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孟子的名言和典故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説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下面是孟子的名言和典故,請參考!

孟子的名言和典故

  孟子的名言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啦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5、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6、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8、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10、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1、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5、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17、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18、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19、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21、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悦而願立於其朝矣。

2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5、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6、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的典故

孟子的典故: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七年級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啦,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故事梗概】: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啦,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啦,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啦!”孟子的媽媽就帶着孟子搬到市集,到啦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説:“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着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啦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啦,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啦。這一次,他們搬到啦學校附近。每月夏曆七年級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啦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着頭説:“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啦。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説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啦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

孟子的典故: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户視之,向母其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

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户,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户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引自《韓詩外傳》[10]

【譯文】: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裏,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説:“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啦。”孟母説:“什麼原因?”孟子説:“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説:“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説:“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説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裏誰在裏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裏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閒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啦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啦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啦,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啦。

孟子的典故: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啦,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説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啦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啦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啦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曆史上的儒學大師。

孟子的典故:殺豚不欺子

【原文】: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dan)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妊(ren)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譯文】:當孟家還在廟户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啦不失信於兒子,儘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啦一塊豬肉,讓兒子吃啦個痛快。

孟子的'典故:孟子少時誦

【原文】: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a href='' target='_blank'>雨∪恢兄梗爍脣淠鋼湫玻舳手骸昂撾兄梗俊倍栽唬骸壩興Ц吹謾!逼淠敢讀啞渲源私脛W允侵螅獻硬桓葱印#ㄑ∽浴逗獯肪砭牛?/p>

【譯文】:孟子年少時候,有一次,他在吟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受其影響)突然停啦下來。過啦一會兒,又開始吟誦。他的母親知道他忘記啦,叫住啦他就問:“為什麼要中間停頓啦?”孟子回答説:“忘記啦,一會兒又記起來。”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説:“這個織物割斷啦,能夠再接上去嗎?”從此之後,孟子讀書就專心啦。

孟子的典故: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説:“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説:“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着説:“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着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着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着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説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孟子的典故: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啦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啦,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説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樑國,去見啦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説:“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説:“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啦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啦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啦五十步,卻去嘲笑跑啦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説:“當然不對!”孟子説:“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孟子的典故: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説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説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告子上》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説:"王也太不明智啦,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啦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啦它十天,它那裏還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啦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着,他使打啦一個生動的比喻:"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啦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着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啦,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説?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説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説: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

標籤:名言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