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的閲讀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

當徐斌老師發下《我與地壇》這本書時,我並不知道這是史鐵生的散文集。喜歡上他,僅僅因為書籤上史鐵生淡定的樣子,兩眼微眯,在潔白的書籤上,靜靜地望着什麼東西。那種目光,彷彿穿越一切,就那樣直直的望着你,躲不開,逃不掉。

史鐵生是北京人,是我國著名小説家、散文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xx年12月31日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我與地壇》講述的是史鐵生在雙腿殘廢後,在地壇中見到那些充滿活力的人後,發出的內心感慨。作者把地壇當做了自己不愉快時發泄的地點,地壇也是史鐵生思考自己前途命運最好的地方。

拜讀《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老師説要我寫讀後感。可是,讀着讀着,不禁被作者母親偉大的母愛感動了。

在《秋天的懷念》這一篇文章中。作者雙腿殘疾後脾氣變得十分暴躁,喜怒無常,悲觀厭世。作者的母親雖然身患重病,但她依然絞盡腦汁,想方設法讓孩子開心,讓一個雙腿癱瘓的兒子重新振作起來,不再頹廢下去。當兒子答應她第二天去北海看菊花時,她欣喜若狂。但是幾分鐘過後,她卻無法支撐自己患有重病的身體,舊病復發,倒在了血泊之中。她臨終前那句沒有説完的話,仍是擔心他那雙腿癱瘓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讀到這兒,我不忍再讀下去,我深深地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讀到這裏,我想到了我在三年級時骨折的情景:記得那一天,晚飯後,媽媽帶我逛超市,我高興極了,飛快地衝向超市門口,卻被一根鐵絲絆倒,把左手摔骨折了。從此,我的噩夢開始了。夾上了夾板,休息了一會兒,我們便回了家。因為左手手夾了夾板,再加上疼痛,回家後我幾乎什麼事都做不了了,全都得依靠媽媽來照顧。一到晚上,媽媽簡直不能睡覺。因為媽媽怕我睡覺時翻來覆去把手壓着了,一夜之中每隔1小時就醒來一次,看看我有沒有翻來覆去而碰到夾子。而且每當我半夜要上衞生間時,媽媽總是拖着疲憊的身子扶着我到衞生間。就這樣媽媽陪我度過了兩個月的夜晚,一直到我手臂完全康復了為止。每天早上起來看見媽媽眼睛佈滿了血絲,不斷地打哈欠的樣子,心裏總不是個滋味······

偉大的母愛讓史鐵生身殘志堅,成就了著名作家,也演繹了精彩人生!也讓我再一次懂得了母愛所激發的創造活力。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2

有一本書,一本教育類著作的書,卻讓我讀得心潮澎湃,熱淚盈眶,感動滿懷,它就是於永正老師的《我的教育故事》。

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薦語,“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是的,讀於老師的教育故事,能感受到他對教育的赤子之心,對孩子的敬畏之心,他一直在用童眼看孩子,用童真教孩子,用童心育孩子。

他重視對話交流,《對話,一扇窺見自己和學生的窗口》一文中,能夠從學生的言談中找到教育契機;他關注“學困生”,《他臉上終於有了陽光》一文中,讓學生成為一個“人”,比分數更重要;他激發學生興趣,《不讓地裏長草,就種上莊稼》一文中,給孩子們成長的希望,減少他們“長草”的空間;他善於思考,《雪中送炭》一文中,從不同角度看學生,尋找最佳切入點;他教學生求真講誠信,以身作則,為孩子們做出了表率;他教學生向善,言傳身教,播撒陽光,傳遞正能量;他教學生尚美,觀察生活,感受藝術的生命力。

於老師説:“我自以為我的教育不空虛,因為我有情,我的情無處不在。”是的,他將生命紮根在語文教育的土壤,站在講台上,他就是語文,而且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語文教科書!《教學,呼喚“實打實”》一文告訴我們,教學不能走過場,要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地把語文教好,於老師的課堂的五重教學法,特別值得學習和研究;《也談“語言積累”》一文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方向和希望,即教學生學語言、用語言,抓住語文教學的根;《我的國小老師》一文表達了於老師對恩師的謝意和敬意;《病中吟》一文則真實地記錄了於老生病後幾次住院的經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坦然面對,堅持與病魔抗爭,不忘自己的使命,盡最大努力為語文,為教育做最後的貢獻(每讀此文,必會淚流滿面)。他用生命點亮了課堂,用智慧開啟了心靈,用大愛詮釋了師魂!

於老師的“教育故事”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每一個“小故事”裏都藴含着“大智慧”。他真正踐行了啟功的“行文簡淺顯,做事誠平恆”原則。願我們都能沿着於老師的足跡,堅持行走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書寫下屬於自己的教育故事。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3

畢淑敏老師寫的這篇隨筆《我很重要》真的很不錯。每次看完都感慨萬千。我會寫下我的感受,作為與你的交流。

當我們總是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不重要的時候,畢淑敏老師就打了這樣一個電話:“我重要!”中國人太謙虛了,從小受傳統思想的薰陶。重要不等於偉大,不等於無人替代,我們也沒有資格稱自己偉大,但我們可以大聲自信地説:“我重要!”因為這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是對生我養我的父母的尊重,是對下一代的責任,是對朋友的關心,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是對世間萬物的珍惜,是對身邊每一個人的鼓勵!

如果不是看了畢淑敏先生的文章,看了這個《我很重要》,我可能永遠不會想到,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界萬物的本質。我們是億萬粒米粉和億萬滴雨水養育的萬物之魂。我們沒有理由不對自己説“我很重要”!

我們是父母的結晶,是精子和卵子的結合,是我們的誕生石,是生命的開始,是父母的寄託。我們可以掉以輕心嗎?如果不是爸爸媽媽,如果他們當時沒有談戀愛,如果他們的幸福被一聲巨響打破,那麼也許我們就不會出現了。父母給了我們生活的希望。我們能説我們不重要嗎?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是不可複製的孤兒。我們不重要嗎?

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下一代,他們需要我們的關心,他們需要我們的教育,他們需要我們的愛。對他們來説,我們是不可替代的。我們的肩膀承載着老一輩的希望,我們的手心承載着年輕一代的責任。我們真的很重要。

還有我們的朋友,我們的知己,相識多年,相知多年。一隻眼睛一個手勢,一切就清楚了。我們將共同承擔榮辱;快樂和痛苦,我們一起分享。那麼真誠,那麼信任,就像丟了一件珍藏了百年的古董卻沒有人,讓人心碎,讓人遺憾。我們真的很重要。

如上所述,畢淑敏先生從人們的生活、父母的愛、孩子的愛、朋友的親人等等角度告訴我們一個不變的、容易被忽略的道理,那就是“我很重要”!

畢淑敏老師的文章讀起來總是流暢自然,在簡單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給我們一種安慰,讓人充滿喜悦。就像畢淑敏老師在文章《我很重要》的最後説的“讓我們高昂着頭,大聲宣佈——對我們美麗星球上的無數生物非常重要!”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4

終於讀完了這套南懷瑾先生著述的`《論語別裁》,上下兩冊,內心裏感概良多,又不知從何説起。大概緣於我從事教育工作,每讀一本書都要與教育聯繫,這次,也不例外,《論語別裁》及近日讀到的其他文章,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經常問老師們一個問題:“什麼是教育?”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説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有的説是教學生學習更有用的本領,有的説是為了孩子們將來能謀取好的工作,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我説,這些都對,但是,教育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培植人的心靈,讓受教育者更清楚地認識自我,突破自我的侷限,努力去克服自我,在人生旅途中修行自我,最終成就那個真實的自己。正如我在剛剛分享給朋友們的一段教育箴言中所説:“一個人認識了整個世界,全部歷史,而不能認識自己,這個人終究是一個愚人。一個人征服了世界,征服了全人類,而不能約束自己的喜怒愛憎,私情物慾,這個人終究是一個弱者。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人的精神世界,使受教育者學會區分是非真偽、美醜善惡,學會認識自己、超越自己、自我要求、自我完善。教育首要的工作是教導學生學會理性判斷,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所行之缺點才是真正明理之人,這種自我的探索要貫穿在受教育者的全部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教人認識自己,尤其認識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教人破除成見,少受外在事物的矇蔽。從而達到教育的另一層次‘自強者勝’,就是戰勝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慾望和情緒。高爾基説:‘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這是那種在各種慾望的躁動中能夠自我約束、控制住自己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在青年期的教育中通過不斷地戰勝自己培養起來的。由此看來,教育就是教人‘認識自己’與不斷‘戰勝自己’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對‘自我’的培養。這才是‘人’的教育,而不是‘優良工具’的製造。教育決不能僅定位在知識技術層面,而是要促進人內在的精神成長。”“認識自我”“戰勝自我”“成就自我”,孔老夫子的整個教育生涯中始終都在踐行這亙古不變的教育真諦。

“認識你自己”,知道自己是誰?降生世間,所向何處?當你問清楚自己這些問題,你才能達到心性靈通,知道為什麼而讀書,為什麼而學習,為什麼而行走,不會在世事紛擾中迷失自我。這是做學問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知道自己是寂寞的。每一個做學問的人,勵志做事的人大多是寂寞的。所以他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若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會不怨天、不尤人,不祈求他人的瞭解和理解了。就那樣,默默地,靜靜地,用心地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兒。這是求學問謀事業最真誠最實在最不欺瞞的狀態。物質的,不需要多少;精神的富足足以帶來內心的安定。沒有淒涼,沒有寂寞,只有温潤豐實,內心淡定。老夫子知道這就是他自己的生活,是他一生追求的境界。他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向哪裏去,所以他説“存心自有天知”。【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鹽田、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我知者,其天乎!】孔子有一天感歎沒有人瞭解他。子貢説:老師何必這樣悲觀!怎會沒人瞭解你?孔子説,我這一生“不怨天、不尤人”;從基層的學識,艱苦的人生經驗起步,但不為現實所困,能夠昇華,走入形而上的境界。我知道自己是誰,因此,我並不苛求別人的瞭解,存心只有天知,我只要做真正的我自己,這就夠了。我們今天的學校、家庭、各級各界的社會機構,有在真正做學問,有真正讓學生體會從“認識自我”開始的教育嗎?為考試而進行的學習,人成了考試的機器;為就業而進行的積累,人成了職業的奴隸。教育的方向一開始就錯了,把外在的無用的事物奉若神龕,人則像卑微的無頭蒼蠅亂飛亂撞,沒有了教育的根基,沒有了作為人的修行準則,這個世界註定要混亂,遲早要瘋狂。教育要回歸理性,讓學生成為學生,讓教師成為教師,讓每個人都在這互助學習的過程中去“認識自己”,沉靜而淡定地做自己的那份事情。這是讀書讓我體會到的教育情結之一。

“戰勝你自己”,所有外的誘惑都只為考驗你而來。人生是一場修行,我們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外在世界與內在信念的衝突鬥爭之後,才會不偏執,不迷茫,不左右搖擺只定睛向前。先生曾經與我激烈辯駁,説孔子在他那時代是失敗的,他周遊歷國想要尋找適合自己的舞台,最後惶惶如喪家之犬,他的人生是失敗的,只是五百年之後漢武帝幫他發跡,他才有了今天這樣尊貴的“萬聖先師”的地位,他晚年孤獨傷感,在落寞中度過了自己最後的時光。我好大一會兒凝神冥思:誰又不是孤獨傷感的呢?你怎知道孔子是落寞的呢?他也許是到了更高的生活境界,是誰也理解不了的呢?讀《論語》説“孔子”,我從來不認為他帶弟子周遊歷國是非要為自己尋找舞台,創造出山的機會,這是他出行的一個目的,但他不會為了功名利祿而賤賣自己的價值觀,委屈自己高貴的靈魂,所以,一關又一關,一程又一程,一次挽留又一次挽留,陽貨幾次拜訪他都避而不見,他若做事兒的願望急迫,想要救世救國,他的機會多了去了,只消卑微弓下自己的腰,要權力有權力,要財富有財富,要什麼有什麼。可是,孔子不這麼做,他不會為了肉丸子而卑躬屈膝,這就是他講到的“為政難,做人更難。”此之謂“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人要有自己的人生觀,要有崇高的價值取向,要始終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不為環境的轉變而轉變,不為外在的物慾所控制。如果能有這樣的中心思想,無論高山險灘,風雲變幻,處有處無,坦然自在。孔子是不合時宜的,正是因為不合時宜他才是尊貴的,崇高的,偉大的,是掙脱凡人世俗超然獨立而不是貧窮的。他在周遊歷國的過程中完成了“去與留”“出或隱”“向現實妥協還是堅持自我”的人生最重要的課程,這一路行程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這難道不是孔子送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成就自己”,孔子和是學生共同成長的。他的教育精髓體現在身體力行而不是説服教育上,所以他的學生才會如此這般的緬懷他,紀念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即使當時的客觀條件不適合,但目標是正確的、正義的、崇尚真理的,我就要竭盡全力去宣講,去提倡,去為世界鋪灑陽光;儘管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我的努力不會成功,很多付出得不到讚頌,但是這是真正正確的事兒,這是值得每個人努力去做的事兒,無論結果如何我都要去做。為正確的事兒而努力,成功不必在我,我享受將自己奉獻其中的過程。去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不管成功與否,聲名可就?這是對現在社會“結果論”“成功論”最有力的批駁。在“認識自己”“戰勝自己”的過程中“成就自己”。孔子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兒就是傳承思想了,他平平靜靜地回家來了,從30歲到73歲,和他的學生生活在一起。孔子的一生就是最好的教材,他努力用自己的成長故事去引導每個學生,讓他們認識自己,戰勝自己,最後成長為他自己。所以他既愛惜顏回,也欣賞子貢,更愛護子路。孔子是聖人也是凡人,他是有求的,他的理想之光寄託在學生身上,讀到這裏,你才能理解,孔子的失子之痛為什麼不及喪顏回之傷;讀到這裏,你能更深刻地理解了,當子路戰死之後,孔子悲痛欲絕地哭着説:“這是老天爺要斷絕我呀!”孔子是不幸的,白髮人送黑髮人,那是何等的悲憤淒涼;孔子又是幸運的,我們今天能讀到《論語》,應該是對他孤獨靈魂最好的告慰。教育不只是傳承,更重要的是“成就自己”,正在教育戰線上的同仁們,你們體會到了嗎?

“學問無盡,歲月難留”。我們是不是要努力地成長自己,更好地引領學生?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5

星星會亮起來的,我堅信。螢火蟲會發光,我堅信。讀着《我的閲讀觀》更堅定了我的理想與信念。

《我的閲讀觀》是朱永新教授寫的,他是推廣閲讀的第一人。他在書中表達了對於閲讀的意義和價值的基本觀點: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水平。一個沒有閲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他在新教育實驗過程中總結出這樣一個閲讀理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但是我一直認為,是否有時間,從本質上取決於你是否把這件事看作是主要的。如果你認為重要一定可以安排時間;如果你認為不重要,一定會找出藉口不去做。喜歡打撲克,搓麻將的人,再忙也可以安排時間打一把,搓一次。這些都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事情,關鍵還是我們是否可以真正做到閲讀的價值和意義。要説喜歡的原因,其實單提醒與觸動,可以時時提醒我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抽出時間讀書。

朱永新教授從個人、民族、學校、城市四個方面來闡述了閲讀的重要性。對於我們教師這一羣體來説,閲讀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在這四個方面都將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首先,作為一名老師,必須時刻保持一顆學習上進的心,時刻走在教育的前沿,就必須不斷地從各類書籍中獲取新知識。其次,作為一個學校,它良好的閲讀氛圍必須是每一位老師的引領,從而帶領學生走上共讀共寫的閲讀生活。再次,城市就是一個個家庭組成,相信每個愛好閲讀的孩子一定會讓家長們也沉浸在書香的氛圍中,從而構成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閲讀觀》中詳細地介紹了國小生基礎閲讀書目、新教育兒童階梯閲讀文學書目、國小生閲讀推薦書目100種、中學生閲讀推薦書目100種、大學生閲讀推薦書目100種和教師閲讀推薦書目100種。這些書目為我們的閲讀指明瞭方向,通過閲讀經典,可以讓師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我們脱離庸俗。

老師們,讓我們一起來閲讀經典,做一個有根的人!

現在《我的閲讀觀》終於讀完了,但是我仍然把它放在牀頭。它一定能激勵我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不忘閲讀,哪怕只是十分鐘二十分鐘。我願意做這顆擦星族,跟着朱老師,跟着喜喜,跟着螢火蟲一路擦下去!我相信毛蟲會變成蝴蝶,螢火蟲的光會越照越亮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6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這本書透過描述飽嘗人間辛酸的阿遼什卡,抱着進大學讀書的夢想來到喀山。可是,由於當時的大學並不向窮人敞開的,所以阿遼什卡的夢想破滅了。為

了反抗黑暗的社會制度,為了爭取受教育的權利,不久以後,他參加了祕密的革命組織。阿遼什卡生活貧困,在伏爾加河一帶流浪,和搬運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齊。之後,他最終在一家麪包店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向工人們傳播革命思想,不僅僅如此,他還鼓勵工人們參加大學生的祕密組織,領導工人們罷工,與反動的政府進行鬥爭。這些事實告訴我們要珍惜此刻來之不易的完美生活和學習環境。

我們此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我們更要努力學習,在學習新知識同時,也不要忘記複習鞏固舊的知識,古語:温故而知新。

我們不但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並且在生活中,我們就應觀察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從大自然中學習新的知識。大自然就是一本無字的移動的字典,也是一本百科全書。在人與人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你的教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我們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我們此刻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樑,將來為祖國的建設奉獻自我的一份光和熱,一片丹心,報效祖國,讓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7

有幸,學校發給每位教師一本朱永新先生的書《我的閲讀觀》,只是在會議上隨手翻了幾頁,便被深深吸引了。

朱永新先生的思想總是那麼鏗鏘有力,讀着他的文字,總有一種歡欣鼓舞的感覺。

不知是不是命運的安排,我竟真的來到這所學校,看到走廊上那頗具文化韻味的牆面設計和那醒目的幾個大字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總有一種心欲騰飛的感覺。

今天,捧着沉甸甸的書,我沉浸其中。翻到朱餘之爭,我看到了兩位教育大家關於閲讀的分歧與辯論,更加興趣盎然。兩人為為國家閲讀節的設立而產生了不同見解。朱永新在提案中寫道: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們中華民族的閲讀水平堪憂。由於國民疏於閲讀,遠離經典,導致部分國民缺乏應有的文化底藴,心態浮躁。他認為:。猶太民族為什麼那麼強大?為什麼這個在公元70年後就失去了祖國,到處流浪,寄人籬下的民族,卻產生那麼多世界級偉人呢?為什麼他們依然能保持自己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呢?這與猶太人視書如命、崇尚讀書息息相關。 而餘秋雨先生則認為,其一,現在每年已有世界讀書日,沒必要再增加類似節日;其二,網絡閲讀日趨流行的今天,信息爆炸,閲讀不是欠缺,而是成為災難;其三,今天閲讀不再重要,對文化見識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遊歷、體驗、創造。我被兩人的堅定立場與博學善論所折服。但是,我想説,無論如何,兩位學者的目光是一致的,即都關注閲讀。我贊同,佩服。但我想,這場爭論無論結果怎樣,都是一件好事,至少能讓很多人重新將眼光投向閲讀。有了分歧與爭論,才有關注與發展。

我敬仰朱先生及他敢於創新的思想,崇拜他思國憂生的胸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崗位上的小輩,我喜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8

我是三年級的國小生,今年快九歲了,爸爸從小教我識字,四歲開始讓我讀書,如今已讀了四、五年書了。我覺得讀書對我幫助很大,我從書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總結如下:

(1)、讀書使人的思想進步。讀書使人明智,這話一點不假。通過讀書,我越來越懂事了,知道了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2)、讀書可提高閲讀能力。我開始讀書的時候,很多字都不認識,不斷問爸爸、媽媽,隨着不斷積累,我認識的字越來越多,讀書的速度也快了。

(3)、讀書可提高寫作能力。一位名人説過,寫作能力從閲讀中來,説的很有道理。我的寫作之路經歷了三個階段:看圖寫話,寫日記,寫一般的文章。

(4)、讀書可豐富知識。通過博覽羣書,我不但認識了很多字,積累了許多成語,還知道了許多地名。何樂而不為?

總之,閲讀好處多多。我今後還要堅持閲讀。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9

下課後,來到校教研室領書,一本《我的閲讀觀》映入眼簾,哦,原來是朱永新先生的書,站在桌邊隨手翻了幾頁, 便被深深吸引了。

朱永新先生的思想總是那麼鏗鏘有力,讀着他的文字,總有一種歡欣鼓舞的感覺,彷彿又回到了學生時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閲讀,他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懷揣教育夢想的我被深深的打動了。

手裏捧着沉甸甸的書,我沉浸其中。翻到朱餘之爭,我看到了兩位教育大家關於閲讀的分歧與辯論,更加興趣盎然。兩人為為國家閲讀節的設立而產生了不同見解。朱永新在提案中寫道: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們中華民族的閲讀水平堪憂。由於國民疏於閲讀,遠離經典,導致部分國民缺乏應有的文化底藴,心態浮躁。他認為:。猶太民族為什麼那麼強大?為什麼這個在公元70年後就失去了祖國,到處流浪,寄人籬下的民族,卻產生那麼多世界級偉人呢?為什麼他們依然能保持自己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呢?這與猶太人視書如命、崇尚讀書息息相關。 而餘秋雨先生則認為,其一,現在每年已有世界讀書日,沒必要再增加類似節日;其二,網絡閲讀日趨流行的今天,信息爆炸,閲讀不是欠缺,而是成為災難;其三,今天閲讀不再重要,對文化見識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遊歷、體驗、創造。我被兩人的堅定立場與博學善論所折服。但是,我想説,無論如何,兩位學者的目光是一致的,即都關注閲讀。我贊同,佩服。但我想,這場爭論無論結果怎樣,都是一件好事,至少能讓很多人重新將眼光投向閲讀。有了分歧與爭論,才有關注與發展。

我敬仰朱先生及他敢於創新的思想,崇拜他思國憂生的胸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崗位上的小輩,我喜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本好書,其中可能有着許多美麗的小精靈,飛來飛去,還給你如果書籍可以有五色的油彩,那麼我願意把詩歌作柔和的水粉,把散文做一支詩情畫意的畫筆。在書的天地裏,描繪出最美的風景。許多名人大家都曾這樣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書是人的精神食糧。由此可見,讀書對我們來説是多麼重要啊!

送來光明的果實。字裏行間都能碰撞出知識的火花,知識慢慢的堆積,最終就會形成智慧的熊熊烈火。而書,又能像是一片大海,等你尋找用之不竭,無窮無盡的寶藏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0

20xx年4月24日,湖望國小的“我的學科主題閲讀教學研究”拉開帷幕。此次活動持續一天,參加本次教研活動的有湖望國小手拉手學校——肥西縣麗景國小的校長、骨幹教師以及“石頭湯”悦讀校園聯盟校的部分老師。

本次“我的學科主題閲讀教學研究”是湖望國小讀書節活動的重頭戲,今年已經是第5年了。與往年不同的是本次研究活動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呈現:課堂和研習講述。

上午的四節課例分別由英語學科z老師、 音樂學科z老師、語文學科z老師及數學學科z老師執教。謝老師利用英文版《我爸爸》在閲讀和互動中帶領孩子們一步步走進圖畫書,又由書本走進生活,整個課如行雲流水般巧妙自然,展現了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和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能力。z老師作為年輕教師的代表也毫不示弱,徐老師的音樂課如小河流水般緩緩流淌而來,把圖畫書《愛音樂的馬可》與音樂學科結合的恰到好處。z老師利用《螞蟻和西瓜》展示了一節讀寫結合課,課上,甄老師充分調動孩子們的興趣,聲情並茂地將故事向孩子們娓娓道來,在交流分享後注重學生的感悟,又自然巧妙地將圖畫和場面描寫相融合,使學生在讀書的同時學會了“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提升了寫作興趣和閲讀興趣,是這節課的一大亮點。她充滿激情而又動的課堂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7位不同學科老師分別講述了各自學科在“從閲讀中學習”的研習過程。三年級數學組羅齊衞老師講述了從教師閲讀開始,以團隊協作的形式,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學科閲讀研究歷程。他們利用《魔法三兄弟的探險之旅》,關注書的“語言”,將數學圖形的學習,變得生動、形象化,也讓圖畫書因與學科學習結合,而更富有生命力。

如果説團隊協作下的學科閲讀研習是一羣人的舞蹈,那信息學科張瑞老師的講述,則是她一個人的獨舞了。張老師兩年的實踐中,帶着思考前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為教師的“從閲讀中學習”不是“教閲讀”,而是帶領學生“用閲讀學習”,這恰恰悟出了“從閲讀中學習”的道。對於學科閲讀教學資源的選擇,張瑞老師創造性地提出“全用式”“半用式”的概念,展示了一個年輕的在學科教學中透徹的思考,舒展的舞蹈。

帶着思考上路,帶着孩子們一起上路。科學學科葛傳東副校長的講述,則展現把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作為學科閲讀的重點。葛校長用視頻和講述結合的方式,通過採訪校長、閲讀研習啟動、圖書館資源查找、學生閲讀研習成果發表,把學生推到了台前,而他則是在站在學生背後的那個“重要的他人”。

課例和講述結束後是分組研討,每個年級組的老師都分享了了自己想點,也使本次學科閲讀研究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姜宗兵主任的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地上本無路,只不過走的人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路。是的,這“我的學科主題閲讀教學研究”就是湖望國小在探索一條教學之路。對本次研究活動,胡冬梅校長一吐為快:

“真好!台上的11位老師風采真好!有經驗的“老”教師,侃侃而談,有深度有廣度,是湖望學科閲讀的典範;新教師“出生牛犢不怕虎”,有思想、善於探索。團隊協作真好!聶傳榮副校長帶領,團隊分工明確,分工中又有合作是推進研究的力量。課題研究價值真好!老師們的實踐研究彰顯了這個課題的生命力,閲讀不僅僅是語文老師的事。閲讀,在學科教學教學中如空氣般重要且自然,每天都在發生。“從閲讀中學習”,體言閲讀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休閒閲讀的消遣,是有思考的閲讀老師帶着學生有目標的學習,學習閲讀。”

最後,胡校長也留給老師們再次啟程的思考:在前行的路上,如何“繼承中有創新”?圖書館教學資源有哪些?可以怎樣用得更好?

帶着思考,勇於開拓的湖望人,繼續在路上!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1

《我的大學》的作者是馬克西姆·高爾基,高爾基是前蘇聯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第三部。

在《我的大學》中寫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碦山時期的成長經歷。阿廖沙16歲就抱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碦山,但他無法實現他的理想,碦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阿廖沙無處棲身,只能與他人共用一張牀板,後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祕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生變化。阿廖沙閲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下,擺脱了自殺的精神危機。

我很喜歡這本書,高爾基筆下的人物描寫十分生動,當我看到他描寫“外祖母”的温柔慈祥的片段時,彷彿眼前浮現出一張慈祥的老人的面容,在環境和人物心理描寫方面也輕而易舉的將讀者帶入其中,在看到有一回阿廖沙與小夥伴打賭輸了後,他要在墓地看守一夜的這一段時,我也被嚇得膽戰心驚,在動作描寫方面更有大量風趣幽默比喻,有時不禁使我笑的前仰後合。

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最重要的是我被這本書中的主人公的人生經歷所感動,他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昇華!大家一起來讀吧!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2

我們很久沒有説過“我很重要”這句話了。看了畢淑敏的這篇短文,有一種想説這句話的衝動。可能我年輕的時候曾經説過,我當時覺得自己很偉大很偉大,長大了一定會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慢慢成熟,懂事負責後,這句話只能卡在喉嚨裏。無論做什麼,都要先為別人着想,卻往往忽略了自己。於是“我”作為個體被遺忘在角落裏。時間久了,我們就會忘記“我”這個概念,變得麻木。

很多人經常這樣想:即使地球不像我一樣自轉,街道上依然車水馬龍。我只是滄海一粟。沒有我,大海依舊是洶湧的大海。不知道有多少渴望成功的人被這種想法打敗了。他們覺得自己不重要,對自己有懷疑。

在文章開頭,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四個排比句來説明“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實是一種忽視個體尊嚴和價值,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然後,作者從多方面列舉了“我很重要”的原因:對於人生來説,每一個生命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沒有權利和資格説它不重要;對於父母來説,我們是他們善良的對象,是幸福的中心,不敢説不重要;是的,愛人

而言,我們是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們不忍心説不重要;對子女而言,我們是他們的靠山和慰籍,我們沒有膽量説不重要;對朋友而言,相交多年密不可分,我們不好意思説不重要;對事業而言,我們就是創意,就是新設想,我們無法説不重要。面對着這麼多無法拒絕的理由,我們怎能不説“我很重要”?我們應該大聲説我是重要的,因為“我是由無數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華匯聚而成的”。

我很重要,我是特別的人,全世界只有一個我,我應該愛我,愛這個樣子的我,愛現在的我,也愛將來的我,我是偉大的。假如我不存在了,世界上就會少一個人在海邊看瑰麗的旭日。我應該多給自己一些讚美,讓我感覺自己很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有信心,才會不斷地發現自己的優點,發掘自己的激情,才會面對成功和失敗的挑戰。這就是作家畢淑敏對生命的解讀。如果讀者你能理解,那麼,你一定會不看輕自己而好好地活着。其實,每個人在世上活着也不過幾十年的光景,為何不珍惜這幾十年的光陰,時刻努力着,為光明奮鬥着,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她應有的光彩呢?

尚且,只要我們無比重要地生活着,我們就無愧於心靈對生命的許諾!

做個正直的人!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3

讀書是最幸福的,我在讀書時,便認定自己是最幸福的,每天火急火燎的寫作業,就是為了多一秒的時間來讀課外的書籍。

對我來説,學習是工作,閲讀卻是休息,我的想法是,當你捧起一本書,心無雜念的閲讀時,肉體便沉睡,這便是休息,而與此時,你沉睡的靈魂才剛剛甦醒。當然,靈魂不會迷迷糊糊的,Ta會非常清醒地去一個只屬於靈魂的地方——書中世界。

我讓為書中世界也是“夢想的世界”,在《外婆的道歉信》中,這個地方應該叫“米瑞瓦斯”,它負責守護夢想,意思是“我夢”靈魂在書中可以做所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甚至完成自己的夢想,而這些事,肉體在現實中,往往是做不到的。這是使我愛上閲讀、痴迷閲讀最主要的原因。當然,不只是實現夢想,書還總是會給人帶來夢想,因為,書解答人的疑問,也會給人留下新的疑惑,讓人不斷去探索。

書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淨化心靈。讀過《外婆的道歉信》後,才明白,每個人向前邁出的第一步,都是向着善良與美好的。如果,忽然有一天,他們的目的變成了邪惡,那麼他們一定是經歷了什麼,而那個“什麼”或許是讀了一本不那麼好的書。對,淨化心靈的前提是,讀一本好書。讀的好書多了,你就是智者,心靈中的骯髒會被消滅,你將擁有透明的靈魂。不偏離航線,走向邪惡。

讀書嘛,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好處,就是在閲讀過程中,不斷地聚集好詞、好句,讓自己的作文也靈動起來,而不是死板、沉寂的陳述句“烤串”。

書是個好東西,幸虧我有。

我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4

讀書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非常重要,從小培養孩子閲讀的習慣更為重要。高爾基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親自閲讀是引領孩子喜歡讀書的一種途徑。

書對孩子而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因此我們就為孩子挑選適合其認知程度與興趣的書籍。自從微笑進入中班以來,我發現她比以前更熱愛看書了。很多時候都是拿起書就大聲朗讀起來,讀到不認識的字時,會拿着書來問我,我告訴她讀音後,她會繼續讀下去。讀到自己認識的一些難字或有趣的情節時,會哈哈笑起來。

有時晚上臨睡時讓我講故事給他聽,她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有時也突發奇想説:“媽媽,我也給你講故事。”講完後,我就會問他這個故事主要講的什麼內容?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呢?啟發他思考問題,這樣便於他理解故事的意義,並對文字產生興趣,是他理解能力逐漸加深。在家中,我給孩子買了數百本適合孩子閲讀的書籍,厚厚薄薄一大堆,培養他的閲讀興趣,幫他提高閲讀能力,拓寬他的知識面。

如今的社會很多人都要上班養家,孩子要上學,孩子和父母的相互交流機會和相處時間有限,但我覺得我們應該盡我們的所能,每天花30分鐘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讀書,切切實實地關心孩子的學習。親子共讀就是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分享、共同經歷一件事情,共同體會故事中的喜怒哀樂,引導孩子讀好書,好讀書。親子共讀是加深孩子和父母感情的橋樑,它可以加深父母與孩子的親情,使孩子深切的體驗到父母的愛的温暖,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我們共同讀書吧!閲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和孩子交流的平台。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快樂的閲讀、和孩子一起分享閲讀的喜悦吧!

標籤:心得體會 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