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茶藝心得體會彙編15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茶藝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茶藝心得體會彙編15篇

茶藝心得體會1

插花是一門藝術,泡茶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穫很多。

插花課上了解了花的品種,很多詩人喜歡菊花,看重的是它歷盡風霜而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説“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元稹説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這兩句詩抒寫了自己的愛菊之情,盛讚菊花的堅貞品格。花也有自己的精神,瞭解的花不同個性。

插花的方法也是各種各樣,插花藝術雖與雕像、盆景、造園。建築等藝術學科有很多共同之處,但也有其自己的特點。插花特點時間性強,隨意性強,裝飾性強,總之插花藝術是最接近生活環境、最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一種美化方式,一種藝術修養及文化娛樂的活動。插花的選材也很重要,考慮的是插花的目的和用途,還有個人喜好與創作風格挑選花材。挑選花材是創作的開始,是藝術構思的過程,所以不是盲目的。

插花的歷史很是悠長,日本花道起源於中國,不僅流派眾多,花型有特色,技藝高妙,而且活動面很廣,其國內上下和世界各地,都有日本花道各大流派的分支機構,隨起源與中國,但卻演化成日本大和名族特有的傳統文化藝術之一,並且早已走向世界。

中國的插花種類,按照不同的容器、應用方式和特殊形式,有瓶式、盆式、筒式、野味式、掛掉式、盆景式等。中國插花藝術在汲取各國,各地區插花藝術的精華中,逐漸成熟起來。

花藝茶道中茶文化是必要的,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茶的種類各式各樣,茶樹適合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屬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濕度高,光照適中,土壤肥沃的地方。中國茶葉產量很多,產地覆蓋20個省區。茶葉採集後必須進行的特定加工,包括揉捻、發酵、乾燥等,這些步驟決定了各類茶葉在色、香、味、形的質量。由於產地品種和製作方法的不同,各地出產了許多茶葉品種。依據製造方法和質量,大概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和花茶類。

泡茶是一門技藝,品茶則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的雙重享受,先説泡茶。泡茶看似簡單.其實大有講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泡茶有一段十分生動的描寫:賈母、寶玉、黛玉等一行來到櫳翠庵,妙玉親手泡茶待客,她為賈母用舊年積存的雨水泡了“老君眉”,盛在五彩小蓋盅裏;而對寶玉、黛玉、寶釵更是另眼相待.泡茶用的水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裝入甕中埋入地下,今夏才開的”。茶具則全是古代的珍玩,其講究的程度真是令人大開眼界。茶葉,是確保沖泡好茶的物質基礎。不同的茶葉具有不同的滋味和功效,因此每人可根據自身的喜好與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茶葉。茶葉的用量與用水要有一定的比例,否則沖泡出來的茶湯過濃過淡都不相宜。水,是茶葉滋味和內含有益成分的載體。茶的色、香、味和各種營養保健物質,都要溶於水後,才能供人享用。清人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説:‘茶情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因此好茶必須配以好水。茶具,能保持茶葉的香與味,襯托出茶葉的色與形,而且其本身往往還有藝術欣賞價值,因此是泡茶時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尤其是用茶待客時,就更必須精心挑選茶具,以體現對客人的熱情和尊重。茶具的種類很多、特點各異,常用的有瓷器茶具、紫砂茶具、玻璃茶具等。瓷器茶具有白瓷和青瓷等品種,它不吸水,傳熱、保温性適中,白瓷茶具還能準確地反映出茶湯的色澤,其外觀常繪有各種色彩的圖案和紋飾。無論是白瓷還是青瓷,都極有觀賞價值。紫砂茶具質地緻密堅硬,但有一定的透氣性,因此能保持茶的本色,夏天也不易變質,紫砂茶具傳熱緩慢,既不會燙手,又利於保温;尤其是造型千姿百態,藝術價值極高,近年來成了茶人和收藏者的新寵。玻璃茶具價廉、透明,用來沖泡銀針、碧螺春等名優茶,茶葉經浸泡後,在水中舒展、翻滾的情景,可一覽無遺,極具觀賞性。

説品茶。“品”字包含品評、鑑賞、仔細體驗茶給人帶來的精神和物質享受的意思。唐人寫的的“七碗茶詩”説:“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壯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眼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對飲茶的體驗可以説達到極致。除了第一碗是生理體驗外,其餘的均是心理感受,七碗茶喝過,他已經飄飄欲仙了。

品茶大致包括聞香、辨形、觀色、品味四個環節。

聞香分為幹嗅、熱嗅和冷嗅。即先嗅幹茶,幹茶有的清香,有的甜香,有的焦香,應在沖泡前進行。熱嗅是沖泡後嗅茶湯的香氣,花茶除了茶香外,還有不同的天然花香。冷嗅則在茶場冷卻後進行,這時可以嗅到原來被芳香物掩蓋着的其他氣味。

辨形是觀察茶葉在沖泡後的形狀變化,茶經水浸泡。逐漸恢復了鮮葉的原始形狀,一些原料細嫩的名優茶,芽葉在茶湯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茶沖泡後,芽葉在杯中沉浮起降,上下翻滾,煞是好看。

觀色主要是欣賞茶湯的顏色。茶湯隨着茶葉內含物質的滲出,會不斷改變顏色,常是由淺入深;不同的茶類又會形成不同的顏色。有的黃綠,有的橙黃,有的淺紅,有的暗紅等等。同一種茶葉,由於使用不同的茶具和衝飽用水,茶湯也會出現色澤上的差異。宋代貴白茶,使用黑色茶盞,以襯托茶色,這種因茶擇具的做法,也推動了茶具生產和製作工藝的發展。

品味是通過舌的味覺器官來感受茶的美妙趣味。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滋味,如有的濃烈,有的清和,有的鮮爽,有的醇厚,都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總而言之,我想説的是,花藝與茶道學習讓我可以相信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

茶藝心得體會2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以及今後要從事茶銷售這一行業,報名學習了茶藝。

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現在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隻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瞭,開啟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閲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閲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説,才是剛剛開始。

茶藝心得體會3

這個核心就是唐代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以後宋代徽宗趙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靜”。到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遠清真”。中國茶道傳到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傳到韓國,韓國人提出了“和敬儉真”。傳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愛謙靜”。中國當代茶學專家莊曉芳提出了“廉美和敬”。

這些茶道四字令就是茶道、茶藝的核心。雖然都有時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養。不論是茶道還是茶藝。最根本的兩個基礎是“茶”和“藝”,故稱茶藝。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是茶藝的根本。茶就是科學泡茶,科學飲茶,使人們充分吸收茶葉的營養保健物質達到強身健體。藝就是把泡茶飲茶藝術化、人輕鬆愉快,達到精神上的養生。綜合茶道、茶藝的茶道具,不外乎陶、砂、瓷、透(玻璃)四種形態。

陶:是指陶器。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具。今天用起來,古樸典雅,返樸歸真,迴歸自然,別有韻味。

砂:是指紫砂,有著名的宜興紫砂。它起源於明,興盛於清。有形美、神韻,氣質高雅形態各異的特點。

瓷:是指瓷器,有著名的景德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美稱。

透:是指玻璃等透明茶具。玲瓏剔透、泡茶可觀賞杯中的茶湯和茶芽,特別是看到茶芽直立、起舞的姿態。

無論是茶道還是茶藝表演必須具備六個條件,它們是茶、水、器、人、靜、雅。茶: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條件。茶,不一定是最好的茶,但一定是客人最滿意的茶。

水:它不一定是名泉水,但一定要符合飲用水的衞生標準定無異味,無雜質。

器:是泡茶的工具,不一定是名壺金盃但一定要適合所表演的茶藝,要以茶定器。

人:是茶藝的主體,工農商學兵,三教九流,都能與茶融合,搞茶藝一定要文明、雅靜。

靜:品茶的環境要靜,這是進入茶藝境界的前提,茶道修養的環境。

雅:是茶室的環境佈置,是精神愉快的條件。

茶藝表演的好壞,通常有七條標準進行衡量和評判。

表演:表演要自然、規範、熟練、優美。韻律舒展流暢與音樂相符。

解説:解説詞與表演配合恰到好處,詞語使用恰當。聲音流暢、語言簡煉優美嫻熟,要用普通話。

茶湯:所泡茶湯符合所用茶的茶湯標準。如紅茶紅豔透明,綠茶清澈碧綠等。

搭配:服裝、服飾、髮型搭配是否合理美觀。茶具組合是否合理,與所表演的茶藝是否配套。

交流:表演人員之間相互配合、協調,反映出整體的美感。

音樂:所配的音樂要同表演的茶藝相協調。音量大小適中,要優美動聽。

程序編排:整個表演自始至終的程序編排要科學合理,時間25分左右。

茶藝心得體會4

茶,是中國一種著名的飲品,是我們中華兒女共同的驕傲。平常的我,喜歡喝茶,因為喝茶,養身。這次有幸參加普洱茶文化圖書舉辦的茶藝培訓,我也是分外的高興,特地向公司請了一個星期的假參加茶藝班的學習。

能夠得到這次學習機會,我非常的珍惜,每天準時到課堂學習,不遲到早退。而這次的學習,每一位老師的教學內容以及經驗傳授,讓我收穫頗豐。

從前,我喜歡喝花茶,所以對於花茶的理解和實際運用可能更為熟練。而秉着對茶的熱愛,參加培訓後我學習了更多關於茶的知識,和中國傳承的真正茶道。我知道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有關茶的書叫做《茶經》,是作者陸羽寫於天寶年間的書籍,它一直傳承到了現在,是我們進行茶文化學習的寶貴財富。我認識到了中國十大名茶,六大類茶種,詳細地學習了我們雲南的茶山、名茶,掌握了茶的沖泡方法和實際操作要領等等。

以前,只是聽説我們的茶文化茶藝術有多麼了不起,因為日本的茶道,也是從我們中國學習過去的。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我們中國的茶文化是多麼的博大精深,知道了我們中國人飲茶為何注重一個“品”字。從沖泡前的幹茶色形到沖泡後的香氣、湯色、滋味和葉底來分辨茶的品種好壞。從沏茶、敬茶都有些相應的茶禮儀。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温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除此之外,我們還進行了茶膏的學習和鑑賞。

這次的茶藝培訓還讓我認識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茶友,我們在一起連續九天的學習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我們以茶會友,從不認識到因為茶而相識結緣,我們也互相學習交流茶知識、茶經驗,以及各自生活中擅長的領域。

開心的九天茶之旅即將結束,但我們的茶路才剛剛開始。我們會因為茶,將友誼繼續,將我們以茶會友的精神繼續。在這裏,真誠地感謝每一位老師耐心、細心的指導和幫助!

茶藝心得體會5

抱着"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參加了由xx茶業有限公司創辦的首屆"茶藝師"培訓班,經過了兩個星期的學習和積累,可以説是受益匪淺。瞭解了茶最早起源於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歷史和豐厚的傳統文化和沉澱。中國不僅是茶葉的故鄉,還是最早種茶,製茶和飲茶的國家。

過去只知道綠茶、紅茶、花茶、龍井茶、烏龍茶這幾種茶,殊不知,茶的基本種類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而龍井茶屬於綠茶這一分類。除此之外,它們的加工方法和沖泡方法都各有差異。

何為茶藝?茶藝是指泡茶和飲茶的技藝。泡茶的技巧,實際上是包括茶葉的識別,茶具的選擇,泡茶用水的選擇等。比如,沖泡綠茶要用玻璃杯,因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顯露出來,也便於我們欣賞茶芽形態和茶湯的顏色。明代茶人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就有寫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水質能直接影響到茶質,泡茶的水質好壞,對茶葉的色、香、味,特別是對茶湯的滋味影響很大。而飲茶的技巧則是茶湯的品嚐,鑑賞,對它色、香、形、味、韻的體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據不同的茶類,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開水的温度,沖泡的時間。因此,可將茶水比例,開水温度,沖泡時間歸納為泡茶的三要素。

現如今,茶藝已經慢慢的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來時都是以茶代禮,聚會時一起聊天喝茶,這些都與茶息息相關。其實,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香是它的饋贈。但願中國的茶文化越來越發揚光大。

最後非常感謝xx茶業有限公司給大家帶來的這一次學習茶藝的機會,讓愛茶的人相聚一堂談天論地,也讓我的心慢慢沉澱下來,變成一個優雅的女子,而這只是剛剛開始,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愛茶,懂茶,惜茶的人。

茶藝心得體會6

下午剛走進愛心茶藝室,就被裏面的佈置深深吸引住了,想着會是什麼樣的老師來教我們呢?有種躍躍欲試的衝動。坐下不久,老師就來來,老師一身紫色旗袍,穿出女性的柔美,有一種高雅的氣質,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首先開始是理論課,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茶對我們身體的好處,喝茶的必要性,茶相關的一些文化。茶是我們雲南最有特色東西之一,也是經濟支柱之一,我們作為一個雲南人,是不是應該瞭解茶、喝茶,來支持我省的經濟發展。我覺得非常的有道理,我們應該做個愛省的人。

老師其中提到聘禮必須要有茶,因為茶四季常綠,成年移栽後不容易存活,代表着一心一意、至死不移的愛情和承載者人們希望一對新人能白首偕老的美好祝願,這是多麼感人的意義呀!使我對茶又更多一層的理解。茶在生活中是很常見,它可以跟柴米油鹽放在一起,也可上到廳堂上招待客人,我們做人也要像茶一樣,下的廚房,上得廳堂。還有其中老師説過這樣一句話:"人生不光是追求,還有吸引,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它告訴我們人生不能一直追逐者別人的步伐走,盲目跟風,要懂得自我提升,要懂得創造自我品牌,你若足夠好,自然會吸引來別人對你的投資和心思,就像學茶一樣,不是隻有漂亮的人能學,只要你想,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我,變得越來越好,自然會變得漂亮和有氣質的。

最後開始實踐,老師先展示了一遍給我們看,然後就是我們自己操作,我們看着老師操作是如此的輕鬆,但是到我們的時候卻是錯誤百出,我們知道了泡茶要做好是如此不易,明白古人曾説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一句話的內涵所在。但是因為我們小組有一個茶學院的學姐,所以我們每個都學姐的指導下操作了一遍泡茶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錯誤,但是學姐從未失去耐心,我們的每一步,她都認真的看着,並細心的指導我們,糾正我們的錯誤,感謝認真負責的學姐。我們小組的人也特別好,到後面,其它小組開始蠢蠢欲動,我們小組不為所動,繼續泡茶。甚至到最後,其它小組的人都走了,但是我們小組的還剩倆個沒操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提要走,都是一直等到了所以人操作完,才起身收東西要走,這既表現出了對別人的尊重,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做人不能太自私只顧自己,不管別人,這樣可能會失去很多美好的東西。感謝小組中每個的不放棄,不拋棄,尊重每個人。

茶藝心得體會7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歷經·—千多年。當今的茶文化專家設想從當代的實踐出發、以不同的角度對歷史上以高深著稱茶道作”見仁見智”的認識,有簡有詳,認識深刻;但茶文化初識者較難把握(客觀上還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實踐與理淪的影響),甚至有“茶道”一詞內涵,不説還行。越説反而越模糊的反映,這主要與茶事實踐的程度與範圍、研究者的出發點、及價值取向有異所致,初學者難以覺察,認識和把握,也就不足為奇。一般説來,茶道是人們受茶事感受並進入較深意境而生髮,茶道與茶的意境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會因為個人(修養、興趣和事件背景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程度的體驗和感受,即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認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主題,引導人們參與其中。當然,要想從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意界,還要求對茶與傳統文化、乃至個人的修養有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也有人喻此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情景,而歐陽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屬此意。人們對廣泛推崇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的領會.儘管因人而異(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載可意會而難於言傳的意境之體驗後,由茶而感發認識的進步與修養的提高等。在當代,有人以杜甫的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及人文“觀照”,也是通及茶道後的感應。與茶道精神相關的意境,自然不會偏離茶道。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悦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羣眾基礎,這種“怡悦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由於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和對象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所“指定”的茶道深意,現代人即使能“打造”,能體會到諸如”人與大自然之間,人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的虛幻縹緲意境的,也不在多數。但茶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史實已證明:已經歷數千年的茶事。人們想通過茶事來獲得心靈效應或人文觀照,有必要劉茶道作與時俱進的認識。即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去感覺和體驗茶能給人帶來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們通過茶而進入自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體會,並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應該過多地講究、追求形式。這就是強調的,與茶道相聯繫的茶的意境,它能體現茶道精神,順應當代茶事的時代要

求。如現代人喜歡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煙的縈繞,人們因此會在茶中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如能引導有意識的茶事實踐,尋找並獲得感悟,就是我們常説的由茶事而帶來的精神歡愉。茶的意境.是不同時代茶事的共同點。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着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最後,引用一段與茶之意境相關的文字,以供欣賞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種行為,在人們心目上的含義卻早已不是動作那麼簡單,它已經成為一種意境,一種文化。有時候,喝茶是一種享受,它讓你心情更加舒暢,交流更為流利;有時候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本質,只有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那一絲苦澀,拋棄那一點惘悵,在茶水與心情共鳴的瞬間抬起迷惑的雙眼,讓清新的空氣吹過,你又可以站起來面對一切。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顯示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讓你更加清醒,也讓你更加從容。對於我們這些不會品茶的茶客,這種意境,就是陶醉。”

茶藝心得體會8

抱着"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參加了由岑溪市天晟茶業有限公司創辦的岑溪市首屆"茶藝師"培訓班,經過了兩個星期的學習和積累,可以説是受益匪淺。瞭解了茶最早起源於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歷史和豐厚的傳統文化和沉澱。中國不僅是茶葉的故土,還是最早種茶,製茶和飲茶的國家。

過去只知道綠茶、紅茶、花茶、龍井茶、烏龍茶這幾種茶,殊不知,茶的基本品種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而龍井茶屬於綠茶這一分類。除此之外,它們的加工方法和沖泡方法都各有差異。

何為茶藝?茶藝是指泡茶和飲茶的技藝。泡茶的技巧,實際上是包括茶葉的識別,茶具的選擇,泡茶用水的選擇等。比如,沖泡綠茶要用玻璃杯,因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顯露出來,也便於我們欣賞茶芽形態和茶湯的顏色。明代茶人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就有寫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水質能直接影響到茶質,泡茶的水質好壞,對茶葉的色、香、味,特別是對茶湯的滋味影響很大。而飲茶的技巧則是茶湯的品嚐,鑑賞,對它色、香、形、味、韻的體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據不同的茶類,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開水的温度,沖泡的時間。因此,可將茶水比例,開水温度,沖泡時間歸納為泡茶的三要素。

現如今,茶藝已經漸漸的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來時都是以茶代禮,聚會時一起聊天喝茶,這些都與茶息息相關。其實,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香是它的捐贈。但願中國的茶文化越來越發揚光大。

最後非常感謝岑溪市天晟茶業有限公司給大家帶來的這一次學習茶藝的時機,讓愛茶的人相聚一堂談天論地,也讓我的心漸漸沉澱下來,變成一個優雅的女子,而這只是剛剛開始,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愛茶,懂茶,惜茶的人。

茶藝心得體會9

這學期的茶藝茶道課程向我們具體介紹了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花茶的知識,重點學習了綠茶、烏龍茶、花茶的泡製技巧和方法。因為在我的生活裏多以礦泉水和飲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烏龍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沖泡,也存在着很多認識上的錯誤,沒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過這一學期茶藝茶道課程學習,很好的幫助我彌補了這一點不足,使我對茶、對茶藝有了新的認知和體會。現就我個人的茶藝心得如下:

一、綠茶

綠茶,是茶藝課程開始後所接觸學習的第一種茶。沒學習之前,還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個綠茶都是一種浪費,簡直就是茶葉兑開水。我最欣賞綠茶的純與淳,綠色的芽葉乾淨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寧神,能讓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緩身心,有種迴歸自然之感。

二、烏龍茶

烏龍茶是我從未接觸過的茶類,相較於綠茶和花茶來説,於我是最最陌生的一類。而在烏龍茶的實訓中,我擔任的是主泡。因為烏龍茶的泡製比較繁瑣,使我經常忘記一些步驟,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類茶。

最後我發現,它是最能鍛鍊人的心境的一類茶。因為無論時間多麼的有限,它還是得按照步驟一步步來,既不能增也絕不可減。就像我們的生活,生活裏無論你遇到多少困難,無論困難如何大、如何難以解決,無論所剩時間有多緊迫。事情還是得一件件來,問題還是得一個個解決。所以,浮躁的心難以泡出一杯好的烏龍茶。我覺得烏龍茶的茶盤就是一個縮小的人生,而我們練就的何嘗又不是一個張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對花茶最直觀的印象。當桌前擺起花茶茶具,無論是清潔茶具、投茶沖泡還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終都有那麼一種如春天般的温暖圍繞在心頭,讓人能有種春日的盎然,無論心情、精神都頓覺美好。由於課程條件有限,在具體泡製時仍舊以綠茶茶葉代替,無法真正體會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兒、融暖的芳香,但我覺得在泡製時,只要我們心中懷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處處有甘甜,周身處處有花香。花茶的泡製讓我學會了感知,感知生命勃發的力量,感知生活裏那些温暖的美好。

綜上所述,這學期茶藝茶道課的學習讓我有了不小的收穫——泡茶,最貴乎“心”。當然我也深知茶藝並非僅靠一學期的學習就能練就的,所以在今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的練習。同時,希望每一個泡茶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屬於自己的好茶。

茶藝心得體會10

作為院拓所接觸到的第一門課程——中國茶藝。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只知道中國茶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只知道喝茶有很多保健功效,除此之外也沒有更多的認識了。在學習了整整一週的茶藝課程之後,我對茶具、茶的種類,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認識。這門課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更注重的是我們的實際操作能力。雖然中間換了幾位老師,但老師們都很耐心負責。老師一開始先是對一些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接着讓我們看視頻,然後親自給我們做示範。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門課,所以我對這些茶具都特別感興趣。

我家不是那種經常喝茶的家庭,在家幾乎沒有泡過茶。很多工具是上了這門課之後才認識的。例如形狀如夾子的稱呼茶夾;形狀如勺子的稱呼為茶勺;形狀是一個環形的鬥稱呼為茶漏;形狀為一根細頭針形狀的稱呼為茶針或茶茶通;形象為一扁平彎頭木棍稱呼為茶刮;形狀為花瓶造型的稱呼為茶瓶。

茶藝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綜合的學科,也是整合的科學。學習了茶的相關知識之後,各種體會也慢慢隨着茶知識的提高而產生。老師給我們看的視頻,也讓我們知道了製作茶葉的過程需要多麼的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勤勞的茶農從採茶,到殺青,揉捻,乾燥,每一個步驟都那麼重要,容不得半點馬虎,正是因為他們認真的工作和細心的態度,才能讓我們在家裏喝上香氣撲鼻,熱騰騰的好茶。它們的加工方法讓我大感茶的複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藴藏着高尚的品質。自從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藝是如此的麻煩之後,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貴。

後來,還學習了各種茶的沖泡方法和技巧,泡好一壺茶的技藝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葉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温度,第三是浸泡的時間。用量就是放適當分量的茶葉;水温就是用適當温度的開水;沖泡茶葉時間等。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社會,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讓人心靈沉靜。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各位老師的教學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奔波忙碌了一天,風塵僕僕了一天,不妨用些許時間,靜下心來慢慢品茶吧!

茶藝心得體會11

沒去xx茶業公司學茶藝之前,我並未接觸過太多關於茶相關的知識,僅僅認為泡茶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但經過這十幾天的專業學習,我從中感悟到:當一個人的心由原來的浮躁變為平靜時,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這是一個人品質的昇華。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心境,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受益匪淺。

茶藝並不只是單純的泡茶、品茶如此簡單。"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倒茶七分滿是茶藝的基本常識,同時也是寓意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做人做事,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這會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受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例如日本茶藝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寂"是茶藝裏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需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的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

成長是一種蜕變,茶藝的學習過程對我而言就是個蜕變的過程。除了享受茶水帶來的甘甜之外,還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靜的心境。茶藝雖然在日本盛行,但卻是源自於中國,這讓我從中領悟到中國藝術的偉大和精緻。茶藝的學習過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對中國歷史和藝術的崇拜、尊敬和熱愛。

xx茶業有限公司的茶藝培訓課程讓我發現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無論將來是否從事茶藝師的工作,我都會永遠熱愛茶,熱愛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學,倡導更多的人來喝茶,讓更多的人來愛茶。

茶藝心得體會12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當做飲料而已。雖然有時會仔細品味一番,略能感覺不同茶湯之間的些許差異,但終因對茶瞭解甚少而不得要領。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就更不必説了。在聽了羅蒙的講座之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激發了我對的興趣。

對於品茶,分為三種境界。最初級的為識茶,即認識茶,是與“製茶”、“泡茶”相對應的名稱。識茶除了用眼識,還要用口嘗、用鼻嗅、用觸感。而這些對茶的認識除了用於市場上的買賣之外,重要的還在於享用,所以“識茶”尚包括了“評茶”、“賞茶”的內容在裏面。第二個境界為茶藝。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品味,達到上的享受。茶道是烹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來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過程中,老師特別提醒要心靜(禪靜)。老師還引用老子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語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養性之作用。

通過飲茶使人能夠得到一種精神的享受和愉悦,從而完成個性品德修養,在剎那間體會到廉、美、和、敬之真諦和永久,正所謂“道由心悟”當然意境很重要,有一個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們用心靈去體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躍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月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晴,白雲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個茶人由於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在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歸真,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珍愛人生。

第一次聽茶道的講座,不僅瞭解了很多關於茶道的知識,而且還喝到了老師親自泡的珍貴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闆的贈茶。茶,不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體悟。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會不斷地瞭解茶,學會做一個懂茶、會喝茶的人,並以茶道悟人道。

茶藝心得體會13

因為各種原因結緣茶藝,讓我對這門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機緣巧合之下,我獲得了跟龍龍老師學習茶藝的大好機會。通過為期半個月的學習,本期的茶藝學習已經告一段落,在這半個月的時間,我對茶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

茶文化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通過悠悠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茶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積澱,在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充實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密切相關。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

在還沒有學習茶藝之前,我只懂得綠茶、紅茶、茉莉花茶、龍井茶等少數的幾種茶,並且除了茶名之外我什麼都不瞭解。然而當我聽到美麗大方的龍龍老師的講解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窄小,也知道茶分為六大基本茶類:綠、紅、白、黃、青、黑。除此之外,還有它們複雜的加工工藝讓我大感茶的複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藴藏着高尚的品質。瞭解了茶的加工工藝和品飲過程之後,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怎麼個感覺,更加堅信懂茶的人肯定是個氣質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個優雅之人。努力認真學習這門課:《茶藝課》。在體驗茶香、茶味之際,我不禁感歎茶的奧妙和精深的內涵。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當今社會,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泡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的沁人心脾。佛家有曰:茶禪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説法:人生如茶,品茶猶如品百味人生。當品味到甘、甜、苦、澀等味道各異的茶的時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茶有不同的味道,猶如人生有不同的經歷。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泡茶要真誠才能泡出一泡好茶,人生也要用心經營才能創造出燦爛的人生。

茶是造物主送給人類的一本無字天書,只有用心體會,用心去感悟,才能悟出茶之道。今天高速的經濟發展要求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來源於人們較高的藝術修養。讓我們結合當今時代的要求和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弘揚茶的文明,提高茶的藝術修養,推動社會的高度。就像龍龍老師所言:“我要用我所學,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龍龍老師的精彩解説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努力,把這半個月學到的知識化為我用,讓它們伴隨着我的生活,豐富我的人生。

茶藝心得體會14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裊裊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悦,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開設茶藝培訓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教授我們茶文化知識,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台。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這不僅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的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

茶藝課的學習,讓我發現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無論將來是否從事茶藝師的工作,我都會永遠熱愛茶,熱愛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學,倡導更多的人來喝茶,讓更多的人來愛茶,讓茶使人間更美好。

茶藝心得體會15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裊裊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悦,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開設茶藝培訓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教授我們茶文化知識,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台。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與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與建議的空間。這不僅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與、與人為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與、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與”指的是泡茶與品茶的人都心平氣與,氣氛也與諧、融洽;“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與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的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

茶藝課的學習,讓我發現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無論將來是否從事茶藝師的工作,我都會永遠熱愛茶,熱愛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學,倡導更多的人來喝茶,讓更多的人來愛茶,讓茶使人間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