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15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15篇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1

閲讀可以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閲讀,讓博學和睿智走近我們;閲讀,讓我們記住歷史和時間……讓學生愛上閲讀併成為伴隨終生的好習慣至關重要。由於國小生年齡小,生性活潑好動,自我約束力差等特點,加上缺少生活的經驗,導致了他們閲讀量少,閲讀的積極性不高等事實。那麼應如何引導學生愛上閲讀呢?我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淺談一下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做好“點燈人”,讓學生嚮往閲讀

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成為點燈的人,把一本本有趣的耐人尋味的書,帶到學生們面前,讓他們興致勃勃的閲讀,讓他們有一個非常詩意的,快樂的和富有天真浪漫情調的童年。在濛濛朧朧之間,為他們的成長,為他們一生的日子,打一點亮色,打一點底色。

在平時的教學生活當中,如果想讓班級裏的學生愛上閲讀的話,自己應該是一個熱愛閲讀的人。當學生們看到老師手裏捧着書的時候,就會很新奇地湊過來看一看老師在看什麼,如果看到自己的老師經常會在課間,在休息的時候,或者坐在辦公室裏,總是靜靜地捧着一本書,那麼他也會非常向往成為這樣的人。老師自己的一種熱情,自己的一種對閲讀的熱愛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讓學生愛上閲讀,老師必須做好點燈人

二、做好閲讀宣傳,讓學生走近閲讀

為了讓學生們愛上閲讀,我會在班級裏面為閲讀宣傳。

(1)大聲給學生讀。比如説每天中午課前的20分鐘可以定為閲讀的時間,每天讀、每天讀,學生對於這樣的閲讀充滿了期待,每天午間的20分鐘,成為他一天當中,最憧憬最快樂的時光,然後他記住了這個故事,記住了你這位老師,也就深深的愛上了閲讀。

(2)講述自己對書的理解。我們也可以在自己閲讀的基礎之上,把自己的閲讀感悟講給學生聽,聽後,他會對這本書有更深的感情,也會不自覺的捧起這本書。

(3)通過多媒體的方式,來展示來推薦閲讀,

為了讓學生們愛上讀書,我自己課餘時間也要閲讀,提升自己的素質;早讀或自習時,我經常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誦讀古詩,每天抄寫一首學生們沒有學過的古詩和名言警句。早讀課上學生讀我也讀,我讀給學生們聽,學生們讀給我聽,這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學生在濃濃的讀書氛圍中,體會到老師對閲讀的重視,從而自覺地進行閲讀活動。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逐漸愛上閲讀。

三、樹立榜樣,讓學生走進閲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經常創設一種濃厚的“書香”氛圍和“書林”境界,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置身於精神文明寶庫的神聖氛圍的感覺。比如,收集關於讀書的名言,進行欣賞;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毛澤東、周恩來、葉聖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熱愛讀書的故事。並在平時教學中,留心觀察班中喜愛讀書的同學,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請他們談談課外閲讀的收穫。這樣,身邊的一個個能親眼所見的榜樣,讓學生感受到書海之浩瀚和讀書樂趣,從而激起對書的渴望,產生與書交朋友的強烈願望。

四、開展多種活動,讓學生愛上閲讀。

(1)把讀書變成遊戲,讓學生搶讀書

把讀書變成遊戲,是吸引學生的一個好方法。在班級我開展了一個可以升級的`讀書活動,讀一本書,學生可以讓家長寫條,讀完一本書升一級,讀完5本書就可以成為會員,會員的權利是可以從班級的圖書架上或者學生寫的讀書條中隨意選擇自己喜愛的一本書。如果讀完10本書,老師可以免費贈送一本書,(由學生家長贊助,誰的學生到了此級別,誰的家長就買來一本書有老師送給他的學生。),學生讀書積極性特別高,見家長打來電話興奮地告訴我,學生主動讀書了,不用家長監督了。

(2)巧用激勵,讓學生樂讀書

為了“哄”學生愛上閲讀,“哄”學生讀更多的書,我每週都從圖書室借來幾十本書,“獎勵”給愛讀書的學生;每學期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閲讀檢查、評比。其形式或是舉行讀書報告會,或是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經驗,評比表彰課外閲讀積極分子等。對課外閲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我及時地給予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悦。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閲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範例,這樣班裏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閲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

五、親子閲讀,讓學生更愛閲讀

首先要和家長進行很好的溝通,在一開學的時候,我們可以發一份《告家長書》,向家長陳述課外閲讀的意義、親子閲讀的目標,以及我們推薦的親子閲讀的一些書目,讓家長知道,我該怎麼做,然後努力配合我們。

第二,親子閲讀開放日。上課外閲讀指導課的時候,邀請家長,讓家長更加了解老師是怎麼指導學生讀書的,能找尋到學生閲讀的足跡和規律。

第三,組建親子閲讀沙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有主題的,也可以很閒散地,邀請一些做的比較好的家庭來進行介紹。讓優勢資源達到一種共享,相互啟發。

第四,鼓勵每個家庭建設家庭書櫥。

第五,圖書的流動。每個學生把自己看過的書,和別的學生進行交換。也可以進行互相買賣,讓圖書流動起來,還可以師生互換。

第六,開展一系列的親子閲讀的活動:如快樂一刻鐘,親子共演、親子共畫,還有其他的一些形式……為了展示,還要有一個終極的評價體系 ,根據自我申報和班級測評,評出書香家庭,算是給親子閲讀做得比較好的家庭一種鼓勵!

讓學生愛上閲讀並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見影。它需要老師的循循善誘,家長的大力支持。只要堅持不懈地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讀書就逐漸成為自覺行為。閲讀讓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遊,為學生們撐起一片多彩的藍天。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2

我非常慶幸我參加了咸寧舉辦一場繪本閲讀的講座,由南京師範大學、台灣信誼學前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員主講。老師在講座中主要與我們討論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早期閲讀,為什麼要進行早期閲讀,幼兒園如何開展早期閲讀。葉麗老師繪聲繪色的經驗講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獲益匪淺。

首先,什麼是早期閲讀?即0-6歲學前兒童憑藉圖像、文字或成人的講、讀,來理解嬰幼兒讀物的活動過程。老師認為:學前兒童的閲讀特點是:聽聲音+看圖畫=理解故事。早期閲讀不等同於早期識字,不識字也能閲讀,識字多不一定會閲讀,過度強調識字會讓孩子對閲讀產生厭倦,孩子需要通過有意義的上下文情境自然而言的識得漢字。

其次,為什麼要進行早期閲讀?有研究數據表明,大約美國學習困難兒童的80%屬於閲讀困難之列。研究發現了早期閲讀與後期閲讀的關係,即對未來閲讀能力和學業成就具有預測作用。因此研究者們正視到閲讀是學習的基礎,是人的成功基石。老師認為,早期閲讀可以促進幼兒的多元發展,如語言發展,老師向我們展示了《老鼠偷吃了我的糖》《瀑布》《鳳凰飛》等幼兒繪本;閲讀能力的提升,如《多多什麼都愛吃》,通過對圖片的閲讀,分清真實和想象;閲讀興趣和習慣的養成,繪本閲讀可以幫助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形成濃厚的閲讀興趣;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的發展,如《山丘上的約會》,讓幼兒學會用真心與人交往,不以貌取人;審美素養的積澱,積累審美經驗,發展幼兒審美能力。

最後,幼兒園如何開展早期閲讀?老師從以下幾方面為我們總結了經驗:

(1)書本的選擇是早期閲讀的首要任務。

圖書的題材、體裁要多元化,給幼兒多元的閲讀感受;藝術表現形式要多元化,為幼兒提供審美的素養;要考慮中國文化的介入。

(2)圍繞書本,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集體教學活動。

集體教學活動要符合幼兒的`閲讀發展目標;緊緊圍繞讀本特點;緊密圍繞讀本特點;關注系列活動的層層推進;關注教學策略的多樣性。

(3)讓閲讀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

(4)營造豐富多元的閲讀環境。

(5)轉變家長觀念,引領親子閲讀。

怎樣念圖書給孩子聽?熟悉故事的內容,流暢地敍述;運用音色、音速、音高,展示不同角色的對話;根據角色需要,加入幼兒熟悉的歌曲;講述時情緒自然、準確;適當地留有空白懸念,提出問題引發幼兒思考。

在講座的尾聲,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國內第一套專業早期閲讀課程——《幸福的種子》。早期閲讀對幼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更要專注幼兒在這一方面的教育,將更好、更優秀的讀本向家長及幼兒推薦、普及並運用到教學裏面去。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國小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 並首次把 “豐富語言的積累” 寫進了教學目的, 對學生的閲讀量還做了明確的規定: 高年級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即每學期應達到25萬字, 相當於高年級的語文課本5本書左右。 因此, 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 課外閲讀不是遊離於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 “點綴” , 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引領孩子們進行快樂的課外閲讀, 讓孩子們在浩瀚的書海中遨遊。我在班級開展了課外閲讀指導活動, 並注重在以下五個環節都努力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有所收穫。

一、 多管齊下, 創設濃郁的閲讀氛圍

1.創設良好的家庭閲讀環境。 在廣泛開展課外閲讀情況家長調查的基礎上, 召開家長會, 改變部分家長的陳舊觀念, 取得家長的幫助, 保證課外讀物有來源, 課外閲讀有監督。有條件的家庭, 提倡親子閲讀, 這對保持學生的閲讀興趣十分重要。

2.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教室內張貼讀書名言, 佈置班級讀書角, 圖書來源一是學校圖書館, 二是學生家中藏書。同學之間可交換閲讀書籍, 提高讀物利用率,減輕家長經濟負擔。 “讀書小屋” 每週推薦一本好書, 營造濃濃的書香氛圍, 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3.教師以身垂範,與學生共讀。閲讀可以讓我們的文化底藴漸漸地豐厚起來,思維逐漸地活躍起來。久而久之,我們的身上就會帶有某種特殊的精神氣韻和文化歸屬感,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與教師共同閲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也便於教師進行及時引導。

二、 幫助學生選擇健康、 適合的課外讀物

1.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學生的課外閲讀大多數是以個體的形式來進行的, 有的喜歡名家名著; 有的喜愛科普作品; 有的迷於軍事知識; 還有的只對卡通書籍感興趣……因此, 我們放低要求, 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2.選擇健康、 有價值的書。 課外閲讀益處很多, 但開卷未必有益。別林斯基説得好: “閲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閲讀的書論文格式, 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 選擇最有價值, 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尤其孩子, 純淨幼小的心靈如果藉助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和經典名著來滋養, 心靈會日漸純淨, 感情會日漸豐富,興趣愛好會日漸廣泛, 智力與承受力也將日漸增強。

三、 提高課外閲讀能力

1.不動筆墨不讀書。根據閲讀情況填寫讀書卡, 記錄閲讀的篇目、時間、 字數、 摘錄好詞佳句、 展示心得體會, 學會積累, 學會與文本對話, 學會做讀書筆記; 鼓勵學生對作品進行再創作 ( 會續寫、 擴寫、 縮寫、 改寫等) 。以保證閲讀數量, 提高閲讀質量。

2.集中指導, 提高課外閲讀能力。學生共同閲讀同一讀物, 便於教師指導。例如,有時利用語文天地中的閲讀篇目分組學習, 小組交流, 交給讀書方法,填寫讀書卡。

四、 有機整合, 減輕課業負擔

1.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確實在社會上處處有語文, 人人時時學語文、 用語文。在語文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去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美, 並結合一些特殊的課文, 特殊的節日, 特殊的事件, 特殊紀念日等拓展閲讀。如學了《草船借箭》 , 引導閲讀 《三國演義》 有關章節;……學生手中的《字詞句篇》,每單元的閲讀 文章不但精彩, 而且與課文主題緊密相連, 應充分利用。

2.保證閲讀時間。 課外閲讀需要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囫圇吞棗地應付課外閲讀量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 要控制過多的機械繁瑣的語文書面作業, 保證學生每天有半小時自由閲讀的時間。每週的週記也可改為閲讀、與家長交流、 填寫讀書卡等。假期作文改為出一期讀書專題小報等等, 讓語文作業變得有趣起來。

五、 搭建展示平台, 提高讀書積極性

為了提高學生讀書積極性, 提高課外閲讀效率, 增強閲讀實效, 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如: “我喜愛的名言” 交流會, 有計劃有目的地蒐集一些關於讀書的名言, 進行評説、 欣賞。 “名人故事會” , 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 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 對書的渴望, 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自辦班級 “課外閲讀報” , 刊載論文格式美文佳作, 選登優秀讀書筆記……孩子們一有空閒便忙於蒐集資料, 採稿、 寫稿, 樂此不疲, 熱情高漲, 讀寫能力得以增強; 參加 “讀書知識競賽” “紅色經典誦讀” 有效促進了學生讀書、 交流、 展示的積極性。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4

美國教育家杜威説過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給他們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就是給了什麼樣的生活。

閲讀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費時多而收效微,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閲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閲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程下進行個性化閲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 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老師們在指導學生咀嚼、推敲語言文字,探究語言文字的美妙神奇,並沒有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是根據學生的水平、需要在調整,教學非常真實。她們或通過句式的變換訓練來體會重點詞語,或運用對比法讓學生品詞品句,體會詞句的細微差別,學會準確地運用詞句,或在想像體驗中感悟品味語言……反思我們,為了追求把課文講透,圍繞情節內容進行提問分析和討論談話,佔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這些瑣碎的提問和多餘的分析,取代了我們的語言文字訓練,影響了我們的教學成效。

那麼,如何在我們的課堂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呢?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找準語言文字訓練的點。具體的講,就是在一篇篇課文中選定幾個語言文字訓練的點,我們沒必要教學生學習課文中所有的知識,只能根據既定的訓練目標,精選幾個訓練點,即選幾個供學生訓練用的'“例子”,憑藉這個“例子”使學生能舉一反三,逐漸練成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第二 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落到了實處。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完全看得出學生由表及裏的理解,看得出學生對語言品味的提高,在教學中重視了學法指導,在讀中領悟了方法。在這裏,省小語理事會理事長於老師提到:教課文,老師要少講少問,將活動時間多留給學生。確實,老師再高明的教也代替不了學生親自體驗的過程,老師的講也不能代替不了學生自己的練習,所以我們不妨放心的將時間留給學生多讀一些,多説一些,多議一些,哪怕是説得不夠好不夠完整,這有什麼呢?這畢竟是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果啊。如何將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落到實處?於老師提到:首先要明確目標,緊扣單元訓練點,關注課文的導讀提示,發現問題及時指導,隨時注意聽,説,讀,寫,思的訓練,關注學生要用心。其次是步驟環節要到位。

第三 注重課堂細節。首先,老師的評價語言非常真實,不做作,充滿“語文味”,她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解讀,即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偏差,老師也不直接給與否定,而是讓學生繼續探究文本,在文本中主動獲得答案。其次,老師沒以成人的理解表演教學,而是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輔導,幫助孩子們學習,語氣、語調兒童化,讓孩子們覺得非常親切,真正體現了老師與學生的平等地位。

教學中,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語言充滿童趣,貼近兒童的心理。再次,注重情感的渲染。語調錶情非常煽情。另外,注重個人形象,她們的一舉手,一投足,甚至是一個表情,都賞心悦目。我想,在我們的農村教育中,也應該追求這樣一種端莊的教態。對於我們的學生,尤其是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弱勢羣體,我們的一個撫摸,一個握手,一個鼓勵的眼神,對他們是一個多麼大的呵護!參賽老師們不僅僅領悟到了“以生為本”“面向每一個學生”的理念,並且她們已將這種理念化為了一種實際的行動。

語文課堂不僅僅是將課文教給學生,還得思索:如何讓課堂生成更多的東西?在這個問題上,崔巒老師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這個簡單,是指教學內容要簡約,教學環節要簡化,教學方法要簡便,教學態度要親和,教學語言要質樸,教學鼓勵語言要靈活多變,百花齊放。同時,崔老師還提到:語文教學要依託語文教材,落實語言訓練,講究誦讀感悟,豐富語言積累,加強語言運用,關注語言形式。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落到實處,處處講究一個“實”字。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5

通過參加學校的培訓學習,我覺得批判性思維逐漸的在我的腦海中紮根發芽,慢慢會生長成一棵茁壯的思維大樹,會把我從一個感性的女生,逐漸引導向理性的一面。下面我總結一下參加培訓的心得以及我整體思維的改變。

批判性思維總的來説就是一種批判的,全面的,在面對事情能做出理性判斷的一項思考技能與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學習、交友、涉獵知識、閲讀新聞等都需要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思考與觀點。我們面對問題難免會遇到“搞不懂”“想不明白”等類似的問題,深究起來也不明所以。但是學習了批判性思維,就讓我具備了基本的、區別於以往的獨立性思維,使我不怕面對問題,敢於面對疑問,敢於發出質疑。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當遇到社會上的種種,我更加懂得要如何準備一個充分的理由去證明這個觀點,並使自己更加堅信自身觀點的正確性。能夠更加有邏輯地去證明某項觀點,能思維清晰地陳述某項理由。確認、證明、陳述。這是一種對於自身知識思維的信仰。當然,也可以把評判性思維簡單描述為能抓住要領、善於質疑辨析、基於嚴格推斷、富於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

從這次的學習與思考中,我認識到我自己的缺點與誤區,就是有時候在分析時會受到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如喜歡,討厭,希望等等。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通過個體的主動思考,對所學知識的真實性、精確性、過程、理論、方法等進行個人的判斷,從而對做什麼和相信什麼作出合理決策的思維認知過程。它是一種思維形式,是一種優秀的思維品質,更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

當然掌握這種思考工具的首要前提是懷疑主義精神,我們所處的世界,真相本就是一個,謊言卻有無數,假借權威,假借科學之名,混淆是非的觀點比比皆是,卻都想叫你相信,在這裏,引用笛卡爾的那句名言:我懷疑一切除了懷疑本身。我們從懷疑出發,懷疑是不需要理由的,相信才需要。掌握思考工具的第一步,我懷疑。

接下來我想表達一下我對批判性思維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與意義。小時候以來,我們由一個敏感對於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孩子,逐漸失去了自身的創造力,我們學會了走路吃飯學習,我們一點一滴仔細地感知着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但我們對於世界的眼光卻逐漸被封鎖住。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繁重的學習早已喪失了其原本的目的。我們通過不斷地記憶與背誦去累積知識,我們需要考試通關,我們需要考到一個很好的大學,然後還需要很好的記憶知識的本領去考研讀博畢業,學習的意義變得狹隘。我們的創造力逐漸被扼殺,難以去獨立思考,發現與獲得的能力逐漸退化。

而批判性思維則拓寬了我們的眼光,我們知道了如何去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知識,求證知識,而並非單純的去記憶知識。我們知道了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得到我們自身的創新性成果。我們敢於去質疑,敢於去犯錯,敢於一步一步求證真理,進而真正抵達到真理的彼岸。這是意義重大的。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之下,我們在追求分數高低的同時同樣不能失去對創造力的發掘,與對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一代人高於一代人,真正為國家的富強與繁榮做出充足的`成果。

每個行業與職業都需要批判性思維,作為一名教育者更是應該具備這種反思性思維,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教育是培養創造性能力的基本途徑,而只有批判性思維才能孕育創造能力和機會。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把創造性思維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運用到自己整個的教育過程中,要摒棄填鴨式的知識傳授,要拋棄在知識學術上的師道尊嚴,要培養自己以及學生探究性、多樣性和辯證性的思維方式,要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和多樣化思考。我們要時刻謹記自己的三重身份:蘇格拉底、教練以及探知活動的主持人。

通過這一次的批判性思維培訓課,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在看待事物的過程中,更加註重於從客觀上分析、論證,從而得出精確的結論。我們要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但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切不可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性思維的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開放、反思,這與單純的求異思維不同,我們一定要把握好臨界點,引導學生合理質疑、合理求證。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6

辨證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彼此聯繫,相互關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聯繫得比較嚴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形態稱之為“場”,如“電場”“磁場”等等。在我們的閲讀教學中,處於立體的、互動的、多層次平等對話的教師、學生、文本實際上也存在一個“場”。在這個“場”中,教師、學生和文本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學生身心無比愉悦,知識體系得以建構,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養成。我們把這樣的理想化的課堂教學境界可以稱之為“對話場”。而這個“對話場”的創設與形成,正是我們改變課堂教學現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引導學生進展對話,以至於最終形成和諧、融洽的“對話場”呢?

學生和文本的獨立對話,是閲讀教學過程中“對話場”得以形成的根底。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學生自身在外因和內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構的過程。沒有學生和文本的獨立對話,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理解,內因不發揮作用,學生是很難無法完成知識體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構的。

怎樣才能使學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對話呢?關鍵是我們教師要學會做一個“隱藏者”,在課堂中隱去我們的身影,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而要確實做到成為一個“隱藏者”,我們的教師要努力做到“兩個保證”。一是要保證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時間。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

第一個保證中要特別注意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質疑問難是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一個重要形式,也是幫助學生形成“對話場”,完成意象建構的一種根本策略。它能引導學生真正經歷與文本對話的全過程,有利於教師進一步明確學生與文本對話時出現障礙的真正原因,便於集中火力,解決根本問題。學生也能通過在“對話場”中解決這些問題,而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閲讀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培養閲讀的興趣,進一步樹立學生自主閲讀的信心。

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一個教師在教學《木蘭參軍》這篇課文時,在總結階段,讓學生完成了這樣一個填充題:你認為花木蘭是個()的女英雄。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談一談對花木蘭的整體印象,相互交流對課文的整體感受。但學生交流起來很困難,甚至出現了“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的女英雄”的狀況。這就是因為這位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足的和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學生被緊緊地束縛在一個小小的框子裏。如果我們這樣問:學完了課文,你想對花木蘭説些什麼?你覺得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那麼對話的空間要大出許多。

學生和文本的獨立對話,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根底,但它並不是全部。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在學習之初,肯定是淺薄的,不完整的。僅僅依賴這種對話,是不能完成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師的科學整合,那麼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關鍵。

教師的整合一般有這樣的兩種形式。

教師的整合一般有這樣的兩種形式。

1、預設性整合。

一般在上課之前,教師都要對教學過程進展預設,都會設想如何在學生獨立對話的根底上,通過一兩個大的問題,不斷把對話引向深入。而這一兩個問題確實定,關鍵是要看教師是如何對“三個思路”進展整合。“三個思路”即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學習的思路、教者的教學思路。而對“三個思路”整合的關鍵,那麼在於教師確定怎樣的“三個思路”的穿插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點。這種預設性整合質量的上下直接關係到“對話場”是否最終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課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給予及時的整合。學生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在充分的閲讀的根底上,引導學生質疑時所產生的問題。對這些生成性問題的整合,我們教師一般有三種處理方法:①當場解決。②整合後作為第二課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來解決。③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解決。第二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突然提出的一些問題或出現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對於這種形式的問題,一種方法是學到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隨機給予解決;另一種是對學生的問題進展整合,形成一兩個有價值的核心問題,臨時改變自己的預設性教案,並圍繞着這一、兩個核心問題組織教學。這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機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文本,不僅僅指教材這種文本,也包括其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其他各種教學資源。“文本拓展”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理解。一個層面是從“客觀文本”的拓展來説的。什麼叫“客觀文本”的拓展呢?我們説,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進展對話時,教師不僅僅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還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經歷和生活積累以及其它各種背景資料、音像資料來共同參與對話,我們就認為它對“客觀文本”進展了拓展。這種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橫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個層面是從“主觀文本”的拓展來説的。學生對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關鍵是要看學生頭腦中的“主觀文本”是否已經通過對話,經過激活,而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鉛字是否已變成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充滿情感的畫面。這就是以往我們所説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來,課文內容是否“活”了起來。這是從縱向來説的,從文本的內涵不斷得到充實、飽滿的過程來説的。

1、在“客觀文本”的拓展中進展對話。

這是現在很多老師經常採取的一種教學方法。一位教師在教學《孔子游春》一文,引導學生體會的“泗水春景”之美時,學生卡住了。讓學生講出美在何處十分困難,教師嘗試着讓學生讀出風光之美,學生讀得也不行。這時,學生和文本對話出現了障礙。但這位教師處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課件,讓學生一邊聽描寫春天風光的音樂,一邊欣賞描繪春天明媚風光的畫面,喚醒學生對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讓學生吟誦一下描寫春天美景的古詩。在此根底上,再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這時,學生的朗讀果然出現飛躍。“不着一言,而盡得風流。”為什麼這裏他教得如此成功呢?關鍵是因為教師在這裏,對“客觀文本”進展了拓展。這時參與對話的文本,不再僅僅是教材了,還包括了一些能激活學生對春天已有感知的音樂、圖畫,詩歌等等各種教學資源。正是在這種與多種文本的對話中,正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諧、融洽的“對話場”的形成過程中,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構和情感表達。這是煩瑣分析所不能夠到達的。

2、在對“主觀文本”的拓展中,進展對話。

學生的“主觀文本”,是他們頭腦中建構的一種意象,教師是無法直接看到、觸摸到的,但教師可以在傾聽、觀察,瞭解學生已有“主觀文本”建構情況的根底上,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通過對話,對學生既有的“主觀文本”進展修正、補充和拓展。從而在形成“對話場”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本”重新建構。情境表演是對“主觀文本”進展拓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師認為,對話就是指語言上的平等交談,實際上,學生的傾聽,教師的一種姿態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個眼神,都在傳遞着某種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説,集語言、動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那麼更是一種對話。而這種對話,更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本”的建構與拓展。於永正老師在這個方面,可以稱得上是個“高手”和“大師”。在情境作文《捕鳥》中,教師在讓學生聽音樂,感受並描寫森林、小鳥的美麗和可愛之後,教師竟扮演成一個偷獵者,在大森林中偷獵。在學生義憤填膺之時,請全班同學推薦一個同學扮演“紅領巾”上台對教師的“偷獵”進展勸阻。在這個情境表演中,教師創設了一個鮮活的“文本”在與學生對話,這裏的教師即文本,文本即教師,教師和“文本”已經融為一體。學生正是在與教師這個“活化”的文本的對話中,順利地完成“主觀文本”的建構和拓展。這也正是後來學生“主觀文本”物化後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

總之,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不管是在學生的獨立閲讀中進展對話,還是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展對話,還是在對文本的多向拓展中進展對話,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真正經歷和文本完整對話的過程,充分發揮教師在閲讀教學中應有的指導作用,並通過這種和諧、融洽而又高效的對話場的創設,確實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素養,使學生不斷感受到閲讀的樂趣。這或許就是新課改要求下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目標與歸宿吧。

閲讀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最便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獲得信息從而進展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國小階段,絕大多數學生對課外閲讀缺少熱情,喜歡看漫畫,喜歡那些漫畫多於文字的故事,知識攝入量卻很少,由於國小生的閲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藉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課改改變學生傳統的偏重於記憶、理解、被動承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視研究性學習,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實踐、敢於創新。我更關注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正是語文教學的重點。

字、詞、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閲讀之本,要是一個學生連起碼的字詞句關都不能通過,怎麼可以翻開閲讀的大門呢?為此,在學每篇課文之前,我都會提前讓學生預習字詞,在正式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講授那些難懂,難記的字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掃清閲讀最根本的障礙,這一階段的教學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都必須重視的。

古詩詞其實是句子的精華,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和學會運用詩詞對閲讀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特別重視句子、詩詞的講解,如《望天門山》等古詩,文中還有很多優美的.句子,於是我利用課間營造氣氛,學生根據圖片就可以身臨其境的體會當時的意境,體會詩句的含義,讓學生明白這些詩句、修辭用得恰如其分。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在閲讀活動中,鼓勵學生想象在閲讀材料所提供的情節發生之前或發生之後可能發生的情節,並加以講述。例如在講授《小攝影師》一課時,當少先隊員發現膠捲忘在家裏,他會想些什麼?在取膠捲的路上會發生什麼?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在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自己的思路,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由於閲讀指導效果還受諸多要素的影響,因此在閲讀指導時僅教給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不夠,還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閲讀指導要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步進展,這是閲讀指導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第二,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造精神,克服困難、發奮向上的精神,這是閲讀指導取得成效的保證。《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我們應該增加學生的閲讀量,增強學生的閲讀水平。確實,我們現在的孩子甚至於我們的老師閲讀量太少,閲讀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個國小生對一個語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過去幾年的語文教學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的閲讀面太窄,只有不斷的閲讀,才能對文章有着更加深刻的體會。“書中自有黃金屋”,只有擴大學生的閲讀面,學生才能在語文的學習中越走越遠。

在懷集丘紅慧名師工作室跟崗學習的這段時間裏,我非常榮幸有時機聽了廣東省國小特級教師、肇慶市端州區教研室教研員楊曉紅老師關於“閲讀教學”的精彩講座。我受益匪淺!楊老師不僅以生動的語言、大量的實例和多年的教研經歷向我們詮釋了各個時間階段語文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閲讀教學的方向,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名師的敬業、樂業、創新、奉獻的情懷。

楊老師在講座中明確了閲讀教學的三個層次以及課標中閲讀教學的要求,使我們每個教學段的教師都能夠清晰地瞭解到我們的語文課堂該教什麼,該到達怎樣的教學目的。楊老師列舉了大量的比賽課例,詳細分析了課改背景下的閲讀教學趨勢,使我對語文閲讀教學所走過的路程有清晰的瞭解,更明白到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任務的艱鉅。

在聽了報告後,我深受啟發,就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我對這個觀點的理解是:閲讀教學中要滲透學法指導。學法指導要表達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情感載體的原那麼。一方面教師要因勢利導,另一方面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閲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可貴的精神財富。但是,學法指導時僅教給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不夠,還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學法最好是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而不是老師生硬傳授的。第二、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造精神,努力上進精神,這是學法指導取得成效的保證。第三、學法指導要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這是學法指導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 “語文”就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文教學就是語言運用的教學。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要求語文教學要着眼於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語言學習得好,運用語言的能力就強。可是目前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由於認識的偏差,出現了人文性過度,工具性缺乏的傾向。表現為:重感悟,輕訓練;重內容,輕語言;重閲讀,輕作文等。國小語言訓練要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有目的有順序地進展語言學習,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

楊老師聯繫自己的實際,談了語文教師該如何提高的文化底藴,提高素質修養。最令我難忘的是她自己不僅僅深入課堂聽了兩千多節課例,還經常實踐研究,上課、研討、讀書、提高。令我深感欽佩。我心中的語文教師應該是擁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進展專業的探索,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具有大家風範,沒有匠氣,沒有俗氣,只有一股真正的人文氣質的形象。要到達這個高度,我們首先要做到:永葆激情,忠誠教育。語文教師要有“天高雲淡,笑看雲捲雲舒,潮起潮落,立於潮頭寫春秋”的胸懷與氣度。不會因為壞境的改變,經濟的衝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永遠保持一顆敬崗愛業的熱情的心。然後還要做到:張揚個性,業精於勤。張揚個性,鋭意改革,創意教學,形成風格。潛心靜慮,默默努力,靜靜成長。最後還要做到:博覽羣書,內省致遠。教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博覽羣書,內省言行,將我們的言行內化為學術的性格,在反思中成長。聽了這個講座,我想到的是:要是我們能夠多一些這樣的時機聆聽專家的指點,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會更有信心;我們的語文教師要是都能在實踐中總結,反思,提高,那麼,我們的國小語文教學將會走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7

國小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需更多的幫助學生培養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讓孩子們能在更多的語言環境中體會、瞭解、運用英語。英語的繪本教學正好可以給孩子們提供這些幫助,既可以在繪本故事中瞭解語言,更能體會語言。在我的一年級英語課上,對於繪本的選擇更是貼近孩子們的學習內容,選擇了“攀登英語閲讀系列”的繪本來補充教學。

“攀登英語閲讀系列”包括“關鍵閲讀技能訓練”和“分級閲讀”兩個部分。 “關鍵閲讀技能訓練”部分包括“有趣的字母”和“神奇字母組合”兩輯,主要訓練孩子將英語字母或字母組合的形和音準確對應的拼讀能力。不管孩子是剛剛開始進行英語學習,還是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進行關鍵閲讀技能的訓練,都可以幫助孩子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有趣的字母”共26本圖畫書,適於5—8歲兒童閲讀學習,一年級孩子正在學習字母的書寫,這套繪本故事非常適合我的孩子們使用。

“有趣的字母”每一本都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巧妙嵌入了大量包含同一字母的相關詞彙,用於幫助孩子掌握26個英語字母的發音特點,並形成將字形與其發音正確對應的能力。26個小故事涉及時間、顏色、食物等多個孩子熟悉的生活主題,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在結構化的簡單句式中不斷復現含有同一字母的單詞,幫助孩子掌握字母的字形及發音。

“有趣的字母”一個個有情境的故事,讓孩子在生動有趣的閲讀中,不知不覺自然習得26個字母的發音,掌握字母的發音規律,最終實現“見詞能讀,見詞能拼,舉一反三”,大大提高英語單詞識別的速度和準確性,提高閲讀的效率。

此外,“有趣的字母”還能幫助孩子掌握初步的閲讀技巧和策略,為孩子將來更好地進行英語閲讀打下堅實的基礎,激發大腦語言潛能,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有趣的字母”幫助兒童通過大量的`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閲讀訓練,促進兒童語言和相關大腦區域的激活,提高形—音轉換速度,達到單詞解碼的自動化,激發兒童的大腦語言潛能,使兒童的英語學習事半功倍。

“有趣的字母”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在結構化的句式中不斷重複出現含有同一字母的單詞。這種結構良好的、有意義的重複讓孩子學得輕鬆、記得容易。 “有趣的字母”通過具有衝擊性的視覺輸入,如變色、加黑、斜體等多種方式,激發兒童的興趣,引起兒童的關注。

孩子們在繪本故事的學習中體驗到了英語學習的樂趣,樂於學習!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8

3月25日到28日,有幸到賀州參加了廣西國小語文低年級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活動。三天聽了15節課,賽課內容限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執教老師都是來自廣西各地市選撥出來的優秀選手。這次賽課共有8節課獲一等獎,7節課二等獎。下面談談我們學習之後的收穫:

一、每位選手的教學設計精巧,課堂中能緊扣低年級的教學目標,創設不同情境滲透識字和寫字的教學任務,以自己的紮實基本功和教學風格營造一個富有感染力的識字寫字課堂,把原本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鮮活靈動,充滿童趣,讓觀摩的老師享受了一次精神盛宴。如第一節桂林龍隱國小麥茜老師的《歡樂潑水節》,將識字與學文融合,滲透了多種識字方法,巧妙設計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柳州的《鳥島》一課,運用編口訣、形聲字相比較看圖理解等形式識記漢字,尤其是“密密麻麻”一詞的理解:藉助圖片理解到表示多的詞語有密密麻麻、到處、一羣羣,明白不同的詞語可以表達同一個意思。藉機運用密密麻麻造句,進行説話訓練,最後看視頻感受鳥島的熱鬧景象。這樣把識字、學詞和理解課文、積累語言有機結合起來,體現課堂的高效。還有貴港的選手是根據單元特點進行整合,整體識字,這是主題式閲讀教學的一種課型。老師讓學生利用原有生活經驗、形聲字的特點,注重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反覆和生字見面,以達到大量識字的效果。

二、專家評課中提到低年級閲讀教學就是識好字、寫好字、讀好文、理解少量重點詞句、積累運用語言。識字: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寫字:體現識寫分家。注意寫字姿勢的訓練;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亂加減字,讀出韻律;理解詞句:採用多種方式選擇適合年齡特點的方法理解詞句,如結合生活體驗、聯繫生活實際等;積累:巧妙滲透説話訓練,在口語表達中學會運用剛學的詞語或句式。

專家提出五點建議:

1、教師做到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記憶特點、年齡特點,把我10-15分鐘的黃金記憶時間進行教學;

2、老師書寫示範時考慮全體學生是否看得見;

3、課件製作要適當,為課堂服務;

4、教學中面向全體,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

5、注意傾聽,抓住課堂生成的亮點,因“學”就導。

同時專家也提出:

1、低年級閲讀教學要把握年級學段目標、關注教學目標的落實;

2、關注學習過程——識字寫字要保證時間,閲讀體驗也要給足充分時間,交流合作不能流於形式,好好落實聽説讀寫的能力培養。

3、關注課堂的時效性。

總之,精雕細琢的課是一種美,樸實自然的教學風格同樣耐人尋味!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9

閲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我們的文學素養只有在作品中才能汲取營養,全國國小語文主題學習觀摩研討會心得。通過這次全國國小語文主題學習的觀摩會,我深深的感覺閲讀在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

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因此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閲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閲讀、探究的實踐活動。學生在閲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和選擇性,教師則是學生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閲讀實踐中,堅持以“讀”為主線,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通過這次學習,在以後的主題閲讀學習中要像更多的優秀教師學習,改進自己的主題閲讀方法,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遵循以下環節:

一、圍繞主題、自主預習

預習內容:

1.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2.結合預習提示讀課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可在空白處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自己的疑問。

3.蒐集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文本、圖片、音像)以及跟課文主題、體裁相同,思想內容相近的文章。

課前準備是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必備的一個環節,在準備的過程中,師生可以互相交流溝通。通過溝通,教師可以及時瞭解學生情況,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實際,更趨向科學合理。學生通過課前準備,加深體驗和感悟,為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準備。同時,預習可以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向老師和同學,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會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課堂教學變得充實、豐滿,心得體會《全國國小語文主題學習觀摩研討會心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1.交流預習,提煉疑難問題。

(1)交流讀文情況,主要是正音正讀。(可指名讀、接讀、競賽讀等)

(2)交流自讀自悟情況,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

通過巡視,參與學生討論,瞭解學情,以學定教,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方案。

2.帶題自學,小組合作研讀。

(1)首先引導學生帶着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研讀課文。

(2)然後,小組交流,各抒己見。

(3)展開研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環節,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自學研討保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自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劃邊注。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的自學研討活動,並注意吸收反饋信息。

這一小環節從表面上看往往是靜的,看似一段空白,實則是充滿了學生整個思維過程的一段寶貴時空。學生只有有了自讀自悟後的獨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參與合作小組的討論,傾聽和評價他人的發言,接納別人的合理見解。

②小組交流,相互合作,豐富閲讀認識,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研討。

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按自己的選擇,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過程中,穿插落實訓練點,如:“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等。教師適時組織討論補充、評議深化、相機誘導。

語文最有靈性的部分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最具情韻的部分是不斷品味中獲得漸悟。這樣的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切實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過程提示,讓他們圍繞自己的最深感受進行深入研讀,使學生能夠自由且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而後再展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師生在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日積月累,豐厚語文素養。

4.適度拓展,想像創新

這是深化閲讀並引導運用創新的環節。可進行續編故事、仿寫片段、編演課本劇等活動。

讀寫結合,實實在在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拓展閲讀,精博結合。

按照我們進行的主題教學課題實驗的思想,以原教材中的精讀課文為依託,確定教學主題,然後圍繞主題對教材進行重組、刪減或補充,選編與單元教材同一題材的範文佳作,以及主題閲讀叢書作為閲讀教學延伸的輔助讀物,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裏,儘量多地接觸大量的語文材料。這部分內容可作為略讀材料處理,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前面研讀課文時運用的學習方法,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感悟其中藴含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可以使學生可以得到較系統的語言積累,豐富情感體驗,從而達到自主內化的目的。

這樣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的優勢就在於學一課帶一串,教學內容密度高,容量大,綜合性強,學生所學是多方面的、立體的,既有信息資源的獲得,又有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還有價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語文素養的逐步形成和發展。

四、課外延伸,加強實踐。

小小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個問題討論的全面而深刻,重要的是把學生引發開去,適量為學生推薦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相應、由課堂教學的諸多層面而生髮延伸開去的相關讀物,讓學生到更多鮮活的語文材料中去自主探究,深化感悟體驗,進而將情感內化為行動的力量,學會關注現實生活。

形式多樣、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閲讀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自覺地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研讀、體味和欣賞,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薰陶和情操的陶冶,讓學生在課外閲讀的天地裏自由馳騁。相關專題:[語文]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10

今天我對國小教學模式進行了進一步的學習,知道了國小英語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研究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目標的素質化的諸項教學模式及相應的教學策略。在使用課堂教學模式要注意:不同的教學內容應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沒有一種教學模式能夠適用於一切教學內容。一堂課不一定使用一種教學模式,可以是幾種教學模式的優化組合,可以按教學內容把相應的教學模式通過優化組合來進行課堂教學。教學模式的研究只有深入淺出,而沒有終止。社會發展會給教育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學模式也應隨着教育要求的改變而改變。運用教學模式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隨着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的設疑、啟發等也相應地逐步提高。教學模式可以體現在一堂課中,也可以體現在一個單元或更長一個時期中。教學模式應人(教師與學生)、因時、因課而異,運用教學模式不應死搬硬套,教師應該在借鑑他人教學模式的同時逐漸進入既符合自身特長又符合客觀條件的自我式的教學模式之中。研究教學模式應與教學僵化區別開來,研究教學模式,就是提倡根據素質教育需要,採用多種有效模式進行教學,反對教學模式的單一化,研究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是進入高於一般教學模式的"無模式"境界。教學模式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有積極的指導作用。特別時在閲讀教學中的作用。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道了英語閲讀課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讓知道以後的英語課堂的發展方向,讓我英語課堂更加生動。比如,我在講解pep國小英語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b的read and write時,以前對教學模式和策略不熟悉時,我就簡單的準備了歌曲,讓學生活躍,進入英語的學習氛圍,準備活動簡單的歌曲歌謠,也不知道對今天的教學有沒有幫助,隨便找一首。在學習了教學策略後,我注重了歌曲歌謠的選擇,儘量選擇與本課教學內容有關的,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對本課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或提前感知的歌曲歌謠。

教學模式中告訴我們閲讀教學中的重點是如何指導學生閲讀,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就帶領學生閲讀幾遍,找出課文的重難點和學生一起解決,讓學生熟讀課文。這個方法較為笨拙。在學習了教學模式和策略後,我知道了如何指導學生一遍遍去讀課文。第一遍讓學生帶着簡單的快速問題,這樣老師可以省力,不用帶學生去讀。只要給出問題和閲讀提示就行。第二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教師出示有關本課重點的問題,注意精度的閲讀提示。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重難點,可以圈一圈、畫一畫。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正確良好的閲讀習慣。最後一遍是大聲讀並且注意指導學生的書寫。以前的教學師生都很累,一遍遍枯燥的`讀課文,學生沒有興趣,教師累哦的嗓子疼。通過教學模式的學習與應用,教師的角色轉變了輕鬆了,變成了課堂的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學生成了課堂得主導者,能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步學會知識,並且有情趣的學習。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多做這樣的角色。讓我們的英語課堂更輕鬆有趣。

在模式與策略的學習中,我認識到有一點我們應該改進。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unit4 a部分的let’s read時,這篇短文內容較少,沒有學生不熟悉的知識,我們在按部就班的套用教學模式,再設計pre—reading這一環節我認為就沒有必要。我覺得在準備環節多設計一個活動,複習鞏固有關本課的基礎知識就可以了。

這是我的一些學習心得與體會,只針對我個人的教學的是而言,我以後還要認真學習國小英語教學模式和策略,讓我的英語課堂更加完美。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11

針對我們學生水平,授課時教師多采用“課文複述”這一形式,讓學生鞏固課內知識。教師可以給出關鍵詞,簡筆畫,或者用體態語言、表格等,讓學生創造性的再現已學課文。如我在上Wearegoingtohavepicnic。一課時,在這個環節我給出句型框架。讓學生填寫aregoingto,isgoingto,等語法點;ducks,noisy,hungry等重要單詞,將對話改編成小故事,既增添了趣味性,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對於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適當加上寫的練習。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支撐,讓他們進行仿寫練習。在寫作過程中,逐步加深對新單詞和新句型的理解,加深對語篇文本和結構的'把握,提高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不斷反思總結和創新。讓閲讀教學真正發揮提高學生英語閲讀能力的作用。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12

摘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從現階段來看,多媒體技術在國小語文課堂上的應用,增強了語文課堂教學方式靈活性和趣味性。同時,與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技術有着圖、文、聲像並茂優勢,有利於幫助學生創設逼真的學習情境,增強學生學習原動力,提高學生語文知識學習興趣,並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國小語文;信息化;教學模式;優勢

在社會快速發展變革的今天,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信息化技術與國小語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已經成為深化國小語文教學改革、促進教學效率提升的一種有效途徑。二者的融合,不僅能夠刺激學生感官,增強學生知識記憶力,也可給學生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在“玩中學”,且使得學生伴隨着悦耳的音樂和精美的圖像,高效率地完成國小語文學習任務,取得優異的成績。

一、國小語文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突出知識重點、難點,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在國小階段,培養學生文章理解能力是教學重點。在這一背景下,可嘗試於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化技術,將枯燥乏味的語文漢字和語文教學文章進行生動形象的展示,幫助學生在逼真情境和形象生動的畫面感染下,透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彷彿身臨其境,有效把握文章主旨,達到最佳的文章閲讀效果。

(二)調動國小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國小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時,若將語文教學內容製作成PowerPoint圖文兼備的幻燈片,可讓學生通過對投影屏幕內容的觀看,全面瞭解本堂課所學內容,激勵學生自主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主動了解本堂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流程等等,自主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集中精力學習所教內容。

二、國小語文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營造輕鬆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

輕鬆、愉悦的語文課堂氛圍,不僅能夠讓學生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課堂知識,也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挖掘自身潛能,與其他同學合作完成知識的學習。信息技術,是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手段,它可為學生提供更多互助合作學習機會,增加師生互動頻率。所以説,必須將信息技術引入國小語文課堂上,達到高質量語文知識教學目的,並讓學生通過雙向互動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例如,在進行《多夢的季節》一課教學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信息化技術,在課前與國小生進行溝通交流,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夢想,並利用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信息化技術形式展現國小生的夢想,並積極引導學生表達自身一直以來的夢想。

(二)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國小語文教學中,老師多采用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採用口頭語言講授的模式,並在黑板上進行粉筆板書,將教學重點利用粉筆單一地進行傳授,從而導致大部分學生悶頭記錄課堂教學重點,缺乏學習積極性。此時,若引入信息技術,可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形式,以情境化教學方式增強語文課堂魅力,吸引學生學習課堂內容。例如,在進行《清明》這首古詩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境,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杜牧在寫這首古詩時的人生處境,幫助學生內化所學內容。

(三)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國小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有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所以國小階段的語文教學應該注重課外教學活動的開展。比如,觀察日記、課外練筆、寫作競賽、朗誦會、演説會等活動的組織。同時,在這些活動組織時,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其中。如,藉助信息化技術宣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演講主題,吸引學生注意力,更好地激發學生表現慾望。在信息化教學模式開展時,應結合“藝術來源於生活”這一思想,突出“生活化”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特色,且站在新型教學模式高要求背景下,從各個方面對老師的教學提出更進一步的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即老師應該將多媒體等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國小語文生活化教學中,將教學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表達形式進行展示,不斷豐富語文課外教學活動,從而生動形象地進行直觀通俗的表達,提高國小語文課外教學的豐富程度,提高國小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伴隨着信息化電子科技的快速發展,國小語文教學不但需要傳授語文教學知識,還需要利用現代多媒體等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並在相對寬鬆的學習空間內深切體會逼真的教學情境所傳遞的內容,吸收內容,高效率完成知識的學習,且善於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解決中,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13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由於受年齡特徵的影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興趣所致。如果硬性將一些孤立的單詞、句子灌輸給學生,讓其去背讀這些孤立的語言點,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的心理。那麼國小英語教學還得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做起。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同行們的探討我認為國小英語教學需要教師在與學生建立起親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基礎上,應設計出讓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我覺得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學中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高國小生英語學習質量的有力保證。據統計,

三、四年級學生注意力可持續20分鐘左右,

五、六年級學生則在30分鐘左右。那麼,作為教師,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呢?

1、注意的對象要新穎、生動、形象、鮮明。

例如,教師在教授“蘋果”這一單詞時,如果能採用懸念的方法出示實物,並配以卡通形象的圖片和單詞。那麼學生每次在吃蘋果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聯想起這個情景從而記起這個單詞。

2、注意對象的遊戲化。

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遊戲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幼兒階段,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如果把所有的教學內容設計成有趣的遊戲,讓學生在愉悦的遊戲中學習,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動物單詞的時候,可以分組讓學生模仿動物的聲音或形象,以此鞏固和加深對單詞的記憶。

二、採用逐步導入,創設情境的情感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開展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課外活動使活動與教學緊密結合,其具體方法如下:

1、熱身運動。

這屬於課前的一種導入形式:用一個有趣的遊戲或者歡快的歌謠,讓學生將注意力從課餘活動中導入到課堂。但同時熱身運動又需要一種輕鬆活潑的氣氛,讓學生感覺從一種遊戲轉入另一種遊戲。

2、單詞呈現。

作為所涉及到的新的'內容的開始,單詞呈現是整個教學活動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由於國小生處於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階段,而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無形的東西。所以,教師在呈現單詞的時候,不能千篇1律,要出“奇”招,出奇制勝,充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首先把單詞卡片的一個角落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猜一猜是什麼類型的單詞,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通過一些簡單的問題提示學生,最終呈現出單詞。

3、單詞遊戲。

單詞遊戲是教師在教授完新單詞後採用的一種鞏固和複習的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使用的教具創設出輕鬆愉快的遊戲環境,讓學生在開心的遊戲中既能鞏固所學的東西,又能學到新的東西。但是在創設遊戲環境時,教師特別要注意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遊戲中去。同時,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徵掌握遊戲所要達到的效果:對於低年級只要求會讀,所以創設遊戲時,要側重於讀的方法。對於中、高年級的學生,既要會讀又要會寫,並要進行相應的聽寫以豐富學生的詞彙量。例如,在教授動物單詞時,教師就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個小組,讓他們比賽猜單詞,那樣既可以鞏固所學單詞,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如果教師能設立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小物品作為獎勵,就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了。

4、句子的導入及講解。

國小生接觸的句子一般分為陳述句和疑問句。教師在教授時,應該採用先教授陳述句,然後通過陳述句導入疑問句的順序。例如在教授“What is your favourite fruit?”時,可以先創設情景引出“My favourite fruit is———”的陳述句,在熟悉陳述句後,引出疑問句,學生就很容易掌握了。

5、Chant and songs。

把所學的內容,如單詞、句子、語法點,以輕鬆愉快的歌謠和歌曲的形式呈現,這樣便於記憶,以此作為對所學內容的複習和鞏固。

三、溝通

作為一個教師,授課的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懂得如何與學生溝通也是很重要的。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溝通,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知道課堂教學中是否還有學生不能接受的方法和方式。這樣有利與於教師更多地瞭解學生的性格特徵以便因材施教。

1、與學生的溝通方法。

(1)每次上課時提前幾分鐘到課堂,與學生聊聊天,加強交流,不僅要做一個嚴師,還要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2)熱忱相助。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積極鼓勵他們克服困難。當學生讀錯音、做錯題時,要耐心幫助他們,同時還要説一些鼓勵的話,如“It’s OK,no ’s OK!”等。

(3)師生情感交融。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各種學習、活動之中,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2、與家長的溝通方式。

與家長建立平等的關係。很多家長都認為,教師是權威,高與他們,所以在關於孩子的學習方面,他們完全依賴於教師。但是教師每週每個班就幾節課,雖然教學中儘量顧及到全體,但難免有疏漏,如果孩子所學的課程能得到家長的密切配合,必然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與家長溝通時,教師要讓家長明白他們是平等的關係,都是可以督促孩子學習的。

我認為,國小英語教學應針對不同年齡特徵的學生,寓教學於豐富、生動乃至於引發學生極大興趣的教學方法,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好的方法。雖然説“教無定法”,但它是有一定的教學規律可尋的,我們國小英語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14

9月26日至28日,xx市國小閲讀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在梅列區第二實驗國小舉行,由十二縣市和兩所市直屬校選送的14節閲讀課參加本次評選活動。

本次活動呈現出如下亮點:

一、參賽選手素質較高。

無論是久經沙場、揮灑自如的骨幹教師,還是初出茅廬、教風清新的年輕老師,都能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教學目標值得商榷),精心設計教學預案,立足學生閲讀本位,提高學生閲讀能力(但這似乎還不夠)。閲讀教學中讀的形式更加豐富,除了朗讀以外,默讀、略讀、瀏覽、快速讀等各種讀書形式都進入課堂(但老師更多關注的還是朗讀指導,對其他幾種讀的能力只見佈置,未見指導)。在課前不能進班熟悉學生的情況下,他們大多能在課前10分鐘的交流時間裏較快熟悉學情,調動學習氣氛,不少課堂都能體現出學生由“冷”到“熱”的過程,學生剛開始不愛發言,思路沒有打開,後來隨着課堂教學的進程,學生的學習潛能被不斷激發,漸漸融入課堂,大膽發表見解,且發言、朗讀的質量也有明顯提高。

二、閲讀教學有新的突破。

一些課堂呈現出了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的轉變,以課文為例子教學語文的知識和技能的意識有所增強。如《祖父的園子》《我最好的老師》等,既關注了課文表達的內容,同時也關注到其表達的形式。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語文室孟令全老師指出:“閲讀教學中,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研究得比較多;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較少。這不能不説是閲讀教學中的一種失衡。只講內容,不講形式或講得極少,是目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語言閲讀教學,如果只侷限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學,最多隻能説完成了教學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結合起來,才能説走完了閲讀教學的全過程。這樣的過程是由語文教學的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否則就不是語文的閲讀教學。”這應該成為我們當前閲讀教學改革的一個指導思想和努力方向。

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是課時目標不明,雖然是上第一課時,但大多數的課堂呈現卻是基本上囊括了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比較突出的是六上《只有一個地球》的第一課時其實已經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老師在結課時交代的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討論為什麼只有一個地球?”“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已經脱離語文學科的本位。大概是老師們總想在第一課時儘可能展示其引導學生閲讀理解的精彩部分,所以才在第一課時大包大攬,但第一課時的教學有其既定的目標,如字詞教學、初讀感知、瞭解大意、理清脈絡等,再把第二課時的大量閲讀理解擠進來,難免貪多嚼不爛,好幾節課都出現前面教學的生字在後面又出現讀錯的現象,如:“引吭大叫”“淨角”“大模大樣”“瀑布”“磨坊”等,説明讀準字音這關未過。四上〈白鵝〉與三上〈風箏〉理解課文都是三個部分內容,在第一課時既定教學任務這麼重的情況下,還學完了兩個部分內容(〈白鵝〉的叫聲、步態,〈風箏〉的做風箏、放風箏),只留下一個部分內容在第二課時學習(〈白鵝〉的吃相,〈風箏〉的找風箏),這樣是不是會頭重腳輕了?課時劃分比較恰當的是六上〈老人與海鷗〉,在瞭解大意、理清文脈後,學習第一部分“老人愛海鷗”,將第二部分“海鷗送老人”安排到第二課時學習,這樣第一部分就能學得比較充分些。

二是學段目標不明。四上〈白鵝〉用了14分鐘學習生字新詞,有無必要?四年級學生已具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在字詞教學中老師可以更加放手一些,這樣就不會導致後來學生兩次讀書時間不足,有點匆匆走過場。又如第三學段的閲讀目標要求“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但是大多數老師都只關注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忽視了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還有一點缺憾:老師自身的語文素養不高、語文意識不濃、語感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多數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不太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對於學生在回答問題或談感受時出現的表達不清或表達困難等問題,不能予以及時幫助和指導,甚至對於有明顯語病的表達也輕易放過,如一個學生評價老師的朗讀“又大聲又響亮”,還有一個學生説“我們激烈地喊叫着:風箏飛得再高一點”,老師都沒有注意。其實這些不都是最好的修改病句的範例嗎?可惜老師錯過了一個規範語言表達的機會。學生在發表見解時,不僅關注其思想內容,也要關注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語文老師不同於其他學科老師的特有的教學任務,我們責無旁貸。二是個別老師自己的語言也不夠規範,如“長長的瀑布”“這樣長的瀑布讓你想到什麼”用“長長”來形容“瀑布”不妥。三是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如老師説“讀古詩是有節奏的,如果你喜歡哪個字,還可以把這個字讀得重一點,拖得長一些。”古詩誦讀的音長是由學生喜不喜歡來決定的嗎?老師缺少相應的專業知識,在指導朗讀時很想給學生方法,卻只能在“大聲、有感情地讀”中繞來繞去,無法提升。四是有一個老師把“賈*凹wā”讀成了“āo”。

一點思考:閲讀教學還有沒有別的招?

本次閲讀教學不管是第一課時還是第二課時,不管是第二學段還是第三學段,老師們都是兩招打天下,一是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詞句談體會,二是創設一些情境,引領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讀。不是説這兩種教學手段不好,但是學生如果年復一年,一節課接一節課都是這樣上的,他們會不會厭倦?另一方面,關於找詞句談體會,學生都沒有困難,他們都能準確找到相關的語句,而且他們談的感受也似乎都受到了肯定,如果一節課光讓學生交流他們已知已會的東西,我們的閲讀教學還有何意義呢?如何在他們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提升呢?老師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哪裏呢?有些茫然。

在提高學生閲讀水平、提升學生語文能力方面,我們語文老師還有沒有別的招呢?值得思考。

國小閲讀教學心得體會15

這是《中華活頁文選》上的一篇文章。雖然字數少,但是很有紀念意義。

本文主要講述梁實秋在世時,筆者與他同桌進餐,發現患有糖尿病的樑並未接觸任何含糖或澱粉的食物,而是要了一份既有糖又有米的“八寶飯”。原來他知道自己有喜歡的“八寶飯”,所以特別剋制,打算把“名額”留給喜歡的。

作者闡述了閲讀和工作中的“收穫與付出”原則。“獲得”和“給予”往往是相對的。當我們選擇其中一個的時候,往往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就像梁實秋先生,他決定吃最後的.八寶飯,所以在面前特別剋制。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如果不想少玩一分鐘,更努力學習;我想取得好成績,但不想犧牲自己的發揮時間。手機開着看書,一邊玩一邊擔心作業,怎麼能成功?結果我玩不好,錯過了學習。這句話讓我明白了,無論做什麼,都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學好。

看完這本書,我學會了一心一意地做事,這樣我就能很好地完成它們。適當安排時間是必要的。玩的時候要玩的開心,放鬆自己。回去上課的時候要認真,小心,全力以赴。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這樣你才“有資格玩”。相反,玩的時候忘了時間,忘了考試,回到書本上依然不能振作的同學,是做不好的。總結起來就是:成功=適度輕鬆,一切努力,目標,計劃。失敗=邊玩邊學,邊學邊玩。上癮=犧牲。先苦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