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通用8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通用8篇)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耿家盛是雲南冶金力神重工有限公司拉絲成套設備製造分公司車工。1982年畢業於昆明機牀廠技校產品表面處理(油漆)專業,分配在昆明銑牀廠從事產品油漆工作。1984年11月,調入昆明重工,重新學習車工技術,從事車工工作併兼做油漆、銑牀、鏜牀、鑽牀等工作。耿家盛同志在良好的家風薰陶下,本着"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信念,對所擔負的各項工作勤于思考,勇於鑽研技術,善於實踐,堅持不懈地把自己鍛鍊成為工作勤奮、技術過硬、思想上進的現代工人。20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一兩樣小改小革,技術創新,為工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做出重大貢獻。

學習勞模要立足行為,少説多做,在工作中勤幹學習,苦練服務本領,提高服務能力。全體幹部職工要學耿家盛精神立足本職,爭當先進、趕超先進,創新業績,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勤奮踏實,求真務實,"踏實做人,認真做事",是很多人推崇的人生信條,耿家盛更是數十年如一日、用大半生的經歷踐行着這樣一句箴言。他始終堅定地認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你在什麼崗位,幹什麼工作,只要你愛崗敬業,捨得下工夫,不怕吃苦,肯動腦筋,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恆,就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就能有所成就。"在各種觀摩交流授課場合,面對眾人仰慕的目光,耿家盛都表現得十分謙遜,他誡勉自己,一定要牢牢記住兩個字,"感恩"。他認為,榮譽不是他一個人的,正是有了企業這一載體,有了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心支持,有了各級工會為基層工人搭建的平台,經過自身努力,才收穫了一些成績。在榮譽面前,耿家盛總結了一句話,"學會保持,懂得堅持"。他認為,不管走了多遠,自己都要始終堅守"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人生信條,保持工人本色,在學技術、搞革新、愛企業、講奉獻這條路上矢志不移。學習耿家盛同志的高貴品質及先進事蹟後,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更應該立足本職工作,踏實做人、認真做事,不斷學習及鑽研專業技能,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為更多的患者服務。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近日,學習了王彥生同的感人事蹟,王彥生同志的先進事蹟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中組部專門召開了王彥生事蹟報告會,追授王彥生同志為“全國優秀組工幹部”稱號,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組工幹部向王彥生同志學習。

王彥生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無論做事、做人還是當幹部,都光明磊落,堪為楷模,無愧於“太行之子”的讚譽,不愧是“組工幹部的好榜樣”。

最打動人心的是,王彥生這位憑黨性重實績選人用人的組工幹部,任何“潛規則”在他那裏都行不通。他將自己選人用人的導向和做法,總結歸納為幹部工作的“四對”原則,即“對千里馬型幹部不虧待,讓開拓者無憂;對老黃牛型幹部不忽視,讓實幹者無悔;對包青天型幹部不挑剔,讓公正者無畏;對智囊團型幹部不嫉妒,讓諫言者無慮”。

細細品味,筆者對王彥生的選人用人導向和原則感悟至深。他將幹部分為千里馬型、老黃牛型、包青天型、智囊團型。“對千里馬型幹部不虧待,讓開拓者無憂。”——不虧待“千里馬”,就要把選人用人的眼光放到工作前沿、基層一線,就是要旗幟鮮明大膽起用開拓創新的幹部。“對老黃牛型幹部不忽視,讓實幹者無悔。”——老黃牛型的幹部“只幹不説,不事張揚,默默無聞”,不忽視這些幹部,就是大張旗鼓地鼓勵實幹、看重實績。“對包青天型幹部不挑剔,讓公正者無畏。”——包青天型的幹部敢説敢幹,公道正派,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對智囊團型幹部不嫉妒,讓諫言者無慮。”——智囊團型的幹部頭腦靈活,通常足智多謀,能夠看準人、辦成事,往往有鋒芒、有主見,不當“老好人”;言者無畏,聞者足戒,“讓諫言者無慮”可以反映一個領導幹部是否具有民主的領導作風。王彥生積極倡導對上述四種類型的幹部要用在最需要的崗位上,要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激勵機制。“為人之道在於正,為官之道在於廉”。在王彥生心中,選人用人是事關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

王彥生的選人用人觀,生動體現了我們黨當前倡導的用人政策。“讓想幹事、幹好事、會幹事、不出事的人受到重用,讓説空話、大話、風涼話、泄氣話的人沒有市場。”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多次強調,要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建設清正廉潔的幹部隊伍。

王彥生身為組織部長,信念忠貞,恪守職責;他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讓人心悦誠服。他“做人有準則,做事講原則”,為組織工作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直至生命最後一刻,實踐了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生信念。他的選人用人觀及其言行,給我們廣大組工幹部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近期我黨支部組織開展了以“學藍雲,找差距、創佳績”為主題的大討論活動。藍雲同志的感人事蹟深深地觸動和震撼我們每個黨員的心靈,也激發了我們要成為一名優秀中共黨員的決心。

醫生本來不是他的職業,卻因為村民的急切需要,而放棄本來穩定和喜愛的工作,依然揹負起五鄉五弄人民健康的責任,從一個職業跨入另一個職業,在常人看來都是那麼難以理解,而於他卻是哪裏需要去哪裏,回鄉教書剛開始亦非他本願。只因那時候缺師少教,村裏的知識無人普及,他才選擇的教師工作。後又因山裏村民們生命健康沒有保障,才棄“文”從醫。從始至終,他心中都是以人民需要為目標,努力踏實地為人民做實事。堅守着一顆為民服務的赤子之心。一種習慣,一種堅守,一種堅守,一種信念,一種信念,一種人生。藍雲的一生是短暫的,卻是無悔的,他真正做到了像保爾·柯察金所説的那樣:“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在人們感歎“人心難測,世事艱難”,人們為各種利益奔波勞碌,爾虞我詐傾瀉而下,清澈歡快而義無反顧地展示了世間最原始的美好和對美好的追求。瑤山裏永遠不會忘記那背藥箱奔波的背影那夕陽下燦爛的光輝,那朝陽升起的希望。哪裏需要他,他就會在哪裏出現,多麼唯美善良的本性啊。只是英雄離世得太早,我們還來不及唏噓,他已飛往天堂,也許他真的是天使,上面召喚他了,他該回家了,該好好休息了,他真的太累了。

他走了,但他的事業,他的精神卻將永遠影響和指導着我們,他是我們每個黨員,每個人學習的楷模。尤其是即將邁向工作崗位的我們,藍雲的精神對我們的指導意義真的'很大。我們不用再削平腦袋要進大醫院,腳踏實地地學習,將來到人民羣眾需要的地方去,真正為人民做實事、辦好事,哪裏需要我們哪裏就是我們的最佳去處。拭去心中那些為名利的塵埃,以藍雲同志為明鏡,人生又怎能會失去意義呢?

藍雲同志的精神處處閃着平凡而執着的光輝,然而平凡的生活早就他非凡的人生。魯迅先生曾經説過:“有些人死了,打他卻還活着。”是的,藍雲就是其中一個這樣的人。讓我們永遠都記住吧!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眾所周知,組工幹部肯幹、狠幹、苦幹,是一羣“風裏雨裏,我們都在辦公室裏”,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在線的公務猿,他們責任大、工作重,在組織建設、人才管理的工作中,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很多人白加黑、5+2的高強度工作,有病不能適時治療,有飯不能按時吃,身體在慢慢的透支,從來只把“因為連續加班突發疾病身亡”的新聞而嗤之以鼻的我在聽到武漢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漢軍的事蹟後,卻默然無語,作為一名基層黨建工作者,我理解並尊敬他。

你是否看過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是否為國家的強盛變化由衷的自豪,在繁盛強大的背後,在於千千萬萬人的不懈努力,楊漢軍部長,為引進人才,10天行程1。8萬公里,行程包括波蘭、以色列、俄羅斯三國,不停的在倒時差的過程中,換位思考,如果是你不累麼?累!但是這是責任,這是一種信念,為國家引進人才,壯大我華夏的一道坎,這是一種奉獻,古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奉獻,現有楊漢軍同志“不做太平官,挺身當闖將”是奉獻。

共產黨員身上,似乎有一種力量,努力造福羣眾,實踐人生價值,什麼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連軸轉後暈倒在辦公室,通過工作造福人類就是他的人生意義,楊漢軍同志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所忠誠的事業,他深知為國家、為黨、為羣眾所做的一切是身為黨員的責任;他敢為民做事,敢擔負起為民謀福的重任。他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才叫責任,什麼才叫擔當。

覺得累的時候,覺得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想想自己的理想,想想肩上的責任,我要學習楊漢軍同志,愛崗敬業,艱苦奮鬥、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把楊漢軍同志作為一面鏡子,嚴格要求自己,切實做到紮根基層,盡職盡責,任勞任怨,要樹立當幹部幹事是硬道理的思想,恪盡職守、勇於負責,傾心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要專注投入,不懈進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樂觀向上,頑強拼搏,不浮躁,不懈怠,不消沉,努力在平凡的崗位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一名基層幹部,讓人時常唸叨,難;讓百姓泣淚感慨,歎為“好人”、“好兄弟”、“貼心人”,更難。

一名組織工作者,讓人心悦誠服,不容易;讓幹部自覺看齊,成為工作表率、學習榜樣、價值標杆,更不容易。

王彥生,這位基層組工幹部,生前贏得口碑,身後樹起豐碑,被譽為太行之子、燕趙之魂。他以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羣眾的一往情深、對本職工作的創新創造,不僅生動書寫了一名優秀組工幹部的先進事蹟,更集中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時代風範。

共產黨人的時代風範,首先就在於政治本色的永遠不變,這是王彥生感動廣大幹部羣眾的精神內核。面對深刻變化調整的時代,共產黨人惟有保持本色永遠不變,才能凝聚強大力量,引領發展進步。保持本色不變,王彥生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性原則、恪守政治責任。保持本色不變,王彥生牢記宗旨、心繫羣眾。他把百姓安危冷暖記掛在心,見不得羣眾生活貧寒,每每自掏腰包,愛動感情愛流淚。面對受洪水圍困多日的鄉親們跪謝感恩,他在泥水中以跪謝跪,與羣眾患難與共、血肉情深。他嚴把選人用人關,公道正派,知人善任,深知“用好一個人,會激勵一大片;選錯一個人,會挫傷一羣人”,説得出“組織原則不是任意交換的籌碼”,做得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共產黨人的時代風範,還在於執政能力的與時俱進,這是王彥生被人們發自內心稱道的優秀品質。面對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黨員幹部惟有不斷提高能力水平,才會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會有本領恐慌之虞。只有積極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羣眾學習,增強創新能力,成為學習型的黨員幹部,才能促進建設學習型政黨,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正是勤學善思,王彥生善於聯繫實際進行創新性思考。他博覽羣書,廣納新知,沒留下什麼臨終遺言,卻留下了眾多書籍和筆記。正是鋭意進取,王彥生長於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工作。他積極探索實踐經驗,創新工作機制,既注重解決具體問題,又注重從源頭上解決根本問題,到哪裏工作哪裏局面就煥然一新。

“內心除了感恩,就是憑黨性憑良心幹好本職工作”,王彥生生前的一句心靈獨白,揭示了他作為共產黨人所具備時代風範的深層根源。“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他懂得了感恩,進而把這種樸素情懷昇華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大愛。作為人的良心和作為黨員的黨性,則使他須臾未敢忘肩頭的責任和使命。這一切召喚着他內修政治本色、外鑄執政能力,兢兢業業勤勉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要永遠不變,執政能力要與時俱進。這變與不變,是共產黨員具備時代風範的辯證法,是保持先進性的重要方法。王彥生以他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內心修為和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樹立了新時期組織工作者和黨員領導幹部的良好形象,成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優秀代表。他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必將激勵着廣大黨員、幹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

當代中國正處於邁向新輝煌的新起點。建設繁榮富強的偉大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完成黨的執政使命,需要千千萬萬個王彥生式的黨員幹部。讓我們向王彥生同志學習,融入時代洪流,展現時代風範,把他的崇高精神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續寫屬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參加工作50多年來,不畏艱辛、執着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峯,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先世界,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熱愛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説,“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自年輕時他就立志獻身雜交水稻事業,併為之不懈拼搏、頑強奮鬥,始終把為國家解決好“民以食為天”問題當作自己的重大責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堅定、鍥而不捨。

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研作風。“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充分體現了他潛心實幹的本色和求真務實的作風。“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曾經是世界經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權威和書本,20世紀60年代初,他從對“鶴立雞羣”稻株的觀察中悟出天然雜交水稻的道理,從而勇敢承擔起雜交水稻研究的課題,不畏艱難,反覆試驗,終於研究成功三系雜交水稻。袁隆平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創新,帶領我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兩系法雜交水稻,使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淡泊名利、樂於奉獻的崇高品德。

上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相關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863”項目組開展攻關,提倡團結協作,很快獲得了成果。他沒有把政府撥給的數千萬元作為自己的研究專款,而是組織起全國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還將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和世界糧食獎等獎金全部捐獻出來,設立獎勵基金,獎給為科研做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袁隆平不僅傾心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而且長期關注世界糧食安全。在他眼中,雜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他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的追求,併為之做出了極大努力。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劉慧格,是一位70後的普通農村婦女,她勤勞致富,相夫教子,和睦兄嫂親待姑姐,還管是婆家還是孃家她都從不計較得失,用18年的操勞見證了對婆婆趙枝蘭的孝親。

今年39歲的慧格在1997年嫁到並不富裕的郭民正家,那會兒她為了過好小日子,就想方設法讓丈夫學廚師學做飯,家裏的裏裏外外都由她一個人操持,老人需要她、孩子需要她,地裏需要她——為了過好日子她恨不得把自己掰成兩瓣。等到丈夫學廚歸來她又張羅着辦流動飯莊,她們的小日子在兩個人的努力下幾年光景發生了大變化。

慧格説嫁過來後,公公已去世,她們兩口又要經營流動飯莊,丈夫經常外出主辦紅白喜事,家裏17畝地、80歲婆婆、一對兒女都只能由她來照應,慢慢地就與婆婆相處下感情了。家裏的大大小小事都由她一個人默默做完做好,每天天不亮她起來做好婆婆的飯,喚醒正在酣睡的兒女上學,便去地裏耕種莊稼。一到飯點就要急着回家照顧婆婆,她怕年勢已高的婆婆自己動手做飯有個啥閃失。好幾次婆婆看着兒子和媳婦忙得拉不開拴,着急着自己動手做飯幫忙,被兒媳婦知道後兩口子都對老人發了脾氣。還有一次婆婆就動手提了一小筒水,被不善言辭的惠格看見了,她當場對婆婆生了很大的氣,事後婆婆卻偷偷告訴兒子她心裏很是樂開了花,想偷着笑。

個人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今年王嶽菊已經53歲了,她原是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的物資局的一名會計,2012年1月王嶽菊的婆婆不慎跌倒,突發腦溢血成了植物人。一直守在醫院照料婆婆的王嶽菊,擦乾眼淚堅定地説了一句話:“不管怎樣也要為婆婆治病。”就這樣,她默默挑起了照顧婆婆的重擔,一挑就是五年。

為了讓婆婆牀鋪保持乾爽,王嶽菊每天要為婆婆換無數次尿片,為了不讓婆婆感染,胃管三個月換一次,紗布一星期換一次,尿管四天換一次,就連醫生都認為“只有一個多月”生存期的婆婆創造了生命奇蹟,卧牀5年來,婆婆身上不但沒有生過褥瘡,體重還增加了很多。

她5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顧植物人婆婆,沒有一句怨言,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5年來她共寫了十大本的護理日記,長達上萬字。當記者問她對之前説的那句話是否後悔時,王嶽菊堅定的説從來都沒後悔過。

王嶽菊夫婦倆用十幾本的護理日記為我們講述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其實不平凡就是在一點一滴的平凡的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