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1

過年期間在東北光吃喝了,好看的電影還沒來得及安排上,回京以後趕緊把沒幹完的活幹完,大體看了下網上的評論,最終下定決心把《流浪地球2》安排上。

這部電影是流浪地球的前傳,先説評價,超級推薦,值得看。但是同樣告誡一個道理,小馬過河,好不好,去看了才知道,別人的意見終歸會有不同,自己的感受才是真真切切的。

不涉及劇透,但是想整體説一下我的感受。

1、畫面還是很不錯的,看了這麼多國外的電影,《流浪地球2》的特效還是不錯的,雖然只有2D,但是感覺足夠了啊,我都懷疑,為啥非要做3D呢,這2D觀感也槓槓的!無論是一開始的介紹,還是後面的槍戰,都是很不錯的,反正在這我挑不出特別大的'毛病,而且看的還很爽!

2、劇情方面,其實也可以,但是回想起來,我給不到10分,9分還是能給的,1分留着繼續努力。而且包括很多中國人能懂的玩笑,像我們看美劇還得去理解當地的習俗才能get到他們的笑話,這次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笑話了,這很China——送人情,打招呼,宇宙牌香煙,哈哈哈,很多梗我覺得很不錯的。50歲以上的航天員出列那塊,我沒看電影前就知道這個情節,當時不覺得,但是在電影放到那一part的時候,眼淚就不自主的掉下來。真的感動,而且這很中國,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這麼的堅強,無畏,軍人總是把生的希望留給老百姓,留給年輕一代。這就是中國,當然,演的是全世界的人,但是説實話,那也是中國帶的好~哈哈,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願在種花家!當然可能入網上所説,一切不到最後一刻永遠解決不了,看着很揪心,但是電影嘛,可以理解,不能太吹毛求疵。

3、電影的音樂做的也很不錯,慷慨激昂的特別帶感!另外,漢字真的是那麼的優美,不太確定用的是什麼字體,但是放眼全世界,也就只有漢字能寫出那麼帥氣的感覺,給的字體也很大,沒別的,就是自豪!

4、小小的吐槽一下女外交官,我覺得演的不太好,下次繼續努力吧,略顯生硬,台詞功底還不太行。

最後散場看到那個藍色星球在一點點逃離,真的就覺得周筆暢唱的《去流浪》太好聽了!腦子裏一直在循環播放,當時我就想着,我得抓緊時間在回顧一下流浪地球1~中國科幻,牛!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2

大年七年級看《流浪地球2》,電影拍的很震撼,但其實沒看太懂,近3個小時,看得腦袋發脹。半夜睡不着,便坐起來重看原著和影評,才算有那麼一點撥雲見日,不吐不快。

原本為了應對危機的措施,成為了危機本身。

這是流浪地球計劃所遇到的最大的麻煩。也是整部電影的矛盾點。想必過去的疫情三年,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感悟。

比起美國倡導的方舟計劃,讓極少數有地位有錢的人得以逃離,絕大多數人留在地球等死,很顯然,中國科幻界所要追求的價值觀是一定要帶着地球跑,哪怕要付出幾代人受苦受難的代價,至少跟我同年同月生的`又是濟寧老鄉的導演郭帆是這麼拍的。

你是想降低自己當下生活的質量,去應對一場可能百年以後才會遇到的危機?還是選擇活在當下,享受這片刻的愉悦?

如果有一天告訴你,要讓你受苦一生,才能求得人類文明的延續,你願意犧牲你這一生嗎?很多聲音會説,憑什麼要犧牲我,人類文明延續不延續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一直悲觀地認為,當下世界的年輕人是屬於躺平的一代,這些人甚至連下一代都不想生了,他們會在乎以後會不會還有人類文明?

其實可以思考一下,人類文明的存在,是為了部分個體的滿足還是為了廣大人類羣體的幸福?危機來臨,是選擇犧牲一部分人的生命,來保障少數人的生活質量,還是説為了絕大多數個體的存活,而犧牲少數人的生活質量?

劉慈欣老師的這句話值得深思: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周喆直先生在聯合政府講了一個故事:在一萬五千年前,大腿骨骨折是致命的,一旦大腿骨折就只能任由被其他動物吃掉。但是,人們考古發現了一根一萬五千年前癒合了的大腿骨,這説明當時的人類受傷之後,有人照顧他,有人給他喂水和食物,就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只有互相幫助,團結在一起,才能稱得上是文明。

整部《流浪地球2》,説到底不過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濃縮為一句話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而關於這個話題,放在當下的世界環境,一切才剛剛開始。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3

昨夜剛剛把流浪地球Ⅱ看完,有些感觸,先簡略的説一下吧。

《流浪地球2》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説改編,為《流浪地球》的前傳。流浪地球二為什麼主要排的是前傳,而非後記,個人認為,可能是後接的筆法太過犀利吧,很有可能是過不了審。當然,它比第一部特效更棒,同時內涵更勝一籌。還有一部分人士認為,吳京所飾演的劉培強,不能死因為吳京曾經飾演過戰狼,很多人就認為他不能死,必須要戰狼起來。這個觀點個人不敢苟同,很不符合現實了。但考慮多種因素,所以這個後記遲遲沒有開始,拍拍的就是前傳了。《流浪地球2》講的是《流浪地球1》發生之前的故事,該片以提出計劃將建造1萬座行星發動機的時代為故事背景,講述了“太陽危機”即將來襲,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人類將面臨末日災難與生命存續的雙重挑戰。影裏設計各種的矛盾很突出,故事節奏也比1更加緊湊,地球面臨的三次危機(太空電梯危機、月球墜落危機、太陽氦閃危機),特效比第一部更震撼,師徒情、父女情、夫妻情、情懷殺、戰友情等感人至深,人情內核讓電影有了更豐富的內涵。3小時時長,層層鋪墊、多線索交錯,後半部分高潮爆發、酣爽淋漓,緊張刺激,看片體驗爽爆。《流浪地球2》在不僅故事性上更加完整與完美,人物形象塑造也很完美。通過對一系列配角的刻畫,塑造了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危難當前,每個人都可以是英雄,團結互助才有希望,不捨不棄,一起守護家園。彰顯了故土情懷和大國擔當。目光聚焦於國際視野下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於團結、生命與希望,格局更宏大。李雪健有句台詞:人類的團結,延續着人類文明的火種。

也許,這正是《流浪地球2》想要表達的。不過不管是1還是2都在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我想這是更加重要的思想。每一部影片都是很多人心血的結晶,希望我們能吸收其營養,從中得到啟發,有利於我們走更好的人生。

昨晚在看完電影之後,我有些意猶未盡,特意又找到劉慈欣老師流浪地球原版書籍,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在微信讀書上面去搜索一下,這只是一篇短篇小説只有2萬三千字左右,不到半個小時就可以讀完。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在看了電影之後再去讀這部小説的話,你可能會略有失望,因為你會發現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和原著差別挺大。從載體的角度來説一個是小説,一個是影視。他們的側重點本身並不相同,電影的根本是講好一個故事,從這個角度來説第二部不僅達標而且達到了叫好又叫座的地步,互聯網上對第二部的評價明顯比第一部要高,儘管第一步已經是中國科幻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觀影后我簡單瀏覽了一下網絡上的評價,在一眾的表揚聲中不乏一些批評,這也身實屬正常,畢竟每一位觀眾都可以自由發表個人的.觀點與看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是在“秀智商”覺得電影當中的某些細節有bug,且時不時“抖機靈”,我覺得就沒有太大必要了(畢竟這部影片導演明確説請了中科院相關的專家進行了顧問指導),這讓我想起來了大劉在三體當中的那句名言: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對人與人工智能區別的思考人和人工智能很大的區別就在於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體,而人工智能則是純粹理性計算的結果,從輸入出發經過精密的計算之後返回給人類一個冷冰冰的事件概率和“最優決策”。任正非經常引用克勞塞維茨的一句名言,“當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茫茫黑夜中,用自己發出的微光,指引着你的隊伍前進。”在劉慈欣的短篇小説《流浪地球》中我讀到了如下的文字:

“你聽着親愛的,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明天把這話告訴孩子。”

在郭帆導演拍攝的電影版本中,更是將有關“信念”“希望”展現的淋漓盡致,哪怕未來渺茫且存在着巨大的不確定性,但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奮鬥不止。正像小説中的地球派哪怕要經過一百代人的努力,哪怕在流浪的過程中遭遇不測,正如小説中寫的:人類將自豪地去死,因為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警醒我們隨着人工智能越來越強大其預測可能會愈加精準,從表面上看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最優選擇,但是在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則潛藏着巨大的危機,作者寫道:

如果大數據分析完全準確,那麼我們的未來會被精準地預測,因此在未來,我們不僅會失去選擇的權利,而且會按照預測去行動,我們也就失去了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沒有獨立選擇和自由意志的社會。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不得不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一方面它可以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同時一不小心就會傷及我們自身。就像第一部中Moss對人類的評價一樣“經過計算,保存人類文明的最好方式就是消滅人類自身,因為人類自身有着太多的缺陷,比如衝動、感性”,這在第二部中得到了完美的迴應“沒有人類的文明將毫無意義”,哪怕人有着眾多的缺陷,可是歸根到底我們是人而非機器。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4

新春第一部電影我選擇看《流浪地球2》,有情懷在裏面也因為喜歡科幻題材。我覺得它是一部喜劇,最起碼我觀看的過程中,有五分之四的時間都在笑。有可能我痛點高,因為普通的生老病死,在我看來都太正常了。與其渾身插滿管子活着,不如瀟灑安靜的死去。而且女主韓朵朵(王智飾)死前完成了最後的心願,也如願得知家人們都被安頓的很好,這就是喜劇啊!以下有可忽略的輕微劇透。

師父張鵬(沙溢飾)都跟徒弟劉培強(吳京飾)講得很清楚了,要想成為優秀的宇航員,就不能談戀愛、結婚、生孩子,尤其想去月球參與“逐月計劃”,一去十幾年、幾十年,一個人無牽無掛,省心。劉培強前腳答應得爽快,轉身看到英姿颯爽的韓朵朵就走不到道兒了。不止一見鍾情,大腦還瞬間高速運轉,連兩個人如何談戀愛、怎樣結婚、怎樣哄孩子都想好了。這是該電影逗我第一次笑。

整部電影無論語言風格/幽默風格都具有濃郁的東北味道。按理説山西長大的原著作者劉慈欣的筆下,山東長大的導演郭帆的鏡頭下,風格粗獷一些是正常的,但是被東北化,我是真的沒想到。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種東北化,有親切感。片中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能整上幾句東北話。尤其是片中的黑人朋友,我嚴重懷疑他們在東北深造過,他們東北話能達到十級。

沙溢是東北人,他演的張鵬,不僅隨時隨地嘮東北嗑,還成功把同學兼同事的諾夫(俄羅斯宇航員)的語音給拐到了東北味。我可太愛看張鵬和諾夫做拍檔了。一起開戰鬥航天器,張鵬喊“過癮”,諾夫喊“我的媽呀”,妥妥地反差型拍檔。張鵬越是不讓諾夫做啥,諾夫偏要做啥,讓張鵬又生氣又想笑。他們是學員時,在老師面前爭風吃醋。是宇航員時,在同事面前爭先恐後。選擇犧牲也要一起赴死。

台詞很接地氣,有很多中國人才懂的詞彙。比如黑人宇航員兩次被劉培強相救,都對劉培強喊了同一句話“沒轉正,沒醫保”(跟原話差不多)。他是好意,因為兩次事件都發生在劉培強的試用期,兩次劉培強都差點搭上性命。可是我想對黑人宇航員説“試用期沒醫保是你們國家,在我們中國試用期也有醫保”。他除了經常把醫保掛在嘴邊,還特別喜歡嗑CP。不僅嗑過劉培強和韓朵朵,還常常比心。

劉德華飾演的圖恆宇,本是一個嚴謹且不苟言笑的人。因為他最初的`工作重心裏是有私心的,他一直想在數字世界復活在車禍中死去的女兒。所以他主導的超級計算機做事也刻板且有私心。就是如此循規蹈矩的工程師,竟然在深海區域執行恢復全球網絡的工作中,有心情觀察房屋中介的小廣告,説出那句“房價終於降了”,讓有些沉重的劇情立刻舒緩了許多。類似的台詞很多,所以我説它是喜劇。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5

我們看到的是別人的享受,但我們看不到別人的犧牲。沒有絕對的公平,但因果就是公平。

我們有時候會勸別人放下,其實需要放下的都放不下,只有自然而然的才會不執念,但是我們所認為的別人的`執念又怎麼知道不是自己在執念?想去做的就放手去做吧。

“地球”只有一個,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對大自然保持敬畏。

個人的努力不值一提,團隊的力量才可以發揮無限可能。相信自己的隊友——“我們的人一定會完成任務的。”

從歷史上看,人類的命運取決於人類的選擇。而事實是人類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統,都用在了自我毀滅上。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出路。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6

下午看完,畫面挺震撼的,幾個訣別的淚點不錯。

水下還有月球的那個劇情真不錯,都體現了薪火相傳的意味。這一點特別好,拍的中國故事,就應該要融匯進中國的民族性格,民間故事裏的愚公“移山”,講的就是子子孫孫薪火相傳的精神,電影裏通過移山計劃要表達的,不是靠那一個精英超人來完成人類拯救,拯救人類靠的是一代代眾多又渺小的個人通過辛勤工作,默默奉獻、甚至犧牲自己來拯救自己。三個故事線,航天員線的代際傳承特別感人,吳京為了家人能進地下城而選擇離去,又為了別人的家人而選擇獨自留下,最後老航天員為了全人類留下去點火月球,一層層把這個情感拔高了。聯合政府線的代際傳承有點温吞水,一個字不差把稿子唸完,中國人説到做大,聽起來平凡,其實偉大,就是少點感情帶入。科技線也挺感人,就是死了還要以數字人的形式來完成任務。

帶幾個孩子去看的,出來都説很好看,聽到50歲以上的出列,也為後面是要留下,結果是去犧牲,把一個視死如歸的淚點想象成了搞笑的鏡頭。

幾個搞笑的場景處理的也挺好笑,特別是前半段,太空電梯訓練時那一段,抓手和嘔吐那幾慕,觀影的小孩基本都笑出聲了,特別是朵朵為了那束花發飆一拳以及後面的“滾”,把孩子給逗的哈哈笑。

總體看,電影整體表現不錯。

畫面和特效9。5分,幾個大場面看起來非常不錯,太空電梯訓練和空戰部分不錯(孩子特喜歡太空電梯部分,質感真的做出來了),珠海航展剛帶孩子近距離看了J20,電影中的J20沒體現出那種震耳欲聾的那種霸氣,對我來講喜歡第一個垂直起降的鏡頭,矢量噴管質感滿滿,但機身前部的增升風扇做的不像真的`,還有就是氫彈爆炸特效沒體現出應該有的震撼感,光輻射沒有時延,但特效做成了地球上爆炸那樣的空氣衝擊波形式,這裏瑕疵。

劇情8分,太空電梯訓練和朵朵收花那一段特別好,爆炸月球也不錯,很燃。NEG總部開會那一條線,沒有體現出該有的重量來,類似小兒輩大破賊那種感覺。雖然李雪健最後在啟動行星發動機時那句中國人説到做到不錯,但前面的鋪墊感覺欠缺一點,後面的餘韻也沒體現出,啟動發動機居然靠一個士兵違規按電鈕來完成的,這裏劇情很不嚴謹。

帶4個10多歲小孩一起去看的,小孩看的很開心。我卻看的挺沉重,一個又一個人倒下,回望地球,只是為了那個2500年後的希望。

另,電影結束後面的彩蛋部分,是不是昭示3要拍數字人大戰AI。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7

20xx大年七年級,《流浪地球》震撼上映,在全國掀起熱潮。這既是一部成熟的商業片,也是一部優秀的科幻片,它真實展現了災難來臨時的複雜人性以及偉大悲壯的英雄主義。自此,中國科幻電影迎來了曙光。

經過4年的籌備與拍攝,運用更高端的技術和更先進的理念,郭帆攜《流浪地球2》重返熒屏,燃爆春節檔。在多位實力派演員的加盟下,《流浪地球2》加量不加價,是續集也是前傳,有繼承也有突破。在視覺方面,提供了絕對震撼的恢宏場面,無論是高聳的太空電梯,還是月球危機引發的潮汐與碎片,都在用“大”,襯托人類的“小”。而渺小的人類如何在這宏大且無情的宇宙中努力求存,則是這個系列貫穿始終的命題。

從畫面和技術上來説,這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製作,有着不輸好萊塢的特效;從劇情和人物上看,這是一部偉大的末日拯救式羣像電影,貫穿了中式的愛國情懷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從歷史進程來看,這是一次跨時空的,關於數字生命的合理性、人與人工智能關係的探討。

《流浪地球2》更令人驚訝的一點,是在故事上與前作分毫不差地接續的同時,還要在主題上與前作形成呼應和互文。這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劉德華飾演的圖恆宇這個角色。正是因為他對女兒的愛與執念,催生了具有自主意識的人工智能MOSS(550w)。圖恆宇與已經成為數字生命的女兒丫丫的對話,和劉培強與MOSS之間的`對話,也是全片最感人且最值得玩味的段落。

圖恆宇試圖用永恆的生命重新定義死亡,而劉培強則通過對MOSS表現出的絕對理性的質疑,再度定義了人性。具備了這樣深度的思考與探討,我們的科幻就不只是徒有視覺奇觀的空殼,而是真正有了可以馳騁翱翔的翅膀。

《流浪地球2》具有濃厚的中國式情感色彩,當我們“造着船,移着山”,提出“流浪地球”計劃,這是眷戀故土、落葉歸根的浪漫;當張鵬等老戰士選擇犧牲自己,為年輕一代換來生機;老周選擇讓位給渡小郝,讓年輕人獨當一面,這是鐫刻在中國文化中的傳承;當中國人在危機關頭挺身而出,不到最後一刻不放棄,敢為最後一絲機會放手一搏,這是深埋於血肉之中的堅韌。情感在共鳴,在震盪,《流浪地球2》為冷科幻注入了滾燙的熱血,給予其生機與活力。

《流浪地球2》票房已突破23億,且仍爆發着蓬勃的生命力。期待中國科幻電影的美好未來。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8

大年八年級看了《流浪地球2》。在我看來,毫無疑問,這部比《流浪地球》要更出色。如果10分滿分,那在我心中《球2》可以打9.5分。雖然裏面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設定,比如有如自行車與汽車飆車的無人機追噴氣戰機的片段、恢復全球互聯網的片段。但瑕不掩瑜,《球2》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讓大家對《球3》有着無比的期待。

《流浪地球》原著小説是一部只有兩萬多字的短篇小説,但電影則將是一個分為三部曲的大作。所以,同為大劉作品的《三體》後續的影視改編更加期待(近期上映中的《三體》劇集版也很不錯,是一部10分可以打8分的作品,但第一部地球往事是相當容易改編的,後兩部更加硬核,改編難度比《流浪地球》要高一個級別)。

《球2》從時間線看是《球1》的前傳。解釋了流浪地球計劃啟動時的故事,即劉培強這條線的由來。同時,增加了劉德華飾演的圖恆宇和李雪健扮演的周喆直這兩條故事線。並且,由圖恆宇和MOSS也將成為球3的重要故事線,人類除了要和戰勝太陽系的滅亡外,恐怕還將和人工智能有着更多的故事。

《球2》補齊了《球1》的背景和世界觀設定。其世界觀本質是當全人類面臨一場世界級的巨大災難時,究竟該何去何從。而經歷了三年疫情後的觀眾們恐怕更能理解那句旁白的含義——“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流浪地球》系列電影與好萊塢的科幻電影相比,體現出了兩點明顯不同,一是對責任感的體現,二是對中國人故土情結的體現。這背後也是中美文化內核的差異。

“危難當前,唯有責任”、“中國航天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這些台詞國人看來有着更多的親切感,因為這是我們過去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上千年所一直傳承下來的精神。而國人的故土情結,結合硬核客户,產生流浪地球這樣的故事也就順理成章。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台詞是“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這句台詞和三體中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如出一轍。這恐怕也是兩部作品間的相互呼應,以及內涵的共同性的體現。

影評中讓我非常有感觸的地方共有兩個,一是殲20、蘇57、F22、陣風等並肩作戰的鏡頭,二是“中國航天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前者是人類團結的一個象徵,後者則是責任擔當的象徵。當然,影片還有很多地方有感觸、有共情,就先不一一列舉了。

最後再解釋一下《球2》裏面的最重要的一些科幻概念。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9

“劉啟,等有一天你不用望遠鏡就能看到木星的時候,爸爸就回來了。”

“這是唯一能讓您跟劉啟都活着的辦法。”其實看《流浪地球1》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完全讀懂劉培強,這其中包括我自己。記得第一部裏,劉啟桌上的合照裏,爸爸劉培強的臉都被摳掉了,可以看出劉啟對爸爸的誤解是根深蒂固的——“你有什麼資格替我做決定,我媽死,就是當年你的決定!”是啊,對於一個小小的孩子來説,爸爸和媽媽就是全世界,他不懂什麼三思後行,也不懂什麼斟酌思忖,他只知道他的一半世界放棄了另一半世界,從此他的世界塌了一半,而另一半,還去了遙遠的太空,十七年不得相見。如果只看第一部,可能劉培強對於我們來説也像劉啟視角一般,是一個只顧“大局”而不近人情的“領航員”。但看完了《流浪地球2》,劉培強的血肉對於我們來説才真正清晰豐盈了起來。其實年輕時候的劉培強真的很“猛”,戰鬥機開得嗷嗷快,遇事啥也不想咔咔就是開幹,愣頭小子的闖勁和小劉啟一般無二。但是結了婚、有了孩子之後,一切都變了。這似乎也是所有男孩變成男人的專屬成人禮,一生中必經的轉變。

獨身一人的時候,你可以是無所不能的孫悟空,可以是懟天懟地的哪吒,可以是不管不顧的獨行俠。但當你有了深愛的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內心的闖勁和不服輸的拼勁大半都轉變成了難以割捨的牽掛和擔憂。怕他們吃不飽、怕他們穿不暖,更怕他們不快樂、不安全。所以劉培強在做所有決定的時候,都是思前想後、再三衡量,只為給愛人、兒子、岳父一個相對“性價比”最高的結局。一面是重病難迴天的妻子,一面是妻子的爸爸和親生兒子,這個選擇題裏,他註定要辜負一方,也註定要被埋怨,但是他沒有辦法,只能這麼選。看第一部的時候,只覺得劉培強是一個温和卻有力的爸爸,但看了第二部才知道原來曾經的他也是個“愣頭青”。從前被師父不停要求“開慢點”的那個少年,後來也變成了被妻子揶揄“騎自行車”的`沉穩男人。是對妻子和兒子的愛,磨平了他的鋒芒,讓他逐漸温潤。是妻子和兒子對他的愛,温暖了他的莽撞,讓他學會成長。不一定每個劉啟都能理解爸爸,但每一個成家育子的中年男人,都一定能讀懂劉培強。我們看到的他如今的模樣,是經歷了良多後沉澱而出的、被不斷打磨過的他。

如果第一部裏你沒有讀懂劉培強,不妨來《流浪地球2》看一看,你會發現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他。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10

家肯定還記得幾年前《流浪地球》上映時的場景,可謂炸裂,刷新了對於國產科幻的觀感。

如今《流浪地球2》賀歲上映,續作到底怎麼樣,會不會爛尾續貂、只是借前作名氣炒作,還是説像《終結者2》一樣後來居上、大呼過癮,今天作為一名觀眾來談談觀感。

本文無深度劇透,以觀感為主,可提前閲讀,也可觀影后回味。作者本人曾看過《流浪地球》原作及《三體》等劉慈欣作品,還有阿西莫夫《銀河帝國》系列作品,所以會提到個人對科幻的一知半解。

首先,介紹一下《流浪地球2》與《流浪地球1》之間的關係。

流2並非是流1的續集,如果是續集,就沒吳京(以演員名為主來介紹,偶爾出現角色名字)什麼事兒了,在流1中劉培強(吳京飾)已經為炸燬木星犧牲。

嚴格説,流2而是流1的前傳,講的是從20xx年開始,人類在預見100年後將遭遇太陽毀滅地球后,決定啟動自救計劃。在計劃最初,人類內部未達成一致,暴發了激烈衝突,開頭不久即是巨大的太空電梯遭遇襲擊的情節。經過人類中堅力量的果決努力,暫時解決了內部阻撓,克服了不利環境影響,開啟了長達2500年的流浪地球計劃。

因為是前傳,從情節來説,流2對流1做了很多向前的鋪陳和演繹,比如劉培強妻子的出現,完善了故事中家族關係史,再比如劉培強設法加入官方行動計劃以便把進入地下城名額留給家人,這個情節在流1只是劉培強對其岳父韓子昂(吳孟達飾)的一句話交待,在流2中可以看到,這一步棋是主人公利用當時政策,最大限度地保護家人,流1中點墨提及,流2中是一片渲染,讓看電影喜歡考據、挖掘關係的愛好者十分受用。

好吧,説的就是我自己。

其次,説説流2的故事脈絡。

看過《流浪地球》原著的人大概知道,流1基本以原著為核心,敍述了故事的主體部分。

流2中很多情節在《流浪地球》原著並未出現,劉慈欣又出現在監製、編劇當中,這也説明流2的很多故事是大劉與編劇團隊的二次創作,已經不再侷限於原著,而是從原來故事框架裏生長出枝蔓,在一條條的新線索發生的幾乎獨立的故事。

流2裏,故事沿三條線索同時進行。

第一條正面線索是李雪健,作為中方的靈魂人物參加拯救地球的行動,當年老實木訥的宋大成,這一回剛硬狠辣,極有人格魄力。我一向討厭老戲骨這種標籤,還是應該具體解釋演員對角色的貢獻。李雪健在這部電影中給出了專業、老練的表演,他背後是我們祖國的身影,有味道、有個性,好看。

第二條線索是作為飛行員的吳京,他主要負責在故事裏的各種關鍵場合出現,這一回沒有很多打戲,要談戀愛,要為老幼病弱安排未來,要和師友臨終訣別,心硬如鐵,英雄無淚。越往後半截,吳京的文戲越多,個人感覺挺好的。人生很多事情,不是豁出命去就有結果,最難的,是抉擇。

第三條線索是作為科研和技術人員的劉德華,這條線索原作沒有。劇中,他早年痛失愛女,想借量子計算機為其延續數字生命,卻開啟了電影裏另一種大膽的可能。這條線索在電影中一直暗暗進行,依大劉寫《三體》的那股勁兒,有看頭。

流2帶有大劉小説情節的顯著特徵,看過《三體》的人大概會印象深刻。

有時是把人逼到絕境,掐滅一切希望、讓讀者和劇中人都覺得這事兒根本無解時,突然拿出一個震古爍今的解決方案,情節就這樣在下一刻被這樣奮力、精巧地改變,比如流1中,最後吳京捨身去點燃木星,《三體》中,面臨三體人的絕對威懾,羅輯轉身成為第一任執劍人。

有時是刻到骨子裏的殘忍與精準,還記得《三體》裏的黑暗森林法則麼?還記得韋德那放肆的表達麼?“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那泯滅一切人性的殘酷執行力,讓人齒冷,又讓人着迷,明明知道他是對的,知道這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但又覺得怎麼如此喪心病狂,恐怕真的把你安排到那個位置,只會像《三體》中的程心一樣,事到臨頭,遲遲按不下那個按鈕。

不用擔心,當面臨最終抉擇之時,總有那些優秀而堅強的英雄,為人類整體作出犧牲,換來光明的方向或者是片刻喘息,那一刻,他們身上煥發出的人性的光芒,可與日月爭光。

以上這些,在流2中都有不俗的展現。

另外,大劉對於人性黑暗面的描寫一向不令人失望,在流2裏也有同樣演繹。

太陽要毀滅了,鬧心的不是太陽,而是人類不同派別之間的爭鬥。在流2中,是移山計劃和數字生命的鬥爭,第一種需要付出2500年的時間,幾十代人努力,面臨眾多不確定性,第二種只要技術成熟,似乎就可以讓現存的所有人過上永生的生活。

該如何選擇?

簡單的路,越走越難,困難的選擇,會越走越寬。但如果當下告訴你,你窮其這一生的努力只是那困苦中的一小段,那千百年後的幸福果實根本無緣時,你又會如何選擇?

最大的敵人從來不在天上,在身邊,不在外面,而在內心。

第三,來説説特效。

這恐怕是不關注情節,不關注小説的觀眾最關心的,我就想過年看個爽快的片子,那流2能不能值回票價?

看過流1,相信大家都被震撼到了,中國科幻也能如此驚豔。流1裏對於地下城的設置,對於空間飛行的安排,表現得有板有眼。

它提供的不是一時新鮮之物、一件又炫又酷的裝備,而是一套整體解決方案,或者説一整套關於未來的邏輯和秩序,這是科幻最讓我着迷的地方:你説它來自未來,讓我覺得,這講得通!

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各位,流2的畫面絕不輸流1。

太空電梯、空間站,炸燬月球、啟動推動地球的發動機,每個宏大而壯麗的瞬間,讓人體會到了一種鏗鏘的歷史感。

個人還是覺得劉慈欣的節奏與把握和阿西莫夫比較像,把科幻寫出歷史的感覺,它明明發生在未來,卻像一部來自將來的`將來的人們留下的一部關與我們未來的歷史書。

第四,影響。

這部電影當中,是中國人作為人類當中的堅決派,挺身而出支持移山計劃從驗證到實施。看慣了好萊塢大片美國大兵、超人、蝙蝠俠、鋼鐵俠拯救世界,這回看到沙溢喊出“中國航天隊,五十歲以上出列時”,不覺眼熱。

不吹不黑,這一回,我看到中國電影用技術、故事、理念、價值觀站在了世界電影的前列,看到了一組中國英雄站到了揹負人類使命的場景。同時站出來的還有俄羅斯老航天員諾夫,沙溢和老諾夫最終在通訊器裏道別,讓我印象深刻。

在這一方面,個人反對簡單地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把電影拍得只有少數本土人能懂然後宣傳這有多麼稀有、多麼接近失傳,得把故事講得其他不同文化、傳統的人都能看懂,能夠體驗到你説的浪漫和激情,才有可能成為世界的。

連懂都不懂,何來共鳴?

我比較喜歡流2在這方面的設置,國人講鬥爭、更講團結,在複雜的形勢當中,講奉獻、顧大局、不認慫,而並非簡單的孤膽英雄,那句話怎麼説來着,負重前行。

在茫茫宇宙面前,在漫漫自然千萬進化史中,我們人類是確實是十分渺小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共同為了自身安全,按照一定規則,向着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

希望國內再多出一些類似的電影,技術不是問題,演員陣容也不必強大,故事講好,情節別拉胯,説話、做事得有點兒真人味兒。

最後,問題。

流2唯一的小問題是,時間比較長,173分鐘,比較考驗膀胱,最好能提前釋放下,否則影響觀影體驗。

也允許我小小劇透一下,達叔在電影裏有露面,坐在台上,微微一笑。

聽説是用了CG技術,看到時心裏一凜,熟悉的面孔和笑容,多麼希望能在流2裏看到更多他的表演,更加懷念當年和爸爸(我爸與吳孟達同年同月生)一起看他和周星馳電影的時光,但老天不作美,給人間留下如許遺憾。

不要再猶豫了,趕緊到影院去觀景吧,順便吃個飯、逛個街,支持下正在恢復的各行各業,一起享受我們生存的這片人間繁華。

流2裏留下了不少線索和伏筆,流3鐵定是要上映的了。從今天開始,誰跟我説劉德華死了我跟誰急,《流浪地球3》《唐人街探案4》都等着他。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11

20xx年大年八年級,到影院看了《流浪地球2》,因為看《流浪地球1》已經是四年前的事,導致不太記得劇情了,只是依稀記得那年的影片裏面,主演陣容裏還有如今已經去世的吳孟達先生,所以看過《流浪地球2》之後的第一決定,就是一定要回顧《球1》。

當災難來臨,你敢奉獻嗎?你願意(被)犧牲嗎?我們這些平民百姓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覺得生活艱難、日子困苦的時候,很可能,決定一切的.領導者和英雄們已經在拼盡全力抵擋更大的艱難和困苦了。

《流浪地球2》的結尾有一首歌,歌詞是這樣的:“我信,我永遠相信,希望的引擎只燃燒信念,流浪的路會有恆星指點。我信,頭頂還會有藍天,我信,腳下還會是山川。”

是啊,為什麼不信呢?我不知你是否聽過量子糾纏,這個詞乍一聽很深奧,但通俗起來講就是,你現在相信什麼,想看到什麼,未來就會是什麼,你的信號已經發送給未來的你,未來的。你也正在回覆給你他(她)的信號。只要堅定信念,團結前行,世界就一定會好起來,民族精神和人類文明的火種,就一定不會熄滅!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12

大年八年級,我和妻子帶萊萊去萬國大都會影院,觀看郭帆導演及吳京、劉德華、李雪健等人主演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

在影院入口附近的露天平台,萊萊撿到了一塊華為電話手錶,目測價值幾百塊,估計是哪位看電影的小朋友遺失的。令我沒想到的是,從沒用過電話手錶的她,竟無師自通撥通了通訊錄裏的'“媽媽”,聯繫到了失主小朋友的媽媽,和失主媽媽溝通後,萊萊將電話手錶交給了影院前台工作人員,並説明緣由,讓失主媽媽前來領取。

整個過程,基本由她一人獨立完成,真為她感到驕傲。

電影確實拍的不錯,場面宏大,情節緊湊,故事感人。將近三個小時的電影,萊萊看的非常投入,全程不吵不鬧,還時不時問我看不明白的地方。坦率的講,文科出身的我也看的一頭霧水,似乎看明白了,又好像沒太明白,只好含糊其辭的應付她一下。

看到電影中丫丫和爸爸(劉德華飾)對話的幾個片段,尤其是丫丫哭喊着“爸爸是個好人,爸爸抱抱……”的時候,和丫丫年齡相仿的萊萊哭的稀里嘩啦,我趕緊抱抱她,給她一點安慰。

當然,這幾個小片段,也特別觸動我。除此之外,更加令我感動的是,李雪健老師扮演的中國駐聯合國官員的演講詞:我相信,會再次看到藍天、鮮花掛滿枝頭。

正如冰心所言: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我相信,任何生命以及任何物質,包括太陽,月亮,地球都有消亡的一天,但愛會在,一直都在。

也許愛,才是我們人類存在的唯一意義。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13

流浪地球2中一幕幕的災難場面,使得人類空前團結。國家之間不再有敵視、黨派之間不再有競爭、種族之間不再有矛盾、人與人之間不再有仇敵。在只有炸掉月球才能逃生時,各國政府拿出了自己的所有核彈,毫無保留。當佈置在月球上的核彈需要航天員手動引爆時,明知自己無法活着回來,但所有50歲以上的老航天為了不讓年輕人去送死,集體出列,毅然決定去引爆核彈,詮釋了什麼叫做“危難當頭,唯有責任”!

比起責任,親情也佔了電影裏很大的一部分。為了讓家人們進入地下城,劉培強參加了領航員計劃,想要讓患了癌症的妻子韓朵朵帶着兒子劉啟進入地下城。但韓朵朵深知自己活不了多久,於是把進入地下城的名額讓給了她的`父親、劉培強的岳父韓子昂,讓韓子昂帶着劉啟進入了地下城。

無獨有偶,圖恆宇在車禍中喪失了女兒圖丫丫,為了讓她以另一種形式生活下去,圖恆宇將丫丫的意識芯片導入了數字生命550A系統中。但是,丫丫的數字生命只有兩分鐘,雖然根據550A系統一代代的升級下逐漸有了自主意識,但圖恆宇仍然不滿意。圖恆宇想要給丫丫完整的一生,於是他冒着地下城名額被剝奪、自己入獄的風險,將丫丫的芯片導入了更好的550W系統。最終,丫丫記住了密鑰,拯救了人類。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14

20xx年1月27日,我們一家三口進入五角場的萬達電影院,觀看《流浪地球2》。這是我女兒第一次看科幻電影,考慮到那曾經成為網絡某些行為體吐槽《流浪地球2》主要攻擊點的時長,儘管事前給出了“乖乖看電影,第二天獎勵一個冰淇淋的承諾,還是有點忐忑,做好了小傢伙一旦多動症發作就閃電撤離避免干擾觀影的準備。

但是,我們家大王,我們兩口子為止驕傲的6歲小孩,整整一部《流浪地球2》,認認真真,目不轉睛,心平氣靜,盯着IMAX大屏幕整整173分鐘,一聲不吭的把整部電影看了下來。回到家,在吃完獎勵的冰淇淋要去睡覺之前,她認認真真的問了一個問題:地球,為什麼要去流浪呀?雖然氦閃、太陽系、作為人類共同家園的地球、行星級發動機以及中國科幻這些概念的每一個要讓六歲的小孩理解都是讓人抓狂的,雖然最終這仍然是小朋友例行的睡前博弈(能拖一秒鐘晚睡都是好的),但這一切足以讓人感慨,好的電影作品,具有穿透不同年齡層,在精神層面提供震撼性教育的巨大威力。

看我微博的都知道,我和我老婆已經達成了“三刷”成就,25日,26日,27日,三天,三刷。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這一切當然必須歸功於我最愛的老婆大人。那天,我只是略帶惆悵的衝着7只貓主子住的密封陽台那瞥了一陣子,她就直接跑來問我:是不是想去看流浪地球2了?三天三刷,是我老婆主動提出的,得妻如此,夫復何求。一切榮耀歸於太座,真心的。(又是一把狗糧,哈哈哈哈,就這樣了哈)

説回正題,三刷《流浪地球2》,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一部中國電影產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好看,耐看,值得多看。一部好的電影作品,是經得起觀眾反覆咀嚼和討論的。個人認為,當下,對任何一部電影來説,都要經歷兩種類型的觀看:第一種,是到現場,到影院,觀看電影;第二種,是離開影院,進入分享的社交平台,以文字和視頻的方式,對電影進行討論,進行交流,以“雲”的方式,以多種媒介方式,以共享感受的方式,再度進行“觀看”。一部好的電影,在現場,要能給人以“值回票價”的感受,這是入門,如果能給人以“震撼”,那是進階,如果能給人以“我去,這好的遠遠超出了預期”,那是優秀;在雲端,要給人以“回味”的空間,要耐嚼,要能嚼出味道,要讓人產生“再去看一遍”的衝動;這樣,可以説這部電影是一部好的電影。(網絡討論要有內容,好了半天水字數説不出個所以然,或者電影裏面有ABCD幾個角色,討論的都是ABC的各種優點,到了D就是沒有拉胯,然後焦點又莫名的聚焦在D那,就屬於典型的,可以討論的討論了,另説。)

對,再説一遍,《流浪地球2》是一部好電影,是中國電影產業的里程碑。所謂“好電影”,涉及“好”的標準;從電影來説,具有非常典型的雙重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所謂的“使用價值”,是電影的內容,是電影內容給觀影者帶來的效用,體驗,以及在此基礎上為人類藝術寶庫做出的貢獻;所謂的“價值”,很直白,是票房,就是錢。因為眾所周知的人類發展階段的原因,電影發展是有不同軌道的,最理想的狀態下,是“好的內容”,帶來“好的價值”,叫好又叫座;最糟糕的狀態,當然是“唯票房”,從賺取票房的角度,用一堆看上去很酷炫的光影,去消費好的題材,結果弄得一堆不倫不類,典型的代表,就是所謂“抗日神劇”,活生生就把“抗日戰爭”這個題材消費的七七八八。

請記住:電影,是一個國家的臉面

從整體上看,《流浪地球2》為中國式的硬核科幻電影打造一個可學習、可複製、可借鑑的模板。正如片中周先生的扮演者李雪健老師在一個視頻中説的,電影,是一個國家的臉面。個人以為,這種臉面的含義,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理解:

第一,藝術化的方式展現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電影是一個國家工業能力,尤其是精細化的高端產業能力的在藝術領域的體現。去現場看《流浪地球2》的,想必都會被開篇那個太空電梯的“一鏡到底”給震撼到:梯次遞進的具有明顯蒸汽朋克風格的大型組件及其運行過程中的耦合鎖定細節,流暢絲滑的運行節奏,磅礴激昂的BGM,張弛有度的鏡頭運用,恰到好處的台詞設計,以紮紮實實的電影工業能力,向人們展示了9萬公里高的太空電梯帶來的驚人全貌。當然,拍這種挺費的,費錢、費時間,估計還比較費各路人員的頭髮,但錢,就應該這麼用,就應該這麼燒,就應該用在紮實的道具和效果,就應該用在幕後支撐的特效、音效以及各種後期製作團隊上,這才是正向的電影產業花錢的正確方法。在近三個小時影片中,觀眾們看到了門框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化自律機械、具有精細近景構型的行星級發動機、空間站、太空飛行器等等,所有這一切的一切,一如影片第一階段“太空電梯危機”中,韓朵朵打出的`那兩拳,無論是一拳砸開隔離玻璃的狂飆突進,又或者是結束整段危機震傻一船憨憨的那一記無敵升龍拳,讓初次踏入影院的觀影者,如我,產生了一種“我去,這是我配看得到的中國科幻電影”的恍惚感。在那一刻,能夠浮現出來與之對比的,是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戰》盧卡斯宇宙銀河帝國艦隊與叛軍攻擊部隊交戰的感覺,是第一次看到《阿凡達》構建的異星世界生態的記憶,這是第一次讓我這個影視行業的門外漢,也堅定的相信,中國已經有團隊能夠做出不輸乃至超越好萊塢特效的硬核科幻電影。毫無疑問,這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這是中國電影工業能力發展的里程碑,這是中國電影產業的里程碑。

第二,視覺化全景展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藴。《流浪地球》這個IP最大的價值,是圈了一塊地,在科幻作品裏,提供了作為一個整體的國家文化底藴展示的科幻舞台:用技術問題,中國思想,為關係人類前途和命運的問題,提供一個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有技術路線,可行,同時,展示中國的文化底藴。《流浪地球1》是一個突破性的,《流浪地球2》則是一塊里程碑:太陽要爆炸了,地球怎麼辦?《流浪地球2》給出了中國的選擇,“堅持到底”,“大家一起走”。於是就有了方舟空間站墜落之後的展開,7個月的時間,中國一家,在月球和地球,各自完成了一次原型機的啟動實驗,證明了“移山計劃”的可行性;沒什麼公平不公平的,這是作為人類共同體一員的責任。同樣的,創作團隊嚴格避免了朝着民族主義影片的方向發展,去搞“中國吊打全世界”的戲碼,而是在三個小時的所有時間內,都着力以合乎情理的方式(不違背生活常識)向大家展示人類共同體應對危機的各種努力,無論男女,不分國籍,無論膚色,一起努力,拯救地球,讓人類擁有一個真正的更加美好的明天。這種文化底藴,配合電影工業團隊全方位的效果包裝,在讓人視覺、聽覺震撼之餘,還能持續思考,去感受那種無形但厚重的文化底藴。所以,相當多的評論,無論中外,都會明確指出,《流浪地球》系列,不太可能出現在當下的好萊塢,不是技術問題,不是沒錢,而是,沒有那種足以支撐的底藴,就像中國電影工業很難弄出一個保護哥譚的蝙蝠俠一樣,再怎麼包裝,底藴不搭,就各種不搭。

第三,全面豐富立體的展示人類共同體的精神內核。有質量的電影,人物的塑造,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流浪地球2》的特點,是塑造了一羣人,他們的共同特徵是,面對威脅整個地球的生存危機,他們在各自崗位上,衝了上去,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甚至,在最關鍵的時刻,比如,倒計時結束時,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羣演,按下了點火按鈕。和一般的電影不同,《流浪地球2》始終存在一個“不出聲”又“無處不在”的“觀察者”,那就是人類創造出來又無法實現實質性控制的Moss。作為一場具體的電影,《流浪地球2》的成功之處,是從電影本身的敍事完整性出發,着力打造一個具有編年體史詩觀感的整體性畫面;所以人們看到的重點橋段,其實是一個連續性的重大歷史事件的關鍵事件節點的橫截面展現。在一個個鮮活的主要人物和角色之外,《流浪地球2》着力展現的作為一個共同體的人類,從上到下,各色人等,面對即將來臨的危機,如何齊心協力,共同應對。這點,是《流浪地球2》做出的重要嘗試,從效果看,對內容的高質量呈現有顯著的提升;同時,風險,或者説,代價,就是無法被通常的商業電影評價標準所簡單認可,普遍會認為,“內容太多”,“細節太多”,“沒講清楚”。從未來的實踐看,《流浪地球2》應該成為重內容質量的高質量作品的標杆;側重簡單直接求一樂的娛樂片當然無需關注此類標準。

《流浪地球2》觀後心得15

《流浪地球2》再次讓我陷入深深的回憶當中,國中那會兒舉辦了一次流浪地球主題的個性班會衝刺會考,我的夢想也從那時生根發芽。

還隱約記得老師説:“科幻架空的是時空,而不是現實。人類面對重大災難尚能放下爭端團結一致,這種永不放棄希望的毅力,在我們實現人生目標的路上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這一代就是人類的未來,民族的脊樑……”

那時夢想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開始在人生迷茫中摸石頭過河。可是這幾年遺憾過放棄過,在高中的最後一年,《流浪地球2》卻像一道光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

它與其説是一部科幻片,更是我的老師。它賦予我正確的價值觀,指引我的人生道路。甚至電影中每一個細節我都感同身受,地球歷經的種種災難,如同我在回顧我的人生。地球正處在2500年漫長征途中的開端掙扎,我也在人生18歲的起跑線前艱難站起。

望着太空電梯噴射的火焰,搭配上阿鯤震撼熱血的音樂衝上雲霄,一飛沖天,那一刻彷彿它還搭載着夢想的星星之火蓄勢待發,可轉眼間的危機卻沒有徹底摧毀它反而迅速重建拔地而起。數字生命,丫丫死亡的可怕“現實”與數字生命永生的誘惑讓圖恆宇在感性和理性間做出命運抉擇,人生亦會面臨這種選擇的為難。關於股骨頭的演講,讓我認識到何為人類文明,何為羣居動物。月球墜落,點火倒計時一分一秒的流逝,伴隨着心跳的緊張感,哪怕一個閃失地球就會被撕裂,哪怕自己的想法再瘋狂他人再反對,周喆直始終對我們的人執着信念。他的一聲嘶啞的點火“依舊爆發出原子彈般的力量,松柏之志,經霜猶茂,霽月光風,不縈於懷”。那一聲鏗鏘有力的“點火”,那一刻希望如同薪火相傳,新一代人類穩穩接住,哪怕犧牲自己,也要讓希望化身為數字生命完成最後的壯舉。最後那發動機噴出的火焰就是絕望中綻放的花朵,美麗而又不嬌豔。

曾經有一個故事:沙漠中孤立無援的探險隊的水和食物早已耗盡,原本等待他們的只有絕望與死亡。有一人卻説隊伍還僅剩一瓶水,但是不到極端情況絕不能喝,而最終他們成功走出了沙漠,實際上那瓶“水”卻是一瓶沙子。希望的種子被播下,它把絕望作為養分卻結出了奇蹟的果實。

我第一次感受到這些年來我吃的苦流的淚摔的跤在希望面前那算什麼?在太陽升起的那一刻,我終將站起,絕望奪走了一切,卻奪不走希望,希望卻再次賦予了一切!這便是流浪地球。

一顆佔0.12像素的藍色星球承載了全人類的希望,遠赴星河。放眼望向茫茫宇宙,也許不只是人類,宇宙深處每一個文明都為了生存拼命地掙扎,人類又是何等渺小?心懷夢想奮鬥的我們也許也有一天會被茫茫人海淹沒,但信念與希望燃燒的光輝始終閃耀在羣星當中。

雖然《流浪地球2》還有瑕疵,雖然郭帆老師製作本部電影的初衷僅僅是不讓觀眾失望。但是2500年的新徵程才邁出第一步,這又神似我人生18歲前栽倒的.跟頭,有的是站起來的機會,《流浪地球》系列也是國產科幻燃起的星星之火。哪怕輿情再風雲莫測,哪怕下一部的創作遇到再大的困難。我相信最終會如周喆直所説的一樣,希望終會到來,多年後能再次在熒幕中看到宇宙中流浪的地球上演的又一個奇蹟。壓抑的色彩貫穿全片,但“在藍天下鮮花掛滿枝頭”卻埋下了希望的種子。前方的路遙遠而又艱難險阻,2500年的征途又是何其漫長。但是這一次,我感覺只要有了希望,歲月的迷茫再也罩不住前路。

《流浪地球2》給我帶來了史詩級的視聽盛宴的同時,它更是讓我重拾當年的夢想,讓夢想羽翼豐滿。每一幕無處不動情,回到家後回憶那些過往,感觸頗深,獨自在房間裏流下了多年以來感動的淚水。不禁感歎《流浪地球》系列真是個偉大的奇蹟!

最後感謝郭帆老師,感謝劉慈欣老師和團隊的默默付出,感謝人生中能遇見《流浪地球》系列,我唯一能報答您的也只有這期待已久的真摯的淚水吧。讓夢想和流浪的地球即刻開啟新徵程,這便是中式科幻的浪漫。更期待我們下一次的遇見!

標籤:觀後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