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經典論語名句(15篇)

經典論語名句1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經典論語名句(15篇)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衞靈公》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衞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5、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衞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19、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温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名人名言 )《論語微子》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41、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42、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衞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經典論語名句2

1、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20xx全國)

——孔子説:“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20xx天津)

3、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論語·季氏將伐顓臾》)(20xx湖南)

——周任説過:“能施展其才能,則就其職位,不能這樣做,就不就其職位”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20xx全國)

——一個工匠想要做好活計,一定先要把工具弄好。

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20xx全國、20xx上海)

——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裏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20xx江蘇)

——孔子在河邊説:“那消逝的時間,就像眼前這河水,日夜不停(地流)。”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20xx全國)

——孔子説:“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8、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財物平均分配則無所謂貧;上下能夠和好共處則無所謂寡;上下相安無事則國家就無傾覆之患。

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衞靈公》)——凡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應該強加給別人。

1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君子不講究吃,不講究住,做事勤快,説話謹慎,親近有道德的人虛心求正,就算的上是好學的人了。

1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茫然無得。只思考不讀書,思路就會閉塞不通。

1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能做些什麼。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早晨聽到真理,晚上死去也甘心。

14、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看見賢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反躬自問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

15、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聰明的人明理通達,隨機應變,和水的流動暢通、隨岸賦形相似,所以愛水;仁德之人仁厚自重、沉靜不移,同山的肅穆屹立、巋然不動相似,所以愛山。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恆。

1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學生不到苦思不解的時刻,我不去開導他;學生不到想説又説不出的時刻,我不去啟發他。舉一例不能推知其他,我就不再啟發他了。(反:類推)

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就作為借鑑而改正自己。

1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一個讀書人,應當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因為他的責任重大,路程遙遠啊。

1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軍隊的統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但普通百姓立定的志向是不可強迫改變的。

2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到了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孔子以松柏傲霜為喻,讚頌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堅強不屈,忠貞不渝)。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處於領導地位的人自身端正了,不用發佈命令,別人也會照着你的樣子去做;如果自身不正,即使發號施令,也沒有人聽從。

2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自己想要生活得好,也必須使別人生活得好;自己想通達,也必須使別人通達。

2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24、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但未來的事情還是可以補救的(諫:匡正,挽回。追:補救,挽回)。

25、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君子不善於講話,但辦事很敏捷。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壞事;小人恰恰與此相反。

2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向學;三十歲時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建立;四十歲時不再困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命運是怎麼一回事;六十歲時聽到任何話都能平心靜氣;七十歲以後,更能夠隨心所欲,卻不會逾越規矩。

28、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29、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3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有三解。一為“温故才知新”:温習已學的知識,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三為“温故,知新”:隨着自己閲歷的豐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頭再看以前看過的知識,總能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

經典論語名句3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3、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4、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7、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8、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1、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3、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15、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6、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7、不學詩,無以言。

18、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9、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20、有教無類。

21、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經典論語名句4

1.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2.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3.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4.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6.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1.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3. 不學詩,無以言.

14. 有教無類.

15.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6.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7.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18.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0.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21. 不學詩,無以言。

22.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3.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24.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5.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26.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7.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經典論語名句5

《論語》傳世名句賞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註釋】

(1)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2)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説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説別人不瞭解自己。

(3)愠:音yùn,惱怒,怨恨。

【譯文】

孔子説:“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賞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説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譯文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譯文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裏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説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温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説,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説,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説,紛紛到我這裏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説,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瞭解。

2、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③乎?傳不習④乎?”

【註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説《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譯文: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3)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4)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譯文】

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賞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3、子曰:“弟子①入則孝,出②則弟,謹而信,③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④。”

【註釋】

(1)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説在家。

(2)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

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3)汎:泛的意思。

(4)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説:“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賞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4、有子曰:“禮①之用,和②為貴。先王之道③,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註釋】

①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②和:調和、和諧、協調。

③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譯文】

有子説:“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賞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説,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着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係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説,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於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5、有子曰:“信近於義①,言可復②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③不失其親,亦可宗④也。”

【註解】

(1) 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2)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註》雲:復,踐言也。”

(3)因:依靠、憑藉。一説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4)宗:主、可靠。

【譯文】

有子説:“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賞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於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

的態度;不符合於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6、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謂好學也已。”

【註釋】

①就:靠近、看齊。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説:“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説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説是好學了。”

【賞析】

本章重點提到對於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是值得借鑑的。

經典論語名句6

求學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講解】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講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説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説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講解】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温故知新)

【講解】温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藉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講解】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於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講解】(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説而又説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講解】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後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講解】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立志篇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講解】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講解】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志向。

1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講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品德篇

1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講解】仁,距離我遠嗎?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着心念到了。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着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着行動。

17、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裏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8、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講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1、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環境都能發揮君子的作用)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衞靈公》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衞靈公》 (殺身成仁)

【講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只會勇於犧牲來成全仁。

24、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講解】做不應該做的事從而做官發財,對我來説,好比是天空浮來浮去的過眼煙雲。

2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講解】聰明的人不會疑惑,實行仁德的人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講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27、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講解】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2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講解】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29、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衞靈公》

【講解】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過錯呢。

3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衞靈公》

【講解】君子不因為別人的話説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別人的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意見。

31、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講解】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根本。

3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講解】看見賢人就應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則應在內心自我反省有無類似缺點。

3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講解】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處世篇

3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講解】君子胸懷坦蕩,無憂無慮;小人心胸狹隘,常常憂愁哀慼。

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講解】不怕別人不瞭解我,怕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

36、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講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別人也不會尊重你),學習的知識就不會紮實。做人重要的是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錯誤,就不要害怕改正。

3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講解】自己要在社會上自立,就要使別人能在社會上自立;自己要在社會上通達,就要別人也能在社會上通達。

38、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講解】名分正當,説話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説話必須理由正當而充足。

3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講解】我每天都要從多個方面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辦事情,是否忠實呢?與朋與交往,是否有不真誠的地方呢?老師傳給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

4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講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講解】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惡事。

4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講解】自古以來,都免不了一死;如果人民對政府不信任,國家就立不住。

4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講解】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做人!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講解】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比喻要勝任工作,必須先學好本領。

45、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講解】有益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實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46、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講解】見到自己應當做的正義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

47、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講解】凡事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開怨恨了。

哲理篇

48、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 《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講解】孔子談到《韶》這一樂舞説:“美極了啊,又好極了。”

4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講解】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過問那方面的政事。

5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講解】過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來得及改正。

51、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講解】不求速成,不要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經典論語名句7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説:“學習了而時常温習,不也喜悦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譯文】孔子説: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説:“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5.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説:“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6.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譯文】子貢説:“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説:“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説:“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8.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説:“《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9.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説:“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説你是明智的呢?”

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麼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矩。”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説:“君子團結羣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羣眾。”

1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説:“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危險。”

13.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説:“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4.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孔子説:“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5、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説:“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16.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孔子説:“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説:“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説:“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19.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孔子説:“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20.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説:“君子説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21.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説:“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22.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説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23.子曰: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孔子説:“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説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24.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説:“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2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説:“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説:“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7.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説:“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説:“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説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複教他了。”

29.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説:“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30.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説:“你怎麼不説: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説:“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鑑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孔子説:“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説:“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説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説:“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孔子説:“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36.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説:“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説:“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説:“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孔子説:“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説:“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譯文】孔子説:“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

42.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孔子説:“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説:“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44.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説:“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説:“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談也好,言談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4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説:“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47.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説:“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48.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孔子説:“君子擔心至死也沒好名聲。”

49.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説:“聽從花言巧語就會喪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會攪亂大事情。”

5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説:“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51.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説:“主張不同,不能互相商議謀劃。”

52.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孔子説:“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5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説:“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54.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孔子説:“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環境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55.子曰: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説:“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從道德方面來説,是應唾棄的。”

56.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楚國的狂人接輿唱着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為何道德這麼衰弱?過去的事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從政者危險呀!”

57.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説:“士遇見國家危難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臨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58.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説:“廣博學習並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9.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説:“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着他。”

60.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譯文】孔子説:“君子要使百姓得到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經典論語名句8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

温、良、恭、儉、讓。(《論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論語》)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論語》)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過而不改,是謂過也。(《論語》)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論語》)

不以言舉人,不因人廢言。(《論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悦)乎?(《論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

往者不可鑑,來者猶可追。(《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論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論語》)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

經典論語名句9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説:“學過之後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人家一時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惱怒,這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裝着和顏悦色的樣子,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説:“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為別人辦事時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註釋】曾子:即曾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説《孝經》就是他撰寫的。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説:“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説話卻小心謹慎,去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説是好學了。”

【註釋】就:靠近、看齊。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説:“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註釋】患,擔憂、害怕。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説:“《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註釋】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隻是舉其整數。蔽,包括,概括的意思。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而不會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註釋】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8、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説:“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註釋】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諡號。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疾病。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説:“在温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註釋】温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説:“君子合羣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羣。”

【註釋】周,合羣。比,音bì(第四聲),勾結。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1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説:“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註釋】罔:迷惑、糊塗。殆;疑惑、危險。

1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説:“仲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會明白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註釋】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女,同汝,你。

1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説:“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來行走呢?”

【註釋】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1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時説:“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那麼)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註釋】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忍,可以忍心。一説可以容忍。

1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説:“早晨得知了(為仁之)道,就是當晚死去也心甘情願了。”

16、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説:“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着的是法制,小人想着的是恩惠。”

【註釋】懷:思念。土:鄉土。刑:法制懲罰。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説:“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説:“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有沒有與其相類似的錯誤)。”

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孔子説:“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充分的道理(理由)。”

【註釋】遊:指遊學、遊官、經商等外出活動。方:規矩,道理,理由。

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説:“三年(多年)沒有改變父親的合乎禮儀的規矩,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説:“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要常常記在心裏。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22、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説:“君子應該在説話時要謹慎,在行動時要敏捷。”

【註釋】訥:遲鈍。這裏指説話要謹慎。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2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説:“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24、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譯文】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説:“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孔子又説:“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説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是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裏,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註釋】糞土:腐土、髒土。杇:音wū,抹牆用的抹子。這裏指用抹子粉刷牆壁。誅:意為責備、批評。與:語氣詞。

25、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子貢説:“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註釋】文章:這裏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性:人性。《陽貨篇》第十七中談到性。天道:天命。《論語》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於天道的言論。

2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説:“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註釋】孔文子:衞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諡號,“子”是尊稱。敏:敏捷、勤勉。

27、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説:“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註釋】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諡號。斯:就。

2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裏,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註釋】足恭:一説是兩隻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來討好別人;另一説是過分恭敬。這裏採用後説。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2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説:“顏回的品質多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註釋】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樂:樂於學。

30、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説:“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註釋】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文:文采,經過修飾的。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史:言詞華麗,這裏有虛偽、浮誇的意思。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2、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説:“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註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33、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説:“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中不覺得厭煩,教人中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註釋】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

34、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譯文】孔子説:“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註釋】德:舊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藝: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3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説:“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説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註釋】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音fěi,想説又不能明確説出來的樣子。隅:音yǔ,角落。

3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説:“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註釋】飯疏食,飯,這裏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着胳膊。

37、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説:“你為什麼不説。(就説)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註釋】葉公姓沈名諸樑,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云爾:雲,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3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説:“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給學生們。

【註釋】文:文獻、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40、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孔子説:“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註釋】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長慼慼: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41、子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既温和又嚴厲,威嚴卻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42、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譯文】《詩經》説:“(要)小心謹慎呀,就好像站在深淵旁邊,踩在薄冰上面。”

4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説:“鳥快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時候,説的話是善意的。”

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説:“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註釋】弘毅:弘,廣大。毅,強毅。

4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説:“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46、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顏淵感歎地説:“(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註釋】喟:音kuì,歎息的樣子。彌:更加,越發。鑽:鑽研。瞻:視、看。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引導。卓爾:高大、超羣的樣子。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裏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47、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那個地方去居住。有人説:“那裏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説:“有君子去那裏住下來,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註釋】九夷:中國古代對於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陋: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説:“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49、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在評價顏淵時説:“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50、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説:“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5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説:“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是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註釋】三軍:12500人為一軍,三軍包括大國所有的軍隊。此處言其多。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5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後也。”

【譯文】孔子説:“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評析】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

5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説:“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54、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註釋】膾:音kuài,切細的魚、肉。

55、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説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説話。

56、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説:“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説:“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説:“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説,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説:“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註釋】克己復禮:克己,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事:從事,照着去做。

57、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説:“做君主的要有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説:“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註釋】齊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

5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説:“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59、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説:“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6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説:“自身正了,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61、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説:“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註釋】莒父:莒,音jǔ。魯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

62、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説:“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63、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説:“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6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説:“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是要正直,但是説話要隨和謹慎(注意方式方法)。”

【註釋】危:直,正直。孫:同“遜”。

6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説:“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忠言,而有言論的人不一定都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66、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孔子説:“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67、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説:“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6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説:“君子認為説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6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説:“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7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説:“沒有人瞭解我啊!”子貢説:“怎麼能説沒有人瞭解您呢?”孔子説:“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瞭解我的只有天吧!”

【註釋】尤:責怪、怨恨。下學上達: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

71、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説:“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72、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説:“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73、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説:“人要是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説:“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75、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譯文】孔子説:“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羣而不結黨營私。”

【註釋】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76、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説:“君子不能憑一個人説的話來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77、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説:“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的。”

79、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孔子説:“大家都厭惡他,我就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8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説:“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8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説:“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8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1)在其中矣;學也,祿(2)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孔子説:“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註釋】餒:音něi,飢餓。祿:做官的俸祿。

83、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孔子説:“面對着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84、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説:“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85、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説:“主張不同,就沒有互相商議的(基礎)。”

86、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説:“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註釋】諒:誠信。便辟:慣於走邪道。善柔:善於和顏悦色騙人。便侫:慣於花言巧語。

8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説:“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88、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孔子説:“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89、子曰:“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説:“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90、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説明】本章已見於第一篇《學而》的第三章,此處系重出。

91、子路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譯文】子路説:“整天吃飽了飯,什麼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

9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93、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譯文】手腳不勤,分不清五穀。

【註釋】四體:四肢。“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説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

94、子夏曰:“仕而優(1)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説:“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註釋】優:有餘力。

經典論語名句10

1、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孟軻

2、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孟軻《孟子》

3、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

4、吾善養浩然之氣。——孟子

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孟子

6、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7、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在其元。——孟軻

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9、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孟子》

10、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11、盡心知性,儘性知天。——孟子

12、告子下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孟子》

13、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孟子《離婁上》

14、不以文章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

15、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譯文】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孟子

16、志帥氣,氣帥體——孟子

1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孟子告天下》

18、不以規矩不能成為方圓——孟子

19、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孟軻

20、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孟子《校人烹魚》

21、滕文公上: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孟子《孟子》

22、人不可以無恥。——孟子

23、天下之本,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24、"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

25、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

26、"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

27、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2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軻

29、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軻

30、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發——孟子

31、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孟子《孟子》

32、"偏頗的言辭,我能知道它的片面;過度的言辭,我能知道它的缺陷;邪僻的言辭,我能知道他的偏差;閃躲的言辭,我能知道它的困境。——"孟子《孟子》

33、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開端;羞惡的心,是義的開端;恭敬的心,是禮的開端;辨別是非的心,是智的開端。——孟子《孟子》

34、志,氣之帥也——孟子

3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36、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無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孟子》

37、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軻

3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軻

3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40、君主視臣子為手足,臣子就會視君王為腹心;君主視臣子為狗馬,臣子就會視君主為常人;君主視臣子為泥土草芥,臣子就會視君主為仇敵。所以説,君主仁,則無人不仁;君主義,則無人不義。——孟子《孟子》

4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孟子》

42、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43、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孟子

44、公孫丑上: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誠服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

45、離婁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孟子》

4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47、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孟子

48、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軻《孟子》

49、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

50、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軻

51、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孟子》

52、夫志,氣之帥也。——孟軻

53、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

54、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孟子《君子遠庖廚》

55、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人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孟子《孟子·離婁篇下》

56、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57、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僻讓之心,非人也。——孟軻

58、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

59、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經典論語名句11

1.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温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説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4.既來之,則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定下來。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工具準備好。

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一個軍隊可以使它喪失主帥,但一個普通人卻不能強迫他放棄主張。

8.言必信,行必果。

講話誠實,做事果敢。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統治者本身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統治者本身行為不正當,縱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

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想要的,切勿強加給別人。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聰敏又好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

1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真正高尚的人重視的是正義感,堅持自己的處世原則,而卑賤的人僅僅狹隘地從自身利益出發。

1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開導的;不到想説可怎麼也説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

14.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1

1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他人工作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師傳授我的知識,自己是否熟悉了?

16.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17.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嗎?

1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而改正缺點。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2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21.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時間猶如流水一般,不論晝夜,時刻流逝。

2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冬天來臨的時候,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2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4.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單純追求速度就無法達到目的,只顧小利,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25.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26.道不同,不相為謀。

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無法共事。

27.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習禮儀,就不能夠在人羣中立足。

28.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幹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説就如同浮雲一樣。

2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

3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的性情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3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看到別人好的地方,我們要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有沒有。

32.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

33.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當初我對於別人,是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別人,是聽到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34.有教無類。

不管貴賤賢愚,哪一類人都給予教育。

3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用自己正確的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

36.當仁,不讓於師。

遇到行仁義之事的時候,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

3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

38.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士不可以不剛強堅毅,因為他們責任重大而路程遙遠。

4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

4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與朋友交往,要守信用。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經典論語名句12

一、言必信,行必果。

譯:説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二、不怨天,不尤人。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裏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六、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七、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八、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十、當仁,不讓於師。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着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十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十二、不遷怒,不貳過。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十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智慧之光微信zhzg20xx

十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羣策羣力,共同完成任務。

十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十六、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經典論語名句1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着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因為“兒行千里母擔憂”。子女只有對父母孝敬有加,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要讓年事已高的父母無人照顧,還要牽掛遠在他鄉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做事勤快敏捷,説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説廢話,不亂説話。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面臨着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衞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侷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慼慼。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

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衞靈公》

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説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着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鬥;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於青少年來説,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鬥、戒得”的説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經過反覆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説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説,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論語·子罕》

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和品格。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真正考驗人。

温、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温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度獲得的。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度。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

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牆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養他。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別。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説,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可責備的。因為他學習態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説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幹出政績不要急於求成。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這句話説明了對真理的渴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這首詩,正是表達了這種思想,對自由、對真理的執着追求,可以使人捨棄生命。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的就承認已經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衞靈公》

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捨身成仁的心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説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説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經典論語名句14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1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朽木不可雕也。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7、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9、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3、巧言令色,鮮亦仁!

24、子不語:怪,力,亂,神。

25、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6、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7、食不語,寢不言。

2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9、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0、朝聞道,夕死可矣。

3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32、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3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4、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3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36、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37、德不孤,必有鄰。

38、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39、寢不屍,居不容。

4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1、未知生,焉知死?

42、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3、君子周急不繼富。

44、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4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4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4、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經典論語名句1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説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説是好學了。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在温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君子合羣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説你是明智的呢?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譯文】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脱它,就不會擺脱的。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譯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 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説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譯文】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一國軍隊,可以使它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強迫他放棄主張。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天冷了,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聰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經常樂觀,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譯文】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説,不合禮的事不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統治者本身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身行為不正當,縱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譯文】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澈瞭解很高的道理。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文】有益的朋友三種,有害的朋友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實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諂媚奉承的人交友,同當面恭維背面毀謗的人交友,同誇誇其談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譯文】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志趣;懇切地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君子的過失好比日蝕月蝕:錯誤的時候,每個人都看得見;更改的時候,每個人都仰望着。

孟子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譯文】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譯文】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譯文】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譯文】有不為而後可以有為,現在的不為正是為之後的可有為,每個時期都會有要為有不可為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分清輕重緩急。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譯文】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重要),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團結(重要)。

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譯文】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喻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譯文】富貴不能亂我心意,貧賤不能改變我志向,威武不能屈我品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

的兒女。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其進鋭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標籤:名句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