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論語》心得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論語》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論語》心得

讀《論語》心得1

本週,學生們學習了20xx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給我印象最深的兩件事是:三人行,一定要有我老師,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也。”。前者是説幾個人一起走,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一定是我的老師;後者告訴我們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如此。誠實是第一位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20xx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今天也有教育意義。

這句話包含了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人,每個人都有很多優勢,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好老師和好朋友。以我們班為例。在這個60人的'集體中,有很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好字,有的在籃球場上闖將,有的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像數學家一樣思維敏捷,有的有歌手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俗話説揚長避短。這不能讓我這株置身於千頃細田的幼苗增添一些知識營養嗎?

如果你想擁有像大海一樣深刻的知識,你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好老師和好朋友,從他們的優勢中學習。如果崇拜者當老師是理所當然的,那麼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很容易做到。首先,你必須放下你強烈的虛榮心,不要假裝理解暫時的榮耀,結果只是無聊和荒謬。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不要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就會一直向我們敞開!

讀《論語》心得2

這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為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説: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説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後悔。説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幹,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但是人際關係及上下級關係處得就是不怎樣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潛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説,做得多就錯得多。當這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後,我才明白,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於傾聽和觀察。人長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麼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消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後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決定,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能夠棄之不言,謂其餘。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瞭解借鑑以前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為其餘之列了。

孔子説,只有這樣,你説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後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捨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於借鑑利前車之覆做後車之鑑。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善於聽取眾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取。這樣才會不做或少做後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熟話説,一諾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沒有講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國小,説好了,把投稿地址發給那個國小的教導主任的,但是回來之後,把那個郵箱和電話不明白放哪兒了,找不到了,所以一向也沒有發。心裏很是愧疚。但是等之後找到郵箱的時候,那個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明白放哪兒了。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很愧疚。必須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佈置學校教師學生做手工製作的事情,有的班級做得很認真,像此類的活動,必須要評比,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但是由於自己工作拖拉,沒有認真的評選,也沒有及時地總結,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以後對此類事情要引起重視。務必明確規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讓別人明白做的結局怎樣樣,有佈置有檢查,才能落到實效。

讀《論語》心得3

宋初宰相趙普,大家都説他只讀過半部《論語》而已,但卻輔助趙匡胤,打下大宋的半壁江山。他曾對宋太宗趙光義説過:“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他只讀過半部《論語》,卻治理着整個天下,這難道不是説《論語》對於我們是很有用的嗎?

在國學課上,國學老師第一節課上就讓我們讀《論語》,使我對《論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所以我來談談我讀《論語》的體會。

《論語》教我們怎麼樣去學習。“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温習學過的知識而可以有新的體會,則可以成為老師了。對於一本書,看過一遍後再看一遍,則對它的認識不僅僅在表皮之上;對於一題,做一遍再做一遍,則可以獲得一種新的思維去做這道題。在生活中,在學習中,在任何方面,這句話都是很有用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值得學習的人就要向他學習,見到不是值得學習的人則就得想想自己有什麼地方像他一樣需要改進。在《論語》中,我們總可以學習到很多學習方法,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

《論語》不僅是教我們怎樣去學習,還教我們怎麼去做人。

論語中的一段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覺得這句話對我來説是非常重要的。這句告訴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反省着自己,在事情上我們有沒有做到位,對朋友講不講誠信,學過的知識有沒有複習?若做到了,則就可以在人羣中出類拔萃,在精英中鶴立雞羣,自己也會受益匪淺,受到別人的尊敬。

我曾經體會到了何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在六年級之時,奧數老師講課時,講了一個比較難的.題目,比較難理解。講完後,我是一頭霧水,雲裏霧裏的,沒弄明白。老師問我們有沒有聽懂,我本來是想説我沒聽懂,但是看別人都好像懂了,就自己沒懂,怕被嘲笑,便沒有説。

誰知道,隨堂小測時就考了這一道題,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下課後,老師叫我和幾個同學留下來,對我們講:“你們那道題其實都不會吧,為什麼上課不舉手來問我呢?”

我們都不知道説什麼。

“你們是不是看別人都沒舉手你們也不敢舉手啊,”他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啊!不要看別人怎麼樣你就怎麼樣,要有自己的頭腦,知道了嗎?我希望下次你們就不要不懂裝懂了,不會就問,沒什麼大不了的。”

真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你是不是“知”也。

“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讓我們讀《論語》,學《論語》,懂《論語》,體會《論語》的益處吧!

讀《論語》心得4

古人云:“人非賢聖,孰能無過?”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一門不平常的學問,從小處説,它是家庭的教育問題,從大處看,它直接影響到了一個民族的存亡問題,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出正確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看到了這句話,我思續萬千,於是暑假裏的那一幕霎時間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個炎熱的早上,媽媽帶我到外婆家去,由於眼睛被蚊子叮了一個大包,奇癢無比,一路上不斷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紅又腫,可惡的眼睛過敏疹又發作了,一進家門,外公見到我着副尊容大發雷霆,二話不説就朝媽媽嚷嚷:“你怎麼把他的眼睛打成這樣,你還配做母親嗎?”媽媽見了外公那怒氣衝衝欲言又止,她輕輕地把我拉到衞生間給我沖洗眼睛並上了藥,這時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平常您批評我時,總是那麼嚴厲,可這次外公錯怪了你,你都那麼地温順,這是為什麼呢?”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見有一些工人在為小樹在修剪枝丫,還又一些工人在為一棵為我們這風擋雨的,傾斜的大樹支撐並加固,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説:“你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樹。”“我懂了,我懂了,你對我嚴厲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對外公温順是報答他對你的養育之恩,盡到孝的責任!”我搶過媽媽的話茬説道,“對,對你説得很對,”媽媽點了點頭,“你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百事孝為先’”這時,我恍然大悟,於是飛奔回大廳對正在生氣的外公説:“外公啊外公,你錯怪了媽媽,我眼睛腫不是媽媽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説:“你怎麼不早説,你看現在多不好意思啊!”“沒關係,沒關係,”媽媽淡淡一笑地説,“給你罵幾句有算得了什麼?”家庭裏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想到這裏我終於悟到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媽媽的言行是勞無怨的寫照。

孔學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幾千年來,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義”,準則行事。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子女,一定要報答上一輩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錯的時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緒的干擾下,容易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我還悟到了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有孝心——報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後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懷,用報恩之心對待社會,對待大自然,對待祖國,用坦蕩,樂觀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戰,無怨無悔為社會為人類,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讀《論語》心得5

朋友們,不知道給你上過課的老師是誰?是班主任?普通老師?優秀老師?代課老師?實習老師?半百多歲的老老師?和我相比,他們沒有我強大。你知道,我們北京東路國小的孫校長親自為我們五(1)班的學生上了公開課

今天,我們北小五(1)班的學生整齊地上了車,去了目的地東南大學禮堂,為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上了一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

一進大禮堂,我就嚇壞了,那麼多語文老師都在看着我們。為了讓我們放鬆,孫校長一開始我們玩猜名字遊戲,大家頓時放鬆了。不久之後,我期待已久的語文公開課在孫校長響亮的課聲中開始。這一次的`內容是接近論語,我們早上讀過《論語》,但正如孫校長所説,只有回顧過去,我們才能知道新的。在他的領導下,我們都讀了六篇論語,每一篇論語,孔子説的經典句子,在孫校長幽默生動的故事中,有了新的理解,不同於以往的經歷。不愧是北小校長,上課不一樣!我暗暗讚歎道。

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還是不習慣。我手裏全是汗,不敢舉手。但後來,在校長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中,我敢於説話。我有信心,有感覺,有勇氣。我手裏的汗少了很多,容易多了。這應該是孫校長上課的魅力所在。

在學習了這門課之後,我對回顧過去,瞭解新事物,你可以成為一名教師!這句聖人的話;我還有一個小小的願望:我希望孫校長能再次為我們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動的課。

讀《論語》心得6

前幾年和朋友聊天,聊着聊着,有的時候就會聊到于丹。朋友在北京,是學術圈裏的人,先秦經典讀得爛熟,也有普及國學的想法,每每談到于丹,他總是一臉的不屑,對她的解讀嗤之以鼻。我在網上聽過一期于丹的《論語心得》,只覺零零碎碎的議論鋪天蓋地,雲裏霧裏,由盤古而之孔子,由孔子而之陶淵明,實在不知所以,也就沒再聽下文。直到後來,我迷上了《論語》,找了很多相關的書來讀,于丹的《論語心得》也算是其中的一本。

説實話,《論語心得》不能算是正兒八經的著作,七篇講稿各成一章,後面附上《論語》的原文,裏面又夾了七八張畫,筆致疏朗淡遠,倒也可觀,只是看不出與儒家的關聯。如此雜湊出來的一本書,卻成了盜版書攤上的搶手貨。若是因為《論語》本身的魅力經由於丹的語言文字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讓觀眾讀者感受到了藴藏在經典之中的精神偉力,這還真是件可喜可賀的事兒。

我怕受先前印象的影響,翻開《論語心得》的時候,盡力一字一句的讀下去,遇到解釋不當的地方就略過不深究,即便如此,我還是不到一個小時就看完了這本書。讀完以後,我模模糊糊地記得有一個要解決三個重要問題的國王,一個被強烈的心理暗示殺死的網球明星,一個台上台下雙重性格的喜劇演員,就是不記得她所描述夫子的形象。

因為《論語心得》裏並沒有具體可感的夫子的形象,夫子的形象已經被淹沒在一大堆議論、插話和抒情當中,虛化得近乎透明,隨着背景的變幻不斷地改變着顏色。

比如在名為《心靈之道》的第二章,于丹從司馬牛憂無兄弟談起(她沒提司馬牛其實是有兄弟的`),然後談到英國的網球明星之死,繼而又舉了一個小女孩用自信贏得關注的故事,接着又説起了“義”和“勇”,筆鋒一轉又談禪理,幾乎是連講了蘇東坡與佛印、茶師與武士兩個故事,最後落到了《論語》給我們一個人生的動態系統這一結論上。

當然,上面的描述有斷章取義之嫌,但從整篇文字的邏輯上看,也可見其佈局謀篇之一斑。通俗點説就是自説自話,簡單的想法,想到哪兒説到哪兒。

這種文字喚起了我的兩段記憶,其一是我讀高中的時候,一到自習,同學們總喜歡偷偷傳看雜誌、漫畫之類的。那些雜誌裏經常就有一些小小的風花雪月,小小的心靈雞湯,很能撩撥少男少女們的心絃。其二是去年朋友推薦我讀的奧修和克里希那穆提,他們對宇宙人生深沉的哲思特別能夠打動中年人,引發他們邁上自我求索的道路。于丹的文字就像是這兩者的一次失敗的聯姻,通達與稚嫩硬生生捏合在一起,如同老夫少妻,極不般配。

但于丹的成功或許也在於此,她借《論語》之題發揮,中間穿插有趣的故事,最後又都歸結到一些所謂的普世哲理上,如喚回信心、放下煩惱、活在當下、萬勿過度等等——如果你讀讀時下有關心靈哲學的書籍,就會發現它們的論調驚人的相似。青年人喜歡的趣味,中年人尋求的智慧,都在她的文字裏一一呈現,所以才引得萬眾矚目,一時洛陽紙貴。不過於丹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老夫少妻幸福如楊振寧和翁帆也只能有一對。

讀《論語》心得7

一直以來不斷在提醒自己要擠時間看看書,可總是被這樣或那樣的事牽絆,直到前些日子,才終於拿起了放在枕邊的被擱置多時的《論語》。

讀着這些熟悉的文字,一種淡然浮上心頭。《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學説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説,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即使是現在,他的很多教育觀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對我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導意

1、反思是一種人生智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意思大家都明白。

蘇格拉底曾説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與西方不同的是,論語裏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蘇格拉底所説“關心自已的靈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懺悔自己與生俱來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並沒有一個萬知萬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諧而美好的,人本身沒有罪孽可以懺悔。因而,它所關注的是現實性的,是人與人羣之間的紐帶,是建立合理的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在社會的大視野中尋找自我,完善自我。“君子日參省乎已,剛知明而行無過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為要達到知行合一,説穿了,是一種生存智慧,行動智慧。在教學中我們不也是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麼?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燈光下靜靜深思,也可能遙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於在本來沒有窗的牆上開了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不但是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更還多了一個頭腦!

2、自信是一種坦然。

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裏?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孔子説,“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自信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立世的重要意志品質之一。特別是正處在心理生理髮育期的學生,更是要從我們這裏學習、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時會從教師的言行中去感染和影響他們,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做到了約制。自信是一種內在的東西,需要由你個人來把握和證實,要善於肯定自己、激勵自己。與成功一樣,強烈的自信並不是一夜之間建立起來的,需要有個過程,要善於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突破和成績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充分肯定它,適當獎勵一下自己,鼓勵自己再加把勁,這樣就能得到一點自信。在建立自信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勇氣面對別人的譏諷和嘲笑。自我激勵的辦法之一,是運用臨時性的激勵辦法。學會自我激勵,要給自己一個習慣性的思想意念,如果你在內心經常存有失敗的念頭,你便已經輸掉了一大截。相反地,倘若你對自己充滿信心,要把每一次進步都看成是一種成功,而每一次成功都會增加信心,都會有助於主宰自我的意志與習慣的形成,那麼即使面對逆境,也能泰然自若。換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長的源泉,它能助你與成功同步前進。讓我們多多肯定自己,多多肯定學生吧,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3、快樂是一種境界

快樂是一種境界。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老師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反觀現在社會,做教師這一行,不正是一個清貧的職業麼?高尚的職業榮譽感不能改變囊中羞澀的現實,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又使我們對孩子們欲罷不能。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便意味着我們選擇了清貧,但不代表我們不能選擇快樂。回頭看看我們所處的世界,五光十色,影響人心志的事物實在太多,而身處塵世不動搖,置身名利不追逐的人又有幾個?可是這以名利做曲,以聲色為水釀造的慾望之酒,能讓人得到一時的虛名,卻能讓人失去更多。倒不如淡然平和讓自己心情開朗來的更實在。一個人的“淡泊之守,必須從濃豔場中試來”。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經世事的蒼白,而是經歷之後不貪濃豔之心的有內涵的淡然。我們可以做的是在清貧的生活中保持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內心依然快樂富足,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由內而外自然流露出自信心。現代教師不正是應該如此嗎?

讀書讓我們明智,學習讓我們快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樂趣的一部分。不想標榜自己有多麼的淡泊名利,畢竟我只是俗人一個。只想平靜的面對虛名利祿,以古以鏡不斷學習,做到“守節聲色場,安志紛鬧中!”

讀《論語》心得8

讀論語,感到收穫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其一:學,然後知不足。

學,然後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恆,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並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後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瞭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聖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聖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備。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裏可以看到孔子極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出來。

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後來幾千年農業國的民族精神,

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於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

業,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思,然後明目標,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説,今天我們重温《論語》,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聖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讀《論語》心得9

我對《論語》很感興趣,就到《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裏去找,其中,找到了兩則關於學習的名言,讓我來説一句非常不錯的,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那是出自《論語。為政》中的句子,這句話言簡意賅,我是這樣理解的:學習態度要實事求是,不能一知半解,千篇一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道理的人,才是會進步的人。

我們也要做一個這樣的人,對學習上的問題要認真領會,不能一知半解,對不懂的問題要虛心請教,不能不懂裝懂,這樣,才能學有所長,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還要温故而知新,每學一點知識,都要回顧一下,思考今天所問的問題,才能對明天的問題有所準備,複習今天的知識,才能引導自己對明天要學的知識去深刻理解,先為己師,才能為人師。這也是《論語。為政》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所表達的含義。

這段時間,我們把《論語》這本書學完了。還記得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封面非常的`精緻,上面還寫着非常大氣的兩個字——論語。剛翻開書頁,就看到了人物介紹。這本書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中國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師業,被中國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俗話説: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顏回,曾子,子路,子貢,管仲……

再看一看曾經作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耶?”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如果不看前後文,孤立地看“無違”二字,很容易將孔子對孝的解釋誤解為盲從。其實,略微注意一下後文很容易發現,這裏的“無違”講的是“無違禮”。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説到這裏,應該把“聯繫整體,聯繫生活地把握”這個原則説得比較清楚了。下面該回到前面沒説完的話題上去。前面講到《論語》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點的特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再舉幾個例子説明一下。

作者:若木讀書。開初,認知淺薄,主要認為開篇章是孔子告誡讀者明白讀的意思,為什麼讀?讀懂什麼?也是為往後讀的最基本要求。並從本人職業角度分析“習”的含義,為會、能、技,會——初步掌握,能——才能,技——技術。通過每次學習,都有不同認知與收穫,最後能為一技之長。

也從三小句認為孔子更多告訴讀者應從別人角度思考問題,反思自己,不斷修行,從為自我心中“君子”,而“君子”為善待與包容別人,愛惜與寬恕自己。

後聽書友見解,大悟,孔子所言不僅對讀者要求,而面向大眾,從人發展三大階段設下三個高境界的總訓,並強調“人不知,而不愠”人之常情心理反應,但如何做到剋制、善待萬物,最終超越自己的境界乃為君子。附:默予本為幽默、給予意思,但這為本人認知淺薄,以多保持沉默,向各位書友學習,對己肯定是一種收穫。

孔子説: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工作;不太平,就隱居。政治清明,自己貧賤,是恥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有時候,我們會迷茫,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可能是對自己的三觀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們參考:

1.有一個堅定的信仰。去學習它、實踐它,捍衞它。在深入研究和對比之前,不要別人説哪個好,就信哪個,要自己去選擇和驗證。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於一個地方。

3.在清明之國,不努力以致貧賤,是個人的恥辱;在黑暗之國,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也是恥辱。

問一問我們自己,我們有一個讓我們堅定相信的道嗎?我們居住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貧賤和富貴是如何得來的?

讀《論語》心得10

“教女人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知道。”這句話選自《論語》中的《政治》,這是《論語》中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意思是:“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但對現代人還是有着深遠的教育意義的。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知道”這句話包含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都要謙虛誠實,千萬不要假裝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應該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對待。如果有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不要羞於提問”。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假裝理解,敷衍了事,最終只會傷害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要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快速諮詢老師同學。有些學生總是懶惰,想湊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錯誤的理由。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的錯誤只是一個錯誤,所以隨着時間的推移,難免會有很多漏洞。

讓我們“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做一個誠實的人!

讀《論語》心得11

歌德曾經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説話。”每個人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時都會感到困惑,我也是如此。她就像一雙看不見的大手,總是帶領我衝出所有的霧,走出所有的困惑和困惑。

《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一生的各種言行。雖然很短,但總能用一句話直接打動人們的心,闡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説《論語》是一本很無聊的書,既沒有小説的通俗易懂,也沒有詩歌的優雅節奏。我不知道從哪裏開始。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但是後來深入閲讀,仔細閲讀每一個字,慢慢發現了樂趣。

在《論語》一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曾子説:我日三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和朋友交朋友不信?傳不習乎?“我們是學生,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每天都學一點,每天都要學會積累。每天晚上睡覺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麼樣:幫助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真誠相待嗎?老師教的'知識有沒有用心複習?所有這些,都在説一個字——心。

個人自私的關鍵取決於你是否跟着自己的心走,是否會為了一點自私而欺騙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是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案例。在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一道難題。臉上的汗水隨着臉頰一個接一個地流下來,滴在純白的草稿上,印下了足跡,似乎證明了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了想,我靈光一閃,給圖形加了兩條輔助線,很容易解決問題。之後,我假裝是一副解決問題的樣子。看着同學們低頭苦思的樣子,我想:以後有人問我會不會,我就不明白了。這樣,我一個人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老師也會稱讚我的。想到這裏,我不禁暗暗笑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平時跟我很好的同學問我會不會有那個問題。不能告訴她!但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説了,就不會被誇了。對!就説不會吧。我只想説出口,但好像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裏,怎麼也説不出口。一抬頭,她就看上了她真誠而渴望的眼睛。那一刻,我開始猶豫不決。她經常幫我解決問題,有什麼好東西會和我分享,我不能那麼自私!“我來教你吧。“這話一説出來,我的心情也跟着快樂,也看到了她眼中的快樂。之後又有幾個同學來問,我也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那一次,我完全明白了什麼是幸福。朋友之間的真誠相待是我在《論語》中學到的一課。

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讚揚了《論語》,我喜歡這本書。《論語》的每一頁,每一個字都能直接表達我的心。“一切都應該跟隨你內心最真實的努力工作”是我在書中的一課;“隨意”是我在《論語》中最深的記憶!

讀《論語》心得12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並不是説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裏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瞭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以前總説門當户對是封建毒害的殘餘,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並不是説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麼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麼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讀《論語》心得13

<<論語>>這本流傳了千百年的書籍,只到今天,甚至連外國人也來學習<<論語>>。孔子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筆不可用金錢衡量的財富。裏面的精神足以使我們學習一輩子。年幼的我,讀完《論語》,雖然裏面有很多精神仍不能充份瞭解,可是讀完着本名著後心得也很多……

談《論語-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着句話的'意思是説:“學的知識要時常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從來都不懂得複習,總以為自己後會把這些知識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大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才發現自己記住的東西並不多,在離大考的前幾天裏,總是在很辛苦地記知識點。即使是這樣,還是不能把知識點都記全。在考試上吃虧的總是自己。可是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開開始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果然記得牢了,成績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論語》教會了我一個學習方法,使我學習更輕鬆了,學得更高興了!

談《論語-述而》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張威威。”意思是説:“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卻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主動地把牛奶拿了出來,媽媽也表揚了我。《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這樣使我再也不會擔心牛奶被姐姐找到或被媽媽發現我把牛奶藏起來了。

《論語》中教會我的道理真的令我終身都能受用的!着便是我讀《論語》的心得了。

讀《論語》心得14

子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有朋從遠處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憂,不亦君子。學而時習之,不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所以學習時間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上,而且在日常時刻。時習之就是時刻練習和複習,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所有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刻習慣,勤于思考,多練習,永遠不要忘記學習,保持生活到老,學習生活的態度。

世界上最難的是什麼?做人最難。努力工作三年兩年,做一兩件事並不難,做人是一輩子的事,做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麼做事?世事洞明皆知,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弟子評價孔子温、良、恭、節儉、讓。做人首先要注意道德修養,其次要談知識,我想,這大概就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經説過:一個知識不足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道德是生活的基本標準,理解生活的基本道德標準,一個人可以站在道德的立場上,真誠地對待他人。

孔子説:賢哉,回來!一勺食物和一勺飲料。在一條破舊的小巷裏,人們不堪其憂,回來也不會改變他們的快樂。賢哉,回來!這句話是孔子讚美顏回歸高尚品德和情操的。事實上,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否幸福和幸福的關鍵在於他們的心態。貧富只是一個外在因素,真正有知識的人是受不了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為人知,悄悄被埋沒,抱怨伯樂沒有見識自己的眼光。這些擔心是多餘的。他們留在青山裏,不怕沒有柴火。真正重要的問題不在於知識,而在於知識。知識分子在關鍵時刻總會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也教會了我一個道理,人一定要學會多種技能,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精通專業,還要了解其他領域。

所有的名利都只是過眼煙雲,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經常發生。只有看不起名利,才能事去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道理的聖賢之書。

讀《論語》心得15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裏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着看着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説:“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裏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脱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標籤: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