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1

21世紀,是經濟蓬勃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打工浪潮似潮水般湧來,人們紛紛遠走他鄉,造成農村“孩子在家上學,父母外出打工”的現實狀況,孩子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親情、温暖,因父母的遠離而缺少家庭教育的環境。從此,這些留守在家的兒童們,便開始咀嚼沒有父母之愛的“孤獨和寂寞”,成為繼離異家庭子女之後又一值得特別關注的羣體。留守兒童已經作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我們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我們應毫不猶豫的扛起這份重擔。那麼,怎樣讓這些“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呢?

一、 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

這些兒童離開父母后,就產生了親情離散的孤獨感,常使他們情緒低落,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注意力。這時,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種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讓這些兒童在學校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温情,並從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將合理調整其心理狀態,積極地投入到集體活動中去。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的關愛,擁有愛心的班主任才能讓學生信任,讓孩子親切。於是,我給予那些留守孩子更多的關愛,無論課內外,我用自己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讓他們感受到我對他們的關愛和期待,在生活中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我們班xx父母去廣州打工,她和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她的衞生習慣很差,班上有些同學不願意和她坐同桌,在一年級時她經常尿褲子,她特別膽小,又不善言談。我把她叫到房間裏,給她洗了頭髮,她當時臉上露出了笑容,幸福的笑容。因為爺爺奶奶也不識字,給她沒法輔導,再加之她的速度慢,我就利用吃過午飯這段時間,輔導她做作業,講她沒聽懂的知識。漸漸的,她在課堂上也能大膽回答問題,同學們對她的看法也改變了,也願意和她玩耍、和她交流了,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了。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和同學的幫助,漸漸便對同學、老師、學校產生嚮往和信任感,淡化思念父母所帶來的痛苦,並陶醉在快樂和幸福之中,

二、 構建新的家庭教育環境

學生的父母外出務工,學生有的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有的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有的和親戚朋友住在一起,導致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兒童十分溺愛,造成兒童放蕩不羈,親戚朋友,面對他人的兒童,管也難,不管也難,造成教育空檔,在這種情況下,別説兒童能養成良好習慣,得到健康發展,只要能做到不出大的問題就已經不錯了。因此,我便進行家訪,及時瞭解他們的情況,與他們現有監護人進行交流,授予他們家教的方法,讓這些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兒童,能夠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並能與學校教育同步,從而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我還與留守兒童交流溝通,讓他們從監護人身上感受到親情和關愛,懂得尊重和感恩。

三、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搭建快樂成長平台

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孤獨、自卑、自棄等不良心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導心理缺陷、心理障礙和行為偏差,通過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諮詢、召開主題班會、隊會等途徑,規範“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我班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獻愛心募捐活動,演講比賽、班級之星評選等。讓這些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來自老師、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愛,讓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過兒童節時,讓留守兒童通過畫畫、做手工、表演等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才能,表現自己的堅毅。對父母的思念和期盼是任何親情都無法替代的,我教育他們利用電話,架設起與父母溝通的橋樑,並把它轉化為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一個載體。我做到定期和兒童父母聯繫,向他們直接反映兒童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讓他們雖在千里之外,也不能忘記自己肩負的責任,並能參與到對子女的教育之中。與他們協商務必每月和兒童通一次電話,向兒童直接瞭解其學習生活情況,鼓勵他們努力向上,讓兒童親耳聽到遠方父母教誨,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一直關愛着自己,父母就在自己的身邊,讓他們知道不再孤獨,產生自信心,同時也可以減少和預防他們不良行為的發生。鼓勵留守兒童參加學校的“感恩書信”活動,給父母寫一封信,向父母介紹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介紹學校中愉快的事情以及對父母的思念之情。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鍛鍊他們的寫作能力,溝通和父母之間的感情,而且在相互的交流中,促進了兒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斷昇華。

總之,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愛是教育的基石,對於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於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教師應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他們。在安全上,要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與支持,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去關心、愛護、教育、幫助這一弱勢羣體。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2

在我縣的部分鄉鎮有着這樣一羣孩子們,他們遠離父母,常年跟隨祖父母或其他親友一起生活。他們中有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也有父母離異或因其他原因失去父母的孩子,其中一些孩子的家庭還非常貧困。雖然學校教育對孩子們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健全,也會導致孩子們的身心、學習、成長出現一系列問題。如何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和保護的缺失,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成為我委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據摸底調查,目前,全縣2個鄉鎮(街道)共有—8週歲留守兒童250名,其中98.8%分佈在各鄉鎮,43.2%集中在北部山區,7週歲以下的佔30.4%,家庭情況較差的佔57.6%。這些孩子一般都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監護,和父母的聯繫方式主要是打電話,與父母聯繫的紐帶主要是學費和生活費。

調查發現,多數留守兒童思想健康,自我要求嚴格,對父母外出務工持理解支持態度。但由於隔代教育、缺少親情陪護等因素,也導致一部分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思想、行為、學習、生活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學習成績不佳。由於隔代教育,祖輩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難免也要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親友監管的情況下,更多的則體現為只要孩子能平平安安就好了,不敢在學習或其他方面對孩子有所責備。據調查問卷統計,“你在學習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一項,填寫最多的就是“沒人輔導,沒人監督”。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在學業上長期缺乏輔導和督促造成學習成績下降,進而對學習產生牴觸心理。據調查統計,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僅有3.6%,良好的佔20xx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由於留守兒童們長期沒有父母陪着身邊,家庭的“缺陷”使他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等等問題,這樣長期處於心理缺乏疏導的狀態,便會出現內向、孤僻、缺乏安全感、不善與人交流、情緒不穩定、具有較強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等心理髮展異常的表現。據調查,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調查問卷顯示,“你有心理話最想對誰説?”一項,選擇“父親或母親”的達到95%,選擇願意和老師講心裏話的僅有4.5%,卻沒有一人選擇“臨時監護人”。

二是有效監管缺失,安全隱患較大。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臨時監護人重養輕教,教育監管的責任主要落在了學校,然而在課餘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情況下,學校與家庭間的安全教育銜接上出現“真空”,愛玩是小孩子們的天性,加上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往往會出現燙傷、燒傷、交通事故、電力事故、溺水等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調查中,雖然8。8%的留守兒童目前從未受到傷害,但仍有8。2%的留守兒童曾受到過人身傷害或發生過安全事故。

三是家庭經濟差,生活質量不高。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即使是父母雙方全部外出打工賺錢,其家庭生活方面也是非常貧困的。由於缺少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往往沒有規律,有些寄宿生的飲食常以方便麪和零食為主,營養根本得不到保障。另外,在農忙時,幾乎所有的留守兒童都要承擔一部分農業生產與家務勞動。營養不良以及繁重勞動都會導致留守兒童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

為解決留守兒童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委啟動了“愛心築巢工程”,圍繞“奉獻四種愛,温暖留守心”這個主題,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用真心真情為留守兒童築就“愛心巢”。一是奉獻教師之愛。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和鄉鎮組建關愛留守兒童青年志願者隊伍,開展結對關愛活動,通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安全教育為留守兒童增補成長“鈣片”,彌補人間親情,撐起健康成長的“保護傘”。目前,全縣已有 0名志願者結對xx年中秋前夕,利用週末休息時間,組織青年志願者5人到高廟堡鄉高廟堡村等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村,與留守兒童一起做遊戲、交流、寫家信、包餃子,讓孩子們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三是奉獻朋友之愛。組織縣城國小生走進鄉村國小開展“城鄉少年手拉手活動”。組織實驗國小與膳房堡鄉谷威第二希望國小開展“心連心,托起一片天”手拉手互助活動,結成“一對一”小夥伴,互贈了友情卡和自己準備的小禮物,並通過開展文藝表演、趣味遊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雙方的瞭解,加深彼此間的友誼。利用同齡人最易溝通交流的特點,使留守兒童與結對小夥伴相互瞭解、交往,在相互交流和學習中,走出封閉的自我世界,使心情開朗起來。四是奉獻社會之愛。整合社會資源,以“六一”、中秋、春節等節日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送温暖”和助學活動4次,捐助物資共計萬餘元,累計幫助6名貧困家庭“留守兒童”順利完成學業,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實際困難,在整個社會營造良好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氛圍。

關愛留守兒童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我委將繼續推進此項工作,並加強宣傳,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號召社會各界不遺餘力給予留守兒童關愛。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3

作為一名新教師,能參加這次“留守兒童心理關愛”國培,我感到非常榮幸。聽了很多教授的課以後,我的心豁然開朗,對心理學的興趣也更濃厚。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已經過去的一週裏,我聽了很多教授的課,每個老師的課都有他的特色,都使我學到了很多心理學知識。

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課,是xx的“教師心理成長工作坊”。工作坊,就是利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對教師進行心理輔導。她的課與眾不同,和我們平時上課差別很大她的課操作性很強,注重實際,非常實用,不像我們大學學習中比較重視理論知識和書本知識。宋教授上課時,教室裏沒有課桌椅,學員坐在墊子上。上課前期,宋教授為了讓學員能更好地融入到這個新的集體,做了很多準備活動。

比如説,她讓我們所有學員圍成一個圓圈,當她説“西伯利亞的大風颳啊刮,刮到穿紅色衣服的身上”時,穿紅色衣服的人要離開自己原來的座位,找到空位。如果最後誰沒找到座位,就要表演一個節目。

再比如説,為了讓我們更加熟悉,宋教授安排了一個小遊戲“石頭,剪刀,布”。每個學員主動找人出拳,輸者要跟着贏者,並且,輸者要把手搭在贏者的肩膀上,一個接一個,最後連成一條長“龍”。

上課時,更是精彩紛呈。舉個例子,宋教授讓我們全體學員男女各站成一排,男女一一對應,先用遮眼布把男學員眼睛遮住,女學員當男學員枴杖,扶着男學員下樓梯,又上樓梯。後來,女學員的眼睛被遮住,男學員當女學員枴杖,扶着女學員下樓梯,走過草坪,又上樓梯。在整個活動中,所以學員不可以説話,但可以用動作提示對方。

通過這次活動,瞭解我們是否相信他人。如果被遮住眼睛的人走得穩,心理不害怕,不緊張,那麼,説明他信任“枴杖”。反之,則説明他還沒有完全把心交出去,不太相信“枴杖”。當我的眼睛看不見,被人攙扶着,一開始我的心理一點底都沒有,不知道前面是不是平坦的大道,我不敢走下去,只是被人拽着走,但是走了一會兒之後,感覺也不那麼害怕,心卻沒有完全放下來。

這個活動讓我們瞭解了盲人的難處,痛處,我們應該更多地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盡我們的力量去保護他們!

再舉個例子來説,宋教授讓我們寫“人生五樣”,這“五樣”對於一個人來説,是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可以是人,物,抽象的東西,等等。寫好之後,去掉一個,並且用黑筆塗掉,直到看不見。一次去掉一個,直到最後只剩下一樣,是最珍貴的。

取捨之間,真的很難。很多學員最後留下了孩子,因為對他們而言,孩子是希望,是未來。有的學員最後留下了父母,像我,因為我覺得,父母生育了我,又養育了我,所以,我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護父母。

有的活動很殘酷,比如,宋教授説,假如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允許你在最後時間做五件事。當聽到這裏,很多學員的心一下子暗淡下來,有的學員甚至忍不住流下淚來。有的説想給父母洗一次腳;有的説,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和家人出去玩,在生命盡頭,想陪家人出去好好地玩一次;還有得説,想給學生上最後一節課。我們靜靜地聽着,很感動,覺得好像真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的確,正如宋教授所説,人生中很多事都是未知的,所以,在我們有生之年,應該趕緊行動,應該珍惜現在,珍惜身邊的親人、朋友,善待每一個人。

作為教師的我們,往往忽視了兒童的心理感受,這次培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不僅要重視兒童學習成績,身體狀況,而且要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使他們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希望看到這篇體會以後,老師們能夠更多地關注留守兒童。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4

在我縣的部分鄉鎮有着這樣一羣孩子們,他們遠離父母,常年跟隨祖父母或其他親友一起生活。他們中有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也有父母離異或因其他原因失去父母的孩子,其中一些孩子的家庭還非常貧困。雖然學校教育對孩子們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健全,也會導致孩子們的身心、學習、成長出現一系列問題。如何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和保護的缺失,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成為我委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據摸底調查,目前,全縣12個鄉鎮(街道)共有1-18週歲留守兒童250名,其中98.8%分佈在各鄉鎮,43.2%集中在北部山區,7週歲以下的佔30.4%,家庭情況較差的佔57.6%。這些孩子一般都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監護,和父母的聯繫方式主要是打電話,與父母聯繫的紐帶主要是學費和生活費。

調查發現,多數留守兒童思想健康,自我要求嚴格,對父母外出務工持理解支持態度。但由於隔代教育、缺少親情陪護等因素,也導致一部分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思想、行為、學習、生活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學習成績不佳。由於隔代教育,祖輩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難免也要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親友監管的情況下,更多的則體現為只要孩子能平平安安就好了,不敢在學習或其他方面對孩子有所責備。據調查問卷統計,“你在學習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一項,填寫最多的就是“沒人輔導,沒人監督”。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在學業上長期缺乏輔導和督促造成學習成績下降,進而對學習產生牴觸心理。據調查統計,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僅有13.6%,良好的佔20.4%,中等及以下的卻佔了66%。

二是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由於留守兒童們長期沒有父母陪着身邊,家庭的“缺陷”使他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等等問題,這樣長期處於心理缺乏疏導的狀態,便會出現內向、孤僻、缺乏安全感、不善與人交流、情緒不穩定、具有較強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等心理髮展異常的表現。據調查,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調查問卷顯示,“你有心理話最想對誰説?”一項,選擇“父親或母親”的達到95%,選擇願意和老師講心裏話的僅有4.5%,卻沒有一人選擇“臨時監護人”。

四是有效監管缺失,安全隱患較大。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臨時監護人重養輕教,教育監管的責任主要落在了學校,然而在課餘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情況下,學校與家庭間的安全教育銜接上出現“真空”,愛玩是小孩子們的天性,加上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往往會出現燙傷、燒傷、交通事故、電力事故、溺水等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調查中,雖然81.8%的留守兒童目前從未受到傷害,但仍有18.2%的留守兒童曾受到過人身傷害或發生過安全事故。

五是家庭經濟差,生活質量不高。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即使是父母雙方全部外出打工賺錢,其家庭生活方面也是非常貧困的。由於缺少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往往沒有規律,有些寄宿生的飲食常以方便麪和零食為主,營養根本得不到保障。另外,在農忙時,幾乎所有的留守兒童都要承擔一部分農業生產與家務勞動。營養不良以及繁重勞動都會導致留守兒童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

為解決留守兒童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委啟動了“愛心築巢工程”,圍繞“奉獻四種愛,温暖留守心”這個主題,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用真心真情為留守兒童築就“愛心巢”。一是奉獻教師之愛。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和鄉鎮組建關愛留守兒童青年志願者隊伍,開展結對關愛活動,通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安全教育為留守兒童增補成長“鈣片”,彌補人間親情,撐起健康成長的“保護傘”。目前,全縣已有110名志願者結對202名留守兒童,集中開展各類活動6次。二是奉獻親人之愛。深入開展“與留守兒童共度週末”系列活動。今年中秋前夕,利用週末休息時間,組織青年志願者15人到高廟堡鄉高廟堡村等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村,與留守兒童一起做遊戲、交流、寫家信、包餃子,讓孩子們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三是奉獻朋友之愛。組織縣城國小生走進鄉村國小開展“城鄉少年手拉手活動”。組織實驗國小與膳房堡鄉谷威第二希望國小開展“心連心,托起一片天”手拉手互助活動,結成“一對一”小夥伴,互贈了友情卡和自己準備的小禮物,並通過開展文藝表演、趣味遊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雙方的瞭解,加深彼此間的友誼。利用同齡人最易溝通交流的特點,使留守兒童與結對小夥伴相互瞭解、交往,在相互交流和學習中,走出封閉的自我世界,使心情開朗起來。四是奉獻社會之愛。整合社會資源,以“六一”、中秋、春節等節日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送温暖”和助學活動4次,捐助物資共計1萬餘元,累計幫助61名貧困家庭“留守兒童”順利完成學業,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實際困難,在整個社會營造良好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氛圍。

關愛留守兒童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我委將繼續推進此項工作,並加強宣傳,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號召社會各界不遺餘力給予留守兒童關愛。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5

隨着生活的質量漸漸提高,生活得壓力也逐漸加大。為了家庭能夠解決温飽和奔向小康,有好多的人開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一方面為了生活,一方面為了家裏的經濟,只有先放下家裏的小孩,外出掙錢,為孩子的學業家庭的生活而艱苦奮鬥。

殊不知家中的孩子有的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或者在親戚家裏寄住的苦楚。從小我也是跟着爺爺奶奶長大,由於觀念跟理想不一樣,在童年時光裏,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我深有體會這樣的感受。為此我對這次“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十分積極。我只想用自己那份微薄的熱情去温暖那些只有過年或者幾年不見父母的孩子們。

我們在村委會的幫助下,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家訪,這是我們與留守兒童及他們現時監護人直接面對面交流的大好機會,在與這些兒童的交流中我看到了他們對父愛母愛的渴望,他們最常説的就是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在父母身邊。過多的憂慮使他們過早的缺去或失去了童真,他們自我覺得與其他孩子是不平等的,有的甚至不知道父母是什麼概念。在與他們現時監護人的交談中我得知這些小孩平時貪玩,功課作業基本無人監督,他們作為現時監護人也沒什麼辦法,自己有小孩,也需要幹活,或者年事已高,有心無力。我覺得這不單單是這部分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是全社會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不僅體現在身體,更體現在心理。

我跟着我的團隊,走去走訪。看了才真正體會到,城市的小孩與向下的小孩就是完全的不一樣的。城市的孩子乾淨整潔,但是也只是温室的花朵;鄉村的孩子誰沒有整潔的外表,但是他們快樂着,因為他們自由。這就是城鄉之間的區別,包括環境,更包括孩子。面對着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明顯沒有城市孩子的自信,有意識的抗拒。但是我們花了心思去與他們遊戲,與他們説話,他們才慢慢的接納我們這樣對於他們來説是城市來的大哥哥姐姐們。可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也是從他們的年紀裏走出來的。他們的心思我們懂――他們缺少了一種關愛。

在交流中我們也瞭解到了這幫孩子很想像電視裏面那樣,爸爸媽媽帶着去玩,特別是六一兒童節那天,這是專屬於他們的那一天。而不是學校就放假一天那麼簡單。可惜有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家裏的老人更不可能會陪着孩子玩(指大部分)。城裏面會有的孩子父母帶來廣場或者去吃大餐,玩個痛快。也會有的孩子默默地在家看喜洋洋度過。而村裏的孩子最快樂的地方就是田裏地裏和河邊。慢慢的他們缺少了一種特殊的關愛。從而會使一些孩子變得叛逆和過度調皮。這將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慢性的心理破壞。所以我們從家裏的長輩入手開始我們的第二項活動。

經過我們進行調查,並進行統計。我們這次更加的深入到了村民們的生活中,我們劃分區域分工合作,隨機調查,調查只是一種形式,我們有機會便會與他們拉家常,感受他們幾十年來的生活變化從他們的口中讀出他們歷經的滄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出他們生活的喜怒哀樂。這次調查也非一帆風順,有部分村民還是不瞭解我們的目的,對我們還有排斥的心理,我也盡所能去化解他們的這種心理,這對我出國留學也是一種考驗與磨練,用我所學的的知識去解釋給他們聽,這樣不僅鍛鍊了我的表達與應用能力,也鍛鍊了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在我們的努力之下,問卷調查終於如期完成。這既有我自己的努力,也有我們團隊的分工協調,我不僅更加深刻認識到知識的作用,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

這次“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大學生活以來首次親身步入社會,儘自己能力將學到的知識用應用出去。同時也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為以後的社會生活積累了很多經驗。最後希望我們這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引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6

今天,我們的XX大學赴X縣幫扶教育社會實踐營隊一行XX人來到了X縣XX鎮XX村。今天來到XX村是想要看望村裏的留守兒童,陪他們玩玩遊戲,聊聊天,教授他們一些知識,瞭解下他們的生活,也給他們講下自己的大學生活。在這次XX村教育服務活動過程中,我們經歷了許多事情。這些事情讓我們心情心態隨着加以轉變

每當看到一羣羣孩子們揹着書包的樣子,總會想到自己小時候。隨着社會的日益發展,生活水平的的不斷提高,家庭的膽子跟着加重,許多家長迫不得已背井離鄉,拋下年邁的父母以及年齡尚小的孩子而外出打工。他們也有不情願,但為了維持生計而被迫於自己的孩子天各一方,這卻苦了對世界好奇的孩子們,沒有了父母那温暖的懷抱,卻要自己獨自面臨成長路上的風風雨雨,孰知這對還小的孩子們是一個怎樣的事實

年幼的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大小與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給他們那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多大的心靈創傷。而作為新一代年輕的我們,他們眼裏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理所應當儘自己所能,給予他們幫助。我們少玩幾次遊戲、少逛一次街,也許就能給他們多買一件新衣服,多買一個文具盒,用我們的關愛填補他們內心的缺失的愛。

在XX村村長的帶領下我們拜訪了當地八户留守家庭和留守兒童,根據村長介紹,村裏大多數青壯年都在外打工,只有農忙的時候才會回來幫助家裏務農。留在村子裏的大多都是婦女,老人和兒童。每到一家,迎接我們的都是一張張純真可愛的小臉,純真可愛水汪汪的大眼睛。

其中一個孩子給我的印象很深刻。他有着一雙稚嫩的臉龐,一雙眼睛炯炯有神,臉上有點肉肉的,可愛又活潑的孩子張夢玲。她對我們的到來也有些吃驚,一開始並不知道該説些什麼,但是通過慢慢的交流,他們也露出來孩子的天真和我們聊了起來,父母和姐姐都去武漢打工去了,自己一個人和奶奶一起住。通過這些問題的交流,漸漸的我們也成為了好朋友,她親切的叫我哥哥,我很感動。通過我們的活動,讓孩子們也知道,儘管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但仍然有很多的人在關心着他們,讓他們的心裏多了一份温暖。

歲月伊始,未來的日子還長,在我們的空餘時間,真真切切的走進孩子們,給孩子們的童年更多的關愛。我們細微的一小步,就能促進社會的一大步,我想用我們的微薄的力量,讓更多的孩子得到愛與保護。我將親力親為的為夢玲小朋友帶去童年的快樂,讓她快樂得成長,擁有美好回憶的童年。我們要用關愛、用親情去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温馨的家園氛圍,讓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的日子裏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並讓每一個留守兒童不再孤單,不再無助,在學校同樣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通過這次“三下鄉”我相信我會漸漸地讓身邊的人也關注起身邊的兒童,讓他們也能得到一樣的關愛,一樣的健康快樂的成長。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7

下馬塘鎮過去一直以“三小”出名。一是鎮小,人口不多;二是經濟實力小,人多地少,切多以手工性質的採礦業為主,難成氣候;三是名氣小,就連本溪當地人都很難説清它的具體位置。”三小“的結果就是一個”窮“字。因此下馬塘鎮大部分年富力強的中青年都外出去大城市打工賺錢,養家餬口,因此留守兒童羣體的出現成為了一種必然。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現階段中出現的一個很特殊的羣體,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都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但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注,來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留守兒童的感情波動很大,對周圍的反應敏感性強,他們需要更多的平等、友善、關心、理解和尊重。在這次活動中,志願者們和留守兒童進行了一對一的溝通交流,還安排了講故事,做遊戲,和才藝展示等環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瞭解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性格等基本情況,也讓他們對我們卸下心理防線,接受並認可了我們。在與孩子們的接觸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毛主席説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能有更加深切的體會和更加真實地感受。這次活動為我們大學生村官志願者們提供了一個走進社會,瞭解社會,展現自我的絢麗舞台,也是一次讓大學生志願者能投身社會、體驗生活、服務人民的絕好機會。就我們這次活動來説,通過之前的瞭解我們得知由於留守兒童羣體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導,時常想念他們的爸爸媽媽,而他們的父母過節回家因倍加珍惜短暫的團聚時光,也會對孩子過分溺愛,這都導致了他們中的一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畏縮或是傲慢的性格。得知這些,我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着,但古語有云: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俗話説,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在實際的交流過程中,我欣喜的發現,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仍能努力學習,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真的讓我感到無比的安慰。只有讓孩子不斷進行苦難的磨練,才能幫助他們形成吃苦耐勞的精神與良好的心態,在未來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競爭激烈的社會。活動中,我帶的二年級的馬敬華小朋友,在活動快要結束前,他堅持要為我們大家朗誦一首詩,是李白的《贈汪倫》。當朗誦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時,小傢伙看着我開心的笑了。短短几個小時的陪伴使我們之間建立了如此深厚的友誼讓我又一次感到了孩子們的熱情與温暖。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通過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我更深層系的瞭解了社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我們應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清自己的位置,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知識與能力,才能在今後遇到挫折與挑戰時,用自己在實踐得到檢驗的知識與能力去解決它,克服它。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只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踐,是不可能有長遠發展的。

在市、區團委的帶領下,我們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了讓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的日子裏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只是千千萬萬個出國留學志願者中的一份子,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都會存在的現象,那麼,只要留守兒童存在,關愛留守兒童這項活動就必須深入、持久地、有聲有色地開展下去。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志願者,我們不僅要好好學習掌握現代化的知識,而且還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更好的掌握知識;在實踐中瞭解社會發展,才能鍛鍊自己、發展自己,使自己將來能更好地投身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只有到實踐中去、到基層中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聯繫起來,才是大學生成長志願者成才的正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