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論語讀書心得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心得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讀書心得1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論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學習論語後,我除了學習了一篇課文外,我還有了許多心得體會。:一種是教怎麼做人,另一種則是教我們怎樣學習。

論做人,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真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雖然吃粗糧,喝冷水,沒有太多的物質享受,但他卻樂在其中。這句話告誡我們不要貪求那麼多的物質享受,精神與學習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事物。讀完這句話,我也不由得聯想到現實。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盲目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買許多名牌衣服,卻不知這些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到最後,仍是一事無成。這句話讓我明白,不能貪求名利,要做一個安貧樂道之人。

論學習,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中要學會學思結合。這句話讓我感到頗為熟悉,讓我想起國小老師也經常這樣説。想了一會,才不由得感歎到古人的聰明才智,就算到了今天也仍然適用。這句話讓我明白,要學思結合,光學不思或光思不學都是錯誤的學習方式。

學習過《論語》,我有許多的心得體會,同時也感歎於孔子這位文學巨匠的偉大,沒有他,也就沒有“温故知新”,沒有“不恥下問”,沒有“誨人不倦”,沒有“後生可畏”這些大家耳熟能祥的成語。學習《論語》給我帶來了很多,在現實生活,我也要學以致用,努力做一個愛學、樂友、有修養的人。

論語讀書心得2

論語》讀書心得提要:現在的社會常常有人抱怨沒時間學習,但是孔子告訴我們,學習不一定非得到學校才能實現,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

《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記錄,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以前《論語》是修身養性的非常重要的書,幾乎人人都會説幾句,現在雖然時代變了,但裏面的內容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導性。有鑑於此,我閲讀了《論語》裏面的部分內容,對其中5條印象較為深刻,並結合宿舍管理工作進行了一點思考,現總結如下:

一、管理方法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説: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姓名,而是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這句話啟示我們瞭解別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對順利開展工作而言。作為8幢第一負責人,我需要對樓棟基礎數據、格局、住宿情況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員工也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根據她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以及日常工作狀況來合理安排和分配任務,以此來協調好這個團隊,使團隊每一個成員發揮應有的能力和水平。這樣,就可以保障樓棟一切工作順利進行。

二、工作方法

2。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説: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我作為宿舍綜合管理員,其實也是一名“工匠”,只不過我的對象不是具體的物品,而是南大的同學們,而我的工作還要進一步管理好樓棟員工團隊。我要做的是讓同學們住的安全、放心、舒心,讓團隊和諧穩定,讓這就是我的“事”。而這些都離不開好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這就是我的“器”。要開展好工作,必須要學會有效的管理方法。

3。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説: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説明另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後勤工作不只是看看門而已,還涉及到安全、衞生、管理方方面面,內容較多,涉及較為廣泛而且繁瑣,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總結經驗,就會疲於應對,不僅使自己疲憊,工作效果還不一定好。只有在工作中及時總結經驗,才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才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孔子説: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一個樓棟很大,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管理好樓棟,還必須和同事們團結互助。人難免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我自己也不能例外。要嚴格地要求和責備自己,而對別人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在責備和批評別人的時候應該儘量能夠做到和緩寬厚,這樣將會實現同事之間的和諧相處,促進工作更好開展。

三、學習方法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説: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現在的社會常常有人抱怨沒時間學習,但是孔子告訴我們,學習不一定非得到學校才能實現,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應該看到這點,並主動學習,具體到宿舍管理工作,那就是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也可以向樓棟裏的同學們學習,這樣我們在日積月累中就會實現進步,不僅對工作有好處,對生活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通過閲讀《論語》,我有了不小的收穫,我將繼續加強學習,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職業素養,爭取將宿舍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論語讀書心得3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説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於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處於“心靈衝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為于丹教授關於《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國中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裏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説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後,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説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温暖備至。

于丹教授説:“《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

對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於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説,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幫助吧!

論語讀書心得4

暑假裏,我把《論語》第二十章讀完了。在《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孔子。孔子頭戴一頂帽子,長頭髮中有一兩根銀絲,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腦袋非常大,能裝下許多知識;孔子身穿青色的漢服,好一個“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學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別優秀,被譽為“賢人”。在《論語》中,孔子明確指導並予以評價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個,包括“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堅強,是孔子的學霸。子貢家裏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奮好學。

我最喜歡孔子和自己兒子孔鯉的對話:嘗獨立,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禮》不以立。鯉退而學禮。這句話的意思是孔鯉獨自一個人站在花園,孔子走過來説:“你學會《詩》了嗎?”孔鯉説:“沒有。”孔鯉就去讀《詩》。孔鯉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又説你學會了《禮》了嗎?孔鯉説:“沒有。”回去又讀了《禮》。再後來孔子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對孔鯉説:“《禮》《詩》學會了嗎?”孔鯉説:“學完了,學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為之賊。”這句話被後人錯誤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賊。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沒座位坐,於是對一個小夥子説:“喂!給我起來,難道你不知道尊老愛幼嗎?”小夥子小聲地説:“我生病了,剛從醫院出來,想坐着休息一會兒。”公交車上的人都開始指責老奶奶不對。

孔子既是一個懂“禮”的人,又是一個堅強的人,所以我會像孔子一樣,學孔子《論語》裏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棄,要堅強。

論語讀書心得5

一看見《論語》,就讓我回想起以前在國中時代的課程中學的幾篇《論語》精文,在那個年齡階段,那些之乎者也的俗套,直叫我覺得牙酸。

一恍,就時隔春秋二十餘年了,今天再次拿起《論語》,又是別一樣的體味,認真讀了幾遍後,真的感覺到: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

深讀《論語》後,悟出以下學習、做事、擇友的心得體會:

一、以《論語》學習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説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二、以《論語》做事篇

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告訴我們想要先做事,必須先把做事的工具磨鋒利。

那麼,我們做事的利器是什麼呢?捫心自問,做事無利器,唯有對待做事的誠實,對工作誠實、就不要自欺。

每個人心裏都對自己有一個期許,比如,希望做好事而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等等。

但是,有的人希望受尊敬,卻去做不誠實的事情,對所做的事誠實,就是凡事要盡全力做好。

做到六七十分就覺得做好了,這是不誠實。

對所做的工作誠實,就是多去實踐多去思考,用知者不惑的態度去對待現今的工作,正如一例:孔子30歲跟師襄子學琴。

師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後,他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手法從生疏漸至熟練。

過了10天,師襄子讓他再學一首新曲子。

孔子答到其彈奏的技巧還未會。

又過了10天,師襄子認為孔子彈曲很是熟練,要求他再學一首新曲子時。

孔子説:“我雖然掌握了彈奏技巧,可是還沒有領會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啊!”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來到孔子家裏聽琴。

一曲既罷,師襄子感慨地問:“你已經知道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是誰了吧?”孔子興奮地説:“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兩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

他莫非是周文王嗎?”師襄子既驚訝又敬佩,激動地説:“你説得對,我的老師曾告訴我,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

你百學不厭才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如果我們每一人都能按這種態度去對待工作,那麼,紕漏百出、銜接斷鏈的現象就不會出現,工作的效能與成績就會更鮮明可見。

三、以《論語》擇友篇

人生在世,除了親屬,還要有朋友。

沒有朋友的人,是被人鄙視的人;沒有朋友的人,是孤寂的人。

所以,俗語講:“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仇人多一堵牆。

”如何與朋友交往呢?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清楚地給我們歸納出了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益,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害。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人:一是正直的人。

二是誠信的人。

三是博學多聞的人。

損友也有三種:諂媚逢迎的人,態度偽善的人,誇誇其談的人。

北師大教授于丹又進一步給我們表明了什麼是三益、什麼是三損。

“三益”的朋友是:交“有質”的朋友。

是在做事和做人時表現出的正直,誠實,不驕不躁;交“有量”的朋友。

對人寬容,心胸要豁達大度,要有做人的情懷。

交“多聞”的朋友。

廣見博識,內涵深厚,知識豐富。

“三損”的朋友是指性情暴躁。

這種人頭腦簡單,自控力差,給你帶來諸多的麻煩;另一種人是“善柔”型的,做事優柔寡斷,容易干擾你的行為,誤導你的決策;還有一種人更可怕,心懷鬼胎,表面稱朋友,背後下毒手。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要做到時時事事與人與已都滿意是很難的,需要我們結交好的朋友,從中收益,不斷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論語》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遺產,具有極大的繼承價值,讀《論語》、悟《論語》,這就是我從中覓得的修身、齊家的`體會。

論語讀書心得6

《論語》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如何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悦,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的座標。

《論語》傳達了一種簡單而熱情的生活態度。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以這種樸素而温和的生活態度影響着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種子,傳播着對生命的態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這句話,可以説是孔子倡導的學習方法。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只能被書牽着鼻子走,會被書本所累,從而被書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只是一味地埋頭苦思,不進行必要的書本知識積累,那麼對知識進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種幻想,問題得不到解決,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和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你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習與思考的結合,做一名學習型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説:“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學家康德説:“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説是驚人的一致。可以看出,在認識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無論地域和種族多麼不同,其基本原則總是相似的。學會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聽別人的。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邊想邊學,邊感受智慧。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論語讀書心得7

從小到大經常聽老師講起《論語》,在課文中也學到過它的片段,但是作為一個大學生,並且是文藝學院的學生,令我感到慚愧的是自己並沒有認認真真地把《論語》看完過。這一次,即使是要寫讀後感,但是坦誠地説,由於自身原因,我至今還是沒有看完它。因此,我不敢對聖人的思想妄做評論,我想探索一下對於《論語》的閲讀方法,好讓我在接下來的閲讀中找到更好的定位。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傳統儒家經典,是四書之一。《論語》之於中國,可能就相當於《聖經》之於西方國家。現在的許多年輕人不喜歡讀《論語》,與現代文學作品相比,《論語》似乎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而在我看來,它就像一個戴着面紗的女子,那若隱若現的清秀臉龐,讓人想要走近她,一步步靠近,便越來越被她所吸引。那麼,我們該怎樣透過神祕的面紗,去窺視那女子的臉龐?

説《論語》神祕沒有錯,它的神祕是幾千年的歷史賦予的。然而我們不應該片面着眼於這歷史,我們要把它放到現實中來,帶着一顆平常心與它相處。或許就像談戀愛一樣,最真切的感受是在平常之中。古今的社會差異很大,但還是存在許多連接點。《論語》中有許多和執政有關的內容,比如為政中有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我們可以想到重視民主、關注民生是當代統治者德治的體現,也是他們受人民愛戴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讀《論語》的時候,我們要有意識地將其與現代生活聯繫起來,不然我們就只能看到枯燥無味的條條框框,那是很難讀下去的。把它們放到現實中,或者做一個古今對比,便讓那些文字擁有生命,變得靈動起來。

現在人們都喜歡看心靈雞湯,為什麼不看看《論語》呢?從某個角度講,或許可以説它是古代的心靈雞湯。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要善於去挖掘其中可以給予我們啟示的前人智慧。《論語》中反反覆覆強調的忠孝節義看似平常,其實這就是許多現代人正在慢慢遺失的品質。就拿孝來説吧,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我想,如果是一個當代學生問孝,孔子會不會説:“放下手機,常回家看看”?《論語》是一面鏡子,看到古人的言行作為,我們確實應該對自己進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論語》是經典,孔子是聖人,但是關於這經典與聖人一直是飽受爭議的。一味地盲從或批判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們應以辨證的眼光去看待。我確實在《論語》中發現了一些看起來比較極端的思想,比如“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孔子説“無友不如己者”,那麼“不如己”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朋友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就好。其實我們都明白,孔子就是想告訴我們要多與優秀的人交朋友。只要我們心裏有正確的價值標準就好了,過度地糾結於這句話並沒有太大意義。讀《論語》,是要帶着自己的思想去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讀書很重要,用合適的方法去讀更重要。至今沒有讀完《論語》,我真的既慚愧又遺憾,我想繼續帶着思考去走進它,與這個神祕的女子慢慢地愛上一場,與屬於她的那個時代來一次美麗的邂逅。

論語讀書心得8

説實話,看《于丹論語心得》之前,我是懷着走形式應付的心情。沒想到開卷有益,越看越想看,這本書彷彿有一種魔力引人入勝,所以我也就下決心要讀好這本書。於是手捧該書,我都覺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許多,彷彿自己變得有學問了。讀後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這是于丹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後的遺憾,將使你錯過彌補遺憾的最好時機。承認現實的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感悟之二: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你的整個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可以看到他內心的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説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是好朋友;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是壞朋友。友直就是説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驗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大多數時候是一種美德,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和批評,都不如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堪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明確了自己的修養,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誘導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讀書心得9

這個假期,我讀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這部包羅萬象、詮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經典作品,令人無一不回味無窮,否則,何以流芳千古,為世人所稱道呢?“學而識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是《論語》中第一篇第一句,其意思是學習時常温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歡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我想: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不忘記温習以前的知識,這樣我們必須會提高的。今年8月在我國北京舉行了第29屆奧運會,使我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感觸異常深。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共有204個成員國參加,可惜文萊缺席,本來能夠實現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大團圓。在開幕式上,舞者一遍遍地高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這聲音將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傳遞給全世界人民,向全世界發出盛情邀請。當各國運動員入場時,我發現雖然他們的膚色不一樣,可是他們有着同樣的心境:一張張笑臉將他們內心的喜悦和友好表露無遺。接下來的比賽雖然很激烈,但大家都在友好中度過,這是一屆圓滿而成功的奧運會!

如果大家都能象孔子提倡的熱情好客,寬容待人,那麼世界不就太平了嗎?世界上再也看不到戰爭的硝煙,所有國家的人們都能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地球村,相親相愛地,這不是很好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也是《論語》中讓我感觸很深的一句話,其意思是:幾個人走在一齊,其中必須有我的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人和事,每個人都有自我的長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僅有做到謙虛好學,不自滿,自我才能不斷提高。正是這樣“不恥下問”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講述了中國千年以來所傳承的正統學派的真諦,這是一部讓人終身受益的經典著作。

論語讀書心得10

我覺得(論語)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給了我們現代人一雙眼睛,一雙看心靈的眼睛,讓我們在這個物化的時代,瞭解到在我們的內心其實還有一片廣闊的天空。我們的快樂其實來自於這片還未開墾的土地。教我們自己為自己營造一片精神的樂土,讓我們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轉為向內看,完滿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心胸開闊,心境敞亮,心態坦然的人。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孔夫子的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來孟子所説的“浩然之氣”。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地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靈之道

三、處世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人生之道

我想我們不應該在怨天尤人了,因為這個社會是要發展的,在發展中與我們個人的利益出現衝突是必然的。在面對這種衝突的時候我們怎樣讓自己的工作、生活變的快樂?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我們既然無法改變自己周圍的環境,只能去適應環境,無法阻止社會的發展,只能加快腳步適應社會的發展。把自己周圍環境、自己生存的社會給予的壓力變成一種生命的張力,做到從心所欲。

論語讀書心得11

寒假期間仔細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書心得12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提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當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裏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教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資料不光有這些,也能夠有其他資料。比如反省自我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我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我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我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裏講的,我必須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資料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書心得13

最近讀論語,讀于丹的解讀論語,有了新的感悟。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温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在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與感悟。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與思的結合,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説:“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説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説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學習要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聽信別人。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學習,大腦卻一片空白,學習只為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思考,也在於吸收。也有不少人,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學習。只是一味地思考,沒有一定的學習指導,結果思考鑽進了死衚衕,就難免是非不分。因學習而思考,而感到充實。因思考而學習,而感到明智。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論語讀書心得14

讀論語,感到收穫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後知不足。

學,然後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恆,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並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後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瞭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聖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聖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備。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裏可以看到孔子極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後來幾千年農業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於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思,然後明目標,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説,今天我們重温《論語》,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聖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論語讀書心得15

《論語》是一部記載聖人孔子言行的著作。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許多高尚的美德是今天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如何看待世事無常,而且非常嚴格地約束自己,以身作則。

後人之所以稱他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的,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理解,每個人都想被理解。人們把理解看作是溝通感情的紐帶和連接心靈的橋樑。我們都希望人們寬容和尊重,容忍和理解。

然而,世界是如此的大,生活是如此的複雜。如果你總是想要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誰又能理解呢?

如果一味地尋求理解,如何捍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時代的前列。他們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明就裏的人眼前昂起頭來。

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件事。他們可以尋求別人的理解,別人的言論視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是取悦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沒有逐漸荒謬的人生。他們真的明白嗎?他們是否覺得自己真的在理解,並且正在獲得理解?

理解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

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同樣會理解你吧。

孔子很早就這麼説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標籤:論語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