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中庸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1

看了這本經典書——《大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於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不勝數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藴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於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温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温暖的牀上;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國小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台。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像勤學,如果我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和大學問家匡衡,他們為了勤學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時極愛讀書,白天在田間忙於助大人農作,日落始返家,欲讀書卻苦於家中無燈,後來忽發妙想,原來,鄰家點燈的那間房與他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鑿了個小孔,藉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讀書,讀完了不少書。後來,匡衡成了著名的學者,特別是對於《詩經》一書,在當時的見解無人能出其右。漢元帝時,他的學問極為當朝賞識,所上之書屢被採用。他的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學界千古佳話……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後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2

《大學中庸》是一本適宜正在學習的學生讀的。這本書給予我許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潤着鮮花的心田。

《大學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雲: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過急,難免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

書中説“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3

《大學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雲: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過急,難免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

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書中説“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

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4

《中庸》是我國儒家的重要哲學經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獻,通常被認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它原來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哲學家朱熹把它從《禮記》四十九篇中抽出來,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內容相當豐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實用的學問,可以使我們終生受用不盡,甚至對我們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響。“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勸人們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為上要不走極端,無不及亦無過之。其中也體現了儒家關於修身、治國、處世等方面的倫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詞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孔子認為,有道德的`君子能夠做到中庸,小人卻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是因為他的言行時時刻刻都適中。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他做事肆無忌憚。行中庸之道,其實也就是我們常常説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就好比琴絃,拉得太鬆,就不成曲調;拉得太緊,就容易繃斷;只有鬆緊度恰到好處,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人生亦如是。

對國家來説,“和”是處理國際關係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們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口號,我們國家也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

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度。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理問題。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難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説明堅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難的。每個人都有無盡的慾望,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天性,這種天性使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吃得飽,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於是,我們漸漸不再是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忙碌,還為了名與利,為了無窮無盡的慾望去忙碌,變得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慾望的奴隸。只有學習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慾望所困擾,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

出自我,達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靜隨天外雲捲雲舒”的超然境界。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5

暑假裏,我讀了《大學》、《中庸》這兩本書。《大學》、《中庸》二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是儒家的重要經典,是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的寶貴財富。它們如兩位不會説話的老師,告訴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從“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慮而後能得”中我懂得了應該不斷地自我革新,使人處於最美好的境界。知道應該處在美好的境界,然後才能有堅定的目標;有了堅定的目標,然後才能心緒安定;心緒安定然後才能神志專一;神志專一才能深思熟慮;深思熟慮後才能獲得最佳結果。從“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中我懂得了當國君的,要處在仁的境界;為人臣的,要處在敬的境界;做子女的,要處在孝的境地;做父母的,要處在慈的境地;與國人交往,要處在信的`範圍。所謂君仁,是説黨領導的要把目標放在仁愛上,為民做主,為百姓謀利益;所謂臣敬,是説當部下的要忠於職守,愛崗敬業;所謂子孝,是説子女對父母要孝順、孝敬,不僅僅是承擔我們今天法律上講的瞻養義務,而是子女的所作所為以及發展能讓父母心安;所謂父慈,不是父親包括母親對子女像母雞護小雞那樣的溺愛,而是要讓子女受教育,為他們考慮久遠;所謂交信,就是人與人交往以誠相待,不因關係的親疏而增減。從“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中我懂得了所謂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欺。就好比憎惡難聞的氣味,就好比喜愛美色那樣自然真實,能明辨美惡,這就叫自我感到愉快。從“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中我懂得了人對於自己所親近或喜歡的人會過於喜愛,對自己所輕視厭惡的人會過於厭惡,對自己所敬畏的人會過於尊敬,對自己所哀憐同情的人會過於憐憫,對自己所傲視怠慢的人會過於輕視。所以喜歡一個人同時能瞭解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同時能瞭解他的優點,這樣的人天下少有。

從大學中,我明白了“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中庸》中,我明白了做事不能做過了頭或者沒有達到,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這樣正好,同時也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大學》、《中庸》,不愧是中國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啊!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6

從國中開始就已經接觸一些中庸的觀點,高中的語文填空題也經常出現四書五經,工作後,也經常聽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今年學校下發了閲讀小冊子,我藉此機會認真對《中庸》進行了研讀,邊讀邊對照自己的生活,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什麼叫中庸?要給其下個定義太難,但很多人還是願意接受朱熹的定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為平民的哲學,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為準則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從而達到和諧的境界,這種境界來自於內心的“誠”,懷着“誠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進行主觀心性的修養。在修養方法上,強調“擇善而固執之心”的勤奮精神,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個人的稟賦。任何一個人的稟賦是自然形成的,那麼明白此道理便知道當做什麼,不當做什麼,這就是道。在修行道時,強調“教化”。在教化過程中,強調“慎獨”,謹慎的修養自己,並強調“中和”。什麼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樂,但發出來要有節制。在天命之節,作者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於我們天生善性,通過修養達成我們高尚的道德,以我們的德行影響、感化、勸化周圍的人們,抵達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認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義:純淨、透明、和諧。當我們瞭解了生命的本性後,家庭的薰陶與教養以及社會的影響,確定了我們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實踐中,隨着人的成長,人要懂人情世故、學會待人處世、與人為善,並且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處世方法。當我們行走在命運之路上時,面對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樂,當痛苦時,要學會節制自己的哀傷,做到“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快樂時,也不能過度。為人處世時,要控制自己的慾望與自私。做事要遵從規律,用道來規範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經》中所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麼呢?“道也者,不可須臾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在此句中,非常強調慎獨,嚴格要求自己。專注於內心的修養,凝神靜修,心存對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者,自知也”。在強調慎獨時,作者也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説話要慎重,三思而後説,説話辦事時,一定要看場合,區分對象,要説不同的話語。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與社會發展進化的哲學。上天之大德,在於寬厚,在於包容。中庸便是博大與包容。中,“把東西放在中”“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在厭棄、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認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學問。

這是我讀完前三章,《天命》、《時中》、《鮮能》中的一小點感悟。但是越讀越感覺自己無知,有很多東西還沒有參透。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7

《中庸》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南宋大哲學家朱熹將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合成“四書”之後,其地位更加突出,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它所論述的原則、精神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富有積極的啟發價值和借鑑意義。

其一,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中庸》強調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從實際出發,從自己所處的現實境地出發,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出發。

《中庸》説:“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的原意指的'是什麼呢?朱熹解釋説:“素,猶現在也。”“君子”行事,必須從現實的情況出發,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在有階級的社會裏,人們所處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中庸》又説:“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所謂從實際出發就是從自己所處的實際環境出發,不作人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長。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勢,一切順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這樣就無時不心地和平。不能持中的小人則不是這樣,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冒險行事,以期僥倖取勝。即使偶爾達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離中庸甚遠。

從實際出發,必須從低處着眼,從小處着手。《中庸》説:“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不管你要走多遠,無論千里萬里,都是從身邊的第一步開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從最低的第一級開始的。那麼,中庸的運用究竟應該從哪些地方開始呢?《中庸》引《詩經》及孔子的話説:“《詩經》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從調整家庭關係開始。夫妻之間,如鼓瑟琴;兄弟之間,和樂且耽。再加上對父母的孝順,一個家庭也就臻於“中和”了。

其二,行而不倦的精神。《中庸》的“致中和”表現的是一種行為規範,一種在實踐中體現的原則,所以特別強調“行”。《中庸》舉舜的事蹟發揮説:“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中庸》的作者認為,舜之所以為舜是因為他堅持中庸之道。他注意調查研究,傾聽周圍意見,而且能隱惡揚善。對聽來的意見善於分析,排除左右兩個極端,就其中最合實際者,取而用之。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8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過世事的浸潤,閲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麼的'膚淺和粗陋,多麼的不合時宜。系統地閲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彷彿脱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麼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後,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澱,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麼眼光去讀了。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9

一磚一瓦,一亭一閣,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欄玉砌,都是他的夢境。

——題記

穿越歷史的迴廊,多少曾輝煌的盛世頃刻間付諸東流,多少曾經披金戴銀的帝王瞬間消逝。

所以,請別怪秦始皇專政,他只是為了延續更久的不朽的傳奇;也別怪曹操多疑,因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親信所殺。而又有多少帝王為我們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獨獨有他,為我們留下的是不朽的詩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無奈,從小,他比別人學得更多,也比別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親關注又不想鋒芒過大。從小,他便被養在了這樣勾心鬥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並沒有過多的興奮,他開始規劃政治藍圖,渴望書寫華麗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樣一統天下,也想像漢武帝劉徹一樣將國家發揚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樣發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懷有滿腔的抱負,躍躍欲試,可不幸就這樣發生在他身上。被奪下皇位的他卻依舊被養在宮中,承受着更多的恥辱。

在此後的幾年,他沒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國之恨。書寫下一章又一章的詩篇:從《相見歡》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夢魂中”最後再到《虞美人》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沒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終,他還是選擇在這無盡的長廊中留下一個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這樣消極,卻無奈他走的太過匆忙!但也許就是這樣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許他不是最精幹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許他不是最優美的詞人,但他也不是最無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願望與抱負,一直都在維持中庸之道,卻不曾想過自己表露心跡的詞將會成為千古絕唱。

我願在這落花無情的皇宮與他暢飲一場,因為他值得。或許,他的命運是悲哀的,就連詞句中也與李清照一樣流轉着悲傷,但他一定是個明君,只因他之後的悔恨與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風流人物,有的只是過客,有的揹負罵名,有的名揚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過一個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讓我高舉杯子,為你乾杯,李煜!

讀中庸的心得體會10

讀了《中庸》,感覺收穫還是很大的,《中庸》讀後感。《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後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並查閲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關於“中庸”,程頤説:“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敍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於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書中説“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標籤:心得體會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