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人生讀後感【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讀後感【薦】

人生讀後感1

布里特瑪麗發現丈夫出軌後,離開了她在衰敗的小鎮博格找了一份娛樂中心管理員的工作。但這卻是一個令她完全不快的地方,衰敗、骯髒、滿口髒話,甚至有老鼠,這和她以往整潔有序的生活完全不一樣。所以她需要清單,一份可以按着辦事的指導,來讓她的生活按照軌道行走。

然而,來到博格本來就是一件偏離軌道的事情。這也註定了,她的清單必定不可能持續下去。其實看書的封面就能獲得很多信息了,比如上面的菲克新、老鼠、足球。

1、關於菲克新

雖然布里特瑪麗喜歡用小蘇打,但是對她來説,無可替代的還是菲克新。那是在過去幾十年裏始終不變的東西,日復一日的擦乾淨窗户、打掃房間、往花盆裏撒上小蘇打,每日等着肯特回家。把他的衣服洗乾淨疊整齊,把叉子、勺子、刀擺在不同的分格里。這樣日復一日的人生,停滯在自己時間裏的安定,對布里特瑪麗來説,就是一切。

所以當她發現外面的超市已經不賣菲克新,一切的事情都已經發生改變了,她是驚惶而憤怒的。肯特説:“經濟危機已經結束了。”但是布里特瑪麗出去親自一看,發現不但沒有結束,而且情況更加糟糕。但是她的本能是拒絕——拒絕相信和肯特不一樣的説法,也是拒絕了外面的世界。

在伯格,這個衰敗跟不上外部節奏的地方,卻依然為布里特瑪麗提供了一瓶菲克新。可以説這裏是布里特瑪麗軟着陸的地方,從一瓶已經停產的清洗劑上,她找到了和過去生活的接續點。為她善意找到菲克新的小鎮人民,也用寬容的胸懷接納了她。

2、足球

足球在書中一個隱喻頗多的詞。布里特瑪麗來博格的第一天就被足球砸了頭。故事裏的幾位主人公都是(曾經是)足球隊員。足球是博格以往興盛的象徵,也是整個小鎮的希望。球賽是把人們聚起來、推動故事進展的關鍵環節。支持不同的球賽象徵着不同的處事方式。布里特瑪麗也是當上了足球隊的教練,固執古板的人生也一點一點的發生改變。

誰能想到一個古板的老太太竟然能變成一位足球教練,帶領一羣小孩踢球,她成立球隊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點名(這很清單)。雖然最後博格的球隊沒有沒有勝利,但是最後卻收穫了一個球場。原本打算離開的人,也因此留了下來。博格的未來,一定是會慢慢恢復生機的。

3、老鼠

老鼠在文裏並不是一個可怕的東西,甚至有點可愛,會舔布里特瑪麗的腳。

她會對老鼠説話,給老鼠士力架(雖然一開始是為了捕鼠)。給老鼠士力架也成為了瑪麗新的儀式。

在文末,兩隻老鼠的腳印也暗示着瑪麗可能的新戀情。老鼠像是一個不會説話的朋友,也是看着布里特瑪麗改變的見證者。對於愛清潔的她,最後能夠坦然面對老鼠,也是一種破繭成蝶的暗示吧。

我能夠理解布里特瑪麗對於organized、整潔有序的強迫,我心情不好就會把東西重新整理,渴望歸零重新開始,那是一種對安全感的渴望。可是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在整潔有序的家裏,不是在知道什麼東西在哪裏的確定,是在於你覺得無論什麼時候、什麼狀況下,你都有勇氣重新開始。

人生讀後感2

我是喜歡弗雷德裏克的文字的。

在陰冷黑暗的背景上用詼諧幽默寫出陽光燦爛的故事。

都説格麗特是個古怪的老太婆,就像歐維那個古怪的老頭子一樣。古怪而又真的可愛。

在他走進肯特人生之前,一直活在姐姐的陰影之下,她是哪個不敢從礁石跳到海里的人,是哪個如果失去了她,父母就不不會那麼難過的人。

他走進肯特的生活以後,他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他的夢就是她的夢。

為了做肯特希望的樣子,她沒有去工作,在家裏照顧自己的母親,照顧肯特的孩子,照顧肯特的母親,一年變成了幾年,幾年變成了一輩子,直到某日醒來才發覺,光陰虛擲,來日無多卻不明白為何會這樣。

我是感謝肯特出軌了的,不是因為習慣的想看着別人不圓滿或者證明婚姻不可靠,只是這樣,格里特就可以做一個只為自己的選擇。

説實話看到後面的時候我有點擔心,我擔心格里特就那麼跟隨肯特回去,回去他們所謂的家,去過往常一樣的日子,去在習慣裏面生活,繼續過那種只有在陽台才會有歸屬感,每天睡不着等着肯特鑰匙擰進門鎖的時刻,繼續被他的孩子稱為那個女人,繼續被排到不知道第幾號。

肯特從來沒有想過要去理解格里特吧,雖然最後他是有一點點不一樣,但,他不想想要格里特生活在自己身邊,他只是想要那種襯衫不會髒,準確無誤找得到領帶的日子,一個被打理得井井有條的房子。

我不是一個喜歡看運動比賽的人,不熟悉那些運動的規則,足球就更不用説了,但是我可以真真實實的理解那種因為熱愛某個事物,熱愛某項活動而忘記任何痛苦的感覺。

博格的生活環境生活設施和居民們和格里特最先認知裏的文明一點也不搭,甚至是完全相反。有讀者説她的生活是城鎮生活而博格就是一個鄉村,但往往,就是那樣的鄉村,人們可以什麼都不去在意的玩耍和快樂,即使在貨物可能過期的商店兼披薩店裏喝着咖啡也悠然自得,即使滿身是泥只能在停車場裏用汽水罐替代球門踢足球也快快樂樂……

會和老鼠對話的格里特終於慢慢接受那樣的生活,開始了新的嘗試,接觸那一身是泥的孩子們,做他們的足球教練,按照清單模式給孩子們訓練,在劫匪出現的時候無所畏懼的反抗,和博格的居民爛醉如泥……

她終於有自己支持的球隊,終於理解了足球為什麼對他們那什麼重要,不再像以前害怕自己有一天會死在房子裏腐臭都沒人發現那樣缺乏安全感,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她也可以接受自己有一天會不被需要但也要力所能及的為人們做點什麼,比如為博格爭取一個足球場。

或許她最後開車去了巴黎,或許她有一天還會返回這個小鎮,這一次,人們都記得她。

她,來過。

列了一輩子清單的她,在沒列清單的情況下走向了充滿魔力的巴黎或者去敲響下一扇門,都是新的開始。

她這次的選擇,應該只和自己有關係。

因為選擇一種生活和買鞋不一樣,甚至跟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關係也不大。

我們瞭解一個人需要花上好幾年甚至一輩子,這可能就是家庭存在的意義。

有一個年輕的生命永永遠遠的躺在媽媽墓地的旁邊,小夥伴們給他的墓圍上了很多圍巾,還有球衣。

陽光温柔的叫醒了博格小鎮,微風柔和……

人生讀後感3

人近中年,除了工作的重任外,還有沉重的家庭負擔,父母的老齡化,身體缺少鍛鍊,體質每況愈下,女兒成長的煩惱問題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讓步入中年的我應接不暇,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到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尤其對待工作是抱怨、折騰、怠慢。

可是沒有人會因為你的喋喋不休的抱怨而獲得提升,它只會使人浪費更多時間,錯失更多機會。而空折騰、亂折騰、瞎折騰都不會達到成功的效果。而怠慢是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越怠慢就會越沒有精神,越怠慢就會越沒有信心,越怠慢就會越難有所成。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和這種心態,我在假期讀了王娟娟所著的書《不抱怨的人生》。

其中講了這樣一位人物:五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不幸病逝,母親出去做工,幼小的他,在家照顧弟妹。十二歲的時候,母親改嫁,繼父經常趁着母親不在家而痛打他,沒有温情,只有暴力。十四歲的時候,他離開了學校,開始了流浪的生活。十六歲的時候,他為了參加遠征軍而謊報了年齡。在航行的途中,暈船嚴重,被遣送回鄉。十八歲的時候,他娶的老婆這本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是剛剛過了幾個月,老婆就將家裏所有的財產變賣,逃回了孃家,不再回來。二十歲的時候,他工作換了又換,從電工到渡輪水手,後來又成了鐵路工人,可是沒有一樣乾的順利,他的人生看起來那麼糟糕。三十一歲的時候,他萌生了學習的念頭,他自學法律,並且在朋友的鼓勵下進入律師行業。有一次審理案件的時候,法庭上的他對當事人大打出手,他的律師生涯宣告結束。三十二歲的時候,他再次失業,生活過得十分艱難。三十五歲的時候,厄運再次降臨到他的身上。那天他開車路過一座大橋,不料大橋的鋼索突然斷裂,他整個人連同車一起跌倒河裏。他身受重傷,再也不能做輪胎推銷員了。四十歲的時候他白手起家,在鎮上開了一家加油站,可是因為廣告牌砸傷了競爭對手,一場糾紛隨之展開。六十一歲的時候,他競選參議員,結果可想而知——失敗。六十五歲的時候,政府拆了他正開得紅火的快餐店,這使他不得不低價銷售出全部設備。六十六歲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他在小餐館推銷自己獨特的炸雞技術。七十五歲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力不從心了,於是轉讓了自己的品牌和專利。新主人説,給他一萬股,作為購買價的一部分,他嚴詞拒絕了。可是後來股票大漲,他就和億萬富翁失之交臂。八十三歲的時候,他又開了一家快餐店,可是因為商標註冊的問題,與人打起了官司。八十八歲的時候,他終於成功了。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他叫哈倫德.山德士,是肯德基的創始人。他的一生經歷了1009次的失敗,可他卻在1010次時成功了。

弱者遇到痛苦會心煩意亂,失意無主;強者遇到痛苦會學會成熟,變的豁達灑脱。接納痛苦和收穫幸福並不矛盾,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因為我痛苦是走向成功的試金石,也許人的一筆異常寶貴的財富。

在今後工作中的時常勉勵自己“面對不如意,如果可以改變就積極改變,如果不能改變就欣然接受。不要抱怨,抱怨只能讓你在失敗和痛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人生讀後感4

《童年》是講述阿廖沙個人成長和生活經歷的自傳小説,也是反映廣闊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小説,對於我們來説,我們的童年浸泡在甜蜜中,沒有戰亂,沒有糾紛,只有愛的陽光的温暖,只有親情的雨露的滋潤。童年,是美好的,最值得回憶的時光,可對高爾基來説呢?寒假裏,我細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心久久不能平靜。

細讀《童年》,猶如走進一個書卷裏鐫刻的黑暗社會,聆聽一次社會底層老百姓的訴苦,它雖然沒有大部小説的氣勢雄偉,卻給我帶來了更多的感慨與震憾。故事如潺潺流水,流啊流,也流經了許多美好善良的人物:外祖母冒死救火,給阿廖沙講奇幻的童話故事;正直本分的老匠人;用自己手臂夫阿廖沙擋住皮鞭的“小茨岡”;愛好科學的房客“好事情”——他們的可貴之處是他們處於黑暗中,依然出淤泥而不染,讓人在一片混沌中嗅到芬芳!

就這樣,故事在阿廖沙母親死去,外祖父與外祖母分家,小阿廖沙去人間謀生後結束了。阿廖沙那苦難的童年呵,也悄然無聲地結束了——

然而,與阿廖沙相比,我們是多麼脆弱。也許,這些磨難對於現在同齡人來説,不會發生也沒有一個人做得到,但是,萬一發生了,我們是不是也應向阿廖沙這樣勇敢地面對呢?幼小的阿廖沙以他的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以他分明的善惡和強烈的同情心,克服了各種困難,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是一個“大寫的人”!童年讀後感600字

讀完全文,我心猶如壓了千鈞之石,一片沉重與慘然。是的,阿寥沙那麼小,卻飽嘗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面對喪父之痛,他默默承受,面對毒打,侮辱,以及自私貪婪、野蠻殘酷的小市民,他以微薄之力反抗。十一歲便被外祖父趕出家門,到外面謀生。在外祖母美好品質的行薰陶下,他憎恨黑暗的社會,同情不幸的人,對美好的生活充滿了憧憬。他反抗外祖父的毒打,在憤怒中,他幾乎要殺了毆打母親的繼父,阿廖沙,這是一個多麼充滿正義,不畏強暴的少年形象!

《童年》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每當我面對磨難躊躇不前時,阿廖沙那苦難的童年浮現在眼前。幼小的阿廖沙都能堅強地挺過,我們為什麼不能?讓我們擦擦淚水,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向前衝啊!永遠以積極的,勇於拼搏的態度對待今後的人生!童年讀後感600字

《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為“自傳體三步曲”。我讀完《童年》,覺得它記載了高爾基鉛一般沉重的往事。作者阿遼沙的父親染上霍亂而早早過世了,3歲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貴的人,她的愛豐富了作者的心靈,可外

祖父脾氣暴躁,這給阿遼沙沉重的打擊。阿遼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點甜,可他的母親卻把她兒子的這一點甜一同帶進了墳墓。阿遼沙讀完三年級,就永遠離開了他心愛的學校課堂,不久就走向人間,到人間去謀生。在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節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書中慈祥的外祖母那豐富,生動,優美的童話故事和民間歌謠使作者聽了大為神往,就激發了他對正義事業的美好希望。

人生讀後感5

這是我從舊書店買回來後看完的第一本小説,買回的時間經歷了幾個月,由於自己的懶惰,拖沓到現在才看完。

本人看書有一個習慣,在小説看到一兩章後就會先去看看結局怎樣。名著類的書籍從開始就已帶上了悲劇色彩,現實主義的文學沒有那麼多歡樂。我不得不承認,這類小説並不是自己的閲讀偏好,這些也都是逼迫自己看下去,淺淺帶過,囫圇吞棗般。閒暇之餘更願意看些沒有營養的快閲讀文章和狗血小説。

聽到路遙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是《平凡的世界》,之前在學校圖書館看到過這部小説,無論精裝、平裝還是怎麼樣的印刷,都是三冊,怎樣都改變不了的厚度。對於強迫自己閲讀的人來説,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閲讀長度,之後畢業了在舊書店再看見路遙,便是這本《人生》。

從市面上的通俗小説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一個好結局。巧珍應該會等着高加林,在高加林再次被下放到農村時,重新與他複合。或者高加林從此走出縣城,與黃亞萍就此落地大城市,巧珍成為他過去的一筆。小説從高加林的角度出發,那麼理應考慮高加林作為“主角”的下場,可這畢竟不是市面上的通俗小説。

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高加林為了前途與巧珍分手,和黃亞萍在一起並沒有什麼錯。從他讀書認字的那一刻起,他與巧珍的精神世界就已經不在同一個階層,他對文學侃侃而談,但巧珍只知家長裏短,在高加林進入縣城當上記者的那一刻起,與巧珍之間的距離便已加寬。即使他內心對巧珍還依然存在着豐沛的情感,但這些情感反而更讓他煎熬。如果他是一個足夠自私的人,那在黃亞萍提出邀請讓他去南京時就不會如此備受良心上的折磨,跑到橋洞下痛哭。橋洞下的痛哭,與黃亞萍相處時內心不時出現的停頓,更加體現了他是一個矛盾的人,但前途與情感的選擇,他最終還是牽起了黃亞萍的手。

被下放到農村後,巧珍這時已經成為別人的妻子,但巧珍還是去請求高明樓讓給高加林繼續擔任教學老師。這更體現了巧珍的善良與真誠,與高加林形成明顯對比,就像順德老漢説的那樣:“你丟失了一個金子”。

印象最深刻的話是:“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是公平的,你應該抱怨自己”是啊,每個人都處在相似的環境裏,有些人成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樣子,而有些人一直這般碌碌無為。抱怨環境嗎?那為何同樣的環境,人卻百態?終究生活着的是自己。

我們都不是什麼高尚的人,很難在前途與愛情裏做出最好的選擇,如果是身邊的人,在面臨選擇時,我們也很難勸解他,不要放棄那個赤忱的心,對你赤城的人。

人生往往有許多選擇路口,並不能保證每一次選擇都是正確的,錯過的、未踏出那一步的、漸行漸遠的,最終是否會後悔?停留在原地也是一種選擇。在沒有做出那一步之前,一切都是空白。伸手觸碰得到的只管向前走就是了,而碰不到的,那是虛妄。

小説最終章上寫着並非結局,那最終的結局該是怎樣,想要繼續看下去。

人生讀後感6

深夜重蓋書頁後,心中五味雜陳,不知何滋味。

這已是我第二次再讀《人生》,竟是又一次的淚花朦朧,腦中百浪翻騰。巧珍,高加林,黃亞萍,張克南,高明樓……我企圖利用路遙的心思,一個個在腦海中刻畫他們各自的面容,卻猛地發現他們已是活生生的人,清晰地站在我的眼前,那樣的有血有肉,充滿生機卻也難掩眼中難以訴説的故事。

加林,我為他感到遺憾與惋惜,他親手埋葬了世界上最珍貴,最純真的東西——一顆似金子般閃光的,他的初戀愛人劉巧珍的心。巧珍!你這個如聖母般的傻姑娘啊!為何會愛上此等男子,你明明值得更好的呀!起初,看到你們年輕的心兒緊緊相擁,我想,我作為一個旁觀者也是興奮歡樂的,甚至真誠地祝福你們能夠走下去,儘管是在這種艱苦貧瘠的小山村中,儘管,加林他是個一文不值的農民。

但是加林不同啊,他太想要飛黃騰達脱離小山溝溝,去城鎮,去大城市!是的,他滿腹才華,容貌英俊,那瘠薄的一畝三分地怎能裝下他宏偉的夢想呢?他的歸宿,從來都是應該去耍筆桿子,去當教師,去施展他的才華,他雖有農民的精神,卻沒有農民的夢想。在我看來,加林就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可惜碰巧,他走的也是一條全然為了自己,卻不顧他人感受的人生之路。他雖在解決着一個個不同的矛盾,努力擺脱自己矛盾的身份,卻沒有看到一路上丟掉了什麼。

在本書的開篇,作者路遙對整個故事就進行了啟迪式的預告,他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在農民與城市通訊幹事之間,年輕的加林當然選擇體面對口的通訊員,即使要面臨着被揭發“走後門”的風險,在美麗善良的巧珍和大膽奔放的黃亞萍之間,加林有過猶豫,但他深知,為了自己的事業也要選擇黃亞萍。誠然,還有一點,便是黃亞萍的學識遠高於巧珍。當讀到巧珍進城看望加林的對話時,我不由得潸然淚下。她小心翼翼地,害怕吐出的字中惹得加林不高興,像一隻極其温順的羔羊,可她的眼界實在太過有限,和“高雅”的加林之間的話題僅能侷限在農村的老母豬,三星巧玲等等人的情況,加林的厭惡實屬令我感到憤怒,他和黃亞萍可以高談闊論,聊文學,聊國際,聊風花雪月,而巧珍不能,於是加林選擇更具優勢的黃亞萍。可愛情,它又如何能夠是權衡利弊?加林的心情是心情,憑什麼巧珍的心情,就不是心情了呢?

人生真是玩笑話,人生怎麼能順順當當按照自己的意願想過就過呢,你得到的一切,早在暗中都標好了價碼。一個人的人生並不是一個人的,一個人的人生應該也是一羣人的人生,一個人的選擇也往往牽連着眾多人的選擇,加林選黃亞萍,黃亞萍就要放棄張克南,巧珍就要選擇馬栓,世界上哪有那麼多你情我願的事情呢,都是相互湊活成全罷了。加林和黃亞萍談了一陣快活的戀愛,接着懸崖勒馬,順流直下,自己乾的壞事被揭發了,愛人跑了,回頭看看,初戀巧珍竟嫁為人婦,他又回來了,原來是大夢一場空啊!他又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了!

本書在一片未知遠方的氣氛中悄悄散場,我不知道加林往後的命運,也不敢想,可能在巧珍的求情下回去當鄉村教師了吧,但他也配不上巧珍純潔無瑕的愛,更不配當這“體面”的教師。我只希望,沒有了月亮,加林的心也能夠皎潔。

人生讀後感7

暑假閒的無聊,讀了一本名叫《美德照亮人生》的書,而我,看了《美德照亮人生》書後,深刻的認識到,美德,對我們這個世界的影響是多麼的巨大啊,其中有幾篇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待他如上賓。重耳也對楚成王十分尊敬,兩個人就這樣交上了朋友。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交談中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説:“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説:“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説,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要是託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那我一定努力跟貴國交好。但是萬一兩國發生了戰爭,那麼在兩軍相遇的時候,為了報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如果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若干年後,重耳真的回到了國內,成了晉國的王。這就是史稱的晉文公。後來晉國果然和楚國交戰,於是,晉文公下令軍隊向後一口氣退了30裏;發現楚軍朝前移動,就又退了30裏;見楚軍仍然緊追不捨,就再退了30裏。他們總共退了三舍,退到城濮,駐紮下來。這就是歷史上的退避三舍。正因為這樣的退避三舍晉文公躲避了楚軍的鋒芒最後將其擊敗,成就了他的霸業。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叫做退避三舍。晉文公講誠信,答應別人的就會做到。不僅做了誠信的人,還成就了霸業,這就是美德的力量,美德照亮了晉王的人生。

首先,對於每個人來説,美德是過有意義生活的基本要求。美德不僅照亮自己的生活,也讓人間社會更明朗。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人,完全脱離社會而離羣索居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在社會比較之中我們才能區分好壞善惡,生活才有了意義;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得以維持就要求人們道德自律,因而美德是須臾不可缺少的。

其次,美德是平凡。美德並不只是存在於轟轟烈烈的事業中,也不只是存在於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身上,美德同樣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於普通大眾看似平凡的言行之中。美德就來自於我們,美德就存在於我們中間。從父母長輩對我們的悉心照料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美德之光會照亮我們的人生道路,讓我們越走越寬廣。美德是一種力量,這力量促進人的發展。美德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一種資源,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人的價值在於他的奉獻和創造。人對社會有多大貢獻,他就實現了多大的人生價值。當你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獻出自己的生命時,人民對你的紀念和讚美,也成就了你至高的人生價值。

讓美德的光輝照亮我們成長的道路吧!有了美德,人生就有了意義;實踐美德,人生就有了價值。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創造自己的美德生活,做好自己。

人生讀後感8

在這一個月空餘的時間裏~終於把這本書認真的讀完了,一開始覺得不怎麼好?讀完了才感受到這本書的美妙,《平凡的人生》的確很平凡。感覺與我國四大古典名著相比,它就遜色許多。它既沒有《西遊記》那樣神奇瑰麗的想象世界,也缺乏《三國演義》那樣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故事情節不如《水滸傳》頭緒紛繁,人物情感不像《紅樓夢》纏綿悱惻··但是這本書立足於現實,通過複雜的矛盾以及糾葛,表現了農村城鄉社會生活,也刻劃了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書中描述了平凡人孫少平的奮鬥及成長曆程,孫家的奮鬥歷程。從孫少平到孫少安;從田潤葉到田潤生、田曉霞;從蘭香到秀蓮、蘭花;從金波到金秀;以及郝紅梅、顧養民、少平的師傅、師孃和師兄等;還有孫玉厚、田福堂甚至胡永合、胡得福等;金強、孫衞紅、劉根民、田海民…這的確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羣平凡的人,但是他們有世間的真情,有對土地、對父老鄉親的深厚情意,有親情、友情、愛情,樸實然而真摯。孫家一家人之間相濡以沫的親情,潤葉與福堂血濃於水的親情,曉霞與徐爺爺的隔輩親情…少安與潤葉青梅竹馬的愛情,少平與曉霞相知相戀的愛情,金波與藏族女子悽美的愛情,潤生與紅梅樸實的愛情…少平與金波、蘭香與金秀同伴加同學的友情,少平與師傅師徒加朋友的友情,少安與金俊武競爭對手加猩猩相惜的友情…書中使用最頻繁的一個詞語是:親愛的。親愛的大地,親愛的雙水村,親愛的父親,親愛的弟弟,親愛的朋友等,所有人世間的真情都在這裏得以展現。

先看少安;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將要和學校的大門永遠地告別了。他多麼不情願啊!他理解父親的痛苦——爸爸也不願意斷送他的前程……就這樣,他參加了全縣升國中的統一考試。在全縣幾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錄取了。他的學生生涯隨着這張錄取通知書的到來,也就完全終結了!

孫少安從13歲起,為了幫助爸爸撐起這個家,犧牲了他的學業,前程,愛情…他是一個多麼有情有意的人啊!親情是一條永遠剪不斷的線。友情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少安後來勤勞致富了。我們知道他是靠為縣城中學工地趕騾子拉磚起家的,而這個活計的介紹者就是他的朋友、同學劉根民。如沒有友情的幫助,即使他那樣能幹,缺少機遇,頂多也就像金俊武一樣,多打幾斤糧食而已。但是,受家庭環境的制約,少安的媳婦,只能是甘於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吃苦耐勞的賀秀蓮。所以他,一個泥腿子農民,和已經吃了公家飯在縣城當了老師的潤葉之間,那欲説還羞的愛情只能成為永久的美好回憶。少安是幸運的,他遇到了山西姑娘賀秀蓮,不圖錢,不圖權,就圖他這個人,以樸實真摯的愛情,鼓勵他幫扶他走出了困境。

再看少平:孫少平上這學實在是太艱難了。象他這樣十七、八歲的後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齡。可是他每頓飯只能啃兩個高粱面饃。…現在這一點吃食只是不至於把人餓死罷了。家裏能讓他這樣一個大後生不掙工分白吃飯,讓他到縣城來上高中,就實在不容易了。他現在除過深深地感激這些至親至愛的人們,怎麼再能對他們有任何額外的要求呢?

人生讀後感9

《人生》這本書,是爸爸送我的十五歲生日禮物。鵝黃的封面上,寥寥幾筆畫出一輪夕陽、一條沒有盡頭的路與一抹孤寂的背影,“人生”二字遒勁有力。接過書,我像着了魔似的,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

夏日傍晚,悶雷滾滾,彷彿有怒不敢言似的,讓人心裏又悶又濕,不痛快。主人公高加林光着身子,汗流浹背,向我奔來。我隱隱感覺不妙。老兩口看見兒子,笑了;而他,卻一頭倒在牀邊。這是怎麼了?老兩口替我問出了答案——原來,他高中畢業後,回村裏當上了民辦國小的教師,不料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不得不重新回到黃土地上勞動。讀到此處,我為高加林感到不甘,可有什麼辦法?生活彷彿從來就是如此不盡如人意。

此後,高加林每天拼命幹活,卻絲毫沒減輕心中的憤懣。快陷入絕望之際,他遇到了巧珍。在巧珍眼裏,高加林是完美的,她以滿腔熱情換得了高加林的注意;而在高加林看來,巧珍只不過是一個他在跌倒時可以與他分擔痛苦的人。他心性高,自然看不上這樣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姑娘,儘管他倆在草垛上賞月,在別離時相擁而泣……或許他流露過真情,但那隻不過是感動而已。

終於,高加林等來了機會。他進城時遇見了老同學黃亞萍,兩人有太多相似點,一拍即合。很快,他在巧珍來送狗皮褥子時,向她表明了心跡。他選擇了黃亞萍,並依靠她的關係進城工作。巧珍在落寞之餘嫁了人,與高加林再無瓜葛。可惜好景不長,高加林依賴裙帶關係進城的事情敗露,他再次回到了那片一直想逃離的黃土地。一切又回到原點,彷彿一切都不曾發生,這不禁令我想起一句話: “萬物走到盡頭皆是迴歸,而我還在自己的軌跡上追尋着遠方。”

合上書,淡淡的黃土氣息彷彿還在鼻尖縈繞。讀完高加林的人生,我開始相信宇宙中或許真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就像老人常説的,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數。我不止一次地想: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意義何在?人生帶給我的困惑纏繞在我心底,剪不斷,理還亂。隨着時間流逝,我才慢慢明白一些。

初春,我去鄉間田地裏寫生。線條自筆端緩緩流出,我恣意描繪着一幅幅藴含勃勃生機的畫面。田間有一條小溪,淺淺吟唱,緩緩流淌。拂面而來的風中夾雜着泥土的芬芳,好聞得很。遠處跑來一個小女孩兒,她用稚嫩的眼神打量着我。她身後跟着一位老人,滿頭華髮,精神矍鑠。小女孩兒掬起一捧溪水,看着水中映出自己的影子,綻放笑容。她指着小溪問:“爺爺,溪水為什麼會流啊?”老人沒給出回答。“那溪水流到哪兒去了?”她又問。老人笑笑,蹲下身子,掐了一片綠葉,葉片上滾動着幾滴水珠;又折下一朵野花,那花尖兒上頂着一顆亮晶晶的露珠。“這溪水呀,就像人生一樣,會一直向前流動,你長大就明白了。快走吧,你奶奶要擔心了……”老人一邊將綠葉與野花放在小女孩兒手中,一邊和藹地説。我不知道她聽懂這番話沒有,我好像懂了——人生就像溪水一樣,雖不知它為什麼流動,它要流向何處,看似沒有意義,卻一直存在。當我們老了,追逐過名利之後,心閒淡下來,再來田間散步,或許會發現這條溪流很細,流得可能不遠,盡頭就在岸邊的樹葉上、花尖上。

盡頭還可能在哪兒呢?冥冥之中,我被這樣一個聲音促使着放下畫筆,去找尋。

人生讀後感10

《人生》寫的是一個青年與兩個女子的愛情故事。

青年高加林的名教工作,被村中能人高明樓為自己的兒子謀奪了。他無奈之下只能去當農民。在此期間,他與農村的純真少女劉巧珍相戀了。不久之後他因為大官叔父回來又走後門得到了通訊幹事的職位,不久又回到了縣城。為了更好的未來,他拋棄了在他困難時陪伴支持他的巧珍轉向新時代女子黃亞萍。而劉巧珍在傷心痛苦之下,嫁與馬栓。不幸的是高加林被揭發走了後門又一次不得不回到農村,但這時的他已失去了巧珍。

讀完不由得心生感慨,人生充滿了機遇,大起大落雖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歷,但也正是如此,才是人生啊。

路遙在開頭引用了柳青的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這本書便糾結在這“選擇”二字上。

書中最為重要的選擇,大概便是高加林在劉巧珍與黃亞萍間的選擇了吧!那時的高加林還只是個懵懂少年呢!他無法區分,他對劉巧珍和對黃亞萍的感情孰輕孰重,再加上當時的社會觀念:瞧不起不識字的人。只有理智的分析造成了這個悲劇。

以我的立場去看,如果我是高加林,怕也是會選黃亞萍呢!

可是路遙的書,又怎麼可能只是一個少年對愛情的選擇呢?

《人生》更多的是一種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大字不識的農村人和沒文化的農村人比起來,有文化的,甚至比不上不識字的呢。他們會為了利益,顛倒黑白、是非不分。

高明樓為了他的利益,可以讓他強行奪走高加林的名教工作,而不考慮他家中的艱難;

馬佔勝為了利益,可以在奪走了高加林民教工作後又為高加林走後門;高加林為了利益,可以拋棄在他困難時陪伴在他身邊的劉巧珍……在利益面前,這些人的面目如此不堪。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不過如此。

高加林是個讀書人。那時雖然已不像古代以德為先,但他一定知道做事一定要不違背良心但他在愛情的選擇中已暴露了他的價值觀:他以利為先。

我無法、也沒有資格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來評價他。他是他那個時代的人的縮影:為利益拋棄了良知。

他的選擇看似只是從劉巧珍和黃亞萍中選擇一個,但隱於其後的則是從利益與良知中選擇一個。

可是他自己卻並沒有意識到這點,那時的他還只是個青年呢!

而年齡已經很大的德順老漢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他那豐富的人生閲歷已經教會了他這些。

德順老漢,是一個被這種利益觀傷害了的人。

這不是他們的錯,這是時代的錯。

最後一個篇章,附了四個字:並非結局。

這也再次給了高加林長長的、美好的未來。而經歷了這一場戀愛的他會對這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許他還會再次犯錯,但他會更加警醒。我相信,他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我也給自己提了一個醒:不以良知換利益。

我會努力提醒自己,不讓自己犯與高加林相同的錯誤。

人生讀後感11

“教育與人生”,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教育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作用,也可以看出教育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學習,可能你沒有坐在課堂上,可能你不是學生,可能你正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術,可能你正在瀏覽網頁,哪怕可能你正在看路牌,摸索前進,又哪怕是小孩在學習走路,這些都是學習。教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而不只是指讀書。用葉老一句簡單的話來講,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其實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當孩子具備了良好的習慣,也就意味着他們具備了學習的能力,當他們能自主學習的時候,那教育的目的也就實現了。

看着《教育與人生》,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究竟應該怎樣才能把書中的思想轉變成自己的思想,怎樣把書中的思想運用到幼兒園的活動中。因為這本書基本上是針對國小教育來寫的,很多方面在幼兒園裏是不可能實現的。我一直思考着……

後來,我想到我們幼兒園的課程實施過程中,主要是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是作為幼兒掌握知識的媒介,起主導作用,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幼兒能充分行使主動權,為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而努力。所以,我覺得在幼兒園最主要的就是養成教育,也就是葉老的那句話“養成良好的習慣”。

跟着這一條原則,我不斷地摸索,希望能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路。由於幼兒園的孩子有向師性,他們把老師對他們的看法比父母對他們的看法看得更重。他們特別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讚揚。而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每一個孩子都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他們各方面的發展肯定也是參差不齊的,像我們班,查小朋友語言、行為、習慣等各方面都很優秀,不需要老師阿姨多費心,還能幫助老師做一些小事情。我們班還有一個小年齡的小朋友,每次遊戲的時候,她都能開心參加,但每次上課的時候,就不肯舉手。為了鍛鍊她的膽量和大膽舉手的習慣,在一次語言課上,我特別注意她,在請幼兒表演兒歌的時候,又沒看到她舉手,於是,我試探性地問:“XXX,你願意表演給小朋友看嗎?”她點點頭。可當其他幾個小朋友都上來的時候,她卻沒有動,我鼓勵地説:“XXX,很勇敢的,老師相信你的。”於是,我把她請了上來。明顯可以看到她臉上的笑容,但第一遍表演的時候,她只是跟着我做動作,嘴裏沒有念兒歌。於是,我又引導説:“XXX,剛才一遍你做得很好,願意跟着老師,跟着小朋友一起把兒歌念出來。”她很乾脆地説“願意。”於是,我蹲下來,跟她面對面,用眼神、動作感染她、引導她,終於,她開心地念起了兒歌,終於在課上開了第一次口。其實這只是初步的引導,相信在不斷的正面誘導之下,XXX會逐漸主動舉起小手的。

而習慣也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形成的,就像教育不是今天教了就可以了,它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對孩子的細微的進步進行表揚,對孩子的錯誤的行為進行糾正,一起探討正確的途徑。

不,教育還不止這些,其實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充滿了教育的契機,教育也離不開豐富多彩的生活。

人生讀後感12

看完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我對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提高,感覺人生的幸福指數是由哲學的價值所產生的。人生要是沒有哲學,那這一生差不多就是虛度,沒有任何價值。哲學是人生的精華。人生其實就意味着哲學。一個人,不論他是聲名顯赫還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塵,當生命到達終點時,總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對人生的感悟,而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學吧。

或許,討論哲學,討論人生意義這題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單薄的雙肩擔不起來的地步,但是,我還是想試一試,不論結果如何。泰戈爾曾經説過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經飛過。是啊,我們所謂的人生,其實就是一段軌跡,一個過程,既如此,又何必在乎結果呢?而我們所要的其實也就是一個過程。流星劃過天際,或許未到地面就已銷聲匿跡,但那剎那間的美麗就能夠震撼一顆心,就能震撼整個宇宙。

時常想到宇宙的起源問題。霍金説,宇宙其實與大爆炸,而且將終結與黑洞,那時整個宇宙的毀滅還是重生呢?空間是不是物質,如果不是物質,又能叫什麼?如果宇宙真地歸結為一點,那麼一點外是否存在空間呢?這些問題,正是體現出人生離不開哲學,只有哲學,才讓我們想着如此多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我們發現,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正是哲學給了我們的生活這麼多美好。

時常考慮人為什麼要思考,為什麼不簡簡單單的生活,為什麼要有競爭,或許,這是天性,快樂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顯出快樂吧。只有思考,只有競爭,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讓我們慢慢進入生活真實的節奏,才能讓我們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樂和痛苦。這其中快樂和痛苦也是相對的,沒有慾望,又何來痛,何來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一種境界,讓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與快樂之後,死去。儘管如此,我仍對他充滿敬佩之情,雖然沒有了境界,但是卻有了過程,這過程雖然充滿了辛酸,充滿了心力交瘁,但畢竟或過,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軌跡,在青史上銘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麼比將自己的生命填滿更有意義呢?

可以説每個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釋為一種人生態度吧。可是,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時,作為承載理想的個體,又將何去何從?是否我們可以攬起千年的纖繩,衝破重重阻礙,無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樣?是否我們可以穿越時空的隧道,始終不渝的追尋着我們心中的伊甸園,我們的樂園!

當現實的壓力向我們逼近時,我們是否依然可以找一塊海灘上青色的礁石,悠然的彈奏我們褪了色的吉他,用心去詮釋人生?

托爾斯泰死後未立墓碑,但這卻使墓地成為最偉大的墓地;拿破崙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們正是因為生活中有了哲學,才能被後人所銘記,被後人所仰望。他們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也已經生活了22年,回想起它,有的時候確實有一點哲學的意思,但大多數時候還是為了生活而生活。我希望我今後的人生中多閃現出哲學,讓哲學讓我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幸福。

人生讀後感13

一口氣讀完路遙的成名作《人生》,不僅讓我再次體會到閲讀的快感,更重要的是故事裏的主人翁讓我明白真正的人生意義。

小説故事大概發生在改革開放的前期,第一主角高加林失去民辦教師資格,無奈的加入田地勞作同時又幸運的和善良美麗的巧珍墜入愛河。由於高加林的才華後來被安排到縣政府做通訊員,卻又選擇了高中同學亞萍的戀情而拋棄了尚在農村的文化程度低的巧珍。可惜,由於亞萍的準婆婆告發,高加林從對事業婚姻一片美好憧憬突然跌入谷底,加林失去了工作不得不面臨着再次回到農村。而此時深愛他的巧珍已經出嫁了,並且在加林回到村口的時候,並沒有收到村民的恥笑,而是一羣被巧珍這樣無私的愛感動下的村民送來的安慰和祝福。

雖然小説中愛情故事情節在許多國產電視劇裏也有雷同的再現,但是我還是對作者塑造的巧珍人物形象非常喜歡。這是多麼立體多麼值得天下男人所夢想的女孩啊。儘管她沒有讀過書,但是她有無私的愛,有寬闊的胸懷,這在現實生活女性中也是非常少見的。可以這樣説,巧珍對加林的愛是經得住考驗的,是真愛,是大愛。

反觀,飽讀詩書的加林,雖然才華橫溢,心高氣傲,在面對失去民辦老師工作,家裏窮困潦倒的時候,是巧珍的幫助讓他走出陰影而很快進入農民辛勤耕作的角色。但是,在進縣城工作後以為當了通訊員就高人一等,尤其是和巧珍日常生活中覺得沒有共同語言了,嫌棄巧珍沒有文化而選擇了表面上和自己談得來的播音員亞萍。雖然他們倆是高中同學,雖然他們也有短暫的花前月下和招搖過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和亞萍的愛肯定經受不起生活的檢驗。這一點從亞萍打電話讓加林去尋找水果刀這個情節就能看出亞萍和巧珍的天壤之別。

故事的最後,不得不要承認,加林其實也是幸運的。雖然沒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在巧珍的關愛下,相信加林還是會融入鄉村生活的。這一切也要感謝巧珍--金子般的好姑娘。

小説是高於生活的,但是在生活中肯定是能找到原型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或多或少的有點加林的影子在身上,都想走出家鄉到外面有一番闖蕩。但是,請大家謹記,無論我們去了哪裏,家鄉永遠是我們的家鄉,哪裏才是我們棲息的地方。更何況那裏有我們的親人和朋友,無論你在外多麼的飛黃騰達或者是窮困潦倒,回到家鄉,你會覺得一切都是虛無。在曾經熟悉的田地,莊稼,溪水,山林,街道和村房前,你會覺得生活的本質在這裏才能得到最清晰的體現。

可惜加林在人生得意的時候並沒有領悟到在他的家鄉有多麼好的一位女子還在痴痴的等待她,卻拋棄了這段姻緣。讓他的兩位長輩為之歎息。

如果加林能早點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相信他也不回丟失那塊金子--巧珍。

也希望我們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看清自己的位置,在淳樸的生活中享受生活的幸福。

人生讀後感14

利用五一假期,把對我影響有些大的《百歲人生》再翻了一遍。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倫敦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這本書在上市被評為20xx年最值得閲讀的十大圖書之一。

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你的這輩子很可能真能活到一百歲,請問該如何規劃和看待你的人生?

隨着壽命普遍延長,我們的人生格局將發生巨大改變,過去人們的三段式人生已無法維持,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多段式人生。

三段式人生:人生分成了邊界非常明顯的三個階段:上學、工作、回家養老。比如説一個人,他七歲上學,二十來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是第一個階段,全部消耗在學校裏;開始幹工作,到60歲退休,這30年就是第二階段,全部耗在工作裏;退休回家,抱孫子,養花,頤養天年,等着走向人生的盡頭,這是第三階段。

多段式人生:一輩子可能被分割成四段、五段,甚至七段、八段乃至更多的小階段,每個小段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題,各段之間穿插進行,不會再有明確的邊界。比如:十幾歲你在上學,三十的時候你可能又重新回到校園;二十歲的時候忙得沒空戀愛;四十歲的時候談了對象,結婚;五十歲的時候,你從公司辭職,中間花了一年時間去旅行,放空自己,回來之後又找到了一個新行業,重新開始創業;六十歲的時候你創業成功,決定再回到學校裏讀一個新學位。

傳統的三段式人生就像是一個不長的音樂會,大家坐着聽完三個樂章,音樂會散場。

多段式人生就好比是一場時間很長的跨年聯歡晚會,時間長了,三個節目大家可能受不了,所以整場晚會必須有很長的節目單,每個節目時間還都不能太長,中間還要安排休息,上廁所的時間,這樣,整台晚會才能撐得起來。

在多段式人生中,我們的工作時間會更長,個人養老負擔會增加,人工智能將會取代多數人的工作,跨年齡交往將會成為主流,婚姻的選擇將會越來越慎重等等。

壽命增長,這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但面對禮物,我們有能力好好接住嗎?

這些對未來的預言,雖然不一定準確,但作者這種將人生過成多段式的想法,深深的觸動了我。

在沒有遇見這本書之前,20xx年前,我一直規劃的人生就是典型的三段式。當時,就想着,等到了20xx年,孩子就會進入大學生活,工作趨於穩定,未來,對於我來説,就是按步上班,等着退休,想着這樣的一生,總是有些不甘心,老是覺得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

直到,遇見了這本書,幫我打開了一扇窗。雖然,在我的有生之年,活到100歲的可能性是1/2,但,按100歲人生來規劃自己的以後生活,是多麼開心,多麼有力量的想法。

在未來的40年中(按80歲來計劃),我至少可以再有精力充沛的20年,讓我折騰。

現在的我,除了認真工作外,對健康的管理、課餘時間的學習安排、無形資產的積累都是我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在這個過程中,近1年的時間,回家葛優躺的時間少了,手機上瞎逛的時間少了,但我活得有目標,心中的陽光。

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感謝遇到這一本書。

人生讀後感15

《人生由我》是一本易讀、不太枯燥還很有力量的書。全文分為5大部分、29個小節。涵蓋關於美麗、冒險、家庭、成功和健康。文中有3個點最觸動我。

1、心懷對來自他人的善意的感激之情會讓你幸福滿滿。當然,同樣報以絕對的善意去對待他人,並且只是因為你喜歡這樣,希望自己能對他人有幫助,那麼你也會通過這種方式認識到和你一樣的人。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吧。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説我是一個主觀性特別強的人,總是對還不太完全熟悉的人特別信任和想得過分的好,所以後來聽我説話,只聽事情,不看我的表情、動作,直接忽略我對他人的評價,因為我口中好人太多。這是我一個挺大缺點,但我還有一個確定就是:若一個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的我善意,並且還總是言行不一的話,我會慢慢開始疏遠,平生最討厭總言行不一的人。

活到現在,一直信奉的人生格言就是“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不高攀、不將就、不分層,無論這個人是什麼地位、什麼職業、什麼性格,只要心裏認可的,就都是重要的人,需要我十足的去尊重”。

2、沒有絕對的“Yes”,但如果你沒有開口,那答案絕對是“No”。

膽怯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但是在這種狀態下你會如何處理,就不一定的。有的事情總得去試一試,萬一就成功了呢,只要對方沒有明確的説“No”,就不要輕言放棄,因為還會有一定的概率是“Yes”。

3、及時止損、走出舒適區

人性本懶,我們大多數人是害怕改變的,我也不例外。但是如果一直千篇一律、帶着不甘的心一直生活、工作下去,會不會到年老的時候感慨遺憾,會不會後悔自己當時為什麼不向前一步。

27歲前的我有的可能常人難以想象的自卑、害怕改變,即使有稜角也會選擇妥協、維持現狀。我不希望我畢業了還要和父母要錢交房租、不想成為任何人的負擔,因此我害怕一旦選擇就沒法回頭,害怕沒有收入卻又不知道這樣的狀態會維持多久。

可是現在的我變得更有勇氣。要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愛人和弟弟對我的包容和理解,他們支持我不喜歡現狀,就去嘗試我想要的狀態,因為嘗試了失敗了,我會甘心;不嘗試,一定會是我心中的遺憾。當然無論我做何種選擇,都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在我想要的狀態下我也是能養活自己的,因為我絕不允許自己成為需要完全靠他人活着的人。

也要感謝我經歷過的領導、公司給予我的空間和成長機會,挑戰不一樣的事情、完成事情,讓我對未知不再那麼畏懼。我的內心是渴望新鮮感和難度的,同樣的一件事情,我也願意第二次和第一次做得不一樣。

感想總結

雖然自己不是那麼優秀,可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態,都不會忘記自己需要不斷的覆盤、反思,並對自己的輸出有一定的標準要求,可能沒法做到最好,但一定要這一次比上一次好。

標籤:讀後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