關注習作(寫話)中的語序、標點、遣詞造句、選材、謀篇等問題,運用具體的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自改作文,並養成良好的修改習慣。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互改作文。在大量的練習實踐、討論推敲中提高語言文字的修改、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6

近日,通過觀摩xx省教育研究院《義務教育課程語文標準》(20xx年版)解讀培訓系列活動,我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設計與方法有了深刻的駁辨和新的調整。

xx部長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結合。在我們常規的語文課堂裏,為了省時省力和趕課程進度,教師更多用的是單一的目標導向或問題導向,教學設計以活動完成為目的,或者達到簡單的課程內容目標。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簡單的遊戲活動、小組合作等教學設計確實實現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原學習主體地位,但對於刺激他們的求知慾和想象力以及拓展語言運用能力是遠遠不夠的。

語文課堂也是培根鑄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的載體,但一個老師的設計力量是有限的。那麼在今後的教研活動、教學設計中,我們是否可以探索更加合理地合作分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科知識的傳授,也更注重對學生思維和人格的塑造,和對其思辨能力、文化意識、分析應用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學科核心素養和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已是當前的研究潮流和推行重點,我們如何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着力精選和整合單元學習內容,充分挖掘單元主題的育人價值,真正的將其融合進課堂教學中,而不是為了應對教學要求而生硬地“搬”進課程尾聲,這需要我們一線教師的思考和創新。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符合認知邏輯,滿足學習需求,也是我們要持之努力的重點和方向。

另外,在倡導多元教學評價這方面,也是我要為之改進的一部分。評價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對老師教學過程有着重要的影響。根據國家政策規定,一二年級不能有筆試。那麼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和評價方式就要有對應的調整了。沒有了單元考試、期中期末考試,我們要如何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呢?其實我們一直都被引導,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評價關注結果但更關注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7

我有幸參加了在xx省文聯舉行的美術教研活動,為了探究國小生美術課堂的學習活動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對於美術學習的興趣,許多美術教師都聚集在一起共同學習和交流,特別是通過參觀xx省少年兒童民俗體驗美術作品展,給許多老師帶來的新的關於美術教學的思考。

在這次美術教研活動中,主要以參觀優秀兒童美術作品為主,展出的作品來自xx省的各個地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他們都是通過課外美術學習提高了自己繪畫等各方面美術相關能力,在某些方面都要比僅僅只是在學校學習的學生要高出一籌,這不禁使在校內參與美術教學的老師有所反思。

在參觀過程中,主要策劃這項展覽活動的'研究課外美術教學的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了這次活動的目的,以及這次美術作品展出的形式和內容,xx省美術家協會、xx省教育學會少年兒童校外教育專業委員會和xx省兒童少年活動中心為激發少年兒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弘揚xx民族文化意識,搭建少年兒童民俗體驗活動和美術作品展示平台,舉辦了以“秀美xx?共築夢想”為主題的畫展,展示了小畫家們的才華,並凝聚了教育的力量,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樣,包括兒童創作的線描畫、水粉畫、水彩畫、彩墨畫、版畫、中國畫等充滿地域特色的作品,分為紅色精神、綠色共享、古色傳承等板塊,展示xx革命傳統、人文文化、自然風光、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民俗風情、城市變化等主題內容,這些兒童繪畫作品生動有趣,充滿了想象力和創新,所以在最後也不免要討論課外美術教學與校內美術教學的不同。

校外美術學生有較大的創作空間,而在學校裏,大多數時間學生只能在教室裏創作,受到了時間空間題材和材料等多方面的限制,學生很難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在校外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查找資料和專研技法,所以在校內教學的美術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美術課堂學習的優勢,和專家編制的美術教材圍繞美術學習設計應用造型表現和綜合探究幾個模塊,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藝術感知力,再鼓勵對美術感興趣的學生,與校外美術相結合,成為弘揚xx傳統文化優秀的小畫家。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8

近期,認真研讀了《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課程有了全新的認識。新課標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了科學課程的性質是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

一、培養核心素養

科學課程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有了明確的要求,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四個方面提出課程要求。科學學科內容豐富,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的時候可以明白自然奧祕,領略科技力量。通過把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到國小科學教學當中,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國小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聚焦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學生應掌握的核心內容,是學科結構的主幹部分。新課標設置十三個學科核心概念,四個跨學科核心概念。圍繞核心概念組織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元認知學習能力,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有利於實現學習遷移。

總之,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新課程、新課標、新理念,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9

遵循課標精神,守正創新前行

4月,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的新鮮出爐引發了全國教師的的關注。對於一線教師而言,新課標就如一面旗子,它是前行路上無可取代的強有力的指引。新時代背景下,每一位教師必然都要面對和學習新理念、新思維、新知識,打開新視野,提升自己的學習力。遵循課標精神,在思考中守正創新前行,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名青年語文教師,尤為如此。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認真地反覆研讀語文新課標的文件,學習語文教育領域的專家解讀語文新課標的文章和講座。我深知:意識和理念的改版,才有可能催發教育教學行動的改變。那麼接下來,我便想抓住“變化”一詞,把20xx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課標放在和之前版本比較的維度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梳理我對20xx年語文新課標學習的思考。

第一,新課標把“價值引領、以文化人”放在了首位。翻開新課標的不同版塊,我們發現育人導向一直貫穿其中,並且進一步被強化。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是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20xx版課標的表述是:“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在20xx班新課標的表述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文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加上了“國家通用”4個字,看似微小的改變在我看來其實是在進一步強調語文課程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特別是對於促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建立文化自信上不可取代的功能和價值。第二,在“課程理念”上,明確地提出了“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樹人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要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可見其育人功能是語文課程要放在首位的關鍵任務。語文課程擔負着文化積澱、文化傳承的育人任務,課程的站位高了,視野也便會更加開闊。這便讓我自然地聯想到自己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繼而產生了兩點思考。第一,語文教師的教學絕不能只能停留在“技”的層面。“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語文課堂上,我們常常會設計豐富的聽、説、讀、寫的活動,讓學生在充分的語文實踐中提升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前段時間教授《大雁歸來》一課,課堂中最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是——引導學生賞析文章中靈動的擬人修辭以及層次豐富的對比手法。這一個版塊花費了不少時間,符合這篇文章最核心的語文教學價值,但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為賞擬人、對比而賞析,那麼這堂語文課對於學生的影響又是極有限的。從“技”上升到“道”是新課標“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賞析擬人和對比的過程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感悟寫作手法中藴含的作者的情懷,即利奧波德對於大雁的喜愛、佩服和尊重,這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是一種對“自然之子”身份的堅守。這促使着學生去思考在現實社會背景下人類和自然的關係。第二,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要以語文的方式實現。我們需要明白:語文課程的立德樹人的總目標不是以喊空號為途徑實現,絕不能架空語言文字而存在。也就是説,語文課首先要是語文課,要堅守語言文字運用的底線。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是在聽説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自然地實現的。同樣以《大雁歸來》的教授為例,為了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利奧波德的赤子之心,繼而引發學生自己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我引導學生圈劃文章出多次出現的“我們”,聯繫語境理解“我們”的內涵,進而又適時補充了利奧波德《沙鄉年鑑》的資料。這樣,學生抓住文章中的“我們”,通過深入的品讀與思考才得出:在利奧波德筆下,“我們”不僅是指自己和大雁,還指土地,指植物、動物、人構成的自然共同體。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説的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兩者的關係,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文性不能脱離工具性而單獨存在。

第二,新課標優化了課程內容的設置。我們比較20xx年課標和以前版本的課標,會發現這是“課程內容”第一次以獨立的形式出現在課標中,並且,課程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是學習任務羣。我想這個改變,是我們一線教師最需要關心的,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特別是“學習任務羣”這樣一個新概念,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而言,是陌生的。這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羣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羣——語文文字積累和梳理;第二層次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羣,主要是“實用性閲讀與交流”“文學閲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閲讀與表達”;第三個層設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分別為“整本書閲讀”和“跨學科學習”。課程內容這樣的組織呈現形式讓我產生了兩點思考。第一,這是初高中進行銜接的一個重要標誌。20xx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設置了18個學習任務羣,和國中課程的6個語文學習任務羣放在一起,恰恰體現了語文課程學習的階段性和延續性,體現了新課標對於學段銜接的重視。同時兩個學段的學習任務羣又是有區別的,國中學段的學習任務羣更加寬泛和靈活,而高中學段的學習任務羣更加專業而細緻,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的建構。第二,學習任務羣的出現,是一種對原有線性推進、單篇教學形式的改革,是對打破以往的碎片化教學的一種嘗試。在“課程內容”這一板塊有這樣一句話:“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在“課程實施”中也提到“要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羣的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在我看來,這是要求教師從“一篇篇教”到“一組組教”教學方式發生轉變的重要提示。而其中,“整合”的理念是關鍵。具體是指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體現不同學習任務羣的聯繫,這確實是擺在所有一線教師面前的難題。

第三,新課標中學習情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相比於之前版本的課標,“學習情境”一詞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如在“課程性質”中提到“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再如在“課程理念”中提到“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在“課程實施”中提到“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學習情境的設置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徵密不可分,它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是創設情境有怎樣的要求呢?新課標中這樣一段話引發着我的深思:“語文學習情境源於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於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同時應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體現着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學習情境的設置充分考驗着一個語文教師的智慧,也提醒着我們引導學生“用語文”的重要性以及語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最近這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有意識地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習情境成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良田。比如在在教授《“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課時,我從課堂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化身新聞編輯,從結構、內容、語言三個方面編寫一本“新聞特寫”寫作指南。而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對話,共同創作了一套“新聞特寫”的寫作指南,具體內容是:“單刀直入寫場景;緊扣特點顯價值;拆分動作慢鏡頭;調動感官多角度;生動刻畫寫法豐。”並且這堂課的語文作業佈置依舊在學習情境內,讓學生觀看“全紅嬋10米跳水決賽”的視頻,寫作一篇新聞特寫,作為這本自編“寫作指南”加上一篇範文。整堂課是學習情境下推進,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創設學習情境,教師不僅要把目光放到教材中,也要把目光放到廣闊的生活中。正如新課標中提到:“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時間機會,增加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的意識,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情境可以開發,比如今年的2月4日,在北京的國家體育館鳥巢,舉辦了第24屆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我抓住了這樣一個社會熱點,提取了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設計了《向北京冬奧會學習“中國式浪漫”》這樣一節和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課,引導學生在學習情境內學習中國傳統意象的豐富內涵;就在前幾天,五四青年節前夕,我看到了網上眾人轉發的莫言在青年節前夕的《不被大風吹倒》的演講視頻,我提取了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設計了《向莫言學語文》一課,帶領學生向文學大師莫言學寫作、學演講,學生活。通過這樣鮮活的、有意思的、有熱度的、根植於生活中的學習情境的設置,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魅力,激發着他們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興趣和熱情。總而言之,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離不開學習情境的設置;打通語文和生活的壁障,也絕對離不開真實的學習情境的設置。

其實,語文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標準的研製上、在課程的過程性評價上、在核心素養的提煉上、在教與學方式的改革上等諸多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改變,而這樣一些改變都值得我們一線教師關注和思考。在寫作過程中,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着自己對語文新課標的學習和認識非常淺薄。我知道,這樣的學習僅僅是一個開始,我需要在反覆閲讀中,在思考中,在實踐中,遵循課標精神,守正創新前行。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0

新課標的頒佈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讓我充分地體會到語文教學的豐富性、深刻性和藝術性。

1、對核心素養內涵的`理解。新課標規定了核心素養的內涵: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

2、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羣。新課標規定了基礎型學習任務羣、發展型學習任務羣、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從三個層面六個任務分四個學段進行具體的説明,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是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3、跨學科學習。可以結合數學等學科學習,或者自己參與的科技活動,學習撰寫並分享觀察、實驗研究報告。語文可以選擇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等開展學習、活動、研究、討論,更好地體現“大語文”學習概念。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1

暑期全員培訓結束後不久,就領到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這是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由學校統一配發的課標書籍。曾經自己也買過《課程標準(20xx年版)》,但是沒有詳細讀過。因為此次暑期全員培訓有一個微型講座,也在網上看了很多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但就像王崧舟老師説,當我們聽別人的解讀時,已經是二手貨了,缺失了自己的理解,還是要自己一字一句去認真品讀。於是假期裏,我把20xx年版的和20xx年版的來對比讀,看看這十年的時間,我們有了哪些新的改革方向。

隨着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

與20xx年版不同的是,這一次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以人民為中心,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落實勞動教育。反映時代特徵,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聚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髮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就課程性質的表述而言,兩者都有提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澱豐厚的.文化底藴,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性質的具體表述,就是圍繞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文化自信展開的。而這一點也是在20xx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沒有提到的。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我們需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文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2

20xx年x月x日,我有幸參加了xxx區教育局組織的化學新課標培訓,xx老師利用一天的時間把新課標的變化以及一些教學中具體的實例傳授給大家,同時還糾正了大家教學中的一些誤區,大家受益匪淺。那麼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如何才能把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的貫穿到教學當中,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問題。為此我結合培訓和教學談談在學習化學《新課程標準》中自己的一些實踐體會。

一、以學生髮展為本,改革課堂教學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素質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應以學生為本,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而新型試題只是考查學生能力的一種形式,構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課堂模式,關鍵還要靠我們的教學主陣地——課堂。新的理念成了我們課改教學的巨大驅動力,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去探究知識,去感悟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目前的一個突出的共性問題,還是課堂上教師講得太多了。教師本來是一心為學生着想的,只擔心漏講知識或少講而學生不會。教師講得很辛苦,但學生處在被動聽課狀態,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太小,很難獲取較大的學習效益。因此,我們要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教學情境。就要在平時教學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在教學中教師要主動走到學生中,和他們談理想、談生活、談興趣、探究知識,尊重他們、呵護他們。

二、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想像、質疑、勇於求異,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善於創設成功的情境。對學習基礎不太好的一些學生,提出一些簡單應用性的問題,而將一些有深度和具有較強思考性的問題,留給學習基礎好一些的學生,使他們都有發言的機會,這樣一來可以使他們在不同學習層次上都有進步。這對提高學習興趣和培養創新精神有積極作用。

三、在教學中提倡探究性學習,科學探究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是重要的學習內容。要將科學探究的學習同其他內容的學習有機結合並統一起來。將這一思想貫徹到化學實驗教學中,從化學實驗內容的呈現來看,就是要鮮明、具體地按照科學探究的思想來敍述實驗內容,使學生明確與具體的實驗內容有關的科學探究的要求,做到在探究中學、學探究的方法。

四、聯繫生活實際,強化應用意識貼近生活、聯繫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的強烈希望和要求,是化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要。努力創造教學情景,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落實新的課程標準的今天,對我們廣大的教師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在繼承昨天的優秀成果,補充新的教育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我們的教育才能適應時代的進步,我們培養的人才才能肩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3

學習新課程這段時間,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教研活動的開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給我在國小語文教研教學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要求培養孩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語文教學應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式。新的語文教材將努力貫徹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會做出許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把學生看作“空的容器”,對學生灌輸知識填塞容器,而是認可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

語文教學中不只是單純的就課本而講課本,而應引導孩子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20xx年版新課標和20xx年版新課標相比,更全面更深入更有實踐抓手。只有深入學習,仔細研討,並且正確實施才能真正意義上對學生負責,圍繞辦學特色和本班實際進行教學預想,進一步感受到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意義。

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説、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同時在教學中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其它學習資源來完成學習任務,利用圖書、網絡等蒐集資料,拓展課外知識,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同時擴大自己的視野。現將這次新課程學習總結如下:

1、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聽説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閲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2、語文教育的新理念樹立是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通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務修養。

3、在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4、在教學進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閲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閲讀、自主閲讀、探究性閲讀、創造性閲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新課標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出來並在課堂上不斷實踐着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涉及了識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幾個方面。看完新課程標準,對於閲讀和寫作方面的體會自己頗有感觸。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閲讀教學,閲讀是為了着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説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閲讀教學,首先要使文本開口“説話”。這就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通讀課文,才能抓住重點,也才能與文本深入對話,因此,初讀是閲讀教學的基礎。但是想到自己過去一年的語文閲讀教學中初讀,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問題:

1、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匆匆地讀一遍就進入精讀,如果在家讀的時間得不到保證,沒有得到家長的督促,精讀就無法落實;

2、初讀目標不明確。認為初讀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於是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多數學生是有口”無“心”;

3、缺乏教師的指導。一個“讀”字貫穿始終;

4、反饋不及時。自己不知如何評價學生的讀,以至於學生應有的語文能力得不到訓練。另外,感覺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孩子們課外閲讀書目的數量及程度鼓勵力度不夠,缺乏一定得評價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努力改正,爭取提高自己的閲讀教學。

我們欣喜地發現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們的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越發變得活潑、可愛了,更多表現在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感受着知識的滋養。我們積極學習新課標,用新理念、新方法讓我們的教育煥發生機活力,充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