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2022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

開學初,在學校的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下學習了信息技術課程新課標,加上自己參加工作兩年的實踐教學,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

1、關於信息技術常規教學課應該怎樣上的心得:

“信息技術課堂怎樣控制?”、“如何讓45分鐘學生收穫的更多?”、“進行教學環節轉換時怎樣將學生‘‘抓‘‘回到課堂?”等等。這些一直是我經常遇見的問題。作為信息技術教師的我,平時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調控課堂遊刃有餘呢?下面提供兩種策略以供研討:

A、激勵策略——利用各種手段鼓勵學生,把學生的注意力帶回到課堂上來。

B、運籌帷幄策略——提前備好課(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備好教學準備、備好教學設備設施、備好教學中所用的教學資源),對所要發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2、關於課堂教學中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心得:

教師要深入理解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內涵,針對具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特點,合理選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並優化組合、取長補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確保達成教學目標。

下面提供幾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供研討:

吃透教材、拓展教材,合理組織教學資源。

抓住學生特點,精心運用教學方法。

A、以“任務驅動”貫穿教學過程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

B、推行協作學習法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要求教師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以“學”為“主”,同時積極為學生創建協作學習環境。

C、運用案例教學法

目前我們的機房大多具備多媒體電子教室功能,我們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講練結合,僅靠教師講,學生很難理解,而利用極域多媒體電子教室軟件中的廣播教學,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就聽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利用實例作品進行教學,向學生展示一些實踐中做得較好的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作品時得到感悟,引起共鳴。同時,教師可構建信息技術教育網站,將教案、課件和操作難點錄成視頻文件(可用“屏幕錄象專家”)放在網站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來瀏覽網頁和選取下載內容,使課堂教學與網上教學相結合。

網絡互動教學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學的必要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心得體會2

二十一世紀是國際化、信息化的全新社會,也是“知識經濟社會”的時代,這就必然向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開發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質,發揮人的潛能。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是教師,教學又是一門有難度的工作,如何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是我們每位從事教學工作者應當深思的問題。

過去的課堂教學是由老師教學生學(被動接受),後來發展為我要學——我會學——自主學——互相交流學,這也是教學的必然發展過程。課堂教學模式也由學生的指名、輪流轉化為發言不必舉手,想説就説,井然有序的發言變成迫不及待的搶答,課堂教學更民主化,學生有了大膽表現自己的機會。

在教學中我們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它有利於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我認為過於頻繁就會適得其反,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討論要在真正需要時候用,討論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絕不能留於形式,以防止教學出現“浮躁與虛假”“課堂教學熱熱鬧鬧,結果卻為低效”等現象。教學工作也是腳踏實地、不斷革新的艱辛嘗試與實踐,絕不能使“有效教學”成了“面子工程”的化粧品。

新時代,新要求,新挑戰。讓我們從事教學工作的每一位同行樹立良好的形象,用愛心和睿智去譜寫自己的教育人生。

雖然很早以前就參加過課標、教材的培訓,但是以前在很多時候只是走走形式,自身並沒有真正走進研究與探索中去。現在我校要在開學初對所有的教師要進行專業的測試,我發現我對新課標認識還很膚淺,一次次的自己研究,面對新的體制我在理解新課標時出現了不少新的問題,這些問題迫使我不得不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新課標,從而也有了更新的體會。

新教材編寫體現了“新”“實”“活”的特點。新主要表現在選材新、結構新;實主要表現在更貼近學生實際、更強調實際運用、更突出實用效果;活主要表現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處理和開發、教法學法要活潑、為生活化學習提供範例。這樣既拉近了信息技術與生活的關係,更體現了信息技術本身的個性,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感覺到信息技術與生活更貼近了。

使學生願學樂學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新教材體現“新”“實”“活”三個特點,在此,我只想談談對“活”的認識,“新”“實”“活”三個特點,在此,我只想談談對“活”的認識,尤其是在課堂上,如何使一節課鮮活。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曾嘗試這樣做:在閲讀教學中營造寬鬆的課堂氛圍,儘量讓學生帶着興趣、帶着問題在探索中體驗閲讀的快樂。情景創設的形式力求活潑生動,符合學生心理特徵,能夠與學生產生共鳴,最好是能夠在共同的學習探索中碰撞出知識的火花。

實踐操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一個感情體驗的過程。老師不能為完成教學任務和所謂的教學秩序而剝奪學生探索和體驗的權利,而是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享受探索的樂趣,在實踐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體驗是個體生命獨有的心理過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要允許有差異,不要把專家的實踐操作體驗強加給學生。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地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講對操作的瞭解,對結果的理解,對不同問題的見解。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忘我的投入,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樂感,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也使得教師的'講課更富有激情與活力。

努力做到上課使人喜聞樂見,下課使人回味無窮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

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心得體會3

在線上學習了信息科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深度解讀與教學指導,受益匪淺。讓我對信息科技有了全新的認識,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培訓的學科課程一共分為四場,在7月11日上午有一個通識的部分,對朱立祥老師的解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立德樹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要求。所以需要聚焦課程育人本質,從方向,對象,目標,實施機制和育人方式。還需要堅持素質導向,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教學工作。提出了六個下功夫,三有好少年的目標。聽完之後我覺得現在的信息科技已經在大改革,隨着時代的進步,教育也在更新進步,教育需要引領時代的進步,相輔相成,所以信息科技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領域已不再侷限於計算機之中,從而融入生活,貼近時代。用生活中的例子帶入科技素養教學,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信息素養來轉化成內在驅動力,更好擴展問題視野,發現問題,並能解決問題。讓學生從思維,語言,觀察,思考,表達,以及看現實世界的視野得到提高。

在7月18日上午的學習中熊璋教授,提出了之前的信息技術和現在的信息科學的對比,講到了之前的信息技術關注打字,辦公軟件只強調了計算機本身的教學,而現在的信息科技關注最前沿的3d打印,人工智能,更貼近生活和時代的進步。強調了信息科技課程的時代性。

在信息科技課程中還需要學生數字時代積累,用信息科技解決問題,強調知識的遷移,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所以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實際生活中找案例來提高學業質量。

要求國小低年級:注重生活體驗,通過真實感受進入信息科技空間,激發求知慾,好奇心以及興趣。

要求國小中高年級:接觸基本概念,接觸基本原理,體驗主動應用。

要求國中:進一步原理認識,嘗試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決問題,分享,交流和總結。

還提出了核心素養: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核心和六大素養。需要滲透信息科技課程教學之中。

下午聽了李峯和李雪梅老師對信息科技課程的目標與建議,中國已經有自主可控技術,比如我們的電視就是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各類軟件全都國產化,自己開發、自己製造,不受制於人。所以指出希望通過信息科技課程,引導學生從一接觸數字技術,就要養成數字技術應用的好習慣,好行為,好方法。引導學生用符合這個時代的方式去思維數字時代的問題,行為和思維同步進入數字時代。

19日上午樊磊老師提到了實踐教學,讓學生體會到現代時代的進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用模擬與體驗的形式,去領悟最終演化成內在思維。熊璋教授提出我們現在日常學習和生活已經離不開科技,網上學習的個性化推薦,以及生活中的刷臉和新能源洗車的普及,人工智能發展的迅速,“絕藝”是一箇中國人工智能程序已經在世界計算機圍棋大賽上獲得冠軍。人工智能需要青少年具備自我認識、自主調控、終身學習的個人成長能力,也需要批判性思維、創造能力、學會學習的高階認知,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溝通和交流、合作、社會參與及跨文化理解等社會性發展能力。“面對這樣的未來素養,我們面臨的是以核心素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建設任務。

在下午的學習中聽了三節範例課,分別是低中高學段,聽完課後我覺得例子從熟悉的生活中找起,舉例驗證,設計體驗,讓學生體會程序,加深感受,多讓學生舉例子,也許學生説的並不貼切,但也是思考溝通的過程,也值得推敲,讓學生觀察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知識,而知識能改變生活。課堂中還需要“不插電”的實踐活動和有效的問題鏈,都能讓知識遷移,培養思維方式。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認知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終極目標是為了應對國際競爭發展,為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智慧社會,培養合格的數字公民。

總之,在國小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助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學生自由地、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以上我的感受。

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心得體會4

目前,義務教育階段新的課程標準公佈後,如新生的太陽慢慢升起,帶來一片片新思路,新方法,以後會產生更多的新經驗,新成果,給我們的教研帶來的新的方向和活力。

和以前相比,新課程標準突出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反映時代特徵,聚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着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堅持與時俱進,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更新課程內容,體現課程時代性。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雙減”政策要求,在保持義務教育階段九年9522總課時數不變的基礎上,調整優化了課程設置。信息科技術課程標準基於義務教育培養目標,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本課程應着力培養的核心素養,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基於核心素養髮展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設計課程內容,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繫,優化內容組織形式。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根據核心素養髮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徵,形成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

經過認真研讀《信息科技課程標準》,聆聽專家解讀報告,讓我受益匪淺,受益良多,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驗。

一、對新課標的認識。

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公佈後,諸位教師均感悟眾多,對本人來説最深刻的是以下幾點印象:

體系完整

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科技從以前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並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表示為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核心素養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與高中課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一脈相承,目標基本一致,僅在應用水平的要求上有所區別。注重幼小銜接,基於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國小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依據學生從國小到國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瞭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評價標準明確

依據核心素養和學段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特徵和信息科技課程的知識體系,圍繞數據、算法、網絡、信息處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條邏輯主線,設計義務教育全學段內容模塊,組織課程內容,體現循序漸進和螺旋式發展。新課程標準既對不同學段的學業質量作出了明確的界定,明確描述了學生應該掌握的各項具體能力,又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念,避免了以前學科教學教而不評的尷尬局面。評價形式既有紙筆測試,也有上機實踐與其他方式。也明確了作業評價,課堂評價,單元評價,學期評價等多個評價環節。加強了過程性評價,完善終結性評價。

立足現實,與時俱進

信息科技學科課程標準無論是核心素養,還是學業質量標準都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隨着學生年齡的變化,對世界及社會的認知能力的增長,課程標準的內容能夠適時的對應,既能讓學生在學習信息科技的過程中瞭解社會與生活,也能接觸各種新型科技,開發創新思維及應用能力。比如“數字設備體驗”,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發現與嘗試各種數字設備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接觸、嘗試、熟悉數字設備。綜合運用信息科技、語文、道德與法治等知識,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和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而“在線學習與生活”,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在線社會對學習與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初步具備查找合適數字化學習的平台或工具的能力,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路,發展創新意識。

二、新課程標準下教師的應對。

建立終身學習的決心

終身學習的理念早在多年前就已提出,但是新課標的公佈,對很多教師的衝擊更加明顯。新課程標準中很多新的理念,技術領域都需要教師去一一學習。其中可能很多都無法深入探索,只能淺嘗輒止,很多教師在面對大量新的領域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這幾年我們教科院一直堅持對教師進行各項專業技能考核,從信息科技學科來看,教師的專業水平差距比較明顯,除去部分優秀教師以外,有小部分教師有“躺平”現象,對自身信心不足,不學習或牴觸學習新的專業知識,把提升自身能力作為包袱甩給上級部門。新課程標準公佈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新教材,新的內容,新的評價方式,各位教師就如逆流而上,不進則退,大家必須要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決心,迎難而上,解決問題,顯示出信息科技教師的風範。個人建議國小教師優先熟悉scratch軟件,增加其中傳感器類方向的學習,用於應對新教材中各種跨學科活動,國中教師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擴展到Arduino開源平台。平時日常要對各種新興科技有初步瞭解,認識各種信息形式,跟上時代的浪潮。

建設校本教材或本土資源

從新課程標準來看,由於核心素養涉及領域較多,但相對於各學段的課時其實並沒有增加,未來的信息科技教材可能會以引領為主,具體的技術描述會淡化或減少。雖然對教研工作的影響是正面的,會造成教學中的很明顯多樣化,但實際教學中對教師的影響非常大,教師的課前課後的工作量在一定時間內會明顯增加。教師要針對自己學校、學生的情況構建自己的教學內容,可以設計校本教材,建設滿足自己需求的教學資源庫。同時也要設計好一定的課後環節,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相關知識,提高學科核心素養水平。有條件的區域或學校可以構建自己的評價平台,完成教學評一體化。

創新特色領域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得少於10%,各校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長或學校特色,設計自己的特色主題學習方案。改變以前科技競賽與學科教學脱節的情況,將科技創新,機器人競賽,信息學編程比賽等活動結合本校特色融入不同的主題活動中,甚至可以利用新興的傳感器與開源平台結合創新設計新的主題活動,形成學校特色。比如“身邊的算法”,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能熟悉一些常用的算法描述風格與方式,理解算法執行的流程;能利用自然語言、流程圖等方式,描述求解簡單問題的算法,並對算法的正確性與執行效率進行討論和辨析。完成此項主題學習後,教師對學生的編程素養有了大體的掌握,對進一步進行信息學教學或指導信息學社團活動有了更具體詳細的數據基礎。

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心得體會5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標堅持立德樹人和素質教育的大目標,在“素養表現”“學科邏輯”“內容承載”“情境案例”和“學業質量”的邏輯中,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通過多次迭代、不斷優化,充分反映課程的時代性、科學性、育人價值和符合中國小生的認知規律。

“素養表現”細化了課程的培養目標,刻畫了不同學段中國小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的四個維度,即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的表現,是課標的起點。

“學科邏輯”抽取了信息科學必須和適宜在中國小課程中涉及的主要知識及其之間的邏輯,課標列出了六個邏輯主線:數據、算法、網絡、信息處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

“內容承載”是根據素養培養目標和學科邏輯,按照“大概念”“主題式”“體驗性”和“綜合化”設定的,是直接呈現出來的課程內容。

“情境案例”直接服務於內容承載,是把學生帶入信息科技和智能社會的抓手,既要符合素養培養目標,又要符合學科邏輯,主要選用學生有感受的、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情境和案例。

“學業質量”是對整體教學效果的評估,主要檢測的還是學生學習後的綜合素養表現。

新課標的頒佈實現了信息科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從“0”到“1”的進步,但是新課標的頒佈只是信息科技課程建設的新起點。新課標關注立德樹人和素質教育,去知識中心化,去知識單調化,去知識孤島化,關注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原來在地方運行的綜合實踐課程裏的信息科技課程有着非常根本的不同,可以説,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課程是一門全新的課程,課程建設任重而道遠。教材的研製、課程資源的建設都迫在眉睫。擁有更多高水平的教材、高水平的資源是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

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心得體會6

暑假期間,我學習了《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信息科技學科發展迅速、日新月異。作為信息科技教師,自身應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教師將學生帶領到哪一個知識層次,取決於教師的自身素質。因此,信息科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應具有先進的信息科技的教學理念、熟練的信息科技教學技能以及信息科技的教學研究能力。

我認識到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中國小信息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信息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教師在平時備課教研中必須將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相結合,在評價環節落實各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

我還了解到信息科技的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了“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和“信息責任”四個方面。從個性和共性的角度出發,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分析應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又兼顧總的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一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時刻為培養學生可行性的核心素養和素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