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暑期閲讀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暑期閲讀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暑期閲讀心得體會

暑期閲讀心得體會1

我一直抽不出時間寫讀書筆記,也算是百忙之中的一次休息吧。這種閒適其實正好印證了今天要介紹的一本書——《邊城》。

第一次看沈從文的書是在國中。蘇教版語文課本上有一段文字叫《正午》。我記得很清楚,因為下一個是《本命年的回憶》。

現在想起來,恍如昨日。我現在還坐在教室裏,看着書上那些親切的字體。聽着老師的朗讀,我的鼻子裏充滿了書的味道。

國中的語文課本真的很簡單。新書出來,我就拿回家看。我一般是邊吃飯邊看書,然後書就成了我這種吃飯的寶貝。

《端午》其實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完成的,其主要內容其實就在於沈從文對家鄉端午節的描寫。我之前已經偷偷把這篇課文的插圖記在黑板上了。

後來再看的時候,高二寒假在家。無聊之餘,我從《邊城》下載了一本電子書,開心地看了一上午。那時,春節將至,外面的地面上覆蓋着白雪,但陽光燦爛。

可能是在和寒風作鬥爭,冬天家裏的温暖氛圍越來越濃。迷迷糊糊中,我竟然看到了崔璀、龍舟賽和情歌對唱。

我一直認為,最好的心態不是躲避車流,而是在窗前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車輛,把自己埋在另一個世界裏,抬頭又回到現實,在這兩個世界之間切換似乎是一種享受。

誠然,在讀《邊城》的時候,我依賴的一個想法就是這樣的。

我上一次完整地讀完《邊城》是在去年的這個時候。大學課本《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鑑賞》是我一個星期讀完的,但當時我還卡在最後一個小説世界裏,很難用自己內心的空去讀《邊城》。我覺得很可惜。

中國傳統愛情在《邊城》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至少,崔璀、大老和勞爾都是很樸素的愛情觀。

正如穆欣所説:

從前,人的顏色變化很慢。

汽車、馬匹和郵件都很慢。

只夠愛一個人一輩子。

我們可以考慮一下。如果崔璀有了微信,它就不會像以前那麼親切可愛了。當然,沒有什麼如果。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在於書中人物的情感塑造和愛米描寫。沈從文早年經歷豐富,寫的很多東西都是自己獨到的見解。

《邊城》只是因為我答應了嫂子一個“講故事”的承諾。但這部小説塑造了一個美麗的鳳凰古城。

文字的魅力在這裏,但不僅僅在這裏。這些作家勾勒了很多青春和美好,寫了無數的世俗。

想來想去,還是有期待的。

暑期閲讀心得體會2

看完魯迅的《孔乙己》,感覺有點沉重。

孔乙己是封建社會的一位學者。他硬氣可敬,迂腐卻心地善良,卻最終被冷漠的社會和麻木不仁的人們吞噬。

酒館裏,長衫食客輕蔑地嘲笑孔乙己的貧窮;短衣幫無意識地把孔乙己的痛苦當成了玩笑;店主見孔乙己可憐巴巴的樣子,非人的取笑他...孔乙己當然是不幸的,明明是偷別人的東西,被人嘲笑的時候,卻死要面子。可以説,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自以為是,迂腐,自欺欺人的人。但他看完之後發現,孔乙己是一個善良熱心腸的人,總是讓別人捧腹大笑。

孔乙己在笑聲中出現,但也在笑聲中死去。這個秋天很難過。還有人鄙視嘲笑孔乙己。連“我”這樣的文員都看不上他,也不想和他多説一句話。足見這個社會對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是多麼的冷漠,人們是多麼的麻木不仁。最終“我”沒有親眼看到或聽到孔乙己去世的消息。在這樣的社會裏,孔乙己似乎必死無疑。

人的自私麻木逐漸抹殺了自己本性中的善良和寬容。同時,人們忘記了,一個人越寬容,越有愛心,越有同情心,越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尊敬。

看完《孔乙己》,心裏感慨良多:人活在世上,必然有起有落。如果他們有能力,他們必須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別人。沒有本事,就不能對那些更不幸的人冷嘲熱諷。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需要我們的尊重,友誼和幫助...

暑期閲讀心得體會3

有句話叫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從小就愛上了讀書。

我有各種各樣的書,文學作品,經典作品,名著,故事。其中,我最喜歡沈的動物小説。

沈的動物小説集故事性、趣味性、知識性於一體,富有哲理內涵,風格獨特。

最近看了另一本書,我們一起走吧,迪克。

迪克是一隻被主人遺棄的獵犬,因為他的醜陋。他生活在叢林中,也就是説,他聰明又勇敢。然而,他無家可歸,希望有一個主人。一個村子裏的盲人男孩收養了迪克,於是迪克開始了他的導盲犬生涯。有一次,迪克為他的主人阿吉昂犯了一個大錯,他們不得不離開家鄉去投靠阿吉昂的生母。為了他的主人,迪克甚至殺死了他深愛的母親洪娜。歷經千辛萬苦,他們終於找到了阿炯的母親,阿炯創作的著名二胡,但與他同甘共苦的迪克卻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最後,阿炯和迪克開始了永遠的流浪。

我被這本書深深震撼了,感覺棒極了。一隻噁心的`醜狗是如此的強壯、勇敢、忠誠、聰明...閃光的都是金子,大海無法測量!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可以陪伴你成長,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提高水平。

暑期閲讀心得體會4

海倫·凱勒的《如果我有三天光明》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寫成的。她是19世紀一位又盲又聾的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珍惜和體會到現在的優越條件。我們很健康,沒有任何缺陷。然而,海倫·凱勒是一個又聾又啞又瞎的女人,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場持續了一年多的殘酷高燒,使她喪失了聽覺、視覺和語言能力。然而,她仍然沒有放棄受教育的機會。經過導師安妮·莎莉文的開導和耐心教育,她精神煥發,開始寫作。她的作品很多:《如果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許多人説海倫·凱勒是一個奇蹟,是的。海倫·凱勒創造了這個奇蹟,因為她有一顆不屈不撓的心。她接受了生活的挑戰,用愛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難,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生活的光明面,最終向全世界伸出了愛的雙手。19世紀,海倫·凱勒從哈佛大學畢業,建立了一個慈善機構來幫助殘疾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作者海倫·凱勒的自傳,她只有19個月的光明。文中寫明,如果給她三天光明,她想在第一天看到讓她生命有價值的人,第二天看到光的變幻莫測和日出,第三天看到探索和研究。作為一個盲人,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三天的時間去看看這個世界,你會做些什麼,包括看看幫助過你的人,感受大自然,品味世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從一個身體破碎意志堅強的弱女子的角度,告誡健康的人要珍惜生命,珍惜上帝賜予他們的一切。

暑期閲讀心得體會5

通過教體局組織的這次培訓以及對李文文老師對閲讀教學策略的解讀,讓我對低年級閲讀教學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母語教育的起步階段發揮着奠基作用,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説明多讀的好處。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的形式,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不行的。閲讀的過程應該是感受快樂的過程,特別是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還處於自由自在的玩耍、遊戲狀態,突然進入嚴肅、規矩的學校學習生活,孩子的樂趣需要延伸、繼續,同時也要上升到新的層次,開拓新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學習以及本人低年級教學實踐,將幾點體會小結如下:

一、在情境中進行閲讀的指導。

國小低年級的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入境,入情,

二、讀演結合,提高説、寫能力。

“讀”是對信息的輸入,而“説”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閲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説結合起來。並加強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説的態度和語言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非常重視學生讀與説的有機結合。

三、繼續引入多種評價方式

在朗讀的過程和方法方面,要做到重方法引導又不扼殺學生的自主性,應適當加點激勵。

四、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教師應將語文課程根植於現實生活,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發現,去創新,以此來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真正把語文課堂與生活“鏈接”。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範例,一堂課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又一個起點。教師要讓學生帶着喜悦與滿足離開課堂,懷着激情與好奇投入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教師才是真正實現了從一個“灌輸者”到一個“點火者”的角色蜕變:學生,才有可能從一個“接受者”轉變為一個“發現者”。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閲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情境中閲讀,把聽、説、讀、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就會相得益彰,再給以多種評價方式,一定會使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提高,為他們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受益一生。

通過學習我懂得了在對話式的閲讀教學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生態氛圍,這是實施有效對話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享有平等參與對話的機會,不能使一小部分學習好的學生成為對話的“主角”,絕大部分學生淪落為對話的“聽眾”。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當發現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激發他們對話的熱情,讓他們從對話中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促進他們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發展。

暑期閲讀心得體會6

看完《幹法》,我受益匪淺,不得不驚歎和佩服日本人的毅力和優秀。稻盛和夫先生的“幹法”簡單而沉重。雖然沒有太多的語言,但卻能一針見血的説到他的心底。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目標和意義:一個人工作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心智。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特別是第二章講的是改變思想,投入工作,熱愛工作,迷戀工作。其實,想要過得充實,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二是讓自己喜歡現在的工作。恐怕很少有機會找到我喜歡的工作。與其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自己現有的工作。稻盛和夫先生説做一行,愛一行。每一份工作,無論平凡還是高尚,都應該兢兢業業一絲不苟,都應該有對自己的崗位負責的職業精神和道德自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做好每一項工作,這是一種“幹法”,也就是一種工作觀。

書中説稻盛和夫先生畢業後進入宋風工業界,當時他正處於破產的邊緣。面對同學的辭職,他也想過動搖,報考自衞隊幹部候補學校。但是到了後期,因為户口本的問題,他重新認識到轉變觀念的重要性。後來,他改變了主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如果他不能有一個喜歡的工作,他會試着喜歡他現有的工作。“就因為你覺得不滿意就辭職了,那你以後的生活可能就不會一帆風順了。”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在為跳槽找藉口,説現在的工作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是工作生活中的一種體驗。不滿意就逃。怎樣才能勇敢面對未來的其他問題?無論是市場部還是前台,還是車間,都需要我們用心、細心的工作。

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總是説“盡力”,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説“盡力”。我們可以原諒這種説法,但不能原諒這種做法。本着盡力而為的精神,我們什麼也做不了。盡力而為是我們在工作中應該達到的境界。俗話説,只要你用心,沒有什麼是困難的。我們應該在工作中樹立必勝的信心,我們應該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只有付出“和別人一樣的努力”,才是人生和事業成功的最強動力。專心一行一業,不無聊,不焦慮,努力工作,不屈服於任何困難,持之以恆;只要你堅持這樣做,就一定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格,你的人生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工作,需要積極健康的心態去投入和熱愛。帶着“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理性和坦然的微笑,對生活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讀完稻盛和夫先生的《甘法》,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目標和意義:一個人工作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心智。工作可以鍛鍊人的心智,提高人的人性,長期不懈的工作可以磨礪人的心智。稻盛和夫先生告訴我們:工作是為了提高一個人的思想。一定要喜歡,不斷設定高目標,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堅持下去。

《幹法》作者總結的人生。工作結果=思維模式×熱情×能力方程。為了豐富我們的人生歷程,為了豐富我們的工作成果和人生價值,讓我們隨時保持熱情,隨時完成自己的工作,清除積壓的空,以一種零的狀態衝向工作,而不是被工作沖走。這樣才能不斷達到人生奮鬥的新高度。

暑期閲讀心得體會7

“小時候覺得你很美,領着一羣鳥,飛來飛去。小時候覺得你很驕傲,説了一句驚天動地的話。等我長大了,我就是你了,那時我才知道教室裏充滿了希望和淚水。”

一首老歌,旋律悠揚,歌詞動人,深深打動了我對老師的愛。這首歌唱了這麼多年,現在真的成了人民教師,想把心中的愛傳遞下去。

我愛我的學生,但我不知道如何去愛他們。是一個無限寬容自由的世界,還是一個就事論事的嚴格紀律?這種困惑讓我的新老師學習更加努力,因為我想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温暖快樂的學習天堂。

除了請教有經驗的老師,我還經常麻煩一個好朋友,就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的《給老師的100條建議》就像我的甘露,解決了我的問題。讀着這本書,我不禁感慨,這位慈祥睿智的長者,正坐在你的面前和你聊天。他豐富的教育,他的思想,他的智慧,都在慢慢滋潤着你的心靈。這本書每講一個問題,都有生動實際的例子和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佳作。

每次翻閲這本教師寶典,都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對教育的熱愛,那是對學生的無限關愛,對教育的無盡熱忱。而這種愛是特殊的,不是縱容,也不是拘禁,而是一種到位的教育藝術。

教育是愛的藝術,這不僅需要老師的愛,還需要學生對這種愛的理解,以及他們愛他人的能力。這也是作者在本書中提到的重要一點。比如有的孩子管教不嚴,影響他人。作者提到的解決方法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不斷的觀察和思考中體貼和愛別人。於是作者帶着孩子們走出教室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我們身邊人來人往,每個人的身上都在發生着不同的故事。仔細觀察之後,我們才能同情世間的悲歡離合。時間久了,孩子甚至會為花兒無聲的開放而欣喜,為雨後地上躺着一條蚯蚓而擔憂。於是他們開始為別人着想,想着如何為自己現有的環境增添色彩,愛的光芒開始照進他們柔軟的內心。如果班裏的每個孩子都能同樣感受到老師,那麼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讓他們理解老師的心情,乖乖聽話。這種迴應不再不同於強迫,而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

教育是愛的藝術,不僅是為了學生,也是為了我們自己。作者的觀點總是讓我心裏暖暖的。是的,只有當我們的心情愉悦時,我們的手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教育音樂。只有愛惜自己的身體,才能帶領孩子在愛的舞台上走出精彩的舞步。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讓自己變得更有知識和智慧。我們應該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與書結下一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明天的課,而是內心的需要和求知慾。在科學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應該只是滄海一粟。教師工作和創作的時間就像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溪來滋養。如何讓這些溪流保持流動,要給自己規劃自由閲讀時間和空空間,與智者對話,與知識共舞。

暑期閲讀心得體會8

世界上有很多種爸爸:有隻要孩子不聽話就會嚴厲打孩子的“硬漢爸爸”,也有不在家工作全職教育孩子的“奶爸”。我爸真的是有工作不會打我的爸爸。

週末,我認真讀了《父與子》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漫畫家布勞恩的漫畫,描繪了書中父子的故事。這本書裏有195個父子之間的小故事,這樣兒子就可以糾正他的錯誤。平淡的生活中,他們偶爾會互相捉弄,但心裏都是愛着對方的。更多的時候,父親懷着一顆童心,不厭其煩地創造一切條件陪兒子玩耍,讓兒子擁有一個快樂美好的童年。

最讓我感動的是,父子倆在河邊游泳,但是岸邊的鵝卵石太少了。晚上,父親居然帶了滿滿一車鵝卵石,準備讓兒子玩個夠。放假的時候,兒子想好好睡一覺,父親居然把兒子放在一輛車上,運到森林裏,在動物大合唱中叫醒他。兒子不小心把墨水灑在地毯上,父親發現兒子在地毯上畫了一隻可愛調皮的小猴子。他沒有發脾氣,而是開始和兒子“潑墨”。父親和兒子在玩蹺蹺板。突然,當他看到管理員來了,他迅速用帽子遮住鬍子,然後蹲下來,假裝是一個孩子...

這是多麼慈愛的父親啊!在他們倆身上,我彷彿看到了我和父親的影子。記得有一次,我想去打羽毛球,但是路上公交車很多,廣場上都是人,沒有合適的地方打。爸爸絞盡腦汁,終於想到在離我家不遠的一個空的場地玩。因為空間小,我用力打了父親的臉,他臉上突然出現了一個腫塊。爸爸一點都不怪我,繼續陪我玩。都是因為父親對我的深愛。他對我的愛,不是給我買漂亮的裙子,也不是給我住漂亮的房子,而是儘管他很忙,卻一直陪着我。

有人説:“父親應該是一個慷慨的朋友。”我父親也是。爸爸,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