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精選13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女性系列勵志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精選13篇)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1

偶像楊瀾,70億身家

楊瀾以70億元身家登榜“2010胡潤女富豪榜”,這位採訪過無數名人的名人主持時刻保持着她的優雅,她的氣質與修養為女性提供了榜樣。而她的着裝更是白領女性參照和模仿的標準。一起來看這為時刻優雅得體的女性——楊瀾。

創辦瀾珠寶

在一次高朋雲集的國際藝術活動中,一位美國著名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深深吸引了楊瀾目光。那是源於她胸前一隻翠藍的別針,如此靜謐卻又觸動人心。在瞭解到那原是中國的珠寶時,楊瀾被震撼了,久久不能平靜。LAN就此誕生,把愛與榮耀的象徵意義延伸到東方元素之美與現代頂級工藝的設計中。然後與席琳·迪翁CelineDion合作請其代言。

楊瀾:我所經歷的艱辛和失敗

我的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完美。有的人説楊瀾你一直很順利,我都只是無奈地一笑。我沒有辦法跟每個人去解釋我的艱辛和失敗。從2000年到2005年,長達5年的時間,我都曾經處於這種狀態。無論從事業上還是心態上,都是如此。

1996年,我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當時,美國幾大電視網都希望我去做他們的出鏡記者,報道亞洲事務和美國華人社區,但我覺得,這和我想做的事情還有一段距離。我對自己的職業定位就是文化行業,這和IT、商業、金融和工業都完全不同。我去美國的時候就知道我是一定會回來的。結婚的時候我就跟吳徵説,你在美國已經有自己的事業,但我將來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他説,我跟你回去。那時候媒體報道用了“毅然決然”這4個字。我覺得這幾個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適。他好像放棄了什麼,可我並不需要放棄什麼。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沒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帶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頭髮,去了香港鳳凰衞視,開始做《楊瀾工作室》。

我採訪的第一個人物就是王光美。無論從節目還是人生層面,她都是一個對我有極大震撼的女人。通過做她這期節目,我真正確立了一點——我做節目是為了記錄人和時代的關係,我希望以採訪人物的方式來記錄歷史。我大學主修英語,輔修國際經濟,但是對歷史的愛好是從中學就開始的。我喜歡蘇東坡、羅斯福和丘吉爾,很早就看過尼克松寫的《領導者》那本書,也看過法拉奇的《世界風雲人物訪談錄》。大學聯考的時候,我曾經最想報的就是歷史系。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對我的職業理想產生影響。

我有文化理想,我覺得中國需要有一個有文化感和價值感的電視平台。我想到了,就去做了。2000年,我做了陽光衞視,製作和播出以紀錄片為主的電視節目。

我做企業有點誤打誤撞。我是個做內容出身的人,沒想要做渠道,好像也沒想做多大的商業鏈。我做企業的出發點就是想做內容,然後為了這個內容來配備一個相匹配的運作機制。這有點想喝杯牛奶就自己養頭奶牛的意思。因為市場上沒有賣這杯牛奶的,你就必須自己養奶牛。但是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時間上的浪費。時間久了,你對養奶牛的事業也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和感情。奶牛有奶牛的意義。慢慢地,你看到周圍這片草原上還有很多和你一樣的人,他們也養着自己的一頭或者一羣奶牛,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產業。

當然了,我這是有點難為自己。我大學學過國際經濟,但這和真正做企業完全是兩回事。我為了養這頭奶牛,做了自己不完全喜歡、起碼是不完全熱愛的事情。中國不像美國。美國的傳媒系統已經非常完善,你只要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就可以了。但上世紀末,中國傳媒從過去的僵化體制到逐漸開放,它需要很多鮮活機制在運作成長,才可能有市場,才可能有個體的創造。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特點。也許再過30年,我就不需要做這樣的選擇了。

吳徵一開始就是鼓勵我的,但是對我來説,從做節目到做企業,這個轉型極其困難,一開始就摔了個大跟頭,就是陽光衞視。現在看來,我的文化理想的衝動,遠遠大於我的商業和企業管理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

我在陽光衞視創建的最初,就沒做好商業判斷上的準備。一開始我就按照整個一個電視台的建制,在香港做了很大的、耗資數千萬的電視製作中心,有大量的原創節目,每年幾百個小時。其實這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紀錄片是一個小眾市場,又是是基於一個境外衞視不能夠完全落地的現狀,我當時應該更多地以採購節目為主,減少製作成本,儘量不要做這麼多的原創和這麼大的製作中心。

這就説明我的幼稚。在商業上當時我是很幼稚的。我還記得,當我非常興致勃勃地讓吳徵去參觀我剛剛建好的製作中心的時候,他嚇了一大跳,當時他就跟我説,我沒想到你們拉了這麼大一個攤子,是要出事的。

前後有5年的時間吧,我很累。關鍵是當你的商業模型不對的時候,你會越做越累,並且事倍功半。現在看來,一開始這個公司其實從資本運作上也存在問題。這樣一個收入模型還沒有得到穩定來源和實踐肯定的公司,一下就上市了,然後上市又對財務報表有要求,這使得你在短期的營收和長期的戰略定位上經常產生矛盾,實際上是給整個經營團隊帶來很大困擾,也給我自己帶來很大困擾。

那幾年,我哭過很多次。吳徵他是知道我的,我有這份文化理想。在陽光衞視後期,他跟新浪、貝塔斯曼等公司做了一系列資本操作。雖然有很多人質疑他説,他是不是喜歡資本操作,但其實他是希望用資本操作的方式引進不同的合作伙伴,同時也讓這個衞視平台能夠撐得更久一點。我理解他的這份苦心,其實這也是説明他對我的愛吧。我覺得是。所以回頭想想,他也非常不容易,真的。

最後説服我放棄的還是吳徵。他説,文化理想可以有很多種實現方式,但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你的商業模型又出了問題,出於投資人利益考慮,你也應該學會放棄。我一開始不願意面對和承認,前後有3年,反反覆覆。我也跟他吵過架,埋怨他做出了錯誤的商業決策。那時候我們在上海住得多。有一次,在上海的家裏,他很嚴肅地跟我談這個事情。他説,你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是你現在必須要變成一個現實主義者,你要考慮這個問題,你退出就是對這個事業、投資者和現有平台的一個最好的負責任的方式。

他這個話對我是很大的刺激,讓我覺得,我得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自己。我終於做了決定。2003年夏天,我把陽光衞視賣掉了。

我至今也不覺得陽光衞視是一種文化上的失敗。它商業上失敗,但是有文化價值。畢竟那之後才有了中央電視台和地方電視台的各種紀錄片頻道和人文頻道的出現。我經常被人嘲笑説,是用個人的一個商業行為,來完成一個國家該做的事情。

去年在世博會的一次活動上,我碰到王石,他還主動跟我談起陽光衞視的事情。他説陽光衞視有它的成功之處,它是一個開創性的事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嘗試了一種文化和商業的結合,雖然商業上不成功,但是為後來的人指出了哪條路走得通、哪條路走不通。我不是一個溢於言表的人,但是你做的一件事情過了那麼久還有人記得,並且有人肯定,我覺得很温暖。

我現在感到很慶幸,做陽光衞視的時候我才30歲,算是很年輕。在輸得起的時候輸一次也沒什麼,30歲失敗總比50歲失敗來得好點兒吧。但是當時,這件事情讓我有極大的挫敗感,甚至接下來的兩三年都沒緩過勁來。我的精神勝利法就是不停地工作。我發現,工作是帶給我平復的最好的辦法。我繼續做《楊瀾訪談錄》,2006年開始做《天下女人》,後來,又有了天女網、瀾珠寶和其他業務。

對於公司來説,這次失敗也是一次完成戰略轉型和業務調整的機遇。公司過去是一個平台的運營商,在陽光衞視出售以後,它就變成一個內容提供商。但我在這之後慢慢看清媒體市場的走向:在一個整合媒體的時代,單一的媒體平台是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無論是品牌的推廣還是商業的合作,都需要一個整合媒體的概念。“整合”現在變成一個很時髦的觀點了,應該説我在2005年的時候就很清晰地看到這是一個發展的趨向,而且正因為我沒有一個平台去經營的時候,這個又變成了唯一的商業出路,所以我們比較早就開始多媒體經營和戰略的轉型。現在看起來,這種預見還是正確的。

我們目前有三大業務板塊。一個是以《楊瀾訪談錄》品牌為核心的精英階層影響力社區。一個是以《天下女人》品牌為核心的都市白領女性影響力社區。第三個是我們在近些年拓展的新業務——承接地方城市大型活動和演唱會的製作。我們不僅是製作者,還會把城市文化推廣和背後的立體宣傳作為一種服務提供出來。這是公司成長性很快的業務。到2011年,這種大型活動和整合傳播會佔到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此外,我們還有實體珠寶店、網絡影視劇平台、信用卡開發等關聯業務。這些業務都不是獨立的,都和我們網絡上的整合營銷、整合傳播捆綁在一起。

公司現在平穩發展,到2012年會具備更大的商業規模,這也得益於我過去四五年的積累。其實,我並沒有想要做多大。可能吳徵是做投資和金融的,有時候他會注重一種資本放大效應。但我做媒體還是喜歡踏踏實實的,對我來説,適當的規模和優秀的品質要比單純的規模重要得多。不過後來我也發現,當你建立一個機構之後,這個機構會有自己的需求,它會成長,並且開始有自己的慾望。

去年,我做了《楊瀾訪談錄》的十週年慶典。10年前的楊瀾還比較順利,就是個乖乖女。如果見到那時候的楊瀾,我會問她,是不是敢做一些挑戰性的,甚至叛逆的事情。事實證明,這個叛逆性的事情,楊瀾後來果然做了,並且是對整個電視行業現行體制和運營方式的某種叛逆。

這10年的經歷讓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前幾天,我帶我的孩子去美術館。那兒陳列了很多民間工藝品,其中有一種就是民間做饅頭的那個範子,上面印個小魚,印個小雞,然後把它蓋在饅頭上面,饅頭上就會有這個印子。我就覺得,我楊瀾特別不需要去做一個範子。所謂模範,其實一個模字一個範字,我覺得特別不需要做那些東西。

這些年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各有各的精彩,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來。我就做我自己。我的喜好,我的為人,骨子裏的東西從來沒有改變過。我的企業我自己説了算,我的節目我自己説了算,我沒必要按別人的需求來塑造我自己。當然,我這些年也多了一些世故,也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也多了一些見識,看到過很多場面,也更淡定,但是歸根到底,你要是能夠做自己,那麼所有這些失敗的經驗都很值得。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2

美國流浪少女成功進哈佛

莉斯·默裏的故事是如此的令人心靈震撼,以致於被拍成電影並獲得大獎,女性勵志故事。一個生活在無家可歸者家庭的女孩,父母雙雙感染上艾滋病,但這個女孩沒有放棄人生的希望,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命運挑戰,最後踏入了哈佛大學的學術殿堂。

由於父母都染上了毒癮,默裏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從此默裏流落街頭。她在17歲決定回到學校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小小年紀就無家可歸,但在她的身上卻充滿了優雅的氣質和真摯的性情,她的執著、不向命運屈服、堅強的意志和不斷地進取鼓舞了成千上萬美國人,人們從這個女孩的身上看到了如何跨域艱難與困境障礙的一種精神、一種面對人生自我選擇的動力。

有些人出生以後就具有反叛性,默裏就屬於這種類型的孩子。她的父母吸食毒品,家庭的收入幾乎都被父母用來滿足他們的毒癮上,默裏和她的姐姐從小就被父母忽略,缺少食物和保暖的衣服。但在15歲以前,小小的默裏並無太大的追求,過着貧困的生活,也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在她看來,長大後能有一份工作,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默裏10歲時,她的母親被檢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此後默裏一直照顧在病魔中掙扎的母親。默裏不願母親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也不願走上同母親一樣的生活道路。默裏的母親在她15歲時過世,這把她帶入了噩夢般的生活,但也讓她清醒,開始尋求自己的人生之路。默裏在母親過世後向自己發誓,她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她不會像母親那樣輕易地放棄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她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默裏看到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回到學校,接受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

默裏終於明白,不管怎樣,人是不能向命運低頭的,世界在不停的運轉,生活仍在繼續,不會因為你的失落與沮喪而改變,一味的傷心只會堵塞自己前方的路途而使自己更加沉淪,於是她決定堅強,堅強的開始新的生活。

默裏在一次演講中談到,我是屬於一個自我教育型成長起來的孩子,當我無家可歸時,沒有人來指導我,引導我。那時,我會到自助書店去偷我喜歡看的書。當然,今天我會原諒自己年青時的行為。在一次被我偷過書老闆主持的演講會上,我作為主講人對他説,我想我欠你25美元。

默裏説,在人的一生中,感恩應是一個人首要的特質,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感恩的心從我記事時起就深含在我的內心。我能有今天,我感激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其次,不論環境如何,我都有自己的選擇。當我住在大街上時,我在思考人生的價值,我知道當我克服每天遭遇的這些障礙後,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我邁向自己的目標。

當然,在我的生活中,我有過無數次的抱怨,我抱怨到了晚上不知要睡在哪兒?我抱怨一無所有,我抱怨為什麼是我要流落街頭?

默裏談到,然而,我知道我需要改變,我沒有了媽媽,但我卻有我自己。面對人生你可以選擇怨恨也可以選擇感恩。我選擇了回到學校學習,我穿着髒兮兮、散發着臭味的衣服,一家家學校去申請入學,勵志《女性勵志故事》。我向學校發誓,每一門功課我都要爭取拿到A,校方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我問校方,如果我十二分的努力,它會改變我的人生嗎?

17歲那年,默裏終於回到高中讀書,學校的每一個人都不知道她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在高中,她選早上的課、下午的課、晚上的科、選獨立研究的課,她每天要做一個小時的地鐵到學校,還要去打工養活自己。

默裏説,我盡一切努力來學習,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我必須要完成承諾,很快我成了學校學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在這過程中,我感到生活是殘酷的,我也想到退縮,但我想起了自己的承諾,我不能放棄。

默裏堅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計劃開始了她的高中學習生活,雖然依然是缺衣少食。默裏進入高中的一個兩年畢業的加速班,每天晚上她依然要露宿街頭,只能在馬路邊的樓梯角藉着路燈看書、做作業。但她卻在讀書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是那麼地喜愛讀書,結果默裏用兩年的時光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和頑強克服困難的經歷獲得《紐約時報》獎學金,獲得獎學金1萬2000美元。而當她的故事在報紙上披露以後,讓冷漠的紐約人也十分感動,民眾捐獻出20萬美元,資助默裏上大學。

默裏談到,高中畢業前,我的老師帶着我和其他9名學校最優秀的學生來到哈佛校園,站在哈佛校園,我一句話也説不出來。這是一個超出你的預料的夢想可能變成事實時的那種驚奇、那種難以言表的時刻。她又一次問自己“這些人和我有什麼區別嗎?為什麼他們能夠在這裏學習?是命運還是因為他們的出身?人的出身真的有很大區別嗎?如果不是出身又是什麼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呢?

默裏決定申請哈佛大學,她説,我是如此地喜愛哈佛大學,這裏的教育會使人與眾不同。最終默裏被哈佛大學錄取,在接到錄取通知書時,默裏喜悦地表示,我感到如今就好像身上插上了翅膀,我可以做到我想做的事。

對於童年時代的境遇以及父母壓在她生活和精神上的重負,默裏回答她既不感到痛苦也不感到憤怒。雖然父母染上不良嗜好,但她的父母依然是愛她的。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父母染上了可怕的疾病,父母也儘量避免傳染給她。默裏説,人的一生無法割斷童年,童年的記憶會伴隨自己成長,重要的是從往事的經歷學到人生的道理。

默裏説,我愛我的媽媽,自始至終,自始至終,儘管她吸毒,儘管她沒有照顧女兒,而一直是我在照顧她,好像她變成了我的孩子。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在世人的眼裏你是人見人怕的癮君子,媽媽,我依然那麼地愛你。(經典語句 )如果可能,我願意放棄我所有的一切,來換取我家庭的完整。

默裏的童年對她而言是不幸的,也是無助的,小小的孩子是從哪裏獲得力量的呢?默裏説,是愛。儘管父母染上毒癮,但我還是能夠感受到他們對的愛,我的叔叔就想教父一樣,他十分關心我。學校的同學對我也很關心,他們成為我最好的朋友。

默裏説,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接受很多東西,但他們可能不知道,不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會與孩子站在一起。小時候我雖然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就像許多父母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照顧一樣,我必須面對被父母忽略的這一現實,但父母的愛是永存的。我從小很早就開始讀書,我的父親常帶我去圖書館借書,他是紐約大學心理學博士候選人,早年他有着很好的人生,但毒 品毀了他。

默裏在哈佛大學三年級時,她的父親也成為艾滋病重症患者,默裏休學回到父親身邊照顧他。父親過世後,默裏又重新回到哈佛就讀,並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默裏再度進入哈佛大學攻讀臨牀心理學博士學位。

默裏談到,我極度渴望成功,想進入哈佛大學,想獲得《紐約時報》的獎學金用來供自己讀書,我得到了這一切,當我坐在哈佛大學學生宿舍時,我突然感到孤獨,因為儘管我獲得了這一切,但我的母親卻離我而去。我意識到,任何的成功如果沒有履行職責那就是一種失敗,我的職責是要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人一生可以獲得很多,但如果要彌補自己身上的創傷,需要自己去正視它。成功是一種對選擇的滿足,即使沒有名利,一個人也會做到成功。

當回答記者提出的“你曾經睡在街上,流浪,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很可憐”這一問題時,默裏説,我為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

默裏説,我的人生之路走到今天,下一步是要為更多的人服務,我願意去幫助他人,傾聽他們的心聲並盡我所能來幫助他們。這是我的人生目標,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人生追求,重要的是這種追求是來自你的內心。我會記住媽媽曾同我説的一句話,生活並不會停留在那等候每一個人,你的生活永遠都不會晚,生活之路就在你的面前、你的腳下。

波什在電影《風雨哈佛路》中飾演默裏,她曾和默裏一起呆過兩個星期,她説,默裏並不是在告訴我無論處境如何艱難都要振作,絕對不是告誡或教訓你要鍥而不捨。這樣説有些奇怪,但默裏不斷努力的目的只是像她説的那樣她已經很糟了,生活對她來説已無退路,那麼她就要看看生活到底還會有多糟。這點也正是默裏故事的價值之一,它不是簡單對你進行勵志的説教。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3

初冬時節,南京師範大學的林蔭道上鋪滿落葉,一輛輪椅緩緩行來。椅上的年輕女性身着橘紅色上衣,近視鏡後的目光睿智沉靜。她,就是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女教師侯晶晶博士。

理想與奮鬥照亮人生

侯晶晶的老家在安徽馬鞍山,1986年,11歲的她突遭厄運,一次誤診讓這個小女孩不幸雙腿癱瘓。驚愕、憤怒、絕望,幼小的侯晶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是父母的悉心關懷讓侯晶晶逐漸恢復了平靜,病痛減輕後的侯晶晶對父母説:“把我的書包拿來吧,我想看書!”出院後,侯晶晶開始自學國中、高中的課程。鄰居悄悄勸她的父母:“讓孩子學點手藝吧,還可以為家裏掙些錢,讀書對她來説有多大用處?”侯晶晶的父母回答:“孩子喜歡學習就讓她學,知識對她來説是最重要的。”

侯晶晶先後完成了英語專業大專、本科的自學考試課程,她的目標漸漸清晰:“我活着不能成為別人的負擔!既然不能做體力活,那我就從事腦力勞動。”1998年,侯晶晶考取南京師範大學外語學院翻譯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三年之後,侯晶晶又以研究方向總分第一考取國家級重點學科南京師大教育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我只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走得更遠一些,為社會服務的內容更多一些。”侯晶晶這樣解釋自己執着的求學歷程。

2004年,完成博士學位的侯晶晶在南京師範大學留校任教,她對自己的職業選擇有着深深的思考:“像我這樣受教育過程比較特別的人對教育事業更熱愛、更有感情,我有深切的感受,教育對人的生命力有着一種巨大的拯救、喚醒的力量!”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4

張泉靈

1997年,張泉靈考入央視國際部,並任《中國報道》記者、編導、主持人,2000年,張泉靈任新版《東方時空》總主持人及《人物週刊》《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廳》欄目主持人,2010年獲得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

2015年7月上旬,張泉靈確認從央視離職,7月13日以顧問形式加盟傅盛戰隊 ,成為紫牛基金創始合夥人。

從頭來過不是否定,是敢放下。最難放下的還不是名利,不是習慣的生活方式,而是思維模式。我想,我做好了準備,放下,再開始一次。

我今年42歲,1997年來到中央電視台至今也有18年了。人生從哪個角度算都過了一半。一切都算順利。按通常的視角,功成名就。按通常的規劃,還是最好的新聞平台,還是最好的位置,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初心其實未改。我的初心就是滿足好奇心和不止於獨善其身。

決心改變起源是虛驚一場。簡單説,2015年初天天咳血以致醫生懷疑我肺癌。排除了之後,倒促成了我換個角度去思考我的人生。如果,人生停在這裏我並不遺憾,那麼如果它還可以延續一倍的話,我應該用什麼來填充它。我的好奇心應該投向哪裏。

其實,從去年開始,我就開始特別關注互聯網。我開始慢慢理解一些全新的邏輯和想法。比如羊毛可以出在豬身上,而狗死了——一些針對出租車司機的電台節目收聽率下降,完全不是因為有更好的節目出現了,而是司機都在用滴滴接單就不聽廣播了。很像《三體》裏,一句無情的話,我消滅你,和你無關。

總之,這是另外一個世界,不是我積累了多年的知識和邏輯可以解釋的。而它,毫無疑問在滲透進我習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開始有一種恐懼。世界正在翻頁,而如果我不夠好奇和好學,我會像一隻螞蟻被壓在過去的一頁裏,似乎看見的還是那樣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無關。

有一天,我看見了一篇霍金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萊昂納德·蒙羅蒂諾合寫的文章。文章的開頭描述了這樣的一種場景。一羣金魚被養在圓形玻璃魚缸裏,他們看到的世界和我們所處的世界,哪個更真實?在金魚的世界裏,由於光在進入水時發生了折射,在我們看來做直線運動的一個不受外力影響的物體,在金魚的眼中就是沿着曲線運動的。而如果金魚足夠聰明,那麼,金魚也可以在他們的世界裏總結出一套物理學規律。雖然,這樣的規律對於金魚缸外的我們來説,根本就是胡説。但是,問題來了,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不在一個更大的我們沒有觀察到的圓形金魚缸裏呢?

其實,人生時不時的是被困在玻璃缸裏的,久了便習慣了一種自圓其説的邏輯,高級的還能形成理論和實踐上的自洽。從職業到情感,從人生規劃到思維模式,無不如此。

我突然覺得,如果好奇心已經在魚缸外,身體還留在魚缸內,心會混亂吧。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否要離開我工作了18年的央視,去換一種視角看世界?

這時候,獵豹的CEO傅盛帶我見到了一批中國和美國的創業者們,全新的思維方式,最前沿的想法,年輕的活力,儘管不成熟卻一直向前衝的動力。他們像一羣新世界的偵察兵,他們是未來。

多想,把他們記錄下來。

多想,可以和他們一起成長。

這需要我重新建立一種更開放的學習心態,也需要一猛子紮下去的時間和精力。無論如何都不是,隔着玻璃可以完成的。

而跳出魚缸,跳出自己習慣的環境,跳出自己擅長的事情,其實是需要勇氣的。

而我,是否要去冒這個險?在我已經42歲的時候。

美國著名的投資人格雷厄姆認為,最適合創業的年齡在25歲。因為25歲時,人們擁有“精力、貧窮、無根、同窗和無知”的武器。這裏的無知是創業者們根本不知道創業的前途有多麼艱難,因而無所畏懼。而我,既沒有25歲的熬夜能力,也沒有隨時把所有東西打包就能搬家走人的方便。

事實上我第一次提出要離開的時候,那些愛我的而企圖保護我的人,都在堅決地説不。在這個年紀,從婚姻的角度,什麼決定,都得是兩個人的接受而不是一個人的痛快。和那些多年來給我機會給我指點的師長們談起改變也總有一種內疚,説好的體制內寶貴的堅持,我沒有走到底。

我唯一擁有的就是我的好奇,在42歲還有的好奇。艱苦的掙扎也沒有磨蝕的好奇。幸好,愛我的人只是因為想保護而阻攔,他們終究是愛我的,知道於我,澆滅好奇心,無異於謀殺。

我要跳出去的魚缸,不是央視,不是體制,而是我已經在慢慢凝固的思維模式。

我沒有説服他們,甚至沒有説服自己,這一步的跳出去我是安全的。最早離開海洋的生物,一定有一大批在肺進化完全之前滅絕。既然,我已經做好了準備放下,失敗又如何,不過是另一次開始。

人生最寶貴的是時間。

42歲雖然沒有了25歲的優勢,可是再不開始就43了。其實,只要好奇和勇氣還在那裏,什麼時候開始都來得及。

所以,這就是我新的開始,紫牛基金的合夥人。而紫牛基金本身也會以創投界一種全新的方式起步。獵豹移動CEO傅盛、羅輯思維的羅振宇、經緯的張穎、多玩遊戲的李學凌、58同城的姚勁波、真格基金的徐小平、時尚集團的蘇芒,我們會一起來尋找風口上的紫牛,用實實在在的創業幫助,帶你一起飛。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5

王瑩瑩:95後女孩創業愛上螢火蟲

樹林、星空、螢火蟲……都市人羣對遙遠鄉村生活的記憶,總是那麼浪漫和唯美。忽閃忽閃的螢火蟲在城市中更是難得一見,成為很多人兒時的記憶。

在十堰,湖北醫藥學院一羣90後學生,敏感地捕捉到這一情感載體,利用專業所長,將螢火蟲孵培這一科研項目運用到了商業領域。

95後女孩愛上螢火蟲,卵凍技術獲得專利

95後女孩王瑩瑩是十堰人,圓臉、長髮、語速平緩,第一面給記者的印象十分沉穩。

在她的QQ空間裏,70%以上內容都在記載螢火蟲的培育過程。透過顯微鏡拍攝的螢火蟲,從蟲卵到幼蟲,再到成蟲,不同的階段呈現粉色、紫色、橙色等,美麗得像一幅幅抽象畫。現在還在上大二的她,是湖北醫藥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在指導老師陳絢麗的帶領下,漸漸接觸到螢火蟲培育技術。一開始,她對這些小蟲子很恐懼,但很快就喜歡上了這些小傢伙。

通過深入學習和了解,王瑩瑩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比如,螢火蟲主要吃螺螄、蝸牛、貝類等,位於生態金字塔的最底層,城市裏沒有螢火蟲是因為空氣、光電、聲音等污染,讓它們沒有生存空間。

螢火蟲幼蟲分為水生和陸生,從蟲卵到成蟲整個生命週期為一年,而螢火蟲成蟲的壽命只有短短五六天。成年雄蟲在這短暫的生命裏抓緊時間利用發光訊號招徠雌蟲,雌蟲也以發光形式迴應,因此我們才能看到大自然閃爍的光影美景。

眾所周知,螢火蟲只有在夏天才能看到。然而,去年底,王瑩瑩所在的醫藥學院出名了,原因就是他們實驗室研發出了螢火蟲卵凍技術,實現了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螢火蟲。目前,這項技術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

科普為主商業為輔,閃閃亮光帶來財富

“除了卵凍技術,我們還可以人工培育,在室內繁育螢火蟲。另外,可以生態覆育,就是在螢火蟲稀少或消失的區域引入適宜品種,覆育成生態景觀地。”王瑩瑩對記者説。

一個偶然的念頭,讓她有了新思路:淘寶上一隻野外捕捉的螢火蟲能賣四五元,而日本水生幼蟲一年能創造100億元產值。如果能將這一先進成果向市場轉化,豈不是既能做科普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她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同學們,結果得到一致認同。今年初,由王瑩瑩發起成立了精靈生態旅遊開發公司,15名同學和老師都成為公司股東。暑假時,公司在武當山舉行了螢火蟲放飛主題活動,短短兩個晚上,就吸引了三四千人蔘觀體驗。“一張門票賣10元,相對於幾萬元的收入,其實我們更滿足於初次創業的興奮。”王瑩瑩説。

目前,公司已設計出螢火蟲燈籠、螢火蟲樹以及類似觀賞魚的螢火蟲生態缸等工藝品,同時配合生態造景,與博物館、科教館及景區達成合作。他們的創業計劃也被國家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創業項目。“未來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設想,比方説將項目嫁接進婚禮、咖啡館等。”儘管公司運營還不成熟,但王瑩瑩很淡然,“以科普為主,開拓市場賺錢將水到渠成”。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6

JK羅琳她出生在英國格温特郡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是飛機制造廠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員,母親在一家實驗室做技術員。小時候的她相貌平平,戴一副眼鏡,愛好學習,有點害羞,流着鼻涕,還比較野。她從小喜歡寫作和講故事,6歲就寫了一篇跟兔子有關的故事。妹妹是她講故事的對象。創作的動力和慾望,從此沒有離開過她。那時她夢想將來能成為一個大作家,出名的,令人崇拜的。

長大後,她喜歡上了英國文學,大學主修的是法語。畢業後,她懷着美麗的夢幻隻身前往葡萄牙發展,隨即和當地的一名記者墜入情網。無奈的是,這段婚姻來得快也去得快。不久,她便帶着3個月大的女兒回到了英國,犧身於愛丁堡一間寒冷無比的小公寓裏。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着微薄的失業救濟金養活自己和女兒。

有一段時間,她瘋狂地寫作,寫自己的遭遇,寫人間百態,寫自己的所見所想,凡是她能想到的,她都寫了。她希望多發表文章,能以此能改善生活,希望自己能像那些成名的作家一樣,隨便寫點文字,大筆稿費就自動送到家了。但現實很殘酷,一年間她僅發表了7篇文章,其中三篇沒有稿費,只給她幾本刊物。

沒有人知道她當時的鬱悶,她沒有人知道她的`頹廢,她覺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生活實在太窘迫。她原本就是一個愛美的女子,正值青春,她渴望穿時尚華麗的衣服,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每當年幼時那些斑斕芬芳的夢想再次湧現時,她都難過得哭了。

24歲那年,她從曼徹斯特到倫敦旅遊,這次行程改變了她的一生。當行駛的火車在一個小站停下時,她看見外面有一個瘦弱、戴着眼鏡的黑髮小巫師,一直在穿過車窗對着她微笑。她微笑很可愛,很調皮,一下子抓住了她心,她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什麼地方見過這微笑,竟然十分熟悉。於是,她萌生了一個念頭:以這個小巫師創作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是虛構的,把自己多彩的夢幻融入進去,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給人展示另一個世界。

接下來,她開始動筆。為了節省家裏的暖氣費,她總是呆在小咖啡館裏寫作,由於沒錢買紙張,她只有把故事寫在撿來的小紙片上。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10歲小男孩,瘦小的個子,黑色亂蓬蓬的頭髮,明亮的綠色眼睛,戴着圓形眼鏡,前額上有一道細長、閃電狀的傷疤。儘管寫作很辛苦,但她沒有退縮,因為她不甘心領取救濟金,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經歷了傷害和磨難,她也要用自己的雙手吃飯。

小説完成後,她把它寄給了她幾家出版社,但沒有哪一家出版社願意接受。那時,作為一個單身母親,她的生活極其艱辛,當然沒有錢自費出版了。後來,一個家瀕臨倒閉的小出版社冒險出版了這部小説;再後來,美國一個不入流的小製片人覺得這部小説的故事不錯,便把它搬上了熒幕。

誰也沒有想到,在短的時間後,她的小説長期佔據了世界暢銷書榜首的位置,那家小出版社起死回生聲譽大震,以小説拍攝的電影風靡全球,那個不入流的製片人也因此躋身一流的製片人行列。

她叫J·K·羅琳,她的作品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一連出版七部,每部都引起轟動,備受矚目,好評如潮。已被翻譯成63種語言,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已經超過4億,創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話。

在成功面前,J·K·羅琳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歷過的苦難,成名後,她熱衷於人道主義的慈善活動。2000年9月,她出任“單親家庭委員會”形象大使,並捐出了50萬英鎊。2003年3月,她特地為戲劇救濟基金會創作了兩部小説,將所得錢款捐助給了該基金會。2005年4月,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她又為“多發性硬化症協會”捐了25萬英鎊。

如今,J·K·羅琳時常出現在各種晚會上,她已不再年輕,在歲月的磨礪中,她的面龐留下了滄桑。可是,透過歲月清晰的刻痕,你會發現,她的目光是那麼清澈,她的笑容是那麼純真。她長得並不美,可她有孩子般的天真,成就了另一種美。她説:“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痛苦,敏感、纖細、難堪、害羞、冒失、煎熬,這都是要經歷的過程,它們都是成長所必備的無素。成長是生命最大的犒賞,值得我們去嘗試。”

是的,成長是生命最大的犒賞,在經歷挫折與打擊後,我們才能更加體會到生命的真味,去讓自己的心靈開出一朵芬芳的花!曾經有過黯淡,但雙眸依然閃光;曾經有過雜亂,但一路奔跑成長,這就是人生最好的銘記。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7

今年35歲的潘遠香是宜賓市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村民,她3歲時因病致雙下肢癱瘓,系肢體二級殘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喊她“爬行女子”。她曾自卑和哀怨過,但擦乾眼淚後,憑着身殘志堅的毅力,她艱難求學和創業,創建了一個養殖場,還要帶動村民致富。她闖出了殘疾人奮發向上的心聲,闖出了絢麗多彩的美好世界,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為你關閉了一扇門,自然也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我們的人生可能會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選擇堅強。”潘遠香説。

近日,記者來到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實地採訪了這位自強不息的“爬行女強人”和她的養殖場。

禍從天降 小女孩學會堅強

潘遠香的犇犇肉牛養殖場位於大乘鎮正直村石明組,地處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裏。記者趕到這裏時,潘遠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儘管之前當地有關部門作了介紹,但初見潘遠香還是帶給了記者強烈的震撼:她的下肢嚴重萎縮,只有上半身能夠活動,要挪動身軀必須靠雙手爬行。她此時正坐在地上,費力地用刀宰草。宰好的草料放在背篼裏後,她又使用雙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進入養殖場內後,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樣,和場內的西門塔爾牛説話,並一一為它們喂草料。

就是這樣一個潘遠香,卻建起年產值超4百萬元肉牛養殖場。

3歲時,潘遠香因高燒不止被送到一傢俬人診所,經醫生搶救命保住了但卻不能直立行走。後經檢查發現,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不慎打壞坐骨神經。從此,潘遠香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從5歲起,只有上半身能正常行動的她,便在家廚房負責燒火煮豬食。至此再沒單獨“行動”過的她,在一次“意外”中學會了爬行。“在一次燒火中,多加了些柴火,火焰猛噴出來,把旁邊一堆柴火點燃了,把我嚇着了就摔了個跟頭,然後我下意識的往外頭爬。”

學會爬行的潘遠香很興奮,她終於覺得自己不是廢人。從此,她開始試着洗衣、做飯、打掃衞生,盡力學會自己做家務。為了讀書,她堅持爬行上學。“夏天地面很燙,手掌心幾乎全是泡,冬天兩隻手全是凍瘡,紅一塊、紫一塊的腫得像泡粑。”潘遠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編手套,由於技術不過關還沒到校就磨破了。“那時候家裏窮,下雨天手上沾滿了泥,只能到校前兩手搓搓就算了。”

10歲才勉強上國小一年級,學習和生活對於潘遠香而言,都比常人艱難許多。別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卻要付出數十倍的努力。艱難唸完國小和國中,她的成績一直保持班級前三,但繼續上學卻成了難事,無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學校拒之校外。但潘遠香並不服輸,就在她快要絕望的時,高場職中的一位招生老師答應讓她入學,還為她爭取到了特殊照顧。當年,潘遠香的事情經媒體報道,迎來不少好心捐助,為她省去了三年的學費。

生活磨礪 “爬行女”樂觀面對

潘遠香2003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又去學習了電腦和會計知識。2005年開始和人一起做家裝,她主要從事設計工作。“我們是典型的‘游擊隊’,做熟人的活以及他們介紹的家裝,幾年下來還是攢了一點錢。”

潘遠香説,她2006年嘗試養鴨,辛苦了一年最終血本無歸。“虧了幾萬元,都是借的,壓力太大了。”正當她情緒極度低落的時候,她當年成家了。原本應該沉浸在婚姻的喜慶之中,丈夫卻在她懷孕期間離家出走,至今沒有消息。談到這裏時,潘遠香神情顯得非常凝重。“兒子現在9歲了,送在我妹妹那裏讀書。家庭的事情都過去了,我現在全部的精力是搞好養殖場。”潘遠香對於家庭的變故不願多談。“兒子出生後過得十分艱苦,我的身體情況不好,連揹他都困難。在家人的幫助下,孩子慢慢長大,也十分健康,這是最讓人欣慰的事情。但孩子慢慢長大了,我這個殘疾媽媽給他帶來了自卑情緒。我必須學會堅強和樂觀,以此感染孩子。我也必須搞好自己的養殖場,讓孩子今後以媽媽為驕傲。”潘遠香説話間透露出堅毅。

艱難創業 殘疾身軀撐起一片天

兒子2歲時,潘遠香把他送到了幼兒園。幾年時間裏,潘遠香搞裝修、養雞鴨,事業上最終都沒有起色,還負了債。“受到打擊,我好長時間都沒有回過神。我想不通,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個環節,為什麼還是失敗呢?上天已經對我不公平了,我不能就此消沉,每天還是要樂觀面對生活的重擔。”潘遠香説,她又重回原點,腳踏實地重新從事自己的裝修行業,其它的就不要去亂想了。

2012年,她開始四處瞭解和學習肉牛養殖,還專門請教了畜牧部門專家。説幹就幹,在親朋好友和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養殖場2013年在她老家動工建設。“現在已投入了200多萬,除了養殖場建設外,肉牛的本錢很大。”潘遠香説,養殖場目前有42頭肉牛,還有75頭分給了屏山的農户餵養。

據潘遠香介紹,養殖場今年的計劃是出欄200頭肉牛,產值400萬左右。今後,她還將建一個肉牛屠宰場,形成一條產業鏈,直接面向市場。“預計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來預購的很多,目前供不應求。”

潘遠香説,她最大的心願是帶動附近村民特別是殘疾人共同致富。“養殖場今後繁殖的小牛將送給鄉親們餵養,我提供技術和飼料支持,並全部回收肉牛。牛的生長期在8—10月之間,鄉親們每頭牛能賺5000元左右。”潘遠香告訴記者,?如今,肉牛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他們走上了養殖場加養殖户互惠互利共贏的發展之路,市場前景良好。

潘遠香的想法贏得了鄉鄰們的尊重。58歲的村民潘洪清説,潘遠香雖然殘疾,但幹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她建養殖場的時候,我和其他村民經常來幫忙,我還借了2萬元給她。我今後也準備養幾頭牛,這樣既能照顧家裏,每年也有上萬元的收入,不必出門打工了。”

學駕駛開車夢今年能實現

在潘遠香的家中,她購置了一台安裝在汽車上的殘疾人操作設備。“開車也是我的夢想”,潘遠香説。

其實潘遠香從小讀書、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讀高場職中。按照當地人的説法,等她長大了,隨便擺個攤攤,找個人家嫁了。但是在潘遠香內心深處,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要努力過上好日子。

潘遠香説,從小一個親戚要經常騎摩托車進城,那個時候他很喜歡進城去,因為羨慕城裏人的生活,雖然她身體殘疾,卻立志要通過自己的雙手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沒有覺得哪裏不對勁,也沒有感覺到自卑。”潘遠香談到別人用異樣眼光看他時候説。潘遠香説,她還在上海學習駕校,能夠開車也是她的夢想,也許今年就能實現。

據屏山縣殘聯負責人介紹,潘遠香的肉牛養殖場帶動了23名周邊殘疾人發展肉牛養殖,殘疾人家庭年增收1萬元以上。潘遠香身殘志堅,自強創業,她的堅強和樂觀感染着身邊的每個人,同時帶動周邊更多殘疾人和貧困村民發展肉牛養殖,幫助他們共同致富,將自立、自強的道路向着更加廣闊的天地延伸。“潘遠香是殘疾人創業中的典型,市縣對她的養殖場都十分重視,並給予了政策支持。目前,省市縣殘聯打算將潘遠香的自強創業事蹟在全國相關會議上進行交流。同時,我們將聯繫畜牧等部門,為潘遠香的養殖場提供支持和幫助。”該負責人説。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8

格力女王大權獨攬的“董時代”。

腳踩高跟鞋,身着緊身及膝藍色花紋改良旗袍,頭髮盤起,姿態婀娜卻滿臉剛毅。她在人羣的簇擁下快步走來,女王般的氣場令會場瞬時安靜。

2012年8月28日下午2點,董明珠率領她的新部屬齊齊亮相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格力電器”,)2012年的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自5月25日以來,她獨挑大樑,身兼格力集團董事長、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及總裁三職,格力正式進入權力高度集中的“董明珠時代”。

她當天的打扮贏得了在場男士的讚美。但婉約的打扮無法掩蓋她好鬥、強悍的性情。她的競爭對手們都怕她,有同行甚至這樣評價:以前覺得追上格力可能還有點希望,如今董明珠掌權,追格力徹底沒希望了。

當然,人們對大權在握的“董明珠時代”也充滿了疑慮:她是否依然會堅持對工業精神和技術創新的追求?能否超越她的前任朱江洪,帶領格力開闢一個嶄新的時代?她最終會將這家“中國最優秀的上市公司”帶向何方?

董明珠主政,肯定不一樣

5月25日,珠海市國資委空降周少強擔任格力集團黨委書記兼總裁,並提名其為格力電器董事候選人。但因中小股東的否決票,周少強未獲股東大會通過而落選。

根據格力電器在深交所發佈的公告,公司董事會全票通過董明珠擔任格力電器董事長,並續聘其為公司總裁。同時,黃輝、莊培、望靖東等公司副總裁均獲得續聘,格力電器高層管理團隊大局上保持了穩定和延續。

朱、董留一,就不會出問題

投資者代表市場選擇了董明珠,這被視為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進步。

格力電器一位董事向《中國經濟週刊》透露説:“最後的結果,大家確實都沒料想到,但又能預感到會發生一些事情。”那天會場上的爭論非常激烈,火藥味極重,氣氛很緊張。

上述董事進一步指出:“格力已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他們希望企業持續發展,而不希望倒退,從這個角度看,這個結果也很正常。”

董明珠順利地接過了她的前任、曾經最默契的拍檔朱江洪手中的權杖。

格力電器平穩過渡,旗下的大多數員工幾乎沒有感覺到交接班的變化。他們認為,只要朱江洪和董明珠任何一個還在,格力就不會出問題。

“這就像兩個人坐在同一個車裏,突然有一個人要下車,沒換擋,沒有交接環節,至少我感受不到。”格力電器副總裁、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祕書望靖東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但技術部門肯定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在中國的電器行業,朱江洪與董明珠的配合被視為“絕配”。按原來的分工,朱江洪主抓生產和科研,強調工業精神和技術研發;董明珠長於營銷,主抓市場和財務。兩人默契配合,成就了格力電器這家“中國最優秀的上市公司”。

在格力集團副董事長魯君駟看來,“無論是營銷還是技術,在未來一定會發生一些新的變化,營銷可能會更強,技術創新將持續發展。”

然而,在外界眼中,董明珠長於營銷,而不專於技術。人們擔心,朱江洪離開後,董明珠是否依然堅持對工業精神和技術創新的追求。

“格力技術的研發是格力發展的基石,在格力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沒有放手。目前為止,團隊還在,政策機制沒有改變,大方向也沒改變,只要這些都沒變,起碼反向的變化是沒有的。當然,現在可能更多地提出了創新技術發展的要求,這意味着將來只會走得更好。”格力電器主管技術的副總裁黃輝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説。

黃輝此次升任董事,這被解讀為格力電器未來對技術的考量。

從技術原理到消費者導向

董明珠上任之後,對黃輝所管轄的部門提出了三點要求:技術研發的思路一定要清晰;產品開發的概念一定要新穎,產品必須要有靈魂和內涵;產品的設計一定要堅持原創的、完美的、獨一無二的設計。

董明珠對《中國經濟週刊》説,她希望格力在技術領域有突破性和創造性,你的產品要能給別人帶來一種新的感受,甚至改變他的生活方式。

在望靖東看來,董明珠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她平時的穿衣打扮,很自然地也體現在對產品的要求上。

格力電器工業設計中心部長吳歡龍最直接地感受到了這種變化。朱總(朱江洪)的要求已經很高了,現在董總(董明珠)的要求近乎苛刻。她在市場上看到過太多優秀的產品,這意味着她對時尚和品味的要求更高。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她的眼神很犀利,望一眼,幾秒鐘之內,她就能指出問題的要害。當然,她的表達方式也比較嚴厲。

8月28日臨時股東大會那天,與新管理層一起亮相的還有格力的系列新產品。董明珠特意提醒各位股東注意產品外觀設計上的新變化——“我們的產品不僅注重質量,也注重美觀”。

這些產品被她否了很多次,不符合她的要求,就必須不斷地做修改。“有時候我們覺得可以了,但她覺得還不行。她是理想主義者,最終把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做成功了。”望靖東對她是十分敬佩的。

吳歡龍説,“朱總是帶着技術原理的色彩去考慮產品的開發,董總則帶有更多消費者的色彩。產品的目標是消費者,這無可厚非。”

習慣了朱江洪的温和與包容,吳歡龍們必須要開始慢慢適應董的嚴苛。“董明珠試圖貫徹一種把產品做到極致的工業精神,我們從追求很好轉向了追求極致。”

黃輝坦言,在這樣的公司、這樣的崗位上工作,不可能沒有壓力。不過,這對於做技術的人無疑是幸運的。“別人老是問,你們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多少,其實我從來不關心這個問題”,因為格力在研發上的投入從不封頂。

不封頂的投入卓有成效。黃輝聲稱,他們已經解決了稀土的替代問題,“全世界只有格力解決了,這意味着成本大幅度降低,格力空調的價格擺脱了稀土價格的影響。”去年,在稀土價格暴漲的時候,做一台空調所需的稀土等同於一台壓縮機的價格,空調廠商苦不堪言。

黃輝像朱江洪一樣痴迷於技術,在格力服務了20年。董明珠對他十分尊敬。黃輝説,他希望有一天,人們談到格力,就談到格力的技術。

大權獨攬的“董時代”

要靠技術,但不能只靠技術。董明珠始終認為,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管理,如果沒有優秀的管理就不可能有優秀的人才。沒有優秀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談,“管理不達標,沒有規矩怎麼可能有優秀的人才?”

2001年,董明珠當上格力電器總經理後,曾在公司內部發起過一次“整風運動”。那時,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下,人浮於事。董明珠大刀闊斧地調整幹部,整頓幹部作風。十餘年後的今天,已經是董事長的她,依然覺得每一個幹部必須更加清醒地反省自己。因為她認為,隨着企業的不斷擴大、時間的不斷推移,幹部隊伍的自我約束面臨更多的問題。

“我永遠是對的”

董明珠提出“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公私分明”的12字管理方針。這個方針針對的是擁有權力的幹部隊伍,“容易犯錯誤的往往是手上有權力的人,而不是工人。”

董明珠要求所有的共產黨員都要戴上黨徽,接受大家的監督。“我認為黨員就應當要起先鋒模範的作用,接受大家的監督。你要時刻提醒自己是共產黨員,起帶頭作用。”

格力電器副總裁望靖東在白色襯衫上別上了黨徽。“上班期間戴,出去辦事也戴,有時下了班也懶得取。很多人訝異,你們這幾天搞活動嗎?”有一天照鏡子,望靖東覺得,戴習慣了其實還蠻好看的。

董明珠説:“有的幹部權力太大,利用公家的權力為私人謀利,這在公司當中自然形成很壞的影響。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求非常嚴格,發現一個殺一個,格殺勿論,絕不手軟。

然而,按照這個邏輯演繹,權力高度集中、最容易犯錯的恰恰是董明珠本人,這也正是大股東與外界所擔憂的。珠海市國資委擬派國資委副主任周少強過來當總裁,實際上也是希望能起到分權、制衡的作用。

權力過大確實容易犯錯誤,但容易犯錯誤不代表就一定會犯錯誤。你的頭腦要時刻保持清醒,任何時候決策,你要考慮你背後的股民利益、員工利益,這些東西如果能夠隨時隨地記住,就不會作錯誤的決策。”董明珠説,她每天都在反思,頭腦很清醒。

她有很強的道德優越感,甚至可以説是精神上的潔癖。董明珠從不認為自己需要監督,只因為她自身有很強的自我約束力,並自信不會濫用權力。她曾説:“我從來就沒有失誤過,我從不認錯,我永遠是對的。”

董明珠不好糊弄

包括望靖東在內,董明珠的下屬都怕她。所謂怕,一方面是對她很敬畏,另一方面,因為她的要求很嚴格,你達不到她的要求,心裏就有壓力。

“可能我的原則性太強了。”董明珠“自我檢討”説,“我有一個毛病,他們想講什麼事,我一看基本都知道。”

“她的洞察力和觀察力非常強,和你聊幾句,就能知道你心裏想什麼。”董明珠原來的祕書何滔對《中國經濟週刊》説。

他們都怕她,她知道。“每次他們來辦公室找我之前,都要做好功課。做好了功課,敲我辦公室的門之前,還要喘口氣,常常緊張得還沒講完就走了。你不能聽他們説什麼就是什麼,自己要判斷。”董明珠很不好糊弄,她最討厭撒謊的人,“一個人只要説謊,他就可以做一個不忠誠於企業的人,在小事上説謊的人,在承擔大事的時候也會。你可以不做,但不能對我説謊。”

她説,她唯一要做的是把幹部隊伍帶好。“我的責任是為那些想做事業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創造一個好的平台和環境,最起碼給努力工作的人公平公正的機會。在格力的環境裏,我們不容許偷雞摸狗、弄虛作假的人存在。”

她認為,領導者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因為不公平的政策,一定會帶來不公平的結果。那些很會在你面前表現的人得到提拔,那些很賣力工作卻沒到你面前表現的人得不到公正對待,這樣的環境很糟糕,對企業是巨大的傷害。不公平、不公正的環境和人才機制,只能培養又奸又猾的人。“為什麼我要提這12字方針,就是為了滲透這種公平公正的文化。”

董明珠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觀音要考驗三隻猴子,中間擺了水果,三隻猴子都想去拿,但一拿就被大雨淋。雨停了,又去拿,又被淋。雨又停了,但只有一隻猴子敢再去拿了,另外兩隻猴子於是都打它,不讓它去拿。這時候,來了一隻新猴子,它看到老的猴子都不拿,它於是也不拿。

“這就是文化。”董明珠很受啟發,決定加快速度,從制度上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東西,傳承下去。

“我隨時準備退休。”

2008年,曾有媒體這麼問董明珠:你可以一個人來面對格力、領導格力嗎?當時她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有點突然,因為我沒想過這個問題。

4年後,她終於一個人領導格力了。

她沒有私心,也不會蠻幹

同一個問題,格力集團副董事長魯君駟如是回答:董明珠已經完全具備駕馭全局的能力。在魯君駟看來,董明珠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企業家:有很執着的敬業精神,捨棄了一切奉獻企業,對企業沒有私心,擁有敏鋭的市場判斷力,過往的業績很顯赫。

董明珠多年的朋友、珠海威絲曼服飾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謝惠刁對此亦深信不疑。“這麼多年的交往,可以判斷這個人很廉潔,她沒有親人在格力,也很少朋友。”謝惠刁感慨,董明珠為格力付出了太多,“她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格力。她已經這麼成功了,還經常出差,一有時間就去看市場。”在董明珠的極力推銷下,謝惠刁旗下房地產公司開發的樓盤二期全用了格力空調。

董明珠幾乎沒什麼屬於自己的私人時間。魯君駟坦言,很難找到一個像她這麼投入的人了。

在董明珠的辦公室裏一直掛着一幅字:“獻身企業忘自我,棋行天下女豪傑”。這是朱江洪在2005年送給董明珠的生日賀禮。

“朱董”配的默契一直為業界稱道。朱江洪扮演的角色始終温和、包容;董明珠扮演的角色多數時候咄咄逼人、強勢霸道。兩人性格上互為補充,配合默契。有同行説,遇到董明珠是朱江洪的福氣,遇到朱江洪是董明珠的運氣。有競爭對手説,兩人要是吵架或者有一個生病或退休就好了。

如今,有一個人真的退休了,調和的那個角色沒有了。

董明珠説,她時刻有一種緊迫感,因為責任重大。“不當董事長的時候,從法律上説,很多事情不需要直接去面對,但現在我必須要直接去面對了。”

有人擔心,沒有了朱江洪的緩衝,董明珠強勢的性格能否妥善處理與珠海國資委的關係?在望靖東看來,董明珠處理事情是很講策略和藝術的。多年以來,無論是企業內部的管理還是企業外部銷售團隊的管理,如果不講究策略和方法,不可能管理好。這麼多的專賣店,她能把原來的一盤散沙捏成一個管理體系,沒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策略,光靠強勢是不可能實現的。“她非常智慧,強勢只是體現她在原則面前不讓步的那一面。”

董明珠甚至不認為這會成為問題。“市場決定了企業的勝負,而不是國資委。心要用在產品上去,不要顧忌自己的烏紗帽。至於妥協,非原則性的沒必要計較。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

大多數時候,她都敢於並且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主張。她強勢,但公正,沒有私心。“她的強勢有她的道理,這麼大的企業需要決策果斷、一錘定音的人,也需要有人敢於承擔責任。”望靖東説。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9

一個殘疾小女孩成為博士的故事

初冬時節,南京師範大學的林蔭道上鋪滿落葉,一輛輪椅緩緩行來。椅上的年輕女性身着橘紅色上衣,近視鏡後的目光睿智沉靜。她,就是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女教師侯晶晶博士。

理想與奮鬥照亮人生

侯晶晶的老家在安徽馬鞍山,1986年,11歲的她突遭厄運,一次誤診讓這個小女孩不幸雙腿癱瘓。驚愕、憤怒、絕望,幼小的侯晶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是父母的悉心關懷讓侯晶晶逐漸恢復了平靜,病痛減輕後的侯晶晶對父母説:“把我的書包拿來吧,我想看書!”出院後,侯晶晶開始自學國中、高中的課程。鄰居悄悄勸她的父母:“讓孩子學點手藝吧,還可以為家裏掙些錢,讀書對她來説有多大用處?”侯晶晶的父母回答:“孩子喜歡學習就讓她學,知識對她來説是最重要的。”

侯晶晶先後完成了英語專業大專、本科的自學考試課程,她的目標漸漸清晰:“我活着不能成為別人的負擔!既然不能做體力活,那我就從事腦力勞動。”1998年,侯晶晶考取南京師範大學外語學院翻譯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三年之後,侯晶晶又以研究方向總分第一考取國家級重點學科南京師大教育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我只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走得更遠一些,為社會服務的內容更多一些。”侯晶晶這樣解釋自己執着的求學歷程。

2004年,完成博士學位的侯晶晶在南京師範大學留校任教,她對自己的職業選擇有着深深的思考:“像我這樣受教育過程比較特別的人對教育事業更熱愛、更有感情,我有深切的感受,教育對人的生命力有着一種巨大的拯救、喚醒的力量!”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10

很勵志的女畫家

温素潔習畫,可以寫成一個很勵志的故事。

“ 我出生在河南一個很普通的農村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寒,父母以務農為生,而我從小就喜歡畫畫,畫一些漂亮的東西。上了國中,終於有了美術課,美術老師就成了我的偶像。我認真聽課,老師説的每一句話我幾乎都認真寫下。很可惜一週只有一節美術課,並且到後來也取消了,所以在我15歲國中即將畢業的時候,我做了一個當時不被父母理解的決定,那就是毅然輟學開始拜師學習畫畫。”温素潔在向《投資者報》講述自己這段歷史時語調很平淡,但從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姑娘。

2003年,她拜河南商丘當地的文化站長為師,從此走上了要當一位女畫家的求索道路。“我學畫畫的早期,大量臨摹黃胄的速寫和國畫,後來一位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在河南商丘辦美術補習班,我才有幸學習素描、速寫、水粉、油畫等基礎課程。”温素潔告訴《投資者報》,“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所以為了學習畫畫只能壯着膽子出去賣畫,就這樣,依靠斷斷續續賣畫取得的收入,我一堅持就是10年。”

“我爸爸那時候告訴我,畫畫是公主、宰相的女兒才能做的,你一個農村孩子學什麼畫畫?在農村學畫畫有多麼難,恐怕沒人想象得到。”温素潔稱,“因為學畫畫,過年過節我從來不串親戚,因為所有的親戚沒有理解和支持我的,相反他們會數落我、侮辱我,甚至侮辱我的父母,總感覺我的爸爸媽媽養了一個不務正業的女兒。”

在温素潔輟學學習繪畫後的兩年裏,同齡人紛紛外出打工,但是温素潔卻不為所動。她相信自己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我始終認為,年輕時外出靠體力打工是最愚蠢的投資。當時外出到廣東沿海地區的工廠打工的同鄉有時也拿回來一些工廠的招工簡章。可是那上面幾乎都寫着,‘只招18~26歲的’。可人要活很久,到26歲以後你能去幹什麼,以後靠什麼生存?”温素潔告訴《投資者報》,“當時自己的親人與朋友經常勸我出去打工,但我也總是回答他們,‘讓我去打工,比給自己幾個耳光還讓我難受’。”

不出去打工,但又要維持生計和畫畫的學業,怎麼辦?於是想到了賣畫。“ 我第一次出去賣畫是16歲,當時賣了一幅我的啟蒙老師創作的作品,錢不多,200元,但這是我在繪畫上賺到的人生的第一桶金。”温素潔稱,之後,她就陸陸續續去鄭州、開封、商丘,以賣畫為生。

就這樣,温素潔終於把自己的興趣做成了事業,並且終於靠書畫維持了自己的生活。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11

張惠斌的關門女弟子

“我的親傳女弟子學畫數年來意志執着堅定,不懼任何艱辛,感動了神靈。在藝術上取得了飛躍的進步,她對中國筆墨的迷戀程度非常人可比擬。願素潔堅持一生磨練,我相信最終成就非同小可。”這是已故著名畫家張惠斌對自己這位關門女弟子親筆寫下的評語。

温素潔的這位恩師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並沒有得到過名師傳授,完全依靠的是勤奮和悟性,從17歲開始發表作品,畫過油畫、連環畫、年畫、版畫、水彩畫,還有大量速寫。也許是相似的經歷,也許是温素潔做人做事的認真和靈性,2008年温素潔一個人來到北京,與張惠斌結識後便一見如故,深感投緣。

“北京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但真正改變了我的一生,讓我鼓起勇氣來到北京的是路遙的著作《平凡的世界》。”温素潔告訴《投資者報》,其實無論在哪個時代,年輕的心是一樣的。孫少平當時想出去闖蕩的想法和我20歲時的想法驚人的相似,所以看完《平凡的世界後》,我震驚了,並且很快就決定到北京闖蕩。

“2008年我一個人來到北京,認識了我一直崇拜的畫家張惠斌。他的畫廊是我經常待一天的地方。”温素潔回憶道,來到北京後自己仍然以賣畫為生。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畫不好賣,為了節省開支,當時自己租住在一個樓梯下面的小房間,但最終還是沒能堅持下去。“我回老家的時候兜裏僅剩下49塊錢,只夠一張單程火車票。我永遠記得回家那天自己在火車站哭成了淚人兒。”温素潔至今回想起那時的情形,依然還有些傷感。

然而,上帝總是會賜給世人渴望的機會。在温素潔回家後不久,她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張惠斌老師打來的,讓她去北京跟他學畫畫。

“這對我的人生來説真的是戲劇性的一幕,也是上天給我的恩賜。”温素潔稱,接到電話後,她不假思索地就買了當天開往北京的火車票,然後在北京租了一個六七平米的地下室,從此開始了跟隨張惠斌學習繪畫的寶貴時光。

“後來在一次聊天中,我才知道老師找到我的原因,是因為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我一個人在北京租住在別人樓梯下面的小房子裏,並且在沒有電的情況下生活了兩年多,而且隔三差五地去恩師的畫廊觀摩,一待就是一天。”温素潔這種為了畫畫不顧一切的精神讓張惠斌老師有種“似曾相識”的觸動。也正是因為在温素潔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張惠斌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畫法教給温素潔,不僅每天親自給温素潔示範各種畫法,又在2011年幫温素潔考入北京畫院進修。

“我是太喜歡畫畫了,在很落後的河南農村長大,頂着全家人的反對隻身來北京求學,因為要生存,就走上畫商品畫的路。我有今天,可以説完全是張惠斌老師救了我。”温素潔心存感激地表示。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12

紀清遠印象中的“蹭畫生”

“我第一次關注温素潔,是由於她身上那股對畫畫鍥而不捨的勁頭。比如,為了讓自己的人物畫的基礎打得更牢,她經常到其他人物畫輔導班“蹭畫”,硬是擠進去偷學。”著名畫家紀清遠這樣評價温素潔。

“温素潔畫人物畫,深得著名人物畫家張惠斌先生造型嚴謹、筆墨流暢、色彩淡雅別緻的影響和真傳。為了加強她對人物結構關鍵之處的理解和正確表現,張惠斌先生又介紹温素潔跟我學習速寫。她也確實進步很大。”紀清遠稱,温素潔除了入迷一般練習速寫,還深深懂得自己與那些經過院校人物畫專業訓練的畫家的最大差距,那就是沒有學習過透視、解剖、結構等造型方面的基礎知識,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温素潔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跑去圖書館及其他人物畫輔導班偷學。

“2013年3月20日,這是我最悲痛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我的恩師張惠斌老師永遠安息了,但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的教導。我也會像他那樣把繪畫當作自己一生的奮鬥和追求,把他獨特的繪畫技巧永遠傳承和發揚下去。”提起自己的恩師,温素潔的雙眼含着淚花。

恩師的逝去,讓温素潔低沉了一段時間,但很快她又振作起來,繼續投身於研習繪畫。“經過十幾年的繪畫旅程,中國筆墨在我的生活裏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愛好,它已融入我的血液,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更是一種責任,要繼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要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學習、去熱愛我們的國粹。中國畫是歷史留下的豐厚遺產,值得全世界人們重視、繼承和發揚。”温素潔侃侃而談,“ 中國畫與西洋畫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用線條來表現,它的每一點每一筆都有表現力。虛實問題對於中國畫也比西洋畫重要。中國畫的‘虛’為留白,西洋畫則仍為色彩。從一定程度上講,留白比填色更難。這一切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我們應為此感到驕傲。”

在温素潔看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愛好,她的愛好是中國傳統的筆墨(國畫)。“對畫的愛分幾種,有喜歡、有熱愛、有痴迷。毫無疑問,我對中國筆墨是無比痴迷的。一支毛筆,一張宣紙,一盒墨汁,能把我關在畫室十幾年,十幾年後這種痴迷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強烈,這就是中國傳統的魅力,這就是美的魅力。”温素潔稱,“作為藝術家,要熱愛生活、對美的事物擁有敏感的嗅覺,能發現別人未曾發現的美,並將其記錄下來。這就是創作靈感,就是生活感受與自我情趣迸發出的火花。藝術來源於生活,而生活並不是藝術,創作是生活的昇華,而不是照搬生活和簡單拼湊,要發揮想象力,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中國畫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繪畫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筆墨之美。中國畫以我國所特有的絹、宣紙、毛筆和墨,繪景抒情形成獨特藝術風格,並得以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作為一個畫家,温素潔希望把自己的每幅作品都創作成精品,這既是對藝術的尊重,也是藝術的生命力所在。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 篇13

清華附中的郭雨齊有着90後女生特有的淡定,瘦瘦高高,話不多,但有自己的想法。今年大學聯考,郭雨齊完成了從高一入學時排名墊底到高三畢業時大學聯考成績排名年級第二的完美逆轉。她將自己的蜕變歸功於對清華的喜歡、同學的引導及師長的幫助。

高一考試班級墊底

郭雨齊高會考入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她形容自己從國小到國中的學習“還是以玩為主”,沒有在學習上下太大的功夫。她有個愛好是畫漫畫、插畫,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小有名氣。上國中時,老師還常常向郭雨齊的家長“投訴”她上課畫漫畫。

到了高中,郭雨齊進入了學校的“龍班”,很多“學霸”們彙集在一起,學習上以玩為主的郭雨齊在高一考試時遭遇了滑鐵盧。高一年級大考,她所在的班有40多人,她排名就在40多名。從國中“以玩為主”的學習方式,一下子過渡到高中緊張的學習狀態,郭雨齊並不適應。她説,那時候的自己不會學習,特別是班裏學霸雲集,這讓她有了危機感。她從內心希望改變這種現狀,好好學習。父親決定給她報輔導班提高成績。

自主學習勞逸結合

郭雨齊説,經過了同學的“刺激”,她自己“想好好學習”的意願特別強烈,但是苦於沒有找到方法,所以一對一的輔導對她來説幫助很大。

從高一開始,郭雨齊便在輔導班進行一對一的輔導,長達3年。她覺得自己的英語非常薄弱,便主攻英語。整個高中三年,她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去輔導機構上課,即使沒課,她也願意去上自習或者找老師答疑。最開始,她的英語成績屬於中等偏下,學校排名100名左右。在英語老師的幫助下,她的成績不斷提高並得以鞏固,20名、10名……在今年的大學聯考中,她的英語分數為132分。郭雨齊的父親説,雖然沒有預想的那麼高,但是經過幾年的學習,她的英語成績一直穩定在一個高位。

學校為郭雨齊制訂了複習手冊,輔導老師則協助她尋找薄弱點,再進行鍼對性練習。郭雨齊覺得自己在詞彙量方面不足,在一些英語題上,因為世界觀不同,無法準確把握出題者的思路。英語老師便會重點在這方面給她講解,同時培養她的猜詞能力,讓她進步很大。

“我從不刻意背單詞,不會學習到很晚”,郭雨齊説,自己到了高二學習上才“開竅”,找到了方法,也沒有一門心思死讀書。在高三學習緊張的時候,她偶爾還會畫張漫畫調節情緒。

郭雨齊的學習效率很高,她説,班裏的同學對她促進很大,她會充分利用上課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往往上課時學到的知識比課下能節省幾倍的時間”。同時,她也會利用輔導機構提供的答疑機會進行提高。

大學聯考超常發揮鎖定清華

今年大學聯考,郭雨齊的總分達到了700分,成為年級第二名,而年級第一則是今年的區理科狀元。她形容自己的大學聯考是超常發揮。她在理綜上表現突出,考到了288分的高分。對於今年學生們普遍反映的數學難的情況,郭雨齊提前20分鐘就做完了題,她認為數學有些簡單,自己反而沒有太多優勢。今年大學聯考,她的數學取得了142分的高分。郭雨齊説,在以往的模擬考中,她總會有一門出現低級錯誤,這次表現反倒不錯。她的父親説,以郭雨齊平時在班裏的成績衝擊清華還是有些懸,但今年北京實行平行志願,於是父女倆決定試一次。

郭雨齊有個習慣,考試後不與同學對答案,“考試完了就不想了”,甚至連查分她都不想查。最後,還是學校告訴她,自己的成績是700分,被清華大學建築專業錄取。

談及上清華,郭雨齊説這是自己的夙願。上學時,她每天都要從清華經過,同學們也會結伴去清華的圖書館自習,學校的氛圍很好,她又對美術感興趣,因此報考了清華大學,並被最鍾愛的建築專業錄取。她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來形容高中三年的生活。從班級40多名,一舉成為年級第二名,郭雨齊完成了逆襲。她説自己不是“學霸”,“我認為學霸都是死讀書的,我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