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

職場2.3W

通過建立創新型城市指標體系,橫向比較廊坊城市綜合創新能力;通過宏觀環境,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

  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範文一

為全面推進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促進城市發展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加快科學發展示範區建設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試點基礎

(一)創新發展現狀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曆史的沿海重工業城市,總面積13472平方公里,總人口729.41萬,20XX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81億元,全部財政收入413.3 億元。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開放創新、富民強市,把新唐山建成科學發展示範區、建成人民羣眾幸福之都”的總戰略和總目標,按照“科學發展·科技先行”的理念,積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大力推進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1、重大科技支撐項目順利實施。20XX年以來,實施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支撐、創新基金項目124項,其中300km/h高速動車組現代集成製造系統、新一代可循環鋼鐵工藝流程技術、鋼鐵企業低壓餘熱蒸汽發電和鋼渣改性氣淬處理關鍵技術等17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863計劃”取得顯著成效。

2、新型政產學研協作模式率先突破。我市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成了中國科學院唐山高新技術研究與轉化中心,這是中科院在我國北方地區建立的第一家與地級市合作的技術研發與轉化機構。20XX年以來,共安排科技三項經費4000萬元,專項支持技術轉移平台和成果轉化基地建設。該中心與企業合作研發的一批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3、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20XX 年底,我市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共有42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行業重點實驗室、農業產業研發中心等研發機構100個;擁有本科院校4所以及博士後科研工作站7個,形成了支撐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工程化研究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被確定為國家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點城市、國家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和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等。20XX年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創新能力50強。

4、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實施了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培育與產業化引導工程,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羣。20XX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為190億元和67億元,增速達到22%以上。唐山軌道客車有限公司成為國家首批認定的創新型企業。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國家鋼鐵材料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陶瓷材料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焊接產業基地、國家高速動車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先後落户我市。

5、創新政策環境明顯改善。制定實施了《唐山市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意見》、《唐山市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唐山市關於加強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法規和文件,為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優勢特色

唐山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具有以下優勢:

1、全國首個科學發展示範區的建設。20XX年XXX視察唐山,提出了建設科學發展示範區的戰略構想。我市建設科學發展示範區以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唐山灣“四點一帶”開發、“四城一河”建設、城鄉等值化、社會治理和諧化為重點,要求必須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傳統發展方式,堅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創新驅動,推動唐山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指出了明確的方向。隨着科學發展示範區建設的不斷深入,“科學發展·科技先行”的理念已成為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人民羣眾的共識。

2、以曹妃甸為龍頭的唐山灣“四點一帶”的開發建設。曹妃甸作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是環渤海地區的“黃金寶地”和“耀眼明珠”。以曹妃甸新區、樂亭新區、豐南沿海工業區和蘆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構成的唐山灣“四點一帶”的開發建設已進入大規模產業聚集的新階段,有利於充分發揮國家、省級重點建設項目技術運用、技術集成、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力強、拉動輻射效果明顯的優勢,使之成為引領帶動全市科技創新的主戰場、示範區和輻射源,為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提供了波瀾壯闊的舞台。

3、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增長極。唐山地處環渤海灣中心地帶,毗鄰京津,有利於接受技術輻射帶動,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城市化進程。隨着曹妃甸大港和唐山機場的開發建設,將形成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輻射到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為跨區域、跨產業的資金合作、技術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環渤海地區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快速發展,為我市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成為環渤海及東北亞地區經濟增長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提供了重大機遇。

4、雄厚的工業基礎。唐山素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稱,是國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現有160 多個工業門類,已形成鋼鐵、能源、裝備製造、建材、化工等優勢支柱產業。2009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1931.4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610.42億元,精品鋼材、基礎能源、優質建材、裝備製造和化工五大產業完成增加值1252.07 億元。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將為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跨越發展創造強大的動力。

5、濃厚的技術創新傳統。唐山歷來重視技術創新活動,先後誕生了中國大陸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和我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第一件衞生陶瓷,對推進中國近代工業興起產生了重要影響。20XX年,國內第一台應用於煤礦井下的機器人研製成功,同年6月首列國產時速350公里CRH3“和諧號”動車組,創造出了394.3km/h 的中國鐵路第一時速,實現了中國鐵路列車運行速度等級的歷史性跨越。唐山人秉承這種技術創新的傳統,在加快城市創新發展的進程中,必將會創造出更多的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儘管唐山具備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的良好基礎,但也存在着科技資源相對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區域創新體系不夠完善、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夠顯著、創新體制機制不夠健全、高端創新人才缺乏、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等亟待解決的問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牢牢抓住當前的重要戰略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全面推動思想觀念、發展方式、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不斷夯實創新基礎,增強創新活力,使創新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動力。

二、試點目標

總體目標:努力把唐山建成自主創新優勢明顯,區域創新體系日趨完善,產業競爭能力快速增強,經濟、社會與生態和諧發展,人民幸福指數顯著提高的創新型城市。成為環京津乃至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創新成果轉化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高素質人才集聚基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率先建成全國首個科學發展示範區,成為我國推進資源型城市向生態型、創新型城市轉型的示範城。

到2015年具體目標:(1)區域創新體系趨於完善。引進一批優質科技資源,建設一批公共服務平台,打造一批國內知名的企業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產業化機構,重點建設10大特色產業基地和10大研發中心。(2)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商標、品牌、標準。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年均增長1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以科技創新加速培育10大名牌產品。

(3)創新投入明顯增長。市本級財政科技撥款佔財政一般預算支出達到2%以上;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2%以上。(4)創新人才隊伍迅速壯大。集聚一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培養一批支撐產業結構調整的領軍人才,培育一批職業技能人才,打造若干與唐山主導產業緊密相關的產業創新團隊。(5)新型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做強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推進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創新。實施“三百計劃”,加速形成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精品鋼鐵、裝備製造、化工”和“新能源、環保、生物醫藥”兩個“三足鼎立”的產業發展新格局。(6)城市創新發展全面推進。城市生態文明逐步改善,城鄉統籌發展加快推進,社會更加和諧,全民科學素質和人民羣眾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創新氛圍日益濃厚。

三、工作思路

堅持以科學發展示範區建設為總攬,深入實施“科教立市”戰略,廣聚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完善創新體系,提高創新能力,推動資源型城市在創新中轉型、在轉型中跨越,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方式,支撐科學發展全面創新。

(一)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明確創新發展戰略

確定“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為重點,積極推動原始性創新”的城市總體創新戰略。實施開放創新,大力推動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結合,促進外源技術內源化。鼓勵和支持以應用為導向的集成創新。有針對性選準一批對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用明顯的重大項目,集中優勢科技資源,進行相關技術研發和系統集成,攻破和掌握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

(二)健全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強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介緊密融合的區域創新體系,提高科技競爭力。完善科技合作體系,充分借用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等優質科技資源,彌補我市科技資源不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強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專利戰略的研究和運用,推動知識產權交易,促進技術流動。引進風險投資、擔保、私募和證券等各種類型資本機構,打通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信用貸款、小額貸款等科技金融渠道,帶動社會資本和企業投入研發力度。

(三)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創新活力

進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突破制約創新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建立公平、高效、完善的體制機制,提高創新成效。重點完善創新主體動力機制、完善政府管理服務體制、創新科技與經濟緊密融合機制、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與激勵機制和完善政策保障機制。

(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支撐,推動科學發展全面創新

按照唐山科學發展示範區建設的規劃和部署,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積極圍繞曹妃甸為核心的唐山灣“四點一帶”開發建設、資源型城市轉型、循環經濟發展、生態城市建設、城鄉一體化等值化發展、和諧唐山建設等探索具有特色的創新實踐模式,豐富試點內容,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城市管理、城鄉統籌、社會管理和服務等領域的創新,為同類城市提供經驗,作出示範。

四、近期重點推進的工作

(一)鋼鐵產業技術創新

以曹妃甸京唐鋼鐵公司、唐山鋼鐵集團等大型企業為龍頭,推廣新一代可循環鋼鐵工藝流程技術、鋼鐵企業低壓餘熱蒸汽發電技術,重點研究開發鋼鐵生產過程實時優化運行技術、系統能量管理中心、超大型高爐系統工藝技術、低成本高效化生產潔淨鋼水的工藝技術、高品質薄板生產技術、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取向電工鋼技術等新技術;完善高温高壓幹熄焦、燒結餘熱利用、煙氣脱硫等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工藝技術;開發利用低品位、難選冶鐵礦等技術,不鏽鋼、軸承鋼、工具鋼、齒輪鋼等高附價值鋼鐵產品生產技術。力爭在新一代可循環鋼鐵工藝流程技術集成應用示範、低壓餘熱發電、鋼渣處理、超大型高爐幹法除塵等方面擁有一批居國內領先水平以上的自主核心技術。

責任單位:市工信局牽頭,市發改委、科技局配合

(二)化工產業技術創新

依託唐山市的海洋和煤炭資源優勢,以煤化工、鹽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大化工產業鏈向精細化工產業鏈的延伸為主線,重點攻克各產業鏈延伸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包括:焦爐煤氣制甲醇及深加工先進技術、大型甲醇制烯烴生產及產品深加工先進技術、有機硅單體生產及下游深加工、海水提鉀等技術。並且圍繞南堡10億噸大油田開發建設、曹妃甸工業區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積極進行重大項目相關配套產業技術的前期研究及高附加值產品開發。

責任單位:市工信局牽頭,市發改委、科技局、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配合

(三)機器人研發與產業化

與國內外大公司、研發機構積極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機器人模塊化設計製造技術、基於神經網絡與模糊算法的智能控制、多種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遠距離通訊抗干擾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不斷提高現有焊接機器人、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管道探傷機器人、建築清洗機器人、高壓巡線機器人的使用性能。進一步開發新型專用機器人產品,推動我市機器人產業發展,打造出具有較高自主研發能力和較強產業優勢的機器人研發製造基地。

責任單位: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牽頭,市發改委、科技局等配合

(四)電動汽車研發與曹妃甸電動汽車城建設

積極推進與清華大學、中科院電工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八研究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合作聯盟,引進尖端人才,圍繞電動車整車仿真與控制系統、電動車CAN 總線開發與測試、電池系統開發檢測、先進電機驅動系統、電動車標準等重點領域開展研究,重點攻克電動汽車制動能量回收與ABS 系統的一體化設計與控制、匹配設計與能量管理的耦合技術、基於FlexRay等新型總線協議的網絡在環平台及其應用技術、電池單體性能和一致性提升、電池電容一體化技術、電池管理系統大規模產業化技術和工藝、先進稀土永磁直流電機技術等一批核心技術,並形成專業研發團隊。

爭取成為“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打造曹妃甸電動汽車城。制定《曹妃甸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和《關於鼓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消費的優惠政策》,堅持以整車為龍頭,以核心零部件為突破口,以使用促研發,以研發促產業,重點引進戰略投資者、核心技術領先者,積極推進電動車動力總成、高性能鋰電池、永磁直流電機等一批產業項目,並達到30-50萬輛整車生產規模。

責任單位:曹妃甸電動汽車城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曹妃甸新區管委會、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唐海縣、市科技局、財政局配合

(五)曹妃甸循環經濟工程技術中心建設

依託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組建曹妃甸循環經濟工程技術中心。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創建多層次、多學科技術融合的重化工業循環經濟型產業體系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共享平台。針對資源型城市轉型重大技術需求,重點開展循環經濟政策與法規研究、重化工業生態工業研究與評價、新能源開發與能源梯級利用技術研究、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技術研究、逆向物流規劃與技術研究、鋼鐵產業生態技術研究、技術集成、成果推廣與示範應用等工作,最終在鋼鐵、化工、建材、電力等行業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循環經濟核心技術,搭建“技術—工藝—人才—應用”系統化支撐體系,為重化工業循環經濟型產業體系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責任單位: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牽頭,市科技局、發改委配合

(六)唐山灣生態城市工程技術中心建設

依託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管委會,強化與清華大學、瑞典SWECO公司等單位合作,圍繞土地利用與城市規劃設計、可再生能源工程、資源管理工程、綠色交通工程、綠色社區工程等領域,針對生態城市建設中的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重點開展系統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開發,加快綠色能源、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節能建築、低排放智能交通、集成通訊、海水淡化、封閉水處理、垃圾處理與回收利用、鹽鹼地生態治理、可持續發展等先進適用技術的開發、轉化和應用,研究落實141 項生態城市建設技術指標要求,推動生態城市建設工程技術行業、領域的技術進步和新興產業的發展。

責任單位: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管委會牽頭,市科技局、發改委、規劃局、城管局、住建局配合

五、20XX-2015年主要工作

(一)健全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以彌補科技創新資源不足為核心,以加強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為突破口,以建設技術研發、中介服務、科技合作和創新產業化體系為重點,引進國內外的優質科技資源,健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介緊密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提供支撐。

1、加快中科院唐山高新技術研究與轉化中心建設

主要目標:建設成唐山高新技術研發與自主創新的平台,環渤海地區重要的高科技成果研發與產業化基地,開創新型政產學研緊密融合創新發展模式。

工作任務:重點引進8-10箇中科院所屬研究所進駐“中心”, 每個研究所組織1-3個適合唐山主導產業發展的課題組,以鋼鐵、裝備製造、陶瓷、新能源、新材料、環保和節能減排為主要發展領域,以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為重點,實施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工作。力爭鋼鐵行業在節能節材、陶瓷行業在更新工藝和產品、新能源行業在製造國際一流風力發電設備等方面實現突破。特別要圍繞高速動車組研發,加強與中科院力學所、軟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實現核心技術國產化。

  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範文二

為切實做好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深入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增創省會發展新優勢,加速提升我市創新能力和創新發展水平,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維護省會穩定,發展省會經濟,建設美麗泉城”的發展目標,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導向,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營造創新友好環境為突破口,按照“頂層設計、系統推進、突出特色、引領示範”的工作思路,整合區域創新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特色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發展目標。到2015年,將我市建成全省創新資源集聚的核心區、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引領區、創新體制機制的試驗區、宜居與可持續發展的示範區,在全省率先建成創新能力強、經濟發展後勁足、城市功能完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生態環境友好、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創新型區域中心城市,進入全國創新型城市的先進行列。

1.科技支撐取得新突破,集聚創新資源能力顯著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以上,財政對科技投入增幅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全社會研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2.65%,企業研發費用佔銷售收入比重達3%以上,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主動力。擁有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350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000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50名,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700人,萬人擁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全民科學素養水平明顯提高。

2.創新能力建設取得新突破,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度顯著提升。培育技術創新示範企業100家,各級企業技術中心、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0家以上,其中,新增國家級5個、省級30個。高新技術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達65%以上。萬人專利申請量達30件。創建省級以上名牌300個、著名商標30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50%以上。濟南高新區等各類園區引領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3.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發展能力顯著提升。圍繞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目標,打造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500億元。以創新為驅動的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3∶42∶55.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的比重達到60%.發揮省城區位優勢,引領和支持全省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4.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創新服務輻射能力顯著提升。建設2-3個國家級重大創新平台,建成各類生產力促進機構40個以上,實施標誌性產學研工程項目100個,新建產學研中試基地50處。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融資機構達到10家以上,形成較為完善的創新融資體系。形成以省會都市圈為核心,輻射服務全省的“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創新服務網絡。

5.創新機制環境取得新突破,示範帶動作用顯著提升。創新政策體系更加健全,創新決策機制和協調推進機制日益完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實際的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推進均等化長效機制。城市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基本步入綠色城市、可持續城市與低碳城市發展道路。

二、主要工作與重點任務

(一)加強管理創新,優化創新發展環境。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強化政府在創新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進一步促進政府部門從科技資源配置的主體轉變為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配置過程的監督者、配置績效的評估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政府投資監管、國有資產監管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切實將政府管理經濟社會行為納入依法運轉軌道。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充分發揮內部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人民羣眾監督作用,促進政府管理職能更好地適應創新型城市建設要求。

完善創新政策體系。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出台的關於推動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加大創新政策導向作用,通過財政引導和產權激勵等政策,推動重點領域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完善政府資源配置和公共服務向自主創新主體傾斜的配套制度。提高政府採購中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比例,支持符合我市經濟發展方向,具有良好產業基礎和發展前景的科技成果產業化。

加強規劃引導。按照國家關於創新型試點城市發展戰略部署和濟南市科技創新實際,進一步明確城市創新發展的戰略定位,納入全市、縣(市)區“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加強規劃管理的統籌協調、執行和評估,提高規劃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以科學規劃引領科學發展的機制。

(二)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實現創新資源高效整合。建設山東省創新資源的集聚區、擴散區,通過省市共建、完善濟南都市圈技術轉移機制、加強區域間合作創新,促進創新資源的整合利用,發揮創新型城市試點的示範帶動作用。

1.充分發揮駐濟高校、科研機構的原始創新優勢和人才培育優勢,促進科技和人才等創新資源的高效整合。探索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新型合作模式,加快建立開放、流動、協作的知識創新體系。充分藉助山東省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繼續加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學科學院等院所的合作,重點針對我市優勢產業開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研究。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扶持建設一批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團隊和學科帶頭人。進一步拓展大學科技園建設規模,促進產學研結合,使之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創新人才集聚地和高技術研發基地。建設一批省、市重點實驗室,高起點引進3-5家國內頂尖的權威科研機構或一流的國際研發機構。採取多種形式鼓勵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研人員與企業共享資源、合作研發,組建開放型或實體型創新研究機構和聯合開發機構,共同培養創新人才、進行高層學術交流、開展原始創新以及共性和關鍵性技術聯合攻關。

2.省市共建重大創新服務平台,為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建設山東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公共研發服務平台,以山東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為核心,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術研發中心,搭建國內一流的技術創新支撐平台,推進科技創新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全國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創新資源的重要承載地和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高速發展的“創新引擎”。滿足科技創新創業需求,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面向科研,面向企業,提供技術支撐、人才培訓、儀器設施共享服務。

建設山東省重大新藥創制平台。由山東大學聯合山東海洋大學、山東省藥科院、山東省醫科院、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省中藥研究院和濟南高新區共同承建,包括先導化合物發現優化單元平台等12個子平台。建成以濟南高新區為重點、技術鏈與產業化鏈相銜接、“一區六基地二十個示範企業”為主要內容、區域相對集中、服務能力完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現代新藥研究與成果轉化體系。將濟南高新區新藥孵化基地建設成為國內最主要的藥品研發成果轉化基地。3.進一步完善創新服務平台建設,為創新資源的集聚、擴散提供社會化、網絡化服務。以完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和服務支撐平台建設為重點,強化技術成果轉化的中間環節,提高轉化速度和轉化效益,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推動產學研合作創新。大力推動我市各類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紮實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台建設。完善大型科學儀器公共服務平台的評價方式和運行機制,提高儀器設備的綜合利用效益和服務質量。

建立完善科技文獻資源共享服務系統平台。對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網絡資源、信息網絡技術進行統一設計和建設,與國家、省形成科技文獻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建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專項平台,完善知識產權信息利用服務系統、專利技術交易系統和知識產權專家諮詢系統。

切實加強科技創新創業孵化服務平台建設。按照發展形式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服務網絡化的總體要求,培育一批專業性、綜合性孵化器。提升創業服務中心服務支撐功能,保證科技創業成功率,實現孵化功能和服務效能新突破。支持國內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及其他投資主體創辦多元化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創辦針對不同對象和不同行業的專業型科技企業孵化器,實現政府、高校、企業以及各類孵化器之間的互動式發展。

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台建設。建立產學研“綠色通道”,與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協作共建機制,支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特色主導產業發展。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企業立足自身優勢,以引進高層次人才與核心技術、聯合開發產業化項目為重點,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科技創新載體,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積極做好國際科技合作平台建設。以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為紐帶,以特色園區和留學生創業園為載體,建設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加強與國外大學、科研機構、企業集團在區域農業創新體系、現代農業、醫療衞生、信息技術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組建重點實驗室。加強中烏高科技合作園的建設,使其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科研成果孵化的重要平台與載體。

(三)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1.加快形成有利於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分配機制、融資機制,促進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加快發展重汽、浪潮、中創、二機牀、齊魯製藥、福瑞達、力諾、聖泉、九陽等一批自主創新骨幹企業,形成若干具有國內比較優勢和領先水平的名牌產品羣,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2.發揮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資源優勢,提升企業技術研究水平。支持行業特色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大中型企業建設企業技術中心,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建立高層次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及產學研中試基地等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通過體制創新、吸納人才、完善激勵機制、加大投入等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市場化水平。以行業協會為主,政府部門推動,建立若干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行業技術創新中心,增強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密切跟蹤數控機牀及重型鍛壓設備、新材料技術、計算機軟件、醫藥化工、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重點技術領域的發展動態,培育50家以上企業成為國家級、省級專利試點企業。

3.深入實施“專利、品牌、商標、標準”四大戰略,推動企業核心競爭力升級。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通過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提升已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檔次,將產業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培育一批具有專利權的核心技術,加速專利技術產業化。以增強企業創造專利能力為主線,將專利工作貫穿於企業技術創新及生產經營全部環節。加強引進創新和集成創新,不斷增強自主知識產權產出能力。

4.加快科技園區建設,充分發揮創新載體功能。以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建設為契機,加快濟南高新區發展步伐。着力打造軟件、計算機、網絡通訊、數字裝備等四大產業集羣,形成“創新、產業、輻射、環境”四大高地,建成集創業孵化、風險投資、中介服務於一體的信息技術創業基地。推進齊魯軟件園、創業服務中心、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環保科技園、出口加工區等特色園區建設,增強科研服務、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和產業承載功能。加快濟南經濟開發區、明水經濟開發區、濟北經濟開發區等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產業承載能力,形成管理體制先進、產業結構合理、科技創新體系健全、區域功能清晰、支撐服務體系完善、能夠吸引更多創新型企業創業發展的集聚地和制高點。

(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1.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為支柱的工業結構。立足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做大做強軟件服務業,以創建中國軟件名城為契機,加快建設軟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培育國內最具競爭優勢的特色軟件產業集羣,加快軟件服務業服務化、網絡化、高端化和國際化進程。重點發展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信息安全軟件等八大類軟件,實施“雙十”和“雙百”工程,推進四大平台建設,着力打造“一城五區”軟件服務業功能佈局。大力發展信息裝備製造業,以浪潮等骨幹企業為龍頭,着力發展計算機設備製造業,力爭建成全國最大的服務器及計算機外圍設備生產基地。加快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建設,推進濟南光電子產業園建設,加快網絡設備、通訊設備、專用電子設備開發生產建設項目,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生產協作體系。發展消費類電子產業,重點加快數字電視機頂盒、數字多媒體終端產業化進程,發展壯大智能家電產業。

新能源產業。加快新能源推廣利用步伐,突出發展太陽能利用產業,完善產業發展保障體系,走規模化、國際化和集羣化發展路子。重點發展太陽能光熱產業、太陽能發電產業、生物質能產業、地熱風電裝備製造業。

生物醫藥產業。以國家規劃建設重大新藥創制平台為契機,加快建設產業發展聚集化、產業水平國際化的生物技術產業體系,充分發揮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資源整合優勢,加快發展化學藥物製造、生物製藥、生物醫學工程、綠色農用生物製品、生物服務六大產業。

高端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交通裝備製造業,加快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圍繞建設國內最大的重型汽車研發生產基地和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轎車、摩托車生產基地,堅持整車發展與零部件升級並舉,着力構建協作配套體系,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實施一批發動機、變速箱、驅動橋等關鍵總成以及高技術零部件配套項目。積極推動機械裝備製造產業,發揮核心企業龍頭帶動作用,擴大重點產品生產規模,強化行業資源整合,提高社會化協作配套程度,形成較為完備的機械裝備產業體系。實施大型數控機牀、鋼結構數控加工設備等一批生產項目,鞏固濟南市在全國鍛壓設備和數控壓力機方面位居首位的市場優勢。

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在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的同時,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拓展金融服務領域,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和條件,優化空間發展佈局,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建立完善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具有高效服務功能的金融體系,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打造“誠信濟南”品牌。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積極傳承歷史文化精髓,凝聚深厚文化積澱,整合文化資源,拓展產業領域,推進文化創新,建設精品工程,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文化傳媒網絡,打造現代文化品牌,建設區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進一步推進物流園區建設,實施蓋家溝、擔山屯、郭店等三大物流園區和國際集裝箱分流中心,以及空港、邢村、桑梓店等4個物流中心的規劃建設和改造提升,強化物流平台支撐,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設面向全國的區域性物流中心。

3.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以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發展特色增效農業為目標,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究,繼續實施“十、百、千”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工程,力爭在農業良種選育與繁育技術、綠色有機農業生產技術、農業信息技術、食品安全生產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壯大一批農村科技型龍頭企業。按照省會城市需求特點,重點發展都市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觀光農業等新模式,推動星火產業帶、示範園區、品牌生產基地和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大幅度提高節水灌溉水平。推進生態村建設,推廣太陽能、風能、沼氣綜合利用。

4.發展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建立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體系,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逐步改變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形成企業和社會自覺節約資源的長效機制,以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低碳城市發展目標。加強對高耗能行業和重點用能單位的管理,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積極擴大清潔能源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應用範圍,合理規劃城市交通運輸發展模式,提高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效率。鼓勵應用節能材料和節能技術,加快建築節能一體化進程。強化城市計劃用水,大力推廣節水保泉、水體控制和治理技術,推進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市場化。加快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大力推廣應用農業節水。發展城市污水治理成套設備、脱硫除塵成套設備、秸稈氣化成套設備、廢塑料綜合利用設備等環保設備製造,搞好環保工程及技術開發服務和資源綜合利用。5.依靠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圍繞新型工業強市戰略,完善技術支撐體系、應用示範體系和中介服務體系,突出抓好汽車、鋼鐵、石化、機械裝備、建材、食品藥品等重點行業的改造,推進濟鋼、重汽、濟柴、煉油、二機牀等一批重大信息化建設項目,促進企業提升經濟效益、生產能力、管理水平、創新能力和產品市場佔有率。建立以軟件企業和大型企業研發中心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支撐體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應用技術,提高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技術水平。

(五)加快建設數字化城市,提升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

1.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寬帶、移動高速、多媒體城域網,形成覆蓋全市城鄉、具有國內先進水平、適應經濟社會信息化發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體系。圍繞城市綜合體建設,加快信息基礎設施配套,建立健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協調處理機制,推進光纖管道、通信鐵塔等基礎設施集約化應用。加快下一代互聯網和精品寬帶網絡建設,提高網絡承載能力,提升互聯網接入帶寬標準。基本建成基站佈局科學、通信覆蓋全面,服務水平領先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制定“無線城市”建設規劃、技術標準及應用扶持政策,統籌建設與第三代移動通信和固定通信網相補充的寬帶無線網絡,推廣無線寬帶新技術和新業務應用。

2.推進數字化城市建設。以信息化為載體,全面推進城市現代化管理與技術創新,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各類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大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公眾服務和教育、醫療與公益性服務的信息化進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技術提高交通運輸、商品流通、信息服務、金融保險等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社會效益,提升社會信息化及電子商務應用水平。加快交通信息通訊、網絡、自動控制、交通工程等技術研究,構建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統。

3.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規範化、科學化,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市容市貌管理,改善城鄉整體面貌,推進城市維護體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建設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指揮系統,高標準建設和改造防汛、消防、人防、氣象、防震等設施,完善防災減災規劃和應急預案,全面建立起由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救災指揮系統、減災行動系統組成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提高處置突發性事件能力,維護城市安全運行,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快社會事業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1.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確立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為重點的公共財政體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和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建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長效機制。研究制定適合我市實際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規劃體系。明確基本公共服務的門類、結構和重點,建立重點突出、門類齊全、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制定動態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落實公共服務責任。制定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並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總體要求相銜接、相適應,分階段、有重點、按步驟地予以實施。

3.創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發展環境。從打造城市現代特色、宜居特色、自然特色、生態特色、歷史文化特色入手,實施城市綜合體建設、新區建設、暢通建設、設施建設、特色建設和居住提升、生態提升、管理提升等八大工程,力爭到2015年建設成為全國最具魅力特色的宜居宜業城市之一。

(七)實施創新人才戰略,健全人才支撐體系。

1.培養造就高素質創新人才。加強創新人才的開發和培養,完善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按照經濟和社會長遠發展以及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需要,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泉城學者”建設工程、泉城企業家培養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提升工程、社會工作人才發展工程、創業人才扶持工程、“濟南名士”打造工程、泉城人才環境優化工程、創新團隊建設工程、現代農業人才開發工程等10項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以培養創新能力和弘揚科學精神為核心,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2.引進吸納高層次創新人才。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力度,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和留學人員來濟創業。在科研創新領域,重點支持引進兩院院士、國家級實驗室和重點學科負責人、長江學者和泰山學者、重大科研或工程項目主持人、博士生導師等領軍人物,以及具有才幹的留學人員和原創能力的學術帶頭人。廣泛吸納各類優秀人才,匯聚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學術技術領先水平的專家學者和全市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骨幹,佔據人才制高點,更好地為省會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3.營造有利於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建立科學的創新人才使用機制、管理制度,不斷激發人才的創業熱情和創新活力。繼續改革和完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障礙,引導科技人才向關鍵行業、重點企業、科研和生產一線集聚。加快創新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統一的人才基礎信息庫,促進各類創新人才互動合作,逐步形成覆蓋全市、輻射周邊的創新人才市場網絡。

(八)營造創新文化氛圍,提高全民創新意識。樹立創新發展觀念。按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把發展觀念統一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統一到指導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實踐上來,進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強化搶抓機遇、奮發有為意識,開拓創新、勇於突破意識,跨越發展、爭創一流意識,科學務實、精緻高效意識,努力使思想境界與創新發展的要求相符合,與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目標相一致。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倡導勇於創新、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培育寬容失敗、敢冒風險的創新理念,培育尊重個性、支持冒尖的創新意識,培育敢為人先、敢於冒險的創新品質,形成理解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良好風尚。搞好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引導全社會樹立創新光榮的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激勵社會各界共同投身於創新型城市建設事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機制。調整充實市創新型城市建設推進委員會成員,指導協調、督查落實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各項職能。各縣(市)區政府及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建立相應組織協調機制,具體負責本區域、本部門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納入重要工作日程,統籌安排,全面推進。

(二)強化工作調度,密切協調配合。加強與科技部、省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適時調度工作進度,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共同推進試點工作。各級各部門結合各自發展環境和優勢,選準創新工作切入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對涉及多個部門的工作,要加強整體聯動,協調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共同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強大合力。

(三)建立考評機制,加強督導檢查。明確各級各部門在建設創新型城市過程中的工作目標和責任,推動其紮實有效地做好各項工作,確保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推進。加強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管理,強化考核監督,形成良好的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管理機制。

(四)加快投融資體系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將科技投入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逐步提高財政對科技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保證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在現有創新型城市建設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圍繞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要求,加大專項資金和配套資金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資金髮放、使用、監管、效果評價辦法,提高資金保障程度和使用效益。加強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體系建設,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民間資本進入高新技術投資領域,逐步完善激勵政策體系,通過多種政策手段,降低科技投入風險,激勵企業、個人和科技風險投資機構不斷增加投入,提高投資回報率。加強與金融機構、擔保公司的聯繫溝通,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高新技術產業。鼓勵支持企業在國內外以債券、股票等形式吸納社會資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

  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範文三

為全面推進西寧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根據科技部《關於同意青海省西寧市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的函》(國科函字[20XX]82號)、《關於進一步推進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科發體[20XX]155號)、《關於西寧市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專家諮詢意見的函》(國科體函[20XX]74號)等文件精神,結合西寧市的資源稟賦、產業特徵、區位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試點基礎

(一)經濟社會發展成績顯著

西寧市是青海省省會,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區和大通、湟源、湟中三縣及建設中的海湖新區,總面積7690.47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7.1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5%,是一個由漢、藏、蒙、回、撒拉、土族等3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萬的中心城市。

西寧地處“唐蕃古道”和古“絲綢之路”南路,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漢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結合部,是古代東西交往的必經之路。市區平均海拔2275米,平均氣温7.7攝氏度,年均降水量425毫米,冬暖夏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夏都”。西寧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衞生城市,目前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西寧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產業重鎮,形成了以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為主的立體化交通網絡,基礎設施日臻完備,工業基礎較為雄厚,產業門類比較齊全,鋁錠、特鋼、鐵合金、數控機牀、明膠、藏藥、藏毯、特色農畜產品等在全國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聲譽。有色金屬、冶金、醫藥、建材、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農畜產品加工等支柱和優勢產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輕金屬、硅材料和中藏藥為重點的新型產業羣正在崛起,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已在全省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技術創新中發揮了明顯的示範帶動作用,農牧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旅遊業發展勢頭迅猛。20XX年,西寧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28.28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4.52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支出108.7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21元。西寧市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奠定了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堅實基礎。

(二)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近年來,西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20XX年出台了《關於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西寧的意見》,明確要求圍繞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建設,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推力,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目標,全面推進了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西寧市的科技創新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青海省科技廳的充分肯定,分別於20XX年至20XX年度、20XX年至20XX年度、20XX年至20XX年度三次獲得科技部授予的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20XX年8月,西寧市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工信部列為“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首批實施單位,為開展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

1.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有一定基礎、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近年來,西寧市依託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資源,加強技術創新,提高行業和企業技術水平,增強企業競爭能力,逐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西寧地區現有科技型企業73家,高新技術企業40家,省級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3個,市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0個,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7家(其中國家創新型企業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3家,國家級企業孵化器1個,省級企業孵化器4個,培養和聚集了一批科技和產業領軍人才,着力研發和轉化了一批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科技成果。目前,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9所、省屬科研院所34家,並有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鹽湖研究所。共有專業技術人員3.33萬人,其中中級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1.84萬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170人,中級職稱以上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人員1925人。

2.園區建設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產業不斷髮展壯大

20XX年7月,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經國務院批准,成為青海首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多年來,開發區按照“一區多園、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產業互補、特色鮮明”的要求,整合工業園區資源,優化工業佈局,建立了包括東川工業園、生物科技產業園、甘河工業園、南川工業園四個園區的“一區多園”管理體制。20XX年12月,開發區被國家發改委、環保總局、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統計局六部委批准為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20XX年,科技部批准開發區中小企業創業園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為青海省首個被國家命名的科技企業孵化器。20XX年1月,科技部批准開發區東川工業園為“西寧國家太陽能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20XX年11月,開發區生物科技產業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前,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冶金、化工、新材料、醫藥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承擔着全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要載體的作用。園區總佔地面積達36.82平方公里,累計批准入駐企業和項目1263個。20XX年,西寧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17.4億元,佔當年工業增加值的6.32%。

3.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加大,科技項目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

“十一五”以來,西寧市大力開展了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口與健康、城市發展、民族文化、新型工業化等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的研發、技術引進和示範推廣,有力促進了全社會科技進步。 “十一五”期間,西寧市共組織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55項,累計投入本級應用和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1924萬元。爭取國家科技部科技計劃項目62項,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405項,爭取部省級科技專項經費1.13億元。實施的項目中,工業490項,農業132項,吸引社會資金11.4億元。目前已完成市級科技項目136項,產生經濟效益12.2億元,實現利税3.63億元,增加農民收入5.7億元。西寧市登記科技成果103項,其中省級成果57項,有10個項目獲得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4.特色產業技術創新取得較大突破,工業發展基礎更加鞏固

近年來,西寧市相關企業和科研單位對制約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了重點研究和攻關,使優勢特色產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夯實了全市工業發展的基礎。其中,通過對鋁、銅、鉛、鋅等初級產品深加工技術的重點研究,解決了生產回收率低、生產工藝老化等技術難題,提高了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通過對多晶硅提純、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等技術攻關,帶動了本地光伏企業的發展壯大。通過中華被毛孢發酵菌絲繁育、沙棘5-羥色胺研究和枸杞籽油提取等項目的實施,使全市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青海潔神裝備製造集團有限公司、青海清華博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通過採用一系列先進技術,研發出了壓縮式垃圾車、沙棘系列、枸杞系列等一批特色產品,被認定為20XX年度高新技術企業。通過鉛冶煉節能減排技術、鋅浸出渣回收精銦技術、高含鹽含氯明膠廢水光合細菌處理工藝等29項關鍵技術的研究,降低了全市經濟發展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環境效益。

5.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加大,重點農業科技推廣成效顯著

近年來,西寧市不斷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重點實施了農作物良種工程。全市五年內累計引進示範推廣小麥、雜交油菜等特色經濟作物優良品種180餘個,建立了良種繁育基地,加快品種的更新換代,促進農業結構調整。重點推廣了雜交油菜、馬鈴薯、蠶豆標準化栽培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60餘項,使主要農作物產量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提高了21.5%,油料單產增加了22.8%,蔬菜畝產達到2635公斤,效益處於全省前列。在畜牧業方面,重點進行了畜種改良及繁育,建立了牛羊育肥、優質肉羊、肉牛及奶牛規模養殖示範基地,使得全市畜牧業在規模和效益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通過組織實施“青藏高原犛牛、藏羊有機產品產業化生產技術示範 ”、“犛牛骨提取蛋白小分子肽研究”、“青稞燕麥方便粥系列產品開發”等農業產業化專項技術,延伸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開發出了沙棘系列產品、軟包裝牛羊肉系列產品、油菜籽色拉油等名優品牌和地方特色產品,實現了資源的加工增值和農牧民的增收。

6.科技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加強科技中介機構服務功能建設,密切中介機構與企業、科研機構、大學、政府之間的關係,建立開放協作、功能完備、高效運行的科技服務體系,是提升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西寧市已初步建立了有利於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健康發展的組織制度、運行機制和政策法規環境,培育了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運行規範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科技中介服務隊伍,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日趨完善。西寧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西寧的意見》、《西寧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西寧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西寧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管理辦法》、《西寧市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暫行辦法》、《西寧技術市場條例》等科技政策法規,制定了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應用和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科技成果管理等一系列管理辦法,科技創新工作逐步走上規範化、制度化軌道。“十二五”期間,西寧市科技中介機構幫助企業及社會爭取國家及省上項目150多項,爭取資金2180萬元。建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和東西部技術項目對接服務平台,開闢了生物醫藥、太陽能光伏等領域廣泛合作的渠道,在生物醫藥領域建立了“基地+平台”的合作模式。西寧生產力促進中心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科技部首批22家工業設計聯盟試點單位之一。

(三)優勢特色突出

西寧地處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人文積澱使這裏自然資源豐富,多元文化匯萃,為特色產業發展和創新型城市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

1.礦產資源豐富

青海省擁有被譽為“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石油、天然氣、鉀鹽、鉛鋅礦、銅礦、石膏、硅石、鐵礦、金礦、煤炭和制鹼用石灰巖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為西寧市延伸相關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建成為我國重要的鉛、鋅、銅、鋁等有色金屬和鈦、鎳、銦、金、銀等稀有金屬冶煉及產業延伸加工生產基地,提供了資源保障。

2.生物資源獨特

青海有着極為豐富和獨具特色的高原動植物資源,藥用動植物天生具備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勞的生物特性,特別是一些特產藥材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如大黃、麝香、冬蟲夏草、麻黃、貝母、鹿茸、藏茵陳、鎖陽、塞隆骨、紅景天、秦艽等。豐富、寶貴的中藏藥資源,對於西寧市進一步發展壯大中藏藥產業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3.光伏和新材料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青海硅礦石資源豐富,硅礦石儲量在10億噸以上。西寧市發展光伏產業可以就地取材,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青海省還是中國電力富裕、電價最低的省份之一,充足的電力供應為西寧市發展太陽能光伏硅材料、銅箔、鋁鎂合金等新材料產業預留了寬鬆的電力保障空間,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4.藏毯和民族飾品加工業基礎雄厚

依託青海豐富的牛、羊毛絨資源,西寧市現已初步形成以藏毯生產為龍頭的毛紡織產業集羣,構建起了洗絨(毛)藏毯產業鏈。一年一度的國際藏毯博覽會正在將西寧打造為世界藏毯生產集散基地和“世界藏毯之都”。同時,西寧還是漢、藏、回、土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地和多宗教交匯地,豐富的民族宗教文化使西寧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民族飾品、宗教用品生產基地,為今後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5.高原農業特色明顯

西寧地處高原,氣候冷涼,綠色無污染,既適合發展夏季反季節蔬菜、食用菌、冷涼型球根類花卉等產業,也有利於發展生態農牧業,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同時,得益於獨特的氣候環境,西寧周邊地區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優質油菜、馬鈴薯、蠶豆、蜂蜜生產基地,為未來西寧特色農牧業的精細化、標準化、清潔化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主要制約因素

近幾年西寧市總體經濟實力實現了持續較快增長,科技創新能力、制度環境、服務體系等方面都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試點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但還應當清醒地看到,西寧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仍然存在着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源頭創新能力比較薄弱,關鍵技術缺乏,高端創新人才不足,綜合經濟實力、創新能力比較落後等不容忽視的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育不足,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偏少,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傳統的價格競爭、成本競爭階段,主要還是靠市場低水平的需求拉動,技術水平薄弱,缺乏創新意識,難以承擔起創新主導角色,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

2.創新投入不足

西寧市地方財力較弱,引導全社會創新投入的財政資金有限,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和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形成,企業缺乏增加創新投入的能力和積極性。

3.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缺乏

由於工資待遇、研發環境、發展空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西寧市無論是科研單位還是大型企業,目前都普遍缺乏科技創新領軍人物、高層次專家、尖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致使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長期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難以得到根本性緩解。

4.科技基礎條件薄弱

受投資能力的限制,西寧目前支持研究、開發、創新及其成果產業化的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還比較薄弱,許多大型科研項目無法在當地進行,在相當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5.產業基礎薄弱

西寧地處西部偏遠省區,遠離國家主體市場,無論是紡織、機械、食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的發展,還是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業、中藏藥產業、藏毯產業等新興特色產業的壯大,都缺乏廣闊的市場空間,難以在全國市場份額中佔有一席之地,難以產生必要的規模效益,科技創新缺乏載體和突破口。

二、試點目標

西寧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參考國內其他典型城市建設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結合西寧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西寧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基本目標是:

至2015年,基本建立起與現代化城市發展相適應,符合“四個發展”要求,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型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發展方式、體制機制、科技、產業、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創新,初步建成創新體系健全、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效率高、經濟社會效益好、輻射引領作用強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和青藏高原區域創新中心。使西寧市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科技綜合實力在全國有較快的提升,科技發展支撐條件明顯改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進一步發揮,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科技投入持續增長

“十二五”時期市本級財政用於科學技術經費每年保持持續較快增長。至201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R&D)佔當年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佔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1.0%。

(二)科技產出大幅提升

至“十二五”末,全市組織實施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重大科技項目50項,建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的技術創新研究開發中心30個,與省內外30所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科技成果登記量每年增加10%,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5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比“十一五”末提高3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0%。

(三)培育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至2015年末,西寧地區進入國家人才培養計劃的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和省級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達到300名左右,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骨幹人才達到3000名左右,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總量達到40000人左右。

(四)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至2015年末,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品。建成8個左右具有顯著聚集效應和較強輻射能力的產學研創新基地,形成3?4個以光伏太陽能產業、新材料產業和特色生物資源精深加工產業為核心的創新型企業集羣。

三、工作思路

西寧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第二個十年規劃和國家支持青海藏區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乘勢而上,搶佔創新制高點,把握髮展主動權,提高發展層次和質量,提升城市品位,使創新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省會優勢,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為重點,以實施“5568”創新工程為主要任務,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關鍵,集成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改善基礎條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加快掌握優勢產業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努力構建具有明顯區域優勢特色的自主創新體系,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通過5~10年使西寧市成為全省實現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和統籌發展的率先試驗區和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區,全省乃至青藏高原資源開發、生態建設、自主創新、維護穩定的服務保障和科技研發基地,全國有影響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

四、主要任務

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目標,着力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實施“5568”創新工程,即“5個行動、5個平台、6個專項、8個產學研創新基地”。

(一)推進“五個行動”,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根據不同產業發展特點及發展階段,以及不同領域對技術發展的需求,積極與國家、省科技專項配套銜接,整體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培育行動、特色優勢產業科技提升行動、現代都市農業科技支撐行動、社會民生科技服務行動、引進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行動,全面提升西寧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技術水平。

1.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培育行動

以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園區工業為基礎,打造產業技術聯盟,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集羣化發展,使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資源精深加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帶動我市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主推力”,力爭“十二五”末,全市培育4~5個新能源產業龍頭企業,初步建成西寧國家級太陽能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風能產業基地、鋰電產業基地,實現產值280億元。依託青海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優勢,重點發展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建築材料。力爭“十二五”末,產值達到100億元,使西寧市成為西部重要的新材料產業的研發、生產基地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示範基地。

2.實施特色優勢產業科技提升行動

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特色優勢產業,優化產業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着重延伸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鏈、鹽湖化工產業鏈、有色金屬加工產業鏈、煤炭深加工產業鏈、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鏈等。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工業科技創新能力,使特色優勢產業成為支撐西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力爭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年研發投入佔企業銷售收入的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佔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重點企業、區域優勢行業技術研究有新突破,工藝技術明顯提高,資源深加工產業的主要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大中型企業生產裝備應用微電子和信息技術的比重達到70%以上,重點骨幹企業基本實現管理信息化。

3.實施現代都市農業科技支撐行動

運用科技進步的最新成果,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推廣力度,按照優質化、園區化、設施化、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創建以農技推广部門、科研院所、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組成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提升農牧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轉化應用能力,積極培育科技型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西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的生產、科普教育、觀光、休閒等功能,大力發展綠色和生態觀光農業,走具有西寧特點的現代農牧業發展之路。力爭到2015年,良種工程實施面積達到8萬畝,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面積達到70%以上,畜牧良種比例達到85%以上。引進、繁育、示範推廣農作物新品種200個以上,推廣先進適用技術70項,不斷提高設施農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益。每年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300期。

4.實施社會民生科技服務行動

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創新和促進作用,加強科技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推廣應用,運用信息化、網絡化等手段,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功能品味。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領域的科技創新,重點加強城市生態建設、水源保護、小流域綜合整治、機動車污染防治、能源結構調整等領域的研究,推動污染防治關鍵技術和產品的開發應用。空氣質量全年優良天數佔全年天數85%以上,城市清潔能源使用率≥70%。增強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應對能力,研究10項西寧地區重點疾病預防控制、診斷方法和治療技術,增強人口素質,積極推進遠程醫學會診、衞生政務公開信息化平台建設,逐步實現衞生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林業發展的創新和促進作用,圍繞國家園林城市建設,重點開展有關種苗花卉、野生動物保護、病蟲害防治等科技研究項目15項,提高城鄉園林綠化水平,改善人居環境。

5.實施引進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行動

堅持把開發創新人才作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來抓,完善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培育和引進創新型人才,構築人才高地,增強科技人才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中的智力支撐作用。以各類高校、科研機構及創新基地、產業化基地等為依託,以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為支撐,採取科技人才團隊引進、核心技術帶動引進等引進方式,抓緊培養引進緊缺人才,重點培養引進擁有關鍵技術的項目帶頭人、產業化領軍人物及其團隊。加速高新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着力構建高原特色動植物產品精深加工等綠色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冶金化工、現代物流業、旅遊業和生態建設等專業技術人才羣體。建立和完善創新人才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創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着力培養高技能人才,提升全社會的整體人才保障水平。力爭到2015年,專業技術人員達到4萬人左右,實現全市專業技術人員佈局的高密度、專業技術人員素質的高水準、專業技術人員結構的高對位、專業技術人員流動的高活力和專業技術人員產出的高效率,為打造一批支撐我市產業發展的骨幹企業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提供堅實保證。

(二)打造“五個平台”,為區域創新提供基礎性支撐

在政府、企業、科研、金融、中介等各主體間建立起緊密的合作網絡關係,着力打造或搭建佈局合理、特色鮮明、設施完備、運轉高效的科技投融資服務平台、科技信息與技術設備共享服務平台、產業技術交易服務平台、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育成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務平台等五個平台。推進資源共享,增強服務有效性,提高技術水平,降低技術交易成本,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1.打造科技投融資服務平台

以現有的西寧地區擔保融資機構和風險投資機構為依託,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有效的投融資服務,促進科技資本、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機結合。改善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加大對科技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發展支持科技產業的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建立諮詢服務系統,努力建立市級風險投融資機構,為科技創業型企業提供注入創業引導資金、科技項目貸款貼息等科技投融資服務。通過引進財務顧問、律師、審計、評估等專業服務機構,為企業開展相關服務。

2.打造科技信息與技術設備共享服務平台

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技優勢資源,積極引進本地急需的科技資源,使產學研資源充分對接,形成資源共享的產業鏈條,運用網絡技術,整合和利用國內外科技文獻、相關數據/信息、動植物種質資源等科技資源,搭建基礎性、戰略性的具有信息共享、技術設備共享、科技成果推介等功能的服務平台,為科研機構和中小企業提供科技信息服務。

3.打造產業技術交易服務平台

扶持和培育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開展技術評估與諮詢、技術交易與技術轉移、無形資產評估、知識產權代理、科技成果交易税費減免等業務,形成功能完備、開放高效的中介服務支撐體系,促進知識產權交易和科技成果轉移,為中小企業的技術交易、產業技術轉移提供服務。

4.打造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育成平台

圍繞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按照政府政策引導、產學研聯合、企業化運作的模式,建設技術創新集成和育成平台,為重點領域技術創新、重大科技項目建設、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及科技型企業創立和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提升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能力。

5.打造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務平台

運用先進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術,對西寧市科技資源配置及相關管理流程進行整合與優化,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包括科技計劃與執行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科技專項資金管理和稽查系統、科研條件管理系統、基本科技建設管理系統、評估評價系統等,推進科技管理創新,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實施“六個專項”,實現重點領域技術突破

以重點解決產業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為目的,組織實施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現代農業與特色生物、藏毯與紡織、民生科技等六個科技專項。以科技專項實施為突破口,整合省內外科研開發力量,統籌協調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強化重點關鍵技術攻關,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和創新動力,帶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推動西寧創新型城市建設。

1.新能源科技專項

積極開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新技術、風能發電技術的研究和規模化應用,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積極籌建晶硅材料、太陽能電池、光伏平衡部件等領域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產品檢測中心和重點實驗室,設立太陽能發電試驗示範基地,推廣太陽能光伏產業示範項目,加快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太陽能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優先發展第一代晶硅電池,同時開始啟動第二代薄膜電池,配套發展上游的碳化硅刃料、光伏玻璃、EVA薄膜、電子氣體、高精度鋁合金組合件等原材料產品,延伸發展產業鏈下游的各種光伏系統集成產品。大力發展風電裝備製造產業,主要生產風電整機,適當發展配套的零部件製造。穩步推進非糧生物燃料試點及產業化示範,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促進能源結構調整。

2.新材料科技專項

加快具有資源優勢的功能性材料的研究開發,引進吸收電子材料、超細粉體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牆體材料等關鍵技術,力爭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為礦產資源精深加工提供技術支持,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一是以碳酸鋰為基礎,着重發展鎳鈷錳酸鋰等正極材料。二是加快LED材料和芯片項目建設,保障材料供給和對LED照明產業發展的支撐。三是積極發展電子薄膜材料,開發生產高純硅、電子鋁箔和銅箔等薄膜材料,積極延伸產業鏈。四是以碳酸鍶產業為基礎,繼續開發並形成年產6萬噸鍶鐵氧化體生產能力。五是發展以金屬銅為主的高性能電子導電材料,開發單晶銅等相關產業和項目。六是積極發展鋁鎂合金、銅合金及鋁基、銅基複合材料等高強、耐熱、高韌性新型合金材料。七是大力發展碳酸鈣晶須等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八是圍繞鹽湖資源深加工發展阻燃劑、有機硼、無機硼等化工新材料。

3.裝備製造科技專項

依託重大項目,推進技術裝備自主化,實現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重點突破,做大做強裝備製造業,形成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清潔高效發電裝備,輸變電、石化、環保成套設備,軌道交通、鑽井設備,大型機械、數控機牀、汽車、重大醫療儀器、農牧機械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強制造業信息化示範工程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造提升裝備製造業。鼓勵和支持使用國產首台(套)裝備。鼓勵建立與裝備製造相配套的零部件、原輔材料中心,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裝備製造業園區建設,着力培育產業集羣。

4.現代農業與特色生物科技專項

大力發展城郊型精品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堅持用工業的理念、生態的要求、園區的模式,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支持西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重點發展現代制種、節水灌溉、綠色肥料、生物防治、高效設施配套技術,全營養飼料、標準化養殖等技術,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

大力發展特色生物資源的生產和精深加工。圍繞冬蟲夏草、沙棘、枸杞、菊芋、亞麻、犛牛、明膠等生物資源,加強人工撫育、原料基地建設、功能開發、活性成分提取及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延伸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的附加值,促進產業升級。加快中藏藥現代化,研發中藏藥新品種、新劑型,實現從原料---藥品---市場的標準化、無害化。採用現代分離提取技術開發生物醫藥材料與特種功能產品,大力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

5.藏毯與紡織科技專項

按照建設“世界羊毛地毯製造中心”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地毯設備和電腦橫機,以現代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逐步擴大藏毯(地毯)生產規模,淘汰手搖橫機,解決紡織行業自動化程度低的實際問題,推動青海藏毯和絨紡等紡織行業健康發展。鼓勵支持藏毯企業加快建設研發中心和檢測中心。重點支持新型噴染和動物、植物、人工纖維合織等工藝的開發應用。加快引進和推廣提、繡、貼、割、剪、印、整等新技術,提高“選?洗?梳?紡?染”產能和工藝水平。推廣高效短流程、無水或少水印染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自動控制水平。

6.民生科技專項

以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核心,建立治理污染、降低消耗、改善生態的技術體系,推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加大節能技術攻關,加快技術集成,着力研究和示範推廣廢棄物(副產品)的減量和多級利用技術。積極推廣清潔技術、節能節水技術、低碳技術,有效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擴大西寧循環經濟試驗區和試點企業範圍,為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技術支撐與示範。

發展社會事業中的信息支撐技術,開發信息通信服務、網絡教育基礎工程、數字廣播影視服務系統工程、現代醫療衞生服務信息系統、政府綜合服務支撐平台等,加快 “三網融合”。增強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應對能力,研究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診斷方法和治療技術,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利用科技手段,加強對社會治安、犯罪、事故的監督與控制,完善西寧市公共安全技術體系,提高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發展民族文化創意產業,運用現代技術,開發具有傳統文化和民間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進一步拓展“西寧?中國夏都”旅遊品牌的文化內涵和商業價值,將西寧打造為全國重要的藏族歌舞之鄉、佛教用品生產基地、民族飾品生產基地和崑崙玉營銷基地。

(四)構建“八個產學研創新基地”, 增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

以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構建八個產學研創新基地。運用市場機制集聚創新資源,實現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在戰略層面的有效結合,充分發揮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優勢,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1.構建太陽能光伏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亞洲硅業(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華硅能源有限公司、陽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青海聚陽能硅業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鑫諾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與省內外院校和科研機構緊密合作,構建太陽能光伏產學研創新基地。

2.構建中藏藥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生物科技產業園的青海金訶藏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晶珠藏藥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加強與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構建中藏藥產學研創新基地。

3.構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生物科技產業園的青海康普生物製品有限公司、青海金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清華博眾生物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加強與清華大學、青海大學等高校的合作,構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產學研創新基地。

4.構建裝備製造機械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西寧地區的裝備製造企業青海華鼎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潔神裝備製造集團有限公司、青海潔神環境能源產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與美國、韓國等國外科研機構合作,構建裝備製造機械產學研創新基地。

5.構建藏毯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南川工業園區的青海藏羊地毯集團有限公司、青海大自然地毯紗有限公司和青海雪舟三絨集團等企業,加強與大連工業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大連光明化工研究設計院等國內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構建藏毯產學研創新基地。

6.構建有色金屬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甘河工業園的黃河水電再生鋁業公司、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紫金礦業有限公司、青海珠峯鋅業有限公司等有色金屬企業加強與中南大學、貴陽鋁鎂設計院等有關科研院所的合作,構建以鋁、銅、鉛、鋅為主的有色金屬產學研創新基地。

7.構建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青海綠草源食品有限公司、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與北京食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海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構建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產學研創新基地。

8.構建電子信息材料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東川工業園區的青海瑞合鋁箔有限公司、青海金陽光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凱普鬆電子科技(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電子材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加強與清華大學、青海大學等高校的合作,構建電子信息材料產學研創新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的組織領導

成立以西寧市市長為主任,主管副市長、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為副主任,科技、發改、經委、農牧、林業、環保、衞生、教育、統計、工商、財政、人力資源等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以及西寧地區的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主要領導為委員的西寧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推進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各項工作,並協商省科技廳把推進西寧市創新型城市試點作為部省會商優先議題,在項目、基地、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強引導和支持。推進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科技局。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創新型城市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市屬各有關部門實行整體聯動、協同配合、齊抓共管,從經濟、科技、管理等各方面共同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形成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強大合力,確保西寧市如期實現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的各項任務目標。

(二)發揮政府投入對科技創新的導向作用

切實落實中央和省上關於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項規定,堅持把財政投入作為公共戰略性投資,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財政科技投入主要用於支持市場機制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社會公益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重大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公共科技活動,以及用於支持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積極影響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建立市級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市、縣(區)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確保財政科技投入每年保持持續增長。認真落實中央和省上鼓勵自主創新的財税優惠政策措施,落實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相關辦法,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各類創新項目和資金。加強與金融機構的聯繫溝通,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高新技術產業。鼓勵支持企業在國內外以債券、股票等形式吸納社會資金。

(三)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圍繞支柱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加快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發中心和產學研創新基地的建設,集聚企業創新資源,加強企業研發平台建設,支持企業開展研究開發活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構築和完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制定“西寧市企業研發中心認定管理辦法”、“西寧市科技風險投資基金管理辦法”等,運用政策引導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間的合作,促進技術研發聯盟等多種組織形態和產學研結合等多種合作方式的形成與發展,使科技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發揮科技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四)強化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調整優化科技人才政策,用好現有人才,吸引外來人才,培育未來人才。開展創新教育和培訓,為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動提供更好的條件和機會,以愛才之心,用才之智,形成崇尚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和氛圍。加強與全國人才網絡的互聯互通,更大範圍尋求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加大創新型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堅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則,進一步創新人才柔性流動機制,讓更多的省外高級人才通過短期聘用、技術服務、項目合作、項目承包等方式為西寧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建立科學的創新人才培養、使用、管理機制,逐步加大政府科技獎勵力度,用有競爭力的制度造就有競爭力的人才,不斷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創業熱情,培育一批有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服務能力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五)重視知識產權創造、應用和保護

成立西寧市知識產權局,加強知識產權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制定“西寧市貫徹執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實施意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宣傳,增強企業、科研機構、市民和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制定和實施促進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產業化優惠政策,引導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積極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引導創新主體把知識產權應用納入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生產經營、市場運作和資產管理等各個環節。

(六)大力培育城市創新文化

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營造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良好輿論氛圍、文化氛圍和社會氛圍。進一步弘揚和倡導“自信、開放、創新”的青海意識和“包容誠信,務實創新”的西寧精神,加大對科技創新典型事例、典型項目、典型人物的宣傳。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敢冒風險,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創新文化,使全社會充分認識提高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七)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

加大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和管理機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職能,加快建設“西寧市大型儀器協作共享網絡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務平台,組織協調跨學科、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跨體制的創新合作,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創造有利於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努力增強企業依靠科技進步謀發展的內在動力。綜合運用政策、項目、資金等多種手段,營造良好的區域創新發展環境,圍繞特色資源和支柱產業,着眼於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整合併合理配置資源,積極引導國家及地區外的創新資源參與本地區資源配置。

(八)建立科技創新工作省市聯動機制

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區位優勢,加強與省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與聯繫,爭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力爭將西寧市的重大科技項目、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納入全省的產業、科技、人才發展規劃。爭取省上儘可能地將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佈局在西寧,提升西寧市科技創新整體實力。發揮西寧市在全省科技發展中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全省科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

(九)健全創新型城市建設監測和考評體系

把創新型城市建設納入西寧市“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全面推進。將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納入市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落實各項任務的考核指標,建立跟蹤評價制度,加強監督指導,完善評價體系。開展創新型試點城市監測評價工作,積極做好數據積累和相關準備工作,每年向科技部提交年度總結報告。

六、進度安排

根據目標要求和基本思路,西寧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進度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全面推進階段(20XX年7月2011年6月)

全面推進西寧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起要素齊全、佈局合理、運行高效、合作開放、互動充分、體系完備的西寧科技創新體系。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研發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和產品,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建設一批自主創新研發機構,造就一批創新性強、經濟效益好、產業化特色鮮明的科技企業,培育若干個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特色突出的知名品牌。關鍵技術自給率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促進作用顯著增強。一是制定和完善《西寧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加快創新型城市各項試點工作落實和開展,取得初步的成效。二是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成立西寧市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推進委員會,加強對《實施方案》實施的統一部署,明確具體行動計劃,細化分解工作任務,進行動員部署,形成較為完善的工作推進機制和較為濃厚的創新氛圍。三是依據《實施方案》建設的重點,各相關部門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和落實具體的工作方案。

(二)提升發展階段(20XX年7月2015年6月)

圍繞創新型城市建設,全面落實“5568”創新工程的各項任務,進一步完善城市創新體系,提升集聚創新資源能力,建立內生驅動創新模式,弘揚創新文化,充分激發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在科學技術研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新人才培育、文化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實現突破,並取得一系列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大力推進並把西寧建設成為全省的自主創新示範區,使其成為特色鮮明、實力雄厚、青藏高原一流、西部地區有一定影響的科學發展試驗區、先進產業聚集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成為推動“兩型社會”建設、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典範。通過工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社會領域科技進步,努力將西寧打造成自主創新能力強、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創新環境和諧的國家創新型城市。

(三)檢查評估階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對創新型城市建設實施成效進行全面總結,重點加強對弱勢項目的督導檢查,對主要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完成自評檢查工作,確保我市通過創新型試點城市的驗收,並接受科技部的考核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