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縣幼兒園學前教育考察報告範文

職場4.39K

12月5日,按照縣教育局的安排,由成教辦鄒小平主任、軍濤副主任帶領彬縣8所幼兒園園長赴三原縣考察三原縣學前教育發展情況。

縣幼兒園學前教育考察報告範文

經過一天的考察,我覺得三原縣在發展學前教育方面有以下幾個顯着特點:

一是三原縣學前教育資源佈局合理,成功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

二是三原縣學前教育在規劃過程中,堅持撤併的中國小進行以改造為主,充分節約了教育資源,節約了成本。

三原縣在加大學前教育投入的同時,特別注重教育資源的整合與節約,採取“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功能轉換、重複利用”的辦法,將在中國小布局調整後,地理位置優越的撤併學校改建成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截至目前,在新建的16所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中,有13所鄉鎮中心幼兒園利用閒置校舍進行了改擴建或原址新建,閒置校舍利用率達到了81%, 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教育資源、節約了成本投入。

三是三原縣在校園環境創設過程中,在借鑑外園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我”化,加入了古龍橋、于右任等當地文化元素。

三原縣在辦園工作中注重抓特色建設,據張主任介紹説,三原教育局在2011年提出“以園所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彰顯辦園特色”的號召,各級幼兒園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與實踐,促成了一所所“規範+特色”的現代幼兒園。如城關鎮中心幼兒園在教室外設置了不同主題的文化氛圍,以“大美三原”、“書畫名家”等主題文化牆時時處處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而新興鎮張家坳幼兒園充分發揮自己地處農村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和自然材料,如樹葉、豆子、玉米芯等,做成小玩具、陳列品和粘貼畫,培養孩子的繪畫塑造能力,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同時,除了教幼兒種植外,讓幼兒玩泥巴、採摘水果、體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中山街幼兒園和渠岸幼兒園採取巧設情景空間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傳統知識、民間藝術及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如在樓道樓梯,過道走廊牆面上掛滿了各種農具、生活用品、手工製作、戲曲臉譜、石磨等,掛有各種釘有釦子、拉鍊、鎖子的袋子,讓幼兒親臨感悟,讓幼兒自己動手扣一扣,拉一拉,開一開,幼兒的靈氣與心智、童趣與思維得以培養和激發。三原的園所文化環境激活了幼兒的認知興趣,啟迪了幼兒的智慧,這是對我心靈最大的震撼。

四是重視幼兒在園遊戲區角活動開展。

三原縣各幼兒園在注重園所文化特色建設的同時,更注重了園內幼兒遊戲活動區角的設置。他們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辦園宗旨,堅持以遊戲為基本保教活動,以“主題鮮明化、製作手工化、特點突出化、設施童趣化”為思路,根據不同幼兒年齡特點,在班級內設置幼兒遊戲活動區域角,組織幼兒開展玩遊戲、講故事、繪畫、舞蹈、唱歌、學剪紙、環保製作、珠心算等活動。每個班設有四個以上的活動區域角,最多設七個,讓幼兒玩在其中,樂在其中,寓教於樂,幼兒在活動中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能力。如渠岸中心幼兒園的一個班設有模擬超市、小小圖書架、小小手工坊(剪紙、泥工)、小小建築工地、娃娃家、我愛圖畫(繪畫)、我是小明星(歌舞)7個區角,激活了幼兒認知興趣和智慧與潛力,錘鍊了幼兒動手操作和想象與創造能力。再如張家坳幼兒園利用飼養角、種植園、戲水池、小盆栽等區角來彰顯自然和諧的'育人環境,更在活動中培養了幼兒的情操、意志與能力。

五是突出教具自制特色,注重廢舊材料的環保利用。

參觀考察的四所幼兒園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提倡教具自制,注重廢舊材料的環保利用,並向幼兒開展了一系列環保特色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大大提倡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發揮幼兒的創造力,順利建立了環保特色活動室。如中山街幼兒園的“好孩子服裝店”主題環保活動室,鼓勵幼兒與家長利用“廢品回收站”收集廢舊報紙、舊塑料袋製作各種服裝(如:百褶裙、喇叭裙、休閒褲等等),深受幼兒的喜愛。還有“玩具加工廠”、“貝貝餐廳”、 “美容美髮廳 ”等環保特色活動室,真正體現了教育生活化 。新興鎮張家坳 中心幼兒園的教師和孩子們充分挖掘身邊的廢舊材料和農作物資源,製作了各具特色、美觀實用的户外教玩具。師生們利用廢棄的易拉罐、當地農村的玉米杆等材料,製作各種低碳環保的玩教具和活動器械,活動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培養勤儉節約意識,還增進了“環保、低碳、節能”的現代生活理念。我們欣喜地發現,環保意識正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一批“環保小衞士”從中湧現。

六是三原縣幼兒園嚴守辦園規模,嚴把班額關,為提高幼兒保教保育質量,降低安全風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七是幼兒遊戲活動能注重挖掘民俗資源。

民間遊戲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一筆寶貴的財富。民間遊戲藴涵着豐富的民族智慧,也是一種重要的民間教育活動,在傳遞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性格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民間遊戲出現了衰落的趨勢,許多地方的民間遊戲正面臨失傳的境地。因此,及時搶救和挖掘這些寶貴的民俗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從2010年開始,三原縣的幼教工作者們不辭辛苦,深入農村,一件件“打撈”起這些沉澱在人們記憶深處的老遊戲,像丟手絹、拉大鋸扯大鋸、踢毽子、騎大馬、“老鼠嫁女”、滾鐵環、抓包、跳繩、跳房子等等,並分類梳理,彙集圖例,使它們煥發出新的生機,更契合現代幼兒教育的需要。教師們在原有民間遊戲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完善,並融合現代元素進行豐富和發展,老遊戲、新玩法,使之更具趣味性、教育性和普及性。張主任説:“自從我們開展民間遊戲以來,孩子們的身體狀況和精神面貌有了明顯的改善。這些老遊戲內容生動,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簡便易學,極大地滿足了孩子們好玩、好動、好模仿的心理特點。”

三原縣幼兒園探索和挖掘傳統民俗文化,將傳統民俗文化融入園所各領域教學活動和區域活動中,把民間遊戲這種極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實踐活動引入幼兒教育中,這種探索民俗文化與幼兒教育相結合的途徑與方法,構建具有濃郁“我地風格”的幼兒教育體系,無論是在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促進教育的生活化方面,還是在尋求兒童教育本土化的實踐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創新價值,都值得我們借鑑和深思。