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讓書香浸潤校園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讓書香浸潤校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讓書香浸潤校園心得體會

讓書香浸潤校園心得體會1

(一)培養學生閲讀興趣,養成良好閲讀習慣

現在的學生們寧願把大部分課餘時間花費在看電視上,卻不喜歡讀書。這些學生外表看起來聰明伶俐,見聞廣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識雖多但流於膚淺,反應雖敏捷卻未經推理思索。為了使學生愛上讀書。養成讀書習慣,我做了不少努力。

1、利用班會時間觀看相關影碟,如《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待學生看過部分或全部電視劇後。引導學生讀書上的文字,同時比較二者的差異。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體會到影視片雖然能帶來藝術的震撼,但欣賞的過程卻是瞬間的、粗略的;而讀小説所獲得的是優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滅的感情,這些卻是持久的。從而使他們喜歡讀書,並能靜下心來聚精會神地讀書。當然也可以先讓學生讀名著。再讓學生觀看電視劇。用來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在畫面與文字的結合中,讓閲讀輕鬆而又深入。

2、以境誘趣。為了鼓勵學生利用閒暇讀書閲報,我在班級中開設了“閲讀角”。閲讀角的書大部分是學生自己從家裏帶來的,一部分是我提供的。另外我定期向圖書室借閲時文雜誌,如《讀者》《視野》《意林》《美文》,人手一本,互相傳閲,半月一換,解決了學生“沒書讀”的困境。

3、以獎激趣。對閲讀篇日多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獎勵,對一些知識面廣的學生也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多讀書還有獎勵,喜歡讀書的學生興趣更濃了,不喜歡讀書的學生也躍躍欲試。且班級常規的獎品大都是圖書:大到名著,小到雜誌。如平時作業優秀獎、綜合素質優異獎等,都以圖書為獎品。“獎勵”成了學生讀書的“催化劑”,學生讀書氛圍日益濃厚,班裏瀰漫着濃濃的書香味。有了這種良好的讀書氛圍,就像陶行知先生講的“同學也互相感化”,好讀書的同學能引起別的同學好讀書。

(二)推薦適宜的.課外讀物,引領學生健康閲讀

幫助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經常性地為學生介紹有益書報。儘可能將符合學生心智特點的課外讀物推薦給學生,來激發學生的閲讀慾望。一般來説,對國小生可以從容易引起閲讀興趣的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人手,對國中生,可以推薦內容豐富、人文性較強、知名度高的《讀者》等刊物,然後針對個性,分別介紹不同的書籍,逐漸把品位高、寫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薦給學生。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水滸傳》《紅樓夢》等。同時,要結合學生閲讀和理解能力,選擇的讀物深淺要適度。太淺,達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太深,讀不懂,將會影響學生課外閲讀的積極性。

1、為了讓學生有選擇的餘地,注意配合教學進度大力介紹有益讀物。可結合教材的內容,指導學生選擇適宜的課外讀物。如教了《楊修之死》後,就可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中有寫楊修的其他章節,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揚修形象。進而引導學生在課外通讀《三國演義》,拓寬了閲讀面,加深學生對作者塑造楊修形象所要表達的創作意圖的理解。再如學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可引導學生讀《城南舊事》。

2、隨着現代社會各方面信息渠道的雜、廣、亂的形勢,現代社會文化市場對學生存在着較大的負面影響,教師應有責任相機誘導,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引導他們吸收多方面知識。防止課外閲讀過程中出現的“偏食”現象。作為語文教師,對課外閲讀內容的認識要寬泛。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是重要的課外閲讀內容,但不是全部。因而,我不僅僅指導學生去讀小説、背詩歌,而且鼓勵他們只要有閲讀興趣,凡是適合自己年齡和口味的書,無論是科技的、歷史的都可以拿來讀。並告訴他們最最簡單的判別好書的方法,即“讀書時,不時會有驚訝、衝動,想把書中的文字比如一段優美的風景描寫抄到筆記本上來,這本書可以把它認為是本好的書”(曹文軒語)。

(三)教會閲讀方法,成為善讀人

提供一些常用的讀書方法給學生,幫助學生掌握讀書的基本規律是很有必要的。學生閲讀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語文教師在閲讀教學中一定要重視閲讀方法的傳授和點撥。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重視學法的指導。以減少閲讀中的困難,讓學生熟悉不同文體閲讀與欣賞的一般方法,讓他們主動尋找閲讀的樂趣。教師要系統講授各類文體的基礎理論,導讀教材選編的範例,也要教給學生一些讀書的方法。這樣,學生就可從教師講授的文章中領略到一種縱向、橫向比較的學習方法,這無疑為他們課外閲讀提供了:把鑰匙。

對於“怎樣讀”這個問題,我則不強求一律,只是介紹幾種讀書方法,比如自己的書可以採取圈點、評註法;而借來的書,可以採取摘抄法;可以是略讀。可以是詳讀:甚至可以用寫讀後感、讀書筆記的方法來促進讀書。每個同學都可以有自己特有的讀書法,把這些常用的讀書方法介紹給學生後,我就不再強求一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四)展示成果,品嚐閲讀成功的喜悦

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既希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穫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讚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就定期對他們的閲讀情況加以檢查評定,展示學生閲讀成果,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進一步鞏固閲讀的興趣。

1、欣賞閲讀記錄。每個同學都有一本“我的閲讀拾錦筆記”,學生以各種形式,如“摘錄”“寫體會”等寫下自己課外閲讀的體會。

2、開展交流活動:為了使學生課外閲讀不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每週上一節閲讀課,讓學生進行閲讀交流。課上,學生或聯繫課文內容(節選)介紹自己閲讀的原著,或介紹自己閲讀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讀物,或是對課外讀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現手法等進行文學欣賞品評和是非優劣的評判。經常舉行這樣的讀書交流會,情感藴涵其中,方法滲透其中,讀書的氛圍也因此形成,同時閲讀交流課也成了學生之間相互推薦新書、好書的時機。

3、寫讀後感:讀後感應是閲讀者經過心靈的體驗、感悟、昇華,從而有所發現並獨創的精神產品。在學生讀過一篇優秀文章或一本好書後,我鼓勵他們寫點感想,鼓勵學生放開地想,大膽地議,可以是贊同、懷疑、也可以是批判,哪怕只一、兩句話。如上面説的美文推薦點評即是其中的一種。為了鼓勵學生動筆,我常在班上朗讀他們日記或週記中的讀後感,或把學生優秀的讀後感作品張貼在班級“習作展示台”,以寫促讀,效果不錯。

要讓我們的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書海中暢遊,在知識的滋潤下成長,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課外閲讀的地位和作用,重視培養學生課外閲讀能力。我們要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上儘可能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開展各種小規模(班級為單位)的讀書活動,把講、讀、寫、做幾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即“能讓孩子讀起書來,這就是一件好事,這是對自己負責、對後代負責的事情。”

讓書香浸潤校園心得體會2

説到讀書,可能有很多人會認為枯燥乏味,毫無樂趣可言。可是,當你真正靜下心來讀書時,一會發現這是一種別有風趣的享受。

小時候,剛剛從媽媽口中聽説有書這個東西,好奇心強烈的我迫不及待想要見識見識。於是,在媽媽的帶領下,我走進了書中的世界。開始時,倒不是讀,而是聽媽媽講故事。小鴨、小兔、小熊……一個個可愛的朋友在書的世界中歡快地玩耍着,嬉戲着,把我也帶進了它們的世界,為我帶來歡笑、快樂。這些短小精煉的故事雖不説像名著那樣含有多深刻的道理,卻如同在我心中播種下了一顆讀書的種子,在文字的滋潤下逐漸地發芽、長大。

聽的童話多了,我開始嘗試着自己編故事。我編故事是現炒現賣,腦袋裏想好了就跟媽媽説,雖然説的語無倫次,只是單純地把人物的名字塞進一個不着邊際的情境中。即使如此,還是樂此不疲,一個勁地想故事,説故事,把媽媽説的只能反覆地誇我:“好,好……”。不得不説,那時我為自己打下的表達基礎對我後來的`習作有着極大的幫助。

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自己讀書,並且向着更高層次的書籍進發,《兒童文學》成了我最忠實的夥伴。從《兒童文學》到《兒童文學~選粹》,再從《選粹》到三本一體。每個月,當我經過報刊亭前,都會踮起腳問問老闆《兒童文學》到沒。要是沒到,會小小地失落一陣子,等着明天再來。要是到了,就會屁顛屁顛地跑到媽媽面前纏着媽媽幫我買。拿到書之後便急切地拆開來,邊走路邊品味書中的美文,常常會撞到路人或電線杆,可還是放不下書。依媽媽的話説,就是一個“看書不看路”的孩子。再後來,我看的書籍愈來愈多,從小説到名著,從童話到歷史,點點滴滴地進行着知識的吸收,享受着這讀書的快樂。

至於為什麼會讀書,我想是因為書中的人物牽引着我的心,他們的經歷好像切實地發生在我的身上,讓我與他們一起悲歡離合,嚐盡人生百味,感受人心冷暖。正是因為他們的每分每秒都是一段心靈的旅程、不同尋常的冒險,所以我喜愛在某個安靜的午後,靜靜地坐在書桌前,品味着書香。

如今,我心中的那顆種子呀,已經成為小樹苗了,我還會繼續讀下去,讓它成長為蒼天大樹。我愛讀書,讀書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如果不靜下心來,是領會不到這其中的奧祕的。讀書吧,朋友,書籍永遠是我們成長的階梯,更是我們最好的夥伴。

讓書香浸潤校園心得體會3

教師,肩負着引導人成長的重要使命,因此,比其他任何人羣都更關注自身的成長和自身素質的提高。沒有與時俱進的成長,沒有素質的提高,就很難完成自己的使命,讀書是教師實現成長的'主要途徑。讀書,可以更新我們的理念;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現狀;讀書,可以提升我們的精神;讀書,可以陶冶我們的品性;讀書,可以激發我們的職業智慧;讀書,更可以支撐我們的教育生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教師“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財富來豐富自己。”當然,我們也不能為讀書而讀書,一定要把讀書自覺地和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的研究結合起來,用讀書指導實踐,用實踐指導讀書,這樣的讀書才是最有用的讀書,這樣的讀書才是有生命的讀書。

在一定意義上説,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推而廣之,一個學校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風,無不與這個學校的讀書學習風氣相關。讀書是一個學校生命力之源泉,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如果我們的學校、我們老師,都能有“讀書工作化”和“工作讀書化”的目標追求,並不斷為之實踐,那麼我們就將在理想的教育改革和激烈的教育競爭中佔得先機,並展現出無限的生命力。

讓書香浸潤校園心得體會4

高爾基曾經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閲讀是傳承文明、更新知識、提高素養、積累進步的基本途徑。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水平。一個民族的發展史就是她的文化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閲讀史。邱吉爾首相説過:“寧可失去50個印度,也不能失去一個莎士比亞。”

有人説:“一個不重視閲讀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閲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閲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應試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閲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人的人文素養的優劣,綜合素質的高低,個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書籍的陶冶和讀書的多寡。閲讀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你們這個年齡。早期閲讀,不僅對智力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朗朗書聲和淡淡的書香對於一個的人格塑造、思想靈魂、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響。

古人説:“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當你捧起一本書,靜靜地品嚐其中的韻味,心中有一種莫名的瓢逸和灑脱。書,可以讓我們遠離城市的繁忙與喧囂,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更加寧靜。書,可以讓我們滿載知識,飛翔在世界每一個角落。當我們迷失方向時,書還可以在迷茫之中為我們指明方向,讓我們在經歷驚濤駭浪後,仍可以抵達彼岸。

腹有詩書氣自華。老師説:“人要想有氣質,想要真正漂亮起來,一定要讀書,讀書是最好的‘精神化粧。’要想保持內在的魅力,讀書就是最高檔的身心保健品。一個人書讀多了,內心自然就豐富起來,你覺得生活是那麼有意思,那麼多姿多彩!”正如莎士比亞所説:“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

與書為伴,與書為友。讓書香浸潤我們的校園,讓書籍充盈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乘着書的翅膀自由飛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