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弟子規心得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心得

弟子規心得1

開學了,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弟子規》,這是我認識的第一本關於孔子的書籍。對於這位新“朋友”,剛開始時我可並不欣賞它。

漫不經心的打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開始發怵,因為這裏面有很多我不認識的字,不明白的意思。我不情願的朗誦起來:“弟子規,聖人……咦!這是什麼字呢?”我奇怪的自言自語。隨手翻開了字典,找到了這個字。我本以為自己已經記住,可讀到第二遍時,我又忘記了。“真煩人!”我大聲喊起來。媽媽走過來,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我把剛才的一切告訴了媽媽。媽媽聽了,親切地説:“這是一本國學書籍,裏面講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媽媽還耐心的講了講裏面的內容。聽了媽媽的話,我又繼續讀了起來,讀到了:“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一段時,我明白了:孝順父母要從小事做起。我為我自己能夠理解這些道理而感到高興。於是我更加渴望能把它讀懂。漸漸地我開始越來越喜歡這位新“朋友”了。

我發現,通過讀《弟子規》不僅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它還直接引導了我的行動。有一次在課間遊戲中,一不小心我把樑辰語的胳膊給碰傷了,我本想給他道歉,可又覺得這樣做太丟人了,不好意思説出來。回到座位上,我心裏很不安,仔細想了想,突然《弟子規》裏面的一句話在我的腦海中展現:“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一想到這句話,我心裏踏實了。我走到樑辰語身邊,誠懇地説:“對不起,剛才是我錯了,我不應該使勁兒推你,還把你的胳膊弄傷了,請你原諒我。以後我們還是好朋友,再玩的時候我會注意的。”

這件事發生以後,我更加喜愛我的好“朋友”《弟子規》了。它是中華傳統的美德,更是我道德行為規範的指明燈,我要把它牢牢的記在心裏。

弟子規心得2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儉節約,什麼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讀《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穫。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一聲“哦……等等!”然後又一頭埋在電視堆裏,要媽媽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這是多麼不應該啊!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着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温和愉悦,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倘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柔吾聲”!只是板着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跟弟弟爭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去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而我卻認為爸爸媽媽偏幫弟弟,常常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而操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流走了;可能會在你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瞭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義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心得3

初次接觸《弟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藴卻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着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説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説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

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弟子規心得4

讀《弟子規》啟蒙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靈,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道了,但他們其中的含義都是通過熟讀之後才深刻理解,如果能早知道這些,也許我的人生機遇會大不相同,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重要體會。

1、做人要懂得感恩。2、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3、為人要謙虛。4、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培養增養人的德行,讓我明白了立身處世的道理,耳濡目染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潛移默化間教會了我們逐漸形成高尚的品德、強列的責任感,學習它就是把聖人的教誨融入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愛因斯坦説:“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該看他取得什麼。”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去羨慕別人取得的成就,獲得多麼財富,過多麼奢侈的生活,而是要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勤奮工作,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目標。

《弟子規》主要講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良好品德和生活習慣,博愛的精神,正確的讀書方法。時過境遷,歲月流逝,書中的內容同現在的時代形勢迥然不同,但書中提倡的家庭和睦、做品德高尚的人,養成良好習慣卻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弟子規》功課裏的——親仁,親仁的“親”是親近,仁者是有道德、學問的人,就是要親近仁者,以師事之,要跟他學,這是講擇師,仁者無敵,“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是同樣在世為人,品德高低各為相同,跟着潮流普通俗人很多,而仁德的人卻很稀少,在現代社會的人羣們只嚮往着時尚,不向往該怎樣為人。美,是什麼?是心靈?是外表?還是??歌德曾説:“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我們要內心美,讓《弟子規》讓古典文化來美麗我們的心靈,來感化別人,幫助別人。

弟子規心得5

“弟子規聖人訓”弟子就是學生,規就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

《弟子規》一共分為總敍,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八部分。總敍就是總的概括一下後面的七個部分。入則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裏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出則弟就就是在社會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奉事兄長。謹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泛愛眾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親仁就是親近仁者,以師是之,要跟他學習。仁者無敵。餘力學文就是除了以上六個部分所學習的之外,如果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的每一部分都教給了我一個道理,入則孝告訴了我要孝順,出則弟告訴了我要奉事兄長,謹告訴要謹慎做事。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我一定要嚴格遵守《弟子規》中的知識,《弟子規》一定會讓我比以前更加好。《弟子規》適合所有學校與各種年齡的人誦讀他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是對家庭的和諧,社會風氣的淨化,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説。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弟子規》對我十分有益,在學習與生活中我也一定回按照《弟子規》。

弟子規心得6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的部分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現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該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後人際關係,夫妻關係一定很糟,從小沒有紀律和品德的修養,長大後即使知識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萬事以孝為先。《弟子規》裏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是教育我們每一個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虛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項意見,並積極改正錯誤,聽從父母的指揮,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只有這樣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讓他們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為,覺得非常慚愧。調皮的我,個性倔強,不聽父母的教導,做了很多錯事,令老師和父母傷透腦筋,令他們傷心,我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後,我要嚴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規》裏的各項準則衡量自己,虛心接受父母的意見,聽取他們的教導,各方面要求進步。

我覺得這本《弟子規》很值得我們去看去讀去做,如果一個réndà部分的日常行為規範都依照《弟子規》裏面的做,將來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閒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風。

弟子規心得7

很多人説《弟子規》裏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昇華,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

所以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讀了《弟子規》,作為初為父母的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教育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説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餘,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

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就忽視了其中的道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往往盡其所能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技能,畫畫、唱歌、彈鋼琴、學外語,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度的強迫會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要不得的。

父母通過讀書,會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耐心解決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們懂得生活的規則,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但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極其優美的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回想一下,驕傲自滿的的確確給自己招來了許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經文。一個人的能力再大,總會有限,人無完人,人總有缺點,所以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提醒。

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範圍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虛懷若谷,就好像多了許多雙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範圍就擴得很大,那麼就會走得更高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8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過去,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讓末學彷彿回到了童年那麼天真,無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真,純善。這使得末學更不敢對自己鬆懈,更是戰戰兢兢。要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家庭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

因為:“童蒙養正聖功也”。幼兒正是長養天性的時期,“先入為主”。他們現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張白紙,給他什麼,他就是什麼!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着孩子們,而我們的言行由思想決定,所以,抉擇中最重要的就是“擇念”。因此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是,我們需要的是解決,而非指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像蔡老師説的那樣,千萬不要意氣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見來下定論,不然會後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來進行判斷。那麼,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斷去學習,學習中華聖賢經典智慧,因為它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永恆不變的真理和規律,它超越了時間跟空間,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這樣的智慧值得我們用短暫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這樣,才不會走太多彎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嘛”!

老師還講到,思想決定着一個人的行為,行為決定着一個人的習慣,習慣會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改變着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社會,要想解決問題和衝突,根本就在思想。每個人從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話,我想,整個社會必然是和諧圓滿的了。

反觀之,現在的社會人人都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還是被慾望所遷。“欲令智迷”,慾望是個無底洞,是無止境的。我們要教孩子長德行而非慾望。

厚德方能載物,大學裏説:“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後,才能則近道已。

弟子規心得9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醉為醜。

記得聽過一段經歷一個人去找工作,可是面試時,面試官一抬頭,就看見一張素面朝天一張無精打采的臉,説你的形象和簡歷完全不相符,我拒絕繼續向你在提問,就這樣她錯過了這次面試的機會,我覺得一個人的形象不一定讓你成功,但是一個失敗的形象一定會讓你失敗。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衣貴潔、不貴華也許是對生活一種質樸的態度,對物質的一種自制,其實我覺得幸福挺簡單的不是吃好穿好,而是沒病沒災,不是你存了多少錢,而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是你開的車有多豪華,而是你平安到家,不要總是貪圖享受,要為別人着想,先做一個正直的好人,然後在做一個成功的商人。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其實做人和吃飯是一樣的,吃飯不能吃過飽,吃個七八分飽就可以。做事情也是應該這樣子,都不能夠過分,凡事懂得留有餘地,留有餘地才能夠長久。説話也説得很過分,不能給人留有情面,不能留有餘地的,往往都不能長久。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醉為醜,現在生活壓力大吃飯喝酒應酬多,在家再三叮囑少喝點酒喝多了對身體不好,不喝不喝喝着喝着就喝多了,説話語無倫次走路就像一個不倒翁搖搖欲墜,回到家中伴着家人的嘮叨入睡,你不知道那份嘮叨裏有多少擔心和牽掛,少喝點酒為了健康為了安全為了你的家人。

大家都是學習《弟子規》的人,我們都是學習聖賢教育,學習道德文化的人,我們就應該去幫助別人,傳播文明,傳遞愛心,傳遞正能量!

弟子規心得10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着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着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着讀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於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着…。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後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説的那一聲:我愛你們。

品讀《弟子規》,品讀《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做人基本準則——《弟子規》吧!

弟子規心得11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現在的自己,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以後應該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老師佈置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鑽研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通常不高,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心得12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一本好書,不僅能讓我們增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真正正能從中收益。初讀《弟子規》由於受年齡的限制,不能領悟其中的奧祕。在定崗實習學校,開展以《弟子規》為核心的新八德教育,我再次接觸到《弟子規》,對它進行了全面的解讀。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山西絳州人。清康熙年間秀才,以教書為生。李毓秀根據當地童蒙教育需要,結合教書實踐,寫成《訓蒙文》。後經清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全書列舉了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禮儀,三字一句,淺顯易懂,音韻諧美,知識豐贍,是目前社會大眾開展道德教育、規範言行、防邪存誠,培育忠厚家風的德育讀物。

在迫切需要加強道德建設的今天,《弟子規》對幫助現代人傳承中國文化,養正人格品行具有重要價值。不可忽視的是,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的同時,也要求家長必須按《弟子規》的要求,身教在前,率先垂範,成為子女效仿的'楷模。所以,《弟子規》是一本全民道德教育的經典讀本。在學習《弟子規》中,讓我的心靈得到三次進化。

第一次淨化:“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昨晚接到通知,明天去三中,由教育局王寶寨局長為我們做講座。在講座上,王局長贈送了每一個實習生一本《弟子規》。我拿到手裏如獲至寶,當局長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終於發現我做錯了什麼,當即用手機給父親發了一條認錯短信。以前父母責斥我們,我都會去反駁,讓親心傷,可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父母的話,不管對錯都不應該去頂撞,不可以讓父母傷心,就才是孝道!

第二次淨化:“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許多孩子在課上管不住自己,這時教師用體罰,用責罵是不起絲毫作用的。不但不能使孩子改正缺點,還會讓孩子有逆反心理,任何懲罰不如去給孩子講道理,重德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課上我嘗試着用這種辦法教導學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次淨化:“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句話本意是教導孩子不能讓父母擔心,出門回家都要和父母打招呼。同樣是教導學生,出教室一定也要告訴學生,回學校也要和老師見一面,這樣才不會讓老師擔心。

許多事情,可以用經典給大家講明白,不需要老師批評指責或當面懲罰。用真心去感化學生,才會以德服人,才能真正為國家培育人才。

弟子規心得13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懂得了許多大道理。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它的意思是: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她)去叫。這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裏去,看看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還有一個不能貪小便宜的道理:“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意思是:想要使用別人的東西時,必須當面向人家提出請求,徵求別人的意見。假如不問一聲就拿走,那就是偷竊。

最重要的是“信”,它講的是信用。如:“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説出的話,首先要真實不虛,講求信用,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説謊話騙人、胡言亂語等都是萬萬不可的。還有一個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千萬不要做。就是:“事飛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是啊,每當想起那些老師,同學,朋友,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時,我總會感到很激動,他們給過我無私、偉大的愛,是我堅強的後盾。

《弟子規》不但是本書,還是我們的教師,如果大家有空,一定要看一看呦!

弟子規心得14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還要對自已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有德行的人。

百善孝為先,而“孝”和“弟”這兩個字則是弟子規貫穿中心的“一條線”。“孝弟”裏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而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從“孝”跟“敬”當中不斷地提升。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為國家棟梁。

學習《弟子規》,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常常讀了《弟子規》,並細細思量,我真是受益匪淺,感慨良多啊!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説,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們心中,父母是無可替代的,爸爸、媽媽良苦用心,諄諄教誨的話語,你們也常常隨着自己的意願,想聽就聽吧,若有一點不如意就頂撞回去,以至離家出走,更厲害的,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今天想來,你們不覺得慚愧嗎?

羊跪乳,鴉反哺,為人子女理當“孝”字為先。“孝”就是心懷感激,用愛作出回報。我們的父母大都承擔着家庭的負擔,每日裏,有的或在工廠車間、野地農田辛勤勞作,有的或在書山文海之中與科學技術領域艱辛探索,他們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報社會,同時還對我們呵護有加,似明燈引領我們一步一步前行。作為兒女,每天惦記着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應該是做人的起碼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無能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這無疑是我們今天必須努力去做的。我認為這才是一個學生所盡孝道的最好體現。

“入則孝”,一個在家能敬重、孝順和關愛父母長輩的人,其品格與德性的延展必然會有一顆感恩於博愛之心,就一定會在社會生活中始終善行善為,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古有大孝之女花木蘭,大孝之男岳飛;今有著名孝子許世友無不為國家民族創下驚天偉業便是有力例證!

我深信:“心中有愛,就有‘孝’。”父母需要的是“真愛”,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奉養”。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這樣父母一定會非常感動,那也就能報答父母恩情的萬分之一了。

弟子規心得15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盡善盡美。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佛法裏説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第三,為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着想。“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裏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弟子規》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為社會和諧和穩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於國小生來説,更需要這樣的經典為他們指路、引航,讓他們從心中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不是很難的事情,但真正對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然流露的品質。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麼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為和《弟子規》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做起。要繼續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聖人經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及自己的子女從國小會為人處事的根基,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學習、解讀、實踐這一經典,使聖人經典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弟子規心得16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着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裏説着“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説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裏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着媽媽陪着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牀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説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説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這是一篇《弟子規》讀後感,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礎上很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不足之處:語句不通順,如“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應改為“讓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心得17

聽老師説,《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所以我就買了本《弟子規》讀。讀書可使人睿智,使人昇華。閲讀弟子規後,感悟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當父母呼喚我們時,要及時回答,父母的命令,要立即去做。兒時,父母的命令,我們總是拖拖拉拉的做,沒有把父母的命令當作正事,覺得真愧對父母,而我們的命令與要求,父母總是把他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來做,讀完這兩句,我覺得我對父母的孝敬太少了,以後要好好孝順父母。“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長輩如果站着,晚輩不能先坐下來;長輩坐下的時候,招呼、允許我們坐下,我們才可以坐下來。啊!我記得一次與媽媽出行,有座位的時候總是我先坐下,母親站着,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是呀,我們現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就像個小祖宗,父母什麼好東西都給我們,自己卻受苦受累。讀完這兩句後,每當有座位時,我總會讓父母坐,我站着,從此我也養成了先長後幼的好習慣。

《弟子規》還交代了怎樣尊敬父母師長,怎麼為人處事,真是本好書。賈存仁的這本《弟子規》,是一本優秀著作,我讀了它,學會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如何為人處事等等。做人,要孝敬父母,要懂得先長後幼,還要懂禮儀,講誠信,這樣良師益友才會越來越多;學習要學思結合,要去實踐,不能光看課本;學習的時間要寬裕,這樣一些問題才能搞明白;書房要整潔,書桌上的東西擺放整齊,才像個讀書的樣子,正所謂“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就是這個道理。

孝敬父母吧!根據《弟子規》上所學的知識,去過每一天。

弟子規心得18

學校的讀書節讓我有了一次機會接觸《弟子規》。品讀後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來,竟能編出如此聖明的書來。原本一些同學還説是因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學校才會要求我們朗誦。其實不然,學校之所以選它是因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做的。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説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説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裏;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温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衞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卧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做孝順父母的人!

弟子規心得19

今天大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獨生子女,總是被父母慣着、寵着、溺愛着,所以,有些孩子便逐漸淡忘了—“孝”這個字眼。

也許,許多人都讀過《弟子規》,而真正能按按照書上説得去做又能有幾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名,行勿懶”父母都對孩子體貼之微,千依百順。左一聲“媽媽”又一聲“爸爸”讓父母為了自己的一點小事奔波勞累。但是當父母請你幫着買個東西,幹個家務,卻總找個藉口辭掉。

“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需順從。”有時,父母出於關心,多叮囑兩句,做錯了事多教育兩句,我們就會不厭其煩的説父母過於嘮叨,有時還頂幾句嘴,狡辯是非,“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温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子女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要讓他們感到舒適。而現在,大多是父母對子女關愛有加,這樣照顧着我們,又有多少子女能這樣的照顧自己的父母呢?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是父母教育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世上最愛我們、最疼我們的人。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扯着父母的心。而惟有“孝”才能報答父母,報答他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讓每一個子女都報答父母吧!

弟子規心得20

各位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今日的太平盛世,物質文化等生活不斷豐富,樂多數的為人父母卻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甚感疲憊。往往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求進取,在吃穿上相互攀比,一味追求新的時尚,迷戀與娛樂場所,交些無意之友,在社會上招惹是非。令父母大動肝火,搞得家庭不安等。我認為多數源於父母整日忙於工作和家庭生活,而忽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所致。因此我要將自己讀書感悟和見解全盤托出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通過讀《弟子規》使我深刻領悟其內涵和重要,此書全面系統地闡述做人、處事、交友、尊老、愛幼等道德行為規範。對當今建設文明和諧社會是百益而無害。它能勝於法制強行,它能在人的心靈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約束,它能喚起人們的“仁愛”“慈悲”之心,從而能樹起人生的正確座標,遠離是非避邪之路。俗話講: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壞確實與家庭教育有關。比如:孔融四歲能讓梨、黃香九歲為父暖被窩等。都是聖賢教育的結晶,然而,現代的一些為人父母實在是忽視這方面的聖賢教育,肆意寵愛,嬌慣孩子。出門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兒子吃這個吧!要那個吧!逛商場先讓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談自己孩子怎麼調皮怎麼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時大擺宴席,收合理。致使孩子有一種高傲唯我獨尊的感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種子。

在處事交往中總是愛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能好好學,可以竭盡全力不惜一切地達到孩子的所求慾望。而忽視了正確的聖賢教育遺棄了道德行為地約束,導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學校門後還為報答父母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走上違法之路,真是可悲可歎!為此,我建議做人父母的要重視和培養道孩子的品德素質,從《弟子規》學起。讓他們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育,令其明辨是非,善惡,尊老愛幼。自己要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好表率,引導和啟發孩子們的“孝心”、“愛心”和“感恩心”開拓孩子們的道德智慧,為他們傳授聖賢教育的典範。總而言之我認為《弟子規》是聖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於家庭教育,並且還適用於各階層不同年齡人的學習和效仿。是正規人生糾正錯誤的良方。從都應以《弟子規》為準則規範自身的言行舉止。希望所有的為人父母依照《弟子規》教育好下一代,讓古聖先賢的智慧在孩子們心中萌芽生根,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使所有的父母都能體會到聖賢教育帶給社會與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弟子規心得21

20__年8月,我走進上海火炬潤滑油這個大家庭。就從這天起,我的人生髮生了轉變。

入職那天,我第一次接觸到《弟子規》,讀了近20年書,我從來都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本好書,原來只知道有本《三字經》,而且就知道那麼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把它當做了一句順口溜。當我翻開《弟子規》時,頓時呆住了,裏面都是短短的三個字為一句,但就是這短短的三個字卻藴藏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是這麼小小的一本《弟子規》,成為了我每天空閒時間必看,而且百看不厭的好書。

記憶中_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弟子規》中第一篇《入則孝》,讀完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我是那麼的不珍惜。

記得那時我剛上國中,由於不習慣一個人的住校生活,再加上體質差所以時常感冒。有一次,恰好是臘冬,外面還下着大雪,乾冷乾冷的,經不起寒冷氣候的突變,我感冒了,並伴有高燒,上課時腦袋暈乎乎的,坐在教室就暈暈大睡,無法堅持上課。於是撥通爸爸的電話,委屈地説:“爸爸,你快點過來,我感冒了”。等了大概20分鐘,還不見爸爸過來,又氣又急,又撥通了電話:“爸爸,你怎麼還沒有過來啊”。説着説着,就委屈的哭個不停,爸爸也沒有多説,只説“快了,馬上到,你堅持住”。很快,爸爸來了,把我叫出來,在我出來的那一刻,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得我渾身直抖,那漫天瀰漫的雪花還沒有消停。這時爸爸趕緊走過來把軍大衣讓我穿上,我卻嘟囔着“那麼醜,我才不穿呢”。説着就一撅嘴坐上摩托車,當摩托車啟動的那一刻,撲面而來的寒風和冷雪簡直讓人窒息。爸爸一邊騎着摩托車一邊朝後對我説:“把大衣收緊點”。出了學校大門,我才把那個象爺爺經常披着的軍大衣披在身上,瞬時身上一股暖流流過。無意間抬了一下頭,這才發現爸爸或許因為急促的原因穿的如此的單薄,頭上沒帶頭盔,手上也沒帶手套,膝蓋上更沒加護膝,卻堅實地在我前邊替我遮擋風雪和寒冷,靠在爸爸的背上是那麼暖意融融,頓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父愛如山。

標籤: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