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1

文中提到,當自己犯錯誤或者遲到或者其它原因造成了損失及領導所不認可的行為,請勿過多解釋,想的太多反而更加深領導對你的不滿,最好方式是勇於承擔並努力改之,然後將更多的精力用於本職工作中,而非此事造成的.後果放大。

“你永遠要記住,過多的解釋只會讓你的錯誤加重”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2

這幾年來,我利用業餘時間,拜讀了不少教育教學專著,如《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窗邊的小豆豆》等。而要提起令我感受最深,值得向大家推薦一讀的,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這本書,我是兩年前和當時所帶班級的全體孩子一起共讀的,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説,記載了國小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愛是整篇小説的`主旨,從作者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處處洋溢着愛,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深深地感染着每一個讀者。我們教師讀書學習,無非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尋求更好的教育教學的好方法。然而我們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苦口婆心的跟孩子們講道理,做思想工作,用盡各種辦法,有時效果卻並不見得理想。這樣的時候,不放跟孩子們一起靜下心來,共讀這本《愛的教育》,將平時有聲的教育融入無聲的閲讀中,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至少在我和孩子們共讀此書時確實都受益匪淺。

我們班的孩子是活潑可愛的,然而他們身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缺點,或膽小怯懦,或調皮搗蛋,或學習懶散,或驕傲自滿。.。.。.這時,我帶着《愛的教育》對孩子們進行了一場無聲的閲讀教育,它猶如大旱天的一場及時雨洗滌着孩子們的心靈。從書中主人公的身上,他們明白了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明白了寬容、勇敢、堅持、孝順、感恩------班上一個孩子這樣寫道:我從《愛的教育》裏卡隆、可萊蒂、德羅西等主人公身上學到了很多可貴的品質。我媽媽一直不同意我看課外書,可是有一天,我把《愛的教育》拿給媽媽看,她看了之後改變了觀點,還要我向裏面的主人公好好學習。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3

記得還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們便要每個同學都能養成一個“好讀書”的好習慣。她説,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是的,聖人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雖然貴重,但只要我們讀好書,就會得到比黃金更貴重的東西——文化知識。

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説,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説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個性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裏,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學習新的知識來應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帶給給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説,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於工作的限制,我又不可能向學生那樣坐在課堂裏學習,因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透過讀書我們能夠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地學到新的東西,擴展新的思路。閲讀的一些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以前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

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説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温習的功課。

近段時間我認真地閲讀了一些教育著作,感受頗多。

“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讚譽。“以天心點燃燭光,引導人類走向光明”更道出了為人師表的神聖和職責。怎樣做才無愧於這些稱呼和讚揚呢?

熱愛學生。“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名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幹人有益,牛馬也做”。愛的教育是中國小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温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構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潛力構成的心理基礎。

我們明白教育學生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就應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就應像斯大林所説:“要留意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透過我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不論什麼孩子,他們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它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斷走上成功之路。以前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關係不融洽。當了解到這狀況後,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着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着魯迅先生,時刻激勵着他去英勇鬥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為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範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為“萬世師表”,成為世人學習的典範。我們要以前輩為楷模,並向身邊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為榮,以教為樂的專業思想情感。應對着不成熟的少年兒童,應對着正處於動態發展中的他們,我們要注意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俗話説:“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為人師表,身教重於言傳。我們要以《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範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來征服學生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學生的行為;用自己高尚的師德,真誠的師愛塑造學生的靈魂,充盈着一顆愛心,把愛心的陽光灑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讓思想與思想撞擊的火花,架起心靈與心靈溝通的橋樑,一齊拉響生命的琴絃,真正負起“三錢粉筆,萬鈞重擔”的為師之責。

教師的成長之旅是一部漫長的心靈之旅。這個旅程是從閲讀開始的。讀最好的書應當是為人師者身體力行的職責。不在於讀很多,而在於讀最好的。即使有一些書很難輕易地讀進去,但也要設法讀進去"。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書上我們能明白更多故事,更多知識。我們要多讀好書,用知識來塑造你自己,不斷進步!書是一盞明燈,它照亮了我們的人生道路,讓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所以我以後還要讀書,讀好書,同時倡導並支持我的學生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4

暑假裏,為了充實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頗有感觸,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能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

反思自我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在教育實踐中,所奉行的不也是愛的惟一原則嗎?

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時候,我在學校住宿,在同寢室中,我的人緣很好,我當時做人的準則就是:無論是誰,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須答應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難處,我要幫助每一個有困難的人。漸漸地,我發現我眼中的世界似乎變了,每天我都會有無窮的快樂,每當我躺在牀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日子。

再後來,我成為了一名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學會關愛他人。關愛他人是現代社會中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圍的人都快樂的大我之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相互提高。學會幫助他人,也就學會了關愛自己。我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充分説明了關愛與合作對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獄去考察,發現天堂裏的人同地獄裏的人一樣都是圍着一口鍋,拿着兩米長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湯。但是,天堂裏的人卻精神煥發,滿面紅光,地獄裏的人卻萎靡不振,面容憔悴,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地獄裏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裏拿着長勺子舀湯喝,勺柄太長,總是喝不上,而天堂裏的人則相反,他們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長勺子舀湯第一口總是先喂他人,然後再被別人喂。由於有了先己後人和先人後己之別,於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獄之分。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裏,我發現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裏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裏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裏像聖經裏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裏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

愛孩子們吧,即使他暫時不能理解你,終有一天,他會明白你的愛。愛是永恆的!為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為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樑,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愛別人就等於愛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並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作為老師的你不也會更加快樂了嗎?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5

最近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和《愛的教育》,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我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就應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説: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就應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到達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我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一樣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着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觀選取。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資料轉化積澱為自我的綜合素養和創造潛力,這樣才能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帶給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着問題讀書——透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我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鋭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構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資料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我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光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就應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好處: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説,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能夠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6

飲冰室,任公,梁啟超,這個名字只是在中國近代史的教材裏面見過,只理解為當時在清末鼓動變法,百日維新運動的參與者,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是一起的`,也不知道後人對其的評價如此之高。在讀者上看到描述他的文章,因為爹爹這個題目,也因為不久的自己也要當爹爹,於是“師夷他技以自強”,將來的教育十分重要。任公的子女各個是人中龍鳳,讀之方知三個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才知樑思成是他的兒子,儘管他是幹什麼的不是特別清楚,只是曾經聽過這個名字,因之出現的林徽因,沒有完全讀過她的書,只知道這個有點名氣,竟然是樑思成的妻子。所以書讀多了,自然會相互聯繫,獲取知識的時候大腦也獲得更大思維和限度的提升。

內容暫不詳述,以上為自己當時的一點想法,同時記起,曾經購買過一本《梁啟超家書》尚未曾開封,何不借此機會深度,以求其教育之法,聊以自用。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7

對教育行業雖充滿着無限的熱情,但是內心卻是欣喜和彷徨夾雜。我渴望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把我的學生都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但是我又害怕自己沒有經驗,會在無意間傷害到學生。於是,利用開學前的這段時間,不斷地閲讀教育名著,希望能從中獲得一點收穫。《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讓我覺得看後深有體會。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髮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做教育教學工作近3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

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温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

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看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而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中李老師的話也讓我茅塞頓開。我知道,我不該彷徨,而應該把彷徨轉化成愛心和動力。我要相信自己,相信學生:相信我能用我的愛心感化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愛的教育下一天天慢慢地進步。同時,我還要認真學習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閲讀一些關於教育的書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全面深入得認識新課程,新理念。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及時記錄下來,不斷反思自己。認真備好每堂課,努力上好每一堂課,並寫好反思。爭取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嘗試應用的同時不斷反思,在不斷的反思中求得進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優秀教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隻要能遠離浮躁,靜心安心的從教,在不斷地摸索中慢慢取得進步,相信最終的勝利是可以取得的。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8

《賞識你的學生》由孟繁華主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課程教師培訓的教材。全書共七章,第一章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第二章老師,您聽我説,第三章每個人都是天才,第四章一生的感謝,第五章就這樣被你感動,第六章師心深處,第七章恨,鐵就能成鋼嗎?全書共有七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或經典案例,並附有家長留言、專家評析和思考與探索。附錄中則收入了最具殺傷力和最具激勵作用的評價性語句,以及建議閲讀的書刊和網站目錄。該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趣味性,同時又針對教師羣體,具有指導意義。

教育的祕訣是真愛,對於一個教師來説,賞識學生並且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前景考慮,為他們提供最適當的教育方式,這才是真正關愛學生的最佳體現。本書所展示的,或是學生的心靈獨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選的專家評析,然而,它為我們開啟的,卻是教育的全部奧祕,那就是在對學生的心靈進行了真正的解讀後,愛的付出。本書給每一位老師帶來了啟示,原來“懲罰”也可以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在學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動。併為教師們提供了與學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靈關照的機會。讓每一位“誨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為,這些都是來自真實心靈的呼聲。

從《賞識你的學生》中,我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尊重和愛這兩個詞語的含義。摘錄:“愛學生”和“尊重學生”的含義是不同的。“愛學生”意味着喜歡、欣賞學生,保護學生的成長,給他們以幫助,促進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則意味着要把學生看成和我們自己一樣的人,看成是一個自由、獨立、完整,有其獨特天性、人格特徵和尊嚴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納、平視、理解和寬容地看待學生的一切所作所為。

感悟:“尊重學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們教師的座右銘。賞識資優生是錦上添花,賞識弱勢羣體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關愛弱勢羣體,才能使處於失衡狀態的天平重歸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裏可能有牛頓,你的譏笑中可能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可能有愛因斯坦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國小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須考慮他們個性的獨特性、差異性,真正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想,我們培養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當他離開學校的時候,對老師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對學校充滿一種懷念之感,對學習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對生活更帶一種熱愛之情,對人生擁有一張理想之帆,賞識教育不是營造温室,讓學生習慣被賞識,而是培育學生的自信,教學生學會賞識自我、賞識他人,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向上、永續發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欣賞;少一些冷嘲熱諷,多一些讚許鼓勵;少一些不聞不問,多一些體貼愛護,我們都會為人父母。

我們在教育學生時,往往批評多於鼓勵,甚至經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語言,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例:“這麼簡單的題目都要做錯,怎麼能考第一。”“講了幾遍的題還不會,真是對牛彈琴。”“看人家學生怎麼怎麼好,你們以後怎麼辦?”本來是想通過揭學生的痛處,來喚醒學生,這種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這樣做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適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引進新的觀念,新的方法來教育學生,以適應當代教育的需要。因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理應寬容的對待每一位學生。

賞識就是愛的體現。它不是虛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臨下的寵幸,不是不講原則包辦代替的溺愛,它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關愛與殷殷期待。它並不深奧,它也許就是一句你很聰明;就是摸摸孩子的頭、牽牽學生的手;就是把沒有自信的學生推到賽跑道的起跑線上;甚至它還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這樣的學生而感到驕傲。一句温馨的話語、一個愛撫的動作、一次表現的機會往往就藴含着賞識,就能生動地表達你的賞識。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9

我國有四本無人不曉的世界名著,經典不衰,至今還有不少的粉絲。有讓人落淚引起相思的《紅樓夢》,讓人熱血沸騰,感悟大起大落意境的《水許傳》,更有兵分天下,兵馬相爭的《三國演義》和神魔亂鬥,西行取經的《西遊記》。今天就讓我們跟着吳承恩先生筆下的唐僧一行人向西前進……

師徒四人中有老實吃耐苦的沙和尚,仁慈但帶有舊社會思想的唐僧,貪生怕死但有萬夫莫開之勇的豬悟淨和神通廣大的孫悟空!

這孫悟空乃是個天生石猴,智慧比得過不少人,且有力量。可是卻急躁,有叛逆精神,實為美中不足。他曾鬧天官,不懼權勢與制度,有哪怕天都與之作對也不屈服,欺天的神勇和偉大崇高的思想。他還是個如同孩子般幼稚的人,一不高興就鬧,還會偷吃仙桃,仙餚。着實頑皮,可愛,讓這樣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顯得人性化,也突出了他淘氣的.另一面。

太白金星在此書中雖為小人物,但他的品格令人敬佩。他不顧眾人意見,兩次招安孫悟空,對山野精靈的胡亂風氣不影響和斥責,待人和顏悦色,有禮貌,是一個文質彬彬,有教養的可愛老人家。他不以自己的身份而自認高人一等,實則可貴。

唐僧一行人雖然已取經歸來,但他們永遠是傳奇今後都不會穿越,在很久以後,他們的“西行”——流傳書籍不會結束。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10

我過得充實而快樂,因為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好多教育專著為我新學期的工作充電。我讀了《我是一名好教師》後,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我還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或做一些記號。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常聽學生家長説“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在研讀中,我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這樣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回想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着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説,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着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11

《駱駝祥子》中,有一位對夢想堅持不懈、淳樸、正直的祥子;有一位潑辣、霸道的虎妞;為人耿直、性格剛強的劉四爺;善良的小福子……書中的一切人物都出自一位語言藝術家——老舍。

老舍,中國現代小説家、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但1966年老舍自沉於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終年67歲……

祥子來自農村,他來到城裏,他有像駱駝一樣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實實在在勞動,攢三年的車錢。經過三年奮鬥,他買了車,他要成為獨立勞動者了。但是沒過多久,軍閥亂兵搶走了他的車,而孫偵探騙走了他僅有的積蓄。面對這一次又一次打擊,祥子並沒有放棄,他勇敢面對一切,仍堅持自己夢想,好日子來了,虎妞用自己的積蓄給祥子買了一輛車,很快虎妞小產,又賣掉車料理虎妞的喪事。接着,小福子也去世了,他的人生跌進了低谷。

老舍先生文筆簡潔,並且小説中處處充滿京味。讀完後,總是會有很多感觸,在心裏留下深深的`印象。

堅持。在書中,向我們揭示了舊中國的黑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沒有讓祥子放棄,這反而成為祥子向夢想前進的力量,祥子朝着對夢想堅持而奮鬥。如果他聽從高媽的話放高利貸,或者貪圖劉四爺的六十多輛車,再或者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相信,他一定可以過上安安穩穩的日子吧。但是他渴望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自己也可以,就是這種堅持,深深打動了我,我敬佩他的堅持。

親情。在書中,劉四爺身邊並沒有一個親生的男孩子,只有虎妞。因為他的封建思想,他不願意自己辛辛苦苦掙下的家產還有自己的女兒一起隨了祥子,於是劉四爺斷絕了虎妞的父女關係。而到了最後,他才知道什麼都比不上親情。現在,我們的身邊有父母的愛,就應該時時刻刻地珍惜着,孝敬他們是的報答。

每一個人物故事總能給我們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雖然常聽,但是卻總能喚起人們心中深處的世界。

我記得,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曾經説過:“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現在的社會,依舊就一些不公平,但是隻要你敢於去反抗,你就是前兩類人。如果只是一味地退讓、懦弱,你只會跌進深淵,變成最後一類。有人會願意成為最後一類人嗎?答案是沒有。只要你敢拼,一切夢想都會成為現實!

請記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12

《格列佛遊記》是世界文學名著,大家都很喜歡這本書。我也有《格列佛遊記》,並且已經讀了好多遍了。有人會説:“書為什麼要讀那麼多遍,讀一遍就行了,幹什麼還費時間呢?”我卻不這麼認為,好書不厭百回讀。書就是要多讀,多讀書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才能豐富自我的知識。如果讀了一本書,但沒學到什麼知識這有什麼意義呢?一本書只讀一遍,只能明白一個大概的意思,僅有多讀幾遍,精讀細讀才能深刻領會書本的全部資料,領會書本的實質意義。

在幼年讀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時,我曾一度認為這是一本童話,之後又認為是像《魯濱孫漂流記》那樣的普通小説。今年暑假裏,我再次品讀了《格列佛遊記》這本書,才感受到原先這個一部充滿童話色彩的諷刺小説。但小説的童話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徵,尖鋭深邃的諷刺才是其真正的靈魂。

《格列佛遊記》的作者英國著名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柏林,父親是一位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一個遺腹子,由叔父扶養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遊記》發表於72年,被當作是兒童文學作品,實際上卻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諷刺小説。

喬納森·斯威夫特諷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髒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作者不僅僅諷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個人類社會。耶胡代表人類,而主人公卻是如此厭惡耶胡。書中的字裏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社會的不滿。沒有想到在那些樸實得如同流水賬的大白話遊記中竟藴含着這麼深邃的內涵。

我不明白十八世紀英國的輝格、託利兩黨纏綿悱惻、曖昧的關係,當然也就無從體會斯威夫特筆下的.爭論吃雞蛋應先敲哪頭、鞋跟之高低等“原則”問題的5 “高跟黨”與“低跟黨”的妙處。究其原因,彼此在不一樣的國度,承着不一樣的文化,對於過去,對於歷史,自我國家的從小就瞭解,別的國家的很少去觸及,並且沒有必須的知識墊底,去讀這種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指桑罵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為奇的。

《格列佛遊記》的主題思想是經過在四個國家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紀前期英國社會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和英國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剝削。

小説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象與誇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周遊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趣味的奇遇。這部小説真實地描繪出了一幅格列佛出遊的圖畫,讓讀者看到了社會上完美的一面與黑暗的一面。在這本書中,寫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冒險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驚肉跳。

書中寫了英國著名醫生格列佛坐船去訪問別的國家,途中經過印度洋時遭到了風暴,僅有格列佛一人活了下來,但他醒來時,已經在小人國的領土上了。小人國的居民都把他當成了怪物了,用弓箭來射他,用拳腳來踢他,可是他卻幫忙他們蓋房種地,最終得到了小人國居民的信任和讚賞;在巨人國裏,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蒼蠅和蜂子展開鬥爭。

之後,他來到神祕的飛島國,那裏的人利用鳥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還有令人深感汗顏的慧駰國,在這個人馬顛倒的世界裏,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

讀着讀着,我彷彿隨着格列佛一齊走進了那個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長得像魚的飛島國居民,以及慧駰和耶胡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最異常的要數飛島國的居民。他們的眼睛都長在一側,並且是一個愛好樂器的民族,在他們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歡的樂器。那裏的侍從必須要時刻敲打大臣們的腦袋,否則他們總愛異想天開……

經過種種磨難,他最終回到了自我的國家。讀了這本書,我被書中所描述的一個個幻想國度裏的每一種情景感染了,我有一種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作者的想象力又極其豐富,令我又有一種進入科幻世界的享受。我很佩服格列佛6 的智慧、勇氣和冒險的精神,他是個與眾不一樣的男子漢,他一見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內心冒險的衝動。

作為一名醫生,他專門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隻,以為船員看病為由,去環遊世界,到處冒險。雖然有些作者表達的思想,我還不太理解,可是我很佩服書中主人公那種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以德抱怨”、善待別人的處世態度,也讓我懂得了要成功,不僅僅要有自信心,還要付出努力。我想,在我們的學習中不也應做到這些嗎?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13

早上跑步回來,在糾結是不是要發現朋友圈,展現自己的姿態,期間,《羋月傳》裏的一個場景和一段話縈繞腦間,於是,迫不及待要將其記錄下來:

將士們,我承諾你們,從今以後,你們所付出的一切血汗,都能夠得到回報,任何人觸犯秦法都將受到懲處,秦國的一切將是屬於你們,和你們兒女的。今日,我們在秦國推行這樣的律例,他日,天下就都有可能推行這樣的律例,你們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報。你們,可以成為公士,為上造,為不更,為左庶長,為右庶長,為少上造,為大上造,為關內侯,甚至為徹侯,食邑萬户,你們敢不敢去爭取,能不能做到?

作為一個士兵,最需要的就是將軍給的這個承諾,只要你去努力打仗,去獲得成就,那麼左庶長、大良造、關內侯都是可以獎勵的,所以我們在努力奮鬥前進的'時候一定要有目標,有理想,才能走的更遠。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14

這天我有幸讀了西方教學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一本書,此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這是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證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總是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提到一個被勒令退學的孩子——比利,因為他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能夠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而被勒令退學了。

還有一個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總是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其實年僅六歲的她原本就是一個活潑好學的孩子,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動,這麼一個有紀念好處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盼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盼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齊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狀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務必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務必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她眼睛裏充滿了迷惑,老師就推薦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卻被認為是“痴呆生”。

其實,教育是一門神祕的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無論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就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後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分非議的屬於他。所以,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一塊玉,一塊可雕之玉,對他們一視同仁;並要堅信在愛的滋潤下,“另類學生”終有一天都會成就自己,成為社會可用之材。無論進步、落後,都不要讓我們的學生經常生活在否定中。一個學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揚和激勵,總是受到副面的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進而自暴自棄。關注缺點,只會讓學生在充滿挑剔的眼神下,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絕望;關注優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期望,體驗成功的愉悦,獲取前進的動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據説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魚夫在深海里打撈到一個碩大的珍珠,他無比興奮,因為珍珠實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這顆黑珍珠上有一個白點,魚夫不滿意。拿到家後留意的剝掉白點,就在魚夫細心而謹慎的剝離下,珍珠越來越小,到最後魚夫淚流滿面——珍珠沒了。其實,魚夫的心態和我們的選取思路有着相同之處,就是錯誤

的鐘情於缺點,更可悲的是總跟在缺點後面,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無法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學生。實際上人從愚昧到覺悟、由混沌到開化,總有一個過程。教師決不能因為學生的暫時混沌,便將其看扁看死;也不能為了讓學生所謂的早日開化、醒悟,而不惜違背教育規律去拔苗助長。教師要堅信學生將被喚醒的必然,要學會等待。等待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用心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品質、智慧、淺能,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得以顯現。這種顯現,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有靈動的心與鋭利的眼光,善於於無聲處聽即將響起的驚雷。

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註定是一門關於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或許能夠提及“牧師”這一職業。從某種好處上講,牧師與教師的工作一樣,都以淨化他人心靈為己任,只但是前者以上帝的名義,後者以知識及技能的名義。在牧師的字典裏沒有“命令”,只有“對話”。因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與自己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對話,雙方永遠平等。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勾通與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對話嗎?因為,他們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温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完美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同時,喚醒需設置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就應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台,要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取的.餘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並非敷衍,而是一種寬鬆。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忙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理解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經典名著的心得體會15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以往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那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説: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教師也曾説過:僅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7 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期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齊,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我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我的忙碌身影,最終因為自我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那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説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歡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以往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那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8 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説: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教師也曾説過:僅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期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齊,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我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我的忙碌身影,最終因為自我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那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説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歡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標籤:心得體會 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