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名著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名著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名著心得體會

讀名著心得體會1

以前,我有一個不小的缺點——做事缺乏毅力,常常中途打退堂鼓。比如剛學英語時,覺得挺新鮮的,還能天天早起拼讀英語單詞。不久,覺得記單詞既枯燥又乏味,慢慢地就沒勁兒了。爸爸見我像小貓釣魚似的對待學習,就特意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介紹給我看,並説這本書寫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期望我能從中受到啟發。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工地上的磨難和病牀上的痛苦等等考驗,使他具有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戰勝了艱難險阻,把自我鑄成一塊“鋼鐵”。是什麼力量支配着他?是對共產主義事業堅定不移的信念。

讀完書之後,我覺得保爾這個人十分堅韌和頑強,他面臨的困難,不是常人能感受的,他憑藉不屈不撓的精神戰勝了所有的困難;他在我的生命中就像英雄矗立在我的心靈深處,每當我要放棄的時候,我就想起了保爾是如何戰勝困難的,以此推動我戰勝困難,永不放棄。

記得有一次,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教師讓我們背書,同學們一個個胸有成竹的舉手起來背書,當同學們都背完坐下時,教師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輪到我了,突然站起來感覺大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背起,我看教師的臉上有了不悦的神情,我不禁害羞地低下了頭。忽然,保爾在書中那些頑強拼搏的畫面,浮此刻我的眼前,我下定決心像保爾學習,感覺有股力量鼓勵着我。剎那間,我以最快的語速、最協調的聲音背完了課文,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書雖然看完了。然而,書上一幕幕使人感歎、催人奮進的情景仍時時出此刻眼前。想到自我生活在祖國的懷抱中,條件如此優越,卻怕苦怕累,不能持之以恆地發憤學習,真是太不應當了······我要感激保爾·柯察金,他使我懂得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真正意義,激勵我奮發向上,並不斷攀登學習上的高峯。

讀書能夠教會我們無盡的知識,讀書也能夠教會我們認知的道理,可是讀書真正的含義是讓我們在讀書中享受歡樂,惟獨僅有歡樂的讀書,才能真正感受讀書的真諦。

讀名著心得體會2

最近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和《愛的教育》,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我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就應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説: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就應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到達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我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一樣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着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觀選取。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資料轉化積澱為自我的綜合素養和創造潛力,這樣才能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帶給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着問題讀書——透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我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鋭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構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資料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我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光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就應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好處: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説,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能夠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讀名著心得體會3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築就的紀念碑。人們在這紀念碑面前,能夠玲聽到許多燴炙人口的有益教誨;能夠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能夠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我選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話,來談談我讀書的心得。

一、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構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我們上課時有時説"這堂課上得很沒勁"。原因也許不同,但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師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以至於在孩子們那裏構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對教材無所謂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資料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應對着難以逾越的寬度,試問學生怎樣能精神得起來呢在這樣的課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資料豐富的課來學生本不需要緊張,但卻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憊,也許只有下課鈴才能讓他們更興奮一些。

學生對學習的熱切願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願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二、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個性強烈。

學校裏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資料,學生們認真聽着,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裏一片沉默,於是教師得出結論,新資料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複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教師不得不把剛才講述的資料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説:"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麼剛才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但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狀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決定他們對新資料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資料時,他們就應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到達什麼目的。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用心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資料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此刻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資料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用心主動收穫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三、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以前是個孩子。"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完美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讀名著心得體會4

我國有四本無人不曉的世界名著,經典不衰,至今還有不少的粉絲。有讓人落淚引起相思的《紅樓夢》,讓人熱血沸騰,感悟大起大落意境的《水許傳》,更有兵分天下,兵馬相爭的《三國演義》和神魔亂鬥,西行取經的《西遊記》。今天就讓我們跟着吳承恩先生筆下的唐僧一行人向西前進……

師徒四人中有老實吃耐苦的沙和尚,仁慈但帶有舊社會思想的唐僧,貪生怕死但有萬夫莫開之勇的豬悟淨和神通廣大的孫悟空!

這孫悟空乃是個天生石猴,智慧比得過不少人,且有力量。可是卻急躁,有叛逆精神,實為美中不足。他曾鬧天官,不懼權勢與制度,有哪怕天都與之作對也不屈服,欺天的神勇和偉大崇高的思想。他還是個如同孩子般幼稚的人,一不高興就鬧,還會偷吃仙桃,仙餚。着實頑皮,可愛,讓這樣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顯得人性化,也突出了他淘氣的另一面。

太白金星在此書中雖為小人物,但他的品格令人敬佩。他不顧眾人意見,兩次招安孫悟空,對山野精靈的胡亂風氣不影響和斥責,待人和顏悦色,有禮貌,是一個文質彬彬,有教養的可愛老人家。他不以自己的身份而自認高人一等,實則可貴。

唐僧一行人雖然已取經歸來,但他們永遠是傳奇今後都不會穿越,在很久以後,他們的“西行”——流傳書籍不會結束。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讀名著心得體會5

今天我有幸讀了西方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一本書,此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這是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絕大部分也是世人總是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提到一個被勒令退學的孩子——比利,因為他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而被勒令退學了。還有一個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總是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其實年僅六歲的她原本就是一個活潑好學的孩子,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動,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她眼睛裏充滿了迷惑,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卻被認為是“痴呆生”。

其實,教育是一門神祕的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無論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就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後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分非議的屬於他。所以,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一塊玉,一塊可雕之玉,對他們一視同仁;並要堅信在愛的滋潤下,“另類學生”終有一天都會成就自己,成為社會可用之材,無論進步、落後,都不要讓我們的學生經常生活在否定中。一個學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揚和激勵,總是受到副面的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進而自暴自棄。關注缺點,只會讓學生在充滿挑剔的眼神下,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絕望;關注優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希望,體驗成功的愉悦,獲取前進的動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據説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漁夫在深海里打撈到一個碩大的珍珠,他無比興奮,因為珍珠實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這顆黑珍珠上有一個白點,漁夫不滿意。拿到家後小心的剝掉白點,就在漁夫細心而謹慎的剝離下,珍珠越來越小,到最後漁夫淚流滿面——珍珠沒了。其實,漁夫的心態和我們的選擇思路有着相同之處,就是錯誤的鐘情於缺點,更可悲的是總跟在缺點後面,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無法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學生。實際上人從愚昧到覺悟、由混沌到開化,總有一個過程。

教師決不能因為學生的暫時混沌,便將其看扁看死;也不能為了讓學生所謂的早日開化、醒悟,而不惜違背教育規律去拔苗助長。教師要堅信學生將被喚醒的必然,要學會等待。等待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積極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品質、智慧、淺能,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得以顯現。這種顯現,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有靈動的心與鋭利的眼光,善於於無聲處聽即將響起的驚雷。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註定是一門關於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或許可以提及“牧師”這一職業。從某種意義上講,牧師與教師的工作一樣,都以淨化他人心靈為己任,只不過前者以上帝的名義,後者以知識及技能的名義。在牧師的字典裏沒有“命令”,只有“對話”。因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與自己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對話,雙方永遠平等。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勾通與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對話嗎?因為,他們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温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同時,喚醒需設置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台,要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餘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並非敷衍,而是一種寬鬆。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名著心得體會6

書是開啟未知大門的鑰匙,書是攀登知識高峯的階梯,書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橋樑……古人説讀書使人明智,讀史使人知恥,尤其是現在,書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對於名著相信大家瞭解的不比我少,我也相信在每一本書裏都有你們喜歡的主人公,例如《水滸傳》裏的魯智深、李逵、武松等人,他們都是武藝高強、性格剛烈、不畏的好漢;像《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他在孔明面前裝的一無是處,可在他人面前卻是機智過人,不比孔明遜色三分;再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他更是一個無畏的探險家,他的勇敢、頑強等等,諸如此類的有很多很多。

在我的讀書生涯中,關於名著的書我讀的極少,不過四大名著我每一本都讀過,印象最深刻的則是《西遊記》。相信你們對它也並不陌生,不管是大人、小孩、以及老人,沒有一個不説《西遊記》不是本好書,至少我認為是,《西遊記》裏的人物鮮明,各有各的本領,他們師徒四人一心只為求取真經,孫悟空懲惡揚善、機智勇敢、本領高強;豬八戒雖然愛貪小便宜,好吃懶做,取經的心不定,一心只想回高老莊娶親,可最終也保得唐僧取得真經,成了淨壇使者;而沙和尚,它任勞任怨,沒有抱怨,對師傅也是忠貞不二;對於唐僧,他軟弱無能,但從不貪戀美色,最終成佛,師徒四人不為千辛萬苦,求取真經,只為芸芸眾生,令人欽佩。

言歸正傳,我們讀書最終是從中懂得道理,汲取書中的精華。現今社會,我們不能像偉人一樣幹出轟轟烈烈的一番事業來,流傳千古,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做人的道理,怎樣為人處事,對得起良心,你們看他們師徒四人,雖然歷經了千辛萬苦,最終也獲得了回報,修得了正果。而我們呢?現在有很多同學,都不想念書,想早一點看看外面的世界,於是放棄了學業,有的沉迷於網絡,最終誤入歧途,如果我們也能有像他們一樣的精神,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刻苦讀書,難道將來的一切還會比現在差嗎?對於中學生而言,如果現在放棄學業,出去打工謀生路,只能説是個文盲,不,你説我有文化,可你又不想想你這一點點文化有什麼用,我們的國家需要的是有志青年,而你們呢?卻過早的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沉迷於燈紅酒綠之中。我讀書,我快樂,讀名著不僅可以增長知識,而且可以教我們怎樣做人。我也衷心祝願名著能伴你快樂成長。

讀名著心得體會7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它不僅僅是停留在“教科書的更換”等技術層面的革新,而是課程理念的創新與深化。它將實現我國中國小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歷史性轉變。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主渠道,所以課程改革必須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改變傳統教學以教為中心,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是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其中,“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理論。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麼做就怎麼學,怎麼學就怎麼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是在“教學合一“的教學觀念上發展形成的”。這是我國近代新教育產生以來,教學觀念,教學思想的一個重大變革。在今天國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實施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習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教學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它不僅能為課程改革提供多方面的理論養分,更有助於廣大教師深刻理解和認同新課改的理念,內化新課改的目標和要求。

1、“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陶行知説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種:“第一種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兒童來讀它,記它,把那活潑的小孩子作個書架子,字紙簍。”“第二種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他所注意的中心點,從書本上移在學生身上來了。”把學生需要的知識給學生,這比前一種好,但先生仍以教為中心,不是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去學,學生仍然是在“被動的地位”,接受教師傳授現成的知識。陶行知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所有的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盡把天地間的奧妙為學生一一發明?”所以,“教學”的本質即“教學生學”。“教學生學”首先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程實施要求從以教師為主的教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轉變,設計教學時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二是要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具有掌握和更新知識的能力,即“授之以漁”。現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日新月異,知識更新週期加快,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必須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是現代社會高素質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三是要重視教學過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作為師生合作的一個學習共同體,其核心應是一個探究真知的`過程,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心與心交融的過程。

2、“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

陶行知批評教學分離的教師“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學生,凡是學生的才能興味,一概不顧,專門勉強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其結果造成“先生收效少”,“學生苦惱多”。他深刻批判了“教授法”,極力主張把“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他説:“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他提出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生學的法子。“傳統教學中,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學生不需要思考,只要學會就行。在課堂上,只有少數受歡迎的學生得到了鍛鍊的機會,大多數的學生安靜地聽講,從小坐到大,生命在不斷重複中過去。這不僅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更失去了體驗生命成長的過程。這種課堂教學,忽視了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的主體價值,忽視了學生多種需要與潛在能力,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這就“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與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進而使教學本身也成為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因素,連傳統課堂教學視為最主要的認識性任務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實現。”而真正有價值的課堂則是在教學過程中充滿了刺激和興奮的東西,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幫助下,進行着正確或錯誤的嘗試,經歷着新鮮和刺激的東西,自由地表達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教師的尊重賞識下,體驗着獲得新識的喜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奮;同時,也體驗着面臨問題的困惑,遭遇挫折與失敗的痛苦。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

讀名著心得體會8

近期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孔子、葉聖陶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很多。人們常讚賞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蘇聯著名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提出了很多教育觀點讓我感受頗深,要求我們教師應多讀書,讀好書,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

落實到學生上面,作為一名老師應當怎樣做?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着魯迅先生,時刻激勵着他去英勇鬥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為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範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為“萬世師表”,成為世人學習的典範。我們要以前輩為楷模,並向身邊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為榮,以教為樂的專業思想情感。面對着不成熟的少年兒童,面對着正處於動態發展中的他們,我們要注意言行舉止。俗話説:“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為人師表,身教重於言傳。我們要以《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範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來征服學生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學生的行為;用自己高尚的師德,真誠的師愛塑造學生的靈魂,真正負起為師之責。熱愛學生

。教育學生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説:“要小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

十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成為一名留守兒童,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後,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着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讀了一些教育名著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讀名著心得體會9

這幾年來,我利用業餘時間,拜讀了不少教育教學專著,如《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窗邊的小豆豆》等。而要提起令我感受最深,值得向大家推薦一讀的,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這本書,我是兩年前和當時所帶班級的全體孩子一起共讀的,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説,記載了國小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愛是整篇小説的主旨,從作者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處處洋溢着愛,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深深地感染着每一個讀者。我們教師讀書學習,無非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尋求更好的教育教學的好方法。然而我們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苦口婆心的跟孩子們講道理,做思想工作,用盡各種辦法,有時效果卻並不見得理想。這樣的時候,不放跟孩子們一起靜下心來,共讀這本《愛的教育》,將平時有聲的教育融入無聲的閲讀中,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至少在我和孩子們共讀此書時確實都受益匪淺。

我們班的孩子是活潑可愛的,然而他們身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缺點,或膽小怯懦,或調皮搗蛋,或學習懶散,或驕傲自滿......這時,我帶着《愛的教育》對孩子們進行了一場無聲的閲讀教育,它猶如大旱天的一場及時雨洗滌着孩子們的心靈。從書中主人公的身上,他們明白了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明白了寬容、勇敢、堅持、孝順、感恩------班上一個孩子這樣寫道:我從《愛的教育》裏卡隆、可萊蒂、德羅西等主人公身上學到了很多可貴的品質。我媽媽一直不同意我看課外書,可是有一天,我把《愛的教育》拿給媽媽看,她看了之後改變了觀點,還要我向裏面的主人公好好學習。

讀名著心得體會10

學習教育名著,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研讀教育名著,從中獲得理論、思想、觀點,把成功的經驗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性認識。

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被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問題學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有的孩子見到書就想撕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問題學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問題學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這樣的教育名著值得一讀。研讀教育名著不只是侷限於閲讀那些“適用性”較強的學科雜誌,吸取那些“可操作的”點滴經驗,而要真正閲讀教育理論專著,要由經驗型教師成長為學者型、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要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必須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必須研讀一定數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現象的歷史和全貌,獲得真正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少年兒童一般都是六到十二歲的孩子,他們正處在長身體、

長知識的重要時期。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須對每個學生全面負責,使他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在學校生活中,老師與孩子們朝夕相處,正在成長的兒童隨時地都在用自己的那雙敏感的眼睛觀察着老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着老師的言行舉止。因此,老師的良好修養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最生動的教育力量,它不僅影響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而且影響他們以後的工作生活,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已的文化素養。

讀名著心得體會11

相信大家都看過小説吧!也相信大家都看過也看過《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我最愛的小説,也是老舍先生最鍾愛的作品、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駱駝祥子》是老舍得代表作之一,主要以北平(今北京)一個人力車伕祥子的行蹤為線索,以二十年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伕祥子的坎坷、悲慘的遭遇生活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訴訟了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像人們展示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低層貧苦市民生活痛苦深淵的圖景。

小説的主要內容是:老北京人力車伕的心酸悲慘故事。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期,從祥子力圖通過個人奮鬥擺脱悲慘的命運,最後失敗以至於墜落的故事,無情地批判了那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的主題思想。

文章更有三起三落分別是:一起:來到北平當人力車伕,苦幹三年,湊夠一百塊錢,買了輛新車。一落:連人帶車被憲兵抓去當壯丁。理想第一次破滅。二起:賣駱駝,拼命拉車,省吃簡用躦錢準備買車。二落:幹包月時,祥子辛苦攢的錢被孫偵探敲詐去了,第二次夢想破滅。三起:虎妞以低價給祥子買了鄰居二強子的車,祥子又有車了,三落:虎妞難產而死,為了置辦虎妞的喪事,祥子又賣掉了車。

經過這三起三落,祥子變成了麻木、潦倒、好佔便宜、吃喝嫖賭、自暴自棄的行屍走肉。老舍先生耶無情地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其中這篇文章的三部曲是:精神向上---不甘失敗---自甘墜落。

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即便個人在努力上進,也難逃時代和社會的枷鎖,祥子很要強想靠自己闖出一片天下很不幸身居亂世,其結果是變成了自暴自棄的行屍走肉。

讀名著心得體會12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證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能夠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好處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盼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盼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齊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狀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務必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務必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推薦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但是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就應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就應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忙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理解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名著心得體會13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重視學會學習,終生學習,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力,個性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力和習慣。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資料有所選取、決定、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只要是用心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能夠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到達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乃至學生終生的學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好處。

語文教學的合作性是指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它以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生生互動的形式,凝聚了羣眾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於優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教學的合作性主要表此刻: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自己擅長的形式(如讀、畫、唱、演等)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從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其他語文實踐中的合作會更加充分和自由,學生能夠自由選取合作伙伴,就共同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這個夥伴能夠是老師、同學、家長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對象的廣泛性,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學會與人相處。

教學的探究性。語文教學的探究性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自主探索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在攝取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類化、組合和探究,獲得新的知識、潛力和態度的教學活動。語文教學中探究的領域十分廣泛,能夠是文章的思想、資料,也能夠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能夠是學生感悟學習方法的過程,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凡是學生產生疑問的,都能夠作為探究的對象。兒童的思維和認知具有獨特的視角,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點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師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承認差異,不搞統一標準。

我是語文教師,我在語文的田野裏,耕耘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名教師的素養的高低決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師,他的文化底藴、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決定了他是否能擔負我們這個時代的教師使命。一名教師要想真正地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成為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務必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具有世界好處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它幾乎無可爭議地被全世界的人們理解了。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浸透着對人文精神的永無止境的探究完善過程。為此,我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學習。新的時代賦予教師職業道德新的內涵,師德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政治説教,而是深刻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格的具體體現。只有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內在的精神氣質,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聖使命。一個教師書教得好,學問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學生羣體的愛戴和尊敬,教師在人格上贏得學生的心,學生便會產生仰慕之情並心悦誠服、心甘情願地理解老師的教育。在美國,有一本家喻户曉的雜誌《幸福》,有一期雜誌的封面上,醒目地寫着一行大字:“要麼學習,要麼死亡!”這句話引發了人們廣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種媒體競相引用。因為它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就是“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習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開啟繁榮富裕、禮貌幸福之門的金鑰匙。我無悔地追求着我的職業。

讀名著心得體會14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説“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讀名著心得體會15

淡極始知花更豔,任是無情也動人。 ——題記

她是薛寶釵,是那個出生於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家族的薛寶釵,她自幼從孃胎裏帶來一種熱毒,藥石無醫,幸得一個癩頭和尚相送了一個藥方,又送了一個刻着'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金鎖才得以根治這個病。那時的她,根本沒有想過這個金鎖會讓她的人生髮生如此大的變化。

她温婉大方,知書達理。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的美人兒,本應進宮侍奉天子,卻被她那不爭氣的哥哥拖了後腿,只得常住賈府,繼而,認識了這個浪蕩公子,她未來的丈夫——認為男兒是泥做的,女兒是水做的——賈寶玉。

她聰明,善於察言觀色;她善良,總是處處接濟旁人,就連一向認為她搶走了神瑛侍者的絳珠仙子——林黛玉,也對她放下了心結,與她姐妹相稱。她讓賈府上上下下無一不對她交口稱讚,明明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兒,卻做到了連璉二奶奶——王熙鳳都做不到的事。她,堪稱完美。

她知道賈母喜歡看熱鬧的戲,便點了一出《孫猴子大鬧天宮》,逗得賈母直笑。也許在別人看來,她只是為了討好賈母,可誰又能想到,她只是為了讓一個老人家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呢?湘雲初入大觀園,想宴請眾姐妹,她知湘雲平日裏沒什麼銀子可花,便讓她的哥哥送上幾框新鮮的蟹,讓湘雲請大家吃蟹賞菊,又與湘雲熬夜想出十二個有關菊花的題目。這份真心,有誰會認為她是別有所圖?有誰會説她是個偽君子?

她知道黛玉體弱多病,特意讓人給黛玉送去燕窩;她憐惜香菱身世悲慘,無依無靠,便在她哥哥外出經商後,將香菱接到大觀園裏與她同住,使香菱免收旁人的欺侮;她明知香菱作為一個侍妾是不能識文斷字的,更不用説學詩了,可當她看見香菱找到黛玉,讓黛玉教她寫詩,心中眼中顯現出的歡喜與學詩時的瘋魔狀態後,搖了搖頭,笑了笑,便由着她去了。

當黛玉身死,寶玉瘋魔,她因為一個金鎖被賈母與王熙鳳認定是金玉良緣的最佳人選,成為了賈府的寶二奶奶後,她不是沒有察覺寶玉想要出家為僧的想法,她知道寶玉似乎已經看破了紅塵。可她無法,作為一個熟知三從四德的大家閨秀,她只能勸寶玉用功讀書,考取功名,得以光宗耀祖。她始終被理智與感情深深地折磨着,她近乎瘋魔了。

寶玉進京趕考那天,她就知道,寶玉這一去,可能就在也不會回來了,可她仍然什麼話也沒有説。或許,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寶玉,知道這對寶玉來講是一種解脱。於是,她閉口不言。

果然,不出她所料,寶玉在中了第七名舉人後果然飄然遠去,隨着那一僧一道出家了。王夫人悲痛欲絕,可這對寶玉來講是一種解脱,對她來講,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脱呢?她,再也不用被理智與感情深深地折磨了,因為事件的主角——她的夫君——賈寶玉已經不在賈府了。她也不會時時刻刻感到愧疚了——為那個愛哭的嬌弱人兒——林黛玉,感到不安了。

薛寶釵,一個謎一樣的女子 ,真是任是無情也動人。

標籤:心得體會 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